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文化下生态艺术教育研究范文

大众文化下生态艺术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12-02 11:08:49

大众文化下生态艺术教育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大众文化,是指在‘大众社会’条件下,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按市场需求大批量生产,以大众传媒为传播工具和手段,旨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商业性文化。”①“生态式教育就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的专家’。”②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教育机制的三种基本类型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其一,娱乐化。“大众文化是一种旨在使民生获得感性愉悦的日用文化形态,通过变换各种形式给人以欢乐,通过感性的刺激和满足使人们活得更加轻松和随意。”④由于社会竞争压力过大,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神经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人们便渴望放松和休闲的方式。于是,大众文化以其轻松、愉快的娱乐性获得了人们的欢心。文艺作品最突出的一个特性即娱乐性,大众文化将这种特性予以强调并突出体现到极致。如,现在的电视节目不再是以中老年为主要观众的电视剧了,各类综合性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并且这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针对的对象也由中老年逐渐转向年纪更轻、学历更高的一类人群。此类节目不管是游戏、相亲还是真人秀等,都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其二,世俗化。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前提是具有日常生活化这个特性。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普通的市民,其本质是市民的、百姓的,其素材大都来源于大众生活中的点滴,并在此基础上对素材进行夸张以增加娱乐的效果。“它的特征体现为沉溺并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现状,滋长着强大的现实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和感官主义,追求伟大的英雄主义、人生终极意义已成为过去的理想。”⑤其三,时尚化。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并追求消费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时尚。一些文化逐渐成为商品。商品是帮助商家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式,为获取最大利润,商品(这里指的是文化)则需要用新奇的、具有诱惑力的方式激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大众文化具备时尚性这一特征。

三、关于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问卷调查

对江苏师范大学10个学院共发放的200份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对于大众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大众文化已经通过高校社团、艺术类比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大众文化中一些不文明现象,该校学生能够理性认识。学生在社团参与方面十分积极,大部分学生都参加了学校或社会上的社团活动,但对于本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甚少,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总的来说,大众文化已经在高校中有所普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大众文化的优劣势

大众文化的优势如下:其一,大众文化对主导文化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大众文化在校园中十分流行,是大学生特性的一种象征。大众文化普及以及市场的扩展,对于主导文化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大众文化采用大众普遍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运用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为主导文化的宣扬开辟了一条道路。如,近几年票房不错的《亲爱的》《中国合伙人》《狼图腾》等受大众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用大众文化的独特方式向人们传播正能量,为主流文化的深入人心打下基础。其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是有利于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其多元、共享的精神,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方便、快捷地找寻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等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大众文化给予当代大学生勇气,使他们不惧怕权威,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追求时尚,崇尚自立。二是丰富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大众文化是思想解放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⑥大众文化具有审美功能,大众文化的出现,能够打破旧思想,给学生注入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创造美,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这种良性循环使得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得到了三维立体发展与丰富。同时,大众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为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三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过程。大众文化中包含被大众认可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并且涵盖了生活观念中一些新的要素。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其有些行为和大众文化宣扬的理念相契合,如,喜欢求异和超前的文化,要求生活中有娱乐,追求创新,排斥传统,等等。大众文化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提供了条件。大众文化的劣势如下:其一,刺激非理性消费。在大众文化发展背景下,某些有完整体系的文化生产行业造成了一些反现实主义的虚幻性。大众文化中存在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宣扬追求物质上的完美,以达到享受状态的错误理念,而部分大学生对此没有判断力,会受影响而发生价值观偏离。如,大众文化错误的宣传刺激大学生相互攀比,诱发大学生日常行为异化,盲目追求超前消费等非理性消费。其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裂变。大众文化在为先进主导文化开辟新道路的同时,也将其世俗化特征中一些庸俗的东西推向文化市场的主导地位。有些人利用大众文化受大众喜爱这一特点,过度、盲目追求娱乐性,抛弃传统文化,偏离先进文化主流方向,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此时,教师应教授他们“何为美”,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宣扬正能量,正确引导大学生。

五、生态艺术教育体制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如何实施

其一,主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作为中国教育最主要的渠道,课堂教学应改变以往的艺术教学方式,不能只重视技法与知识点的传授,而应丰富知识的传递方式,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能动的教学参与者,去感知、感受和感悟艺术。其二,“第二课堂”是主课堂的补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地点、内容、方式,是对主课堂的扩充和提升。“第二课堂”有以下类型:一是高校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艺术不是一门学科,它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所以,如果说艺术是一门课程,它必然包含多种艺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成立各类艺术类社团,是对多门艺术学科知识体系的丰富。像高校的话剧社团,没有教师传授话剧的定义、话剧的分类等知识,学生所有的知识点都是依靠社团前辈或特邀专业教师的鼎力支持,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学获得的。所以,建设社团,组建艺术小组,个体和团队的结合,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增强校园的艺术氛围。二是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的种类有很多,高校一般会有一些“中华母语朗诵大赛”“三行情书”“美丽校园”等活动。举办文化艺术节,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才气与活力,更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和提高自我的舞台,这有助于艺术教育范围的扩大。学校在支持举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只重视文化艺术节的奖项评比,而是应通过评比的方式,将艺术活动在全体师生中普及。三是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氛。从2005年起,许多高校提出“高雅进校园”的理念,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高雅文化引进校园的活动,看似只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实际上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三,“第三课堂”即学校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一是举办比赛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双管齐下”。通过举办比赛,巧妙安排比赛模式,使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了解艺术和社会文化。教师在鼓励学生多体验的同时,要加强传统教育,可适时将地方传统文化引进学校,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兴趣。二是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是接受的状态,而送高雅艺术上山下乡则是变相考查学生对于高雅艺术的掌握程度。只有学生对高雅艺术掌握得较好,才能将高雅艺术展现在社区、城镇。三是带领学生深入地方,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同时也被“覆盖”了,很多学生不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那么,在高等教育中,教师该给学生提供深入地方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四是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学校在举办多种校园活动的同时,更要发挥大众媒体的积极作用。活动前进行交叉式、铺网式大力宣传,活动后借助新闻报道等方式巩固活动效果。

六、结语

文章到此部分已经接近尾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认真查找文献,翻阅各类书籍,学习各类学术论文,精心编制出调查问卷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大众文化的影响、生态艺术教育体制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实施的途径和模式。以上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见解,虽然文章的相关研究到此告一段落,但笔者在今后还会多深入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吴雪婷 李英梅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众文化下生态艺术教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zwhlw/68308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