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教育与完善人格确立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与完善人格确立范文

时间:2022-08-09 09:44:46

传统文化教育与完善人格确立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被人们用来端正社会上的不和谐风气。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人文素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消除大学生诚信缺失与道德危机的良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正道,建立完整的道德体系,形成至德“中庸”,最终让他们以完善的人格走向社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

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不论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道家的回归自然,都包涵许多优秀的思想成果。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言,先秦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黄老)六家皆“务为治者”,致力治国理政,强调社会教化。圣人思想都有相通之处,无一例外地追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建设中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基石,是传播主流思想、提升社会道德、增强人文素质的工作。如果思想政治教师传统道德情操低下,行为失当,大学生便会“侮之”。以致师生没有共同目标,学生甚至拒斥教学,师生离心离德。这样的教师,就如《论语•子路》中孔子所言“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反之,大学生仰慕其才华,感其道德精神,教学效果便会蒸蒸日上。有专家指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育者思想的传播。而所谓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自的地位、作用、价值与活动的联结及其相互作用的状态,它以老师‘教’和学生‘学’为中介,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1]当代社会纷繁复杂,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树立其理想信念的教育,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效形成的基础,对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来说,把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学的最高境界无疑是“不知有之”抑或“亲而誉之”(《道德经》)。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德才兼备。用《论语•为政》中孔子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然而,由于社会上广泛存在拜金主义风气,不断爆出的大学师生之间矛盾冲突事件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一层不和谐色彩,以致师生关系趋于冷淡,沟通渠道受阻。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媒介,承担构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帮助他们形成“诚信”“公平”“正义“宽容”等时代所需要的道德观念而发挥“生命线”和“桥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既“为学”又“为道”

“道”是一个世人熟知的概念,许慎《说文解字》释“道”为“人们所走的路”。现在“道”有诸多如“升官之道”“升财之道”等“利己”谬说哲学对当前大学生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抵御不了诱惑,存在“苟利自己,不顾国家人民”的思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和“答给予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道”的培养。“有学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得出大学生总体上对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一般,大多数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交流的内容很广泛,但多与学习相关。”[2]孔子对子贡“非多学而识之”(《论语•卫灵公》)的回答,自述他看的书并不多,只是坚持的价值观正确。事实也的确如此。《孔子家语•观周》载:“孔子问学于老聃”;《史记•孔子世家》载:“学鼓琴于师襄子”;《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等。孔子读的书虽是“汗牛充栋”,如果用今天的A4纸打印的话,恐不及一个高中生看过的书多。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换而言之,就是树立什么样的“道”。老子《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孔子也认为“为学”与“为道”关系密切:“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孔子家语•六本》)“学”与“道”就是如此相互渗透,“学”愈厚而“道”愈精。孔子所追求的“道”落实在“正”上,为此,孔子从政、教育、著述及精神追求上,皆贯穿“正”的思想。[3]而在老子看来,“道”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反者,道之动。”(《道德经》)。忽视大学生“正道”的培养,就可能走向“歪道”或者“斜道”。而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很多大学生穷尽一生追求“富贵”。实际上“道”的内涵绝非如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只有教育大学生把握正“道”,方可让他们拥有完美人生。大学是塑造社会栋梁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不应该为金钱或权利所诱惑,而是要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创立标志自己人生的事业,也即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大限度地为他人服务。诚如《礼记•大学》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先所后,则近道矣。”大学生的“知止”就是如《礼记•大学》所言“明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守住“正道”,即为“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拥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的高尚品行。在孔子看来,君子更应修德敬业,担当社会大任。所以,孔子认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起正“道”的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承担而不抱怨,理性而不浮躁,相亲而不相妒,从义而不从亲。走上社会后定能凡事讲规矩,立的正、行的端。

二、“为道”首重“德”

《尚书•皋陶谟》把社会道德凝炼为“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其素质高低势必会影响国家复兴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内外兼修,德才兼备,拥有健全和完美的人格,才是合理的成长模式。但如今,不少大学生思想混乱,出现个人物欲追求奢华无度,社会诚信不足等问题。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而言,“道”与“德”是相互关联的同一体,道德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是其“养成对国家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4]。“道”的思考意味着大学生提升境界,有超越意识,站在更高、更远处来思考人生哲理,而“德”更是大学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孔子家语》)有“道”才有“德”。《大学》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道德经》云:“道生之,德蓄之”。“道”是生发的力量,化生一切。“德”是长养的力量,承载万物。辜鸿铭先生称:“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君子之道。”[5]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君子主要指向一种道德理想人格,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孔子常言君子,君子即指有伟大人格可以为群众表率者。”[6]2013年11月,在视察山东时特别指出“修道立德”的重要意义,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7]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对大学生道德的修正,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道德养成的不协调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明确的思想道德评判标准,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8]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帮他们树立“诚信”“公平、正义、宽容”的道德观念,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同情是思想政治教师教育应有之义,也是新常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趋势。

三、“守中”维系平稳发展

“中”意为“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左不右”等。当下,“中”被很多人引以明哲保身的智慧哲学“中庸”之道,即为和稀泥,做老好人,不得罪人的处事原则。但实际上“中”是一种道德,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说文解字》训“庸”为“用”,“中庸”即是“用中”,涉及做人做事很多方面。“中庸”思想源于《尚书》“十六字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荀子》中说:“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荀子表达了治理国家就像使用秤或者天平,秤或天平达到平衡状态时,可以称为“中”。但因世界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动,所以,这种和谐和平衡是随着时间、空间等相关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中”的标准也相应改变,就像天平中的一边增加或者减少,原来的平衡就被打破了。因而,想要重新维持平衡,达到新的“中”的状态,权衡必须重新进行移动。所以,“中”不是墨守成规,是动态的,是对社会责任自觉承担过程产生的哲学智慧,衡量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史”字构型本身十分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早期“史”与“中”的关系。从“史”字本义看,《说文解字》记载“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因此,称官方修史为“正史”。孔子说“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治之根本就是“正”,而所谓“正”,就是符合“中”。因而,读正史可以让我们体会“中”的品德。多次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所以,培养大学生读正史、体会“中”,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帮助其成才成仁的重要思想。“中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就是和谐,“万物育”就是发展。“中庸”之道是培养“君子”的大道,《中庸》载孔子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今天,教师对“中”的把握,必须有一个整体、系统、全局的观念。大学思政老师应引导大学生做任何事既不能“不及”,也不能“过头”。《孔子家语•论礼》云:“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所以,大学生不仅是“多学而识”的知识承载者,更是“中”德的承载者,就是做事务实,不偏不倚,品德高尚。大学生“中庸”思想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人”,即促成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大学生拥有“中”的品质,走上社会才能做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礼记•中庸》)走上领导岗位用人唯贤不唯亲,工作唯义不唯利。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少的精神源泉。《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告诉我们,民众富裕之后,当施行教化。《中庸》第一章便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教育是使人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摆在首位。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2013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公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也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7年1月25日并实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对传统文化进课堂作出明确要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师应大力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思想所倡导的民族精神,负起思想教育责任,就有“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论语•子路》)反之,就有“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结局。同时,让大学生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拥有高尚的“德”,守好“中”,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严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沙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67-69.

[2]叶雯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2012(2):121-123.

[3]周宝银,黄怀信.从“一以贯之”到“天下有道”[J].甘肃社会科学,2016(6):81-86.

[4]陆士桢.道德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N].光明日报,2005-04-06(6).

[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7.

[6]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56.

[7]任慧.推动世界范围内儒学研究[N].光明日报,2015-11-02(8).

[8]季红梅.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成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155-157.

作者:赵静 单位:江苏护理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文化教育与完善人格确立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7387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