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

网络教育论文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实现社会化合作学习

Web2.0的一个最重要特性是社会性,Web2.0下的网络教育新模式也被看作成一种社会进程,它注重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化学习进程中,它将学习过程与网络社会进行整合,利用Blog、Wiki、SNS等工具,将学习过程置于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不同用户参与创造贡献的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个人和其他用户、群体的合作学习与资源共享,这种参与式信息交互,使得彼此间信息资源不断沟通和协调,从而来完成独立学习或者共同合作完成某项任务,以集思广益达到成果共享。

突出人性化导向

传统的网络教育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习资源更多的是一种主要集中在系统内部的单向传输。而在Web2.0环境下诞生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更加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它以Web2.0的应用为平台,综合运用AJAX、AdobeAIR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网络交互式学习环境,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者本身就是资源的创建者、信息的生产者,每个学习者都能建立个体的学习路径和知识领域,提高了学习者的自我识别度和自我导向性。

注意事项

Web2.0环境下构建的网络教育新模式,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用户间彼此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联系、合作,信息共享、参与贡献,无边界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素材,但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一定要求。

(1)熟练掌握学习工具

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技术工具应用而生,只有熟练掌握各种软件并将其真正作为工具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的实际学习效果,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自由掌控网络,而非被动接受网络。

(2)学会处理网络信息

网络教育新模式讲究的是用户广泛参与,即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播客等信息,供他人浏览、参与讨论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海量信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分辨良莠、筛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既考验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判断能力,又考验他的网络道德规范水平。因此,学习者必须要把持有度,学会理性分辨,学会主动处理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

(3)积极参与分享互动

Web2.0时代倡导用户积极参与分享的精神和能力。从Web1.0到Web2.0,人们的学习方式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愿意参与集体讨论、不愿意贡献个人智慧、不愿意与人分享信息资源的学习者必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习者必须学会主动参与分享、注重在网络世界里的与人协作精神,才能正确驾驭网络教育新模式。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1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1.1学习者中心原则网络微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主题集中,以供学习者集中精力学习;在制作微视频时可以配之动画、音乐、图像等,以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习者产生深刻的记忆。网络教育机构可以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进行整改或重新设计,以获得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微课程资源。

1.1.2微型化原则微型化原则指的是微课的设计要充分突出微型课程短而精的特点。大部分网络学员都是在职学习的成人,时间宝贵,因此微课程的设计要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地学习。与传统网络课程相比,微课程要做到短小精悍,这样做的依据是: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根据视觉驻留规律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微课程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具体时间的长短应由不同的教学目标与需要确定。短而精的微课程,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最大限度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没有时间学习”将不再成为问题。

1.1.3完整性原则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虽然短小,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保证资源的高效,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网络课程一样要内容结构完整。

1.1.4非统一性原则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微课程,教学策略是不一样的,不应该以一种标准的格式来设计规划。比如语文类课程的设计可能需要较多的情境引入做铺垫,制作生动活泼、媒体表现形式多样的微课程较为适宜;而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设计时,更多的是直接切入主题,教学过程更注重习题的讲解与练习,媒体表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

1.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流程网络教育中微课程可以以类似于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其核心为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并辅以相应的学习资源、在线交互以及评价等教学支持服务。在设计时,可以在遵循上述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微课程的学习者是哪些群体,明确其学习需求;然后选择教学内容,进行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接着选择合适的媒体和软件进行微课程的开发;完整的微课程的设计还应包括相应的其他教学支持资源,具体见图1。

2网络教育中微课程的设计案例

2.1需求分析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的学习对象大多数都属于成人。所以微课程设计在做需求分析时要考虑到成人的认知过程与个性特征。成人由于集中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于连续长时间大而全的视频讲座的学习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再加上各种便携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得到适合碎片化、随时随地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是他们所需要的。

2.2微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2.2.1明确教学目标将微课程引入到网络教育中,旨在能够开发出更加符合学习者无缝化、可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是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具体到每节微课时,可以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微型化的原则为宗旨,首先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先从课程教学目标中分解出单元教学目标,再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每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可形成一节微课程,然后对每一节微课程设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每门课程按微课程进行设计时,细分的知识点很多,专门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会显得过于凌乱,所以在具体操作时,一个大的知识模块下集中列示该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每一个小知识点的目标由每节微课程视频里予以说明。本文以笔者在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参与的整改后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微课程设计的说明。图2为函数部分一节微课程的进入画面,直接以文字和解说的形式给出了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视频总用时7分钟,符合微型化原则。

2.2.2选择教学内容明确了微课程的需求分析和教学目标后,就需要在非统一性原则下为每节微课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具体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确定内容。结合网络教育中网络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层次要求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任务和个性等,将某门课程的内容框架确定下来,相当于课程目录导航。若是对原有网络课程的整改,则可以把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细分阶段。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整个教学内容也就是课程大纲的具体要求,如图3所示。第二,细化内容。结合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按照网络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解,将学习内容细化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知识点构成一节微课程。

2.3选择相应的媒体,进行微课程的开发

2.3.1根据微课程的学科特点和不同类别的知识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将选择好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可以以建构主义课程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微课程的微型化设计原则,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学目标,创设相关度较高的学习情境。在制作微课程时常用到下列素材:脚本旁白—用以确定课程主题,赋予课程内涵;图形动画—微课程内容的高效视觉呈现;音乐音效—调节微课程的氛围。因此,在选择媒体时,要以知识点为依据,综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组合,各种媒体的选择和整合方式要以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为依据。微课程在开发时,不同学科、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所用到的媒体肯定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媒体选择上还要考虑目前网络技术及便携移动终端设备的环境和实现的条件。

2.3.2微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教育中的微课程开发,和一般课堂辅助性的微课程也是不尽相同的。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细分设计后,就可以借助一定的软件进行开发了。对于立足于网络教育机构的微课程,开发工具方面都比较完备,借助于原有网络课程的开发软件完全可以满足微课程的开发需要。除此之外,微课程常用到的开发工具还有PPT、Flash、绘声绘影、光影魔术手、格式工厂,还有字体库等,这些工具对基于电脑的开发比较好。虽然大多基于电脑开发的微课程在手机等便携设备上也可以运行,但近年来出现的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微课程开发工具,如FlashLite、Lam、亘天炫彩等,更有它独特的优势。基于手机开发微课程将会是微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C语言程序设计》微课程的开发用到了dreamweaver、vegas等软件,部分截图如图4所示。

2.4其他教学支持每个微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还应辅以其他教学支持服务,这也是微课程设计完整性原则的体现,否则单独的微课程视频很难发挥它的优势。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规章里要求:微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教学视频片段),还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教学设计)、“微课件”(教学课件)、“微习题”(练习测试题)、“微反思”(教学反思)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因为基于网络教育的微课程与一般课堂中所用的微课程有所区别,“微”的内容太多,为防止学习资源太过零碎,故应有关相应的课件、练习题等可集中放在相应的章节知识模块里。教学支持服务应该包括课程导航、学习路径、大纲、练习、进度报告、论坛及相关的学习资源(见图5)。此外,微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网站支撑,这点网络教育机构原有的平台配置就可以满足,在此不再强调。

3结论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传统院校的教学模式在加速向网络化变革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从信息垄断到信息开放的过程。在每个社会发展阶段,对应于信息的传播方式不同,实际上只有一种与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在孔子的时代,由于书籍等信息载体的缺乏,教育只能靠言传身教。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校(学院)教育成为一种主流模式。而信息化的当代,特别是网络兴起之后的21世纪,信息的垄断被充分打破,开放共享正在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应的,工业时代的学院教育模式正处于被颠覆的前夜。就这一点而言,传统高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实际上要远远大于电大(开放大学)。近年来,传统高校纷纷试图将网络教育融入现有的模式之中。如果说,1999年开始的远程教育试点,各普通高校纷纷成立网院只是为了在网络教育市场上分一杯羹,更注重的是经济效益的话,那么今天,很多普通高校已经意识到信息时代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并迈开了探索变革的第一步。陕西师大网院院长张举范表示:高校内独立设置的网院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步消亡,因为当网络教育也成为传统大学主体的教育组织形式时,网院也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2]关于世界范围内传统院校网络化的趋势,可以看以下几个事例:(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老师。5年来,这个新模式在北美各地学校广受欢迎,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翻转课堂的试验。2011年春季,可汗学院的创办人萨尔曼•可汗在TED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更引发了大众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热潮。翻转课堂的意思,就是把现在教室学习的模式完全翻转过来,老师课前录制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在家自主学习,有问题也可以在线与老师或同学研究;而把以前学生独自在家做的作业搬到教室里来进行,学生跟其他同学在教室进行互动与讨论。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传统院校将网络教育融合到原有教学模式里的一种尝试。(2)可汗学院可汗学院由美籍印度人萨尔曼•可汗创办,以使用网络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教育的游戏化、翻转课堂和真正的因材施教。仅仅数年间,可汗学院已经开出3000多门课程,和十几所学校展开了合作,开始一些非常有趣,甚至革命性的实验。可汗学院使用的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就是实时录制的教学视频,不过内容更实用,风格更活泼,其风靡世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传统院校学习模式改革的内在需求。(3)MOOCsMOOC是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nlinecourses)的简称,其代表有Coursera、Udacity、edX等。Coursera是一个免费的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旨在同世界顶尖大学合作,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首批合作院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项目成立不足1年,已吸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值得注意的是,Coursera的注册学生有2/3来自美国之外,其中约41000人来自中国,占总人数的4%。①这意味着,全世界的人都有可能在网上接受世界最顶尖的教育。edX数字教育平台由哈佛大学和MIT共同打造。与之前单纯提供公开课不同,这个平台是把学习资源和教学方式重新包装,并提供了部分的教学支持服务。以上现象充分说明,传统大学在信息化的挑战面前积极面对,改革教学模式,大学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今后,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界线将逐步消失,二者充分融合之后,谁的学习资源更优良,谁就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公开课和学习资源的开放势在必行对任何网络教育机构而言,随着web2.0的到来,学习资源开放已经从自发的举动变成一种必然的要求。全球范围的学习资源开放始于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所推出的OCW(CourseWare)项目。通过它,MIT逐步把其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上,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免费无偿地享用。CORE(ChinaResourcesforEducation)是在MITOCW的启发下,由美国IET基金会发起,并联合北京交通大学等创建的非官方机构。CORE以推进中美两国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使命,致力于为中国高校提供免费、便捷的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获取渠道。其后,由中国教育部所主导的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于2003年启动,8年间共建设部级精品课程3000多门,教育部希望这些课程能够为全国高校所共享。纵观这一阶段的学习资源开放项目,虽然它们的主旨也是学习资源的无偿共享,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因为这些共享都还有所保留。继MIT之后,欧美各个著名高校纷纷登场,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也都开始共享部分精品课程,内容涉及文学、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多个学科。使用者只要注明版权出处,不涉及商业用途,都可以自由下载、分享这些材料。目前,在网络上流行的公开课大多是比较受欢迎的本科课程,主讲者也都是国际顶尖的教授,有着独特的讲课风格和个人魅力。顺应潮流,中国教育部2011年开始启动中国的大学视频公开课计划。过去的短短两年间,绝大多数的国内知名高校都推出了自己的公开课,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站上公开的课程数量已经近200门。iTunesU是苹果公司2007年在iTunesStore上推的教育专用频道,迄今有超过500所高校设有活跃的iTunesU站点,诸多名校如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都在iTunesU上公开其教育内容。中国内地目前有国家开放大学、中山大学等4所大学开通iTunesU。“国家开放大学iTunesU”首批推出30余门免费公开课,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可以为国内外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者提供语音学习、汉字学习、从零起点到中级的语言课程和中国文化欣赏课程。通过观察发现,这一轮“公开课”的热潮与前面的精品课程建设有着本质的不同。最初国内高校参与教育部的精品课程计划,其本意并非为了共享自己的精品资源,而是为了在教育部争座次、创名气,加上教师个人的利益诉求,总体而言是被动的,所以,精品课程始终存在华而不实、缺乏维护等痼疾,尽管投入了大笔资金但效果非常有限。而这一轮的公开课则是在国际资源开放共享的潮流促进下,国内高校逐渐意识到学习资源的开放势在必行,如果不迎头赶上就会有落伍的危险。因此,这一轮的热潮总体来说是主动的,因此也必将是长久的。可以预见,公开课的推出势必将对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公开课背后倡导的“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的理念无疑对远程教育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当“资源”和“服务”不再和学历文凭捆绑的时候,用什么来说服社会公众花钱来学习我们的课程?同时,受到了这些国外顶级公开课熏陶的受众,他们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期望值会大大提高,我们制作教学资源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做出怎样的改革才能迎合他们的需求,吸引他们的眼球?[3]这些都是亟须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逐渐成为远程学习的主要形式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3g乃至4g网络的应用,移动学习已经逐步从概念向实际应用发展,未来移动学习将成为网络学习的主要方式。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2011《移动终端白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移动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之前历年移动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总和,达到1.18亿部。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总出货量比重36.17%,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另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现在智能手机普及率达33%。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智能终端引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内网络教育界对于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浪潮,有关移动学习的专题研讨会络绎不绝。大型国企的企业大学或培训部门,如中国移动、电信、航空公司、中石油等,已经率先将他们的培训应用拓展到移动终端上,典型的如中国电信网上大学的移动版本等。在普通高校,华南师大网院、西南师大网院和上海交大网院等都已经深度开展了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在干部培训领域,国家行政学院也正在开发移动学习系统,并向各省的干部学习网站推广。在开放大学系统,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已经将部分课程资源放到了苹果的iTunesU,受到了普遍关注。目前,对于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滞后状态,但这并不妨碍其在实践层面上的高歌猛进。事实上,移动学习是实现泛在学习的第一步,今后,以虚拟现实、语义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形态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泛在学习将不断发展,这些技术又反过来促成社会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学习理论和情景认知理论等学习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应用。[4]可以预见,现有的网络教育机构如果不能对移动学习的浪潮及时跟进,在未来的竞争中将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4.C2C的知识分享模式和教育2.0“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这是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在体制内的教育机构(开大、电大、网院和教育行政部门)从上到下还在热衷于对社会教育、终身教育进行理论探索的时候,类似于百度、Google、维基百科之类的公司其实早已行动。大多数网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通过搜索引擎或网络百科搜寻答案,其次是通过专业网站或社区进行学习,真正依赖体制内网络教育机构提供的资源库进行学习的,可谓少之又少。如果不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当前我们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就会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公众除了知道可以从电大、网院拿到文凭之外,对其提供知识技能的认可度非常低,简而言之,如果你做的不比百度更好,他们为什么要看你的东西?百度百科之类的知识库之所以在不长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壮大并获得公众的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运作模式是基于个人分享的,即C2C模式。百度本身并没有专门的教师,也不自行开发任何资源。其中的每一个词条都是由网民自己编辑的,通常一个词条会经过多个网民编辑加工直至定稿,而百度只做简单的分类和审定。在百度上,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换言之,人人都是老师,人人都是学生。在快节奏、信息化的今天,非正式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方式,大量预设学习资源以及繁琐的资源获取方式被现实的网民所摒弃。当然,百度百科之类的资源库存在着缺乏权威性、系统性等致命缺陷,这对于需要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但借鉴这种模式,近几年来,使用C2C模式进行网络教育的网站(或平台)纷纷涌现。典型的如正保远程教育所推出的“开放教育平台”,弘成教育所推出的“答疑网”,淘宝网所创办的“淘宝大学”,能力天空所创建的“全球知识交易平台”等。这些机构所推出的平台既具备C2C的特征,同时又瞄准特定人群,抓住重点行业和专业,对学习资源进行深度的整合和开发,其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容忽视。以正保远程教育的“开放教育平台”为例,短短1年多时间,已聚集4000多位老师,33848门课程/学习资料,扩张的速度异常惊人。①对应着web2.0,目前业界有人提出了教育2.0的概念。所谓教育2.0,其本质是对原有二元教学模式的打破,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转变为知识分享,由单向的传递变成双向和多向互动,由严格的组织架构转变为学习者的自组织,更彻底地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个性化。

二、开放大学的应对之策

通过前面的趋势分析,我们不难推断,来自民办网络教育和传统高校的双重压力将使开放大学未来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境地。一方面,民办网络教育具备对市场的敏感性和体制的灵活性,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有显著优势;另一方面,传统高校依托其优质的师资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学历教育方面则具备深厚的潜力。如果说开放大学还有一些优势的话,那就是政策的庇护和部分的先发优势。政策庇护的效应将逐渐消失,而在其他方面,我们显然还没做好准备。因此,开放大学应当迅速采取以下应对之策,以期取得先机。

1.转变思想,树立完全开放的理念过去提及网络教育,我们不自觉地将重心放在“教育”二字上。潜意识里认为网络作为一种传输媒介只是一种技术工具。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评价机制等习惯性地照搬传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和做法不适应时代潮流,按照这种方式构建起来的网络教育,对于公众的吸引力很小。必须认识到,网络作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越了工具和媒介的意义,它带来的是深刻的社会变革,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将创造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只能是教育适应网络,而不是网络适应教育。网络所催生出的所有产业,都遵循着网络的基本规律,比如网络传媒、网络娱乐和电子商务等。在电子商务领域,以阿里巴巴(淘宝)、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商,充分利用B2C、C2C的模式开创了规模巨大的网络商业帝国,这些模式是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逐步探索出来的,而照搬传统商业的模式没有任何希望。要想办好网络教育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网络的本质特征。尽管网络从诞生之初到现在已经经过几代的划分,但开放和共享作为网络的最根本特征却始终没有变化。也正是因为网络的开放性,才吸引了大量用户加入,从而形成了爆发性增长的态势。网络经济(产业)的本质是眼球经济,这对任何网络产业都适用。所谓眼球经济,也称为注意力经济,它的意思是,在网络上,只有吸引了网民的注意力,培育了一定规模的用户群,才能谈及效果、收益或其他,如果没有网民的关注,则一切免谈。纵观其他网络产业,在前期也都曾经走过弯路,最终成功的企业都是首先打出免费牌,吸引足够的网民关注才取得了成功。比如网络杀毒行业的老大360,就是因为在杀毒行业首先祭出了免费牌,从而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一举击溃了其他竞争对手。史玉柱推出的游戏“征途”开网络游戏免费之先河,随后吸引的数百万玩家为他的公司创造了巨额收益,此后推出的网游无一不是以免费作为基本的运作模式。更不用说腾讯和百度这样的巨头,它们从一开始就是免费的,最终才能成长为今天的巨头企业。就目前而言,开放大学(电大)的学员主要是因为文凭的吸引力来参加学习,撇去这一条之后,开放大学(电大)的网络教育几乎得不到网民的主动性关注。这在政策庇护仍然有效的情况下似乎还行,但如果政策庇护失效之后,就会暴露出致命性的问题。如今,开放大学有了自主的办学权,正值战略转型的最佳时机,学校以及各级员工应进一步转变思想,走彻底的开放之路,在学习平台、资源和支持服务上做全方位的开放。必须借鉴其他网络企业的业务模式,以免费资源和服务吸引用户,以增值服务(比如人工答疑、发放证书和文凭等)来获取收益,如此才能快速积聚用户,尽快扩大影响力。我们必须彻底摈弃诸如行政区划、办学层级这些不适用的概念,必须认识到由于网络天然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教育是无界的。在大浪淘沙之后,最终必然只有少数的网络教育机构能够生存下去。谁在彻底开放上先走一步,谁就能取得先机。

2.把信息化建设摆到学校的核心位置上来,再造全新的信息化系统为了实现真正的开放,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信息化系统的好坏至关重要。信息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将原有的工作适当的数字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信息化改造我们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使之能够适应用户的真实需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因此,有必要站在彻底开放、服务网络学习者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工作流程和信息化系统,再造全新的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化系统的构造中,凡不利于开放、吸引用户的都应该坚决摈弃。比如,以前省级电大因为收缴管理费的问题,推迟公布市县电大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提供网络查询。必须认识到,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虽顾及了眼前利益,但损害了终端用户的利益,长此以往,是不可能培育出忠实用户的。开放大学在创建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不少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整个信息化系统还没能站在完全开放的高度上进行全盘的设计。建议学校加大投入,从底层开始重新设计整个系统。已开发的系统,能用的整合入新系统,不能用的要重新开发。为了适应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趋势,整个信息化系统还要充分考虑移动学习的需求,在底层就提供充分的支持。与此相关联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必须按照新要求进行设置,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并有牵头部门通盘安排。

3.按网络业务模式重组学校业务为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学校可考虑按通行的网络业务模式重组学校的业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1)B2B业务。所谓B2B业务,是指机构对机构之间的业务。目前,仍有很多行业企业在线学习业务处于启动之中,这给开放大学开展B2B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开放大学应该顺势而上,主动服务,尽快争取行业和企业用户。发展这些用户最大的好处并不是经济利益,而是这些行业企业用户能够带来大量的宝贵用户资源。出于发展用户群的目的,可以公开平台等资源,初期利用免费策略来争取用户,等用户稳定之后,通过定制教学资源等手段来获取收益。开放大学为机构服务可以采用Saas的方式。Saas(软件即服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一种完全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它是指服务方提供网络教育所需的全部软硬件、学习资源甚至管理服务,而客户只需提出需求的一种方式。应该说Saas是开展网络培训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机构用户购买、构建、维护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的成本,必然会受到机构用户的欢迎。而对于开放大学来说,Saas模式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聚合大量的用户,并实现学习资源的充分开放与共享,也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模式。(2)B2C业务。所谓B2C业务,是指机构对个人之间的业务。电大以前的业务模式,主要是B2C:由校方组织师资提供学习资源、支持服务等。这种模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存在。(3)C2C业务。C2C业务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业务。开放大学应效仿正保远程教育、能力天空等机构,迅速建立自己的知识分享平台。这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因为在网络上,只有聚合起大量网民的力量才能够取得成功。在这一方面,由于开放大学具备财政资助、办学经验等优势,尽管比其他机构已经晚了一些,但如果能够迅速实施,仍有希望迎头赶上。上述业务模式虽然不同,但在建立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学习平台时必须将几种模式统一起来考虑,以综合利用用户资源,实现学习资源的快速增长和共享。此外,开放大学还必须建立起与网络产业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例如,对学习平台的评价,可用活跃用户数、用户黏度、资源的访问和下载量等网络业界通行的指标进行衡量,这样才能真正反馈网络教育的效果。

4.加强教师培训,以内训为主要模式(1)采用网络培训的方式。校内的教师培训也应该使用网络手段,而且最好与学生使用同一个学习平台。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培训的效率;二是可以让教师转换角度体会网络教学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从事自己的教学工作;三是可以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学习平台,推进学习平台的不断完善。学校人事部门应当及时转换角色,其职能从单纯的人事管理转换到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队伍的业务素质为主要任务,面向网络教育的需求制订相应的人才评价体系。(2)培训常态化。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新的需求不断涌现,短时间、突击性的培训很难起到显著效果,因此,队伍的培训应该实现常态化。学校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仿效干部在线学习的做法,规定教师和管理人员每年度必须修满一定的学分,并纳入员工考核的指标。(3)建立自己的内训师队伍。培训的课程和内容要紧密针对学校当前面临的任务与形势,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边做边学。行动学习是企业大学目前非常盛行的一种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过去以能力模型为核心的培训体系已经显得反应迟缓,而行动学习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之道。培训的师资要内外结合,既要请校外专家名师讲课或做课程,更要注重打造自己的内训师队伍,提倡“技高则讲,业精则师”。必须注意到,在开放大学校内实际上存在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他们不论是理念还是实践经验都有独到之处,但过去我们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将这批人员纳入内训师队伍,既可以将他们宝贵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其他员工,更可以培养员工之间的分享意识,这对于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来说,尤其宝贵。

5.以“垂直细分”理念加大公开课建设力度显而易见,学习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开放大学要在网络教育领域迅速取得立足之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开课既是必需的措施也是有效的手段。公开课的建设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长远规划,重点开发。应该看到,民办网络教育以其体制灵活、反应迅速的特点,未来将会在网络教育市场占据较大的一块份额,而传统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师资水平较高,也具备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像Coursera这样的高校网络教育联盟发展壮大之后,在公开课方面留给开放大学的空间实际上是比较小的。基于此,开大的公开课要想做出成绩,必须走垂直细分的道路。所谓垂直细分,就是不求面广量大,而是在某些专业某些领域上做精做细。具体的做法是,通过科学规划,选取一到几个专业或领域,瞄准应用市场,聘请业界比较顶尖的专家学者开发一批公开课。这些课程必须达到“专、精、深”的要求。同时,针对目前网络公开课纯视频的单一模式,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相对多样化的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公开课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因为互联网没有边界,严格来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就要求我们至少聘请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来讲公开课,综合考虑教师酬金、制作等环节的投入,以一门公开课20讲,每讲20~25分钟计算,每门课大致需要投入经费30~50万元。如果在3年内建设50门课程的话,需要的经费约为1500~2500万元。学校应该为这样的投入规模做好准备。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智能手机据统计中国在2008年7月拥有手机的人数就已经达到6.08亿。3G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手机通信稳定提供了保障,同时手机的性能也日益强大。从而给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成为移动学习设备的主流选择。移动手机的移动性和实时交流比较好,体积小,便于携带,功能丰富。但目前以手机为载体的平台受流量费用的限制,只能播放静态文字、图片和少量的动态图画,学习资源内容单调再加上屏幕较小,使学习者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能坚持,从而影响学习效果。与其他的移动设备比较而言,移动手机是学生能够接受的移动设备的首选。

二、移动学习在网络教学中的尝试

在学校教与学过程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希望能突破时空限制获取知识,现代化的移动学习终端让这种需求成为了可能。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过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条件和平台,但是它并不能取代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只能是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与补充。在我中心进行WLAN建设的同时,也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相应的设计[3]。

(一)学习方式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移动终端设备是移动学习者必备的学习工具,利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沟通功能。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进行团队学习、个别化学习、范在学习等等。在团队学习中,学习者可按照个人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建立或加入相应的学习小组。当某一学习者遇到学习困难、学习疑问、学习求助等情形时,能快速地得到小组中其他学习者的帮助、或者帮助其他学习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者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能力。合作活动学习的基本教学方式是小组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短信交流、网上交流和电话交流方式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个别化学习。

(二)学习内容建设简介因我校WLAN与学生内网上网账号相同,规避了流量的瓶颈。只要手机配置足够,通过校内Wifi的即可登录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即便不能,也能使用邮箱、QQ等通信工具。校园网络资源设计:由于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丰富的资源,以手机操作系统特性为出发点,把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集中于Moodle之上。这样既能保障配置较低的手机实现文本内容的无障碍使用,又能保障配置高的手机对音、视、画的需求。移动学习并不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内容、形式设计不好,不仅不能帮助学生学习,相反会成为他们学习的负担。

三、发展前景及其挑战

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时空是对知识获取的严重限制,而移动学习真正为突破时空限制性进行了探索性尝试。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移动通信设备,充分利用我们零碎的时间和开心的时刻来享受学习。移动学习给教育注入了新活力的同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4]。1、移动学习破活了原有的学习特性。传统学习完整、系统性强。移动学习最大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点小、不规律。对移动学习的依赖会影响知识系统化建构。2、移动学习终端种类太多,功能简单的限制移动学习,功能复杂的操作繁琐、价位过高,容易过度用于娱乐。虽然现在移动设备发展很快,但是屏幕小,流量限制严重等问题还是限制了多种移动学习尝试开展。学术界也有很多专家不同意在移动设备上开展现有的常规网络教程。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学习行为自主开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及所学内容。网络教育直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满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终身教育的需求联合网络教学为高职高专提供了不同的专业,满足不同的需求。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生源开放,高职高专毕业生随时都可以报读,可以选择在家学习或就近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好很的解决了高职高专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的矛盾。

(二)教学管理自动化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具备自动管理和远程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交互的方式进行咨询、报名、缴费、选课、查询、考试等等,为学生节省了很大的时间,方便快捷。

(三)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网络教育不会为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使学生持轻松的心态学习,很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教育中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四)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削弱,同时控制方法也进一步科学化,教师在网络教育中是起到帮助、引导的作用。学生在网络教育中是主导地位,师生之间利用网络交流,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教学。

(五)资源共享各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距离的限制,学校的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散,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与教育资源的优势。网络教育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二、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目前对于网络教育的研究工作发展已经十分的集中,也很活跃,研究领域和热点相对集中。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领域,例如,开放教育、教育技术等都是网络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领域,以这些内容所展开的教学质量、资源整合、教学设计等也都是网络教育中较为深层次的内容,由此可见,网络教育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教育结合了互联网技术,不再受到地区和国家的限制,为建立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课堂,可以为我国的学生提供国际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外的教学理念,可以开展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

(三)提高网络技术网络教育是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组成的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掌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不同媒体实施编辑、传输的技能,使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虚拟实验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取得优质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网络教育原理、课程、教学等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研究也应该得到重视。

(四)网络教育工程向现代化齐步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资源相对较为缺少,对于教育资金方面也是有限的。国家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战略加快了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网络教育应该实现产业化运作,自主经营,从而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结语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网络教育体系改变培训结构英国学者彼得斯将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和信息化的教育。由此意义引申,现代网络教育体系,是一种基于强大的学习资源优势和围绕资源学习所提供的多种媒体及服务的支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服务的连续性、服务的标准化及服务过程的集成化。显然,这种网络教育体系特性的彰显,将对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优化与调整“行业化”和“市场化”培训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益于“行业化”培训结构的生成。一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开展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活动时,总会单一地甚至片面地解读培训的现实意义,往往把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学需求作为培训的主体结构,而忽略了师资培训应当以适应基础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要求为前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教育发展亟需的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较强计算机教学与科研能力高级人才的主旨,导致培训结构的板结与僵化。而网络教育所特有的“实现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际间的交流学习”社会体系,尤其是这个体系所具有的实现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成果互动与交流的社会职能,有效改变了传统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格局,为培训结构由以往的学校化向行业化的跨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市场化”的培训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工作纳入市场轨道,按照市场要求开展培训组织工作,培训形式照搬市场,培训项目依照市场需求,培训方式借鉴市场。尽管这种市场化的培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校节省培训投入,并为学校提供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的便利,但它极易忽略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行业化、事业化、个性化的特征,很难从市场的层面上体现和反映这种特征。而网络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不仅要关注市场方向,注重培训与市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创新要求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把每一所中学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纳入国家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架构中去,实现市场化培训结构向社会化、全局化、整体化培训结构的调整。

(二)网络教育机制变更培训方式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多种现代化媒体的高效率服务系统,具有跨时空的教学运行机制,即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离的状态下,能支持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双向教学活动。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机制,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而言,有着变更乃至创新培训方式的作用。换言之,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引入和运用网络教育机制,不仅能有效激活各类培训元素的潜能与功能,更能实现不同区域培训要素一体化、不同时段教学过程一体化、不同层次资源整合一体化,推动过往那些固态性、局限性甚至陈旧性的培训方式,向互动性、整体性、创新性的培训方式变更。具而言之,这种变更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单一性”培训方法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以“培训场所单一、培训师资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单一”为特征的“静态”培养方法总是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师资队伍多层化,教学场景多形化,教学媒体多类化”的特征,将有效改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单一性”问题,生成一种集“交互性、集成性、动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培训方式,让受培训者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间,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自我发展、系统知识学习与自我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学习与自我工作实践”的三个结合,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的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有助于“重复性”培训形式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总是摆脱不了“培训情境重复、培训项目重复、培训课程重复”的局限,以至培训资源浪费、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效果低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延伸性、灵活性”等功能,有利于社会培训资源的理性聚合,改变目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重复性”的固疾,在“非实时教学与实时教学”的互动中,生成一种集“线上与线下、固定与移动、异步与同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现代交互式培训方式,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更为合理、适时、高效。

二、网络教育问题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困惑

尽管现代网络教育个性鲜明,特色显著,为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培训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问题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惑。

(一)网络教育认识缺憾困惑培训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网络教育还存在着认识缺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教育发展取向的认识偏失,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将取代传统教育,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以至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对网络教育发展定位的误读;二是对网络教育性质的认识模糊,一些人不能正确区分网络教育与网上学习的差异,对网络教育是“适合于网络时代的一种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忽略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评估、教育质量监控诸多要素,只是简单地把有关网络教育的教学理论视为关于学习手段的理论,认为把一门课制做成课件放到网上去,学生上网学习,就是网络教育,结果造成网络教育庸俗化认知蔓延。显然,现代网络教育的认识缺憾将严重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取向。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制约了师资培训的发展取向,一个时期来,不少学校受“网络教育代替论”的影响,把网络教育作为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唯一形式,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传统培训方式一概采取排斥态度,在培训过程中“非网不训、因网而进、随网而行”等现象时有出现,淡化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多样化、多层性、多元性”的发展诉求,以至网络教育的优势被人为地退化为制约发展的套圈,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发展取向;另一方面,它还制约了培训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受“网络教育庸俗论”的干扰,仅仅把网络教育当作一种传播工具和学习手段,过度强调它的“应时性”价值,追求培训“功效性、应用性、技术性”价值的力量,超过了关注培训“推进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个人素质”价值的力量,直接引发“装饰性、政绩性、应检性”现象的泛滥,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屏蔽。

(二)网络教育资源缺憾影响培训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缺憾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主要有二:一是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数量与社会教育需求数量还相差甚远,根据2011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课程仅有500门左右,而美国网络教育课程数量则多达54000门,尽管近两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数量有所增加,但仍远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受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按照网络教育的个性要求,系统化地制作高质量的核心教育资源,只是一味仿袭传统教学形式,照搬传统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传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既缺少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品质的精耕细作,更缺乏创新性的网络教育资源,粗制滥造、重复陈旧的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教育优势的发挥。实践表明,网络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质量。首先,它影响了培训的教学质量。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表现明显,有限的资源不仅很难满足专项师资培训需要,造成培训内容的缺失;而且还鲜见个性化与特色化的教育资源,使得受培训者难以按照个人能力水平和岗位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我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教育资源,对参培学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两种情形的叠加,成为提升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其次,它滞顿培训的人才质量。现阶段,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深受“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困扰,在培训过程中,播放单向的授课录像、浏览电子化课件与教案、网上师生讨论答疑等状况十分普遍,甚至成为某些学校计算机师资培训的主线。而这些通过电脑和网络演绎的传统教学资源,不仅内容陈旧,且形式高度雷同,极易造成人才培训素质结构的失衡,进而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人才质量培养的结构缺陷。

(三)网络教育法制缺失困窘培训空间从现阶段看,我国网络教育法制建设滞后。就我国立法建制整体而言,网络教育的立法建制存有不小的问题。一是国家层面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法规供给不足,从上世纪末的《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意见》,到本世纪初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基本上是政策层面上的指导,缺乏专门针对网络教育的、与国际接轨的立法,其它教育法中网络教育的规定难以规范和促进网络教育多元化发展。二是互联网近些年发展迅猛,但国家相应的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互联网上法律空白点太多,以至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制度体系难以确立。现代网络教育建法立制的缺失,必然限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空间。一方面,限制了培训的发展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工程,在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尤其是涉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置换、交流等关系时,就必须以树立法律至上、尊重国家制度、依法依章办事的理念,以国家法律、政策、制度为准绳,突出依法培训的原则,做到培训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国家网络教育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就会造成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在培训技术引进、培训资源援用、培训方式借鉴、培训内容更新等方面的无所适从,产生种种纠结与困顿,往往只能屈于一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培训的价值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空间的制约,将直接影响价值空间的拓宽。由于培训发展“空间”的不足,特别是培训所涉及的领域的变化,所体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人们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地位、作用、意义产生认识上的负变迁,致使培训应有的价值空间受到强力挤压。

三、网络教育趋势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策应

(一)确立“大网络”培训认知目前,人机交互更加自然与和谐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所突出的网络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理念,将有力促进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和谐”培训机制的建设。“大和谐”培训机制张扬两大特色。一是强化社会协作机制。以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总是以“独家经营”为主要形式,虽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激励,但也没有社会协作的冲动与诉求,使之失去了动力与激情,沾上了自以为是、意懒心慵之暮气,没有合作伙伴,只会上传下达,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学计算师资培训难显成效的主因之一。通过引入网络教育的人机和谐机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可以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既可以根据培训要求与高师院校,或是名牌大学,或地方培训机构合作,也可以依据培训的目标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民营机构协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互动,变封闭式培训为开放化培训,从而切实突出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强化业内统筹机制。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多是上级部门指定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学校和教师没有选择余地,这种行政垄断导致培训效率低下,学校和教师对这种强制性的培训普遍持有抵触情绪。强化业内统筹机制就是要在关注学校发展要求与注重教师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变单一的行政指令性培训为学校与个人的双向选择性培训。一方面,要健全行业内培训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中学领导参与的业内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事务。这不仅可以对领域内各相关学校的培训工作给予必要的监控,也可以为培训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对业内的培训项目与资源进行统筹兼顾。由相关学校根据校本教育创新的要求,以及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为广大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提供条件,让“订单式”“移动式”“自助式”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以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需求,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师从被动的“受训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化。

(二)确定“大素质”培训目标人人享受优质教育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目标既强调了网络教育“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发展理念,更表明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然,这种发展理念与核心任务对促进中学计算机师资“大素质”培训目标的确定,具有明显的引导意义。这个“大素质”培训目标,一是要求以“全纳培训”为范畴,覆盖全体教师。以前,受培训资金、资源、时间、空间等多重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领导或校内优秀教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素质,其目的是参加校外、区内、市内或省内的教学技能比赛,以此为学校争得荣誉,提升知名度,树立品牌。然而,一个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依靠的是全体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活动。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跨时空的教学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难以覆盖全体教师的难题,使每位教师都享有提升专业素质的教育权利。二是要求以“全质培训”为导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然而,既往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只重教学技能,忽略综合素质”做法,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只有技能的培训而缺乏素质的培养,参培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学技巧,并没有真正提高相应的教学素质,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语言层面而非实质。因此,如何与网络教育发展目标衔接,把提升素质作为发展目标,就成为转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标最为关键的任务。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1.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网络的多元化更德育工作带来正面影响之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传统的文化不能借助网络的发展更好地传播德育工作。在网络上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各种文化都会出现,这种多元性让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

1.2网络沟通的机械性、静态性、单向性、带来新的冲击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每个参与者可以更加畅通,但是这种沟通可能是正面的沟通,也可能是负面的沟通,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可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这种相互式沟通是开放的,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显的机械式和静态性,所以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正是网络带来的问题。

2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对策

2.1关注网络,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关注网络的发展,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的控制,屏蔽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在学生教育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更要多关注德育教育,网络作为影响人们精神生活及价值理念的一种手段,必然会引起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转变,强化学生的德育工作非常必要。

2.2正面接受网络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要正确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在学校建立绿色网站,根据导向性原则,针对一些事关大局方向的事件,要有正面的声音,传递出正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办可读性比较强的政策网站,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新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价值观。

2.3建立德育工作专业队伍要针对网络的优势,要积极引导网络优势的发展,建立一批德育工作团队,不仅要给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更要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支队伍要及思想政治与网络技术于一身,不仅懂网络知识,更要掌握思想政治知识,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德育工作有更强的责任心,对网络技术的熟练掌握,学会正确应用网络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式政策教育。

2.4探索德育教育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网络时代的到来就要求德育工作者树立终身德育理念,网络的快速发展让知识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知识出现爆炸式增长,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单纯的学校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素质、心理素质及意志品德得到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通过网络来实现。德育工作者一定要在德育认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升华形成比较稳定的素质。再教育各个阶段要加大德育工作,同时还需要构建一个贯穿人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基本修养素质。在德育教育的内容上我们可以以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向实践能力和鉴别能力、选择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延伸。在方法上给予创新,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让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不能再大而空地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通过过媒体以更为全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抽象的知识变的具体化,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

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1、网络文学的认识性功能:对大学生最基础的思政教育内容之一便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理清个人与社会之间索取与奉献、现实与理想、行为与心理等关系,此时网络文学作品便能通过打造现实的艺术形象,真实的还原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使大学生能够最快的获取某一时代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以及各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了大学生的文化事业,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深刻、全面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换言之,网络文学依靠自身传播范围的极限性帮助大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之一。

2、网络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很多作家和学者喜欢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将记录自己的人生感悟、思想情感以及对生活本质挖掘的作品展示给网络阅读人群,进而对阅读人权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活动、道德观念、个性节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大学生由于从事的网络活动最多,与网络接触最为频繁,因此所受影响也是最深的。列宁认为:革命的文学能教导人、鼓舞人、引导人,而笔者认为,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对现代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活动进行客观的表述,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对网络阅读人群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3、网络文学的心理辅导功能网络文学所具备的补偿功能和心理宣泄作用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心理教育是相互统一的,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其人际关系是否良好、行为活动是否存在偏差、道德理念是否主流。叶舒宪曾说:“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充分展示网络文学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以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

二、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积极影响

1、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青年网络作家,他们具有超前的创新意识,在创作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色彩的网络词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网络作品的创造性,因此,大学生在阅读这些网络作品时就会受到作者创新意识的影响。另外,由于网络文学具有灵活性、多变性等特点,而且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的文学形象,从这一角度讲,大学生通过心善和阅读这些网络作品,能够极大限度的拓展文学思路,扩大发散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并强化自身的突破意识和创新意识。

2、网络文学对大学生平等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网络文学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较多的使用不批判、不训导等平等性词汇和言语,充分显示出文学作品的亲和力和客观性,向网络读者展示了机会的均等性和公平性,大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减轻自身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充分体会被尊重的感觉,形成初步的机会均等意识,在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