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财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4篇范文

财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4篇范文

时间:2022-02-23 10:23:14

财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4篇

第一篇

一、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深入开展“感恩敬业、履职尽责”教育。国际税收管理人员的思想作风和办事效率,都直接对外发生着影响。因此,要深入开展“感恩敬业、履职尽责”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使广大外籍税务管理人员恪守职业道德,遵从职业操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文明服务、无私奉献,树立“我靠地税成长、地税靠我发展”的理念,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付之于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中,促进地税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围绕专业化管理建立培训与学习的长效机制。国际税收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为了提高外籍人员税收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采取脱产轮训和在岗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一要解决普及的问题,使所有税务人员普遍接受一次专业知识入门教育。二要通过有组织地轮训,提高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税务人员等级考核制度,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税务干部管理。按照注重实绩,鼓励竞争原则,对各类干部定期实行考试,根据考试结果进行评议,评定等级。四要根据外籍人员税收管理不同岗位职责要求,分等级上岗。这种等级制与职务升降和经济利益、奖惩紧密挂钩,以激励涉外税务人员不断钻研征管业务,提高办事效率。

二、因地制宜建立税收征管机制

1.构建相应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体系。对外籍人员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标、原则、方式进行统一规范,使专业化管理的推行有法可依。一是要坚持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模式。管理机构调整后,市县两级税务机关要把外籍人员作为重点类型税源进行专门管理,实现税源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落实《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外籍人员个税征收管理办法》和《总局关于加强外籍人员档案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外籍人员的基础登记信息管理。三是加强重点建设项目跟踪管理。实行项目专人管理,摸清重点项目与外籍人员提供服务的关系,搞好全程跟踪和全面服务,将沧州市的项目优势转化为税源优势。四是进一步完善外籍税收管理员制度。细化税源管理职责,加强外籍税收管理员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和程序操作。加强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建立“优秀管理员”评比奖励制度。五是夯实巩固现有的外籍人员税收征管制度。重点完善涉外企业基础信息资料和外籍个人税收档案,推广外籍人员纳税约谈制度,搞好涉外税务审计,做好涉外税收情报交换和反避税工作。促使外籍税源监控更加严密,征管措施更加有力,征管基础更加稳固,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提高。

2.明确专业化管理具体的操作实施机制。建立“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以此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效率。“四位一体”良性互动机制,就是以税收分析为起点,通过税收分析发现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查找原因,通过加强税源监控、税务审计(稽查)解决问题、反馈问题。“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合力,促进外籍人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建立这一机制,关键是要把四项工作有机统一起来,搞好税务系统内部的部门协作,及时传递信息,真正实现“互动”。

三、优化纳税服务意识

1.税收征管工作要从“监督打击型”向“执法服务型”转变。从过去视纳税人为偷税者处处设防严罚,转变为重视对纳税行为成本收益的分析,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降低税收征收成本,提高纳税遵从度,顺应国际大发展的潮流,改变与外籍人员打交道的策略,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

2.从满足征管需求为主向满足纳税人的纳税需求为主转变。充分认识到推行纳税服务也是培养纳税遵从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强调纳税人义务的同时,更加注重纳税人的权利,自觉树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思想,尽早实现执法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多从服务外籍纳税人的角度着眼,按照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的服务需求,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3.从形象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纳税服务内容取决于纳税人在办税中的需要。对此,我们要从纳税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出发,针对纳税人特别是外籍人员对税收专业知识与技能、程序、权益的需要,本着简化、科学、高效的原则,为纳税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4.从“职业道德”取向向“行政行为”取向转变。建立纳税服务考核体系,加快研究制定确保纳税服务思想和观念能够落实的规范和机制,让纳税服务的标准变成实实在在的、硬性的、可以量化和考核的条款,使之成为行政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四、增强对外籍人员提供纳税服务的主动性

1.健全法律体系,实现纳税服务的制度化。将针对外籍人员合理诉求提供全方位、高水准、专业化纳税服务的内容,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建立起纳税人权益的保障和救济机制,并使之成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义务和外籍人员的法定权益。

2.主动拓宽外籍人员纳税服务的触角。对外籍人员的税收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完成税收任务的狭隘观念上,而要将纳税服务的触角不断向外向型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延伸,主动出击。一是积极参与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的招商会、研讨会、洽谈会等活动,及时掌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动向和走势,获取有利于外籍人员税收征管的信息,适时开展税法宣传,变税后管理为税前管理。二是加强与外事部门合作,逐步实现与外事部门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纳税服务合作、配合机制,改变税务部门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三是积极加快税收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网上行政,扭转但靠人工服务效率低的局面,建立起针对外籍人员的快速反应机制,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加有效的管理,提高纳税服务的质量。

3.建立纳税服务效果评价考评体系,切实解决纳税服务缺位问题。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纳税人满意程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将服务职责纳入每个层次岗责考核体系,既要在税务机关内部相互考核,还要征求外籍人员、各级政府、社会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对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意见,并将纳税服务考评结果与部门的工作考核和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晋升挂钩,改变“口惠而实不至”的形式主义问题。

作者:成新轩王龙煌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省沧州市地方税务局

第二篇

一、县乡财政的地位分析

据2012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县域内人口共计9.31亿,县域内地区GDP达到24.14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额的51.04%。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万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5.07%。县域财政在宏观经济中地位的逐步上升,不仅有利于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保障基层政权的稳定,从而促进宏观经济良性发展。

(一)县乡财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县乡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贴近农民、贴近农村。县乡是农业的主要生产地区,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三农问题关系着改革发函平稳运行的大局,唯有大力进行经济健康发展,富强农村经济市场,完善县乡财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农业困境,也才能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方可顺利完成。

(二)县乡财政是实现财政职能的基础

县乡政府财政是财政职能的基础,特别是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攻击和基层设施建设。根据有关统计数据,2005年农业类支出,社会救济和抚恤费,教育事业费,行政管理费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已经超出50%以上,而体广播事业费、卫生经费、城市建设维护费支出等方面的支出也都超过了40%,县乡财政的负担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县乡政府还担负着其他方面的事务,倘若没有足够的财力给予支持,县乡政府的职能实现就无从谈起。因此,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不但能保证县乡财政职能的实现,而且还促使农村分配关系进一步规范,使县乡政府将精力更好地放在职能的履行上面,给予农村基层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县乡财政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日益严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做大县乡财政,增强基层财力。改变农村社会投入缺乏的现状,从而才能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也可以充分发挥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逐步改变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分税制改革后的县乡财政体制

1994年分税制改革规范了中央与省级财政关系,划分了中央与省级的财权和事权,但是对于省以下、尤其是县乡财政体制并没有进行彻底地分税制改革,没有建立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迅速增加,但随着财权上移,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县乡政府较分税制改革前承担了较多的事务,但其财政收入与税收不断减少,致使县乡政府的负担沉重。分税制改革后县乡两级一般预算收入较分税制改革前呈现出下降态势。1989年在全国预算收入中占比为10.5%,经过3年发展,在1993年上涨到了18.5%,但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后,在1997年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占比为11.1%,2003年为11.5%,直到2008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4.9%。因此,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收支不平衡问题逐步凸显,县乡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

三、县乡财政困难及成因分析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特征表现

1.财政自给能力偏低所谓财政自给能力就是一级政府为满足其支出需要而筹集收入的能力。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被称为财政自给率。财政自给率是反映一级政府财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全国各省情况来看,东部地区财政自给能力较中西部地区要高,财政自给能力从东往西呈现出递减的情况。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困难的程度较东部地区严重的多,而从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看,财政自给能力偏低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2.县乡债务问题严重对于县乡财政的债务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而权威的数据,但有许多学者进行了调查和测算。据有关学者的分析,2004年我国地方县乡债务已达到7284.78亿元,并且东中西部地区债务规模呈现递减的情况,东部债务最高为2899.53亿元,西部地区债务最低为1938.97亿元,其中直接显性债务4255.07亿元,或有显性债务3029.71亿元。从政府层次上看,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基层,县乡政府偿债困难,乡镇债务较为明显。从债务类型上看,市级财政的债务主要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债转贷等,县乡财政主要是教师工资拖欠、各种政府贷款担保、各种非法集资等。3.县域间财力不平衡问题由于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东中西部地区县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从2004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行表上可以看出,仅东部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就有77个县市入选,在加上其他省份的县市,东部地区共有88个县市入选,而东北地区有5个县市入选,中西部地区仅仅有7个县市入选,县域间财力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二)县乡财政困难原因分析

导致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经济因素、体制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笔者仅从体制层面对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1.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权与事权不匹配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在事权方面,表现为责任不明确、范围不清晰,各级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以及支出责任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分税制改革后随着财权的上移,省市政府为减轻压力,也竞相将财权上移,而将更多的事权留给了县乡基层。在财权方面,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取得了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大部分收入,在加上其他独享与共享的税种,留给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税种并不多。在省以下各级政府中,稍好的税种便被省市独享或共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留给县乡政府的税种少之又少。地方基层政府缺少必要的主体税种是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政府层级过多、行政成本过高我国实行的是五级政府、五级财政的架构。从分税制以来的情况看,政府层级过多,行政机构臃肿、行政成本过高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对于发达国家三级政府、三级财政的架构。我国五级政府体制在财权与事权、税种的划分以及政府间关系处理上的弊端暴露无疑。加上各级政府庞大的行政开支尤其是县乡政府行政成本过高、拖欠工资问题严重。县乡财政供养人口过多使得县乡财政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供给上。因此,必须精简机构、压缩行政开支,减少政府层级。通过建立三级政府、三级财政体制架构,才能保证分税制在省以下的顺利推行与深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局面。3.转移支付不科学不规范分税制改革以后,升级政府大多比照中央对地方的做法,相机出台了省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内容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大体相同,他在结构和做法上存在的问题也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支付类似,主要问题有:首先,省对县乡均等化转移支付不足。各省的税收返还做法不一,增量转移支付是按照因素法进行分配,但规模相对较小,且地区间财力分布严重失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县级财政收支问题。其次,通过规范方式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小,体制补助长期不变,个别县乡出现财力负增长。最后,中央政府在委托性事务或共同负担事物提供资金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办法,拨款存在一定程度随意性,同时在对其使用效果监督方面也存在一定缺失,从而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的情况。

四、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与财权

(一)合理划分政府间的事权

事权就是在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间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在事权的划分上要充分顾及到公共产品的功能与性质,以及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等原则,相关法律也要为事权的划分提供保障。中央政府的事权主要为:国防;外交;公共安全和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基础教育;对外援助;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国范围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涉及国家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如高等教育、空间开发、海洋开发、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卫生防疫和调节省际之间的财力平衡等。另外,货币发行、汇率调整、国土开发、产业布局等宏观调控权利应该集中在中央。省级政府的事权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地区性政策和法律,承担本区域教、科、文、卫、体等事宜,承担涉及全省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省内各政府间的事务和调节县际之间的财力平衡等。县级政府的事权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政策,承担本区域内教、科、文、卫、体等事务,承担本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处理区域内行政事务,承担上级交办事宜和调节乡镇之间的财力平衡等。

(二)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首先,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权。税收入立法应该保持地方辅助中央,中央引导、监督地方税收立法的原则。对于税源分布零星、对宏观经济不产生直接影响、征税成本较高且具有区域性的税种,其立法权、征管权可放权给地方,如契税等;对于全国统一开征,对宏观经济有较大影响的税种如营业税等,可将部分政策调整权和征管权交由地方,这样在确保统一的条件下,可兼顾各地不同情况。其次,将各税种进行合理划分,从而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在三级政府财政体制下,应合理划分税种,给予县级政府必要的主体税种以保障其收入来源,建立和完善与县乡职能相适应的地方税体系。在三级财政体制框架下,应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给予县级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征管权,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其中中央应集中大部分税收收入,县级次之,省级的主要职能是协调与平衡。对于关系国家整体利益、产业机构、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税种应为中央财政所有,对于关系基层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基层人民群众关系较密切的税种、但又不影响大局的,可划为县级财政所有。

(三)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转移支付法律体系。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不规范、资金分配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法律规范和监督的缺失。因此,若要建立科学高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法律体系。我们应抓紧研究出台《财政转移支付法》等相关法律,构筑完善的转移支付法律体系,明确规定转移支付的目标、原则、资金的来源、分配程序、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分配公式等各个环节,同时要以法律高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及相应的监管机制,并注重对转移支付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评价,为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提供保障。其次,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我们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转移支付资金进行科学分配,建立以县为重点、省对县的纵向转移支付体系,从而提高省内财力较弱县的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县际间的横向转移支付体系,通过转移支付实现财力在经济富裕县与贫困县之间的合理调整,使各个县的财力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能够大体上均等。

作者:尹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第三篇

1.深化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

1.1进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和快速发展的不断深入,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然而,通过大量实践表明,改革财政税收体制的关键点就是要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可以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将关系到社会全局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甚至还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从某种程度来说,改革税收财政体制的基础为改革政府体制,这主要是由于政府体制决定着政府职能的实施,并且又能够直接决定不同层次政府财力支配,上述情况都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的基本现状。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指的是各地区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在党中央的统一带领下,落实财政预算与管理。它是由最初财政财税与相关政策规定,发展到确定财政收支结构与模式等,以上内容都是在中央政府决策基础上所执行与实施的。但是,各级地方的政府机构会在中央集权的统一授权和决策下,有权利也有责任的对财政活动进行相关管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就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模式———“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这种模式的改革是国内初步形成了“分税分级”的财政框架,这不仅能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能在完善中央以及各地区财政关系基础上,又建立了一能够稳定增长的财政收入体制,从而最终达到预期结果,切实提升财政管控能力以及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1.2分析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在收支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化改革部门的预算,再逐步建立财权和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与落实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税收制度,并且这也成为当前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的一个基本要求。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依然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依然受到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还要主动地借鉴外来的、有益的发展经验,能够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式中矢志不渝的加强深化财政税收的体制改革创新内容。目前的财政税收体制标准已经不再适应推动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条件了,新一代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处在势在必行的状态。

2.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措施

2.1创建财权与事权能够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建立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的财政体制,主要目的是更好的适应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改革以及发展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紧密参照财权和事权互相配套原则,首先要将省级以下财政管理制度进行整理并予以完善,再将各级政府事权和具体的责任支出情况予以科学划分,同时还要认真对收入权利以及收入能力二者的比例进行核对;对地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收入比例予以划分,减轻地方政府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

2.2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机制和收入来源“放让式权力”是改革的开始,随着改革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创建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长时间一来,改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都是影响与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政府若要承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就只能严格的按照规范的收入机制,才能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3.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迅猛发展,再加上,当前我国依然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初始阶段与社会转移矛盾显现的重要时期,现在的改革发展任务艰巨而又繁重。现行财政税收的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完全不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要求,特别是与我国正逐步实施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必须要改革与创新财政税收体制。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努力处理好财政税收的管理问题、制定出有效的监管对策、逐步完善和财政体制相关的管理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建立一套新的财政税收体制,从而为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协调与发展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作者:钱颖单位:唐山市交通运输局公路工程处

第四篇

一、企业财政税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财政管理分化不细目前我国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财政管理方法,其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企业的整体则政方向,而忽略了对企业内各部门的则政细致管理,这样一来对企业财政的细致掌控程度就略显薄弱,在做财政申报时税收部门往往不能从企业的报表中得到细致的企业则政信息,使税收工作的工作进度变缓,税收的控制力度变低,进而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的出现,企业则政部门形成巨大的工作岗位缺口。

(二)政府与企业的配合默契不够在目前多数地方税收部门都是单独存在的,并没有与管辖内的企业发生任何合作行为,这是我国政府税收政策和我国企业财政理念的缺陷,企业与政府不应该的分开的,而税收制度也应该是一体化的,在税收过程中如若不明确这一点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

二、如何合理应对企业税收中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监管制度

1.加强对企业内部资金项目的监管力度这一工作要深人到企业日常经济行为中去,将财政管理部门工作细化,制定相应经济项目的财政报表,在开展这一工作之前,我们要先将企业内部和财政部门内部细分化,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才生经济流量的方向,并且根据这一方向制定适合本部门的经济流量报表,并做好日验收、周验收、月验收工作。另外就则政部门内部的细致化制定,财政部门内部分化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财务政策是否能被及时传达,企业内部的财政管理时候能够有效细分,对各个部门的管理工作是否能做到专人负责,这些是企业财政税收能做好的基础工作。

2.采取双向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是针对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而言的,建立良好的双向书管理制度是保证政府有效进行税收工作、企业配合交税的理想状态,可以说传统的观念中政府和企业是分开,一个负责管理,一个扶着执行,这就种错误观念严重制约了企业和政府建立良好有效的合作关系。在企业中成立专门的申报小组与政府部门时时取得互动,这样不仅能使企业的运营之路合法,并且当企业遇到问题时政府能及时知晓,并且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另外政府税收人员也应经常深人企业中去,指导和纠正企业中的税收管理制度,利用这种企业和政府的双向管理政策,可以达到一种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关系。

(二)建立良好的财政税收政策

想要有效的对企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优化就要先做到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的优化工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人员专业性较强的财政部门,科学地对该部门在企业中所产生的职能作用进行定位,并且赋予该部门一定的执行权力,在明确了职能之后工作才能有方向。其次,优化管理制度制度、提升全企业对税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无论是财政部门还是其他部门,完善其内部严禁的管理制度,使其形成一体化的管理网,这样才能有效统筹监控,以便更好的配合政府部门的税收工作。最后,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企业财政部门可以利用这个信息化平台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政府税收政策,也可将企业的税源录人其中,以便实时对税源情况进行监控。另外企业也可以增加信息平台的报警机制,当企业内部财会数字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发出警报,使企业则政不至于发生偏离。

三、总结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人的重要支柱,也是保证企业资金健康运作的重要基础,要想更好的控制企业的财政税收情况我们就必须得做好企业内部则政细分,政府部门则应该做好部门制度完善,只有这两者有机良好的配合、协同作业,国家的税收政策才能得到落实,税收有显著的成果。

作者:任子芳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财会税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zlw/czsslw/6391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