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自信现实性本质内涵提增路径范文

文化自信现实性本质内涵提增路径范文

时间:2022-09-24 04:54:41

文化自信现实性本质内涵提增路径

摘要:文化自信现实性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确信、认同与其所凭籍的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其合理性在于:以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内在必然性规律为真理追求,以“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目标,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达成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提增文化自信的现实性路径:不断提高和增强对文化自信本质内涵的确信和认同;大力创造并运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丰富表现形式;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加强文化传播方式及手段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现实性;本质内涵;提增路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产生形成并在一定社会实践中存在发展,反过来对实践具有指导和推动作用。文化自信是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中,全面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深刻洞察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性特点,在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等“三个自信”基础上提出的极富创新性的思想理论。文化自信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换言之,文化自信的提出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分不开,也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分不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自信形成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成熟,今后仍将继续发挥着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功能或作用。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现实性

概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种结晶,是关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体现了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何为文化自信现实性?文化自信作为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意识活动的结晶,是关于一定社会中人们改造客观现实的实践过程中的主观映像。文化自信现实性则体现了这一社会中人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信仰和认同。在当下中国,则主要体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确信、认同以及与这种确信、认同所凭籍的形式的辩证统一。

1.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对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的自信。关于“文化”的含义,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侧面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据统计有一、二百种之多。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英国著名学者雷蒙•威廉斯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文化是英文里“两三个比较复杂的词”[1]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在广义上就是人化”,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并通过这种活动创造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2],它反映和呈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3]503。由于这种反映和呈现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亦即反映和呈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3]504,“因而,从根本上讲,文化是关于社会实践的映现”[4]。人类实践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在实践之中产生且反映和呈现这种实践过程的文化,同样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内涵,且“总是通过历史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3]503-504,并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其功能作用。就文化自身而言,包括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其中,物质文化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而改造自然界所获得的那部分文化产物,它主要包括生产工具及工艺技术文化、生态文化等,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行为文化是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包括每个人参与社会事务的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使行为方式固定化、程式化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形态及其在观念形态上的对象化,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诸形式”[3]512,是一定文化的核心方面。这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精神文化展现出人的价值取向,是一定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特殊性所在,它贯穿、隐含于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又受到后者的制约;行为文化既受制于或决定于物质文化,又规范精神文化、影响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所达到的水平决定着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所达到的水平,从而制约着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文化自信,是作为一定社会、民族、国家、政党等群体组织中的成员对于自己文化正确性的自信,其实质是对自己文化价值观的确信、认同和践行。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是现实社会中处于实践过程中的某群体组织里的人,对有关自身物质精神力量发展程度及其实践方式之反映和呈现的自信,其核心是对这种反映、呈现起引导作用的精神文化———尤其是其价值观念的自信,是对以这种价值观念为本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自信,亦即对一定社会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哲学等理论化、系统化意识形态诸形式的自信。

2.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关于一定社会主体价值选择的必然性之反映、呈现的认同和确信。文化自信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或形成,也总是在一定社会现实当中发挥其功能作用。文化自信本质上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及合理性,这种必然性、合理性是由事物自身的本质或根据决定的、并在变化中产生存在的确定性联系。必然性反映着“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信的现实性指文化自信是对一定文化内在本质联系的认同和确信。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某群体成员对其价值观念的自信。价值既具有客体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是价值客体以其客观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意义关系。价值观念“是心灵以一定的观点或看法为依据所构想的,形成后又有形无形地规定着认识和行动的概念或图式”[5],因而,它对于一定主体而言具有先入之见的公理性,使得人们确信、认同它,并支配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信本质联系就是某群体成员对于该群体形成并共认的关于主客体之间一类价值关系的基本概念的认同、确信及践行,这种自信显然并非“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6],而是富有客观实质的内涵及意义,即主体对主体认识和改造对象之于主体自身意义关系反映、呈现、评价等的确信。概言之,一定文化内在本质联系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意义)关系,文化自信就是对这种意义关系之反映、呈现的确信和认同。由这种映现所引导的主体改造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及其展开的结果,是理想社会状态的实现,而文化自信就是这种认识和实践活动展开过程及其结果———理想社会状态成为现实的确信和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社会发展合理性的确信和认同,是对其价值观念具有的自信,更深层次是在于他们确信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满足效用关系的真实客观性,确信自身对于客观现象的反映和呈现是符合事实原貌的,且这种反映和呈现具有真理性的内容,即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相符合,是关于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理性形式,因而具有现实的合理性。这种真理性的内容不仅仅指现象,更是指本质规律。就是说,文化自信是人们自信其对于这种本质规律反映、呈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也就是对有关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效用关系的观念的确信,是对人们关于客体之于主体意义关系的确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事物的这一特性就叫做现实性。现实或现实性这一范畴不是简单地表示个别事实和现象的当下存在,而是客观实在的事物及其种种内在联系的综合。”[3]155这里所谓“综合”,指现实合理性既包括作为内涵(内容)、意义的客观事物本质规律,也包括作为形式、载体的关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和呈现,是文化自信内涵与外在形式、意义与其载体之间的综合统一。现实性的文化自信何以形成?文化自信是关于一定文化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反映和呈现的自信,它通过赋予某种外在形式、并通过这种形式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文化自信必须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否则这种自信就无法附存,换言之,正是其表现形式显现出文化自信的现实性存在。文化自信对于价值观念的认同和确信,也是对文化自信所蕴含的深层必然性本质的反映和呈现。必然性本质总是通过变幻多端的、一个个偶然性瞬间得到体现,后者反映的“是感性经验的直接对象”。就是说,各类文化载体形式不仅是文化自信深层必然性本质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对必然性本质的必要补充,使文化自信“既表现着必然联系的本质特征,又表现着偶然联系的个别特征”[7]282。文化自信深层的必然性本质只有把自己转化为一个个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通过生动、活泼并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亦即通过偶然性呈现自身,才能彰显深层的必然性本质内涵,也才能形成现实性的文化自信。

二、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现实性的本质内涵

文化自信现实合理性,就是对一定社会客观必然性本质规律之反映和呈现的确信、认同,其本质内涵既是对一定社会现实和实践的关注,也是对其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就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客观规律及发展大势的视野下,关注中国社会现实并形成对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经验之反映、呈现方式的确信和认同。这种映现方式的精核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而言,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认识、理解社会现实。它既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相符合,又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及意愿相一致,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达成有机统一。

1.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理性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两块基石之一。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不仅正确回答并解决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问题,而且正确回答、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不断壮大的问题,并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原则性遵循。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自信的理性根基。

2.文化自信以“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目标。社会发展过程既合规律性又是合目的性的。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内含着基本的价值导向,即“为人民服务”和“以人民为中心”。文化自信反映了这种目的性,并以之作为文化价值观自信的具体落脚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领导人始终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强调文化作品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提倡和鼓励文艺工作者“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8]320。因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应当是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基本底色。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认识和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首先,人民需要文艺,文学艺术各领域都要跟上时展、把握人民需求。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其次,文艺需要人民。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坚定人们的美好生活向往。再次,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

3.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落地生根。第一,践行文化自信要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类实践内含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因而,文化自信的践行或落地生根就包含三层含义:其一,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艰辛的探索,逐渐概括、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一步认清和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发展的真理性内容,不仅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也为文化自信奠定了科学理性基础。其二,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指导,真切认识到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立场和“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深刻理解以工农为主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深厚伟力,不断深化“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由此,凝聚、组织、动员起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进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这为文化自信奠定了价值基础。其三,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内容与“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性内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达到有机统一。任何一种实践都既包含真理,是追求科学之真的过程,同时,又包括价值,是求得人类之善的过程,是求真与求善的统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文化自信,就意味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探寻今后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谋幸福的有效途径。这种实践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要提高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领导下大力推进文化生产创作及创新,从而为文化自信正确“定位”和“导航”。第二,践行文化自信当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指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任务十分繁重”[9]216。这项重大任务的提出,锚定了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性方向,而增强文化自信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抵御和反制西方文化冲击提供了强大武器。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性,着力把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宝贵经验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构建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体现独特文明特征、独立于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目标体系、战略体系是文化自信现实性的具体体现,不仅“深刻凝结着当代中国对人类更好未来的艰辛探索”[9]15,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9]15。第三,践行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创作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应当在有自信、遵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9]197,要善于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既见“高原”,又见“高峰”;要勇于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要紧紧围绕根本任务,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应当歌颂、赞扬什么,应当抵制、鞭笞什么;要敢于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用生动的文学语言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描绘中华民族的卓越风华,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在历史、民族、国家和文化方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坚决杜绝对我们的祖先、经典、英雄的亵渎,大力抒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三、增强和提高文化自信的现实性路径

1.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提升全党、全国、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其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想文化提供传播渠道。应当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坚持不懈地同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错误言行进行斗争。再次,对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等不同问题要善于正确区分和解决,以“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凝聚党心民心,有利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9]219为标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一是要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系统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言行统一,做到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真正用以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9]218。二是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以政治家的标准严格要求、以专门家的标准提升素质、以实干家的标准推进工作,使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共产主义信念坚定、政治上可靠、敢于和善于担当的人手里。从中央到各省(市)、县、乡镇和村级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都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真正成为在理论上、笔头上、口头上或其他专长上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三是重视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工作,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掌握互联网战场主导权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大力加强对他们的正面宣传、启发和教育,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还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党员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要理直气壮讲地讲党性原则,而不能瞻前顾后、躲躲闪闪、畏首畏尾、扭扭捏捏。

2.大力创造并运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容必定要通过适当的形式得以呈现。同样,文化自信的本质内涵也一定要以鲜活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文化作品形式对于我国新时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8]350文化作品的创作应当深入中国现实,创作文化作品“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8]351。发挥文化自信的作用,必须立足现实。要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9]207。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不复古泥古,也不简单否定,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仍然有合理性的文化形式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对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应该积极学习借鉴,吸纳其有益成分,以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在当今实践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精神。王蒙先生认为,我们所说的基本精神,“指的是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民、被中国的社会所接受的,而且至今仍然活在我们的心里头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还要加上我们的一种有特色的思想、论证的方法。简单说是中国人的思路是什么”[2]110。文化精神、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才是文化的主导与内核。更加成熟地运用优秀的文化精神、先进的价值观念引领与服务文化生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化精神的特点在于它的长期积淀、深入民心、耳濡目染、贵在身教,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个方面,仅仅停留于口号与宣示作用是有限的,而非理性情绪化也于事无补。只有具有很强生活化与实践性的启迪与感召方能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3.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加强文化传播方式及手段的创新。强调:“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8]342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应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首先,针对一些学科设置、学科体系、学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其次,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当今中国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教材体系。再次,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亲历者,我们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建构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善于提炼出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8]345。最后,还应当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发挥文化自信的功能作用,离不开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因此,应当“大力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9]218。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适应新形势下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推动我国整体传播能力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基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01.

[2]王蒙.王蒙谈文化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盛新娣.当代西方关于文化发展研究:概念与内涵[J].社会科学,2015(5).

[5]王玉梁,岩崎允胤.价值与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435.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3.

[7]高清海,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础(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2.

[8].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作者:杨丽 盛新娣 单位:新疆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化自信现实性本质内涵提增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wxlw/bjwhlw/7421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