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

外科医学杂志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1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2篇

1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存在形式及内容

现有24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见表1),其中14种为综合期刊,8种为专科期刊,2种为文摘类期刊,几乎涵盖了口腔医学的所有领域,其中13种已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数字化情况调查结果

2.1版权页调查对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版权页的调查显示,有21本标注了电子信箱,占84%;只有9种期刊建立版权网站;标有2个网址的有1种。分布情况见图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的网站建设相对处于被动、落后的状态,与国外期刊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2CNKI收录全文情况除7种期刊(占总数33.33%)缺失首期或最早数期,《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更新至2007年止,其余13种期刊(占总数61.90%)收录自期刊创刊以来所有全文。

2.3国外数据库收录本研究以PubMed为代表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至2008年9月止,PubMed年收录中国口腔医学科技期刊只有3种(占收录期刊总数的12%),包括《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其中《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自1987年1月刊~2008年2月刊共2770篇论著的英文摘要,小部分早期论著的摘要暂缺;《华西口腔医学杂志》收录1997年2月至2008年8月共1404篇英文摘要;《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共收录1992年6月~2008年8月2064篇论著,其中1960篇提供全文PDF链接,2008年全部则只提供英文摘要。

2.4国内口腔医学科技期刊网站建设情况

2.4.1主办单位网站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上海口腔医学》、《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5种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拥有主办单位网站的链接网页。《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和《上海口腔医学》依托于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网站,提供一般性信息包括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文献检索、文献阅读甚至全文PDF文件下载,相关链接较全面,构架完善,并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和《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的链接网页则仅提供版权页等一般信息,不具备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文献下载等功能,支持网上投稿。

2.4.2版权网站期刊建立版权网站可借助因特网方便、快速的特点,在提供期刊文献服务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的医学信息服务[3]。《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和《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是国内目前拥有版权网站的口腔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以印刷版本期刊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站,其提供各期刊的简单介绍以及期刊的编辑、出版等各种相关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期刊订购、论文投稿。提供快速检索和高级检索,文献设有HTML和PDF两种链接,但全文未上传,也未见留言信息。

3口腔医学科技期刊数字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的科技期刊数字化绝大部分停留在"拷贝阶段",在形式上是单纯印刷版的重复,甚至是印刷版的简单扫描,出版时间明显滞后,且网页设计过于简单;在观念上认为网络只是给读者一个新窗口,没有对编辑流程进行调整;形式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未通过整合内容形成跨媒体的一体化服务,不能满足编辑部及读者多方面需求[4]。这其中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考虑可能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主要负责人对网络了解不深;②缺乏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人才;③网络技术缺乏;④编辑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适应等。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3篇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围术期;超声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瞬时流量测定技术;血管内超声技术

超声技术自1953年首次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以来,经历了飞速发展,成为当今心脏疾病辅助检查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心血管外科临床工作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保障[1]。近年来心血管外科疾病谱较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急危重病患者比例增加,复杂的病情对术前检查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促使了超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心外膜超声(intraoper⁃ativeepicardialelectrocardiograph,IEE)、瞬时血流量检测(transittimeflowmeters,TTFM)等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心血管外科手术方式的变革[2]。这些新超声技术形式既融合了传统超声的优点,又紧扣临床发展需要,为临床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因此被称为心外科医师的“眼睛”和“听诊器”。超声技术的进步是未来心血管外科各项临床技术发展的基石,因其无创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将会替代血管造影、CT等对人体产生损伤的检查方式,如“零射线”射频消融技术已在心脏电生理领域出现并逐步推广应用[3]。超声技术在未来心血管的杂交手术室应用会愈加广泛,甚至可能引起心外科手术方式更大的变革。现就超声技术在心外科的应用发展予以综述。

1经胸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eechocardio⁃graphy,TTE)是经典的超声技术形式。与其他形式的超声相比,TTE具有无创、安全、易于重复、可以床旁操作的优点,因而在心外科临床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特别是床旁超声的作用更无可替代,2016年急危重症临床专家共识对床旁超声的应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4]。床旁超声降低了心外科危重患者因超声检查所带来的转运风险,它通过采集危重患者心脏状态的直观图像,明确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医师制定诊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床旁超声还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的特点,使医师动态掌控病情变化[5]。TTE须与临床高度结合方有意义,心脏压塞是心外科术后较为常见的急危重并发症,依据其临床表现早期并不容易诊断,超声检查可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心外科监护室患者胸骨正中切口、心包纵隔引流管、正压通气及血块机化等干扰因素的存在,超声对心脏压塞并不敏感。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临床表现高度符合心脏压塞,而床旁超声却没有阳性表现,后经手术确诊为心脏压塞,且积血及血块并不在少量。这可能与心包内血凝块的性质和位置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仅有小的血凝块压迫右心房即可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些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患者短期内心包内渗入的血并不多见,但患者依然表选出急性心脏压塞[6],此时应积极手术。对于心脏压塞的患者,超声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遇到与临床不符时应仔细分析病情,而非超声结果以免延误病情。

2经食管超声

主要分为经典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TEE)、经食管血流动力学心脏超声心动图(hemodynamictransesophagealelectro⁃cardiography,h⁃TEE)及经食管心外膜超声。

2.1TEE

TEE紧贴心脏的后方探查其心内结构,避免了探测路径等因素的干扰,故能采集到更为清晰的图像[7],提高了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也便于心脏手术中的监测与评价。TEE在心外科较少用于术前常规检查,更多地用于术中患者病情的评估,可以验证或补充术前诊断,对手术效果及时检测,以指导临床医师修正手术方案。特别是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手术中能及时发现瓣周漏、残余漏以及检测瓣膜成形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8]。另外在心脏复跳时,尚可以协助手术医师排出心室腔内气体,指导停机等。对于术中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还可TEE确定球囊位置。TEE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监护室危重患者的检查及血流动力学检测,也取得了满意效果。但TEE因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心脏超声科医师操作,干扰危重患者呼吸循环稳定且不能持续监测而限制了其在心外ICU中的应用。

2.2h⁃TEE

h⁃TEE的出现解决TEE的部分不足之处,与传统TEE相比,h⁃TEE探头更小,操作过程中患者经历的不适感也更轻微,使用的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更低,因此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更小,且可在患者食管内留置长达72h,能持续动态地监测患者心脏功能、容量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匹配度,也可监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9]。同时,h⁃TEE植入后心外科医师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聂帅和穆心苇[10]认为h⁃TEE可用于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心肺辅助装置的使用及撤离等,其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2.3经食管心外膜超声

是近年来出现的TEE与IEE的新型结合形式,集合了食管超声及IEE的优势[11]。经食管心外膜超声的出现部分克服了传统IEE的局限性,是未来超声技术发展的一种新方向。经食管心外膜超声技术是通过将超声探头晶片无菌化处理后由手术医师协助置于心脏一侧,并由超声科医师调整经食管探头位置,操作仪器,以获取清晰可靠的图像。经食管心外膜超声技术与传统IEE技术相比其探头更小且柔韧性强,可依据检查部位的空间结构作“屈”“伸”“侧方旋转”等调整,可以探测到传统IEE难以探测到部分区域,且对心脏搏动影响小。因此克服了传统心外膜超声技术获取图像部位受限、心脏搏动致图像不清晰、易引起心律失常等不足,具有简捷、准确、安全的优势,目前此项技术已被用于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术中检查。但此项技术对严重扩大的心脏检查仍有一定的局限性[12]。

3心肌声学造影声学

造影技术又称对比超声造影技术,Gramiak于1968年将富含气泡的生理盐水注入待行检查的脏器后,然后通过超声谐振使气泡破裂致使回声增强,提高了超声图像的清晰度,这是声学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首次应用[13]。造影剂的质量决定了声学造影结果的质量,随着超声造影剂不断更新换代声学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愈来愈广,从欠稳定、不易通过肺循环以空气为核心的第一代超声造影剂到稳定性提高、谐波信号增强的第二代超声造影剂,造影剂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声学造影图像的分辨率,特别是正在研究的具有靶向亲和作用,可以携带治疗药物的第三代声学造影剂,它的研发成功将会使超声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14⁃15]。现在声学造影已可以强化分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血流灌注情况,因此有学者将它与二维超声、多普勒和彩色血流成像技术并列为超声领域的三大革命性技术进步[13]。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contrastechocardiography,MCE)是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到心血管学科的成功典范。

3.1MCE在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应用

首先可应用其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对心肌进行危险分层、判定心肌存活比例、评价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监测心肌再灌注情况、评估梗死后心室重构等,因此被称为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状态的金标准[14]。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但其只能从影像学上分辨直径较大的冠状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及范围而无法判定心肌灌注的微循环状态。Reis等[15]对48例有心绞痛症状而造影无冠状动脉狭窄的女性患者进行MCE研究发现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是直径为100~200μm的微小动脉功能障碍。姚虹等[16]通过MCE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程度为0~Ⅱ级的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灌注状况证实局部的心肌低灌注没有产生无复流,虽有微循环的损伤但不影响局部心肌细胞水平代谢,没有出现心肌舒缩功能的异常。因此MCE较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可以客观评估心肌微循环层面的病理生理变化。目前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诊断缺乏敏感性指标,即使目前被认为心肌梗死敏感指标的肌钙蛋白也是在数小时后才能出现阳性结果。既往研究认为即使短暂的冠状动脉闭塞(5~15min),相对应的室壁节段运动幅度也会出现异常,而MCE恰对微小的室壁运动异常敏感[17],因此MCE在心外科围术期心肌梗死的超早期诊疗中应用前景广阔。其次MCE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肿瘤的诊断,MCE在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永存左上腔静脉、肺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独特的优势[18]。在心脏占位性病变较小时,TTE及TEE均难以判定其性质。郭灵丹等[19]通过MCE显示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状况,为判断肿物性质提供了一种新的鉴别方法,特别是在鉴别较小的心脏占位性病变中有重要意义,可用于早期发现心脏肿瘤并鉴别其性质。

3.2声学造影技术的安全性

随着声学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其安全性逐步被人们所重视,声学造影过程中造影剂在高声场中微泡的膨胀和压缩变得不对称,最终导致微泡破裂,并伴随着大量的能量释放,这是其引起生物学效应的主要原因。在欧美国家曾报道过数起与超声造影剂相关的死亡事件,由此引起了学者们对声学造影剂应用安全性的担忧。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诊断条件下的常规造影剂量并不会增加额外的风险[20],周冰洁等[21]通过观察超声造影对大鼠心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认为高机械指数间断触发成像与低机械指数实时成像模式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损伤指标均无明显影响,对合并有慢性高脂血症及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在MCE前后安全性指标与正常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IEE

作为一种对心肌直接接触,操作简单的技术手段,用于心外科手术术中。但因直接接触心脏外膜,可能带来一些检查的风险及并发症,所以其应用多与TEE互为补充。2007年美国超声心动图与麻醉医师协会发表了心脏术中IEE操作指南,表明IEE技术日渐普及[22]。IEE可以评估TEE难以探测到的左肺动脉、下腔静脉、肺动脉侧枝及主动脉弓部以上等位置,因探头直接在心脏表面操作,避免了探测路径的干扰,可以自由选择切面,获取的图像更加真实可靠,对病情的评估也更加准确[23]。IEE技术在心外科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对于心外科病情不允许接受某些术前特殊检查的患者,IEE可以在术中补充检查,实时了解心脏解剖及病理生理状态,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但IEE需要在外科医师的协助下在心脏表面操作,故会延长手术时间[24],同时图像的质量亦受手术医师采集图像的能力、手术切口、探头可进入的位置、心包空间及心脏搏动的影响,探头加压亦有损伤心肌的风险。

5TTFM

TTFM的概念最早由Baldes和Franklin等提出,Drost等于1978年将此技术与超声技术相结合,1980年后期基于两种技术的超声瞬时血流量计系统被研发应用于临床[25]。超声瞬时血流量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简单,不用校对“零”点,提供精确的血流实时监测,测定结果可靠、稳定,实时记录分析。TTFM参数目前主要包括血流波形图、弹力指数、平均流量、反流量百分比等,依据术中测定移植物流量判定吻合口质量,还可同步心电图和压力信息,并计算出派生指数,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26]。因此TTFM通过对心脏外科手术中冠状动脉移植物血流量的测定,确定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精确地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及病变远端的血流情况[27]。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吻合完毕后TTFM可以即时检测桥血管血流量,以判断吻合口通畅程度,对于吻合口狭窄的桥血管拆除重新吻合,有效预防因吻合口质量不佳引起的术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TTFM测量对象主要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移植血管,只能测量游离的桥血管,而对心肌表面及心肌内血管血流无法有效测定。

6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技术(intravenousultrasound,IVUS)是将无创的超声技术和有创的心血管导管技术相结合,从血管腔内直观地评估血管内壁病变。IVUS最常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疗过程,在心外科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评估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心脏移植术后第1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供体心脏血管病变。供体心脏血管病变并不引起明显的心绞痛症状,易造成误诊及漏诊。IVUS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能更早地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诊断心脏移植物血管病变及随访的主要手段之一,成为评估动脉重构的金标准[28]。IVUS在心外科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评估先天性心病肺高压状态下肺动脉壁病变进展情况[29]。先天性心脏病伴有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疾病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评估肺动脉病理状态,由于肺血管病变具有不均一性,肺活检在临床评价病变方面受到限制,IVUS能对肺小血管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能观测到临界状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肺动脉搏动,准确测量各项参数,以评估肺动脉血管病变程度,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但检查过程应考虑诱发肺动脉痉挛的风险[30]。7展望随着心外科手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手术适应证越来越宽,围术期危重患者比例也逐年增长[31],也因此给临床医师带来一些新问题。急性主动脉夹层是心外科急危重病种之一,患者术前常因病情危重不能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围术期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若术中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功能下降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机器支持,既往处理这一并发症的做法为“盲搭”即依据术中观测到的室壁运动情况及心电图变化等辅助指标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血管进行血运重建,但效果不确切,若不能有效恢复心肌灌注则会危及患者生命[32]。因此明确这类患者冠状动脉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血运重建,可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在患者心血管术后病情不适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如何确定造成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及罪犯部位,是处理这一并发症的关键。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围术期心肌梗死早期并不易与如心脏压塞等某些其他并发症相鉴别,出现问题后更多采取的办法是开胸探查,在设有杂交手术室的心脏中心此时可同期行术中冠状动脉造影指导再次血运重建,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单位对这类患者的处理可能是依据患者术前的造影及心电图变化等,推断围术期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进行再次血运重建术,效果不佳。随着“零射线”影像技术的开展,将来有望解决这些问题[33]。如将IEE、声学造影、食管超声等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心外膜声学造影技术,帮助心外科医师在手术室内不依赖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即可诊断冠状动脉病情,避免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并发症,对高危血管进行预处理,降低患者围术期风险。将来随着这些技术的成熟,甚至可能研发出冠状动脉术中支架,术中支架与旁路移植术相结合,普通手术室或许就具备杂交手术室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万曦.心血管超声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J].医药前沿,2017,7(2):175⁃176.

[2]唐雪莲,王虎林,张志芳,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新疆医学,2014,44(3):45⁃46.

[3]楼善杰,赵云,赵国安,等.Carto3系统指导下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6,23(6):416⁃419.

[4]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1):10⁃21.

[5]林慧艳,顾晓峰,李海玲,等.床旁超声在高危型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6,23(2):191⁃192.

[6]闫圣涛,练睿,孙力超,等.TTE心动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6,30(3):131⁃133.

[8]王婧,刘庚,任瑞芳,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CD].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6):9100⁃9101.

[9]高燕,傅向阳,吕俊豪,等.经食管超声观察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6):368⁃370.

[10]聂帅,穆心苇.经胸心脏超声在危重症病人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17,21(2):197⁃200.

[11]李慧,段福建,王剑鹏,等.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6):554⁃556.

[12]王剑鹏,李慧,段福建,等.经食管探头行心外膜超声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研究[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11(6):477⁃481.

[13]延东娥,唐红.心脏超声造影显像新进展[J].华西医学杂志,2006,21(1):167⁃168.

[14]吴洋,马小静.心脏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37(5):512⁃515.

[16]姚虹,梁兆光,姜莉,等.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0⁃Ⅱ级冠心病患者的价值[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2):185⁃188.

[17]庄磊,王新房,谢明星,等.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定量评价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3):341⁃343.

[19]郭灵丹,邓又斌,刘琨,等.心脏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判断心脏实性病灶性质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10):898⁃902.

[21]周冰洁,查道刚,杜荣生,等.超声造影对心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2):239⁃241.

[24]田瑞霞,史学功,肖洁,等.心外膜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胸心外科临床杂志,2016,23(6):581⁃585.

[25]苏丕雄,刘岩,李燕君,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瞬时测血流量技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19(1):29⁃32.

[26]苏丕雄,高杰,刘岩,等.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效果的比较[J].北京医学,2006,28(5):257⁃259.

[27]胡盛寿,王小启,宋云虎,等.常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3支病变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性对比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18(5):295⁃297.

[28]沈红帅,宋达琳,康维强,等.血管内超声评估冠状动脉重构的研究进展[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5,24(12):1089⁃1091.

[29]陈图敏,仇烨.组织多普勒成像与其他超声技术联合应用的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2):281⁃283.

[30]王树水,李渝芬,李江林,等.高肺血流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肌性小动脉的血管内超声改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5):358⁃360.

[31]吴建涛,池一凡,牛兆倬,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8(3):285⁃286.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研究细节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52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26例)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26例)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并发症、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23.08%),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临床护理水平,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患者度满意高。

【关键词】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细节护理干预;并发症

神经外科收治手术患者较多,而影响手术因素较多,极容易引发手术感染,从而导致医患矛盾,不利于患者治疗[1-2]。良好的护理干预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的关键,我院神经外科十分重视对科内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多次组织科内护理人员进行研究及实践分析,总结出细节护理干预,并进行临床实践研究。故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52例手术患者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我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52例手术患者纳入研究,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28~77岁,平均年龄(62.35±3.45)岁,其中脑肿瘤5例,颅骨骨折10例,脑挫伤4例,脑出血3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62.31±3.43)岁,其中脑肿瘤4例,颅骨骨折9例,脑挫伤5例,脑出血4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术后多留意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实施细节护理干预,如下:(1)术前细节护理。①手术前准备。护理人员做好手术前患者身体各项指标检查,及手术器械准备,并反复核对,手术前再次进行确认,确保患者机体耐受手术,且器械准备完整。②术前患者心理辅导。手术前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疏导其手术恐惧感,手术前1h再次进行心理安抚,耐心安抚患者,使其放松。(2)术中细节护理干预。①严格无菌操作。为了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及患者预后,需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需具备强烈无菌观念,手术过程中每个环节均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手术中注意采用保护膜,防止冲洗液波及无菌区。②做好术中保暖措施。术中低体温容易增加手术切口感染,因而做好术中保暖十分重要。保持手术室温度23℃~25℃,湿度50%~60%,注意覆盖患者裸露皮肤,减少患者体表散热,以温冲洗液冲洗,防止患者体温过低。③手术过程细节护理。患者取合适手术体位,以舒适、合理为主,术中注意防止消毒液进入患者耳朵、眼睛,清点脑棉数量,防止隐患发生。(3)术后细节护理干预。手术完成后,及时将患者送入监护室,过程中注意为患者保暖,患者苏醒时及时告知其手术顺利完成,安抚其不安心理,并叮嘱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留心患者导管固定等情况,防止脱落。协助患者采取术后合适体位,协助患者翻身,防止压制导管,保持引流及输液畅通,防止压疮发生,保证患者术后良好恢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并发症、满意度。护理质量采取问卷调查评分形式,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护理质量越佳[3]。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为(93.45±2.12)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89.65±4.32)分,观察组患者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65,P=0.0002)。2.2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神经外科多以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手术医疗风险较大,手术时将患者部分脑组织破坏性切断,调整脑功能,发挥治疗效果,因而手术中稍有不慎,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出现医疗纠纷[4]。故而在提升神经外科医疗水平同时,予以患者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必不可少,良好的护理措施可减少纠纷发生,促进患者更早康复[5-6]。本次我院予以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细节护理干预,通过手术前、手术中及术后的细节化护理干预,以提升护理水平。重视术前准备工作,调节好患者术前心理,手术中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为患者保暖,术后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导管护理等,叮嘱患者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以早日促进患者康复为前提开展护理干预,落实每个细节,使得护理全面、细致,保证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预后良好。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护理质量评分为(93.45±2.12)分,优于对照组[(89.65±4.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细节护理干预实施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有所提升;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23.08%),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细节护理干预可降低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刁秀莲,邹云东,张彩虹等学者[7]发现,细节护理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具有重要实施价值,患者恢复更好、更快,且满意度高,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干预可提升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护理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率,安全性高,患者高度认可。

参考文献

[1]周仁菊,朱艳.神经外科病房护理人性化建设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5):346-348.

[2]毋云利.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策略[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55-156,159.

[3]安慧娟.神经外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应用品管圈的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4):541-542.

[4]苏斌.分析细节护理对提高神经外科手术护理质量的有效性[J].世界临床医学,2015,9(5):189,192.

[5]张世穗.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手术坐位并发症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8):75-76.

[6]许州,李明昌,陈谦学.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合并脑积水的诊治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5):468-469.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外科;腹腔镜手术;护理干预

随着微创理念的实施及微创手术不断发展,微创已成为外科大多疾病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主要与其微创性、出血少、疼痛轻等优势有关,加上该手术术中使用超声刀,可将分离、止血、切割等一次性完成,避免术中反复更换器械,节约手术时间[1-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护理干预措施也随之扩展,如何做好腹腔镜手术护理工作,提升患者手术耐受性,预防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在外科腹腔镜手术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3]。现就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缺乏对腹腔镜手术的正确认知,术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心理情绪,术前应针对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安抚,加强与患者交流,可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其更加配合手术治疗,进而加快手术进程。齐歆[4]研究指出,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能够在术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刘楠等[5]研究指出,胃癌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康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护理可缓解焦虑情绪,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加快术后康复。

1.2术前访视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整体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心理状态,还可帮助患者调节心理、生理、社会等状态,推动手术顺利进行,加快患者康复进程。洪晓燕和邓晨晖[6]研究指出,术前访视标准结合访视卡进行访视,可减轻患者术前焦虑情绪,使患者更加主动配合手术麻醉;通过访视护士还可对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并进行评估,提前做好手术物品准备,并为默契的手术配合提供基础,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何婷婷等[7]研究指出,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高位结扎及包皮环切术术前通过发放漫画手册及讲故事等术前访视途径,可提升患儿手术配合度。

1.3术区皮肤护理

手术入路需经脐部,该处皮肤相对薄弱,且凹陷于体表,隐藏的污垢较多,清洗相对困难,容易滋生细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大大增加。因此,手术切口皮肤护理在预防腹腔镜手术感染中具有重要意义。黄泽云等[8]研究指出,在经脐无瘢痕腹腔镜手术术前选用双胍类消毒液与液状石蜡油联合使用,可清洁脐部皮肤,满足手术需求。

1.4肠道准备

外科腹腔镜手术术前肠道准备是必要的护理措施,可软化及清除粪便,刺激肠管蠕动,帮助患者清除肠管内的积气,避免因粪便及肠管内积气对手术操作造成影响,还具有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减轻术后腹胀的作用。同时,还可减少患者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引发的无法控制排便情况,进而减少污染机会。梁雪等[9]研究指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进行术前肠道准备可缩短患者术后肠道蠕动恢复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朱青等[10]研究指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可清洁肠道,减少清洁灌肠次数,且清肠安全性较高。

2术中护理及配合

2.1体位护理

由于腹腔镜手术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失去知觉,肌肉松弛,外周血管出现扩张现象,且其自主调节能力也随之降低,因而体位改变后,患者的生理功能也出现明显变化,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出现低血压、缺氧、神经损伤、CO2蓄积、心动过速及麻醉并发症等。腹腔镜手术通常包括头高脚低、头低脚高两种体位,其中头高脚低位取仰卧,头高脚低倾斜10°~20°;头低脚高位多与截石位相结合,将双下肢屈曲抬高,放于腿托上,使患者臀部突出床边缘数厘米,保持平行分开固定即可。因此,临床中需根据不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体位。孙美农和王娜卿[11]研究指出,体位干预可改善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非切口疼痛的严重程度。

2.2维持适度气腹

腹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人工气腹,临床上常采用CO2作为人工气腹的首选气体,但对机体各系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工气腹CO2处于过高压力时不仅可能引发高碳酸血症,还可能使体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进而损伤机体重要器官,并导致生理功能紊乱。郑月和王良梅[12]研究通过探讨不同压力CO2气腹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膈下疼痛的影响,结果显示,10mmHg(1mmHg=0.133kPa)的CO2气腹压膈下疼痛程度最低,且疼痛发生率最低。

2.3术中配合

手术能否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术中是否进行完美的配合,腹腔镜手术巡回护士的配合不仅可确保所用器械,保证仪器、设备及其配件性能良好,确保患者术中药物正常输入,还可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严格遵循消毒隔离制度,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避免发生感染事件;手术结束前仔细清点相关器械具有重要意义,可避免器械遗留在患者腹腔内。张晶等[13]研究指出,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术前及术中状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护理满意度更高。

3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是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可预防褥疮、肠粘连、切口渗血、渗液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张文彦[14]研究指出,术前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心理护理、皮肤准备、胃肠道准备,术后给予病情观察、伤口护理、舒适护理、饮食护理等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手段。苏琳等[15]研究指出,精心、周密的围手术期护理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4小结

为确保腹腔镜手术的质量,医学模式已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方向发展,护理人员需不断变更自身的护理理念,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安全,进而不断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康晓芳.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6):85-87.

[2]林铃,程虹.优质护理干预在腹腔镜术后妇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8(2):253-254.

[3]周碧英,李红.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6):1012-1015.

[4]齐歆.心理护理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13):1543-1545.

[5]刘楠,祝爱敏,李娜,等.心理护理在腹腔镜胃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与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6):2752-2753.

[6]洪晓燕,邓晨晖.术前访视标准联合访视卡片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3):166-168.

[7]何婷婷,许开瑜,叶玲,等.漫画手册的制订及其在患儿术前访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6,31(22):41-42.

[8]黄泽云,曾多多,钟艳媛,等.经脐无瘢痕腹腔镜手术术前皮肤准备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1):21-23.

[9]梁雪,许珊珊,李佳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两种肠道清洁方法的比较[J].腹部外科,2016,29(4):278-280.

[10]朱青,戎明梅,姜涛,等.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联合乳果糖口服液在妇科四级腹腔镜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11):1303-1304.

[11]孙美农,王娜卿.体位干预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非切口疼痛的影响[J].中国病案,2016,17(1):95-96.

[12]郑月,王良梅.不同压力CO2气腹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膈下疼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6,23(17):72-74.

[13]张晶,曾莹,蒋健梅.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728-729.

[14]张文彦.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西部中医药,2016,29(6):150-151.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7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腮腺肿瘤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涎腺,涎腺肿瘤中以腮腺肿瘤最为常见[1]。腮腺肿瘤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不同性质的肿瘤,手术方法也不尽相同[2-3]。因此,术前明确肿瘤性质对于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与CT、MRI检查相比,具有实时动态、简单易行、可重复的优点,不仅对肿瘤定位具有优势,亦可对肿瘤进行定性诊断[4],为肿瘤的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是腮腺肿瘤的首选术前检查方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5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常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腮腺肿瘤良、恶性诊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取

2016—2017年我院经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75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男33例,女42例,年龄18~81岁,均为单发性肿瘤,左侧37例,右侧38例。所有病例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学诊断。

二、方法检查

仪器为GELogiq9、PhilipsEpeq5、Siemens超声诊断仪,使用高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7.5~12.0MHz。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略转向健侧,充分暴露病变处皮肤。采用二维灰阶高频超声进行常规扫查,明确肿瘤的位置、数量、大小(长径×短径);观察肿瘤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性质(囊性回声、实性回声、囊实性混合回声),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病灶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分布,记录血流分级。根据Adler血流半定量法,将病灶内血流情况分为4级:0级,病灶内无血流;Ⅰ级,少量血流,病灶内见1~2个点状或者棒状血流信号;Ⅱ级,中量血流,可见3~4个点状血流信号或1条重要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5个以上点状血流信号或2条显示清晰的较长血管[5-6]。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5例腮腺肿瘤,其中病理诊断良性肿瘤60例,包括腺淋巴瘤23例(图1)、混合瘤21例(图2)、基底细胞腺瘤6例、鳃裂囊肿4例、脂肪瘤2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导管囊性扩张1例;病理诊断恶性肿瘤15例,包括腺泡细胞癌6例、鳞形细胞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图3)、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例、恶性黑色素瘤转移1例(图4)、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淋巴瘤1例。在60例病理诊断为良性的肿瘤中,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55例,误诊为恶性5例;在15例病理诊断为恶性的肿瘤中,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恶性9例,误诊为良性6例;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5.33%。肿瘤的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形态及内部彩色血流信号对于腮腺肿瘤良、恶性诊断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肿瘤内部回声性质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679~0.875)],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88.33%;肿瘤边界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95%CI(0.610~0.822)],灵敏度为46.67%,特异度为98.33%;肿瘤形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20~0.903)],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78.33%;内部彩色血流信号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8[95%CI(0.592~0.808)],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75.00%。本研究对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5.3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形态、内部彩色血流信号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形态、内部回声性质、边界的诊断价值较高,肿瘤内部彩色血流信号虽然不能作为独立预测因子,但对腮腺良、恶性肿瘤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腮腺良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腺淋巴瘤和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7-9]。腺淋巴瘤多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或者欠均匀的低回声肿块,内常可见细网状稍高回声分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内部血流信号多为Ⅰ、Ⅱ级[10-11],体积较大者内部偶见囊性变,且形态欠规则,易诊断为恶性肿瘤;本研究有2例体积较大(37mm×16mm、46mm×19mm)、形态不规则且内部回声性质表现为囊实性混合回声的腺淋巴瘤超声误诊为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低回声肿块,当混合瘤体积较大时,可出现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本研究有1例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50mm×27mm)的混合瘤误诊为恶性肿瘤。腮腺恶性肿瘤常表现为低回声与无回声混合的囊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12-13]。本研究有2例均匀低回声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分析超声误诊原因,部分恶性肿瘤体积较小、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易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应仔细观察并结合其他二维超声观察指标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腮腺等浅表小器官的占位性疾病诊断是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具有实时动态、简单易行、可重复操作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因此成为腮腺肿瘤的首选术前检查方式,不仅可对腮腺肿瘤进行术前快速定位,亦可通过对肿瘤的内部回声性质、形态、边界、内部彩色血流信号等超声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2]杨文华,孙庚林,吴炜.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与传统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J].天津医药,2009,37(6):507-508.

[3]吴列红.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的临床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2):138.

[4]胡镜宙.腮腺肿块超声影像的病理基础及定性诊断价值[D].杭州:浙江大学,2004.

[7]王晓荣,宋涛,张荣,等.腮腺常见肿瘤的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12):1067-1070.

[8]孙龙,陆丹尔.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0):1660-1662.

[9]黄冠兰,徐秋华,燕山.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超声鉴别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3,22(4):366-367.

[10]胡冬梅,何雨,郑娟娟,等.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分析[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8(11):787-788.

[11]谢萍.回声强度定量分析在腮腺腺淋巴瘤与混合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江苏医药,2012,38(13):1563-1565.

[12]陈皓,陈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2):138-139.

外科医学杂志范文第8篇

舰艇执行远航任务时,舰艇人员的伤病救治主要依靠舰艇自身卫勤力量。本文分析了远航舰艇人员疾病防治现状及对部分医学检验项目的需求,探讨了加强医学检验人员培训和装备配置的措施,以及需要开展的检验项目。

[关键词]

舰艇;医学检验;救护所;远航

舰艇执行远航任务时,舰艇人员的伤病救治主要依靠舰艇自身卫勤力量。加强舰艇救护所人员培训和技术配置,是增强舰艇自身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2015年,在承担某护航编队卫勤保障任务期间,我们调查了某舰艇救护所医学检验工作的现状与需求。现报告如下。

1现状与需求

舰艇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期间,受海况、气象等因素影响,加之协调指挥复杂,医疗后送难度大,伤病员紧急救治面临很大困难。护航编队救护所通常设置在综合补给舰,并配有检验医师和检验设备。舰艇救护所设置于各战斗舰艇,未配备检验医师和设备,如需要医学检验,须等靠补给舰时才能进行,影响了疾病的及时诊治。在战斗舰艇单独前出执行任务时,对伤病员的诊治完全依靠专科医师的临床经验,易造成误诊漏诊,特别是对部分急腹症和外伤危重患者难以准确诊治[1]。急性阑尾炎是舰艇远航途中的常见病,如诊断不及时容易延误治疗,甚至导致穿孔、腹膜炎、门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本次护航期间,某战斗舰艇舰员出现右下腹痛1例,医师凭经验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要求立即转诊到综合补给舰接受手术,两舰克服困难紧急靠帮并转移患者,根据编队救护所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右输尿管结石,确认误诊。赵晓光等[2]报道,在远航舰艇上行急性阑尾炎手术6例,术前行血常规检查仅2例,余4例未进行实验室检查,主要依据患者主诉、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诊治;医师仅凭临床经验诊断,一旦误诊或漏诊,极易造成严重后果。此外,在远航中发生的疑难病例,如急性胰腺炎、肺结核、血液病、心脑血管病等,若缺乏实验室检查结果,单凭医师经验诊治难度较大[3]。因此,舰艇救护所除选派有经验的医师外,还应当开展部分医学检验项目,以提高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的诊治水平。

2人员培训和设备配置建议

护航期间,舰艇救护所未配备检验医师时,医学检验工作可由卫生员承担,以充分发挥其作为舰艇军医助手的作用。平时在舰艇靠港休整期间,应加强卫生员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其到附近部队或地方医院检验科进修学习,以更好地掌握常用医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如血、尿、粪常规和急诊生化等检查方法,熟悉显微镜、血液分析仪和小型生化分析仪的使用及维护。根据舰艇救护所的实际需求,可配备部分简单、快速、实用的检验装备,如应急快速医学检验系统,包括干式血液分析仪、干式生化分析仪、干式尿液分析仪、小型血气分析仪、小型冰箱、小型离心机和小型显微镜等设备。上述装备具有高度整合、可灵活移动、信息化程度高、使用便捷、安全性好等优点,基本能够满足舰艇救护所开展快速医学检验工作的需要[4]。

3开展医学检验项目的建议

3.1常规临床检验护航期间,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师多采用抗生素治疗,如能检查血常规,可帮助医师判断用药指征,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节约经费[5-6]。舰艇救护所常规临床检验项目,可开展血常规、尿常规和粪常规等检查。若未配置血液分析仪或尿液分析仪,通过普通显微镜和相关配套试剂,也可完成常规项目检验。显微镜检查结果可帮助医师诊断多种疾病,如依据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可鉴别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可鉴别贫血种类;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可诊断各类寄生虫病等[7-9]。此外,还应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快速检测试纸,用肉眼比色即可判断检查结果,如尿干化学试纸可检测尿中糖、蛋白质、白细胞、红细胞等成分,免疫胶体金试纸可几分钟内快速检测粪便中的隐血。如怀疑急性阑尾炎可检查血常规,怀疑泌尿系结石可检查尿常规,腹泻患者可检查粪常规,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3.2生化检验护航期间,一旦出现急性胰腺炎、糖尿病、低钾血症、心肌梗死等疾病,若不能开展生化检查,则难以诊断。根据海上救护特点,舰艇救护所应配置干式生化分析仪,其体积小、质量轻,抗震、抗气压变化、抗电磁能力强,对温、湿度稳定性好,能检测电解质、肝(肾)功能、心肌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多项生化指标;或者配置部分小型专项生化检测仪器,如电解质分析仪、血糖分析仪、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等。如没有生化检验仪器,也可采用手工操作检测血糖、尿素、肝功能、淀粉酶等生化指标。心肌酶检测可采用免疫胶体金试纸检测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及同工酶,以适应急诊生化检验的需要[10]。

3.3采供血检验血液制品不宜长时间储存,不便携带上舰。在护航中,如执行武力解救任务,一旦发生枪弹伤,伤员出现大出血的可能性增加,则需要紧急输血。因此,舰艇救护所应具备采、输血能力,能进行血型检验及交叉配血试验,使用免疫胶体金试纸对乙肝、丙肝等进行快速检测。护航前应对舰上人员进行体检,包括血型和献血必查的项目,一旦需要紧急输血,可在本舰人员采集血液,进行输血治疗[11]。

3.4微生物检验病原学检查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舰艇救护所可开展显微镜和快速测试片检查法,以明确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受舰上实验条件所限,显微镜检查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可确定感染细菌的类别,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无菌体液一旦检查出细菌,应考虑该部位的病原菌感染。各种创伤导致的软组织感染,在伤后6h即可在肌肉内发生细菌增殖,该类感染的快速细菌学诊断,应主要依靠显微镜检查,而不是传统的细菌培养法。伤口组织涂片显微镜检查法,可在数小时内计算出1g创伤组织内的细菌数量,这种快速定量法对急诊外科意义重大。比如,在海战条件下,快速计算出伤口细菌数量,可使外科医师客观地估计伤口感染情况,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腹泻,粪便标本镜检可查到大量酵母菌或葡萄球菌;此外,对舰艇上引起肠道感染的病原菌,也可使用免疫胶体金试纸检测李斯特菌、霍乱弧菌、阪崎肠杆菌、气单胞菌、沙门菌等,方法简单、快速,用肉眼观察即可判定检测结果,对相关细菌感染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3.5水和食品卫生检验以往舰艇上水、食品细菌学检查的推荐方法是分离培养法,操作较烦琐,不易实施。而细菌快速测试片法操作简单,可测定少量样品,不须配制培养基,携带方便,保存时间长,特别适用于舰上水和食品的细菌学快速检验[12]。由于舰艇上人员生活拥挤、卫生设施公用,以及集中单一的食物与水供应环境,易造成传染性疾病的扩散和传播。因此,舰艇救护所应定期进行水和食品的细菌学检验。远航期间,舰上饮用水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从国内港口携带;二是从国外港口临时补给。储存于舰艇水柜中的淡水,受气温影响大,储存时间长时易发生细菌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数超标。故应定期进行饮用水的细菌学检验,发现储存水细菌超标时,应及时通知舰艇有关部门做好消毒处理。此外,国外港口补给的水、食品细菌学检查也非常重要,对检测出已被细菌污染的饮用水、食品一律不能上舰,以确保护航期间水和食品的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冯政武,雷勇钢,吴建波,等.亚丁湾护航中舰船上手术展开的实践与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5):304-306.

[2]赵晓光,王浩,王奎海,等.远航途中舰艇上阑尾切除术6例总结[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5):315-316.

[3]王海文.舰艇长远航中一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B):74-75.

[4]林杰,张建东,刘高峰.野战条件下医学检验的开展现状与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4):440-441.

[5]韩善桥,刘瑾红.远洋护航卫勤保障医学检验配置的建议[J].人民军医,2012,55(5):393-394.

[6]王前,郑磊.医学检验在海洋环境战创伤救治中的作用[J].人民军医,2005,48(4):235-236.

[7]杨继春,吴东生,张少辉,等.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官兵发病情况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3):223.

[8]曾葭,黄志强,宫峰,等.远航舰艇人员常见病的防治[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1):4-6.

[9]曾祥云.舰艇人员常见病分析及防治措施[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1):8-9.

[10]杨永昌,王北宁.野战医疗所检验装备及开展项目的现状和建议[J].人民军医,2007,50(6):387.

[11]肖宇宏,刘树新,苗勤,等.野战方舱内医学检验工作的展开[J].人民军医,2009,5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