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市场化收购的信贷政策范文

探究市场化收购的信贷政策范文

时间:2022-04-13 04:28:41

探究市场化收购的信贷政策

随着粮棉油收储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粮食购销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放开和市场化,以政策性托市收储为主导的收购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本文结合安徽实际,分析粮食市场化收购面临的新形势,围绕“贷给谁”、“怎么贷”、“怎么管”三个方面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农发行市场化收购的信贷支持政策和策略。

一、粮食市场化收购新形势,对农发行履行政策性职能提出更高要求

(一)巩固粮食收购主导银行地位,需要农发行市场化收购政策更加有力

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让市场决定价格,必然会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加剧,支持市场化收购的风险加大。“逐利性”资金会根据市场风险状况,择机进入和退出粮食收购市场,多元化收购主体和多渠道收购资金存在重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无论粮食市场如何千变万化,只要国务院赋予农发行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体地位没有变,我们都必须“在其位、谋其政”。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市场化收购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体地位,维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农发行粮食市场化收购政策更加精准

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要深刻反思粮食结构性失衡的深层次原因,粮食产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粮食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摆脱“消不掉”和“买不到”并存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加市场化收购贷款投放的前瞻性和精准性,发挥好信贷杠杆的撬动作用,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优质粮食生产能力,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三)提升粮食流通及加工转化能力,需要农发行粮食市场化收购政策更加有效

近年来我国粮食库存高速增长,2016年末粮食库存量约占全球谷物库存的三分之一。天量的粮食库存,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包袱,更有粮食陈化劣变的风险,去库存也成为粮食供给侧改革必须完成的“硬骨头”。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出路是粮食现代化、科技化和产业化,必须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粮食流通体系,建立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变大粮仓为大肉库、大奶罐、大厨房,解决“量大链短、种强销弱”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更加有效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

(四)确保粮食收购不出大的问题,需要农发行粮食市场化收购政策更加创新

市场化收购形势下确保粮食收购不出大的问题,需要创新与市场化收购相适应的工作思路,信贷产品以及服务与管理。粮食市场化条件下,农民卖粮时间、资金供应和舆情风险将更为集中,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收购政策和优化金融服务。促进粮食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搞活粮食流通,需要农发行进一步创新信贷产品。解决新形势下多元化主体收购资金供应问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新支持收购新模式。强化新形势下市场化收购贷款的风险管控,确保“放得出、收得回”,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贷款管理。先事虑事,先患虑患。粮食购销市场化正在大步向前、迎面而来,形势逼人。农发行因粮而生、伴粮成长、随粮壮大,如果弃粮而去,必将丧失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我们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生存意识,与时俱进、未雨绸缪,坚定不移地做好粮食市场化收购信贷工作。

二、营销和培育粮食战略性客户群,解决“贷给谁”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棉油宏观调控政策,紧紧依托政策性收购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切实发挥了粮食收购主导银行作用。但与此同时,前期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被政策性收购限制一批、不适应封闭管理要求挤走一批、经营亏损淘汰一批,信贷客户的数量和质量急剧下降。信贷支持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个数由最高峰时期的164家锐减至74家,贷款余额由99亿元降至10亿元,且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差,抗风险能力弱。新形势下制约我们支持粮食市场化收购的首要瓶颈就是收购载体严重匮乏,必须下大力气营销和培育粮食战略性客户群,解决“贷给谁”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合力推进战略性客户群体建设

当前部分行在思想上、认识上,或多或少存在忽略、轻视或畏惧市场化收购的心态,急需正本清源、彻底扭转,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认识到粮棉油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粮棉油信贷业务的生存意识和底线思维。切实增强推进粮棉油信贷客户群体建设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市分行为单位,成立战略性客户群体建设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分管领导直接抓,建立前中后台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在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基础上,制定战略性客户群体建设方案,稳步推动粮食战略客户群体建设。

(二)因地制宜,因企施策,逐步构建梯次粮食客户群体

在统筹粮源分布基础上,以农发行开户企业的粮食收购市场份额保持在60%以上为目标,对辖内粮食企业进行科学分类排队,主动把承担政策性业务、行业排名靠前和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吸纳到农发行客户群中。按照“区别对待、择优扶持、合理布局、动态调整”的原则,建立战略性核心客户、战略性基础客户、优质客户和一般客户四个梯次的信贷客户结构,按照不同梯次制定相应的信贷支持策略。逐步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地区范围内发挥粮棉油宏观调控作用的骨干客户群体。

(三)扎实推进,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战略性客户营销体系

一是着力打造高端营销平台。各级行领导要亲自带队上门营销,主动加强与中央企业、省级国有集团企业和A股主板上市公司对接,不断拓展高端客户营销渠道。二是强化银政合作。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密切与粮食、财政、农业等部门协作,加大营销推介力度。充分借助主流媒体和各类农业资源经验交流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宣传农发行信贷政策。三是制定营销跟进策略。结合本辖区粮食企业情况建立新客户营销项目库,并落实专人实行动态管理,有重点的培育一批潜在优质粮棉油客户。四是提高营销质量和效率。逐企业制定整体营销方案,真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融资、融智服务。探索建立战略性客户快捷办贷通道,缩短办贷时间,提高办贷质量。

三、统筹执行政策和防控风险关系,解决“怎么贷”问题

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和市场化后,参与粮食市场收购的主体和资金来源将呈现多元化,粮食价格波动加剧。国务院赋予农发行收购资金供应主体地位没有变,没有了托市价格参考,价差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如何在新形势下妥善处理好履行农发行职能和防控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创新思路,细化措施,解决“怎么贷”问题。

(一)推行价格指导。粮食购销市场放

开后,市场化收购贷款面临最大的风险是价格波动带来的价差风险,必须以价格监测指导为抓手,引导企业理性经营。收购期间,在粮食产区选择种粮大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多维度的价格监测,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变化,确定小麦、稻谷市场化收购指导价格上线,及时公布、适时调整,协调辖内贷款企业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维护区域内价格稳定。

(二)坚持合同化管理。坚持粮食市场

化收购合同化管理,是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抓手。粮食购销贸易企业要在收购前落实一定比例的真实有效购销合同,提前锁定利润。对没有落实购销合同的粮食,实施“止损价”管理,当市场销售价格低于收购价格10%时,必须无条件销售,通过风险补偿措施弥补价差亏损。

(三)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市场化收购

贷款额度的核定要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在风险度范围内,区分不同的市场主体和粮食性质,合理核定贷款额度。对购销贸易企业收购贷款,要严格按照“以销定购、以购定贷”要求核定贷款额度。对龙头加工企业正常经营的原材料采购所需资金,通过购销流动资金贷款解决。对其季节性资金需求,可给予收购贷款支持,贷款额度综合考虑仓容和加工能力核定,原则上不超过3个月加工所需原粮库存资金占用,防止过度授信和垒大户。

(四)坚持“应抵尽抵”原则。

对企业有效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确保做到“应抵尽抵”,尽可能压缩风险敞口。推行民营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个人资产“能抵尽抵”,约束其经营管理行为。对以信用方式发放的粮食收购贷款,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管公司委托监管,同时对形成库存补办存货质押或动产抵押手续,固化粮权证据。

(五)完善“三金”制度。加强对企业自有资金、风险保证金管理,完善价差风险

补偿机制,做到无险防险,有险补险。同时加大对资金来源真实性的核查力度,防止企业将合同定金、职工集资款、上岗保证金等债务性资金作为筹资来源。粮食购销贸易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中须明确履约保证金缴存比例,强化购销合同的履约效力。

(六)创新支持收购新模式。

一是探索“批发贷”、“过桥贷”支持收购新模式。由地方政府出资的公司统一承贷,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解决粮食收购问题中的主导作用,有效破解收购企业抵押资产少,市场化收购贷款风险管控难等问题。通过“过桥贷”将信贷资金贷给商业银行,破解农发行不能对种植大户发放贷款的瓶颈。二是充分发挥4321新型农担联盟在市场化收购中的作用。推动省市县三级财政建立风险资金池,有效放大信贷投放和财政支农效果。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粮食收购信用保证基金,汇聚合力,共担风险。

四、坚持和完善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解决“怎么管”问题

回顾过去我们在支持市场化收购中的惨痛教训。都是由于执行封闭运行管理制度不到位,各环节管理要求落实不到位导致。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粮食封闭运行理论,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管理体系,解决“怎么管”问题。

(一)与地方政府建立风险共管机制。

粮食收购及其资金供应管理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同时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不贷可能引发区域性农民“卖难”问题,必须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强对市场化收购工作的领导,落实粮食主管部门对购销储承担监管责任,同时借力行政手段,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外部约束。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信用保证基金,将辖域内粮食加工企业纳入信用保证基金范围内,切实防范贷款风险。

(二)强化对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是严把投放关口。坚持“理性收购、把握节奏、分段放行、小额勤调、适时指导、加强监管”原则,对单笔贷款发放额度和现金支取量实行限额管理,严格按照粮食入库进度审核支付贷款。二是把库存管理摆在封闭管理的核心位置。要将企业所有库存都纳入农发行监管范围,按规定频次组织对企业所有库存进行核查,防止出现“一女多嫁”情况。三是强化“双结零”管理。要积极引导企业稳健经营,按照“边购边销、快购快销、薄利多销”的原则销售库存,防止囤积居奇和“赌后市”等非理性行为,有效防范价差风险。四是加强销售回笼货款管理。市场化收购贷款形成的粮食库存销售必须坚持“钱货两清,先款后货”,不允许形成结算资金占用,不允许进入加工环节。销售货款必须全额回笼至农发行账户,不允许周转使用。五是强化龙头加工企业两类资金管理。对龙头加工企业发放收购贷款实行“点仓放贷、出库收贷”的封闭管理措施,通过分账核算、专仓储存、出库收贷三个关键环节的管理,防止两类资金在实物形态和资金流上发生交融。要加强风险预警监测和日常信贷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两流”、“两表”、“三品”和“四率”进行监测检查。全方位、多维度强化企业日常信贷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隐患,防止企业挤占挪用信贷资金。

(三)全力推进“互联网+封闭运行”建设。

加快粮食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步伐,结合粮食部门“智慧粮库”建设,完善粮食库存远程监控系统。在实行开户行企业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基础上,推进与中储粮政策性粮食收购“一卡通”系统的对接。加快农发行“一卡通”系统企业端和粮食库存巡查系统的开发应用,切实提高粮食信贷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解决资金去向管不了、库存查不完、出库看不住等粮食信贷管理中最棘手、最难办和任务最繁重的工作。

(四)营造良好封闭管理外部环境。

一是建立常态化粮食收购信贷政策新闻媒体通报机制,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农发行收购政策、管理措施及支持市场化收购有关情况,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切实把握舆情主动权。二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影响农发行声誉的事件,要第一时间向政府和上级行报告,并及时澄清事实,分清责任。三是银政协手共建信用体系。与有关政府部门共同研究确定诚信企业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并动态调整,将不守信企业列入黑名单管理。

作者:肖玮 单位:农发行安徽省分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究市场化收购的信贷政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xdgllw/71339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