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

网络舆论论文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界定在以数字化和可移动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社会里,新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个人化更加凸显了网络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网络媒介素养成为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修养,而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也直接影响着其是否适应并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关于媒介素养的认识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及其信息的甄别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4]由此延伸的网络媒介素养包括认识网络媒介、参与网络互动、利用网络媒介等三大方面。其本质是网络成员处理自身与网络媒介关系的基本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在于培养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使其不仅能有效使用媒介,还具备准确理解、甄别媒介信息的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文明环境。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则是指通过给大学生传授网络媒介及其素养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强化网络道德观念,提高其处理自身与网络媒介关系的综合素质。

(二)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能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强化网络舆论的自我净化功能,需要法治规范和网络成员的自我约束,应当尊重社会公众的话语权,能够体现社会理性的基本素养。其本质内涵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不稳定阶段,凸显了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对大学生的复杂影响。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及能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和思辨能力及其自律能力,增强其网络道德信念,积累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因素;但也不能忽视网络舆论自我净化过程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因此,遵循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是大学生有效利用媒介所必须具备的软素质,有利于引导学生成为媒介信息的受众者,推动大学生积极融入于健康向上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释放网络舆论生态的正能量。

二、网络舆论常态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矛盾

尽管网络舆论有其自身需要遵循的“生态逻辑”,但是必须承认,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各种不同利益表达和情绪宣泄下所导致的众声喧哗是网络舆论场的常态。这种常态在复杂的媒介语境中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存在诸多矛盾。

(一)便捷的网络舆情与大学生媒介角色认知力偏差的矛盾在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下,集合因各种事件的触动而导致的社会公众对类似事件的所有认知、看法、情感和行为倾向为一体的社会舆论借助互联网形成便捷舆情充肆着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每个环节。在此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呈现高度集中化的特点,其现实表现是网络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多青睐于使用微博等虚拟舆论场集中处理各方信息,形成多中心、多传播的网络舆情。这类信息的产生、形成、传播的速度在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获及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媒介认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基础知识薄弱,对网络媒介的功能及其角色控制的认知能力较为欠缺,以至于丰富的网络舆论资源,难以成为大学生真正意义上获取信息资源、鉴别网络舆情的有效工具,其媒介认知能力尚未达到网络生态系统循环所应具备的水平。

(二)多元的信息内容与大学生媒介信息思辨力缺乏的矛盾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是各种信息的输出窗口和消解阵地。草根民众、社会精英、新闻记者等不同群体不断活跃于这个平台上,随着他们不断的输送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意见,越来越多的声音充斥于网络舆论场,使得网络成为社会各阶层实现话语权的重要平台,凸显了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生活的强大影响力。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缺乏网络身份认同和有效技术监督的情况下,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难免夹杂着低质量的虚拟信息,需要用户具备一定的信息判断力过滤有价值的观点。虽然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信息高度关注,但在网络舆论传播过程中对低质量信息的判断能力和思辨力较弱,对网络媒介信息的选择、分析和思考上存在偏差,容易在思想上为时而不断的“微博谣言”和“微博对掐”所“绑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极为深刻的不良影响。

(三)虚拟的舆论主体与大学生媒介使用自律力不足的矛盾虚拟、匿名的舆论主体极易模糊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界限,它为社会舆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有利于社会公众表达关切、伸张正义和呼吁权力,推动一些社会热点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的关注、解决,但也难免网络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容易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出现网络极端化的表达。显然,还没有足够现实基础作支持的虚拟网络舆论迫切需要网民在融入网络媒介生态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自律力。[5]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学生因网络道德意识淡薄,容易受情绪影响,会不经意地在网络上类似不健康或不具可读性的语言,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捏造并传播网络谣言以受关注等非理性行为,影响舆论的正确走向,再加上大学生思维活跃、言语激进,在为网络舆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舆论的不稳定因素,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使用自律力的情况仍需值得关注。

(四)互动的舆论传播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位的矛盾新媒体下的网络舆论具有几何方式的传播能量,尤其在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有着更为强大的互动功能。应该看到,当前的网络舆论传播除了在短时间内可以自发地大范围地传播舆论,还能借助网络自治力量组织凝聚虚拟力量,将网民从虚拟空间延伸至现实生活,形成舆论场中强大的跨阶层、跨空间的社会影响力。由此带来的网络舆论传播负效应更需要通过强化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加以规避。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既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涵盖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也不能维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加上很少大学生受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他们的媒介素养更多是基于自发的网络生活经验积累,相关媒介素养水平难以承接强势推进的网络舆论传播。

三、基于网络舆论“生态逻辑”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的趋势下,网络舆论已渗透大学生活的每个场合,而从网络舆论常态与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矛盾来看,迫切需要高校、有关部门、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生态系统时,都应遵循其“生态逻辑”,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净化大学生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基于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过程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具有媒介素养教育的效能,本文以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首选是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培养负责的网民心态和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并使之形成社会共识,营造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好氛围。[6]具体包括:加强网络舆论的技术监控和法律约束,强化行政和司法机构对网络舆论及非理性网络行为的监管责任,充分保护社会公众的网络话语权,保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强化网络媒体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确保所发言论符合事实真相;发展网络自治力量,建设网站舆论监督协会,及时清除低质量的网络舆论信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网络企业规避恶性竞争,避免因过分商业化的舆论诉求给网络舆论秩序造成负面影响;制定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力度,优化校园媒介资源,宣扬积极的网络舆论态度,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二)大力普及大学生网络媒介知识考虑到大学生是网络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但其对网络媒介的传播特性和表达方式及其理性认知还存在偏差,本文以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感悟体验,实施媒介素养方面的系统教育,大力普及大学生网络媒介知识,培养其网络沟通、交流能力,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网络舆论尤为重要。具体可通过课程设置及互动教学、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贴近大学生主题生活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网络媒介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媒介舆论传播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增进其对网络媒介舆论特性的认知。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社会舆论与网络传媒特点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在尊重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介,在校园网络环境内部牵引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的网络媒介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建构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如此,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知识,建设高校内部完善的网络舆论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舆论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7]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思辨力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各种表达都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强势的网络舆论场中的弱势群体,容易被极端的网络语言和虚假的舆论信息所误导。对此,本文以为除了要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知识外,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思辨力十分必要。一方面需要培养大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进行价值判断,倡导先进校园网络文化,帮助大学生能够遵循并适应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下的多元价值观念,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舆情的干扰,在面对强势的网络舆情信息的时候,也能够自主确定正确的价值倾向,有选择地吸收网络舆论信息,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8]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舆论的教育效能,利用网络媒介提供感兴趣的舆论话题,以此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网络舆情思辨的敏锐性。[9]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2篇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复杂,一些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妄图制造事端,阻碍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氛围,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对于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和大学生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决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黄金阶段”。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可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在智商上来说都是“知识精英”。在法律概念上,大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成年。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生理发育成熟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达到与其生理年龄相适应的阶段,对于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区分甄别能力还不是很具备,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而造成思想上的波动。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进而避免大学生思想误入歧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社会现实,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辅导员在建设校园网络环境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当今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对于大学生道德人格、文化人格的形成,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辅导员要适时抓住时机,按照互联网传播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去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这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有效引导的关键。辅导员是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在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过程中,辅导员要积极参与,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观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去分析、辨别、抵制网络上的错误信息,及时信息,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并且要快速解答同学们集中的疑问,澄清事实,将事情在基层就消化解决掉。其次,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方面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及时将这些内容补充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的观念,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氛围。

(二)加强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管理监督。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监督。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管理部门,按照校园网络管理办法,建立所属学生的IP地址管理库,了解学生的IP地址分配情况。配合学校加强对校园网BBS论坛、百度贴吧等相关的学生大量聚集的论坛的管理和监督,对于网络上的各种不良信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删除,尽可能地将网络“匿名性”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主体还是要靠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树立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是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辨力和甄别力,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自律精神,树立网络文明责任意识,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成立网络自律组织,发挥党团骨干的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社团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从而达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目标。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3篇

基于以上目的,综合采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质性访谈法。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是普通高校学生,以了解他们对舆论领袖的认识程度以及舆论领袖的影响力。问卷向某高校人文社科和理工类6个代表性学院发放,同时尽量考虑4个年级的均衡,回收问卷615份,删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460份。案例分析追踪了某高校BBS中一起因为校园施工干扰学生生活引起的网络舆论事件,收集了发帖人和帖子的相关内容和信息,用于分析在该网络舆论事件中舆论领袖起到的作用以及舆论领袖的特点。共收集了8个主题帖与144个回复帖,分析了114个参与讨论的用户ID(用户名)。质性访谈法则是对4位舆论领袖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主要了解他们自身作为舆论领袖对舆论领袖的看法。问卷调查与个案研究使用SPSS17.0和Excel2010进行数据分析,质性访谈则使用Nvivo9对访谈数据进行了整理与编码。

二、数据分析

(一)问卷调查结果高校BBS上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生活、情感类,学业、就业、实习类,学校管理类,社会公共类[8]。在一个话题中,以下4种人有可能担当舆论领袖:具有一定权威的版主;发言活跃的知名度高的用户(一般称著名ID,通常也称“水车”);对该话题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认识,其发言有理有据的人;对该话题的发言风趣幽默,有创造性的人。为了了解究竟哪一类人发表的帖子影响力最大,在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五点量表题目来调查(1为最低,5为最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虽然在不同的话题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是在BBS上的4种话题中,得分最高的均为内容充实和内容具有创意的回帖,而版主或者著名ID对其他人的影响力相对比较小。由此可见,在高校网络舆论中,并不是因为是版主或著名ID就一定能成为舆论领袖,能发表高质量的帖子更为重要。换言之,在一次事件中,只要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发出高质量的帖子,就有可能成为本次事件中的舆论领袖。在问卷中,也专门询问了“著名ID是否影响了BBS舆论发展”,结果显示有43.0%的被试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有25.0%的被试持相反意见。在另外的题目中,有54.3%的被试表示并不会特别留意那些影响到他们想法的ID究竟是谁。由此也可以看出,相对来说,大家会更加注重帖子内容而不是发帖子的人。

(二)案例分析结果该事件共有8个主题帖和144个回复帖,在这些回复帖中,有的是直接回复该主题帖的,这些帖子被命名为“直接回复帖”,有的则是回复其他帖子的。在分析这个案例过程中,文章特别希望找出在该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舆论领袖,为此对每一个主题帖的态度值、内容值及每个ID的发帖量和得到回复的数量等几个变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其中有一些变量相对来说比较重要,比如某ID发出的帖子的回复贴数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他用户受该ID的影响程度,获得很多回复的主题帖态度值也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事件的态度值。经过对事件所有主题帖和回复帖的梳理,并对帖子态度(按照1—5打分)和内容(按照1—4打分)进行了编码,发现本次事件中主题帖共有8篇,按照回复数由多到少顺序排列,详见表2。上表中的帖子除了3号帖为公告,由官方发出,其他均为学生发帖,可以看出两个得到回复数最多的帖子1和2,其内容得分也最高,所有主题帖都至少包含了新的事实或信息,有的具有自己的理性总结和思考。而从态度得分上来说,所有主题帖的态度值均未超过3,可见没有展现正面态度的帖子。而根据调查结果,本次事件中所有主题帖和所有回复帖的态度均值分别是2.25和2.59,由于回复帖是对主题帖的跟随和延续,所以可以认为,发了这些主题帖,尤其是获得最多回复的1号和2号帖的作者,他们的负面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讨论的网友的态度,使得本次事件的讨论态度比较激烈并且负面。而除了主题帖,在回复帖中也有一部分包含回帖者真知灼见的帖子,这些回帖也可能在讨论中成为中心。根据对所有帖子(包含主题帖和回复帖)的回复数进行统计,直接回复数在两篇以上的帖子如表3所示。由表2和表3可以发现,所有帖子的影响力遵循两个规律:一是主题帖影响力较大。在11个回复数超过2个的帖子中,有6个是主题帖,5个是回复帖,但是回复数最多的3个帖子都是主题帖,这3个主题帖的回复数加起来为81,而本次事件的总回复数为144,可见这3个主题帖在本次事件中确实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发出这3个主题帖的ID在本次事件中的影响力较大,承担了舆论领袖的角色。二是对于非主题帖来说,态度上呈现负面或者言辞比较激烈的帖子影响力较大。在5个回复帖中,有4个的态度得分偏低,尤其是7号帖。49可见本次事件中,少数帖子和发帖ID吸引了绝大多数参与者的关注,影响了参与讨论者对整个事件的态度。经过反复比较,从所有发帖人中找出了一些比较重要的ID,表4列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3个ID,这几个ID因为发的帖子质量较高,写得认真,包含了思考,影响力比较大,对整个舆论事件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可以称之为本次事件中的舆论领袖。比如A只发了1篇主题帖和4篇回复帖,就得到了63篇直接回复帖,这些回复帖将近占全部144篇回复帖的二分之一,可见其帖子影响力之大。继续在BBS中进行用户检索,得到了这几位ID的个人信息,如表5所示。根据之前的问卷调查,该校BBS中87.6%的用户发帖数在1000以下,而表5中C的发帖数有10796篇,可以归为在BBS上比较活跃的著名ID,另外C除了上万的文章数外还有8分的原创分。原创分是该校BBS设立的一种制度,目的是奖励发表了包含自己原创思想的优质帖子,每个版面可以赋予的原创分非常有限,所以C拥有8分的原创分,证明他一直以来就有勤于思考和耕耘的习惯。简而言之,C是BBS中比较活跃的著名ID,之前可能经常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不过,另外两个ID则不一样,之前上站次数和发帖数量都不多,只能归为普通的BBS用户。不过在本次舆论事件中,他们却非常重要,所发的两个主题帖都获得了大量的直接回复帖,引起了较多人的关注和共鸣,并且主题帖的态度值影响了整个事件讨论的态度值,因此可以认为,这几位用户扮演了该次事件中舆论领袖的角色。并且从该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虽然整个事件的讨论持续了一个月时间,但是大范围讨论是伴随着1,2,3号主题帖出现的,在这3个帖子刚发出的时间内,引起了较多人的参与,而在其他时间内则较为平淡,并且最后随着大家注意力的转移和官方公告的,事件趋于平息。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发出几个主题帖的舆论领袖用户,凭借他们帖子里丰富充实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掀起了讨论的高潮,获得了大家的注意。由本案例分析可见,在一次事件中的舆论领袖不仅有一直以来就是著名ID的人,也有可能是对这次事件有亲身体会、能提供丰富信息和有自己独到思考的新人,舆论领袖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牵头作用,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事件的整体态度。

(三)质性访谈资料分析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已经可以看出在高校网络舆论事件中,人们相对更看重的是帖子内容而不是发帖的人。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观点,对该高校BBS中较为活跃的著名ID或承担了一些版务工作的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试图了解他们对舆论领袖的看法和意见,4位被访者的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通过访谈分析,可以看出BBS中这些比较活跃的著名ID或者担任版务的一些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比如用户G提到,在BBS上她会有“特别关注的ID”“有几个人的发言特别注意”,其中有一个ID,“他发的新闻评论都写得挺好的,转的东西也都是有想法的,一直质量比较高,所以我相对来说,有他发言的时候我就很相信他了”。再如D尽管认为BBS上无权威,但是如果担任了版主一类的职务,“你得到的关注度就不一样”。之所以这些著名ID和版务有不一样的影响力,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对一些问题可以提供比较多的信息或者拥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比如E认为“如果是那种热门话题,水车或者版务头衔多的可能可信点……比如他们要是去的时间长点看的帖子多点,就暴露了更多的信息”“像就业实习信息这种的话我倾向于比较信水车,我默认灌水多的人他们经历的事也多一些”。对于对他来说比较重要的话题,比如历史版面的学术探讨,他觉得更有影响力的是“这个版面长期发言的人,能看出来确实有知识的人,长期发言的人一般比较靠谱”。当然,著名ID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著名ID的言论也不一定就一定可信,比如E也认为总是灌水的人让他觉得不可信,“不知道这个人在说什么”,F认为著名ID有时候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很多水车灌水多了,水车习气就重,把很多事往庸俗理解,解构方式就跟常人不一样了”“水车有完全不靠谱的,只是灌,只会挖坑或者搅浑水,泄愤那种,这种看看也就过去了”。此外,因为网络是虚拟的,用户ID实际上只是一个符号,大部分时候人们并不会刻意去了解ID对应的人。比如D认为,“BBS上基本没有权威的”,原因是“一般都不知道对应的ID是谁,所以没有人承认,承认了也没有公信力”。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校网络舆论中,那些比较活跃的著名ID或版务因为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更丰富的知识,可能会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这个影响力并不是绝对的。此外,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人们一般并不能将ID和背后的人对应和联系起来,所以BBS中的舆论领袖可能很难像传统舆论领袖一样在某一方面具有权威。

三、讨论和结论

通过文献探讨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和传统舆论领袖一样,对于舆论事件的进展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具有“看不见”的特点,具体而言,有如下几层含义:

(一)舆论领袖是“文本”的传统舆论领袖虽然也需要靠发表高质量的意见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不过,很多时候舆论领袖的知名度会决定他影响力的大小。而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则主要是依靠高质量的帖子而不是依靠知名度提高影响力的。从问卷调查中就可以看出,BBS上无论哪一类话题,与发帖者是版主或者著名ID的帖子相比,人们都倾向于相信内容质量比较高的帖子。而在案例分析中,更是进一步确定了这一点,在所观察的事件中,最有影响力的舆论领袖并不是著名ID而是一个普通ID,他凭借自己内容丰富的高质量帖子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访谈中,被访者也都提到了帖子质量高更令人信服的事实。由此可以看出,并非一个人勤于“灌水”,成为“看得见的”、大家都认识的著名ID就一定能成为舆论领袖,想要对其他人的想法有所影响,帖子的内容质量比起发帖者的知名程度更重要。在任何事件中,如果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发出质量很高的帖子,就有可能成为本次事件中的舆论领袖。当然,强调帖子质量也不能全部抹杀“看得见的”舆论领袖的作用,比如版主和著名ID,他们在BBS中的知名度还是比较容易产生影响的,只不过该含义主要是希望强调帖子质量重于发帖者知名度。

(二)舆论领袖是“隐形”的传统社会中,舆论领袖一般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官员或记者等人。但是在高校网络舆论中,舆论领袖的意见很重要,但是人们不一定会注意到舆论领袖这个人本身。从案例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舆论领袖的意见在舆论事件中非常重要,比如A只发了1篇主题帖和4篇回复帖,就得到了144篇回复帖中的将近二分之一的回复帖,影响力确实很大。不过从问卷调查及访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并不会特别关注ID背后对应的人。这一点和传统舆论领袖有一些差异,当然,这也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造成的。在传统社会中,舆论领袖不仅可以凭借意见,而且可以凭借自己的威望、职位、家庭背景、相貌等各种因素,对其他人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而在BBS中,由于是虚拟的,主要凭借ID来表明身份,也没有太多机会可以见面接触,因此舆论领袖主要是通过文字意见施加影响。因为是“看不见”的舆论领袖,所以人们一般也不会特别注意舆论领袖这个人。

(三)舆论领袖是“流动”的在传统社会中,一般舆论领袖是相对固定的,比如一个村子里的村长可能会一直扮演舆论领袖的作用,而其他人如果希望突然成为舆论领袖则比较困难,因为传统舆论领袖不仅仅靠意见影响人,还靠职位、威望、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影响人。但是在高校网络舆论中,因为舆论领袖是“隐形”的,人们注意的是帖子质量,而不是帖子后的人,所以舆论领袖就成了“流动”和“可替代”的,就可能“动态”出现。当然,舆论领袖可以动态出现并不表示那些经常活跃在BBS中的著名ID或担任版务的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很多舆论事件中,他们也经常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这里只不过是强调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具有动态出现的可能性。

(四)舆论领袖是“混合”的在传统网络舆论事件中,也可能会有多名舆论领袖出现,其他人也会综合多名舆论领袖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不过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因为网络是跨时空的,所以在一次事件中,可能会有更多的舆论领袖出现。另外,又因为舆论领袖是“隐形”和“动态”的,所以其他人可能就有更多的机会综合多名舆论领袖的意见。从这个角度而言,实际上是多个舆论领袖混合起来对其他人施加影响的。

四、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对策

对高校网络舆论和舆论领袖进行引导和管理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创造良好舆论空间的重要举措。总体说来,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管理和引导。首先,与舆论领袖平等沟通,加强服务建设。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每个对应着的真人并不明确,因此交流更为自由开放。在这样的环境下,管理者可在潜移默化中贴近学生,对偏激的观点和舆论领袖进行说服,与舆论领袖建立比较亲近的关系,使用去权威化、去隔阂的管理方式,使他们真心地接受管理者的意见与建议,再经由他们之口传递给普通学生,形成高校网络舆论风气的良性循环。其次,危机管理,删除和封禁过激言论和ID。高校网络论坛是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一般来说不应当过分加以管制,如果管制太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因此只要舆论情况保持在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内,管理部门就不要过多干预,但是这不意味着完全地放纵。危机管理是必要的,在处理敏感时期敏感话题的时候,需要对事件中持负面意见的舆论领袖进行重点监控,比如在其言论变得非理性、具有煽动性的时候,通过删除封禁其帖子ID,或者直接与其谈话等措施,避免这种不良情绪继续感染普通受众,在危机尚未形成规模的时候就压制住它的发展,这种相对简单的管理方式在出现危机的紧急关头是必需的。最后,重视官方通知的作用,安抚情绪。一旦爆发了网络舆论事件,如果跟学校管理方面有关,这时就需要官方发言人出现,以官方通知的公信力给网友带来安定感,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但是官方通知的时间和内容都应该恰当,在时间上,应尽量在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发出通知,避免无端的猜测和质疑;而在内容上,应尽量避免官方的、生硬的口气,勇于承担责任和承认学校机构的失误,并且也应当在之后的实际行动中做出改变,否则管理上的问题一日不解决,类似的舆论事件就可能再发生。而“看不见的”舆论领袖的这一特点,在维护高校网络舆论安全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就挑战而言,该特点确实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为在一次舆论事件中,不仅平时就活跃的著名ID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看法,还会出现很多突然崭露头角的ID。这就使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不仅要关注那些平时就比较活跃的著名ID,而且要关注那些新出现的舆论领袖。就机遇而言,该特点为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因为舆论领袖是“看不见”的,任何用户凭借高质量的帖子就有可能扮演舆论领袖的角色。这样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主动创造舆论领袖,通过发一些高质量、信息量大的帖子,向学生阐明事实,获得学生们的信任,从而将整个舆论方向往好的方面引导,这就巧妙地运用了“看不见”的舆论领袖这一特点。

五、结束语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4篇

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既有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不明,职能交错。高校里承担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有很多,譬如学校的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大学生社团、辅导员等,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工作存在交叉和混同,往往辅导员给学生做过工作之后,学校宣传部门等又组织学生接受教育,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感和烦躁感。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而组织的缺失造成职能上的混乱,导致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中“各自为政”、“各立山头”,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各部门的引导工作会继而增加工作成本,造成效率低下。而往往网络舆论爆发迅猛,如果不能快速加以正确引导,会使校方错失最佳处理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此外,很少有学校会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章程规定、人员配置和职责说明,如果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没有清晰快速的应对机制,会给下一步的引导和解决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第二,引导方式简单直接。在校园网络舆论出现危机时,校方一般采取的是删帖、封闭ID、临时关闭网站或帖吧禁止发言等,以“堵”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2012年5月18日,山东临沂大学多名学生发帖称自己在学校饮水或用餐后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疑似中毒症状,学校医务室出现大规模排队就医的状况,而事件出现后,学校团委发通知让学生删帖,并称“违者将追究责任”。当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不满时,学校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害怕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思维是万万不能有的。网络危机出现后,高校领导往往采取简单直接的强硬措施,忽略了与学生或当事者的沟通、交流和疏导,也没有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反省,造成不满情绪不断积压和发酵,甚至出现失控局面。第三,引导能力亟待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主要通过学校老师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工作来完成,因此相应负责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引导结果的重要部分。要引导网络,首先要熟悉网络。与大学生能够快速接受新生事物不同,不少老师还停留在利用电脑网络编辑文本、下载资料阶段,既不会使用QQ,也没有注册微博,对学校来说,就缺少了关注校园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而这一版块往往是学生网络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这种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能未雨绸缪,无法提前识别危机事件,无法快速制定应对方案,而这正是处理危机事件最关键的“取胜点”。很多高校在危机事件出现之后才开始商量对策,错失了阻断危机发生的黄金时机。第四,校园官方网站效用不强。网络早已取代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首要途径,但是在校园范围内,其信息传播仍然主要仰仗校园广播、海报、期刊等,学校的官方网站更新缓慢、实用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更新速度快、贴近学生生活、直观性强等特点,浪费了网络的资源优势。除了选课、申请缓考等事项,学生一般不会访问本校或者本学院的官方网站,如何将校园官网建设成综合性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网站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校园的官方网站是一个学校的权威信息部门,在危机时刻应该发挥稳定人心、披露真实权威信息的角色,应当重点建设。不少高校顺应形势开通微博,但是开通之后没有信息,成为“僵尸帐号”,如何利用新媒体也是当前高校应当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五,大学生舆论中从众和跟风行为。由于大学生的能力良莠不齐,在整个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成为引导的带动者,有的却成为了被带动者。带动者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在网络舆论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追随者把信息带动者的观点作为事实去相信、传播。信息的带动者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能传播一些正面消息,促进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又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一些负面情绪和内容,从而阻滞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被带动者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一味地从众和跟风,并没有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出来,也没有客观地去看待网络事件的发展,使网络舆论引导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理念与对策

今后网络舆论引导中我们要坚持以下理念。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对学生人格与信仰的充分塑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融入和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念,在舆论引导中从学生的身心、愿望和需求去引导和规劝。另一方面,培育浩然正气的理念。当有人问最早提出“浩然正气”概念的古代思想家孟子何为浩然正气时,他的回答却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孔子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中,首先要培育他们的“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一种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勇气,只有具有了浩然正气,大学生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才能维护事件的真相,不传谣、不造谣,客观、真实的评价问题和事态。

在上述理念之下,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坚持以下路径。第一,建立技术支持屏障。对大学生登陆身份的鉴别、信息过滤。通过技术上的屏蔽、过滤关卡,对大学生网络环境清洁净化,同时有利于减少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侵害,为控制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行为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要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监管,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信息或舆论,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络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和传播。具体来说,一方面是确保学生表达渠道的通畅。造成校园网络不良舆论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的不通畅,因此,要想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大学生的情绪,相关部门必须做到尊重和维护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构建起畅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同时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学生利益诉求纳入学校管理的重心。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构建起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并且想方设法拓宽沟通的渠道,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媒体,社团等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高校还应该要保障网络沟通渠道的畅通,让学生知道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的时候,有迹可循。因此学校应该设置一些意见投诉箱,或者公开网络信箱,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学校相关的部门反映问题。而学校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解答并保持持续的关注,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要建立相应的网络预警机制。大学生网络舆论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网络舆论的持续监控,在对舆论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在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处于即将发生的临界点的时候的警告信息,相关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部门根据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执行,同时相关部门应该调动相关的应急资源和人员来应对快要发生的危机。通过对过去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事件发生之前到危机结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危机发生的痕迹,因此对于网络的持续性的监督,有利于危机的解除。第二,做好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防护伞。我国对公民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要求,也对大学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使他们明白自己“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发挥大学的“教养功能”。教养功能的发挥真正“有助于人们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履行生活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5篇

校园网络舆论问题极其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透彻分析决定校园网络舆论的现实社会关系,从发展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中找出校园网络舆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调查研究,正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境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校园网络舆论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新载体、新内容,充分弘扬校园网络舆论自身的政治优势和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品性、净化灵魂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络舆论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论调查分析队伍,依据一定时间阶段内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有针对性对校园网络的舆论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同时适时召开校园网络舆论问题调研分析专题会议,准确查找网络负面舆论信息产生的来源,认真调查核实信息人所反映的问题,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可能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网络舆论信息特别是引起群集效应的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估,及时跟踪回帖并把调查结果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反馈。二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警示分析机制。采取周通报、月研判、季度分析和年度报告、重特大事件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研判。同时,配合学校职能部门提高对重点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热点焦点问题的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测分析。三是建立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校园网络上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关注事件的动态发展,对于一些波及面大、学校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要即时跟踪,并在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作出反应。四是网络舆论调研的诊断反思。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调研分析工作要经常进行诊断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调查分析机制。没有充分的调查分析,就没有发言权,就会失去主动权。有调查,才能情况明,抓得准;有分析,才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越深入,就越有利于争取校园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把握其趋向性和全局性,做到心中有数,掌控其发展动态,以便更好更快地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没有掌握主动权,就会丧失引导机会,致使错误的思想泛滥蔓延,从而影响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对校园论坛、博客、网络贴吧负面新闻的处理能力。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对学校网络载体栏目新闻、帖子密切关注,对学校负面新闻信息进行筛查,必要时对负面信息人进行计算机IP锁定,同时启动信息来源调查机制,如果所曝光信息情况属实,及时处理,并把处理情况以帖子形式上传,对曝光人进行表扬;如果发现负面信息严重失真,还原真实情况,或者屏蔽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报请公安机关调查追究信息人责任。

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应对能力。校园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就要及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校园宣传载体甚至是校外新闻传媒机构发出有利于学校的声音,揭示真相。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必要时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到校演讲、座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报保留后相关的演讲、座谈视频、演讲稿,并把它们放置到学校各宣传阵地、论坛显眼位置,以突出权威言论,孤立负面错误言论,引导广大师生理性思考,遇事沉着冷静,不要盲从错误观点,做出非理性行为。“要强化校园网络‘看门人’角色,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载体合理有序地参与校园管理和社会问题讨论。”建立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如同政府在官方网络空间里的专业新闻发言人,但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担任的,因为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网络活动广泛的整个大学生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一个整体工作团队,是一个工作系统。高校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特别是BBS论坛、贴吧等板块的特点,设置一定数量的网络板块新闻发言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代表学校官方就广大师生所关心的校园问题、社会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发言讨论,引导正确舆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即时、主动、准确地权威信息及校方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第一时间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校园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加便捷、快捷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的一面,使得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和误导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1.校园网络舆论内容多、信息分散,不利主流思想的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主流应该是健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但目前现实中充斥着一定数量的庸俗内容和灰色信息。这些信息在某一时段会充斥于人的眼球,甚至于混淆视听,难辨真伪,妨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由于高校的网络论坛在学生中占有特殊的作用,一旦网站上有过激的反应甚至反动的言论散播,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引导,言论就有可能扩大、扭曲,那么矛盾就有可能从网上传到网下。2.校园网络舆论存在思想偏离现象,容易消解权威,异化主流思想。校园网络舆论得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现实的舆论和意见。尤其在利益问题上的透明度、公正性缺失或决策取向的偏离,容易引发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的表达,某些时候在正常途径或许难以有效解决,那么相当一部分人便会选择在网络上形成强势汇集。这往往通过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将生活上各方面的的缺陷与不足放大,将个人因素及因不透明或不公正而引致的各种不当猜忌摆到台面,这一趋势在我们看来是极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二)校园网络舆论问题存在的原因经过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学生群体的调查研究,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1.学生未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观点,对舆论的认识较为随意。由于舆论不断盛行,信息无限量地涌向大学生,这样非常容易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我们能够接受的信息量应该有严格的限度。网上的信息成千上万,我们无法对每种信息都加以判断它的优劣,因此学生群体很容易由于信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当这种心理压力无法承受时就会导致心理扭曲,盲目跟从劣行信息,继而远离我们最初的信念。2.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主观想法,对问题的出现所表达的形式较为直接。现阶段,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还没有形成也没有多少约束。大学生易产生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大学这个独立且绝大部分与家庭相距较远的地方,由于缺少监督者的监督,使得网络行为和某些观点更是无所顾忌,与伦理基础准则的磨擦和冲突越来越明显。这种冲突表现为不同的舆论观点的冲突。冲突中,其中一方有可能形成所谓的个人主义即“主流意见”,从而形成一种舆论的错误导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血液,各种思想冲击和碰撞,思维意识容易受外界动摇,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碰触到消极的网络舆论,便会造成价值观判断正确与否的偏差。3“.议程设置”效应。在高校校园网络上,校园网络论坛的热门话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校内外热点事件、针对事件的各种评论性信息的主要渠道。只要某个事件或者问题成为校园网的热门话题,就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接着便是随处可见的、成为大学生在宿舍里、餐桌上、课间休息时讨论的中心话题。从校园热门话题的形成过程来看,一篇文章的跟帖数量只要在有限时间内取得相对的优势,就能够登上热门话题版面。因此,虽然一些话题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但是只要有在短时间内使得话题集中的前提,就能吸引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少数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就可以通过营造校园网络热门话题来吸引多数人的“眼球”,左右校园的中心议题。这种效果就是传播效果研究中常提到的“议程设置”效应。4.校园舆论中的“跟风现象”。在由一些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校园网络舆论中,一部分学生是消息的和参与讨论的人,这些学生往往是与事件相关的当事人或者是校园网络论坛上比较活跃的成员。在事件发生后,他们很快在网上事件经过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然而这些最先出现的消息和舆论便会最先进入到学生的眼球,并成为了解事实、进行讨论的基础。仿佛这就是事情的真相,这便是我们常说的“跟风”现象。5.校园网络舆论造成的“刻板印象”。在校园网络论坛上经常出现关于对学校某方面的不满言论。这类言论一多,就会逐渐形成大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刻板印象。造成潜在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在一些偶然事件的激发下,就会引发网上激烈的批评浪潮,甚至更为严重。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现象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它会使得在校学生群体对某个观点形成极端的看法。校园网络舆论对于“刻板印象”效果的形成能够产生强化作用,不利于现实中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6.校园网络的信息放大化。校园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的放大效应是网络与现实互动性增强的结果。由于校园网是高校社区的信息集散地和公共舆论场所,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突发事件、新鲜事物都会在校园网络上得到迅速的反应和广泛的传播。在现实生活中,局部的甚至是个人的问题和矛盾也有可能在校园网络上变成热门话题而引发大量讨论。因此,校园网络对于现实生活具有一种信息放大机制,使得现实生活领域中的微小变化或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最新动态像放大镜一样地现出来,变成校园网上的焦点内容,并可以反作用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二、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学生群体对自我实现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对于是否获得尊重和理解更加敏感。结合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达到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良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引导独立学院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校园网络开辟了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的新领域,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密切关注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向,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保证信息交流平台健康的舆论导向。对扭曲事实、煽动舆论的予以事实真相揭露,对不明真相、发泄情绪的行为进行思想指引,有效地将校园论坛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转化、消除于萌芽状态,使之衍变成为学校献计献策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校园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是指发现对校园网络舆论出现消极的影响时,应当综合运用分析技术,对当前网络舆情做出评价分析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举措,高校应建立一套强有力的预警机制,以防患于未然。

(三)普及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而辨别信息的能力是这种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会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更需要在受到不良信息的危害时及时地进行自我保护。当代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缺乏警惕性,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做事时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容易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普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对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促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法律法规、网络伦理道德、网络安全基本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7篇

“在中国新媒体身上,承载了过重的舆论表达诉求,造成了新媒体表达空间的无序和扭曲。”[13]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意在让大学生多一点独立思考少一点盲目从众,多一点客观理性少一点冲动偏激,多一份事实了解少一份稀里糊涂。无论是基于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是基于现实层面的考量,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都具有合理性。

(一)基于网络自由主义的批判曾有学者和民众认为,网络本身代表着自由,任何对网络行为的干预都是对自由的侵犯。网络自由主义以《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为代表,认为网络空间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应该完全摆脱政府和外力的影响和介入。然而,自网络产生开始,网络的自由就使空间中存在各种乱象。从道德缺失到网络犯罪、从谣言泛滥到谩骂之声,互联网空间中存在的戾气某种程度上已经证明了网络自由主义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事实上,基于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的考虑,出于对表达失控的本能恐惧和对集体行动非理性冲动的担忧,对民众表达进行适度的控制已成为国际惯例,这本身似乎宣告了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的破产。正如托夫勒(A.Toffler)曾指出的[14]:因此,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表达进行介入就不应看作对大学生网络自由的粗暴干涉,相反,对自由的适当限定恰恰是对自由的保障。

(二)基于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实考量从大学生的网络表达看,高校网络空间中也存在着现实的舆论风险,最为明显就是大学生的情绪化、偏激化表达。由于网络空间遮蔽了个体的识别信息,传统的价值标准和参考框架淡化为变幻莫测的背景,失去了某种“社会化”控制的网民,进行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私密的我、夸张的我、情绪性的我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网络成为公共舆论和社会情绪的‘泄洪区’,这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表达定势。”网络时代人们的社会认知一定程度上具有“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的特点,本就容易进入非理性状态,而大学生群体血气方刚,加上这一群体同质性较强,更容易发生从众现象,思维也容易走向极端。勒庞(G.LeBon)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其思想独立性难以坚守。“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却会变成野蛮人……在群体心理的支配下,群体会显得冲动、急躁、易受暗示、轻信、情绪夸张、单纯、偏执、专横,容易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美国学者桑斯坦(C.R.Sunstein)在研究网民的网络行为时提出“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概念,“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桑斯坦曾用证据表明,网上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比例是现实生活中的两倍多。团体在争论过程中做出决定时,最方便的方法有时是走向极端,而不是温和地向中间考虑。在高校网络空间中,论坛或跟帖中往往那些言辞激烈的帖子比态度中肯、重在说理的帖子更容易获得支持。因此,无论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基于现实考量,都需要对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进行引导。南振中曾把“舆论引导”概括为6句话:“公布事实即引导;辨明是非即引导;指出利害即引导;讲清大局即引导;揭示趋势即引导;及时沟通即引导。”[18]笔者甚为赞同。虽然在现代社会,尤其面对具有相当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不应消除也消除不了舆论的“不一律”,但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犹如一盘散沙的舆论不利于社会的整合。在错综复杂的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圈中,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导性舆论,实现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和谐。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

舆论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也是反映民众呼唤、感受社会冷暖的“皮肤”。虽然大学生的网络表达“真理与错误并存、意见与情绪齐飞”,但对待高校学生网络舆论,不能以引导为名对大学生的网络表达施以简单的控制甚至打压。进行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不是把高校学生网络舆论视为“洪水猛兽”以期除之而后快,而是“放大该放大的、缩小该缩小的”,在多元中立主导、在沟通中求理解,在对话中谋共识。同时应从学生网络舆情波动中洞察大学生的心理走向,从而“顺势而动”。

(一)坚持虚拟引导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矛盾冲突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矛盾的反映,如果现实问题不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高校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应对就不可能取得根本的成效。众多高校网络热点事件中学生网络舆论的发展轨迹已经显示出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事情得到现实的解决,大学生网民的诉求得到了及时或合理的回应,则舆论消弭;如果大学生网民所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连官方解决问题的态度都无法看到的话,舆论则会一直发酵、扩散,甚至会升级,直至问题的解决。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一方面需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针对学生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探索网上舆论宣传工作的有效方法,增强号召力、吸引力、感染力,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共识,引领各种思潮和观念。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网络舆情所反映的问题或矛盾予以重视,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需要长期规划的也要给大学生一个表态,让他们看得到希望。唯有回应大学生的呼声,切实读懂大学生期待的舆论引导才是脚踏实地、掷地有声的,也才能真正抚慰情绪,为社会改革和学校发展赢取宝贵的时间和民心。

(二)坚持依托外力的“有为”与发挥网络自净功能的“无为”相结合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对学生网络舆论施以系统外的力量,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网络舆论的自净机制。基于当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良莠不齐的大学生网民素质、尚未理性宽容的网络表达,“有为”而治显得极为迫切。但网络的无中心性又使网络传播具有自组织性,表现出自创生、自生长、自适应的特点,网民在自由表达中会剔除错误思想,真理也会战胜谬误。因此,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在坚持重大事件上“舆论一律”前提下,还需要利用和遵循“自组织”规律,通过设立言论自由机制,给予舆论足够的“呼吸空间”,对“舆论不一律”予以宽容,既保护其特色又成功地消减负向舆论的中伤力,无为而治地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总之,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有为”治理和“无为”而治不可偏废,要合理巧妙地发挥“虚拟空间的双重效应”。

(三)坚持法律、行政等“硬”性规制与人文关怀等“软”性引导的结合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既需要用必要的硬手段来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论表达的合理界限,又需要用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民的理性表达,通过关怀、疏导和感化大学生网民实现舆论的良性发展。硬手段主要指学校纪律、规定乃至国家法律的约束,通过增加非法言论表达的代价来阻止舆论的负向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通过硬手段对言论表达的规范会产生一定的“寒蝉效应”从而伤害大学生网民的表达热情,妨碍真相的揭示和传播,甚至会因过度的“寒蝉效应”使既得利益者免于公众监督,反而增加大学生的不信任感。因此需要将“寒蝉效应”维系在一个正常的度之内。所谓软手段,一是信息公开,满足大学生的知情权。在大学生对信息渴求的情势下,唯有信息公开方能引导舆论走向,这也是一个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争取舆论引导主动权的策略。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软手段还包括情绪疏导,逐步做通大学生的情绪安抚工作。再次是结合大学生成长所需施以人文关怀,赢取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四)坚持舆论防守与舆论进攻的结合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一方面需要防守,即针对既有的舆论热点和问题进行引导,扭转舆论走向;一方面又需要加大攻势,抢夺舆论话语权,扩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引导的引导力。目前的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中,更多的以事后干预为主,不仅事前防范和预警不足,即使在事后干预中对舆论引导也不够彻底。在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还表现出较强烈的就事论事风格,缺乏战略性的长远规划。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项日常性的舆论活动,大学生网络舆情层出不穷,单纯就事论事式的引导会显得疲于应对、捉襟见肘。网络舆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也已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要打好主动仗,深入开展舆情预警与研判,战略性地做出规划,针对性地施以引导。同时各种配套工作要深入展开,诸如畅通表达渠道、打造主流声音传播平台、提升校园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纪律和立法规制、教育引导等。

网络舆论论文范文第8篇

在调查中,90%的初二队员表示上过论坛,但在回答“你是通过何种途径知晓相关论坛的”时,大多数初二队员选择了“朋友或同学的介绍”和“偶尔在页面上浏览得知的”。队员浏览最多的是文化娱乐类的内容,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依次为:娱乐时尚话题、动漫类、笑话等“灌水”话题、学习考试相关话题。而排在最后的几个选项依次为:隐私话题、军事类话题、情感话题。初二队员熟悉的网站依次为:腾讯网、百度网、土豆网、新浪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尽管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并且开辟了面对青少年学生的论坛。但是大多数队员却不知道或者不清楚。在“你所在学校论坛中人气最不旺的是什么”中,86%的队员选择了“德育”。更为遗憾的是,专为少年儿童打造的中国雏鹰网、家校互动网,更是问津者寥寥。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网络舆论环境的开放性、观点的多元化让少先队员拥有话语权和广泛的参与权网络论坛对所有人都免费开放,打破了交流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每个人都处于平等的位置,可以讨论任何问题,因此得到队员们的喜欢。并且,论坛没有传统交流方式中的学生领袖为主导,队员可以自由组织和交流。队员参与面广,交流话题广泛。

2.少先队员对论坛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娱乐时尚话题、动漫类、笑话等“灌水”话题、学习考试等相关话题是初二队员最倾向选择的内容。初二队员倾向于内容新颖、深刻、操作方便、界面美观漂亮的论坛。

3.主流价值中心的网站论坛要积极应对挑战,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吸引住“眼球”是建立网站首要考虑的,点击率是网站的生命力。无论是学校网站还是少儿专门网站,都要审视自身的问题,在栏目设置、内容选择、形式设计、形象宣传、网上活动的组织等多个环节,要多听取他们的建议,争取少年儿童的支持,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服务少年儿童,凝聚少年儿童,真正占领网上教育的阵地。

二、分析与讨论

1.少先队员正受到网络舆论的普遍影响在回答“论坛上的不良帖子或言论对你的同学会有影响吗”时,大部分初二队员表现出了不确定,74%的初二队员选择了“可能会”。这反映出当代少先队员的思想认识受网络舆论影响的状况。网络舆论多角度、平民化地呈现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或视频材料,让少年儿童了解社会生活。事实资料的多角度展现(尤其是材料分析的多角度)对少先队员处理事情、分析判断社会事实时的思维方式、价值分析方面产生影响。而对处理问题的影响则表现在队员生活的方方面面。

2.文化判断力的不具备、不成熟是少先队员应对网络舆论影响的“短板”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络的信息内容在论断的真实性、规范的正当性和主观经历表达的真诚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少先队员由于生活的阅历浅、判断是非标准不清晰,发表言论或接受观点时往往会比较片面,容易冲动。在文化判断力方面,少先队员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3.队员对于主流社会传统媒介的价值宣传,尤其是对政治事件的关注不够国外互联网专家在调查研究后得出结论:上网时间越多,人们就越表现出远离传统媒介的倾向。该效应随着互联网的使用而成比例的增加。调查中,我们特地设计了时事政治话题,根据网络上存在对政治事件呈现状况的正反两个角度进行设计提问。我们看到多数队员选择“不知道”、“不清楚”、“不关注”。我们不难看出,少先队员对政治事件普遍不是很关注。

三、对策与建议

少先队员的网络行为及受网络舆论影响的情况,有着自身的特点。我们要广泛接触队员,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认真分析少先队员的行为特征,寻求正确引导队员的途径。我们建议:

1.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应成为少先队组织新的工作着力点网络舆论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代少先队员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少先队组织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目前的形势下,少先队组织要分析当代少先队员的时代特征,研究关注队员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找准网络舆论工作的切入点。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初二队员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初二队员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少先队活动贴近初二队员、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效果。

2.面对网络舆论的广泛影响,关键是要加强媒介素养和价值判断的教育参与网络行为、接受网络舆论影响将会是一种常态行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少先队组织要充分注意队员媒介素养的培养,让队员明白网络行为的意义,提升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认识、判断、选择、处理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判断力,正确应对“第四媒介”的影响。

3.探讨家庭教养模式对队员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队员上网的场所多为学校、家庭,以在家上网为主。因此家长的态度、家庭的教养方式对队员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与少先队组织要有意识地利用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增强家长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