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保险业人才匮乏范文

保险业人才匮乏范文

保险业人才匮乏

一、保险业面临人才挑战

目前保险业面临人才挑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才数量的匮乏。截至2004年底,我国已有各类保险机构近70家、省市以上分支机构2993家、中介机构1317家、保险从业人员近150万。主体迅速增加导致对人才需求陡增,人才已成为市场主体站稳脚跟、快速扩张的关键。目前保险市场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全国各类高校培养出的保险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二是从其他行业转向保险业的人员;三是原来保险行业的存续人员。这三部分人员在数量构成上呈橄榄球状,即学生和原有存续人员较少,其他转行人员较多。而学生和原续人员中,能够担当公司各级高管人员和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才凤毛麟角。单纯从数量上看,保险业的人才就非常匮乏,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目前保险业各个岗位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供和需之间的比例约1∶4。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另外尤其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保险市场人才的数量近年来呈现出负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加重了保险业人才的匮乏。根据保监会数据,2004年之前保险营销员总数一直在140万左右徘徊,但是2005年初以来,负增长态势就十分明显,2005年第二季度更是比2004年末绝对减少了3.62万人。

(二)人才总体质量的不高,行业的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多年来,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长期采用拿来主义的选人政策、任其自然成长的育人策略、以保费多少决定身价的用人标准,使得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留下很大遗憾,没有培养出众多懂管理、善经营、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如今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退化的窘境。现存高管人员中,复合型、政策视野宽、懂现代经营管理理论、能够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人才就更少。一直以来,保险业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重短期绩效轻长期发展、重市场份额轻经营效益、重保费规模轻财务稳健、重业务数量轻业务品质。这种经营理念导致市场主体在招聘过程中重量不重质,造成保险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降低。行业人员整体素质低反过来又影响保险业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进一步促使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竞相挖角、高薪诱惑、降低标准、频繁流动已经成为市场常见的现象,这些问题正在威胁着落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力成本增加。近年来,保险经营的人力成本陡增,薪酬收入在整个社会行业中名列前茅。适度高薪、收入与贡献相匹配本无可厚非,但目前业人高薪缺乏理性,有的公司薪酬不讲能力、不看贡献,有的人虽经实践证明能力不行,但每换一家公司身份便增加一成,薪酬待遇攀比之风使得业内人力成本增加,公司压力增大,经营愈加艰辛。

二、保险业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论国家、行业还是企业的发展实际上都是人才的竞争。目前保险业专业人才的匮乏,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历史、体制、发展、环境变化和培养模式等五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展业、精算、承保、投资、理赔等专门人才的需求,各种专业人士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它有一个时滞。而我国保险业务在长达20年的停顿所带来的一个直接严重后果是,导致保险人才培养的断层。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建立了保险专业的几十所高等院校中,也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素质不高,教材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保险业发展的需要。

(二)体制的原因。近二十几年来,保费收入以年均30%以上的幅度增长。对外开放前,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外资营受到限制,国内竞争不够充分,各个主体都能轻易获得可观利润,因此,主体缺乏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提高员工素质的内在动力,长期陈旧的经营理念和粗放式的经营行为使得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不思进取、不学无术、粗放经营的习惯,逐渐变成怕竞争、不会竞争的懒人和庸人。

(三)发展的原因。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保险业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立了许多新公司,对专业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而专业人才供给是有约束条件的。保险业发展速度过快与人才供给的严重不足是造成目前保险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凸现的原因之一。

(四)环境变化的原因。首先以最低的价格买到尽可能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是消费者普遍的心理,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人们了解保险、熟悉保险、购买保险的意识正在逐渐加强,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保险意识正趋向成熟。其次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保险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产品功能互融,资金相互流通,市场主体相互依赖,客户相互转移,资金和客户随着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呈现变动性和趋利性。上述环境的变化要求市场主体在选拔保险人才时需要复合型现代保险人才,而目前保险市场存在大量的低素质的保险从业人员,这种景况加剧了保险人才的匮乏。

(五)培养模式方面的原因。保险业恢复发展以来,总体来看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在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保险教育在进行某种程度的封闭式的“自我循环”,表现在相对于保险业界巨大的变化,保险教育这些年只有微小的变化。第二是保险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短视,评价指标也很实用,这样一种信号传递给大学的保险教育,迫使大学的保险教育不得不注重“短、平、快”项目,向“实务化”方面发展,由此弱化了了大学教育的应有职能,造成专业人才的基础不扎实、综合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是教育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的沟通不够,只扫门前雪。教育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缺乏对保险人才教育培养和保险人才储备等关乎国内保险业发展重要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的认识。

三、发展提升保险人才的对策研究

(一)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第一是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教育一定要“宽口径,厚基础”,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有关经济的基础如经济学,金融、数学、统计、管理、营销等基础学科知识,注重理论素养的培养,分析方法的传授和视野的开阔,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开发自己各种能力的本领。总之,最佳的大学教育应当是使学生在专业领域内更具创造性,使学生变得更善于思考,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学校可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提供适合让他们学习的环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单单只为他们提供保险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应该为其构筑大金融范畴的知识架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的发展。第二是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又推动了理论向前不断发展。高等学校的保险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与公司培训项目接轨等方面作出一些改革。如在不同的保险公司设立保险专业学生实习基地,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保险实务,而且在理论知识方面得到了巩固。尤其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不断地充实自己,使学生在真正走向社会之前,有一个正确自我定位,正确认识社会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一定要避免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实习的次数要较多、每次时间要较长,最佳模式是保险院校能与保险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来保证实习基地的有效性、长期性。第三是提倡国内不同地区的同类型的院校加强在学术、经验的交流,加强与各保险公司的联系互动,可以让保险公司的培训人员到学校来学校开设有关方面的课程,而保险公司也可以在与院校的接触之中提前发掘人才,进行人才的提前储备。另外院校更应该放眼国外,加强与国外的院校、公司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聘请国外的有关专家,甚至可以让国内优秀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深造,从而达到引进国外先进的保险理念、经验的目的。

(二)发挥保险公司在培养保险实践人才的重要作用。保险公司在把从业人员培训成具有自己企业文化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发展的基础是要有一大批有志于投身保险事业的人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保险业想做大做强、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保险公司应改变在经营中的短视理念,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为人才提供发展舞台,使人才成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重视保险行业协会在培养保险人才的作用。保险业生存的根本是诚信,保险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诚信的品质,这二者都需要教育和培训。要改变以往保险公司只单纯重视对保险人才的技能培训而轻视诚信培训的现状,必须强化行业协会在保险人才继续培训中的作用,赋予其强制性培训的权力,以弥补保险公司对人才培训的不足。

(四)重视保险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在培养保险人才的作用。要改变以往教育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的沟通不够,只扫门前雪的现状。教育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保险人才教育培养和保险人才储备等关乎国内保险业发展重要问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保险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要重视保险人才的建设与发展,在法律、政策等方面为其提供好的环境。可以定期举行院校、保险公司、保险监督机构之间的研讨会,来解决保险业人才匮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