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范文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范文

时间:2022-03-22 10:10:51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分析并总结了台湾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服务学习,加强在地连接;开展国际合作,重视学术交流;主张跨域学习,实现校企连接等,旨在为大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静宜大学;BEST;跨域学习;国际交流;服务学习

一、台湾静宜大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历史沿革静宜大学的前身是静宜女中,于1932年由美籍修女盖夏姆姆在河南省开封市创办,盖夏姆姆中文名陆静宜,因此称静宜大学(以下简称该校)。后因战争关闭。1956年,台湾省教育厅正式立案成立了静宜女子英语专科学校,这奠定了现在静宜大学的基础。1963年因办学成绩优异该校获准升级为静宜女子文理学院,这也是台湾当时唯一的一所女子大学。1971年,郭藩蒙席接任校长,进一步扩大专业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及硬件设施的建设,并于1989年获准升级为静宜女子大学。1990年,徐熙光神父接任校长,进一步增开了商学系、信息科学系、旅游系等系部。1993年,该校正式更名为静宜大学,并开始招收男生。1994年,李家同教授接管校务,静宜大学设立了华语文教学中心,开始招收外籍学生学习中文。1999年,陈振贵博士被选为第七任校长,静宜大学开始招收日语系、财经系、西班牙语系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俞明德博士继任校长,进一步扩大了本科级硕士专业的设置。2010年,现任校长唐传义开始接管校务。

(二)现状介绍该校目前有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等六个学院,下设23个系别,2个博士班、7个硕士在职专业班等。在高等教育竞争激励以及出生率降低的双重影响下,该校招生规模仍持续稳定,2012—2017年近五年的招生人数均保持在12000人左右。静宜大学秉持“进德修业”的校训,塑造注重教学、崇尚学术、尊重生命、重视品德、乐于服务的校园文化。以培养具有国际价值观,专业就业能力及利他思维的社会公民为己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跨域合作、国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与道德情操的陶冶,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人生的意义。静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自身能力,肯定自我价值,激发自身潜能,同时体会到每一个生命对于全人类社会来说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与使命意义。力争使毕业生能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今天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静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别具一格,对大陆地区高等教育办学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二、台湾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静宜大学人才培养主要以教学卓越计划为基础,以培育国际观、专业就业能力、利他思维的社会公民为关键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力、跨领域就业力、服务力为主导策略。“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于2005年开始实施,第一年即投入经费10亿元(台币),由各高校提出计划争取,期望通过竞争性的奖励机制,鼓励大学提升教学品质并发展教学卓越的大学典范。静宜大学连续11年获得台湾省教学卓越计划奖励,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出国际学习、服务学习与跨领域学习的三大特色学习。2017年,以教学卓越计划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涵育良善美德,尊重多元文化,追求专业学识,探索生命知能的四大基本素养为基本准则,静宜大学提出了其“深耕计划”,设置了BEST四大发展方向,让学生能够“LearningfromtheBEST”和“LearntotheBEST”。其中BEST分别是指Base(基础),即一个架构卓越教学的基础条件以及Embracingthelocal(服务学习)、SurroundingtheGlobal(国际学习)、Transcendingthesingle(跨域学习)三大特色学习。其中基础(Base)旨在着力打造“学生—教师—课程”的铁三角,进行全面的教学创新,三个学习(服务学习、国际学习、跨域学习)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服务力、国际力与就业力的特色人才。笔者于2017年在台湾静宜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交流学习,认为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可借鉴之处,现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一)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是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Base(基础),指的是教学结构与内涵。静宜大学的教学结构以“学生—教师—课程”为三个支撑点来共同展开,而课程内涵则结合该校特色与课程发展优势来不断贴合学生未来需要。1.在课程方面,注重学生“中英资体”基础能力的打造,其中对于中英文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关键。静宜大学设置了专门的阅读书写创意研发中心,统筹安排“阅读与书写”课程并整合校内外中文语文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意实习平台并引导学生组成创意团队[1]。通过举办生命史讲座、青年阅读理解营、阅读书写能力会考、阅读认证、跨域多元叙事课程等一系列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书写能力。该中心在图书馆的文思诊疗室设置了师生共同的活动基地,邀请驻校作家和喜爱写作的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给予具体的写作指导,努力培养优质的校园作者。这一举措在丰富并深化课程内涵的同时也有效地带动了校园阅读书写的风气。静宜大学非常重视外语教学,所有专业课全部采用全英文教材,同时多方利用海外实习等各种手段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课程形式创新上,开设主题式微学分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为基础,在正式课程外,将一系列学习活动进行组合,内容以产业实务及实作为主,形式包括工作坊、实作研习、演讲或讲座、参访、模拟竞赛等短时性而简练的课程。微学分课程将一些无法安排或无需安排在正式讲授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进行适当搭配,每一个微课程都具有特定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组合,达成不同主题下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2.在学生方面,对困难学生进行帮扶,设立静宜大学“爱读册”清寒学生读书助学补助,符合条件的学生只要每月在图书馆内自学时间超过30小时或分数较上学期有所进步就能获得助学金和奖学金。另外,对全体学生成绩进行监督并建立预警机制,同时针对成绩较差,课程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学习辅导。个别学习辅导由学生本人提出后,教师将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来进行专门辅导。3.在教师方面,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效能并推动教师间的经验交流,静宜大学给予专项基金鼓励各院系及教师开展教学知能活动或组成教师专业成长团体。活动主题及内容由团体自主安排,可以包括教材研发、教学档案制作、教学经验分享、新进教师辅导、跨领域知识整合与研究及其他创新活动等。活动形式可以包括读书会、教学实务观摩、专业领域的演讲及研讨会等。通过教师间的互相合作与支援,共同研究拟订课程计划,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品质,从而带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另外,积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慕课(MOOCS)等翻转式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静宜大学慕课师课程学习平台于课堂讨论至少两周前将教学内容上传,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后续依据每周教学进度进行至少1—3小时的实体教室讨论,同时配合线上或教室进行点名、测验、讨论、交作业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全方位互动。

(二)注重服务学习,加强在地连接是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静宜大学从2000年开始推出“志工静宜”的理念,开设了很多志工培训课程。期望培养学生具有服务的情操与对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实践“进德修业”的校训。2004年开始,该校将“服务学习”课程规划为大一新生单一学期零学分的校订共同必修课程,开始系统化、计划性与整体性的规划、督导、评量与修正服务学习课程在静宜大学的开展。2007年,服务学习发展中心正式成立,除了推动大一服务学习相关执行工作外,更加强化与课程的结合,积极推动成立不同议题的跨院系教师团队合作,藉由教学助理的加入与协助,共同合作规划与推动专业服务学习的相关课程与方案[2]。静宜大学的服务学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1.以大一全校性服务学习课程为基础。静宜大学通过系统的服务学习课程规划设计,为学生提供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化生命内涵,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人生观。大一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12小时服务学习基础讲座,至少18小时社区服务,以及课堂讨论与反思。全体大一学生,每周固定时段在教室内进行服务经验的反省、分享、回馈的反思学习。另外,为服务学习的授课教师编制教师手册等相关教学辅助材料,开办种子教师培训课程,定期举行座谈会等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品质。同时,聘任本校具有社区服务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课程助理,提供指导与经验传承。每学期末举行服务学习成果展发表会,对服务优异的学生及助理进行表扬。2.以专业服务学习课程为主体。学校为拓展学习空间,开拓学习新视野并深化服务体验,在大一服务学习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了专业服务学习模式。鼓励教师通过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课程的讲授,鼓励各院系成立自主性的志工服务团队,纳入服务学习精神,给学生提供实务应用的机会,结合专业从事服务。服务对象主要以校外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机构为主,学生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来满足合作机构的需求,经费由带队教师提出申请,学校专项资金提供。比如专业服务学习结合社区中各领域,包括“社会福利”“卫生医疗”“文化教育”“政府行政”“咨询服务”以及“社区服务”,藉由与社区多元良性互动,提供志愿服务,培养关怀社区公民意识。目前,静宜大学每年度约投入2400位志愿服务人力,每人至少提供18小时社区服务。3.以国际志工为发展远景。2007年起,静宜大学开始发展国际志工服务,在服务开展过程中,与长期服务当地侨校的地方组织建立合作模式,持续培养静宜青年学子,投入当地资源匮乏社区,提供切实服务。同时建立静宜大学国际志工永续服务机制,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扩展学生关怀世界的胸襟,培育世界公民与国际交流通才。目前,静宜大学国际志工服务已经发展到巴拉圭、多明尼加、墨西哥、泰国、史瓦清兰、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这些国家提供救济物资、基础教学、农事咨询等服务。同时静宜大学每年还为海外姐妹校、非盈利组织青年提供来台进行社会服务的机会,服务活动内容由服务学习发展中心统筹规划。服务结束后,还能与各院系专业教师及学生志工进行学术讨论与经验交流。

(三)开展国际合作,重视学术交流是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助力作为美国主顾修女会所创办的大学,静宜大学从创办之初就充满了国际化气息,而国际合作更是该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助力。2005年,该校原本隶属于研究发展处的国际交流组正式独立成为国际事务处,并在2013年正式更名为国际暨两岸事务处,统筹负责全校的国际学术交流等相关事务,不定期提供海外留游学资讯、奖学金公告等,期望拓展该校学生的世界观以及对地球村的关怀。该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动学生的国际交流:1.以“环宇学习”计划为交流基础。“环宇学习”计划旨在推广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供学生完整的国际学习环境及完善的文化课程,内容包含各国文化、传统、习俗、生活习惯、流行音乐、艺术、美食、宗教信仰等其他各国特色。学生藉由参加“环宇学习”,提升学习动力与国际视野,进而申请参加411留游学计划。2.全面推动实施“411出国游学方案”。该校推动的“411出国游学方案”,鼓励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至少赴海外游学一次、留学一次。藉由此项方案的推动,该校获得2012年远见(Cheers)杂志评比的私立大专院校大学部学生赴海外比例第一的殊荣,由此可见静宜大学推动国际化办学的成效,同时也奠定了静宜大学“立足台湾,走向世界”的坚实基础。3.提供多元化的交流机会。该校通过办理“出国研修交换计划”“海外短期游学计划”“海外移地教学”、“海外实习计划”与“出国参访交流”等,为学生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及外语的实习场域。“出国研修交换计划”是指由静宜大学选送的学生,于学期间到海外姐妹校与学术网络合作伙伴研修相关课程,返校后双方依照学分转换相关规定承认彼此选送交换学生于海外研修的学分。静宜大学学生赴海外研修的渠道也非常多元化,包括姐妹校免学费交换;姐妹校付费研修;姐妹校语言课程付费研修;ISEP-Exchange;ISEP-Direct;亚洲基督教大学联盟交换学生(ACUCA)等等。海外短期游学计划举办时间多为寒暑假期间,课程长短由2周至5周不等。该计划支持的课程多为语言课程,由静宜大学与姐妹校合作,希望学生能在寒暑假期间增进语文能力。短期课程中,还包含了特别与姐妹校共同规划合作的海外移地教学课程,同时该校学生有机会申请海外移地奖助学金。海外实习计划是指台湾省教育厅制定的“学海筑梦”及“新南向学海筑梦”计划。旨在鼓励台湾公私立大专院校选送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赴海外大专院校研修或企业、机构实习,全面扩展台湾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学子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机会,以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实务经验的专业人才。其中“学海筑梦”计划通过国际合作计划管道,选送学生赴海外非新南向国家的企业、机构进行职场实习,由推送学校自行安排实习机构及规划实习领域,充实实习课程,落实学用合一,加强职业生涯辅导。新南向学海筑梦旨在选送学生赴新南向国家具发展潜力的企业、机构进行职场实习,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各国文化、生活方式、社会背景,有助于未来深耕与各国关系及合作发展。借助各项国际交流计划,学生通过海外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而提升国际移动力及就业力。目前,该校积极与海外伙伴学校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国际学术交流基础,提供给学生选择海外的学校已经超过700所,其中海外姐妹校超过390所,ISEP会员学校340所。除了交换学生活动,静宜大学还积极与姐妹校签署双联学制,目前已经完成了与美国、韩国、德国等姐妹校签署2+2与3+1双学位合作。通过有效的课程规划,辅导学生前往海外研修,攻读跨国双学位,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四)主张跨域学习,实现校企连接是静宜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1.积极培养学生的跨域学习能力。以2013年为例,在静宜大学开设的全部课程中,与产业相关的课程达到316门,占全部课程的18%,跨领域课程达269门,占全部课程的16%。此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产业伦理”“跨域整合”“多远增能”“创新智能”等四项基本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跨领域整合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处理跨界人际关系能力及解决产业问题能力的四项核心能力,以实现学生以专业实务能力达成就业品质保证的教学目标。2.着力实现校企连接。该校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提供了多元化的实习方式。包括大三暑假实习,大四寒假实习;大四学期中部分实习;大四下全学期实习;海外实习;学生(3-4年)+硕士(1-2年)高阶实务人才培育规划等,时积极推动全校开设校外实习课程。在制定该校实习相关设置办法、机制和作业流程的基础上,鼓励且协助各系开设校外实习课程,持续推动全校全面开设校外实习必(选)修课程,以全校每系开设至少一门校外实务必(选)修课程为目标。另外,推动系所开设大四全学期9学分的校外实习课程。大四全学期9学分实习课程不设最低开课人数,其开课时数归于产业学院,不纳入各系年度总开课时数规范。产业学院是静宜大学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连接专门设立的,其工作内容主要是统筹安排学生校外实习及产业连接。积极寻求合作企业,将企业新人训练移至大四进行,表现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企业工作。目前该学院校外实习合作机构共有106家。除产业学院外,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主要由校外实习指导委员会配合各院系负责,督导学生实习进展,审阅实习契约,评估实习成效,以及处理校外实习学生权益保障等相关事项。2017年,静宜大学实习资讯网正式开通使用。该平台旨在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机会,实时各类实习招聘信息,公布实习面试结果及录取结果等,同时制定相关的实习规定。另外,该校于2013年开始,办理校外实习与学习成效研究计划,着重基础探讨,了解各系目前推动校外实习课程的概况与成效,并开发校外实习成效公开问卷,进而追踪研究,从学生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与雇主方面进行实习差异成效的实证研究,为未来实习计划的制定及调整提供基础和依据。总之,台湾静宜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值得高校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全面人才学习和借鉴的内容。但是,任何培养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环境、教育制度中针对不同性质的高等教育需要产生的。如果将这一模式完全照搬到大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因此,对于大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借鉴和吸收他山成功模式的同时,着力对外来范式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改造,使先进的外来理念能够更好的与本土实践融合,构建出符合大陆高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郑昂,付文奇.高校阅读推广组织的创新与启示——以台湾静宜大学阅读书写创意研发中心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6(5):9-12.

[2]陈健,罗梦妮.志愿服务教育课程范式问题探析——以台湾静宜大学的服务学习教育为例[J].山东纺织经济,2015(12):71-74.

作者:袁媛 姜笑君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xwhlw/7305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