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内在性差异的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内在性差异的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01 09:38:06

内在性差异的建筑文化论文

1道、形与器

有了科学,才能产生运用科学的技术。而这种可以用于实践的技术,就是“形”本身,也就是方法;而在形之下的“器”,在建筑中便可以理解为建筑物本身了。科学的运用产生技术,技术用于实践便是工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匠人”的地位不高,且古代的工程技术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完整了。因为匠人的工作本身就是形而下的实践,是不需要深入研究的。所以,王公贵族作为社会的最高阶级,只“坐而论道”,而不会过分关心如何建造。所以我们在传统建筑中,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建筑传达给我们的“意”,这种“意”是和建筑、时间、空间、环境等多维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计成在《园冶》中提出造园的核心方法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里“人作”就是工匠的工作,而“天开”的字面意思是“仿佛自然而然(自然生长)的样子”,深层次讲,就是通过造园追求某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便属于“道”的范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而非像西方建筑以单体建筑居多。大体量的单体建筑以其宏大或壮丽可以更好的诠释“纪念性”;相反,群体建筑所围合的空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场”,这个空的场所自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营造不同的氛围。而在园林中,这种群体的围合,也不仅仅局限于建筑与建筑之间,更多的是建筑与山水自然的契合与共生。这就能解释中国传统建筑或者说中国文化试图追求的“妙”的境界了。以儒家、道家为核心的本土思想都孕育诞生在这片独特的社会环境下。这些中国本身的文化成长于中国本土之上,基本不受外来干扰而独立发展,很早就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而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典型的组成部分,也发展出了不同于其他文明的体系,千百年来,薪火相传。

2人与神、理性与神性

相比之东方,西方文明则有所差别。无论是从古代埃及到两河流域,或者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抑或是从哥特风格到文艺复兴,西方世界的发展始终是相对动荡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产生大量思想的碰撞,自然带来文化的式发展,这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类似。在长年的战争、文明的更替中,西方似乎寻找到了一条快速发展文化的道路。相比于中国相对稳定的历史,西方世界的兴衰更替更加频繁,所以西方文化的发展显得更加激进。在精神层面,西方世界也经历了由自然万物的崇拜到对神(君王)的崇拜,从君权神授到天主教的蓬勃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总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所关联。建筑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象征与纪念意义远比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更高。这才导致了每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代表性建筑。从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到罗马的万神庙,从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教堂,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意义远远大于它实际内容。在西方,建筑作为一门艺术的同时,也是西方人改造世界的手段。运用厚重的石材来创造震撼人心的建筑,用以接近西方世界的神明,或是来表达一种人作为自然主宰的象征。对于人和神的关系,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值得讨论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希腊神话中的神明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有人的喜怒哀乐。这个时期的神不是压在人头顶上的宇宙仲裁者,而更像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憧憬中人的缩影。所以这个时期是“人”所主宰的,一切关于人的创造性行为都是值得歌颂和赞扬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建筑学等学科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础。

从雅典卫城的布局可以看出,自由和理性是希腊文明的主题。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君王成了国家的精神领袖,似乎君王和神明本身已经有了部分重叠,王权在贵族手中变成了神权。历代帝皇被神格化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纪念性建筑的建造,诸如凯旋门、记功柱等用以歌功颂德的大型建筑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同样产生了大量世俗性建筑,如大型浴场、斗兽场、剧场等等,可见这一时期的“神明”对人民日常的生活的干涉程度不多。“神”和“人”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没有太大的差距。正如万神庙传达给我们的一样,罗马人用雄厚的物力和财力宣示人类伟大力量的同时,也用广博的胸怀接纳着宇宙万神,当阳光透过穹顶上的天窗洒入这富丽的神庙中,人和神的距离才显得无比接近。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分裂后,欧洲处于一个持续动荡的年代,在这一时期,天主教逐渐兴起。直至哥特时期,宗教势力成为西方世界的主宰。神权统治着欧洲大陆,教会更是集中了大量的财富,随后的几百年里,兴建教堂成为了上至国家,下至百姓的头等大事。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建筑,无不用其雄奇的姿态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信徒。建筑本身所代表的,更多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西方人试图通过建筑技术来获得神明的垂帘,而至高无上的神权作为无形的“存在”,影响了半个世界。至于哥特时期之后的文艺复兴,无非是一种人权与神权的战斗。早期的资产阶级试图通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唤起人们本身独立意识的觉醒,挣脱教会的压迫统治。从以上几段历史可以看出,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内在性因素始终围绕着“人”和“神”两者展开,人和神的微妙关系始终体现在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的思想体现在建筑文化中,就是人创造建筑艺术,追求建筑美学以达到改造自然,创造专属于人类文明的理性国度;而“神”的思想就是人通过大量财力和物力来试图创造人与神交流的场所与空间,作为关联着神明的建筑更多的是要展示它的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甚至是迷惘诡异。由此,笔者将影响西方建筑文化的内在性因素归纳为:追求理性的需求和追求神性的要求。这与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性因素“道”还是有所差异的。

3中西文化的内在性差异

西方的理性与神性都是人自身对世界的判断所产生的思维倾向。在这种思维倾向中,人总是作为一个神之下世界(人间)的统治者出现。所以,西方对待自然的态度往往都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用以彰显人类的力量,将自然改造成为人造的自然。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城市脉络中找到答案,欧几里得学派影响了人类造型艺术长达数千年,所以在西方的城市、宫殿园林和建筑中看到的多为基本的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纯粹的人为自然。而在“道”的世界中,人本身退居次席,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法”可以理解为“法于”,也就是规范于、来自于。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与天地自然和合、共生才是至高之道。当然这也是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除此之外,西方建筑的理性与“数”本身又有密切关系,从古至今,数学这一学科在西方世界的地位非常高。反应到建筑上,自然就有所谓的比例和尺度、对比与微差。西方的“数”将建筑精细化、模数化。反观中国传统建筑,我们谈“序”而非“数”。“序”,从字面意思上讲是序列、顺序。自然而然就想到主次有序、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等等。

当然,这只是序的一方面,自然世界中还有无数的序,诸如日有昼夜、月有圆缺、人有悲欢等等。抽出主次、尊卑、长幼的共性我们发现,冥冥中这个世界万物相互间总是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序”。在儒道文化中,万物共生,天人合一是传统的宇宙观。在这宏观的宇宙中,万物总是彼此接纳又彼此对立,可以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不仅存在于物与物之间,还存在于物自身内部。要知道“序”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被另外一个词所替换,那便是“阴阳”。阴阳本身相互对立却又相互渗透共融,最终化成一个圆,而圆形在古今都被看做一种完美的图形,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又回归了在万物之上的大道。所以,反应在建筑中,就不难理解“居中为尊”、“左祖右社”、“前朝后寝”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对于一种“序”的追求了。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将建筑作为一门独立研究的学科,它兼有理性和艺术性。这一点和中国的历史还有不小的差异,这里暂不详述。在西方,建筑本身受重视程度较高,相关知识体系比较完整,或者说是框架比较完整。这也是为什么西方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建筑十书》,而我们在宋代才有《营造法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工程本身都属于形而下,所谓“器用”的范畴。这一点在之前已经有所论述。

4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内在性因素,作用于外部,反应到建筑中便是我们建筑物的形态、空间、功能等等。西方人的建筑重视“形”,而且这里的“形”多指单体建筑的形态。西方人重视单体,这也和他们所选用的建筑材料有关。同时,与建筑相关的美术、雕刻艺术也为西方的建筑添色不少。而中国人重“意”,建筑只是一种改造自然或顺应自然的方式,建造建筑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传达某种“意念”,或者是追求某种境界。

作者:宋阳李昌华李智杰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内在性差异的建筑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jzwhlw/6673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