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范文

谈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范文

时间:2022-07-18 10:25:32

谈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公共基础课程的比较

公共基础课是指除专业教育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由于各高校课程的组合形式不尽相同,公共基础课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全校通修课”等多种不同的称谓。本文统计公共基础课时采用如下标准:高校明确使用“公共基础课”称谓的,按高校培养方案中指定的课程统计;使用其他称谓的,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参照前者口径进行统计。表1资料显示,12所样本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呈现如下共性:一是公共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以要求达到的学分计,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中的比重一般在四成左右。二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课程构成了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主体。除南京财经大学外,其他高校“三课”学分占全部公共基础课程总学分的比例均在40%以上,其中中央财经大学的这一比例最高,达71.95%。同时,样本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课程的广博程度不同。有的高校(如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博程度较高,除一些共性知识外,还涉及人文、自然、科技等知识,而另外一些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广博程度则相对较低。

(二)学科基础课程的比较

学科基础课程是学科门类范围内所有专业学生的通修课程,其功能是建构知识的主体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各高校学科基础课程的名称较为一致,除绝大多数高校使用“学科基础课”外,也有冠名“学科通修课”、“学院基础课”者。由于功能相一致,本文统计时,将“学科通修课”、“学院基础课”视为学科基础课。表2资料显示,12所样本高校的学科基础课程呈现出明显共性:跨学科性。该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包括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经济法学等多个学科。应当说,学科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性设臵,使财政学的学科基础得到扩展和加强,有利于财政学专业学生多视角地分析财政现象和问题。同时,12所样本高校学科基础课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除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三个较为一致的学科外,有的高校学科基础课程还涉及经济法学、数学,甚至有的还涉及经济史学。相比较而言,综合性大学更注重数学,财经类高校则更注重经济法学。

(三)专业课程的比较

专业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最重要、最直接依托,其设臵状况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有着重要影响。这里,专业课程包括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或主干课)”。调查资料表明,12所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呈现如下共性:一是专业课程呈现跨专业性。12所样本高校的专业课程中全部开设有跨专业性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又高度集中于财务、会计类课程。二是实验课程受到重视。12所样本高校中,除厦门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外,其他10所高校均设臵了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有的属于实务课程的课内实验,如河北经贸大学的《国家预算》课程;有的属于专项实验,如广东商学院的“ERP软件I(财务管理系统)”;有的则属于综合实验,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财政专业综合模拟”。专业课程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知识深度不同。有的高校设臵了纵深课程如《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支出的艺术》等,而有的高校则未设此类课程。

二、结论

(一)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呈现明显的差异,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如前所述,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在呈现财政学专业共性特征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为课程门数的不同,更主要的还表现为课程功能的不同,有些高校的课程体系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南京审计学院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注重财政学、审计学、财务会计学的贯通,开发了《财政审计》课程,课程体系呈现出财政学与审计学相融合的特色;中山大学从要求学生具有“跨文化合作和学习的能力”出发,设臵了《全球视野》、《全球社会》、《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沟通》等课程,课程体系呈现浓厚的“大视野”特色。

(二)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较为突出,但尚未形成合理的结构

12所样本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分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比例平均达39.46%。相对于以往“只重视专业素质培养,忽略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突出地位,对于提高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必要的。但各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课程的比例过大,而文化修养、逻辑思维等其他课程的比例过小。这种过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掌握(外语)和身体素质保障(体育)的课程结构,会极大地限制公共基础课程应有功能的发挥。

(三)专业教育课程总体趋向合理,但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专业教育课程是指由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课程总体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科基础课程实现了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单一学科基础向现代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基础的转变,将财政学专业建立在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实现财政学专业人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进一步丰富,应用性进一步增强。如绝大多数高校在传统的财政理论与实务、财政史类等课程之外,增加了《税收筹划》、《税收实务》等新的实务课程、实验课程。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在于:有的高校专业课程设臵存在过于市场化倾向。如,有些高校为了迎合人才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专业课中开设相当比重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挤压了专业课的空间,削弱了专业课的地位,使专业课程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大力推进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建设

课程体系的特色化是财政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特色化本质上是课程体系的差异化和优质化。因此,课程体系特色化建设应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横向上,努力开发特色课程,并对现有不合理的课程进行删减、归并、整合,进而形成完整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课程体系;纵向上,积极培育优质课程,使课程体系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有效性显著增强。优质课程的培育,应选择能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产生基础性影响的课程。例如,《财政学》属于《国家预算》、《地方财政》、《公共支出学》等诸多课程先修课程,将《财政学》培育成优质课程,对后续其他课程的教学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进一步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构

公共基础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的任务。基于目前现状,调整公共基础课程的结构应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增设人文修养、逻辑思维类课程如《经典文学作品鉴赏》、《形式逻辑》等,以便弥补在学生人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上的“短板”。二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公共基础课程,这既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高校课程体系的特色化建设。如,一些综合性大学可根据伦理学学科优势,开设《财政伦理》课程等。三是优化课程之间的比例,做到有增有减,尤其要处理好新、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

(三)正确处理专业课设置上“学科逻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

学科是一种与研究科目紧密相关的知识分类。作为财政学科的一个基本构成要件,专业课程应当体现财政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在专业课中塞入一些非财政学科特定知识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同时,专业教育毕竟有它的工具性。在专业课程设臵上抱守特定知识体系而漠视人才市场需求的做法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臵应遵循“学科逻辑优先,兼顾市场需求”的原则。基于此,建议将现有的归属于专业课程的一些财务、会计类课程移出,将其划入学科基础课程,以保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开发财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课程,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知识的市场适应性。

作者:刘德成张运书单位:河北经贸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czxlw/64930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