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茶社会学学科基础研究范文

茶社会学学科基础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19 09:44:55

茶社会学学科基础研究

目前学术界中以社会学视角开展的茶文化研究并不多,“茶社会学”的提法与用法也并未出现。但无可否认,中国茶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必然催生这一专有学术领域。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尝试研究,得出了些粗浅的认识,由于行文限制,在此只对该学科的学科基础、研究对象与方法相关问题加以简要讨论。

一.以社会学研究茶文化的基础

茶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在于如何把社会学的学科方法与视域与茶产业、茶文化相结合,以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来构建一个新的社会学分支学科,所以其中涉及到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性质、茶与茶文化的社会性以及学科产生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一)茶与茶文化是一种社会事实

自茶被认知和利用以来,中国的茶饮及其文化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出现并初步传播(秦统一之前)、向全国逐渐渗透与传播(秦汉至南北朝)、全国茶饮的高峰出现(隋唐五代)、茶业与茶文化的高峰(宋元时期)、茶业与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曲折进程(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等。可见,中国茶文化发展不是由哪个人来决定的,而是一种按其自身规律发展的社会现象。陈文华在《中国茶文化学》中把广义的茶文化定义为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认为茶文化结构可由如下部分构成:物质文化层(茶生产活动及其实体)、制度文化层(行为规范,如茶政、税收、外贸等)、行为文化层(茶的生产、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模式、茶礼、茶俗等)、心态文化层(在茶饮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艺作品、哲学观念等)。可见茶文化是一种范围非常广的领域,它超越了个体的层次,并以社会现象的形式凌驾于个体之上,形成了其体系内的强迫性与集体性。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社会事实(也称社会现象),他认为,社会学应把社会看作一个“事物”,它独立存在于个体之外,并对个体产生影响。社会事实具有外在性(客观性)、集体性、强制性三个特点,根据这一特征,包括语言、宗教、道德、法律、文化、人口、农村、城市、动乱等等许多社会现象都是社会事实,因而都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因此,茶及其文化当属社会事实,具备了以社会学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

(二)茶及茶文化具有的社会性

1.茶与茶文化体现了一种社会互动的关系

茶不仅是一种实体,也是一种关系,即通过茶或茶文化体现出的社会互动。首先,茶具有社会仪式的含义。早在南北朝时已有了用茶进行祭祀的文字记载。传统社会中,以茶为祭的对象都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如天、地、神、佛,甚至亡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把这种祭祀看得十分神圣。作为祭祀品的茶也就被赋予了仪式的内涵,它传达的不仅仅是“实用”性的价值,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即“以茶接灵”,把世俗事物上升到神圣事物,茶成为了“集体欢腾”(涂尔干语)的重要媒介。所以,它直指向了传统社会的核心:集体整合。在传统社会中,集体的维系是一种集体的道德范畴,族规、仪式、制裁针对的不单单是内部的个体,更重要的是对集体的意义,以保证集体的有效运行,即保证社会成员互动的有效性、规范性及对集体的遵从性。涂尔干在研究社会整合时提出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概念。前者指传统社会中社会成员依情感结合到一起,完成社会整合。后者指社会成员的紧密联系依据的是劳动分工。涂氏认为,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但他同时意识到,仅仅依靠劳动分工的作用远不能完成现代社会的整合。所以,涂尔干在后期提出了“新型宗教”的概念。他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阐述。这种“宗教”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并汲取营养,以弥补科学的片断性。所以,他认为社会整体层次的精神与道德对现代社会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社会中,茶文化自产生以来,贯穿了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不同时期。通过茶文化的传播,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后,以茶为媒介的社会互动大量增加。茶在交际、待客中的普及,特别是中国茶元素作为一种中国符号在世界各地的生根发芽,带动了范围更加广泛的文化互动,并有效地参与到了社会精神层次的整合之中。冲突社会学家科林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互动的仪式连接起了微观与宏观,即有效的人际互动无限地延展下去就构成了社会。所以,行动者怎样创生、延续、扩充互动就成为了具有微观与宏观双重意义的命题。茶文化自诞生之日便与商业、宗教、文学、歌舞、书画等有了密切联系,茶文化也就随之嵌入到了社会互动的诸多领域。以此而言,茶已不仅仅是实体文化,而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社会媒介。如茶在传统婚姻习俗中代表了“纯洁、坚定、多子(籽)多福”的意涵。所以,民间有“好女不吃两家茶”、“姻缘三茶”之说。在对茶文化的众多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把茶与茶文化视作一种社会关系与互动的纽带,如把茶文化视作社区文化积极发展的纽带(卢祺义,1994)、都市文明的积极推动元素(徐永成,1997)、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朱云松、江平,2007)等等。

2.茶文化中的群体性与组织性

社会学把不同的人群聚合称作群体,如家庭、社区、乡村、城市、部落、民族等等。组织是有一定规章制度与纪律性的群体。茶的群体性指茶在社会中反映出的与群体的关联性。主要包括了初级群体与偶遇群体。初级群体主要指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群体。对每个家庭而言,茶几乎都是必备元素,邻里之间的交往,如串门聊天,一般也少不了茶元素的参与。以茶为敬来招待客人和朋友自古以来几乎是中国家庭中不成文的律条。茶对儿童们的作用主要在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主要指在家庭或邻里关系中)耳濡目染父母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对茶有了一种熟悉,产生了一种社会化的印痕。偶遇群体指没有固定成员的临时组成的群体,或者说主要是以特定事件或工作为纽带组成的临时群体。此时,茶成为群体内对话的重要媒介。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之风随着社会互动量的几何态增长,也迅速传播开来。而且,以茶待客比起酒席宴请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更显庄重和高雅。所以,无论在商界还是日常交往中,茶被更多的人所推崇。组织具有正式性,所以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交往也具有正式的交际色彩。在单位内部,茶是必备的招待用品。单位具有科层制特点,韦伯甚至认为它是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形式上可以应用于一切任务,从纯技术角度而言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程度。(1)但韦伯也指出,科层制越彻底,越背离人的价值,或者说剥夺了人的工作幸福感与创造力,使人成为机器零件。现代管理学关注的中心之一就是如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排解掉压抑与不快,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科层制的负面效用。茶在科层中扮演了润滑剂的作用。有学者这样评价茶:“杯中人性”(KakuzoOkakura,2008“thecupofhumanity”),英国首相格莱斯东也曾这样评价茶:“当你寒冷时,茶会温暖你。当你燥热时,茶会清凉你。当你失意时,茶会鼓舞你。当你得意时,茶会平静你。”所以,任何科层制组织中,备有茶水(或招待用茶)已不仅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更是一种以茶道团结员工,弥补科层缺陷的重要手段。

3.茶在现代社会中应具有的“和谐”之音

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一方面腐朽的现象会趁机大量滋生,另一方面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机遇;社会的变动性增加了其自身的可塑性。在此举几例说明茶与茶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可奏出的和谐之音。社会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是社会对其成员的塑造过程,主要依靠文化与环境的影响来实现。低劣的文化或庸俗的社会风气会使个体走上歪路,社会化失败。而优秀高雅的文化与成长环境则会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人,从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毫无疑问,茶文化中传达的正是一种高雅、清淡、对人生品味与珍惜的思想,这在唐宋时期的茶诗词中已经有了深刻的体现(余悦、陈玲玲,2010)。因此,茶文化对个体社会化的成功大有裨益。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现象已十分明显,也愈发复杂。学术界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化趋势主要有四种观点:断裂化、中产化、结构化和碎片化。中科院于2001年发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阶层间的流动呈现逐渐增多的态势。按理论界的观点,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均衡状态,也是一种较理想状态。上层与中间阶层包括了除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半失业人员外的所有社会成员。他们的生存状况、经济收入以及休闲空间都为茶文化的开展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空间;反之,茶文化对中国阶层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茶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优秀的传统、丰富的内涵以及高雅的意境等等。这就注定21世纪必将是中国茶文化大放异彩的世纪。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状态与进程。实现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文明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等。要提升人的素质与精神文明,就必须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摒弃糟粕文化,抵制低俗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仅有益身心素质的提高,而且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益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中国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备受推崇,这一点足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就此而言,物质文明越发达,越应该重视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学科必然性与产业必然性

郑晓瑛对交叉学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交叉学科是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证明,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学科群。在理论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85年4月,在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者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培训中心会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的17个学会、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提出了“迎接交叉科学的新时代”的口号。交叉学科的产生有其必然性。⑴科学发展本身自生的动力。研究一类问题的理论方法和体制发展成熟到一定阶段,就会强迫性地逐渐形成相关的学科。⑵社会发展需要交叉学科的支持。⑶“界”间的交叉学科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2)余悦认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围绕茶研究出现了三个主要的子学科:茶学(自然科学类)、茶业学(茶业经营学或茶业商品学)和茶文化学(人文社会科学)。他在《中国茶文化学论纲》中认为,中国茶文化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一门开放的学科,还是一门边缘学科、一门当代之学。(3)建国后,茶文化研究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1984年茶产业内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中国茶文化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局面,相应分出了几个主要学科,而且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新的与茶相关的学科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与机遇。由以上的论述不难发现,茶文化研究与其它学科产生的交叉学科是学科发展与茶文化研究不断深入的必然。作为茶叶的发源地和最大生产国之一的中国,尚未产生一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茶品牌。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时中国的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仅售2美元左右,比印度低40%,比斯里兰卡低60%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20%。茶叶产品也仅仅占据了世界市场份额的6%。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杨江帆等认为,中国茶业具有七大竞争优势:茶文化优势、品种最为齐全、内外的市场优势、区域资源优势(产茶区域广)、产业优势(历史的久远与从业者的众多)、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技术人才优势(人才培养的不断强化)。(4)但这些竞争优势并未在国际竞争中真正显现,在整合利用方面仍显不足。另外也要着重开发产业内策略,加快产品升级步伐,提高茶产品附加值,注重广告策略与营销策略的应用,切实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把握时机研发新的茶产品,增强创新能力。除了这些茶产业内的举措之外,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外在推动力,这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茶业界人士与茶学专家的认可。以交叉学科的视角来推动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可否认,把茶所附有的高雅性与学术性有机结合,再与市场与社会生活结合,这是对现代中国茶产业纵深发展、良性发展的一种巨大推动力量。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中国茶文化以茶业经济活动为基础,又与美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相结合,一般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茶文化是指整个茶业产生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狭义茶文化仅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以茶为载体展现出的特定文化模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健康理念,如茶艺、茶道、茶德、茶的医药与保健文化等等。在对茶文化研究时,多数学者更注重其狭义方面,而把茶树栽培、茶叶制作、茶具生产、茶叶包装、茶叶营销、茶品牌打造等方面归入茶学(自然科学类)和茶业学(茶业经营学或茶业商品学)之中(余悦)。王玲在《中国茶文化》一书中认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与茶相关的自然现象,更不能简单地把其作为茶史或茶考古来研究,而是要研究茶在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代表了茶文化研究的典型范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前文做了相关介绍。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是其主要研究领域,也是主流社会学家们所致力开垦的领域。在社会学中,二者作为一种具有外在性、强迫性与集体性的社会事实而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所以,茶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研究也就在研究对象方面达成了统一。另外,本文所关注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的概貌,也必须首先从最直接的、宏观的视角入手,达到浅显入门、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而言,茶社会学概论所关注的研究对象是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以狭义茶文化为主)与社会现象,主要通过角色研究、影响研究、关系研究、功能研究、群体研究、互动研究、组织研究、分层研究、社区研究、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根据茶社会学概论的研究对象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整体主义方法论。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研究方法论被称作整体方法论,其基本原则为:⑴把社会现象看作社会事实;⑵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而不能以个体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⑶严格区分因果关系与功能关系。在社会学中,还存在着其它方法论,如以韦伯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论,吉登斯创立的构造化方法论等等。是不是仍可以用这些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来研究茶文化呢?本文认为这同样是可行的。因为茶文化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视角与理念。比如,韦伯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重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研究,以理解和解释的方法来阐述社会现象,这完全可以用来研究茶农、茶商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各种际遇与选择,进而达到对中国茶产业不同层次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理解。不同的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关键看对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的能力。所以,茶社会学并不排斥以其它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茶文化研究。

三.结语

作为一种正在被广大茶学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视角,茶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理论与现实基础,本文只是对该学科存在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学科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于有志于此的学者们不断开拓,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推进中国茶文化的社会学研究。

被举报文档标题:茶社会学学科基础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whlw/6035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