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范文

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范文

时间:2022-09-17 08:25:11

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

一、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历史溯源

庙宇建筑主要分为宗教建筑和宗庙、会馆性质的建筑。宗教建筑是宗教性的,是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重庆古镇的宗教建筑主要以佛、道为主,零星分布有基督教。而宗庙、会馆建筑则是礼制性的,主要是纪念性的祠庙、家庙、祠堂,重庆这种建筑以湖广会馆禹王宫类型的最多,祠堂较少。

在分清庙宇建筑的类型同时,也要了解重庆地区庙宇建筑形成的时间。以宗教建筑为例,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大约是在汉代,从北方渐次传到南方。巴蜀地区早期佛寺大概是在蜀汉晚期。道教是本土宗教,源于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出现了各种道教组织,巴蜀地区的道教则是由五斗米道于东汉时期首先扎下根,重庆早期道教场所的代表有三清古洞。基督教在中国传教有四次,第一次在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第二次为元朝,第三次是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第四次是在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鸦片战争后以沿海通商口岸为基地迅速传播发展开来,重庆天主教堂的代表是始建于1893年的若瑟堂。伊斯兰教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信奉的宗教,传入中国的说法很多,隋唐时期国家开放,丝绸之路为伊斯兰教的传播打开了大门。重庆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较少,在主城最具代表性的清真寺是在明万历年间侍郎马文升主持修建的,原分三寺,中兴路寺院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庆剧场址)、北寺(今江北区域内)。1940年,南寺被日机炸毁,1982年对清真寺进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形成时间大多跟移民潮有关。由于战乱、政权变更等原因,中国历史上有几次人口大迁徙。重庆历史上的移民分别有巴人移民建立巴国政权,僚人大迁移,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抗战移民,三线建设移民以及当今的三峡大移民等。据考证,重庆地区历史上属巴,被中原人称为蛮夷,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早期移民的可能性较小。而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特别是明代张献忠屠川,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

移民当中以湖广行省、贵州行省等地最多,还涉及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人口达到百余万。这几次移民是重庆地区宗庙、会馆性质建筑的始端。因为贸易等原因,很多古镇成为这些移民的聚居地,从而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庙宇建筑。重庆古镇的形成和庙宇建筑相互依存,因果相连。古镇的形成是因该地建有寺庙,寺庙是聚集人气的地方,开始是香客前来烧香礼佛,随之在庙宇的周边便有了各种商业行为,成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地方。而有些庙宇则是随古镇的形成而形成的,这些庙宇建筑多建于古镇之中,基于便民的原则建造起来。现在重庆全市开放的寺庙共83座,道教活动场所13处,天主教教堂57处,基督教教堂5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8座。

二、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的文化有内在艺术内涵和外在艺术内涵。内在艺术内涵表现在精神方面。建筑艺术是社会某一时期人类思想、生活、艺术等在建筑实体上的凝固。艺术影响宗教、伦理等,这些生活理念又投射到建筑文化之中。艺术有个性,艺术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建筑师的哲学观念、建筑艺术、内在审美和建筑形成的过程和思想,人类智慧与艺术结合产生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建筑。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建房子,而是一种艺术方式的表现,建筑风格的变化也是艺术风格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气息与重庆地区建筑艺术气息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外在艺术内涵主要表现在物质方面。建筑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建筑是艺术的外在表现与载体,建筑综合了各种艺术,包括绘画、雕刻等,还融合了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物理化学等,生存环境、方式及建筑技术材料都影响着艺术的表达方式。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因其生存环境的不同,所采用的原材料也不同,使建筑艺术有了更具特色的外在表现。重庆古镇的庙宇建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建筑中的文字、绘画、传统技艺上,超脱了功利是非,是对人生、社会现实清醒、冷静的理性思考。在讲究秩序协调、怡然自适的同时,又包含积极进取的精神。明清后思想自由受到束缚,在建筑上的表现便是中规中矩。审美艺术从由简向繁、由繁向简的过程,是功能的需要,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庆古镇庙宇建筑在宗教政治经济上的需要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作品的精神不可能摆脱环境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居住环境的风水艺术上。风水现在被理解为环境科学,分为自然环境和人的心理环境。在居住上追求和重视环境保护,正所谓“山水养人、人养山水”,现在来看,这其实就是朴素的生态学。

重庆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在江河湍急的岸边山上修建寺庙,有利于对航行的人起到警示安慰作用。藻井在寺庙中的运用,饱含着古人的智慧。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装饰构件、群组方式等,追求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尊重环境,因利择宅,就地取材的原则,与音乐、绘画、诗词等相契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想象、领悟、意会空间。“意境”是中国古建语言独有的,追求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通过宗教的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人的想象,营造出建筑语言的艺术空间。这种意以象尽,得意而戽象的理念,使人与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物质与精神相互转化、互为影响,将文化与建筑,抽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体现得彻底、涵盖得广泛,散发人文气息。

三、重庆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

重庆古镇庙宇建筑不但传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还有着自身的区域特色。宗教建筑在引进之初,多由本地的官吏和富人将自己的房舍捐献出来作为活动场所。中国建筑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则、园林布置等,都有一套完善的做法和制度,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独特地位。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到精神,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建筑独一无二的“天人合一”思想。佛寺建筑的形式非常多,有塔、寺庙、石窟等,主要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在中轴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为次要建筑,以独幢形式为主。重庆古镇由于地形的原因,佛寺的形式除沿袭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外,还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佛教传播最广,信众最多,使得重庆古镇以佛教寺院为主的宗教文化特点尤为突出,表现在山地建筑文化、民族特色建筑文化、建筑材料(竹、木、石)、建筑外观装饰、单个建筑、组群建筑选址和布局,大多依山水而建等方面。宗教文化不断融入本地区,是我们认识研究古镇庙宇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

重庆地区宗庙、会馆性质的建筑,既继承了传统中国的建筑模式,也体现其自身的特点,是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移民建筑风格和川东民居的缩影。在功能上体现了非常适合聚会的实用价值,可游可观。在内部装饰上,窗、栏杆、雕饰、内部空间渗透,自然融为一体;外部特点体现在有丰富色彩的门墙上,同时贯以青白水墨画,山水墙相连起伏、凹凸有致,木石砖雕体现了湖广安徽民居的建筑特征。

作者:权小芹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亚欧语言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古镇庙宇建筑文化的艺术内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jzwhlw/67899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