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范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2-02-22 03:44:12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摘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使其能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育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培养勇于拼搏的精神,进而成为品行高洁、情操高尚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其成为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其中,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励作用,以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本文就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做一简要论述。

1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树立远大的志向

志向,是人生努力的目标,树立远大的志向,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终生追求,以使自己能够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有所作为,从而凸显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立志有着精辟的论述,如:“人之所以异于禽着,唯志而已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充分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然立志,绝非是追逐一己之私欲,蝇营狗苟,如此不是遗臭万年,便是被历史所抛弃。志士之志,乃“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国为民,以担当天下兴亡为己任,只有这样,才称得起“志当存高远”。有了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就有了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也就有了攻克各种艰险的勇气和能力,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也充分证明了立志是人生成功的开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历朝历代,都不乏立志报国、为民族奉献牺牲的仁人志士,他们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执着,不断被发扬光大,凝聚成如“精忠报国”般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历久而不衰。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更多愿意为国奉献的有志之士投身到党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健康的成分,用古人立志成功的事例教育更多的人,使其认识立志的重要意义,激励更多的人像古人那样树雄心、立壮志、成大业;使更多的人都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远大志向、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宏伟抱负,坚定不移地跟着党走,积极树立“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1]的远大之志。有了这样一支具有崇高理想的队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重要的保证,而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会得以实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所在。

2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其培育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通向成功的每一条路都不会是坦途,其中必定充满了艰难险阻,要成功,就要敢于面对各种艰险,经得起各种考验,在危难面前决不放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方可成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之人。司马迁曾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其中的《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诗经》等,皆是中华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之作,其作者、编著者都分别经历过被囚禁、被放逐、被围困及惨遭肉刑等种种苦难,但他们忍常人所不能忍,在艰苦磨难面前不动摇、不放弃,“虽九死其犹未悔”,最终成就一番伟业,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古人的不朽事例告诉我们,只要经得起各种磨难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具备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就能够完成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王国维引用宋代词人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来说明:凡成就大事业者,必定是孜孜以求,坚忍不拔,虽历尽苦难,亦决不言败。所以,永不放弃的坚定意志,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面临着各种艰难险阻,其中既有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也有国内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阻碍,使得新形势下的各种考验更加严峻,但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就能够坦然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应学习古圣贤的忠贞刚毅,借以锤炼自己的意志、坚定对事业的信心,在各种纷扰、诱惑、破坏面前不动摇、不退缩、不放弃。只要我们具备了这种意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四个自信”,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正像所说的:“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3]。

3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顽强拼搏的精神

再远大的志向、再崇高的理想,都需要去奋斗才能实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亲身实践,终将一事无成。“立志”与“躬行”是古人成就大事业的必经途径,不管是坦途还是逆境,古圣贤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选择的事业中去,夙兴夜寐、克勤克俭,奋勇拼搏、矢志不移,为后人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孔子“韦编三绝”,开创儒学先河,成为后世景仰的一代大师;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使遭受腐刑后,还忍受巨大的屈辱,终得“成一家之言”,为后人留下史家之绝唱———《史记》;玄奘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经十七年,行五万里,终成一代佛学宗师、翻译家;范仲淹“划粥割齑”,困苦中发奋,终为一代文豪、政治家……这一代一代的古人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不断为后人所发扬光大,成为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无穷力量。古圣贤的青史留名,充分印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种“登攀”,就是努力、就是奋斗、就是拼搏、就是无畏。不奋斗,无所成;不拼搏,无以成。人只要具备了这种精气神,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础,“闻鸡起舞”“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所表现的莫不如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始终唱响着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兴盛时,这种拼搏精神使国家走向更大的辉煌;衰败时,这种精神又鼓舞着人民救亡图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可以想象,充分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应当唤起多少民众、汇聚成多么强大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而这也恰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努力奋斗,只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拼搏精神,继续保持和发扬“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的宏伟目标。

4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其品行修养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有屈原、苏武、诸葛亮、范仲淹、岳飞、于谦、林则徐等忠贞为国、流芳百世的忠良之辈,也有王莽、秦桧、严嵩、魏忠贤等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奸佞之徒;前者因其品行高洁、情操高尚、胸怀宽广而为人所敬仰,其言行也被凝练成民族精神而成为后人修身的楷模;而后者则因其祸乱国家、卖国求荣、残害黎民而被人所唾弃,亦成为后人修身立命的反面教材。因古人对修身非常重视,视其为人生的一个重要环节,认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追求“德音流千里,功名重泰山”,其对忠与奸的爱恨,正是给自己确立了修身的典范,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古人修身,都像古圣贤那样“亲君子,远小人”,从善如流,树立“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的志向、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养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友爱、坚定“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品德、培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从而造就了中华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英雄豪杰。今天,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强调要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古圣贤立志报国、忠贞许国、勤劳为民等是有相通之处的,古圣贤的品行、操守、气节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处在中华民族崛起关键期的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起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宏大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培养并不断提升自己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辛勤工作、努力奉献的优秀品质,我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就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了。正像伟人所说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入党誓词.

[2]司马迁.报任安书.

[3].论联合政府.

[4].纪念白求恩.

作者:薛占峰 薛文铮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7287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