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范文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范文

时间:2022-12-10 04:58:07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信贷文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梳理我国商业银行每个发展阶段信贷文化的特征,反思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作为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信贷业务,其规模急剧扩张,截至2019年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152.58万亿元。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问题也不可忽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不良资产化解难度大、信贷管理滞后等问题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商业银行积聚了较大风险。面对严峻的金融形势,我国政府提出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防控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防控金融风险,主要是要防控信贷风险。而如何防控信贷风险使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再次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所谓信贷文化,是指在商业银行信贷中构建实施的,在信贷政策、程序、审计和控制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组织架构、制度规定、思维方式、信贷语言、操作要求等,这些在信贷业务中占支配地位的行为准则、习惯与做法的总和就构成了信贷文化。[1]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发展历程梳理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影响因素、形成机理,本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信贷文化是在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中,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形成的。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序幕。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回归中央银行职能,工、农、中、建四大专业商业银行相继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体系初步成型。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具有历史特殊性。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财政退出了直接投资建设和国企经营,但是,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较浓,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需履行市场职能;另一方面,作为准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商业银行承担着部分财政职能。所以,这一阶段的商业银行虽然开启了市场化经营,具有一定的经营决策权,初步形成了信贷文化,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发展计划仍然要依托政府的经济、产业政策来制定,借款人主要为国有企业,商业银行业务自主性受到极大的制约。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职能更多的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并未真正落实自负盈亏,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是极其不成熟的,信贷规模的扩大、放贷任务的完成是各大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而贷款的审批制度、监管机制、信贷资产管理等并未引起重视。

(二)转型时期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各专业银行要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贯彻执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原则。1994年,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商业银行的市场职能定位逐渐清晰。在此轮商业银行改革中,信贷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各大商业银行制定了具体的经营目标、信贷投放计划等,经营自主权大大提升,为了保障信贷资产质量,各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在信贷调查、信贷评审、贷款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风险控制和主动管理意识逐渐加强。但由于商业银行本质上还是国有独资银行,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仍然制约着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受到影响,信贷资源仍集中在国有企业,独立自主的信贷审查机制迟迟难以建立。

(三)股改上市后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2003年,中国银监会正式成立,致力于维护我国银行业合法、稳健运行,自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有了监管层面的制度指导和约束。我国加入WTO之后,承诺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为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股份制改革进程,2005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不良资产剥离、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开始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信贷文化。随着2009年、2010年“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即:《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也逐渐建立起成熟的信贷文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信贷风险偏好,信贷管理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统一授信、授权管理、信用评级、专家评审,贷款分类等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信贷从业人员队伍素质显著提升,风险意识、营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四)严监管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信贷文化随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不良贷款余额也是规模惊人,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和企业客户的杠杆率长期居高不下,集聚了较高风险。党的开始,中央明确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战略目标,推动了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向更加稳健、合规的方向转型,去杠杆、支持实体经济、绿色金融等概念成为了信贷文化关注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现状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对于银行信贷的合规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不过,受市场化经营时间短、经营环境不稳定、自身发展局限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信贷发展战略不合理所谓信贷发展战略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信贷投放规模、信贷投向、信贷定价等一系列信贷政策。信贷战略是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外在体现,将自上而下地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发展、信贷质量。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存在如下不合理问题:一是信贷战略的制定缺乏长远眼光,走一步看一步,一旦政策环境宽松就一股脑加大信贷投放,一旦政策收紧又一刀切全面压缩信贷投放,这样“一脚油门、一脚刹车”式的信贷发展方式完全打乱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二是信贷战略的制定没有处理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一些商业银行信贷战略过于激进,将拓展市场份额作为第一要务,而忽视了风险拨备是否充足、信贷结构是否合理、风险缓释是否足额、信贷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等问题,忽略了信贷风险将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2]

(二)合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合规发展的相关制度已经比较健全,尤其是“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使得商业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同时,各种违规放贷事件还是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铤而走险、突破合规底线的事情时常发生,此外,这些年信贷业务急剧扩张,信贷从业人员相对紧缺,再加上近年来信贷人员的流动性大大增加,都导致了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和合规意识明显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从顶层设计上就出了问题,如制度漏洞、管理漏洞等,最终导致一线从业人员合规底线的突破。

(三)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信贷绩效考核机制是对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激励、引导、监督的制度保证,商业银行有什么样的绩效考核机制,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信贷文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绩效考核机制的主要问题是信贷规模盲目扩张,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片面追求业务发展,重放轻管,忽视了合规和风险。与绩效激励机制相对应的是银行信贷考核与监督机制相对较弱,对于一些不良贷款的责任人问责迟迟不落实,难以形成警示作用。另外一方面,对于“尽职免责”的落实标准不明确,容易出现矫枉过正,打击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

(四)信贷制度、流程亟待梳理长期以来,信贷是有风险的,关于这一点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是达成普遍共识的,因此,各大商业银行在各自的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建立了相对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体系,以支撑其信贷文化的建立。但是,这些制度设计过于繁复,流程环节重复冗长,免责文化在信贷领域盛行,业务审核教条、死板,导致一线信贷从业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整日埋头案头工作和处理内部沟通工作,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也容易因为业务要求过多过细导致工作人员抓不到风险防控的重点,反而不利于信贷风险的管控。

(五)信贷偏好守旧所谓信贷偏好是指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产投向哪类贷款、哪类企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偏好存在两类问题:一是在信贷客户的选择上,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大企业、国有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则比较挑剔,造成了信贷结构严重失衡;二是过分依赖信贷担保手段,将风险缓释手段“典当化”,而忽视了信贷第一还款来源,即现金流,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商业银行想要建立自身的信贷文化,已经不能简单效仿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的经验,而是要根据我国的特殊经济阶段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平衡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建立稳健的信贷文化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业务就是在经营风险,收益与风险基本成正相关。因此,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发展与风险的关系,形成稳健的发展战略和信贷文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稳健的信贷文化不能靠基层员工的自觉,而是要依托商业银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领导层要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确定信贷业务发展的盈利目标以及风险承受范围,制定适合本行的信贷发展战略,保持前瞻性、预判性,避免信贷政策的大起大落,建立稳健的信贷文化。[3]

(二)多措并举,建立信贷合规文化合规文化是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底色。建立信贷合规文化,商业银行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制度层面堵住合规漏洞,加强信贷相关制度的可执行性,避免业务文件过于笼统、模糊等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员工的合规教育,尤其是针对新上岗的信贷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把关,切忌“边干边学”的人才培养误区,务必保证员工完全掌握信贷制度、知晓信贷风险点之后再开办相关业务,必要的话应该建立信贷人员准入考试制度。信贷人员应该对信贷保持敬畏感和责任感,但是,由于目前信贷市场竞争激烈、信贷人员流动性较高,导致信贷人员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缺乏对信贷业务的责任感。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信贷人才长期发展规划,给予信贷人员归属感、荣誉感,提供合理上升渠道,激发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三)优化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具有较强的激励引领作用,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要改变过去简单的、以信贷投放规模论英雄的激励制度,要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变化,比如降低利润、规模等指标的比重,适当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结构优化、市场影响力等指标,引导商业银行各级管理者把更多精力放在信贷风险管控上,实现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最终将绩效考核转变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考核,即从管理利润到管理价值,打造现代经营理念和信贷文化。

(四)优化信贷制度及流程,提升竞争力要进一步明确前、中、后台各部门的职责,精简优化流程,重点管控实质性风险,对于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坚决舍弃。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并且保证监督责任同步到位,避免因为简单放权导致业务野蛮发展而引发新的风险。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威胁,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信贷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手段,突破传统观念,进一步优化信贷制度和流程,提升信贷审批效率以及客户体验,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贷文化。

(五)降杠杆、调结构,推动信贷回归实体经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要顺应国家的宏观政策,降杠杆对商业银行来说有两方面要求,一是强调信贷资金表内管理,坚决制止信贷资金违规出表的行为;二是要求商业银行按照企业实际需求放贷,严禁违规过度放贷。同时,商业银行要坚决执行去产能、调结构的信贷政策,逐步退出高耗能产业,加强对高科技产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动信贷回归实体经济。[4]

(六)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发展信贷业务的本质是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汇聚社会资本,通过信贷投放实现信贷资源的分配。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不仅仅关乎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更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不断优化信贷投向,优先支持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即商业银行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大对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尤其是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凤桥.坚守信贷文化积极推进信贷结构转型[J].杭州金融研究学院学报,2016,(9):64-67.

[2]黄国枝.建设信贷文化共享经济发展[N].湄洲日报,2017-08-15.

[3]张天平.浅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6):43-44.

[4]黄云.转型期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思路[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120-122.

作者:宋贺 单位:吉林省金融文化研究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grxdlw/74548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