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因素范文

浅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因素范文

时间:2022-11-30 08:23:32

浅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因素

[摘要]本文对《人生》中造成女主人公刘巧珍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刘巧珍是路遥笔下传统美的化身,她美丽、质朴、单纯。她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在80年代初封建闭塞的西北农村,巧珍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追求自由恋爱,她的身上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辉。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巧珍的爱情还是以悲剧而告终。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遭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束缚之外,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对这段感情的失败不无责任。巧珍她一方面感奋着新生活的召唤,却又在愚昧中、在旧观念旧道德的限制下,窒息了精神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觉醒得不彻底;而且在爱情上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论文从四个方面对导致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做了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悲剧内在因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悲剧观的要点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在他们看来,所谓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在路遥的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诚然,悲剧的发生其社会与环境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作为男女主人公本身来说,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抉择也是形成悲剧的原因之一。巧珍是一个集真、善、美为一身的女子,而且她的身上还折射着新时代的晶莹光彩。巧珍的悲剧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索。

刘巧珍,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良、纯真、谦让、温柔、朴实……“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爱高加林爱得那么深沉。这种爱,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中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特征的新的生活的追求。

巧珍她是勇敢的,她同样渴望着现代文明,对自己挚爱的人敢于义无返顾地追求。世俗的偏见根本无法动摇她的决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有着高加林所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勇气:那是在辛勤劳动中铸造的一种可贵的勇气。它比小知识分子的虚荣自卑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她勇敢地背叛了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即使自己是村里所谓“财神爷”的女儿,也不嫌弃高加林的家徒四壁、生活贫寒。满怀倾慕的是高加林的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她默默地爱了高加林好多年,在加林到县城上学和在村里当老师的时候,她没有勇气向“有文化”的加林哥表达情感,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配不上高加林。当高加林的教师职位被村支书的儿子“合理”地顶替后,她为加林鸣不平,她能对高加林表现出的愤懑和悲痛感同身受。巧珍在高加林落魄的时候主动向他剖白心迹,而当他们正陶醉于爱情的甜蜜时,高加林又有了新的进城工作的机会。高加林的地位逐渐上升的时候,巧珍的位置渐渐下降,她最害怕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当她被抛弃时,她并没有寻短见,尽管她内心在流血。而她在遭受如此重大感情挫折时依然不失“菩萨般的心肠”,不对落难的“负心汉”落井下石,这是何等动人的情操!

那么被刘巧珍这样深深爱恋着的高加林是什么样的呢?他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眼界开阔,富于才华,很有抱负。他向往着农村之外的广大世界,再也不愿照他的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了。他憎恨农村中残存的封建积习,却又无力改变它,于是,他的行动集中在一个信念上,那就是:摆脱土地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处境,寻求能让他一展宏图的环境。在他短暂而又曲折的一段人生旅程中,时而梦想变成现实,时而现实又化成泡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被搅得一塌糊涂。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复杂原因,他的追求以悲剧告一段落,他又回到了农村的那个起点。

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了,高加林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太不讨巧的“负心汉”角色,无数读者都在谴责他的自私和绝情,可是单从巧珍这方面来看,她的身上也隐含着一些导致悲剧的因素,所以说,这个结果也许是必然的。

首先,巧珍对高加林并未真正了解,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便建筑在脆弱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并未真正沟通、交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不稳定感。

高加林是在精神上处于极度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巧珍的爱情的。高加林从没想过要爱一个农村的姑娘。但当时的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黄尘满面,平顶子老百姓一个”,他的教师工作被“顺理成章”地“拿下”了,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村社员。当高加林提着一篮子蒸馍赶集的时候,他的心里升起了多少酸楚和感慨啊。他刚走到县城时碰见了老同学,强烈的自尊心的刺马上竖了起来,他可不允许让他们知道他现在成了一个进城赶集卖馍的农民,于是就顺嘴撒谎说是去亲戚家。爱面子的高加林实在破不开脸皮去喊那一声“白蒸馍哎----”,他曾是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书先生,是县城体育场里英姿勃发的运动健将,他这个骄傲自信又志向远大的人今天却穿插在各色人等间挎着一篮子蒸馍要卖,这个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刘巧珍一直偷偷尾随在高加林之后,她看到心上人在人群里躲躲闪闪,一个馍也卖不了的为难样子时,她脸上的泪水也刷刷地淌着……巧珍鼓起勇气,在大马河桥等着高加林,她在这个美丽的黄昏,大胆地向她仰慕已久的加林哥吐露了心声:“加林哥,你如果不嫌弃我,咱们两个一搭里过!你在家里盛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这是最朴实无华的爱情告白,这也是作为不识字的巧珍最真诚的倾诉。于是,爱情,就在高加林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降临了。他感到恐慌,又感到新奇。他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收到了老天最好的恩赐,他有一点点头晕,他紧张到手足无措,但是看到面前巧珍那坚定可爱的脸庞,听到她娓娓道来的苦恋着他的经历,高加林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是回村以后,高加林就开始懊悔自己的冲动,“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可见作为高加林来讲,他在和巧珍确立关系时是被动的,甚至是糊里糊涂的,他的应和也许是巧珍对他的打动。他们的爱情虽然以那么原始、狂热、纯真的形式出现了,但是高加林事后的态度是犹疑的。他从来也没有关注过这个如花般美貌的本村女子,是啊,高加林的心多高啊,怎么会找一个没文化的人作他的终生伴侣呢?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爱情婚姻观念。他认为“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当作高于其他一切的婚姻基础”,指出只有“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他还通过对有史以来的人类爱情婚姻制度进行了一番考察和分析,满怀希望地展示了理想社会中那种“除了相互的爱慕之外,再也不含有别的动机”的自由、和谐的爱情婚姻。同时也指出人类婚姻家庭所受的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之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诸多制约。②

可见,巧珍和高加林的感情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他们没有以“互爱为前提”,是高加林在紧张与感激当中接受了巧珍的一番赤诚。纵然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是陶醉和美好的,但是一开始的根基根本就不牢固,有一种摇摇晃晃的不稳定感。再者,巧珍看得见高加林的“一身本事”和回到土地后表现出来的无奈,但她却看不见高加林内心蠢蠢欲动的想冲破束缚去拥抱另一种他向往生活的激情,尽管他似乎是已经安分地在土地上劳作了,可是他何曾死心过?巧珍在尽一切可能关心高加林,爱护高加林;给予高加林所有的温柔和爱意;她愿意为高加林偷偷拿家里的好吃的,她愿意每天为加林哥换她漂亮的衣裳,她还宁愿顶着父亲的责骂和村里谣言的压力勇敢地和高加林在一起。可是单纯的巧珍看不到,高加林是“身”在农村,可是心里从没放下那个十里之外的世界。“有时候,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还有,“在一种令人沉痛的寂静中,他突然会听见遥远的地平线那边,似乎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他“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索起远方的这些声音来。”这种“幻觉”正是他心灵的回声。而高加林的这些心思,巧珍是不了解的。

其次,巧珍身上虽然有“新”的东西,但常常被旧的文化传统所束缚。而“旧”的力量显然更为强大。

刘巧珍爱的不是村里的“高干子弟”,也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得满窑里没一件值钱东西”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原因就是高加林是她认为“更有意思的人”。“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同时也非常喜欢他的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可是就因为从小被耽误了上学,巧珍深深地感到自卑。她每天望着高加林的身影暗自伤神,她想讲出来,可是又没有勇气。真可谓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不重家庭重个人、不重金钱重人品,巧珍的择偶标准就是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在80年代初的西北农村,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何况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那就太难得了!难怪阎纲说路遥发现了一位多么可爱的女子啊!“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③

巧珍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能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就是一个明证。她的父亲是村里有钱的“二能人”,巧珍本身又有着“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和可爱美丽的脸庞,而她的品行也是为全村老少所称道的。就凭巧珍的条件,她找个干部、工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人都“不合她的心”。她所要的,是一份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有意义的情感。她的心里,部分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己爱情的观念已经觉醒,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她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新的光辉在闪耀。比如她坚决地站在高加林一边在村里闹“卫生革命”,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进城买漂白粉时引起的热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村里立刻为这事轰动起来。没出山的婆姨女子、老人娃娃,都纷纷出来看他们。对面山坡和川道里锄地的庄稼人,也把家具撇下,来到地畔上,看村里这两个‘洋人’”。可是巧珍不畏惧这一切,她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罗!”

但是,旧文化旧道德又限制了巧珍精神世界的发展,她没有根本看清她自己和她所处的环境,她只是在懵懂地崇拜着加林哥,爱着加林哥。在巧珍的爱情失败后,她决计嫁给邻村的马栓时,提出按照旧时风俗出嫁。有人评论说这是作者以喜庆衬悲痛的表达手法,含蓄地表明了巧珍想通过婚姻向外突围的失败,隐喻性地表明传统的乡村、家园重新以其博大的胸怀宽厚地接收了曾欲弃它而去的女儿;还有人说这是说明“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才是巧珍永远挣脱不了的,而她只有走这一条熟悉的路才是她回归土地、回归平常生活的最好的选择。可我认为,巧珍选择用古老的风俗出嫁是她对束缚着她思想的、势力强大的封建传统的一种主动妥协。她只是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自己也投入到变革洪流中的地步,毕竟她不识字,缺少“文化”这个导师对她的正确指引,她找不到方向,她是盲目和软弱的。而巧珍在高加林这里的失败,也使得她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也许爱情的火焰在她的心里已经彻底熄灭、永不再燃了。这时,她头脑里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思想便主宰了她----她认命了!她不再争取、不再追求,只要马栓不嫌她的“名誉不好”,她就愿意嫁给他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千百年来农村妇女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巧珍对爱情的绝望是震撼人心的,像这样只有“丈夫”,没有“爱人”,才是刘巧珍真正的悲哀。

巧珍自身又被旧的观念所束缚,她在之前也用她微薄的力量自觉不自觉地抗争过,在这方面,她和高加林是“同道中人”;但是她缺少文化知识,缺少给予她指引的思想武器,她只是试探地努力后便没有了力量。爱情失败了,巧珍的心又跌回到原先的起点上,于是她只好选择那条几千年来农村妇女走过的无耐而辛酸的老路去继续她的“人生”。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黄亚萍----那个取代巧珍成为高加林女朋友的城市女孩。她确实算得上是位现代青年。她是“从爱情角度看爱人”,而不是要在男性那里寻求归属和保护;她鄙视门第观念,注重恋人的自身才华,寻求精神和理想的契合,敢于冲破周围社会的种种偏见,不顾一切地去爱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人”。她的身上的某些勇气和特质是巧珍这样的女孩子所缺乏的,当然了,她们文化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差异足以造成她们的大不同。

再次,巧珍对待爱情是盲从的,她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对待高加林更有一种痴迷的崇拜。

“上河里(那个)鸭子下河里鹅,

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

古老而凄美的信天游唱出了青年男女对真爱的向往,也催生了他们内心爱情的种子。当巧珍选定她的“毛眼眼”观望的对象----高加林的时候,就在痴迷的想象和追求中把他理想化、圣化了。她曾经热烈渴盼的另外一种生活应该就是加林哥能够带给她的吧。加林哥总是对的,他的话就是“圣旨”啊。比如巧珍刷牙的举动,这在闭塞落后的乡村可算是新闻,就因为“在村民们看来,刷牙是干部和读书人的派势,土包子老百姓谁还讲究这?高加林刷牙,高三星刷牙,巧珍的妹妹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不识字的女社员刘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习惯。”刘巧珍根本不管这些议论,她就是坚定了要刷牙,因为这是她亲爱的加林哥要她这样做的。巧珍并没有认识刷牙对她自身的意义,而是“痴情的姑娘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何勇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以忍受。”

巧珍就是这样,像信徒对神的崇拜一样仰慕着高加林,她缺少的是一种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她所做的一切,显得被动、自轻、盲从。在精神上,巧珍是富有的,但又是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下也掩藏着一些简单、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巧珍在人格的独立上显然是有欠缺的。

巧珍说过,和高加林这样的人在一起,就是跟着他“跳了崖也值得”。她把自己的全部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建立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巧珍不同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子君,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可以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个性解放的呼声。但她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把婚姻爱情这个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的意义。

巧珍她有自己的经济能力,但她缺乏文化教育,缺乏离开土地的生活魄力。她所习惯的生活方式,更在于生存层面的物质关注,比如她到县城去看高加林时说的“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12个猪娃……”当看到加林哥的不耐烦时,巧珍“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决说不出14种新能源和可再生的复合能源!”所以她的爱情追求除了建立一个情趣相投、美满幸福的小家庭,做一个贤妻良母以外,再没有别的更高的要求。这虽然不同于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等世俗观念,但仍然没有跳出普通农村劳动妇女的老圈子。

巧珍是“新”的,她又是“旧”的,她想让高加林来实现她的人生价值;她羡慕文化,试图通过与文化人的靠近来感受文化,当然也就仅此而已。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是别人无法帮她实现的。她没有走发展自己的道路。所以说,巧珍不是通过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希冀由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最后,巧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她从没有想过开拓和发展自己,而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依赖和从属的位置上。“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她的自卑感使她连走近他的勇气都没有。她时时刻刻在想念他,又处处在躲避他。她怕她的走路姿势和说话在他面前显示出什么不妥当来,惹她心爱的人笑话。但是,她的心思和眼睛却从来也没有离开过他啊!”

巧珍太自卑了,她有优裕的家庭环境和姣好的外貌,可是没有文化知识使她自卑到失去面对自己情感的勇气。直到高加林高考失败回村子,她“高兴得几乎发了疯”,因为她想到加林成了农民就得在农村找一个媳妇了吧,而她又是这附近最俊的姑娘,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可是加林又当了老师,巧珍又一次陷入痛苦,直到加林的教师职位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巧珍埋在心底的情感才真正地爆发。试想,如果高加林的教师一直当下去,那么巧珍会向他表白吗?她会向“有希望进入商品粮世界”的高加林表白她压抑在内心好些年的炽烈情感吗?也许不会,因为在巧珍的心里,农民和“文化人”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她只在高加林无奈回归土地的两次时机中燃起心中爱情的火焰,只要高加林吃文化这口饭,她是不会去僭越这个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的。可能巧珍心里的爱情只能化为一座死火山,静静地永不喷发。所以说,巧珍看到了她和高加林的差异,她却缺乏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她没有想着前进一步去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而是等待着高加林退后一步来离她近一点。

“多情自古伤离别”,尽管巧珍为爱情投入了所有的真心与热情,但无情的事实还是摆到了她的面前----加林哥有了新的决定。当高加林在大马河桥跟巧珍作别的时候,善良的姑娘还不忘把她最真诚的关爱给这个“负心汉”,她说“加林哥,你去吧,我决不连累你!……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我知道配不上你了,……你走你的……到外面多操心,人生地疏,……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天下再也没有比爱情的责罚更痛苦的了”,这责罚是相互的,也许当时的高加林还意识不到,因为他结束这一段意味着开始另一段更刺激的爱情。可是这对于巧珍就是不啻雷劈的打击。“半个月来,她很少能咽下去饭,也很难睡上一个熟觉。每天夜半更深,她就一个人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哭她的不幸,哭她的苦命,哭她那被埋葬了的爱情梦想!”。“但是,不论怎样,她在感情上根本不能割舍她对高加林的爱。她永远也不会恨他;她爱他。哪怕这爱是多么地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每一次看到这里,我们都会为巧珍流下同情与感动的泪水,都会无限地惋惜高加林把一个“金子般”的姑娘给抛弃了。我们同情被弃者,谴责自私狠心的高加林。可是同时也发现,巧珍与传统文学中“弃妇”的形象有某些相似。她们虽遭遗弃,但不思反抗,不忘旧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独自吞咽“始乱终弃”的苦果(《诗经·氓》中的主角)。在爱的对象失去之后,仍然一往情深,没有一丝怨愤与反思。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最初是近乎偶像的崇拜;一旦相爱了,便百依百顺,毫无保留;直到失败后则转换成一种精神寄托:已经真心爱过了,从此便不会再爱别人。“从一而终”的旧观念,影响着巧珍的潜意识心理。

巧珍她是被动的,从一开始就是。她爱情的起起落落随着高加林工作和身份的起起落落在发展,甚至连她的“去留”也是高加林在做决定。他说离开就离开,巧珍毫无力量,毫无反抗,甚至连质问一句的勇气都没有。她是从属的,她是依赖的。她只是乞求爱情,而不是争得。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变革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不能不说刘巧珍在爱情追求上始终存在着互相对立、排斥的双重性格。她的身上折射着现代文明的光彩,拥有新时代生活中年轻人该有的某些品质;但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人往往是多棱角的矛盾对立物一样,同样一个人,却也有着违背历史发展要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落后、愚昧的东西。爱情,这个人类社会里一项特殊而美好的活动,应该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虽然她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的评价和制约,但感情与伦理、与风俗之间是难以简单划上等号的。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当爱情与伦理之间对立的时候,往往是后者会占上风。因为几千年保留下的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无数青年人的爱情在传统的势力下走向了悲剧。所以,个人的觉醒和认同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当每一个个体都能认清自己和所处的环境,都能坚持自己所追求的梦想,敢于冲破一切不合理的束缚,那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

刘巧珍最终是个悲剧人物,这除了她自身并没有为崭新的思想所武装、她独立人格和自尊意识未完全觉醒、以及她自身没有从旧的观念中完全脱胎出来之外,她所处的环境对她精神文化视野的局限和社会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集中体现了历史进程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突。而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的,改革的春风也一定能吹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巧珍以后的人生还很长,她也许还会遇到很多的沟沟坎坎,但是只要她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意识,不把视野局限在爱情和婚姻的小圈子里,永远保持自立自强的清醒认识,对生活有更积极的开拓的话,她会找到不一样的人生,她会争取到自己的幸福。当然了,“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④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因素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gdwxlw/58358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