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印投资情况比较范文

中印投资情况比较范文

中印投资情况比较

FDI促进了中国商品出口迅速增长,1989年到2001年中国年均出口增长率为15%。1989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不足9%,到2002年其份额已占到一半。在某些高科技产业,2000年外资企业占电子电路产品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1%,占手机总出口的比重高达96%。2000-2001年中国吸收的FDI中大约有2/3投到了制造业部门。

相反,在印度,FDI推动印度出口增长的作用不是很明显(除信息产业外)。流入印度制造业的FDI主要是寻求市场型投资。90年代由FDI产生的出口只占印度总出口的3%,即使到现在,FDI占印度制造业出口的比重估计也不足10%。

2000-2001年,中国大部分FDI都流入了大范围的制造业。而在印度,多数FDI流向了服务业、电子电气设备产业,以及工程和计算机行业。

如何解释两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影响FDI的因素包括:基本因素、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及海外关系网。

基本因素

在影响FDI流入的经济基本因素方面,中国比印度具备更优越的条件。中国的GDP总值和人均GDP都高于印度,对于寻求市场型FDI来说,中国的市场更具吸引力。中国的教育程度也比印度高,劳动力技术水平更娴熟,对于寻求效率型投资者来说,中国也比印度更具吸引力。此外,中国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更具竞争力,特别是沿海地区。然而,印度在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国民的英语水平也更高。

通过分析两国吸收的FDI的组成成份,可以发现两国具有的不同的竞争优势。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国际跨国公司的参与,如宏基、爱立信、通用电气、日立、现代、英特尔、LG、微软、神达、摩托罗拉、NEC、诺基亚、飞利浦、三星、索尼、台积电、东芝和其他大型跨国公司,使得中国成为硬件设计和制造中心。而印度专攻于IT服务业、呼叫中心、企业后勤业务(back-officeoperations),以及R&D。

由于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本国消费者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如家用电器、电子设备、汽车、住房和休闲产业。国内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和基础设施,吸收了大批寻求市场型的投资者,同时也促进了从事制造业辅助服务的本土公司的发展。

中国对待FDI的态度和政策,以及FDI审批手续也足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在吸引FDI方面更出色。

中国比印度更具“商业导向性”,拥有更多的“FDI友好型”政策。

中国的FDI审批手续更简便、决策更迅速。

中国的劳动法更灵活,企业用工环境更佳、企业进入市场与退出市场的手续更简便。

最近,在对企业环境进行调查中发现,中国在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会、和FDI政策方面比印度更具吸引力。印度在政治环境、税收和融资方面的得分高于中国。2002年对跨国公司投资计划调查中发现,中国第一次取代美国成为FDI首选的目的地,而印度只排在第15位。印度工商联合会(FICCI)的调查也表明,中国在FDI政策框架、市场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投资回报率、劳动法规和税收方面都优于印度。

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印两国在FDI方面的不同表现也与两国FDI自由化时机、自由化进程、自由化内容,以及发展战略上的不同有关。

中国于1979年对FDI开放市场,并逐渐地实现

了投资体制自由化。印度开放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很多,但直到1991年才采取了全面的步骤实行投资自由化。

两国吸引的FDI类型不同,追求的工业发展战略也不同。印度长期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政策,并依赖国内资源和国内企业推动这一战略,其只在高科技产业方面才鼓励FDI流入。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后,采取的是渐进的自由化方式,并强迫外资企业采取合资形式,同时还限制FDI进入某些特定领域,但中国赋予FDI(而非国内企业)许多优惠条件,特别是对出口导向型的FDI。上述政策不仅吸引到大量的FDI,也导致迂回资金(中国国内企业把资金转入香港,然后再投资回中国,以逃避政策限制或获得给予外国投资者的特殊优惠条件)的出现。在印度,迂回资金(主要是通过毛里求斯)很少,而且主要是为了避税。

由于中国国内市场不完善,并且在外包、管理、本土投入品中存在问题,导致在中国运作的跨国公司的生产活动“过于内化”。所以,制造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中,有部分FDI是对中国市场环境不健全做出的“次优选择”。

印度的情况有一些不同。企业家精神在印度国内的企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此外,由于必要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已经具备,同时对FDI的限制政策一直沿续到90年代,在印度的跨国公司通常采取“外化”的生产模式(如授权经营和其他契约性安排)。即使在实行了广泛的FDI自由化政策后,“内化”模式也没能成为主导模式。在信息技术产业,向印度私人企业采购零部件,这种做法的效率更高,印度国内有众多合格的分包商。

2001年入世后,中国实行了对FDI更加有利的政策。随着中国服务业进一步自由化,中国的投资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例如,2004年中国将允许外国独资企业进入租赁业、仓储业和批发零售业,2005年允许进入广告业和联运业,2006年允许进入保险业,2007年允许进入货物运输业。中国已经开放了零售业市场,并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大型零售企业和超市的投资,如欧尚、家乐福、DiaryFarm、伊藤洋华堂、吉之岛、万客隆、麦德龙、普尔斯马特、7-11便利店和沃尔马。

印度政府正在计划向FDI开放更多的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企业持股上限。为了确定吸引更多FDI流入的方式,印度计划委员会于2001年8月成立了FDI指导委员会,并且学习中国的模式,成立了经济特区。在促进贸易和吸引FDI方面,中国的经济特区比印度的出口加工区更加成功。

海外关系网

除了经济和政策因素外,另一个足以说明中国能吸引大量FDI的因素是:对于海外华人企业和个人来说中国是其投资目的地,特别是亚洲的华人。海外华人商业网络巨大,且能向中国大陆大量投资,而印度海外商业网和其向印度投资的规模都很小。这是为什么呢?海外华人数量众多,更具企业家精神,重视与中国国内亲属的关系,并且有兴趣和财力在中国投资,此外当其向中国投资时,他们往往受到贵宾的待遇。而海外印度人数量较少,且多为专业人士,而且与中国人不同,印度人不经常与国内亲属联络,也缺乏向印度投资的财力。

中国和印度都是跨国公司转移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候选国,跨国公司是促进中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印度,跨国公司主要集中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通信产业,几乎所有的美欧大型信息技术企业都在印度设有机构,而且多数位于班加罗尔,例如美国运通、英国航空公司、美国大型保险金融集团Conseco、戴尔计算机和GECapital公司都把其后勤业务放到了印度。其他公司,如亚马逊和花旗银行,也向印度本国企业和驻印度的外国企业外包其服务业务。外国公司控制着印度的呼叫中心业务,其占印度此行业年营业额15亿美元的60%。

作为投资首选地,中国境内的投资者的信心正在增强,财富500强企业中有80%都在中国进行了投资,37%的财富500强企业向印度外包其业务。尽管印度相关政策环境得到了改善,但跨国公司的投资兴趣依然冷淡,也有一些例外,如信息和通信产业。

如果中国和印度能在其发展中协调FDI所发挥的作用,两国在吸引FDI流入方面前景十分乐观。巨大的市场规模与市场潜力,技术型的劳动力资源及低工资成本,都仍将是其吸引FDI流入的主要动力。中国将继续吸引大量的FDI流入,印度则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果印度的政策继续得到改善、政府承诺把吸引FDI作为其主要目标,在充满活力的国内企业的支持下,流入印度的FDI将开始增加。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