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影艺术中科技思想研究范文

电影艺术中科技思想研究范文

时间:2022-05-05 04:19:50

电影艺术中科技思想研究

摘要:作为科技艺术化的直接产物,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中存在巫技并存的科技形象,具有人-器对比和道-技对比的科技思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科技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科技思想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状态,既有出于功利性目、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大量宣传,也有从传统思想角度出发、对科技器物的刻意回避,更有学习西方现代思想、对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的强调和反思。

关键词:中国电影艺术;科技思想;科幻电影;人-器对比;道-技对比;巫技并存

电影艺术本身是科技艺术化的成果,与科技结合最为紧密,也是当今受众面最广、传播思想最为有效的艺术门类,分析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对于了解中国科技思想的现状与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电影艺术中巫技并存的科技形象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具有很明显的新旧并存甚至巫技并存的现象。首先,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旧科技形象很多,而且具有明显的旧工业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总体特征。旧技术形象往往有厚重粗糙的钢铁表面、巨大简单的齿轮组合、滴水滴油的黑黝黝连接部、庞大笨重的体积造型、闷热异常的弥漫蒸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就是齿轮组合的传动装置形象。不管是相对于今天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和科普水平来说,还是相对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来说,这些都是相当经典、但也老旧的科技形象。甚至到了《流浪星球》中,这种厚重科技形象依然大量出现,比如宇宙飞船上AI自动化控制的摄像头造型、地球上的重型运输车的笨重造型,与直接推动地球去流浪的先进发动机技术和科技思想,显然存在很明显的代差。这种新旧科技并存现象的根源在于中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上比较接近,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虽有先后,但几乎同步飞速发展的同时,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智能化时代也已经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所以新旧科技并存是中国科技发展现实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真实反映,在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将继续存在。其次,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旧科技有些都不能算科技,却被当成科技来加以密集展示和大肆表现。比如把古代巫术法术、传统思想观念等通过科学化臆测、戏剧性融合、电影化呈现,转化为准科技形象或者是伪科技形象,这就不是一种健康和科学的科技形象了。在大部分中国电影艺术中这些古代巫术法术的运用是不加选择、生搬硬套的,是借着科学解读、文化自新的名义,试图将一些单纯鬼神迷信、歪门邪教的情节和形象包装成科技形象和文化形象,使得电影艺术中魑魅魍魉大行其道、妖魔鬼怪横行银幕,符咒驱邪强行解释、桃木法器盛行乡里,一些明明是神鬼恐怖电影,却冠以“科幻驱魔”“科技抓鬼”之名招摇撞骗、浑水摸鱼,对于社会人心和电影艺术的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古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文化传统,今有推崇科学、反对迷信的现实需求,所以中国电影艺术中存在的巫术与科技相混淆、新科技和旧科技并存、真科技和伪科技鱼龙混杂的状况是需要反思、改变的。有些古代现象虽然在古代被当作巫术,但是其中也有一些科学道理,并不是纯粹的迷信,比如《推手》中的太极、《刮痧》中的中医,但这一类现象只是极少数。所以电影艺术创作者要能做到去粗取精、适当取用,而不宜不加区别地随意转化、生搬硬套。值得欣慰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越来越向高、精、尖方面发展,也越来越努力地向更高艺术水平看齐。这样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与中国的科技抱负、科技水平、科技思想相匹配。前者说明电影中的科技形象也越来越有时代感,中华民族正在从近代的苦难屈辱记忆中脱身出来,把眼光放在了当前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上,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然成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后者则说明中国电影中的科技形象越来越具有超越时代的科技感、未来感、想象力,这也预示着在勤奋智慧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科技的未来将不可限量。电影本身是科技艺术化的产物,也承载着塑造科技形象、宣扬科技思想、提升国民科技意识的作用,理应将表现的中心更多地聚焦于最新的科技形象、甚至是未来的科技形象,引领电影和科技的共同进步和更好发展。

2中国电影艺术中人-器对比的科技思想

对于人自身的精神力量的重视一直是中国文艺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重要方面,中国文艺理论中对于风、骨、神、气、韵、心、志等有着众多且重要的经典论述。养气、筑心、怡情、味道都是对于积蓄人的自我精神力量的重要说法。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普遍存在着关于人与器的关系及其对比的思考。比如孔子的“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人能胜器,人能用器,而不能变成器,也不能被器具所主导。器只是辅助性的外在条件、而不是人的命运的主宰;人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力量。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的中国电影艺术,在表现科技形象时也经常会涉及人-器对比的思想。这里的“人”主要是指人或人类的肉体、感情、意志,而且以精神意志、道德力量为主;“器”主要是指科技发展所提供的先进工具、武器、媒介等物质性因素。中国近代饱受“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自然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遇到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重大时刻,或是个人遇到困难危险、挫折阻碍时,到底是人的精神因素占第一位,还是技的器物因素占第一位?中国电影艺术在这个问题上有较为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人的精神因素占第一位。虽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暗含了“大清朝武器落后所以受到列强入侵”的潜台词,但是再往前推的话,就涉及了“为什么大清朝武器落后”的追问,其答案依然还是要归结到“人”的因素上,那就是那个时代的人在眼界上短视狭小、精神上因循守旧、情感上故步自封、心理上骄傲自大。仅仅是亦步亦趋地学习外来技术,而不在思想上提升人自己,“师夷长技”不一定能达到“制夷”的预期效果,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的腐败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在表现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艺术中,强调的总是人的因素、人民的力量,这是我们中国能在武器条件和经济条件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打赢这一系列战争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太极1•从零开始》中杨露禅靠着看似脆弱的肉体凡身打败了看似先进的蒸汽化机器怪兽“特洛伊”。这里面暗含的科技思想,就是在强调器物重要的同时,依然是高扬的是人的精神意志的力量和聪明智慧的作用。在《流浪地球》中,如果只是按照AI系统的纯客观功利的分析和指令行事,在这个电影中人类就已经灭亡了,那就不是“流浪地球”而是“灭亡地球”了。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才是最终拯救人类的重要因素。中国电影中的科技形象与西方电影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重人而不重器。西方电影中,不管是英国的007系列,还是美国的漫威超人系列,首先重视都是科技本身的力量,特别是高新科技对敌人的绝对压制,比如007、蝙蝠侠、钢铁侠都是利用高科技武器把自己武装到牙齿的科技形象。而周星驰的《国产007》则是用一把通过自身修炼得到提升的猪肉刀击败了看似无懈可击、科技到家的金枪人。在无厘头搞笑之中也蕴含着人重于器的科技思想。相对于西方的科技英雄,中国的更是道德英雄、意志英雄。所以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卓伯棠先生指出:“相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人,没有我们自己,就没有一切。”①[1]人自身的力量和智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作为科技艺术化产物的电影艺术也需要高扬的科技思想。

3中国电影艺术中道技对比的科技思想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人器对比的科技思想,还有一种表现方式,那就是道技对比。这种道技对比的思想根源,是庄子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讲了一个关于“技-艺-道”的三个不同境界的思想。“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2]这里的“技”指的是为了符合功利性的要求、达到目的而使用的具体材料、工具、技巧和方法原则;“艺”指的是创造性地运用材料、工具、技巧和方法原则,使之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得心应手、让人惊讶的程度,使之具有观赏性;“道”指的是人作为“技”“艺”的主人,其自身人生境界、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和持久修炼。这其中“技”“艺”固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其根源还在于“道”的不断修炼和提升,这也就是庖丁之为庖丁、远超其他一般解牛技工的根本原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只要掌握了根本的道,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所说的“游刃有余”、杜甫所说的“下笔如有神”。关于道技对比,中国电影艺术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道胜于技”。在《大学》中君子要先做到“正心诚意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前者依据的是“道”,后者依据的是“技”。这里的“道”指的是天地自然运行、人类社会发展、人心起伏变化的最根本原则,“技”指的是建立在具体科技基础之上的机器、机械、齿轮、武器、装置等。中国电影艺术中经常出现“恃才无德”“有技无道”的人物形象,基本都属于负面的受批判的形象。比如高科技掌握在无道之人手里,高技术就造大破坏、高伤害,比如抗美援朝类战争电影中的美国形象。再比如电影《机器之血》中掌握生化基因武器的犯罪团伙头目安德烈的形象,他本身就是科技滥用的牺牲品,他又通过掌握科技而去报复人类。先秦诸子百家中强调经世致用、具体技能的“墨”“法”两家固然产生了巨大的实际作用,其技能、思想也得到了实际的重视,但在后来的中国思想中却无法和讲求“自身道德境界提升”的儒家和讲求“自身精神境界提升”的道家相提并论。说明中国传统思想依然是重“人”“道”而刻意从理论上回避“器”“技”的。道胜于技、以道用技,既是中国传统的科技思想,也在中国电影艺术中得到很好的贯彻和继承,体现了中国科技思想中对于“人”、对于“道”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

4中国电影艺术中的正负分化的科技评价

中国电影艺术中,对于科技形象存在着正面评价态度和负面评价态度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和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变化有关。中国传统思想把科技当成“奇技淫巧”自然是很明显的负面态度。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依然有潜在的对科技的鄙视和不屑,只是为了达到“制夷”的功利性需求,勉强接受科技的传入。新中国建立前后宣扬的“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口号,开始在社会层面普及科学思想、在专业领域大力发展科技,使得中国科技得到飞速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是这些口号所代表的科技思想从根本上讲并没有超越“科技功利性”。对于科技的重视依然是从“技”“用”的层面的来评价和宣传。科技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这种科技评价一直持续至今。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家关于科技的副作用、纯粹“工具理性”的深刻反思开始慢慢传入中国。所以中国思想中对于科技的正面形象尚未完全确立的情况下,就跟随西方现代思想开始反思科技的弊端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本质深处所具有的矛盾性即两重性。”[1]在西方现代思想中,科技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不可避免要面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破坏力”的现实。所以柴静导演的电影《看见》《苍穹之下》,到底看见的是什么?这个电影看见的既是自然的破坏、民生的艰难,也有科技的无限制使用带来的人类的生存危机、生态危机,恰恰从中国电影艺术的角度为“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破坏力”添加了一行注脚。所以中国对于科技“前有鄙视(奇技淫巧、夷之长技)、后有反思(保护环境生态、反思科学作用)”,总体上以负面评价为主。同时,中国当前依然坚持“科技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导向下,又有对于科技存在正面评价态度存在。这种科技思想上正负评价两极分化的复杂性状况,也必然体现在电影艺术的科技形象塑造上。对科技形象持负面评价电影有《太极1•从零开始》(显示的科技是笨重黑粗的蒸汽时代机器怪兽)、《太极2•英雄崛起》(批评了科技是奇技淫巧)、抗美援朝战争影片(暗示科学技术不是万能、人才是第一影响因素)、柴静导演的《苍穹之下》《看见》(反思科技的无限制运用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生存未来的威胁)、《机器之血》(反思科技的恶意使用的残忍无道)等。对科技形象持正面评态度价的有《战狼2》《红海行动》《空天猎》《未来警察》《机器侠》《流浪地球》等利用高新科技达到正义目标的电影。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评价非常复杂、有待进一步厘清,但是正负两极分化的评价态度却是不争的事实。

5结语

艺术与科技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作为科技艺术化直接产物的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科技思想的形象、思想和评价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科技思想处于一种非常复杂的状态,既有出于功利性目、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大量宣传,也有从传统思想角度出发、对科技器物的刻意回避,更有学习西方现代思想、对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的强调和反思。明白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复杂性,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艺术中的科技形象,也能为未来科技思想的宣传、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贾磊磊.世纪的阴影——关于科技与电影的伦理阐述[J].电影艺术,2019(02):78-83.

[2]郭庆藩(清).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2004:124.

作者:陈细义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电影艺术中科技思想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yyspxlw/7329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