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论文(3篇)范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08-16 08:01:59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论文(3篇)

第一篇: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分析

摘要:

大众文化批判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不仅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作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对我们生活的大环境产生强烈的影响,大众文化甚至从思想和意识领域侵入我们的脑髓。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应对策略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

人本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将人本主义推向高峰。大众文化批判从本质上是属于人本主义范畴,法兰克福学派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产生的理论背景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众多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支,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是显而易见的。在《手稿》中马克思用大量文笔描写了劳动的异化,指出作为对象的物的关系取代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关系,在异化的社会中,人的主体性丧失,完全被物所统治和支配。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就是极力批判文化对人性的压抑,人成了异化的人,被异化了的文化所驱使,并丧失了反抗的力量。其次借鉴吸收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揭示了商品化社会中的物化现象,把物化同近代社会的理性化结合起来。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接受了卢卡奇的物化思想,物化思想对文化的批判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到。再次,法兰克福学派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也是深的其理论精髓,弗洛伊德注重人的心理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弗洛伊德的意识相结合,指出,大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将异化了的大众文化侵入人的无意识层面,使大众在意识层面失去了反抗的愿望,对本真的自我进行无意识的压制。大众文化在心理层面对人的统治与操控,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很大启示。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产生的现实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诞生于二战之后的德国,于历史的夹缝中获得一线生机。二战之后的德国被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所统治,法西斯在统治期间不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高压政策,对待文化也是实行麻痹和愚民政策。统治者深知,坚船大炮不能令全民甘心诚服,只有从心理层面,文化层面对民众进行深层次的洗脑,民众才会从内心深处消除反抗意识,并为维护现存制度而努力。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当时的大众文化愚昧群众,摧毁人的意识行为进行强烈的批判。在德国受到迫害的法兰克福学派转战到了美国,在美国期间,他们亲眼目睹了一个崇尚自由的,包罗万象的美国所发展的速度。一切向经济看齐,重视科学技术和实用主义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在美国,大众文化打着娱乐的旗号,通过各种媒体向民众摇旗呐喊社会的安泰祥和,通过日复一日的轰炸模式使大众文化成了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受虚假电视节目熏陶的虔诚者每天都会增加。被德国古典哲学熏陶的法兰克福学派拥有精英主义精神,目睹广大民众被大众文化所操控而乐在其中,产生强烈的反抗与批判倾向。正因为如此,对资本主义时期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扬弃文化异化,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的当务之急。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对人的消极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在吸收了前人众多的成果基础上,结合时代,重新阐释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内涵。其次针对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

在资本主义时期,物质财富迅猛攀高,对文艺和学术的本真追求被社会所遗忘,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时代的牺牲者被法西斯所迫害和打压,哲学家的思想与现时所处的环境是格格不入的。二十世纪后半期社会动荡的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不仅各个流派之间众说纷纭,甚至同一流派中的不同哲学家也是意见相左,因此对于“舶来品”的大众文化至今为止未能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是通过对众多学者理论的深入挖掘,也能找出彼此研究的相通之处,从广义上对大众文化进行粗略定义。首先要理解“大众”的范畴,将其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法兰克福学派亲眼见证了新资本主义国家超级大国即美国的发展。因此大众一词,具有强制、压迫和征服之意。其次我们来剖析“文化”一词,在《文化的肯定性质》中,马尔库塞指出,文化是个整体范畴,由观念在生产(精神世界)和物质在生产(文明)共同组成。然而在当时重视实用主义的现实下,文化畸形发展,抛却了文明的领域,仅以精神为依托,迷惑大众心理,进而达到统治的目的。依据上文所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大众文化取“masscul-ture”之贬义,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比如电影、音乐、广告等方式流际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文化。使群众无意识被大众文化所操控,并丧失反抗意识,心甘情愿被现实社会所奴役。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

1.大众文化的商品性,丧失文化创造性和艺术个性。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本真的艺术有自由和超越现实的维度。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对艺术的审美都应是在个体无所顾忌的展现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完成的。正如马尔库塞所言,“真正的艺术是产生于非压抑的本能认同,并揭示事物的原型,即否定的自由。”然而在现达工业的社会背景下,文化已经丧失了自由和超越的属性,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和批量的商品化性质。艺术的创作完全是由社会的需求所支配,空洞式的没有灵魂的文化被大批量、无限度的生产出来。

2.大众文化的虚假性,人性被禁锢。文化通过娱乐大众而对其进行欺骗,正如当代大行其道的广告,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营销学的角度分析,广告在满足大众口味的同时,却将那只隐形的手掏向了消费者的口袋,显然文化的传播是具有虚假性的。虚假性的同时也会导致人性反抗的丧失,在大众文化垄断人们精神生活的现实中,人们从傍晚下班到第二天上班这个期间都受到娱乐文化的欺骗,文化通过许愿来麻痹人们的神经,使之在放松中也同时放弃了反抗的初衷。

3.大众文化的破坏性,价值观的扭曲。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传播工具也是日新月异,传播速度更是以秒计时。大众文化亦可同译于通俗文化,在人们群众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本身是无优劣之别的中性词,然而在价值理性日趋泯灭的当代,大众文化更趋向于向恶,殊不知,不了解情况的我们最后竟然沦为大众文化的帮凶,形成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4.大众文化的统治性,操纵和控制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由于统治方式的特殊,文化以伪装的形式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维护权利的鹰犬。正如权利无处不在,文化也是遍布各个领域,国家通过文化说教来麻醉当局的群众,大众有权利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电台,但是却没有权利选择创立或者抹杀一个电台,甚至没有选择这个电台主持人的聘用权利。貌似我们在民主的社会无忧无虑,实则内心深处深受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心理迫害,它的操纵性使得人们虽处于一种不合理的社会,却反抗无效,甚至到了为其唱赞歌的可悲境地。

三、造成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原因

大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内因和外因分别来说明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消极影响。从客观上讲受资本主义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和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从主观上将是由于大众群体自身的局限性。

(一)本主义时期技术理性战胜价值理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对人们造成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逐渐展现出强大的融合能力,仅传播途径就从简单的口口相传扩展到利用广播、电台、报纸,到如今的广告、杂志、微博、网页等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人们追求速成的经济,对艺术的真正内涵不闻不问。科学技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社会为了进一步追逐经济利益而无暇顾及文艺作品的本真。生活在资本主义泡沫增长的时代,人们更愿意去为没有灵魂的,只为博观众一笑的的作品去欢呼。而对毕加索、梵高之类的作品不屑一顾。资本主义时期物的关系取代了人的关系,文化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衬托,这种附属的依赖关系,最终导致大众文化失去自我。

(二)大众文化本身的独特性

首先大众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形式纷繁复杂。借助新兴的传播媒介,大众文化若想达到既定的目的非常方便,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言论自由的放宽,给大众文化找到一个薄弱的突破口。大众文化通过各种手段使之永葆青春,以此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次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容极具娱乐效应。大众文化的目标消费群体是群众,大众的娱乐性只有麻痹人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寻得一线生机。比如电视栏目中不乏欠缺知识含量却收视率极高的节目,还有各种抗日神剧,影视剧以大尺度诉诸于现代爱情,观众们却乐此不疲地陶醉其中,不得不承认大众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消解是极其深厚的。

(三)资本主义时期大众的消极心理

任何事物外在的因素都是次要的,而内在的因素才是决定事物的主要方面。大众本身的局限性是导致大众文化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渲染和熏陶过程中,精神层面无意识、无个性地任其摆布,心情随之起落,俨然早已丧失了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独立个体所具备的反应职责。大众屈从于整合划一的现实,对在其眼里传播的大众文化毫无保留的选择相信,接受大众文化所承载的一切虚假的、伪个性的表达,最终成了消极大众文化贡献者中的一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前一秒在抱怨、愤恨社会的不公与丑陋,下一秒却又沉浸在社会以娱乐消遣的方式带给他们的满足,如此周而复始,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威胁他们的社会制度,反而消磨他们的反抗意志,侵蚀其心灵,丧失反抗的欲望,最后沦为异化社会的拥护者。

四、解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不良影响的对策

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影响所辐射的范围也由一国影响至多国。文化本身无优劣之分,但统治者为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将文化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如此一来文化就从自由、创新演变为商品性和征服性。针对大众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积极培养文化创造性,彰显文化个性

法兰克福学派用其犀利的笔触撕开资本主义的脓疮,看到大众文化为了迎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用标准化、统一化、大批量代替了文化原本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现如今,大众文化的发展创造性与个性的丧失对社会来讲无疑是历史的倒退。世界文学巨著被大街小巷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文化本该有的灵魂即将消失殆尽,因此积极培养文化创造性,彰显文化的个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作为拥有知识的一代,我们切不可人云亦云,要追寻文化本来的灵韵,使文化在艺术的殿堂中回归它本来的独立自主性。

(二)积极倡导人文价值,体现人文关怀

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曾经说过: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然而在资本经济骤然增长的当下,人的主体性被物的商品性所掩埋,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大众文化对人的能动的思想进行消解,使人心悦诚服地为不合理的社会继续出卖自己的天性。大众文化不再与人的价值有真正的联系,并潜移默化地让所有人都沉浸在虚假的快乐中而不能自拔。文化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深度思考的成果,因此,大众文化的异化也就意味着人的深层次的异化,若想消解大众文化对人的消极作用,就要从根本上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人的主体性和自由自觉的生产方式,体现人文关怀。

(三)积极引导大众文化,造福人类社会

法兰克福所批判的大众文化是依据时代而言的,在科学技术不但发展的资本主义当下,科技早已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文化产业不断被冲击,不得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收起本身的“灵韵”而被商品化的现实取而代之。大众文化本身是个中性词,如果被不怀好意的资本家所掌控,借此来麻痹人性,剥夺艺术的自由和超越本质,玷污文化的创造性和个性,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但是,如果大众文化以为人们谋福祉的意图来回馈社会,我们可以积极引导。我们必须承认,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第一需求被满足之后,都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任何人都离不开文化。从最简单的放松心情目的,到陶冶情操,文化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大众文化将高山流水的高雅情趣引入下里巴人的普通人家,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可取之处,因此,要解决大众文化对人们的消极作用,需要耐心地积极对其进行引导,使大众文化造福人类社会。

五、结语

综上所述: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影响最深远的流派之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革命精神。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大众文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社会环境下所提出来的,与发达的科学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民众主体性的缺失。资本主义统治者利用商品性、伪个性的文化去消解人的超越维度,并在精神领域去征服人、操控人,使处于迷途中的大众逃避现实,最后文化的异化导致人的理性和本质的异化。针对大众文化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法兰克福学派准确定位,分析造成消极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文化在国家瑰宝中是这样描述的:“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可见文化在富国图强的道路上是如此重要。立足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其巨大的启发性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衣俊卿.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

[3]陈将鹏.当代视域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

作者:宋敏敏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第二篇: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探究

摘要: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标准化、欺骗性、控制性的基本特征。这一理论也具有时代局限性。我国大众文化应该防止泛审美化的陷阱,避免错误的政治化,还要防止网络的虚拟化,走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实践之路。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中国特色;大众文化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形成,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主流趋势。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大众文化也随之产生和迅速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独树一帜,具有西方文化批判的特性。笔者试图从批判与反思的全新角度出发,探讨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对中国大众文化批判普遍存在的脱离中国的具体语境而机械搬用西方批判理论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根据中国大众文化的具体情况,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局限性的反思,探讨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启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途径。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产生

(一)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创建于1923年,其学派提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具特色,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从历史上看,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分析和批判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法兰克福学派从创立伊始,就创立了专门研究马克思的研究中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其理论的灵感就来源于马克思的一些重要理论。之后,霍克海默等人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是指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之中的通俗文化;它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融合,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1](48)。但是,研究所的探索之路并不是很顺利,研究所很快就被德国法西斯控制,研究所的工作不得不被迫停止,理论研究就此告一段落。法来克福学派在德国法西斯专制统治的亲身经历,使他们感受到,法西斯统治不仅表现为政治上的专制,更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中。最终,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被迫迁移到美国。在美国,他们虽然不曾遭受迫害,但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成员却感受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独裁”,他们开始对极权主义和大众文化进行研究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的异化学说。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阐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这是人的异化、生命的贬损,人的实在的歪曲和丧失”[2](217),同时提出了“总体异化”的概念,指出“消费社会”的繁荣不仅是一种异化,而且起到稳定和延续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系统论述了异化理论的根本特征,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尔库塞等人认为,“异化”不仅仅表现在劳动方面,并且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等各个领域当中。

2.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为基础,对物化进行了分析,深化了物化这一概念。其中卢卡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为基础,对商品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商品交换的方式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物化现象,物化问题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及结构问题密切相关。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做了哲学探讨,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精神分析结合起来,阐述其新感性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本能是可变的,本能的心理、肉体的表现即需要也会随之变化。世界如果充满爱欲,技术就成为艺术,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就会消除。按照弗洛伊德学说,爱欲与死欲是本能冲动的两个部分,处于此消彼长的状况。在爱欲被压抑的情况下,人们依靠发泄“攻击本能”以得到满足。攻击对象首先是他人,由此而产生紧张的人际关系,使得生存竞争普遍化、永存化,造成人的恐惧感、孤独感、自卑感、精神崩溃与自杀。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

作为一个研究团队,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有凝聚力、影响最大的一个知识和思想共同体,他们具体化了卢卡奇等人对哲学的强调,针对当时迫切的社会问题,借鉴和吸收精神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阐发了一种意义深远的社会批判理论。霍克海默认为,“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控、所悄悄腐蚀的要求。它与艺术无关,尤其是在它装着与艺术相关的地方更是如此。”[3](226)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批判理论不是教条主义,批判理论的前提是批判现存秩序并与现存秩序做斗争,批判理论必须通过传播和接受取得胜利。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理论家们运用综合分析法总结出的重要理论成果。发达工业社会之“新”在于集福利社会和战争社会于一身,在民主、科学、富裕的粉饰下,社会控制扩大到一切领域,公共舆论侵入私生活,甚至卧室都向大众传播媒介开放,个人选择的机会和自由被葬送,人们不再追求自由,因为福利国家、富裕社会使他们感到幸福。工人阶级已没有独立的阶级意识,与现存制度一体化。人的价值观、理想、思想感情的灵性都已被社会流行的模式所规定。在这种模式的社会中,有民主而不自由,富裕而不幸福,有技术但无理性。他们提出,文化工业巧妙地欺骗着大众,为现存社会辩护,显示了启蒙向意识形态的倒退。这种辩护职能是通过操纵大众心理而实现的,它不断重复,渗透到大众的工作、生活和休闲的各种场合以及每时每刻,而大众实际上被剥夺了选择的自由和超越的意向,只能机械地接受催眠、塑造和灌输,从而倾向于顺从主义,失去了批判的能力。因此,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欺骗性和控制性等特点。

弗罗姆借用弗洛伊德学说,阐明人类“逃避自由”的本性,以此揭露法西斯主义的心理根源。弗洛伊德在《文明极其不满》中提出了“文明的张力”这一概念,用以说明文明社会中的人在道德准则下所受的压抑,弗洛姆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们认为,人并非生而自由,追求自由并不是人的天性。权威主义、图腾和祖先崇拜以及原始宗教,都出于摆脱恐惧、获得安全感的心理需要。正是以人的快乐为标准,马尔库塞提出了批判理论。理性的批判是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异化形式进行反思。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理性要求对社会和自然进行一定限制,这是合理的、符合人性发展的限制。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倾向却把控制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把控制作为最终标准和自由的实现。理性在科学技术的模式中发展得越迅速,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就越难以获得自由,在社会生活中就越难以对不合理的现实进行批判。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大众文化一直呈现繁荣发展的趋势,诸多流行文化也有大量的受众群体,但对当前的中国而言,一些价值观念和文化产品只是暂时满足观众的感官需求,而不是试图传达一个文化价值导向,文化工作者以满足观众的要求和创造利润为主要目的。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消费至上的观念,本应该用来提升人们精神层次和艺术欣赏水平的文化接受活动被人们理所当然地理解为简单的商品购买行为,文化产品降级为消费产品。文化不再是培养灵魂的方式,或是提高审美水平的途径,而变成了一种休闲的手段,提供感官的短暂满足,文化和艺术也变成了廉价的快餐产品。在此期间,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已落后不堪,应该全盘否定,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就是向西方学习。严重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生活态度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接受这种毫无营养的“快餐”式文化,导致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世俗主义和官能主义。

娱乐八卦新闻和社交网络平台成为了大众的关注点,生活于虚拟的环境中无法自拔,严重的社会现实问题鲜有人去关注和过问。这些大众文化倾向都与大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系密切。中国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盲目崇拜偶像,产生了一种“偶像效应”———只要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做的事情,就都是正确的,形成一种狭隘的价值观念。当人们在热议某某“网红”的成名经历时,当今世界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却无人问津;如今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霸占电视屏幕,明星真人秀、明星亲子秀、明星体验秀等层出不穷,让电视观众陷入无限娱乐的怪圈当中。在当今中国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媒体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将一些常见的社会现象浓墨重彩地大肆渲染,制造炙手可热的话题,供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紧接着媒体会进一步抓住观众的胃口,对已经不符真相的新闻或事件再进行所谓的“再加工”“再修饰”“再渲染”。很多情况下,网友看到的不再是事实的真相和本质,往往是媒体笔下的幻想和创作。“话题党”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主力军,他们可以为了博取观众和网友的眼球,对新闻事实进行不择手段的篡改和捏造,然后等着好奇心强烈的网友买单,至于传播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能看网友自己的辨别能力了。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走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实践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潮流,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充满着复杂多变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提倡或完全否定,消极态度和激进主义都是不可取的。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必须批判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反思地继承,扬其经典,学其精髓。大众的审美品质的培养是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为前提的。我们要通过大众文化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实践之路。

(二)以创建和谐文化为前提构建中国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批判理论给予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是,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不必然是相互矛盾的,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相容之处,一些主流文化在大众化的影响下逐渐摆脱了索然无味的宣传形式,也会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如今,在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现和谐思想的源泉,坚持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补共存,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进行大众文化理论探索。多元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和谐共存,在民族凝聚力的推动下,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我们要尝试在和谐文化的指导下,让大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趋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正确审视审美教育,提高大众精神文化素质

大众审美水平与大众文化消费观念联系密切。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思想修养、生活经验、审美教育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审美净化心灵,努力使人的心灵更加透彻,精神得到升华。提高大众精神文化素质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审美教育,使人们在审美愉悦和享受中提高艺术鉴赏力,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必须重视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合一。审美教育问题涉及到素质教育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加强审美教育就必须提高公众受教育水平,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深刻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露了阶级统治的本质,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文化批判来恢复艺术的创造性,挖掘出大众文化的真正存在价值,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将其批判理论定位于文化批判的真正目的所在。中国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直在我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居于指导地位。

在当今中国,我们还需认真对待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因为它对于目前存在的许多社会危机仍然有很大的解释作用,大众文化的泛娱乐化使人们形成了奢靡成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许多现象告诫我们,对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时,有必要防止泛审美化的陷阱,也要避免错误的政治化,还要防止网络的虚拟化。强调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并不是要取消大众文化,而是要依靠反思与批判的客观态度,揭示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它沿着一个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岩.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2]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论[M].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作者:马丽娜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三篇: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

摘要: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理论之一,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过广泛的关注,影响着当今的哲学、社会学、美学、文艺学等领域,并成为其重要的理论资源。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用大众文化对人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欺骗与控制,从而达到资本主义不可告人的统治目的。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实背景

由于近代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工业的发达而产生了一种病态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认为列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远离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设想,而应该是把列宁主义的这种极权主义或者无产阶级专政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中,使人极大限度的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的思想本质在于人本主义和异化理论、在于它的批判精神,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着力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危机的批判,并试图把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门科学结合起来进行交叉性的综合研究,可以说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是从信奉到批判,在从批判到超越。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之旅大众文化

在英文中有着“工业文化”和“通俗文化”之分,“通俗文化”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在17世纪带有商业性的小说史大众文化的雏形,这种大众文化是通俗的、缺乏深入的理论的。在18世纪工业革命之前“通俗文化”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它没有有效的传播途径,是自然的、朴素的。19世纪中叶因相片、杂志、、广告、小说、连环画、流行歌曲、电影等商业的、流行的通过伪造而形成的一种虚假的文化,开始与商业挂钩。1944年麦克唐纳的《通俗文化理论》改名为《大众文化理论》,于是便有了“大众文化”一词。经过法兰克福学派“工业文化”,随着伯明翰学派介入到大众文化研究之中,把“大众文化”还原成中性词,极力开掘正面价值,淡化了大众文化的贬义色彩。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形成之旅。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工业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始于1936年霍克海默提出的“肯定的文化”这一概念,马尔库塞在1937年对“肯定的文化”作了详尽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是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的开端。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正式的提出了“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在《启蒙辩证法》中,为避免“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相混淆,于是改用了“工业文化”。“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最重要、最特别的理论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文化作为一种脱离社会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形式而存在,主张结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文化进行剖析,试图挖掘统治阶级通过现代技术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进行买卖,对其进行欺骗,达到操纵大众的思想与意识并顺从的状态。

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特征

(一)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的商品性批判

大众文化的商品性质的发展是随着资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而产生的,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为文化的商品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列举出太多的文化产业,比如杂志、影视、歌曲、网络文化、广告等,诸如此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大众文化的各种形态还会不断延伸。就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许多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而不是纯粹的从艺术的角度出发,而各个行业创造出的产品也不再是作为艺术的需要,而是作为赚钱的一种工具,来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大众文化的传播具有最高效、最直接的手段,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随时可以看到各种宣传在诱导消费者,使消费者成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下的奴隶,甚至达到每天都离不开的地步,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商品拜物教也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当产品的最重要的交换属性变成交换价值的时候,商品的生产成为了劳动价值,在文化的消费上,大众也形成了拜物教的形式。

(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的标准化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特点在于伪个性化、标准化、虚假、陈腐、雷同,这也是阿多诺把大众文化的生产体系称之为“文化工业”的重要原因。比如在音乐上面,标准化是流行音乐的显著特点,一旦流行音乐被大众所接受,文化工业就会大肆报道、反复鼓吹,流行音乐的作品也就不厌其烦的重复着相同的节奏,甚至大众在听到交响乐或古典音乐时,感觉听到某段似乎自己熟悉的旋律而得意妄为,以至于让其他形式的音乐也被感染,最后都覆盖上了标准化的特点,最终导致了艺术风格和创造性的丧失。

(三)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的欺骗性批判

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使用一切手段使大众无法看清真相,从而对大众进行欺骗;通过宣传向大众灌输和驯化大众使其顺从和习惯这种生活方式,从而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大众文化以一种意识形态的手段出现为现存的统治进行辩护,对人的生活的真实本质进行否定,这样,大众文化的欺骗性与辩护功能就凸现出来了。大众文化不断的给消费者提供一些具有诱惑性的、琳琅满目的艺术产品,但消费者却没有因为这些五光十色的、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艺术作品不能体现人最真实的感受,不能满足人最真实的欲望,大众文化便成为了慰藉品。大众文化要求消费者不管怎样都要对它所提出的欺行的东西心满意足。

(四)法兰克福大众文化的控制性批判

1.大众文化支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现代大量文化工具的存在,给社会权利机构更多宣传的介体,大众文化通过现在科技的媒体的技术向大众不断地强制欺骗和说教,他们使许多约定俗成的想法、行为、观念等以这种合理的模式强加给大众,使大家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大众的思维就慢慢的麻木了。

2.大众文化通过对个体虚假需求的满足来削弱人们的反抗意识。若对大众进行文化上的说教,是难以达到效果的,所以必须用一些潜移默化的技巧进行对大众的控制。这是因为大众文化可以通过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假传播来满足人们的某些需求。大众文化的传播的虚假性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其实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真实意愿,反而是一种压抑的强行移植,因此,虚假的满足越多,对人们控制的满足方式也就越严重。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时间最长的学派,法兰克福研究所创始于1923年,在霍克海默担任所长之后,把研究方向从原来的经验、经济政治学以及工人运动史转移到哲学和社会学上来,法兰克福学派从开办到现在经历了三代,他们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论,并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存在主义的一些观点来整合马克思主义,它的思想已经在西方世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广泛渗透、影响着当今的哲学、社会学、美学、文艺学等领域,并成为其重要的理论资源。但哈贝马斯却对《启蒙辩证法》的评价披上了悲观的外衣,所以我们要反思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理论。

(一)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当代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对社会有力的价值,又存在于一定的缺陷,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和标准性的批判以及对大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操纵性的批判是符合一定客观事实的,但失误就在于似乎过于极端了,他们过于注重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忽视了用实践来检验事物的理论做出了轻经验的做法;他们在对文化研究的时候过于注重生产环节,忽视了消费可以对大众文化带来的影响;在对文化的批判上过于悲观而否定了文化的艺术性。

(二)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中国文化建设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虽然在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却是20世纪80年代才流传到我国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才被我国学者所重视,随着改革开放,商业性的大众文化渐成规模,因为我国理论界还缺乏对大众文化的理论形成,所以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就成为我国研究大众文化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我国的一些理论学家缺乏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研究,大多是拿来就用的态度对待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存在自觉的反思,直到1995年,才有人提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我国适用性的问题,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做出反思。有些人认为该理论适用于我国,应该推崇,有些人认为该理论不适合我国,应该受到冷落。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

[2]马尔库塞.文化的肯定性质[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萧俊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J].国外社会科学,2000,06.

[4]尤占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三联书店,2000.

[6]任日岂.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较[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03.

[7]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孙建慧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zwhlw/69712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