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

外科医学论文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经典的研究性教学包括:重复性研究、学习性研究、开发性研究3个方面。重复性研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提供已研究成功的相关课题,让学生重复此项研究。学习性研究:在教学中,提供多数内容中已有答案,部分内容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学生认真思维后去回答的课题。开发性研究: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但尚未研究的课题,让学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将100名7年制学生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均有男女各25名,两组学生基础科目成绩均为80~85分,属优良学生。然后两组7年制学生分别授予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及传统讲授式(LBL)教学。

1.1开展重复性研究的学习

1.1.1PBL教学[3]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循证思维能力,采用设问-讨论-总结的PBL教学法。例如,对一老年男性肝癌患者病例,导师可提出问题:(1)肝癌常见病因及诱因;(2)肝癌发病机制;(3)如何诊断原发性肝癌;(4)手术指征、禁忌证及预后;(5)有哪些替代疗法。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初步提出问题答案。然后教师引导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帮助,进行简要点拨,并鼓励学生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学习。讨论结束后学生进行小结发言,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发言后给予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留下问题,以巩固学习效果[4]。

1.1.2规范带教按照标准外科学基础操作进行带教。包括:换药、拆线、手术无菌规则和技巧,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严格的无菌的操作方式及正规外科手法。并在管理患者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水电解质平衡、外科补液、输血及感染防治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并通过每天早上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开阔学生视野。本科每天早上的全科疑难病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原则的掌握,及急危重病的抢救处理,以及各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对应处理。训练学生依据详细的病史询问、严格的体格检查和完善的辅助检查,逐渐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诊断治疗方案。

1.1.3专题讲座针对肝胆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教学秘书有意识地组织科室高年资医生开展主题讲座。专题讲座极有利于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开拓思路、拓展视野,熟悉掌握专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也可有感性认识,对于其后期从事的研究目标确立打下伏笔。

1.1.4重视基本诊疗操作培训的三基教育对于缺乏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生而言,重视专科相关的基本操作培训对于其今后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具有重大的意义。尤其需重视培养其基本诊疗操作能力。内容包括各种基础疾病相关的特殊处理,医患沟通文件的准备和交流;尤其需要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比如门静脉高压症导致的充血性脾肿大、感染性疾病造成的脾肿大等患者可行脾切除手术治疗,但对血小板偏高者,因术后容易发生静脉内血栓,对晚期骨髓纤维化合并活动性肝病者,术后死亡率高达7.5%~25.7%,均视为该手术禁忌证。

1.1.5培养科研思维科室指导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最新的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相关信息及间接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推理,提出新的独立见解。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科研兴趣[5]。

1.2开展学习性研究工作

1.2.1名师讲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充分利用与国内外多家大型医疗机构频繁交流的优势,结合对方的专长,不定期开展名师学术讲座。其内容主要涉及肝胆外科学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和国内外最新进展,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师风范及学习方法,拓展视野并了解肝胆外科相关问题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初步了解到目前肝胆外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对于调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2.2科研报告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每两周安排一次科研报告会,让学生自己进行读书心得的汇报总结,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在导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科研报告会能更深入接触到科研的方法和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安排参加临床科研工作,促进他们提高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的综合素质,加速实现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1.2.3参与科研课题设计由于7年制医学教育科研训练时间安排较短,仅6个月。因此,其科研训练目的在于培养科研思维,了解基本方法。首先由导师提出几个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科研选题,如肝移植、肝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学生再进一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出初步的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最后由导师组织修改和讨论发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6]。

1.3开展开发性研究工作学生在掌握肝胆外科基础知识及基本科研方法,并具有了一定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后,既可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与肝胆外科疾病密切相关的,但并未研究或解决的课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及解决方法并实践完成[7]。

2经验与展望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1.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全科医学教育引入我国的时间最早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进行开展,同时还在部分试点的医学院校里对医学生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导致了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与西方国家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在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自身的国情,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有毕业后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等方式。[7]毕业后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医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在经过四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后,即可成为合格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主要是针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在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或半脱产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后,使其达到并胜任全科医生的岗位要求与职责;成人学历教育则是针对正在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执业医生,对其开展全科医学的专业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主要是在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进行开展,通过设立与全科医学专业相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使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理念、思想及工作任务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夯实基础;继续教育是针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全科医生,通过深入开展以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使其适应医学的学科发展并掌握学科的最新动态,提高其学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现状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严重阻碍并影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我国全科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较为薄弱。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中,仅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全科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视,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和荷兰的大部分医学院校都设置了专业的全科医学部或者家庭医学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一般以五年制的临床医学教育为蓝本,简单地减少公共课的学时,单纯地增加全科医学的学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管理上又缺乏重视。毕业实习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实习、考核方式和制度与专科医学生无不同。这样的教学计划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精髓,也不能实现建设全科医学的初衷;还有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的师资水平不高,业务不精,多数由公共卫生学院的老师或者是医院中对应的专科医师来承担;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全科医学课程种类和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课时多于实践课时。第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培训基地有限。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的选择上,一般都将二级以上的综合性医院作为医学生培养基地,缺乏与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相互合作,也没有将其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基地。由于高质量的基层实践培训基地的相对短缺,使得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工作难以得到广泛的开展。各高等医学院校中选择全科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少,尤其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入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数量更少,甚至不足10%。第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的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在大部分城市及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培训工作,但仍存在专职师资缺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规范化岗位培训进展缓慢、培训的标准和制度不够统一、规范化的培训中心发展不协调等现实问题。各地区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与使用相脱节,岗位培训与资格考试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岗位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等等。第四,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完善。我国全科医师职业生涯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制度,使得培训人员在职务晋升、职称考评及工资待遇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全科医学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对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相比而言,其收入较低,能够参加继续教育、获得职务及职称上的晋升几率要小,这导致了应届医学本科毕业生不愿从事全科医学事业。然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对全科医学教育进行补贴,加大了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专业工作的积极性。第五,人们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人们预防保健的意识薄弱,社区首诊的观念尚未建立。全科医师的“守门人”作用尚未充分地发挥,进而导致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病源相对稀缺。加之,我国社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经费的来源渠道也很少,这就制约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学教育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导致了全科医学人才的流失。

二、加强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全科医学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协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学的教育体系包含了全科医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教学的内容及培养育人的方法等。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兼顾实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指导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重视沟通与团队协作意识的养成。在培养育人方面,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考核评定体系和相关标准,充分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掌握程度、技能应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2.加快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临床培训和社区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应在基地建设的标准、基地带教医生的业务能力水平及与社区基层的业务互动联系等方面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学示范作用,不断满足全科医学发展的教学需求,努力建设集医院、社区为一体的培训教学基地。

3.加大岗位培训进程、重视基层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的培训。当前应把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作为重点任务,根据国家关于发展建设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和培训大纲,努力完成好全科医师的岗位培训任务。这是当前最快地发展大批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近53.5%的人到卫生所或私人诊所就医,约25.8%的人到乡镇级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由此可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是很高的,农村全科医疗服务的试点工作可以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进行开展。

4.全面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应该对从事全科医学专业教育的师资人员设立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准入制度。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指导人员必须符合以下六项基本条件的考核标准,主要有:品行、医德、职业水准、可用于培训的时间以及提供培训的主观愿望和行动。并且严格按照其执行。这些举措不仅要解决师资数量上不足的问题,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完善结构。同时,应该让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有关机构应适当增加全科医学部级继续教育的项目,以便让更多的全科医学师资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争取让100%的师资接受全科医学培训。此外,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学徒式全科医师培训,并进一步研究澳大利亚学徒式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培养我国全科医学师资队伍,提高我国全科医学的师资力量,促进我国的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5.加强全科医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宣传力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资源,探索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合作项目,广泛学习并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以及全科医疗服务的最新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应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使医疗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相关人员意识到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队伍,是深入开展优质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现在社会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攻克各种难题,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能够真正保质保量地完成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任务。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医学检验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医学检验学的教学模式仍然局限于课本固有知识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的传授,忽略了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根据医学检验的学科特色,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关键词】

医学检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医学检验学又称为临床检验诊断学,以检测和分析人的血液、体液和组织为基础,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一般分为临床化学、临床血液学、临床体液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输血等专业学科。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多以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为主,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要求对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这样不利于学生今后科研能力的养成[1]。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将临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具有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2-3]。本文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以临床为导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主要是4年或5年本科制以及3年大专制,大专学校往往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而忽视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在校时只重视专业理论,却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且,由于医学检验专业起步晚,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也明显不足[4]。医学检验人员缺乏科研能力,会大大影响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导致一些先进的检验方法和技术不能及时运用到临床实际应用中。另外,培养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是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5]。

1.2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科研相关知识和流程缺乏了解医学科研的一般流程包括:首先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是查阅文献,了解相关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根据文献查阅结果,确定拟要研究的内容,并进行课题设计,同时注意设计方案的意义、合理性、可操作性;试验完成后,收集整理实验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由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较少,对上述科研流程缺乏了解,以至于对科研产生畏惧心理。另外,进行医学科研要求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及时了解各种疾病的最新进展,以及要求掌握科研相关知识,包括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知识等,这些都是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所欠缺的。

2如何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

2.1引导和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科研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医学检验专业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教学,也不要忽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医学检验教学基础上,增加最新的国际检验学术动态,在每节课中利用一定时间介绍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或进展,并对这些科研成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介绍,目的是让同学们逐步建立起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在课程设置上可增加一定次数的医学检验诊断学进展专题讲座,由医学检验诊断学教师主持并邀请科研专家进行报告,让学生了解目前科研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医学检验诊断学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科研差距问题等,注重现实问题的客观存在,提高学生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另外,可以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使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入实验室操作,了解一些医学科研工作,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为进一步进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2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方面的训练,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创新过程[6]。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综合能力较薄弱的普遍现象,医学院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技巧和科研论文的写作等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

2.2.1加强文献阅读能力的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要对本专业领域有非常充分的了解。教师可适当布置课前或课后的一些小任务,这种小任务应该是不以学习基础知识为目的而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为目的,教师在课上提出探索性问题,学生在课下思考问题并学会查阅文献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总结。在阅读文献方面,要结合提出的问题,了解问题相关领域的科研前沿,要选择在国内外本专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的近几年文章进行精读,通过阅读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相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文献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加强医学统计学知识的学习。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发展,统计学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医学科研人员分析和揭示医学的内在规律[7]。医学统计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巧相结合的医学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推理性和实践性。鉴于医学统计学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其已成为医学研究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8]。但是在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中,我国医学院校却很少开展医学统计学的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应该适当在医学检验专业中设置一些基本的医学统计学课程。该课程不需要太大的难度,以免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学统计学知识即可,比如:统计设计(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SPSS统计软件的简单应用、数据正态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

2.2.3加强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训。医学论文是以医药科学及其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为理论指导,经过科研设计、实验与临床观察或现场调查后,将所得到的数据材料经过整理、分析、统计学处理后写成的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文章。医学论文是科研过程的总结,论文的写作水平是科研能力的体现,撰写医学论文是医学人才的基本功之一,写好一篇医学论文与论文的选题、内容质量和写作的技巧等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在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中,医学院校很少开展关于医学论文写作的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应该在医学检验专业中设置提高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课程或讲座。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医学论文写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包括论文题目、摘要、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等的撰写,以及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3结语

总之,随着医学检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是医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检验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同时具备优秀临床检验技能和科研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医学检验诊断学的发展趋势。如何不断地加强医学院校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郑凯,彭云珠,李锐洁.论医学本科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58-59.

[2]贺文慧,李光龙.教研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究,2012,9(l):67-70.

[3]高锋,杜艳,杨翠霞,等.精英式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20-21.

[4]徐克前,李登清,龚道科,等.多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医学检验复合型人才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11,9(4):3-4.

[5]赵艳华,张文玲.复合型医学检验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5):72-73.

[6]董海龙,熊利泽.关于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训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22-623.

[7]纪卫东,胡大林,吕嘉春,等.浅议医学统计学教学与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热带医学,2006,6(4):746-747.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温州医学院主办的4种医学学术期刊《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浙江创伤外科》2008-2009年出版的48期(每种期刊均为双月刊),合计2010篇论文。剔除消息、会议通知、纪要、勘误、投稿需知以及声明等无关的文章。

1.2方法

对全部论文按公认和权威的医学统计方法及孙振球主编的《医学统计学》[2]进行评判,在调查表中登记并复核。同一篇文章中重复使用1种统计方法的仅计1次,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不同统计方法的则分别记录。数据采用Excel管理和分析。

2结果

2.1载文量及统计学应用情况

由表1可以知道,2008-2009年温州医学院4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目为2010篇,其中有885篇(44.0%)论文使用了统计推断方法,1112篇(55.3%)论文为描述性研究,还有12篇(0.6%)论文为方法不明。

2.2统计学方法具体应用情况

由表2可以知道,在使用统计学方法的885篇论文中,其中有444篇(50.2%)使用了1种统计方法,396篇(44.7%)用了2种统计方法,42篇(4.7%)用了3种统计方法,3篇(0.3%)使用4种统计方法。

2.3统计学方法具体应用情况

由表3可以知道,在使用统学方法的885篇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方法有χ2检验387篇(29.0%)、t检验371篇(27.8%)、方差分析443篇(33.2%)、相关分析84篇(6.3%)、秩和检验29篇(2.2%)、回归分析9篇(0.9%)以及其他统计学方法11篇(0.8%)。

2.4常见的统计问题

2.4.1统计学方法的错误使用在已经注明统计分析方法的文章中,有单因素方差分析代替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的错误,如某期刊一文中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惊厥持续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应该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和组内的变化情况,以及交互效应,不是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性[3]。而采用配对t检验代替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是最常见的统计方法错误。如某期刊一文中观察抗病毒联合保肾治疗乙肝病毒相关肾炎患者的24h尿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尿素氮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变化情况,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应该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而不是用配对t检验,因为配对设计中同一对子的两个实验单位可以随机分配处理,两个实验单位可以同期观察结果,可以比较处理组间差别[4]。前后测量设计不能同期观察试验结果,虽然可以在前后测量之间安排处理,但本质上比较是前后差别,推论处理是否有效是有条件的,即假定测量时间对观测结果没有影响。同时配对t检验要求同一对子的两个实验单位的观测结果分别于差值相互独立,差值服从正态分布。而前后测量设计前后两次观测结果通常与差值不独立,大多数情况第一次观测结果与差值存在相关关系。这种错误的问题在临床疗效的研究中常见,主要用于比较治疗前后某些指标的变化情况。

2.4.2不注明统计学方法如某期刊一文中观察正常心肌缺血与糖尿病心肌缺血大鼠蛋白质组的差异,在比较血糖浓度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情况中。虽然表中有χ2值和P值,但文章的研究方法中没有统计学方法描述[5];某期刊对EB病毒膜蛋白家兔免疫血清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中,提到4只家兔之间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图表中没有统计结果显示,研究方法中无法知道是何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这种实验结果的表述方式,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6]。但是这种问题较少存在。同时不具体写统计值这种问题也经常遇到,例如χ2检验没有χ2值、t检验没有写出t值、方差分析没有F值.

2.4.3其他问题其他统计问题主要有:统计学方法中未说明是否双侧检验以及检验水准;组间两两比较没有具体标明采用的何种方法,是SNK-q检验、LSD-t检验或Dunnett-t检验(方差不齐时)等其他多重比较方法;同时实验结果的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都未给予说明等等。有些文章标明了统计学方法,但是不具体说明是哪一种方法。例如只标明用t检验分析,未具体说明何种t检验,是单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还是两样本t检验;而方差分析也应该明确标明是单因素方差分析还是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或者是其他方差分析;而χ2检验是四格表的χ2检验、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单向有序还是双向有序),等等,这类统计学问题在期刊中普遍存在。

3讨论

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该学科是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在医学科研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极其广泛,它贯穿了医学科研的始终。医学研究中的实验设计、资料收集、分析、推断等环节都离不开医学统计学思维[7]。本文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医学院主办的4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统计学的应用情况较好,但是总体比例不高(44.0%),除《温州医学院学报》外,其他3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以描述为主(临床治疗和应用),因此要鼓励临床医护人员在设计试验和撰写论文时,多采用对照比较和实验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推断得出更为科学的结果,避免因抽样误差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同时应用统计学的文章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问题,主要表现在统计学方法的错误使用、不注明所用的统计学方法和不具体写统计值等。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期刊的统计学质量,使作者、审稿者和编者的高度重视统计学的应用,可能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宣传统计学的重要性,提高作者对统计学的认识,普及统计学知识,强化他们的统计学意识,正确引导和提高对医学统计学的认识,务必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和撰写论文时做到广泛和正确应用统计学。因此,各教学单位和研究机构需提高科研人员对统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普及统计学知识。请统计学专家进行培训指导,对统计学方法的适用条件、特殊要求做到的真正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8]。

(2)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较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时常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就需要医学统计学专家进行审核,对统计学描述及应用情况进行把关,对于存在统计学问题的文章应及时和作者沟通,认真写好稿件的修改意见。因此,编辑部应该先将稿件给统计学专家审核后,方可给相关专家审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期刊应增设统计学专家为编委,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对于统计学方法不符合标准或不过关的稿件坚决不予发表,使实验设计和统计推断更为科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稿件的水平[9]。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1第一阶段TCEM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统一教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3.3住院医生培训制度改革

外科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本研究以中日友好医院、北医三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解放军三o六医院、北京市公安医院和北京空军466医院六家医院的内科、外科、放疗科和急诊科的100名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其年龄和学历分布见表1)。问卷调查项目分为3个模块:(1)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所在科室、学历和从事医务工作的时间;(2)调查对象的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包括日常信息查询的频率、接受培训的次数、经常使用的网络资源以及对图书馆的使用情况等;(3)满足不同信息需求的信息查询和获取途径,主要分为3类医学信息需求,即临床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追踪医学最新进展和提升个人地位等3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医生在获取信息方面采用的主要方式、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日常信息的检索习惯。调查数据分析分为3个步骤:(1)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建立备用数据库,并根据统计量做出图表;(2)用SPSS1910软件对部分数据组进行统计和对照分析,通过V2检验得出结果,P值是进行检验决策的重要依据,当P<0105时,认为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当P<0101时,认为对照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当P>0105时,认为对照组没有显著区分;(3)结合与医生的结构化访谈补充问卷调查存在的数据缺陷,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1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

临床医生日常的信息查询习惯和水平与其在临床实践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关联[11],甚至可以说,每位医生的检索习惯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获取相关信息的效果,也体现了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由于医院里医生数量众多,不同年龄、科室、学历等背景造成的信息查寻习惯各不相同,水平也参差不齐。以下利用问卷对每位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进行信息查询和检索的频率、对各种网络医学资源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和每年参加培训或重大学术会议的次数进行统计归类,根据统计结果来分析医生们的信息查询规律及其原因。

1.1出于业务需求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的频率

临床医生因为业务需求而进行信息查询、检索的频率很高,其中14%的医生每天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查询,40%的医生每周都要进行信息查询,只有13%的医生每个月才进行一次检索查询,另外有33%的医生不定期进行检索(图1)。这说明信息检索行为是陪伴临床医生每天工作的/重头戏0,检索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检索结果的质量和其指导临床实践的效果。分别用不同科室、年龄和学历分组进行卡方检验,双侧P>0105,即日常业务信息的检索频率与科室、年龄和学历无关。

1.2了解或经常使用的网络资源

临床医生在日常检索活动中最常使用的检索工具或网络资源为国内医学数据库(如CBM,万方医学网)和通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比例分别为34%和29%,而国外医学数据库(如PubMed,Medline,EMBASE)的使用相对次之,为25%,使用医学搜索引擎(如MedicalMatrix,Medscape)和专业期刊网站(如FreeMedicalJournals,High-wirePress)的比例分别为5%和7%(图2)。由此看出,临床医生对网络医学搜索引擎和专业期刊网站有一定了解,但人数比例相对较小,使用率低,这些优秀的免费网络资源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对于国外数据库的使用,按照学历,即本科组和硕博组,用SPSS做卡方检验,得出结果:V2=241624,df=1,双侧P<01001,表明两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硕博学历的临床医生对国外数据库的利用率远远高于本科学历的临床医生(图3)。另外通过中外文献调研、问卷结果分析以及对几位医生的访谈得知,在当今大的网络环境下,各国临床医生,尤其是比较年轻的医生,对Google、百度等非专业搜索引擎的使用都非常普遍,虽然对其信息可信度有一定质疑,但多数情况下还是持认可态度[12],特别是对GoogleScholar的评价较高,认为其准确程度堪比专业数据库。他们认为这类搜索引擎方便快捷、便于使用、信息量大且包含了各种数据和图片、可以化简繁复的信息查询步骤并且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共享来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另外,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跨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是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这类搜索引擎正好能满足这些综合性的信息需求,同时Google等搜索引擎可提供与PubMed等很多专业数据库的链接,查找起来方便快捷,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对于检索字段的选择,有40%的医生选用/关键词0字段(图4),说明医学文献的关键词是临床医生日常检索最常用的检索项目,也最能全面地表达文章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做好关键词的表述有助于更加高效准确的查找信息。

1.3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

临床医生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如下:13%的医生每周都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14%的医生大约1个月去1次,58%的医生在有需要的时候才去,15%的医生基本不去图书馆(图5)。在这里用SPSS对本科组和硕博组对图书馆的利用情况做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131591,df=1,双侧P<01001,表明两组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即硕博学历的临床医生对图书馆的利用优于本科学历的临床医生(图6)。

1.4每年参加讲座、培训或学术会议的次数

临床医生经常要参加各类培训和会议,以不断扩充、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参加学术会议是医生获取医学信息的重要渠道,尤其是用于追踪某些最新的治疗方法或新药物的研究进展时,各类医学学术会议代表了前沿方向,对于/查新0具有很高的价值。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3%的医生每年要参加5~10次重要学术会议,36%的医生每年参加1~5次会议,有21%的医生每年要参加10次以上的会议。

2不同信息需求下的查询途径

临床医生在工作中的信息需求主要有3类:解决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追踪某些新疗法新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在评职晋级时撰写论文。问卷中涉及到的各种信息查询途径都是医生们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但由于每位医生的个人偏好不同,所选择的获取途径也不同。利用SPSS软件的频次统计和卡方检验功能,结合其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医生们在满足上述3类信息需求时所表现出的这种/偏好0在某些背景下是有其原因和规律性的。

2.1解决临床问题的检索途径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所要解决的不是一般化的抽象问题,而是具体病人的具体问题[13]。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需要针对某一病症查找其解决方法时,有26%的医生通过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来了解和获取信息,19%的医生通过向同行咨询、商讨获取信息,31%的医生通过查阅专业期刊等文献资料获取信息,24%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查找信息。可以看出,临床医生在解决临床问题时所使用的方法多样且比较平均,很多医生同时选择几种途径获取信息,既包括了期刊、同行讨论、查房会诊以及含金量最高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因为其收录的文献含有经过同行专家评议的研究成果,是一手的资料来源,也包括了Internet通用搜索引擎,因为这类检索工具由于使用便捷,信息量大,并且可以简化繁复的查询步骤。

针对选项中涉及的这4种检索途径:¹对选择使用/查房、会诊、病例讨论0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按年龄45岁以下组和45岁以上组用SPSS作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91333,df=1,双侧P=01015,按照P=01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更偏好于通过查房、会诊或病例讨论来解决临床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这种交流和讨论之所以成为众多临床医生最常用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原因主要有3个:首先,每个医生擅长的方向不同,在临床上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种交流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其它相关信息;其次,在这种与同行的讨论中往往能激发临床上某些新的思路和灵感;最后,由于疾病的诊治经常有多学科并存或交叉的情况,因此通过与不同科室的专业医生交流、讨论和会诊能有效地解决这类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º对选择使用/查阅专业期刊等文献资料0解决临床问题的医生按年龄45岁以下组和45岁以上组用SPSS作卡方检验,得到结果:V2=81044,df=1,双侧P=0103,按照P=0105的检验标准,可认为两组有显著差别,即45岁以上的临床医生利用查阅期刊来解决临床问题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45岁以下的年轻医生。医学期刊是介绍国内外医学科学发展动态、反映医学领域前沿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传递医学信息、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14]。临床医学中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新知识的获取,大部分要从医学科技期刊中得到,因此医学期刊对于从事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最重要、最丰富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2.2追踪最新进展的检索途径

当临床医生需要追踪某种新的治疗方法或某种新药物的研究进展时,有31%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29%的医生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23%的医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信息,17%的医生通过向同行咨询、商讨获取信息(图10)。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应能够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追踪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和诊断治疗方法,这就要求医生们经常翻阅相关文献,跟上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在这里,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期刊及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学术会议和同行之间的咨询等方法综合起来共同满足了临床医生对信息查新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医生会选择Internet上便于查找的丰富资源,但通用搜索引擎对搜索到的文献不加鉴别,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无关信息,且这类搜索引擎不包括Mesh等医学主题词表,不能提出相关概念帮助用户缩检或扩检,加上网络上的健康信息存在误差和不确定性,会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在这类信息的利用上也存在很大争议。

2.3评职晋级撰写论文的检索途径

当临床医生出于提升个人地位的原因(如评职晋级等)搜集信息时,有39%的医生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21%的医生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信息,21%的医生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专业数据库获取信息,19%的医生通过参加进修培训获取信息(图11)。发表医学论文是医生们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医学论文既是传播医学信息的工具,又是交流临床经验的手段;既是宝贵医学资料的书面保存,又是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医学论文时,大部分的医生会通过查阅期刊或国内外会议录获取信息,可见医学期刊对于从事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是最重要、最丰富和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也是获取最新医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资源交流的平台。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能及时报道有重大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学术成果、指明学科或课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刊中的一些病历讨论、专题讲座栏目对临床医生来说更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极好资料。

3信息素养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医生是终身的学习者,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克服日常信息查询中遇到的障碍。首先,信息沟通是临床医生每天都要例行的程序之一,除了同行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外,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医患双方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其表达能力的高低,进而还可能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其次,当医生们有意识的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后,一些临床上遇到的信息查询问题会迎刃而解,使其可以轻松获得所需的高质量信息。由此可见,提高信息素养才是帮助临床医生有效获取信息的根本途径。

3.1同行及医患信息沟通的基础

医院是一个特殊的/信息聚集地0,医院组织的各种会议、培训、进修等活动给医生们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同行之间的交流成为医生们的一种社交方式,这种行业特有的信息交流活动成为临床医生获取信息的一种非常常用的方式,在同行之间的交流中,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丰富的临床知识都能充分体现出每位医生的个人信息素养。而临床医生平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比较多的信息主要包括患病原因和怎样治疗这两个方面,对于某些疾病可能还需要交待如何预防的问题。医生们认为患者的这些主诉和描述信息非常有价值,因为收集资料的第一步就是询问病史,这是每个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而且对于有些疾病来说,比较于辅助检查,患者所提供的描述信息更有利于判断病情。因此,医患双方信息沟通能力的好坏都直接关系到医生病情判断的准确程度以及对症治疗的效果。

3.2信息获取障碍的解决办法

临床医生日常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全面的信息查询,其获取信息的主要障碍有3个:信息过载、缺乏时间和技术障碍[17],调查中得知,很多临床医生并没有接受过检索培训,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请教他人或者自学来进行信息查询,所以一些医生表示自己目前的计算机和检索知识不能满足或是只能部分满足平时的信息需求,有些时候不能很直接快速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通过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来提高查询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