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

文学教育论文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文学教育演化历程及问题归因研究文学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站在历史的平台上,可以洞察到其本质与真相,凭着主观臆断乱下结论对文学教育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填补了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演变史的空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解析了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演变过程的梳理,把中小学文学教育分了三个阶段九个时期,一是近代独立:近代独立前的“范文学教育”(先秦~1904)、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1912)、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19);二是现代转型: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1927)、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1936)、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1949);三是当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1963)、“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1990)、“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0至今)。黄耀红认为对当前文学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范文学教育”、“工具论”和“人文论”。他论证了文学教育中伴随着的争论与困惑: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与“文白之争”、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离与“文道之争”、“语言”与“文学”之争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每一次的论争都呈现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偏颇与弊端,是对历史的检视、对现实的关照,是一次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变革。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把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分为了六个时期: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6)、“汉语”“文学”分科期(1956~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新期(1978至今)。他以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每次语言与文学教育相融合的语境下文学教育的演变历程。黄耀红的文学教育演变历程定位更着眼于文学教育。他在梳理演变历程时,都把时代背景、文学教育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与特征归纳,便于我们了解文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目前的一些文学教育现象与困惑有了历史依据与解释。

(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对于文学教育的功能,学者们虽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但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的功能与作用角度进行演绎推论。面对文学教育目标的盲目与困惑,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和目标,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方向。鲁定元在《文学教育论》中把文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但同时又包含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非审美教育。”鲁定元认为文学教育有审美和求善的功能,审美功能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健全与自由意志的培养,身心体魄的养护与人文精神的强化充实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使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在具体教育中融合统一,包括过程和目的方面的融合统一。陈弦章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中,从六个方面论述文学教育的作用:进行语言教育、继承文化遗产、感受历史生活、陶冶品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多义性、多层次、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可对内涵进行常读常新的无穷尽阐释。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钱理群教授在访谈录《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精神底子”的说法: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另一重点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胡根林在《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中,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推演出的文学教育目标与此很相近: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自然就蕴涵在“文学”之中,因此文学教育首先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情感的陶冶、思维和智慧的激活、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审美性目标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外一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书也都大同小异地提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学者们对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如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知识等。二是能力要素,如能够分辨不同文体,提升文学鉴赏力,通过文学作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如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丰富人生经验,培养对美的情感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等。情感和价值观的要素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尤其重要,是重要的目标落脚点。

(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中的一本。王纪人针对目前教师理论修养偏低,系统阐释了文学教育的解读方法、策略及其理论依据。他论述了文学概念的更新与语文教育的关联,以此更新教师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另外还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形式分析(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对文学风格、体裁和创造方法的把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活动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胡根林、孙芙蓉《2007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反思》综述了王荣生、王尚文、赵志伟、刘真福等人论文中的文学教育方法。如王荣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朗读”———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重读》提出,“分析”的方法是朱自清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通过对语汇、字句、篇章、声调等的“阐释”获取“意义”;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所主张的“阅”“读”分离、“美读“不同,朱自清所主张的“吟诵”是以反对音乐化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得到文本中的“意义”。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体验与自我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从课标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出发,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过独特的语言现象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文学素养。第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第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的文学教育》针对目前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主题阅读的课程建构”主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一是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从儿童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适宜的文本。二是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将儿童可以阅读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展现,同时力求科学体现文学体裁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主题的实施提出要把握几个主要特征:主题阅读是深层次的略读指导;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整体性、对比性、探究性的;主题阅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四)对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1997年,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与王丽《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同期发表于《北京文学》,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薛毅着力分析了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因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文学来达成,所以文学教育就不再是文学的教育,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所谓“寓教于乐”;着力于其“思想性”,文学性是外在的与附加的,教师分析完思想主题之后,才会附加地分析一下艺术特征,并且只是些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等脱离文本的套话。这种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强大阐释体系取代了真正的文学作品解读。文学作品要选择一些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不然会引起思想混乱,担心读一点爱情的,会不会整天想着男男女女的事;读一点“悲观”的东西会不会跳楼自杀。所选与所讲作品几乎都可以用反封建主义、批评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等词汇,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被这种阐释体系挤压得踪影全无。文学教育话语的政治主题分析模式让师生说着套话、空话、胡话。作者极力推荐王国维与蔡元培的文学教育观:重精神情感的慰藉。王泉根、赵静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认为,当前的文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在小学阶段,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识字、阅读的工具;只看到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儿童兴趣,但“集体无意识”忽视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的价值;把学习文学作品等同于学习名家名篇,儿童文学被认为“小儿科”,其文学价值不被承认;低估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中学阶段才能正式学习文学。从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而文学教育从初中阶段才开始就可以看出。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认为“文学之重”即“生命之重”,在关于文学功能的言说中,“生命”常常是缺席的。文学总是作为教化工具存在。周庆元在为黄耀红《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写的序中说,“人文教育的危机也就是文学教育的危机,我们以为,现代中小学生之所以在整体上出现思想浮躁、情感粗糙乃至语言粗俗的问题,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滋养、特别是经典文学滋养不无关系。语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问到文学教育的头上。”这是从文学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人文性缺失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胡根林梳理推演了各个阶段文学教育所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以及其中丰富的人性内涵被忽视,文学教育成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导致文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错位。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风起云涌,革命建设波澜壮阔,对中学文学教育来说,不管是工具论提出后文学教育的低迷时期,抑或文学教育的复兴期,凌驾于文学教育之上的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文学的本体性迷失于泛化的教育性之中,文学理解的意识形态化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陨落。

二、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依据不足,“我以为”式随意性大虽然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讨论中的一个热点,但语文教学范畴中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基础依然很薄弱。现在文学理论大部分从国外生搬硬套地引进,同时又忽视本土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论知识,不能使二者很好地互补与融合。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文学理论不够重视,文本解读知识陈旧,一成不变的文学解读方式使文学教育发展缓慢。学者与一线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认识普遍存着“我以为”的断章取义式诠释,缺乏严谨性和适切性。

(二)缺乏系统、完整的学科论视角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局部出发,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对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以历史为平台的寻根研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封闭式思维现象。各种文学教育观念、功能、目标、方法的争议,有时是思考角度不同,有时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异。这些争议有些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就使文学教育逐渐完善,有些争议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没有必要为求标新立异使文学教育混沌,有些争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究其实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对于文学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其整体,取消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其更加系统与完善。

(三)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缺乏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以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缺乏一线教师能运用于教学的操作性建议。空话套话连篇,实际意义相对不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视角很少定位于实证研究。另外急功近利的心理、科研成果考评体制和研究经费的束缚更使实证研究举步维艰。对于文学理论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回顾历史;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立足生本,培训教师,让文学理论自身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同步发展,尤应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四)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从文学教育研究演变史可以看出,对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新的问题已出现,然后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即使解决了却还会出现在学者对现状问题的研究中,为论而论。对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更是有很多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翻来覆去也只是那几种方法。有的想“高明”些,换个说法或名称,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创新,对文学教育的研究呈表面化、边缘化、陈旧化、一刀切。另外由于片面地看问题,时常将目的、任务、功能混为一谈,上升不到本体论的研究。

三、结语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是中职语文急功近利的特点,中职教育的特点是着重关注学生的就业,设置一些与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有关的课程,而语文作为基础文化课与其专业课相比必然不受学生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上,主要教授学生学习一些与将来直接就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功利性较强;其次是中职教学的文学教育效果较差,中职学校门槛较低,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语文教师在安排语文教学时只好抓基础,向语文的工具性偏重,以及语文教师教学非常僵化,缺乏创新性和中职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较低等原因造成文学教育效果较差;最后是传统观念导致学生忽视文学的熏陶,中职学生从观念上认为自己上职业院校,是为了掌握一门技术,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非是来学习语文这些对工作看起来无关的学科,这样的传统观念导致学生忽视文学的熏陶。

二、中职语文教学加强文学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文学教育可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社会,传承人类优秀精神品质,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其情操,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

(一)全民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开发人的价值潜能,主要任务是培养与提高受教育人多方能力素养,中职院校在着眼学生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应加强其文学教育,这是全民素质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是中职院校的学生适应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强烈需要。

(二)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综合素质,企业认为通过培训与学习职工的专业技能可迅速提高,而职工的工作态度一旦形成,却是很难改变的。而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差距较大。因此职业教育应将眼光放远,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教育功能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三)构建健康人格的需求。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以及网络充斥的不良风气等,对辨别能力尚不完全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而文学教育对建构健康人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效果,通过加强文学教育,健全中职学生的人格,提升其审美情趣,启迪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终身学习的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职学生如果仍仅以能够胜任某项工作为出发点,这样的心理必然会造成学生最终的失业,学生应该有通过终身学习去提升与发展自己的观念。因此,中职院校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注重人文价值素养的培养,而文学教育既可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素质,又能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启迪。

三、加强文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文学教育应从点滴做起,注重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本文从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科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加强隐形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学素养,发挥文学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一)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

中职学校过分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在语文课程安排上不合理,课时非常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性的选取几篇作品来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系统性学习,进而致使学生对文学失去兴趣爱好。文学教育应加强对“人文性”的强调,真正实现其功能与育人的作用。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文学教育,必须增加文学课所占比例,增加对名家名篇的学习,以培养学生文学情愫,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品位,使学生健康发展。

(二)科学设计语文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的文学教育只有在语文教学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为达到文学教育的最佳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应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科学、巧妙的设计。教师可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各种情景中活跃思维,大胆踊跃发言,引起师生的共鸣;可通过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通过加强学生口语表达与写作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不断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三)加强隐形课程建设。

文学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人文情怀。此人文情怀的养成需要建设人文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包括校园文化以及各项实践活动,其形式多样。教师可通过组织文学讲座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兴趣,但中职院校师资薄弱,讲座会给教师带来较重的负担,因此也可通过影视、广播等多媒体工具,对学生喜欢看易接受的作品进行播放;如果中职学生只靠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学习语文,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因此学生应加强对课外优秀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加强学生文学教育所必须做到的,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力量与乐趣。

四、小结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基础技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语文”一词作为课程的名称始于1949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解释道:“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3]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和“作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4]由“语文”一词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可知,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写作、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技能。1.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讲标准的普通话,二是要有足以吸引学生的口才。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听清楚、听明白。这就要求教师发音标准,课堂语言要规范。其次要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语言是一门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家,他的语言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成效。教师的语言既包括课堂上朗诵课文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把课文中叙述的故事、人物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包括同学生交流时充满感情,情真意切。2.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书写规范的汉字,二是写作能力。2013年,教育部了《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通知明确要求:“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中小学语文教师应逐步达到能兼教书法。”这里所说的“书法”既包括“硬笔书法”,即钢笔字和粉笔字,也包括“软笔书法”,即毛笔字。3.写作能力要教会学生写作文,首先教师自己要会写。因此师范生要熟悉各类文体的写作要领,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并且有良好的写作习惯,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通顺流畅的文笔来表情达意。4.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5]特级教师钱梦龙为了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他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任何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出了感觉,才能找到引导学生的办法,才能把学生读文章的热情‘鼓’起来”[6]。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好词好句等语言素材,学习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手法,同时学习人生的经验。师范生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较强的分析文章和鉴赏文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技能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主要指将设计好的教学方案付诸实施的能力。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具备引导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三)教研技能教师不仅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同时也应该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再反思的过程,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育技能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通过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和学生沟通使学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与勇气。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受社会上弥漫着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贪图享受的氛围的影响,当代学生对中外优秀的文化知道得太少,文学感受力日益下降,语言贫乏,知识面越来越窄。相当一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聊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对伟大的屈原、杜甫、托尔斯泰、雨果……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一无所知。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得过且过;不能分辨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不能感觉生活中正在缺少什么,不知道浪费生命的可耻。因为得不到文学的熏陶,不再向往精神生活,如今大学生的心理迟钝现象令人吃惊。职业教育更是把它的目标锁定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具有一技之长的“工具人”上,这种教育片面强调实用化、职业化和商业化,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素质培养。长期的片面教育,已在一些大学生中造成了基本价值观的严重偏移,所以,在包括高职生在内的大学生中进行“精神成人”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高职学生一般是经过普通高校层层挑选之后的落选生,这些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仅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也较突出,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不仅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并且可以提高将来的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是一件意义重大,所有高职院校都应引起足够重视的事情。

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文学教育的背景

在西方,文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教育传统,因此,文学教育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在英国,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的作品是民族精神的表达,是文化、美学、宗教和政治价值观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交际法教学的缺陷,反对实用主义的教学原则,文学课又重新回到了课堂,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时下文学教育难以被学生认可与接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文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是无法量化的教育。文学教育要求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浸润”与“滋养”。二,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没有充分强调文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导致一些学校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这也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缺失。

(二)文学教育的作用

什么是文学?纽曼(JohnHenryNewman,1801-1890)曾说过:“文学作品包括那些具有持久的趣味性,通过形象来启迪智慧,表现力十分完美的书。”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获得无尽的美的享受,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别人与自己,并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文学体验解读作品,加深对社会的深刻认识。美国政治社会学家艾伦-布鲁姆建议要“重回经典”,他说,“我们必须在今日学生们心田上的那块不大友好的田野上,小心翼翼地保护和培植那些伸向这些伟大思想的幼苗。尽管时过境迁、环境变化,我们的人性依然如旧,因为在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各种问题,如果它们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也只是在外表方面,人类仍然有着紧迫的需要去解决它们,哪怕我们的知悟和力量或许正在衰退。”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卑心理严重,来到学校,严峻的就业状况使他们的自信心再次受到影响,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溺爱使他们比较关注自我,缺乏责任感,对身边的人或事都漠然视之,以自我为中心,视自己得到的一切照顾为天经地义,不参与班级活动,不热心公益活动,稍微受挫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文学作品能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认同感,良好的文学修养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敞开心怀,走出封闭的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现在的高职生不但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受到挫伤,责任感弱化,而且道德水准降低,思想消沉,缺乏诚信。比如,很多拿到贫困助学金的学生没有感恩和回报社会的意识,认为自己应该拿的,不拿白不拿;顶岗实习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无视学校的安排,一旦实习条件或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随时准备走人。针对高职生的种种表现,作为高职院校,应该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做在前面。文学能向学生展示人与人之间需要的包容性,培养他们的同情心、责任心、感恩与诚信意识。

三、如何利用文学课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需要强化人文素质的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是空洞干瘪的理论说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学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的途径之一,通过审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改善人的人性建构和生存质量,只有生存质量提高了,人才能活得更有尊严,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他们的实际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文化模式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天生具有的。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在一个文化积淀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更懂得尊重别人。传统的文化概念主要就是指文学与艺术。文学是“智慧的累积,是一种文化的精髓”,通过文学学习文化,学生们能从精神上提升他们的总体素质。

(二)语言模式

高职院校虽然也开设语文课,但是因为学生的语言知识贫乏,别说散文和议论文,就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也写不出来,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非常差。通过文学学语言,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朱光潜曾说:“在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找到最好的语言,大半都要从最好的文学作品中去找。”陈冠商教授也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形式,要学会语言,必须多读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说话或做文章,才能有风采,有自己的风格,语言就不会索然无味。”

(三)个人成长模式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个人的本质,探讨人生,阅读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能帮助学生的个人成长。同时,文学教学不是一条直线的教学,它需要培养学生同时从多方面感受文学的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四、实践模式

(一)教学方式多样化

本课程将采用理论研究加实践教学的方法,从古今中外的浩瀚名著中选取一部分代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者及其作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接受并能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对生存的认识。在教学中还考虑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充分、合理、灵活地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维教学方法,争取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改变对文学的认识,比如把通俗文学,像所谓的快餐文学和网络文学等和经典文学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才是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使他们在文学的熏陶下收起浮躁的心性。通过教学,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索出一条为高职院校开办“文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一条新路子。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选修课程重在让学生参与并提升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力和感受力。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首先,进行课堂常规考核,出试卷进行笔试。其次,写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找资料,与老师、同学通过邮件、QQ、微博等方式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沟通能力。第三,实行课堂发言考核。利用贯穿课堂的小游戏、小组讨论、故事表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应在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旁收杂取

在阅读上,韩愈不只是主张阅读儒家经典,他还主张阅读诸子百家之说。在《进学解》中,他说自己读书是“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旁搜”、“远绍”,“俱收并蓄”,“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在《赠别元十八协律》中,韩愈强调了“读书患不多”。韩愈曾在《上兵部李侍郎书》中说自己“凡自唐虞已来,编简所存,大之为河海,高之为山岳,明之为日月,幽之为鬼神,纤之为珠玑华实,变之为雷霆风雨,奇辞奥旨,靡不通达。”在《答侯继书》中,韩愈自己也说“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在《读仪礼》中,韩愈得出“百氏杂家尚有可取”的结论。他不仅广泛阅读,还写下大量读书笔记。如《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等。韩愈一生致力于恢复古道,因而,他主张阅读儒家经典作品。韩愈一生著作颇丰,他自身从阅读中获得很多写作的灵感,因而主张广泛阅读。总之,在阅读内容上,韩愈主张在阅读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旁收杂取。

2.口手脑并用的精读法

韩愈在阅读方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即后世所说的“钩玄提要”法。“提要”即阅读资料、史籍一类的文章,一定要做出提要,抓住重点,理清条理;“钩玄”即阅读理论、辑录古人言论类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精义,着重领会其精神实质,懂得参透其中的奥妙。对于“记事者”和“纂言者”两类不同文章,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韩愈一生文学成就颇丰,这与他认真读书,并讲求阅读方法是分不开的。怎样才能达到对文章进行深加工的目的呢?韩愈认为应“口手脑”结合,做到“口不绝吟”、“手不停披”、“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上襄阳于相公书》)。即读书时要做到口勤、手勤、脑勤,不仅要大声阅读背诵,还要边读书边思考,边作笔记。韩愈的这种读书法,是全神贯注地读书。这种阅读方法,让他有了《读荀》《读鹖冠子》《读仪礼》和《读墨子》等几篇典型的读书笔记。

二.韩愈的作文教学观

1.作文应言之有物

韩愈主张“以文传道”、“文以载道”。他说:“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糜也。盖学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送陈秀才彤序》)。他认为读书和作文重要的不是数量上的多,而在于内容上要有“道”。他在《答尉迟生书》中说:“抑能所言者,皆古之道。”而他所指“古之道”则为“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可见,其“道”的内容在于“儒道”。一般认为,韩愈的所谓道是代圣人立言。他在《原道》中还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由此可知,韩愈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宣传儒家的“仁义”之道。值得提出的是,有人认为韩愈的这种作文观迂腐陈旧,会导致作文的中心思想千篇一律。实际上,他的主张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这是由于韩愈针对佛老盛行、儒学“道丧”的情况而提出的。对于当今的写作者而言,“道”可以拓展到题材主旨、中心思想、情感旨趣、态度观点、意见主张等内容;韩愈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曾大量抒发自己内心愤懑感情。曾说“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在韩愈看来,当有了想要抒发的情感如忧思之感、怀念之情,他就会寄托情感于文字,用文章的形式把情感表达出来,那么,文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送孟东野序》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还认为“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事实上,韩愈的传世之文大都饱含感情。《师说》中,韩愈对“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的现状是感到悲伤的,对于李蟠的“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读书行为是很欣慰的。在《进学解》中,韩愈借假想的学生之口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在《祭十二郎文》中,哀情感人,被苏轼称为“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事实上,韩愈所谓的“道”也包含了当今人们所说的情,道不是玄妙而不可言的,而是包含了人情物理的,日用生活即是道。因而,可以说,韩愈的文以载道启示我们写文章应“言之有物”。

2.作文应“辞必己出”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曾说:“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以古人为师,才能“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学习古人而不能拘泥于古人的章句、文辞,不仅是因为它是陈言,带有其时代标志,更重要的是文章需要独具风格。他说:“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立不因循者是也”(《答刘正夫书》)。他把“能自树立不因循”作为写作的一般原则,力求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所以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蹱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遵循常规,随世俗主流的人或者以抄袭窃取古人文辞为写作内容的人在作者看来是无能的。辞必己出,也就需要“惟陈言之务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认为,即使是“师古圣贤”也应“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力忌陈言套话,人云亦云。他的创作主张是如此,实际上,他也践行了自己的这一创作主张。因其文章的语言具有独创性,更显出其文章的魅力。有人曾指出,韩愈“写作语言艺术的成功源于其创造性地借鉴、吸取文本语言和生活口语中的精华,兼之恰当、灵活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在《豫章黄先生文集》中,黄庭坚感慨道:“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韩愈的“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也就是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语言,化某些已经腐朽的语言为妙言。

三.韩愈的课堂教学观

1.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师观

在封建社会,多是地位高,身份尊贵的人做老师,而韩愈却在封建社会提出了在“道”面前人人平等的教师观。《师说》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而且,韩愈在《师说》中还认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把师生的关系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这种师生观,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有着这种师生关系的课堂将会变得和谐。

2.活泼生动的课堂形式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学生的强项在于能说会道善写,通晓传统文化和世界知识,富有人文精神。缺点在于拘谨、好空谈,无一技之长。其实,学生们恐怕忘了他们的专长正在于:说和写。只是由于应试教育和培养目标所限,他们的说写专长无法充分展现。就业是硬道理,没有就业,再好的人文素质也无用。为了就业,我们首先必须改革高校文学教育,不仅要增加写作课课时,还要切合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增添文化创意类课程,将基础写作更改为创意写作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意写作能力。“创意写作”(CreativeWriting)是以语言文字为创作工具,以独具匠心的创意表达为主要方式、以各体裁作品为载体,在文化领域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环节。其次,在学科的教学上,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应该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实践之中。人们常常说,中文系人才是笔杆子,这说明社会对中文专业人才的期盼就是高超的写作才能,写作正是中文专业的技能性教育内容的主体。传统写作课训练内容很丰富,我们做的是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职业导向,增加写作产品意识,进行不拘一格的思维训练和富有新意的表达指导,将学生导向思维、文字和产品紧密结合的写作活动中。再者,在学科的培养对象上,我们培养的对象将来要进入社会,要就业要生活,素质教育不能当饭吃。我们让学生接受文学教育,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不能只是培养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应该主动契合就业市场需要,花大力气培养适合现代创意型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多种写作技能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原创性写作人才。

二、其次,创意写作不仅是文学教育,更是高校中文系对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

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2011年中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至此,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急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意性人才,各高校应时而动,纷纷开设了各种创意类专业,如文化创意,艺术创意,工业创意,广告创意,影视创意等等,但这些冠以创意的专业都不是中文系开设的。的确,创意有各种艺术的方式,绘画图形、线条色彩、旋律节奏等等都需要,但成形的文案支持必不可少,没有在语言文字层面形成文案,这些创意恐怕都要打折扣。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以及创意写作。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支撑如影视及小品剧本、广告文案、相声台词、策划文案等文化经营活动都需要围绕创意写作这个核心来进行。没有好的创意设计和创意文本,“再好的戏也出不来”。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司长刘玉珠指出:“尽管近两年国内开设动漫专业的高校院系有近百个,在校人数近万人,但还是供不应求。当前我国动漫界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以及营销人才。这也是国内很多动漫产品无法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这说明,会不会创意,有多少创意,已成为制约中国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瓶颈。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我们从文学中培养创意,从文学作品要创意。这就需要高校中文系及其文学教育要把培养创意写作人才当作教育目标的新定位,与时俱进,在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增加创意训练的授课内容,及时引进创意写作课程,直至开设语言与文化创意新专业。

三、创意写作是与时俱进的一项文学教育改革内容,没有既成的路径可走。

行政体制内缺乏系统联动支持,学科建设的理论探索需要拓荒,加之国内经验较少,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严重影响师生的创意潜能,国外创意写作实践需要我们引进消化等问题,充满挑战。但为了学生的就业出路,况且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了我们改造文学教育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将这项事业推进下去,积极实践和探索创意写作的各种理论,大胆改革。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打破写作不能培养的传统观念,将国外“工坊制”写作模式引入大学课堂,建立小组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小组竞争体制下激发学生创造活力和写作兴趣。通过竞争和成就感等激励机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会有很大改善。创意写作的着眼点是以写的能力提升为引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各项母语应用能力。同时,辅之以民族价值观及创意思维训练,训练学生自由不羁的想象力,将想象内容和民族价值观匹配,用合适的文字予以表达成形。实际上,《功夫熊猫》之所以火爆,除了国外动画技术高超外,更多是渗透在故事中的价值观在魅惑受众。我们缺少语言创意所形成的故事,以及对这个故事背后负载的价值观是否吻合当下的大众审美心理和时代精神的把握。文学教育中引入创意写作内容,教会学生编故事,创编富有民族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故事,并用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呈现。创意写作训练还将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和文学体验,将文学创意写作的技巧训练和技能培养培训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养成、健全人格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取向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文学教育的落实与深化。因此,每一位中文专业的大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意写作的素养。2011年开年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创意写作书系”,并召开了新书会。会上,金元浦教授提出,“创意写作”是对中国整个文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补充,应该充实到中文系现有的授课内容中来。

作为当前文学教育的转型和出路,我们提出的创意写作教育本质上不是培养作家,而是适应创意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中文系学生的就业出路,为整个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因此,我们所谓的创意写作秉承三个原则:1、创意第一,写作第二;2、产品引导写作;3、产业提升创意。所以,准确地说,创意写作重点不是作文本身,也不是遣词造句,而首先是“如何创意”,再是如何实现创意的问题,进而探索如何把创意和各种书面和口头的创意形式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来加以综合把握,因此它不单是训练写作能力,而是从工作、产品及经济利益出发,着意于提升和发现产品的商业价值并以恰当的形式诉诸于受众,激发受众的认同和购买欲望。脱离写作的创意是无根之木,脱离产品的创意是自说自话。当然,创意写作教学的实践性很强,需要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结合,把企业行业和教育教学紧密结合,鼓励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实习方案,推进文学及写作教育教学体系研究和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文学教育的内涵关于文学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有的认为文学教育就是文学教学,甚至认为“文学教育”是个错误的概念;[3]有人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特别是文学审美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能力)的教育;还有些论者认为文学教育就是语文审美教育或情感教育,或者说语文审美教育的主体就是文学教育。[4]古风教授在《关于当前我国文学教育的两个问题》里表述的观点:“所谓文学教育,就是关于文学和利用文学的教育。其中,关于文学的教育,是对于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利用文学的教育,则是利用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教育。前者是‘硬教育’,以教为教,具有强迫性,以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目的;后者是‘软教育’,以不教为教,具有自由性,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5]古风教授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文学教育就是这样一种以文学为媒介培养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规范地通过文学欣赏、品评和创作来陶冶受众对象情操、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塑造人性的一种教育活动。文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塑造学生审美人格,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精神、寻求人生终极境界的人。文学教育就是偏向于后者的“软教育”,最终目的为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媒介素养,从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文学教育的特点文学教育是艺术教育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最全面的一种。文学艺术对人格的养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教育是“硬教育”和“软教育”的统一,是一种终身教育,它可以贯穿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王旭晓在《美学原理》一书第五编“审美教育”中指出,包含文学教育的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体验性、愉悦性与陶冶性4个方面;审美教育对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丰富人的本质与完善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6]文学教育的过程,是再现文学“心灵家园”的过程,进而在学生心灵中建构出自己的心灵家园。其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审美人格,并最终指向人的性灵世界,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真谛和终极意义的追求。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构建心灵的家园,使人步入人生最高的审美境界。

二、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通过高校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有效地防止大学生的人格出现异化,促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个体健全人格的发展。文学教育在三个方面对人格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第一层面,促进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个体发展的协调平衡是指个体在自身发展中的寻真持善求美的动态的和谐统一。人格塑造主要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文学教育的审美对象特别是文学作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一方面,它向受教育者呈现丰富多彩的感性具体图画,生成主体的感性世界;另一方面,它通过艺术形式把人的生命活力、情感体验和各种感性冲动纳入其中而使之得到理性的调节与升华。第二层面,促进人与社会的沟通理解。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个体不仅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存境界,而且由此产生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一种追求每一个人都自由发展并与他人保持协调的自由意识。第三层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是在自然的人化和人向自然回归之中向前发展的。教育者通过充分挖掘文学的内在气质和精神气韵,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指引下,引导受教者以一种亲和的态度去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自媒体时代,由于其产生阶段的主观随意、传播阶段的毫无顾忌,“大学生无需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以及现实互动中的人际障碍,如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层次、身份职业差异等,特别是自制力差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潜意识的某种需求”,[7]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或非法获取不利于成长的信息,或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混淆人们的视听。同时,自媒体过于“个性化”的特征,也使得大学生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而轻社会利益,缺乏社会主人翁精神,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人格结构呈不良倾向。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指出注重培育学生“健全之人格”时,还提到“欲养成公民的道德”“不可不注重美育”,它可以“陶养吾人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8]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给人一种美的精神,这种精神支配人的全部生活”。[9]作为美育的一种,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则是文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者,社会责任感更多的体现在个人自律的基础之上。因此,高校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自媒体时代,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做有责任感的传播者,从而改善网络传播环境。

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准确掌握儿童心理儿童是主动接受知识的,不应该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儿童文学中的乐趣。儿童主动去接受文学,是有感情地去接受的,并不是一味地盲目去接受知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受到儿童的喜欢,而且会主动去阅读,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地掌握儿童的心理,而且所写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人物,都是儿童所喜欢的角色。

(二)教育方式语文是灵活多变的,而且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着多样性,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即使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例如说,同学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教师应及时进行调解,并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三)教师的自身魅力在每一位学生眼中,对教师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一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但总的来说,教师的形象分为内在和外在。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有童心,有幽默感,有热情,有爱心;而且一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无所不知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晓古往今来,对大自然有很多的认识。教师应该把这些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学生,而不是直接把理论知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具有想象力,直观、具体的实物(形状、颜色、声音等)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童话、科学小品等很能引起儿童的强烈吸引力,当这些源源不断地从教师口中说出来时,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心中形成较强烈的形象魅力。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其中小学生阅读的是儿童文学,小学生区别于幼儿和少年,他们可以自己阅读,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不像幼儿,没有阅读能力,需要大人的辅助,也不像少年,阅读范围那么广。

(一)认识作用丰富、生动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既顺应了儿童的心理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

(二)教育作用儿童需要儿童文学的陪伴,儿童文学不仅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情世界,也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儿童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故事,给他们带来无尽的想象,让他们在想象中发现其中的乐趣,能让他们得到满足。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让他们在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在各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具体表现在:1.儿童诗可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有丰富的语感,利于写作。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例如:在一年级上册语文(北师版)中的《成长》,它简单易懂,而且以诗的形式出现,学生读的时候简单明了,明白随着自己的长大,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能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2.童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爱幻想,想象奇特丰富,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童话、寓言、科幻小说的创造性是其他文学无法比拟的,它们对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欲望有很大作用。3.儿童故事、叙事故事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审美作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同时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北师版)中,《女娲补天》中的女娲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用七彩石补天,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领略了古代神话的美丽,也知道运用智慧做事情,救民于水火之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丑而伤心,相貌上的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心灵上的美,告诉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内在美。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