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怀归情结范文

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怀归情结范文

时间:2022-06-10 04:13:08

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怀归情结

一.怀乡情结

怀乡情结是传统文化中怀归情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种怀乡随处可见,深入解读,可以获得情感的共鸣。怀乡在文本中,有两种审美意蕴:一是怀念家乡,这是游子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的怀念,这种“乡”是地域文化层面的家园;二是怀念故国,这是游子对遍布河山大川的土地的依恋,这种“乡”是国家文化层面的家园。不论是哪种层面的怀乡,不论这种怀乡表现在哪种文体中,都是我们民族心理的共同体现。高中语文诗词文本中蕴含着怀乡情结。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抑或是校本教材,都选有大量诗词文本。走进文本,仔细品读,不难发现,从古到今,人们心中都有这种永恒的怀乡情结。以人教版必修二的诗歌单元为例,《诗经》中的《采薇》一诗,这首诗中有两句怀乡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情景的交融中体现了戍卒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思念,让后人赞为“雅人深致”。《离骚》中节选的内容,在香草美人的洁净人格中,彰显了诗人去国怀乡的依依深情,走近诗人屈原的过程,就是走进诗人怀乡心灵的过程。《古诗十九首》更是有大量诗篇,抒写游子他乡的悲伤,展现汉末文人在乱世漂泊中怀念故土的情怀,课本所选《涉江采芙蓉》一诗,“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字里行间浸透了游子漂泊的迷茫悲凉与对家乡亲人的一往情深。而我们所熟悉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更是在《归园田居》中,反省了离乡的行径,描绘归园后的自在生活与家园带给自己灵魂的平静。这些诗词,无不在字里行间饱含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或念乡土,或思家国,体现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守望。高中语文散文小说文本中蕴含着怀乡情结。散文与小说是高中语文文本中重要的文学体裁,在高中课本所选的散文与小说中,有不少作品,仔细品读,亦可见作者的怀乡之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和他的《归园田居》组诗结合起来解读,诗人将田园之思化为具体的生命追求,与初中文本域课外诗文联系起来,能更好的感悟诗人的这种生命状态。再比如说传统名篇《陈情表》,作者辞官原因很多,除却各种隐忧之外,便是李密的怀乡之思,这种扎根于血缘亲情中对亲人的难舍与挂念是他怀乡之思的重要体现,结合带很多人的背井离乡的人生状态,这种情结的可以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再比如说湘西作家沈从文,高中课本中节选了他的《边城》,这篇诗化的小说中展现出的山水世界,是早年就远离故土的作家怀乡情结的艺术体现,作家在风景人情的审美建构中,获得乡土文化带来的美好和谐。这些作品中展现的怀乡情结,不仅仅体现作者的生命状态,更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文人所固守的精神家园。颍上籍的美学大师常任侠有一句诗“梦中常记清颍水”,不管一个人身在何地,有何种成就,这种乡思早已经融入了人的血脉之中,世代相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结合相关文本,带领学生探讨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怀乡情结,无论是从家园亲情的角度,还是从政治理想的角度,都有大量可以解读的空间与价值。

二.怀古情结

怀古情结是传统文化中怀归情结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层面的怀乡亦不陌生,大量怀古的诗文或者诗文中怀古的内容,不仅体现了作家生命个体的复杂感悟,更有作家审美与哲学层面的冷静思考。怀古是作者在现实境遇中内心理想难以实现时的精神怀归,这种怀归是为了从历史文化的家园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借以对抗难以改变的境遇与现实。东坡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正能很好的诠释这种怀古的目的,怀古也是一种怀乡,怀归让自己心灵安宁的历史文化之乡,这也是作者人格本性的自然流露。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材中,这种对历史文化家园思慕的怀古情结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怀古表现为对历史名人的追忆与思慕。在人教版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大量对古人怀念与追缅的诗文。杜甫在《蜀相》中感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心中的赞赏与叹惋;陆游在《书愤》中吟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现自己欲效法孔明而不得的无奈与悲愤;孟浩然在《夜归鹿门歌》中叙述“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想象隐士庞德公的志趣与气节。这类怀想古人的内容很多,在怀古诗文中占了很大比重。不难看出,无论作者性格如何不同,诗文风格有多大差异,都在个体生命的价值与现实社会的状况发生巨大矛盾冲突时,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从而在追忆中获得巨大的心灵慰藉。怀古也现为对古迹或往事的吟咏与反思。同样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为例,在散文部分收录了苏轼谪居黄州时的短文《游沙湖》,描写王羲之洗笔池旁的佳水美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字里行间渗透了坡仙心中的志趣与情怀。散文部分还有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在这篇“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作品里,杜樊川极尽想象之能事,铺排了秦时阿房宫的华丽与庞大,在对古迹与事件的反省中,展现传统文化中士大夫心中的匡世济俗的情怀。至于说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更是不惜笔墨,展现英雄人物末路时的慷慨悲事,虽是史书笔法,在后面的评论中却见太史公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与感慨。收录的这些类似文本,或文,或赋,或史,作者都不约而同的把眼光投向历史深处,在冷静的观照与认真的思考中建构心灵的家园,在心底深处找寻皈依之感。台湾学者白先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原乡、故乡,对它有一种很深刻的记忆。”思考语文文本中的这种怀古情结,它们无不是作者有了深刻的人生社会体验,思考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之时,在对历史与文化的探索中,展现出的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民族文化的历史归属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怀乡是诗人的天职”,而传统文化中这种永恒的怀古情结正是这种天职的具体体现。

三.怀归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怀归情结,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虽然怀归有个人境界的不同,有小家与大国的差异,但是无论是怀念家乡亲人,还是怀想故国热土,抑或是怀归历史文化,都体现了中国人在寻找生命价值,探索精神境界,寻求心灵宁静的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这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文明中灿烂光辉的一面。虽斗转星移,时展,但研究这种扎根于传统文化中的怀归情结,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依然有着现实意义。在研究怀归情结,是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一部分,这种穿透历史文化的意识可以让人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加深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感。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或者离开家园,在外求学;或家人外出,城市谋生;或远走他乡,寻求发展。对于这些已经或者将要离开故土的青少年来说,这些怀归的诗文,无疑对他们有感情上的感染力,这种家园意识,可以让他们更加珍视血脉亲情,更加热爱养育他们的这一方水土。当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老有所依,家园建设等现实问题忧心之时,这种美好的情感教育更显得有社会价值。研究怀归情结,不仅可以让青少年加深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感,还可以让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中,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在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产生巨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几句诗这样说道,“树木把根蒂扎到土地的心坎中,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于是故乡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有人说,“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乡愁文化”,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让青少年不再以旁观的身份阅读欣赏,而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感受思考。当一种思乡意识,突破个人小家的范畴,投向巨大的家国空间,乃至沿着历史的河流淌进中华儿女的内心中时,它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巨大文化感召力,让人更加热爱脚下的土地,自己的国度,本民族的悠久灿烂文化。我校的语文校本教材中,有“我的家乡”这一章,从风景,人杰,民俗三个方面介绍家乡的地理历史文化,以文本的形式将这种怀归情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时,不仅产生对自己家乡的自豪感,更能在这种自豪感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省与期望的积极心理。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重新感悟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有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的说:“传统文化正在城市中消失。外国人来看我们的故宫会赞口不绝,但那是我们老祖宗创造出来的;但他们若怀着对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憧憬再看国内一些城市往往又会失望,觉得到处都是西化的痕迹。我们现代人守住和创造的属于本民族特色的东西太少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我们却可以将回归故园,回归传统文化的情结,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怀归”情结的领悟中反省现代文明,构建心灵家园,创造和谐美好的文化。

作者:岳娟单位:安徽省颍上一中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怀归情结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ctwhlw/64632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