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论文范文

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1-25 11:20:43

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论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工程文化工程文化是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Lewin等专家将工程文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从狭义上而言,工程文化是指在具体的工程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系列、一整套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与价值观等,其核心内容是价值观。从广义上来说,它表明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及思考问题的方式。[5]还有学者认为工程文化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个综合体,它包括工程建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工程文化的内在艺术价值,以及工程建设对自然界的顺应等内容。在此过程中,工程文化将人、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相互作用。[6]本文提出的工程文化是指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大学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并融入、渗透到大学文化之中,逐渐形成高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并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其核心主要是文化熏陶、文化育人。

(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较长时间的成长、建设、发展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关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群体观念、团队意识,以及与之相吻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企业成长、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累与价值观的升华,并且被全体职工所认可、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一套行为方式。亦即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与工程文化之中,凸显其精华形态,即培育塑造员工的规范、诚信和责任意识,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和实践与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三者的相互关系大学文化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积淀,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资源优势,是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性资源之一。因此,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传承与发扬,形成品牌优势,不断辐射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去。工程文化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策略,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先进理念与基础,并与大学自身的特色文化相融合,共同促进文化育人策略的完善与提高。企业文化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途径,学生经过在企业真刀真枪的实践与锻炼,既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了解了相关技术发展前沿,又受到了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责任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工程文化应融入大学文化,而大学文化也应涵容工程文化,企业文化又浸润在工程文化之中,三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关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应是三者的交集(如图1所示)。三者不断融入、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在无形中影响与培育着工程实践人才。图1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集

二、大学文化之传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与积淀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大学的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大学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这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任务、新使命。大学自身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如大学理念、大学环境与物质、大学制度、大学行为等。那么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也应继承和发扬大学自身文化特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使其成为人才培养的积淀与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的协同与引领目前,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阶段性目标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教育和行业、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的各类型工程师。同时,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融入其中,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其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应与大学自身特色文化相融合。大学特色文化始终贯穿于其中,起着协同与引领的作用。即大学文化既要与“卓越计划”的教育理念相互融合、相互协同,又要引领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使其凸显大学特色文化特征、文化本质,彰显大学特色,传承大学历史传统,使大学文化真正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与积淀。

(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与融合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特色与基础,并不断融入各项工作之中,一切工作都围绕其特色文化展开。同时,也是对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与融合。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为一体。知识是学生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是学生能力与素质提高的根基;能力是学生知识与素质的外在表现,丰富的知识与较高的素质可以提高其能力水平,而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与素质的提高;素质是更高、更深层次的品质,需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与较强的能力作为后盾。而大学文化始终贯穿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过程中,其各个环节都体现出大学的特色文化,并起到统一与融合的作用。

(三)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协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理工文管医等学科的紧密结合、相互融合与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大学学科发展与建设的基础。大学文化在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协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各校可建立具有大学自身文化特色的、学科内容融会贯通的教育体系,将相近或相关学科进行重组与整合,组成新的学科系列模块;第二,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协调应体现出大学文化的实质,立足于大学自身特色文化,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符合实际需要、满足学生需求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三,大学文化应始终贯穿在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构建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文化观来看待其在各学科融合过程中的凝聚作用和意义。

三、工程文化之培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策略构建的支持与保障

工程文化本身是一种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特色文化与价值判断文化。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高校创造良好的工程文化育人氛围,打造特色工程文化,是新时期卓越人才培养策略的需要,是提高我国工程人才创新、创造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高等院校本身而言,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尤其应该强调工程文化的培育,注重工程文化育人策略的建构。因此,工程文化育人策略在构建过程中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五大方面,并且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工程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指导工程教育理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并不断渗入其中,与当今时代要求遥相呼应,真正体现出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育人之根本。首先,我们应强调做人与做事的辩证统一。“卓越计划”是要将人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新型现代工程师,那么高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责任感的培养,使其做人与做事相统一,注重能力训练与品德养成。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卓越工程师,为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我们要突出工程教育的特性,即综合性、实践性与创新性。综合性是指工程教育不仅仅包含工程技术、实践等因素,还包括了多种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主体专业的主导下,运用综合思维、综合能力,把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共通的主旨与精髓融入主体专业、学科之中,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实践性是工程教育的突出特性,强调的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工程教育也要在人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加以实践、磨炼,才能够真正检验、分析出其利弊所在;创新性是指工程教育要有所创新,即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知识与技术的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可以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走在世界前列。任何技术与科研成果的出现无不是以创新作为其中坚力量的。第三,人才培养要突出产学研结合、各主体共担责任的主旋律。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特别是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工程师,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高校师生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学习,二者有机结合,互融共长,是产学研结合的最好例证。同时,各主体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提供政策保障、加强立法,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

(二)人才培养目标———工程文化育人的精髓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随着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因此,培养目标是高校办学的立足点,也是学校特色与个性发展的载体,它决定着学校未来人才培养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是文化育人的精髓。[7]因此,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与实现应根据实际,突出自身文化与学科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大学特色文化、工程文化,为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三)学科专业———工程文化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大学实现其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的基础与保障。而学科专业的发展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特色文化与发展声誉的主要标志,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因此,无论是工程类学科专业还是其他学科专业,都应时刻体现出大学自身工程文化的发展特色与内涵,并不时在学生思想、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及教师言传身教中渗透,通过个性培养、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辅助性活动,进一步推进工程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四)课程体系———工程能力培养的核心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因而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工程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载体。高校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组织,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学习与掌握的知识逐渐增多,既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既需要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校结合工程文化发展特色,在公共理论基础课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课程,增加工程选修课的比例,突出工程文化、人文文化课程及文化内涵建设在工程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即在建立公共基础课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基础课与文化活动两个平台,在专业基础课平台完成专业课与专业方向课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在文化活动平台通过辅修专业、科技活动与课程选修等环节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文化课程的渗透与熏陶,并将这两个平台的内容有机结合,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即提高理论基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修养的目的,真正体现出课程体系是工程能力培养的核心的作用。

(五)实践环节———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所设置的教学环节。而工程实践是工程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保障,应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做中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以培养专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这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具体实施。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理念与实践精神的渗透与熏陶、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注重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相互衔接与实践,进而形成三实二创的工程文化教学理念,为形成满足工程实践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奠定基础。二是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加大实验教学、实习实践、设计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力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工程文化、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最终实现自身的多层次发展。三是实践环节进行过程中,要建立理论基础、工程实践基础、工程文化基础、人文素质基础等模块,并将工程文化贯穿在其过程中,实现工程教育的文化育人作用。同时,把工程文化从无形资源变为有形资源,建立工程文化教育基地与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使学生养成工程观意识。这对提高学生工程素质教育质量能起到重要作用。

四、企业文化之期待———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实现的动力与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积累与物质升华,极具感召力与凝聚力,代表着企业的目标方向、发展动力与人文情怀,并在培育企业精神、提高员工思想道德,以及促进其竞争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在校企全程合作共同培养过程中,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工程文化相互融合,能共同构筑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从而最终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校企合作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浅层合作阶段、中层合作阶段、深层合作阶段。不同层面的合作中,企业文化的融入、参与和指导的程度是由浅入深、逐渐渗透的,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由陌生到熟悉、从浮浅到深入的,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与熏陶,步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途径。1.浅层合作阶段。在此阶段,学校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都按照企业需要确定,在企业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并签订专业教学与实习协议,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校企配合式、学工交替式为合作主体,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对企业文化的渗透与熏陶处于认识、期待阶段。学校初步了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的运行效率、企业精神,以及员工所反映出来的道德风貌、工作作风、责任意识后,逐步对企业文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2.中层合作阶段。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并能够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过程,建立人才培养联合体,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主要以订单培养式、顶岗实习式为主体,具有工程设计、咨询与服务的能力。在此阶段,学校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研究企业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群体观念与群体意识、团队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等,思考大学文化、校园文化与之相吻合、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为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融合、服务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全过程打下基础。3.深层合作阶段。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校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研攻关、技术前沿制订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方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提高其整体效益。同时,企业也主动投资,共同研发科技成果,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并应用于教学、人才培养与生产全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能力。主要以项目合作式、多专业联合式为主体,校企相融。在此阶段,学校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处于相互融合、相互发展阶段,将企业文化有机融入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之中,融合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使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协同共筑卓越工程师培养之坚强基础与后盾。

五、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之社会理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支持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文化是育人的基础与积淀,工程文化是育人策略构建的支持与保障,企业文化是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的动力与源泉。三者融合,是完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这一使命的理想与支持。那么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呢?

(一)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创新,为实现三者之融合营造良好、宽松的文化氛围要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学校须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创造良好、宽松的文化氛围。这样可以突破各种陈规戒律与学科专业界限,学生可在宽松、浓厚的文化环境下积极进行学习思考、发现探索,并对三者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与研究,激发学习兴趣、好奇心,提高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三者的交融。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以本专业为主体,在本专业发展特点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三者的内涵与融合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以丰富其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培养其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为实现三者之融合提供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是多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完成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在创新的各个环节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以达到知识、技术的交叉与运用,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高校在产学研用创新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与企业及其他科研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合作创新、资源共享。而在此过程中,三种文化可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进而为增强三者间的融合奠定基础。

(三)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三者之融合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要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学校除了在制度、搭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等宏观和中观层面提供保障之外,还要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即教师自身———微观层面进行认识与提高。这样,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三者间的融合。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提高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再者,人才培养过程也是通过教学、研究过程来完成的,教学与研究过程寓于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为三者之融合提供人力与智力支持。因此,我们要深入理解与研究大学文化、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促进三者之间的交融,为进一步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当然,卓越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许多其他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例如大学精神、组织制度、运行管理等,并与其他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使命。

作者:陈冬松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dxwhlw/6641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