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范文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范文

时间:2022-11-17 10:29:47

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从专业课程设置到课程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从课程教学资源积累到课程建设标准的逐步生成,从课程建设标准的建设实施到反思课程建设实践中的成就与问题,期间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指引。可以说,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对课程建设发挥概括、解释、指导功能。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本身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工具性、内部性特征,但蕴含在实用性功能背后的专业性理论、工具性特征背后的价值性内涵、实践性发展背后的理论性诉求,均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主体从学理层面探讨其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然而,以主题含“课程建设”并含“价值取向”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340篇文章中,尚没有专门论述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价值取向问题的文献。因此,从价值取向问题着手探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基本问题势在必行。

一、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这里的专业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规定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从开设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专业看,公共管理类、文秘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当属重镇。当公共管理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所关涉的职、责、权与文秘类等专业所关涉的文字修辞、写作处理流程相融合时,职、责、权诉求框定了公文写作的语言特征及写作内容,文秘写作与处理文件的过程彰显了职、责、权的运转流程。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类、文秘类、司法类、经济类等专业的基本理论自然要在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中发挥其理论阐释与引领作用。因此,阐释与引领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来自课程本身,更来自各类专业自身对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性质的定位以及对该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课程贡献率”的基本诉求。专业性的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所培养的公文写作与处理人才,在实际公文写作与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基本样态。抛开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办文人员不谈,仅从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的专业性培育与塑造看,这自然应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基础价值取向。高校写作人才专业性素养的提升,将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文队伍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源头活水。而之所以要实现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价值取向在专业性与实用性二者间的统一,是因为不论法定公文写作、事务公文写作、专用公文写作,都有着比较明确的格式规范、行文规则,甚至部分文种行文时在语言运用上都有着比较模式化的用语形式。因此,除了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中的功能映射外,还要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在实际写作与处理环节上的相对规范化、模式化特点。而相对规范化、模式化的特点则要求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中将其实用性可复制、易学易懂的特点加以体现,从而普惠更多公文写作与处理主体。

(二)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公文作为承载行政思维目的性与行政行为目标性的载体,除了表明公文的特殊属性外,还说明公文中这种达至目标的思维与行为并不是完全超然的,而是公文的制发主体结合公务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发展导向制定并执行的具有一定的价值内在指向性的文字材料。这具有实然层面的意义。可以说,政府公务活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的发展演变过程,体现在文字材料上,就是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将政府公务活动与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的结合过程中,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处于相对被动环节。这也就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运转。否则,就失去了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为将上述根本筑牢,则需要两方面主动实现课程建设的目的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一方面,从教学目的看,除了要教给学生公文写作与处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公文文本背后所表达的来自党和国家的目的、价值,从而为公文文本分析、语义修辞等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从科研角度看,教师、学生在开展公文领域科研工作时,除了要作公文写作、处理基本规范的研究外,还要跳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所划定的限阈,站在宏观政府管理的视角分析文件出台的背景、原因、目的,从而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发展走向与发展趋势做出理性的预测。这一预测的过程,本身便是探寻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价值取向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基于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云班课等课程建设平台以及新兴的课程建设手段,承担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开展了大量的课程建设工作,建设效果比较显著。具体表现为,公文精品课以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持续进行,公文类的论著呈逐年递增趋势出版发行,公文领域关于公文评改等新的研究增长点逐步占领前沿阵地,从事公文写作教学、研究的团队不断壮大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增强了公文研习者的实践动力,为在实践中检验公文写作与处理思维成果的正确性,从而创造性地建构公文写作与处理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实践的前导性和理论的相对滞后性特征,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教研团队必须充分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例如,可从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政策学、档案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专业视角界定公文写作与处理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从而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边界;可从性质的角度和层次角度两个视角来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的存在样态;可从历时态与共时态相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与建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教学、研究内容;可从本土化公共管理研究的视角探寻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理论性建设问题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上述公文写作与处理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必将发挥理论解释、引领、指导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发展的目的,从而真正将公文写作与处理活动中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面临挑战

(一)翻转课堂改变传统教研格局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与学概念,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下观看视频、研讨等形式完成,课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协作对那些课下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从而完成授课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单一讲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角色;学生也由传统的被动听课,变成课堂上的主角。然而,纵使翻转课堂本身有着不少缺陷,如致使课程的技术性冲淡学理性、时间掌控不好致使难以完成授课计划、学生课前准备不足致使翻转内容枯燥乏味无新意、所提供的课下观看的视频材料断章取义、难以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准备状况等,但此种新生并被广泛应用的授课形式要求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团队必须改变传统教研格局。如果说翻转课堂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新形式,那么,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教学团队必须合力想办法解决翻转课堂实践中面临的上述乃至更多缺陷与问题。否则,这一形式的运用必将导致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质量的不足。凡事都有两面,早些年被各大高校广泛重视并写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多媒体(PPT)课件,其建设与使用情况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然而,当理性反观多媒体(PPT)课件的课堂应用情况后,纸质版讲义变成电子版讲义、照着电子版PPT念授课内容、复制使用他人课件而缺少授课逻辑等问题,成为人们吐槽的关节点。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翻转课堂上,有效地引导使用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授课形式成为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海量数据挑战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背景、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交叉学科的深入研究等,督促所有的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科研、工作人员从最基本的公文格式、行文规范等比较程序化的研究领域跳出来,去关注公文中具体内容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而通过海量政府信息资源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将“数据大”变成“大数据”,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堂上与听课对象一同分享数据分析的结果,共同就公共管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说,这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教学的深层次内容,也是所有该领域工作的同仁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因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工作报告、大会研讨等工作情境所形成的文献信息资源中探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走向,从各级政府机关及其职能部门颁布实施的公文中探寻不同层级机关单位的职、责、权运转状况,从国外报刊媒体等信息载体上挖掘其他国家的方方面面政策走向及对我国政策环境的评价等等,每一项都极大地挑战了公文从业者的信息素养。可以说,这些准备工作不是简单地选取三五个病文做背景案例进行分析,而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将公文内容中所承载信息的来龙去脉,用大数据分析方法逻辑清晰地呈现在课堂上、研究成果中。这一过程本身是理性逻辑地阐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过程,因此也就在无形中将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逻辑性延展开来。否则,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就会变成“一堆一块”的内容,以文种“通报”为例,一般讲授的内容为通报的含义、通报的特点、通报的种类、通报的写法。如果有数据分析过程,就会不断丰富课程的内容。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如果做一般的课程讲解,除了分析格式规范、层次结构以及问责基本情形外,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课程设计了。相反,如果加入大数据分析环节,将祁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做数据分析处理、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做深入分析处理,则能增强课程的学理深度。但是,这一数据加工整理过程的工作量是庞大的,而且要求数据分析整理结果的客观性,所以也就对公文写作与处理任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这一工作是大数据背景下任何学科专业教师都要开展的必修课,否则就真的只能在课堂上自说自话了。

(三)交叉研究敦促课程转型升级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地方政府的公务活动安排、企事业单位的重要工作布置等,无不是通过公文这一载体进行传递、实施的。从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角度看,这期间就包含着信息资源管理、法律、伦理、语用修辞、经济、文化等学科专业的内容。所以,若只囿于某一学科专业开展公文写作与处理问题的研究,无异于作茧自缚。而破茧成蝶的过程,就是不同学科专业凝聚起来开展交叉研究的过程。最基本的问题是,由于每一位公文写作与处理任课教师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细密性,致使其难以突破专业格局而大踏步地、迅速地融入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中,研究的结果是纵深有余,横向拓展不足。因此,有效整合现有公文写作与处理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实现公文写作与处理精品数据资源的无缝传递和有效共享,这不仅是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需要,更是大数据时代通过交叉研究以促进学科专业融合、课程共建的需要。这一过程势必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课程标准问题。这一标准下的共建过程,将为汇集各方力量提供一个基本指针。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实现

(一)建设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传统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主体主要指课程授课团队及学生。即使翻转课堂、MOOC、微课、云班课等新兴课程形式存在,高校部分课堂依旧难以保证到课率、抬头率、听课率。因此,建设主体中的学生部分,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部分可利用的学生资源多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然而从其实际贡献率来看,也基本维持在教材建设环节所承担的部分章节的编写任务。由此可见,以往的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主体主要集中在授课团队上。转变后的课程建设主体则更广泛地涵盖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方面。上述各方面主体围绕提升各领域、各行业人员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这一主旨,共谋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以使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成果最大可能地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广泛应用。从高校建设主体看,主要关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本身的理论性、价值性建设,进而为培养适合各领域使用的“笔杆子”奠定理论基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可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形式,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专业性、实用性强的实践平台,从而为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寻求关节点。上述主体可就公文写作与处理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例如公文文稿撰拟、公文评改、电子公文管理、公文语用修辞、公文模糊语言运用等等,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可以说,这一交流研讨的过程既可以是专门的学术会议环节上的交流,也可以是高校教师开展对外培训过程中的交流。

(二)建设内容由简单课程资源推送向交互供给需求转变

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主要依赖互联网平台建设课程网站,但资源上传、检索利用、信息反馈等环节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依托当前先进的移动终端设备,可最大限度地传递课程资源、交互利用课程资源。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将某一课程团队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建设成果,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进行了资源推送。但从建设的内容看,多是以课程主体在网络平台传递加工整理后的课程资源为主,真正交互使用这一环节还存在欠缺。所以,打造真正能够交互使用的云教材、课程在线交流、学习平台,成为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在内容上必须要突破的瓶颈。部分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了在线提问+在线回答、在线配题+在线测试等功能。然而,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主管部门发出的消息看,重申报轻维护,重初期轻后续等问题依旧存在。因此,在线交互使用环节基本成了“摆设”。根本原因不是受众不用,而是建设主体提供的资源不新、资源量不足、资源形式不便于观看、阅用。慕课逐步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慕课的章节内容又太短小、内容又相对零散,导致学习的系统性明显不足。因此,紧密联系超星、微软、蓝墨等企业,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为主题,共同开发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云教材、云班课、云在线,成为便捷、实用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建设方法由“自主建设”向“团队联盟攻关”方向转变

基于学校、专业的差异性,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在各大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性质、授课学时、授课内容等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实践中,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开展的自主建设工作,占据了当前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主要方面。自主建设的优长主要体现在能够及时解决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但其中也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是否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融入其中以实现设置课程和学习课程的目的?是否汲取了课程建设的最新成果以避免重复建设耗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是否使用了前沿的课程建设方法以实现教和学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着这些疑问,在当前校际联盟、校府社企联盟大背景下,促进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的建设方法由“自主建设”向“团队联盟攻关”方向转变就成为必然。团队联盟攻关至少可以解决如下三个方面问题,一是通过联盟平台建设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加深、夯实,从而在理论层面指引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发挥该理论的解释、引领功能;二是团队联盟可共享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让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科团队直接采用“借脑”“拿来”的方法即可短时间内提升教学、科研档次;三是团队联盟攻关可集中优势力量解决课程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为课程建设成果由“以量求大”向“以质图强”战略转变提供必要的智库成果支撑。

(四)建设效果由“校内”评价向“校内+校外”评价方向转变

课程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什么”,即教学目的;学生“学什么”,即学习目的。所以,在对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要在诸多专业课程中定位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应实现的“能力目标矩阵”,每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应实现的某一“能力目标”,进而通过学生学习达成度评价标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力目标矩阵”中的掌握公文拟稿的基本要求,提升公文写作能力,掌握公文的修改方法,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公文发文办理、收文办理程序,塑造职业规范,具有熟练使用公文写作与处理规范性文件能力,具有通过研究学习解决公务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等,均可为后续环节评价提供必要的目标导向。在上述规范化的教学大纲设计指引下,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等常规方式依旧可用于校内评价工作中。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云教材推广应用平台,读者在阅读使用某课程组关于公文写作与处理方面的知识信息后,可即时在线提供阅读使用意见与建议。这一广泛的社会评价,有助于课程组及时了解课程教材、课程网络平台开发建设中尚需解决的问题。这对持续地更新课程平台本身、完善课程知识信息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外评价也有助于推广课程的研究成果,为扩大课程的影响力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五)建设动力由“内生”向“内生+外推”方向转变

内生的课程建设动力,主要来源于课程团队对课程本身的热爱、对提高学习群体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的责任意识,来源于学校对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关切。但在具体建设中,也常会遇到瓶颈问题,如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后期如何进一步建设,课程团队成员公文写作与处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如何有序衔接,如何将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教学内容等。因此,在处理瓶颈问题时,内部团队成员做认真思考,外部有机力量做深入助推,将更加有效地解决课程建设动力需求问题。课程内部团队成员不仅要考虑本门课程的建设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思路与趋势,查找本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查摆问题后要做集中深入探讨,哪些可通过自主力量解决,哪些需要借助外推力量实现。这里所谈的外推力量,不仅指国内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推动力量,还包括来自“互联网+”视域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推动力。

2015年底,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因此,“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从国际教育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制定者和积极倡议实施者”,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需要思考并积极践行的问题。同理,将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纳入大的教育背景下,才能深切地感受与那些高端前沿课程的差距,才能走出内生动力不足的瓶颈,从而合着“内生+外推”合力的节奏持续不断地开发建设课程。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改重点项目“公共管理类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付传 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文写作与处理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jzqxlw/70921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