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用等效翻译范文

语用等效翻译范文

语用等效翻译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码转换,翻译当然要追求最大限度的完美效果。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的完美效果”就是指“等效翻译”。传统的等效翻译侧重于谋求双语翻译在词汇、语法、静态语义等语言形式上的效果对等。而语用等效翻译则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效果,通过对源语和译语的语言对比,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问题。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语用对比理论和关联理论方面探讨等效翻译的问题。

一、语用学理论对等效翻译的指导作用

既然这里探讨的是语用等效翻译,那自然要以语用学理论作为依据。语用学的基石与灵魂就是语境。语用等效翻译当然就有赖于语境理论了。此外,语用对比、关联论也是语用等效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语境的构成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但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制约比较大是不容否定的,尤其表现在交际的地点、话语交际的上下文、交际场景、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交际主题等方面。要正确理解相关的话语,就要结合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等效的译文表达方式。我们来分析一句简单的话语:

Brandy,please.这句话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由不同身份的人说出,它的话语意义也会有差异。如果是发话人在酒吧或夜总会对侍者说的,那就应译成“请来一杯白兰地!”;如果是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时客人回答的一句话,而且双方的关系很亲近,不需要更多的客套,那就宜译为“我喝白兰地吧!”;如果是主人招待客人是说的一句话,那就应译作“请喝白兰地!”;再如果是顾客对店员说的话,那就是“请卖给我一瓶白兰地!”。对于此例的理解,交际地点、交际者的身份都是关键因素,不同的语境反映了此话语的不同交际功能。而译文的话语含义必须与这些不同的交际功能相匹配,方算达到了等效翻译。请再看一例:

That''''sa11.

此话语的语用含义取决于交际场合与发话人的身份、地位。如果在一个轮流发言的会上,当某人发言完毕之后,他说这句的用意是提醒下一位发言者。可译为:“请下一个接着发言!”;如果一个教师刚刚讲完一篇课文或一套试卷,下课铃响了,该教师说这句话的语用含义是“下课!”;在反恐电视连续剧LaFemmeNikita(《尼基塔女郎》,港译为《舐血狂花》)中的某一集里有这么个镜头:反恐组织的头目布置完各成员在一次行动中的任务后,说了这句话。该组织的成员说话简练,绝少废话。头目在说完“That''''sall?”之后,决不会再画蛇添足地来一句“Let''''stakeaction!”或“Let''''sgetdowntobusiness!”之类的话。由于他的身份赋予他绝对权威,不容其他组员提出质疑与异议。因此,他的这句“That''''sall!”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示他该说的已经说了,发出了一个施为性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act),具有表示“命令”的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force)。在这种场合下,“That''''sall!”的语用等效译文应该是“开始行动吧!”。像“Iamsorry!”这样的话语,交际场合对其语用含义的确定也很重要。如果发话人在拥挤的地方踩了别人的脚,他的用意是致歉,直译为“对不起!”即可;如果由于说话人的过失而把某件事情办砸了,那他就是勇于承担责任,可译为“都怪我!”或“是我拖累了大家!”。又如果这是吊唁者对死者家属说的一句安慰话,则宜译为“请节哀顺变!”

现在我们把等效翻译放到另一个语境——语篇(text)中去考察。这个语篇可能是小说、戏剧或影视作品。这里我们谈谈作品标题的等效翻译问题。标题是作品的窗口、门面,它具有信息传递功能和诱导功能。有吸引力的标题可能激起读者/观众的好奇心,怂恿他们一睹为快。在当今商业社会里,一部影视作品(这里主要谈电影)的片名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它一旦成为一个外在的亮点,佐以技巧性的宣传,将产生很大的社会效应,可能带来一个较大的观众群,从而创造商机。标题的翻译,要以作品内容为依据,多采用意译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译文要尽量暗示、反映、浓缩作品的内容。这需要译者扎实的语言功底,良好的文学修养和创造性的翻译技巧。要译好一个片名,译者先要熟悉电影内容,推敲译文,译名要能激起观众的联想和兴趣。但又要避免无中生有的捏造,哗众取宠,制造噱头。影片Twins讲的是一对作为科学实验产物的双胞胎,出世后被人分别抚养。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哥哥身材魁梧,品格优良;而弟弟则为人猥琐,尽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加上演员的外形配合(哥哥由施瓦辛格扮演,弟弟由一个五短身材的演员饰演),将片名译为《龙兄鼠弟》,准确地描述了二人的外貌及性格特征,其效果是直译《孪生子》难以企及的。《魂断蓝桥》(WaterlooBridge)的译名已成有口皆碑的佳译,在此无庸赘述。前几年公演的美国影片Ghost,若直译为《鬼魂》,很可能让人联想到恐怖片,但译者利用片名“鬼”,结合剧情,通过增补,意译为《人鬼情未了》,暗示了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上演后无数年轻人为之倾倒。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若直译为《麦迪逊县的桥》,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部风光片,译为《廊桥遗梦》则可让观众对影片内容隐约猜测到几分。TheMatrix无论被译为《黑客帝国》还是《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无疑都会吸引无数科幻影迷,若直译为《矩阵》或《母体》,可能让人一头雾水。SavingPrivateRyan的直译《拯救大兵瑞恩》自然缺乏意译《雷霆救兵》的气势。Mission:Impossible译为《碟中谍》,观众就会明白这是一部间谍片。还有许多片名佳译,这里撷取数例:TheRecruit《谍海计中计》(又译《惊天杀局》),ThePiano《钢琴别恋》,FindingNemo《海底总动员》,HomeA—lone《小鬼当家》,Face/off《夺面双雄》,TheRunningMan《过关斩将》,Witness《灭口大追杀》,Eraser《蒸发密令》,TheOdys—sey《远攻特洛伊》,Speed《生死时速》,Blade《刀锋战士》。不难看出,这些译名已不只是等效,而是有些“超效”了。它们传递的信息要比原文多,但这种“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以剧情为依据的,因而是可以接受的。

二、语用对比对等效翻译的指导作用

利用语用对比理论探讨等效翻译不失为一个新视角。语用对比涉及源语与译语的表达方式差异和文化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受其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这些方式与特点必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语言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赋予了一些表达方式特有的文化内涵。这些在习语中表现得比较突出。要实现这些因素的等效翻译,颇费周章,但并不是完全不可为。利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仍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等效。由于人类思维具有共性,在不同的语言里产生了近似的表达法,翻译时可以借用,这也属归化译法;不想借用,就采用异化法,可保留原文的风貌,丰富译语的表达法。原文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法由于在译文中找不到对应体,多采用归化法,以求传其意,只是其等效大打折扣了。这也是无奈之举。例如:在下面这句话Heisalwaystellingthedirectorhowtorunthebusiness.That''''sliketeachinghista''''andmothertosuckeggs中,划线部分就可以借用汉语的“班门弄斧”来表达。再如:这妯娌俩,可是针尖对麦芒了。这话可译作:Thesetwowomenarelikediamondcuttingdiamond.这些划线部分表达法虽然形象不同,但语用效果是很相近的。在特定的语境中,下面一些表达法同样可以互相借用:Likedrawslike——物以类聚,臭味相投;ToselltheCOWanddrinkthemilk——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Twodogsfightforabone,andathirdnlnsawaywithil:前车之覆,后车之鉴——Tomakeanother''''sshipwreckone''''sseamark.。如果不借用,而是通过异化翻译,无论是保留还是改变原文的语言形象,都可求得语用等效。异化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因为异化的译文可丰富译语的表达法,此种情况在汉译英中比较常见。如:我们没有将Tokilltowbirdswithonestone归化译为“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而是异化译为“一石二鸟”。又如,将“如坐针毡”直译为asifsittingonarugfull0fneedles,其译文与英语习语likeacatonhotbricks或tositonthoms的语用效果难分伯仲;而“大海捞针”的异化译文tofishfnraneedleintheocean的语用效果比现有的英语习语tolookforaneedleinahaystack的语用效果毫不逊色。

人们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历史事件、宗教信仰、对自然及社会的认识、价值取向、社会心态、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诸方面,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从而形成文化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些差异往往都是独特的,源语中的这些因素在译语中很可能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译;翻译时,只能加以归化变通,力求最大限度的语用等效。例如:

HeletthecatoutD厂thebagwhenhementionedthepartytoheritwassupposedt0beasurpri’se.

他说漏了嘴,告诉了她有一个聚会。他本打算给她一个惊喜的。

此例中的letthecatoutofthebag源出一个传说:从前有人将猫放在布袋内当猪崽出售,无经验的顾客上当受骗,但一些老练的人当场揭开布袋验证,结果猫窜了出来,骗术被揭穿。后用此习语指泄露秘密,露马脚。若直译,读者会迷惑不解,只宜意译。

又例如:

Everycloudhasasilverlining.

乌云朵朵衬白底,黑夜漫漫有尽头。

说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尽管困难重重,但还是有希望的。直译可能让读者不知所云。

再看下例:

而且芬花龌龊丑陋,朱重也看不上眼。因此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Besides.sheWassuchanuglyslutthatheWasnotinterest—ed.SoOneWaswillingbuttheotherwasnot.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一个有浓厚汉族文化色彩的成语,是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得到的启发。直译过去,英语读者不一定能产生同样的联想。除了本例的译文,还可简译为unrequitedlove(一厢情愿,单相思,暗恋)。

又例如:

我早就辞过职了,吴老板还没有答应,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I''''vealreadysentinmyresignationonce.butMr.Wuhasn''''tagreedt0letmegoyet,soforthetimebeingI''''mdoingjuste—noaghtogetby.

例中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一个与宗教有关的成语,意为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做事,不宜直译。类似的还有,aspoorasachurchmouse宜译成“一贫如洗”,若直译为“象教堂老鼠那样穷”,读者不知穷到了什么程度;keeptheballrolling——使谈话或其他活动持续下去;天下乌鸦一般黑——Evilpeoplealebadallovertheworld;宰相肚里能撑船——Agreatpersonisbroad—minded;借花献佛——tooffersomebodyfavorsatthecost0fanother。

三、关联论对等效翻译的指导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联论对翻译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提出关联论的D·Sperber和D·Wilson认为,要正确地理解话语,就要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在关联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而寻找最佳关联就离不开对语境的分析,译者须具备一些常识、背景知识和对原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只有对原文提供的各种信息做正确的综合处理,才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吃透原文,再找出译语中最佳的等效表达法。处理那些带喻义的话语(如习语)时,更是如此。运用关联论指导翻译,其方法一般以归化翻译为主。这样做是为了让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在译文中难以找到话语关联的译文读者明白话语意思,减轻他们的解读负担。译文虽然损害了原文的语用效果,但最大限度地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了。例如:ExportingpinetoScandinaviaseemsabitlikecarryingcoalstoNewcastle.

向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出口松木似乎是多此一举。

要理解上例,就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New-castle是英国的一个产煤区,煤炭供大于求。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们就可以获得语境效果,找到话语的关联,并根据此做出推理:运煤去纽卡斯尔纯属多余之举。根据此关联,我们还可以推断出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林业资源可能就像纽卡斯尔的煤炭资源一样丰富。因此,向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出口松木同样毫无意义。

蜻蜓掠过水面时是一带而过,人们由此联想到某些人做事不深入的情形。例如:

做调查工作不能蜻蜓点水,要深入浅出。

Tomakeaninvestigation,asshouldgointomattersdeeply,notjustscratchthesurface.

要理解上例,我们除了要激活常识外,还可以利用后半句“要深入实际”作为语境的一部分,从而找到话语的关联,所以,对“蜻蜓点水”宜采用归化处理。我们同样可以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利用当地资源”之间,和“雷声大,雨点小”与“说话很有气势或计划订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很少”之间找到关联,所以它们往往被译成tomakeuseoflocalre-sources和muchtalk,littleaction.

关联论对翻译无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有时候,交际者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果话语缺乏必要的明示性,听话者就可能找不到话语的关联,推理就可能失去方向性。从这一点来看,关联论欲助译文等效似乎力不从心。译文读者如果缺乏必要的语境知识,面对直译的译文,要推断话语的语用含义,则颇费寻思,甚至是不可能的。如下两例:

例1:A:Doyoulikemgby:

B:IamaNewZealander.

例2:A:Isthereanyshoppingt0do?

B:We''''llbeawayformostoftheweekend.

就例l而言,如果读者不了解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背景,仅凭直译的“我是新西兰人”,就不易明白B这样回答真实意图,译者甚至还可能做出截然相反的推断:B不喜欢橄榄球。要理解例2中B的语用含义,关键是要知道B是习惯于周末采购下周所需食品还B认为A指的是周末所要消费的食品。如果是前一种情况,B的意图是要购买,若是后一种情况,则B不想去采购了。但这个意图从译文中反映不出来。不难看出,这两个例子的语境隐蔽性在依次增加,但其关联度却在相应地下降。若要减轻读者的解读负担,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译者去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在译文中加上注解性话语,以传达发话人的语用含义。因此可将例1B补译为:我是一个(酷爱橄榄球的)新西兰人;将例2B补译为:我们周末大部分时间在外(当然要买/不用买了)。但严格来说,括号里的补译已或多或少属解释性的话语了。

四、结束语

等效翻译需要语境、语用对比、关联论等语用理论的支持,尤其是语境理论。要实现等效翻译,语境是灵魂,是关键,是基石,这样说一点都不过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语境。换言之,语境是译者翻译过程中正确理解和得体表达原文语用含义、实现语用等效翻译的重要依据。所以,语境对翻译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从上述讨论也可以看出),所谓等效翻译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这里所指的等效并不能视为数学上的全等概念。数学要求精确,但语言的表述远不如数学公式那样严格、精确,这是因为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概括性。翻译更是涉及到本身就具有不同特性的语言,要达到语际交流的语用对等确非易事。所以,我们要客观、理性、辨证地看待等效问题,对过于理想化等效的追求将是徒劳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尊重原文的内容,重视语境的作用,做出合适的推理,利用变通的技巧,发挥译语的优势,力求译文取得与原文最大限度的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