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范文

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范文

时间:2022-04-01 03:38:20

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高风险企业,发展会面临诸多风险,信贷风险则是面临的最大的金融风险,也是经营中需要控制的核心要素之一。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商业银行能否持续、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是打好 “三大攻坚战略”的必要举措。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薄弱环节,其中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问题中的关键。而防范化解信贷风险应从树立风险意识、加强机制建设、构筑风险化解体系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信贷风险是指在银行信贷资产在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并危及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及效益性的各种可能性。信贷风险总体上划分为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指源自银行体系之外的与其经营相关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政治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市场风险、产业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是指源自银行体系本身的各种风险,主要表现为战略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

二、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与考核机制不完善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程度也日益白热化。在业务、效益指标考核的多重压力下,往往会导致只注重了业绩、却忽视了风险。银行基层经营部门,既抓客户营销,又抓贷后管理,为“争夺客户”市场 ,“营销员”与“管理员”的角色时常出现偏差,往往只看重客户的归属,却忽视了风险与效益。对于客户的信贷调查通常停留在浅表,对借款人的真实还款能力的缺少深入分析、信贷风险缺少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风险管控方面通常采用“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导致贷款风险难以第一时间被发现;从现行信贷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环节仍存在许多缺失、缺位的现象,增加了信贷资产安全回收的不确定因素;在贷款审批决策环节,没能坚持“风险”首要准则,过多考虑短期经营业绩,片面顾及银企关系,热衷追求存款、产品、结算等指标效益,从而随意放宽或刻意变通贷款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给信贷资产安全埋下了祸根。

(二)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充满着众多的风险和难以预测的因素。正因如此,不良贷款边清边冒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由于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缺陷,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的科学性就略显不足。也使商业银行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影响,这种风险的暴露,就会直接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造成巨大影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建设不严密,不科学。职能科室及人员编制呈现“上大下小”现象,力量设置不均衡。在基层经营信贷业务前沿机构不但人员配置较少,而且基本没有风险监管岗位或人员,大都设置在二级分支行,业务营销和风险监控在前沿无法得到同步适时展开,风险管控滞后;二是制度性、常态化信贷监督检查不严谨、不全面。虽然商业银行大都建立了内审、风控机构,但实际缺少独立性,摆脱不了人情关系。导致有的检查走马观花、以点概面、敷衍塞责,即使检查发现了问题,但碍于情面,免不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与控管效果;三是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不连续。商业银行大多对信贷风险缺乏前瞻性、连续性的研判和预防。只是等到资产质量出现问题时,才去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通常会是“亡羊补牢、悔时已晚”;四是内部风险的研判与防范不重视、不深入。特别是基层信贷从业人员因受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及行内政策理解局限,一般对外部风险的分析与防范重视程度相对要高,而对内部的信贷政策、审批决策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风险在日常管理中缺乏深入的分析和防范,导致内部风险增加。

(三)抗风险能力偏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错杂变化,特别在经济下行和货币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下,会在给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带来更多压力,银行缺少政策支持以及资本补充渠道,面临的困难会更大。而银行对外则随着商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巨大、房地产信贷泡沫明显、期股市场跌宕无常,给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传导了更多困难。另外,银行在减缓发放贷款特别是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也加大了清收力度,导致“银行信贷紧缩与市场信贷需求增加”矛盾更加激烈,必将制约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流动性,继而影响银行信贷经营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四)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经营战略。风险管理人员稀少,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欠缺,缺乏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经营管理知识能力,缺失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观念,导致违规贷款、违章操作、越权等现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特别对基层行信贷人员素质重视不够,高素质的人才又很难下沉到基层,整体素质始终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由于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中审查报送不严、贷后检查表面化,从而增加了贷款经营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牢固树立风控意识,增强信贷风险观念风险意识是信贷风险防控的基础,商业银行要大力推进风险防范与管理制度的日常建设,广泛开展风险管理宣传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让信贷风控意识与信贷责任观念在信贷从业人员心中深耕蒂固。首先,在思想上时时刻刻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自觉抵制和不断改变信贷工作中不规范行为,扼制违规动机;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风险、警觉风险、消灭风险。充分认识信贷工作中每一风险环节、每一风险流程,从客户受理到贷款收回等流程环节,要切实做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其三,在业绩评价上正确对待“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风险有效控制的有机融合。信贷业务发展坚持风险、合规为前提,实施同步部署、同步考核。不能因片面强调发展,忽视风险防范,更不能因为发展,随意规避制度、变通条件,制造人为风险。

(二)加强信贷业务培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信贷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决定信贷风险管控的好坏,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信贷人员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提升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关系就是生产力”,维护和拓展客户关系是信贷人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特征,深入了解客户、提升客户关系需要信贷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不断加强学习、锤炼人际沟通水平,提升对外交际能力;其次,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积极改善服务、寻求差别化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必须积极倡导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提高和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帮助信贷人员自觉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立场坚定、思想纯洁,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有效抵制各种腐蚀与诱惑,道德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

(三)明确内部职责分工,发挥岗位制约作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完善组织体系和明确责任分工控制环境要素,建立业务部门、内控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门为“三道防线”的严密制衡体系,发挥“自控”、“互控”和“监控”作用。业务经营部门要在统一的风险偏好下,认真、真实、尽责评价客户,营销客户,努力发现和防范化解外部风险;审批决策部门要协调、指导、引导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信贷决策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分析、评价,统筹考虑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权衡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作出贷款决策;风险管理部门的要从业务规范的角度去防范风险,监督业务部门操作风险管理,并运用风险预警机制,在风险尚未发生之时去预警风险,风险显现时,监控风险并研究对策去化解风险;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三道防线,要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管理政策和措施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通过三道防线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和相互制衡,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四)强化风险机制建设,健全风险管控体系风险管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信贷风险复杂多样,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重点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去建立和强化。

1. 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它期望防止风险的发生而不是当出现问题时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系统,科学量化的指标体系,采用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数据收集等专业工具,对信贷业务每一环节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主动、系统、准确、真实的识别、监测、评估与分析,预测风险程度,采取防范规避途径与手段,做到防患于未然。

2. 构建全方位的风险化解体系。化解风险是在信贷风险事前没能得到有效预防事后所应采取的首要措施。“主动管理风险、主动处置风险”,是控制好信贷资产质量的不二法则。而能做好的前提,则是需要有“主动权”——具体而言,能否深刻理解客户的经营和盈利模式,是否掌握其各类资产、资源线索,能否提高相关主体的违约成本,以及能否对部分资产获得优先受偿权,是事先控制好风险,和在风险事件暴露之后掌握处置主动权的基础。首先,要取得风险暴露事先主动权。企业是具有生命周期的,银行的贷款一般选择的是企业发展的中期,解决的是企业流动资金周转。而我国的企业主大多数把短期流动资金作为长期经营资金使用,而银行信贷人员又只重“放”轻“管”,这就造成了企业主还款意识淡薄,不断盲目扩大经营规模或改变资金用途,直至企业经营衰退、停产,导致贷款出现风险。只有在授信调查和存续期,深刻理解客户的经营和盈利模式,跟踪摸清资金状况,正确预测企业发展趋势、制定分期还款计划,在风险及潜在风险未暴露时,逐步压缩退出贷款,才能最终控制好资产质量。其次,要取得风险暴露后的主动权。一是加大贷款催收力度。信贷资产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下降和还贷意愿发生变化。对借款人加大催收力度是一种有力的鞭促,能有效迫使借款人增强还债意识、设法履行还债义务;二是善用担保等各类风险缓释措施。调查、了解信贷客户的资产、第一还款来源等是确保信贷资产的基础固然重要,但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行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需求不同、实力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授信方案,尤其针对中小微企业,更应善用担保等各类风险缓释措施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其作用有三:一是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覆盖风险敞口,二是增加违约成本,三是在风险暴露和处置时,作为有力抓手。

常用的标准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三种,广义上还包括贸易融资产品内含的风险缓释措施,和其他非标准风险缓释措施(回购、差额补足、收益补足、风险置换、流动性支持、劣后安全垫等)。在实际工作中,增加风险缓释措施,可促使信贷客户及保证人等关联方不想出风险、不敢出风险,若出了风险则主动优先配合银行化解和处置风险,使银行的最终损失降到最低。三是依法维护银行资产权益。对于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或者资不抵债的企业,银行必须果断运用法律武器强制借款人依法偿还债务。特别是在风险事件暴露后,追偿、强制清收时(尤其在与其他债权人竞争时),能“快、狠”地动手处置,及时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诉前、诉讼保全。现行法律对法人财产分配实行查封优先原则,只有行动快速,才能为日后强制清收的后续工作(处置顺序、受偿顺序)打好基础。这里的所谓“狠”,是指将银行资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考虑,以“有我无敌”的“战斗”心态果断下决心,避免个人同情心或犹豫不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反馈控制机制。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是信贷风险管理相当重要的环节和部分,通过反馈报告、总结改进可以促使银行掌握信贷风险源、关键风险点、风险状况和控制效果,有效预防将来避免发生同样的经营管理错误与偏差。由于信贷资产经营本身就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高要求的活动,在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下,信贷资产发生经营损失的可能无法完全避免。而通过建立全面、严格、及时、有效的信贷风险反馈控制,可以正确评价、分析信贷风险发生的成因、加剧过程、化解措施的有效性程度等,从而不断汲取有价值的宝贵经验与历史教训,对信贷资产后续经营和管理产生警示与借鉴作用。信贷风险反馈控制机制虽然是在信贷资产发生损失之后而作的分析与控制,具有一定的缺失性和滞后性,但它在缺乏任何可预见手段的前提下,为信贷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提供了有价信息,对正确评价信贷风险管理绩效提供了衡量尺度,有利于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风险管理层实现了信息共享,有助于管理层对现实信贷风险做出积极的响应措施、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更好地促进信贷业务后续的健康发展。

作者:高农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黄石分行

被举报文档标题:商业银行防范与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xdfxlw/7316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