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

体育学习论文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1.1研究对象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3结语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1)体育与健康学习动力:指的是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认知与主体需求水平。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动力强的中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各种体育与健康活动中来;(2)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志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支撑与驱动中学生向着更高体育与健康目标拼搏的动力,意志力水平的高低,会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体验带来直接的影响。(3)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指的是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习得能力、创新能力的总称,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的高低对体育与健康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特征

2.1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自觉性

素质教育胸怀的广阔性与愉悦性,指导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让中学生愉悦的进行体育与健康学习参与,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哲学意蕴。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等工作,目标高度契合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健康第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等基本的理念。在以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开展过程中,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表现出了“自然与生态性”、“成长的愉悦性”、“人际交往的博纳性”等教育情怀与追求。

2.2体育与健康参与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接纳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学生运动参与的开阔性,这种开阔性既包括人本层次的开阔,如: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学生对他人(教师、同伴)的接纳、师生对自然环境的接纳(场地、器材等)。也包括运动时间(在校、放学后、假期)、运动地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开阔性。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运动参与的开阔性,是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这一平台,培养中学生善于接纳、勇于承担、乐于创新等胸怀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素质教育特色体育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

2.3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的博纳性

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学生与场地器材、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中的关系处理能力,达到提升中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与博纳胸怀的目的。例如:在素质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一栏,我校创造性的提出了“发展学生博纳情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

2.4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关注中学生发展的过程与可持续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是培养与发展中学生运动技能与良好体育与健康行为习惯的手段。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运动参与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己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开展,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情感体验的提升、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与路径。探寻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可持续性,是素质教育不懈的追求。

3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培养策略

3.1学校要引导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

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体育与健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作为主导者,体育与健康教师的责任感、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要勇担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的领航员,通过教师在岗培训、人才交流、省市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基本功比赛等途径,满足体育与健康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塑造优秀的素质教育师资,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全面的人力资源支持。素质教育在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体验的同时,注重体育与健康师资培养“反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价值。

3.2不断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习得的主要平台。体育与健康课堂这一平台的坚实度与厚实度,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了:“怡情导学、悦性主学、悦动互纳、快乐展示和博采善思”的基本范式。在这一基本范式的引领下,需要从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课堂评价方法等角度入手,在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有效提升,不断丰盈的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学校要积极发挥体育与健康兴趣小组的引领作用。

3.3提高体育与健康赛事的参与度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如: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并不急于向他们讲解具体的体育知识,而是首先利用多媒体资源向他们播放了我国运动员在篮球、足球、乒乓球等重要比赛中的相关精彩视频。

借助视频短片,既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体育竞赛中的激烈竞争场面,与此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体育锻炼、体育成就对于一个人身体素质、成长道路以及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推动作用,真正将体育课程、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崭新的高度,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通过新颖、有趣的课堂游戏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极度叛逆的青春时期,极度排斥枯燥无味、单调死板的东西,相反,却热衷于各种各样新鲜、好玩、有趣的事物。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课堂学习活动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厌恶教师的灌输教学模式,却对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堂游戏情有独钟。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这一主观学习特点,我个人认为,初中体育教师有必要将一些新颖别致、好玩有趣的课堂游戏充分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以此在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对于具体体育学习内容的深刻认识、理解与灵活掌握。

如:有一次,我就将“两人三足”的游戏引入体育课堂。向学生讲解具体的比赛规则:两人并排站好,用绳子将两人中间的两只脚捆绑在一起,作为一只脚;这样,两个人实际上仅仅有三只脚;随后,两人借助三只脚的力量同时在平坦的地方走动。

先到达终点的小组即获得胜利。学生之前并没有玩过这个游戏,因此参与情绪极为高涨。如此,通过这一游戏形式,一方面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体育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学生通过这一游戏深刻领略到了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有利于他们合作精神及团队协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结语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1.需求层次理论概要。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形式,此需求的满足是其他需求发展的基础,生理需求在得到满足后,其激励性会逐步弱化;安全需求是其他需求得以发展的保障,无论是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还是科学技术和人生观,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则反映为人们对于彼此间良性的人际关系与关怀的企及与渴望,与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具有直接的关联;而自我实现则是需求的最高层次,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对其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是以自我实现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伴随着自我实现目标的不断提高,将对人一生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2.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人们对于事物所持有的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一种较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在选择某件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时,所显现出的心理认可及情绪的积极趋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维系与保持对实践活动具有较为强烈参与意识的重要基础。关于兴趣的含义,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两种,而兴趣隶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产生需要心理时,就会对事物产生主动的接触与观察,对活动产生自主的参与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对事物或活动的内在含义进行探索与研究。兴趣的产生与认识和情感具有极为密切的相关,只有对事物或活动达成足够的认识,才能够付诸情感,进而产生兴趣。兴趣对人的认识发展和行为取向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提高实践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兴趣的产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兴趣具有不同的特点。

二、体育学习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基础

新形势下的学校体育教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切实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提供保障。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正确择取学习动机、规范学习的行为方式、建立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体育学习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的认识能力,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丰富其知识构成体系、拓宽其思维界限与理论视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之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对驱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坚持持久性参与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期的相关行为能为满足下一环节的需求提供保障。终身体育思想是通过对体育运动不间断地参与、体验与感悟,对感性认知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总结与积累,最终达成理性认知的升华而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亦是需求层次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具有极其重要的维系与促进作用。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自觉性,有效地促进其自身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为其今后的体育实践行为提供有利的条件。体育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好奇心理,促使其通过不断地参与、体验与思考,探求体育的真谛,明晰体育深邃的内涵,进而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有机转变,使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使之自觉地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恒久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加以维护与保障,使之能够持久性地发挥驱动与促进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确立的重要基础。

三、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

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激励机制,引导人们从原始的生存需求到安全需求、再到情感归属需求、最终实现自我表现需求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实现逐步的提高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求层次理论在促进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实现完美进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合理地运用其激励机能,将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原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形成,遵循好奇→体验→兴趣的发展原则。依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体育兴趣形成的不同阶段与环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进行不同层次的唤醒与激发,最终形成体育学习兴趣。首先,通过对体育运动机理及作用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好奇心,使之初步形成参与的欲望。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体坛风云人物的事迹介绍,经典传奇故事的讲解等,充分发挥名人效应的吸引与榜样作用,使学生在充满好奇的状况下,对亲身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强烈的期盼,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其次,在学生好奇心理被有效地唤起后,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手段,加以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的体验来满足其好奇心理。这种基于好奇心理驱动的体验活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有效发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进而产生进一步体验的愿望。第三,在学生由好奇心理驱使而进行亲身体验后,再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激励,使之能够及时地对体验进行感悟与理解,形成理性化的认知发展,切实理解与体会体育运动对于人体健康发展所具备的特殊功效,使之形成更为强烈的参与意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影响。学习动机能够凸显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的重要导向。在体育学习伊始,其学习行为完全是在好奇心驱使下进行的,此时的学习动机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而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手段是激励机制的导入与运用,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激励与促进,其作用机理在于循序渐进、层层导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马斯洛理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促进,使其实现由初级的满足好奇向不断满足自主发展需求的转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有效地修正与调整学习目标,实现由学习初期的了解向理解、掌握、运用等不同层次逐步发展。这对于学生理解与认知体育运动的机理、内涵、功效,进而实现自主地从事与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理念的影响。学习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所持的观念或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指导作用,学习理念的形成是学习兴趣下的参与、体验与感悟。学生的体育学习理念的建立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得以形成与发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对教育改革理念由浅表的感官认识逐步转变为理性的感悟,进而达成学习理念适用性的有机转变。学生在建立体育学习理念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发挥强力的支撑与引导作用,避免盲目与盲从。而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理念由初级阶段逐步引导为适应体育教学发展、满足学生自身需求、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具有适用性的全新的学习理念。在此转变与发展的过程中,需求层次理论的激励机制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4.需求层次理论对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学习效果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价值最直接的体现,而学习效果的优劣则表现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与理解程度的高低。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最佳效果不仅表现为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而且还在于他们是否切实体会与理解体育运动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因此,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来切实把握体育运动实质、感悟体育运动精髓的信心。基于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有机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刺激,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入需求层次理论,切实发挥其机理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理性的启发、规范与引导,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由表层的感官认识有机地转变为理性的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激励学生不断地探求体育运动的内涵,进而提高其学习成效。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教学流程,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体育。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小游戏,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的实用价值,更加愿意学习体育。

二、变换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单一不变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调整的教学,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教学中引入猜谜语、讲故事等

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而后示范,接着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不到很好发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猜谜语或者是讲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普遍都喜欢猜谜语和听故事,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爱好来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就先出了一个谜语让学生猜:两手用力撑,两脚迅速蹬,团身如球滚,展体似雄鹰。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猜谜语。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于下面的教学就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设置疑问,并鼓励学生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好方法。设疑的方法很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堂的开始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上课,并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具体的实际操作解决掉问题。例如,在上短跑课时,要让学生掌握预备动作要领,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跑步时的步幅大小与跑的速度快慢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而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去解决那一系列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整堂课情绪高昂,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三)注重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练习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常常是人到课堂心未到。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分神走思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练韵律操,让学生跟着音乐或指挥做反口令练习、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等多种新颖有趣的练习集中注意力的练习,这对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四)通过进行小型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喜欢竞赛。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型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快速跑步的动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接力跑步赛。在学习了跳绳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一场跳绳比赛。在比赛中学生的表现都比平时上课时要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

三、注重感化学生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研究方法前期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较为全面了解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对汶川县农村小学生运动兴趣的影响以及体育教学运用中存在的系列问题。随后进行调查问卷科学编制选取小学生体育兴趣量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通过分层和随机抽样法来选取样本实施调查。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法。依据2011年汶川县各乡(镇)人均GDP的排名进行分层,按GDP排名高中低依次对汶川县12所小学3-6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采用课堂纸笔测验加课堂指导的形式,在45分钟内实行随机选班当场发放和回收的办法来取得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在调查中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率为96.7%。发放教师24份,回收有效率为100%。运用SPSS14.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回收问卷得到数据,并对调查对象的体育学习兴趣内容开展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小学生进行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锻炼的状况分析

小学生选择参加现代体育项目锻炼为主的占32.99%,比例男高于女;对于主要参加的体育项目而言,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两者的和单纯选择前者的小学生共占67.01%,这对比于单纯选择后者的小学生在数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这体现了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受到汶川县农村小学生的欢迎;比例女高于男反映着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在女生群体中更有人气基础。表2中数据显示选择参加中、小运动量强度锻炼的同学的比例占整体的89.14%,这数据相对于选择参加大运动量强度锻炼同学的比例10.86%具有显著性差异。绝大多数小学生选择参加中、小强度体育锻炼的科学性是已经得到证实了的,而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大多属于大众化的中小强度运动娱乐项目,适合于小学生的锻炼。表2也反映出小学体育运动的性别差异:男同学为大强度趋向,女生则为小运动量趋向。这在平时上课中也体现出来:男同学更喜欢表现力量和勇敢的竞技性游戏,例如大象拔河、古朵、格吞、藏式举重或举沙袋、斗牛、角力等;女同学更喜欢活泼、文静的表演性游戏,例如,羌族推杆、甩皮封、藏羌锅庄、民族舞蹈、抱蛋、跳皮筋游戏等。

2.2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学习兴趣的情况分析

所调查的汶川12所农村小学中,丰富多彩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特点各异,流传于不同的地域范围。目前阿坝州地区上百项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依附于民俗活动,与节庆庙会、宗教祭祀礼仪等事项同时出现,不可避免渲染宗教迷信色彩;内容丰富纷繁,规则多为惯约习俗而定,口授身教而传,道具装备以生产生活用具为主。地方高校阿坝师专(四川民族师范学院<筹>)学者研究认为,那些技艺要求高、负荷强度大、危险系数大、物质条件要求严格或成人化程度高的项目,如赛马、射弩、爬天杆、释比祭舞、道舞等,则在转型改良前不适合于小学生中开展;而那些人们喜闻乐见且简便易行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如藏羌锅庄、大象拔河、羌族推杆、古朵、甩皮封、格吞、抱蛋、藏式举重或举沙袋、斗牛、角力等可作为小学体。调查数据表明,选择现代体育项目的学生得分又要高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那可能是因为现代媒体如网络特别是时下自媒体的发达,对现代体育项目宣传与普及,使得学生们对之清楚了解而运动参与程度较高,然而流传民俗中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直缺乏宣传与管理优势。而同时选择现代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他们的体育积极兴趣最高,是因为两种项目一起锻炼带来的体验乐趣发挥到更大的限度。多种项目的选择能够触发心理远未成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增加情感体验吸引力。另外,统计数据表明,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学生,他们对体育的积极兴趣要高于选择现代体育项目,这是因为前者丰富多样,简单易学,趣味贴近生活,更加着重于对人的身心和情感的满足。并且在开放性规则上,参与者和组织者可以根据实际所需来制订和修改规则。这些以娱乐性和游戏为主的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灵活,内容生动活泼,少年儿童在参与其中能很好地体验到运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陶冶情操并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统计数据表明:在消极兴趣方面,三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2.3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情况分析

调查数据反映出,运动强度的大小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比较大,整体上来说,选择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学生他们的体育学习兴趣更高。在运动参与维度上,以得分高低排列分别是大强度锻炼学生、中等强度锻炼的学生和小强度锻炼学生,三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了能进行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兴趣最高。这应是因为学习相应运动技能中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才能更好习得并强化,对体质的积极影响更为突出,体会到运动的益处进而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热情。三者在积极兴趣维度上未出现显著性差异,得分却提示进行中等以上锻炼强度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要比小强度的高。在消极兴趣维度上,得分依次为中等、大、小强度锻炼学生(p<0.05),形成原因可能是中等强度以上锻炼的同学体育梦想寄托于难于满足需求的学校体育,现实的状况包括软硬件条件如设施、师资和管理达不到学生的心理期待值。关注体育维度上,得分顺序为大、中、小强度锻炼学生(p<0.05)。喜欢强度越高的体育运动的学生对体育的关注程度更高,无论是网络(含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还是实物广告都影响他们体育兴趣向广度发展,并可从课内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的体育锻炼。利用锻炼强度、运动项目与体育学习兴趣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数据分析前二者的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其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作用甚微,四个维度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体育教育对较低心理成熟度的小学生在体育兴趣方面的影响是不全面的,提示体育教师要营造全方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积极促使小学生运动兴趣和成功体验的良性循环,培养运动知识和技能和体育自学及创新能力,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表1、表2提示小学生选择运用现代体育和中等以上强度进行锻炼的比例较低,可见藏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竞技性现代体育的推行相对落后。

2.4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异同点

应主要从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比较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与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主要解析运动需要的满足、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成功体验的获得这几个方面。从表1数据显示小学生会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锻炼的高比例说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在小学生认同中是与现代体育运动等值的。性别差异开始体现于小学儿童游戏中:小学男生趋于选择体现力量与速度、刚毅与勇敢的竞技性运动,如球类、角力、跑跳等;小学女生更喜欢天真活泼或文静优雅的表演性游戏,如舞蹈、踢毽子、跳皮筋等。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更受小学女生的青睐,这可能是与其运动兴趣倾向简、趣、新有关。这与女生相对男生的体格体质、生理心理特点有关。一般来说,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成功体验让学生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兴趣较高。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强,生理负荷要求较高,技战术能力要求也较高。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乐趣多而规则简单,技战术要求不高,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参与其中。但项目对意志力要求不高就会导致对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相对较短暂和浅表。而针对技术要求、难度和运动强度都较低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来说,可以通过增加练习频率或分组竞赛等方法来适当增大运动负荷,同时注意把传统优良的内容和流行的东西相结合,注重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转化,这样才会有良好效果。协同、融合是现代体育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的对话方式,只有在全球化语境下解析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得到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顺应世界前进趋势的藏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确切意义。自产生以来,藏羌民族传统体育始终烙印着族群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印迹,世代相传的锤炼、优化,形成神形兼备、韵律优美、注重内修外炼且内容特点、形式表现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和现实都将要求并证明藏羌族群不能在世界社会进步中闭关自守做井底之蛙,同样要接纳人类文明的现代体育。而在藏羌民族地区农村,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互交融,应用于农村的社会生活中,共同来促进农村体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小学生有兴趣爱好选择藏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且比率较高,说明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对体育项目运动强度的选择上,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体现性别差异、力量和勇敢的竞技性游戏为男生所喜好,而活泼、文静的表演性游戏为女生所青睐。藏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因其娱乐性、趣味性、简便性和安全性都适合于小学开展,但也有宗教迷信色彩浓厚、规则定型差等不良因素,需要对之进行改良,而且锻炼效果也需要科学审定评估,去劣存优。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合理架构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使藏羌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和谐共生,交融发展,为学生的体质增强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3.2建议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乌鲁木齐市普通高等院校体育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阅读国内外有关体育学习评价的书籍、论文、科研报告等文献资料,了解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概况和相关科研动态。

1.2.2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乌鲁木齐市12名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体育教育专家(教授4人,副教授8人)就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内容和指标进行专题访谈。

1.2.3问卷调查法

随即抽取乌鲁木齐市5所普通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的老师50名,并发放“乌鲁木齐市普通高校体育学习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0份,收回48份,收回率96%,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3.7%。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分析

2.1评价标准

2.1.1学校统一制定的学习评价标准仍占主导地位

调查中发现有74%的老师选择“学校统一制定的体能、技能标准”。有10%的老师选择“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制定出不同的考试标准”;4%的老师选择“根据学生进步的幅度来评分”;选择“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来记分”的老师人数只占到被调查者人数的8%;除此之外,只有4%的老师选择“综合前几种方式评分”。综合前几种调查情况可以看到,目前乌鲁木齐市高校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还存在一些弊端,极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2.1.2绝对性评价标准与相对性评价标准难以有机结合

调查发现,有些老师只是绝对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一个相应的成绩,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以来就会是这部分体质较差的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给予不同的帮助,在评价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在其中。

2.2评价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

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和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和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的方式进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72%的学校体育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还是很大程度上比较重视体能和运动技能,却比较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以及学生的进步幅度。

2.3评价主体难以实现互动

多元化评价是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相互活动,体现师生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交流,使评价更具合理性。调查中发现,有51%的老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或不太必要让学生参与到体育学习评价中来。

2.4评价手段单一

调查中发现,目前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考勤、体能测试、运动技能测试,一把尺子、一块秒表或通过教师的肉眼判断是体育课评价的传统工具,而现有的这些手段是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5评价体系中“阳光体育运动”的方案落实不到位

搞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强化增强体质的意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研究表明:虽然有30%的学校都把“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因此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

2.6评价体系中没有涉及到课外体育健身评价

课外体育健身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中指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校却没有把它纳入到体育学习评价体系中来,因此,这将会导致学生上完体育课,就不会自觉的去参与体育活动,将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仍以学校统一制定为主;评价因素的缺失和不完善;评价主体单一,教师评价占主导地位;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中“阳光体育运动”的方案没有真正落实;评价体系中没有涉及到课外体育健身评价。

3.2建议

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化,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可以及时获得自己发展状况的反馈信息;实施分层评价,此时除了要注重他们的运动参与、学习态度等方面以外,还应把他们的创造能力、合作互助精神等纳入进来。

2)评价应以学生全面的发展为本,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体育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实现情况,而不是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应该使得学生全面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生理效应、淡化技能动作技术和动作技能的。

3)评价体系要涉及到“阳光体育运动”的方案,倡导的是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让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还要涉及到课外体育健身评价,是新课标下新的可以利用来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因素,要充分的调动学生体育课外健身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建议把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

作者:郭森单位: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能力不强的因素

1.教师方面

1.1启发诱导的缺失

教师对学生缺乏启发诱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缺少对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诱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与提高不是学生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的启迪。第二,缺乏知识迁移能力的引导;教师只注重课堂单一教学,而不注重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知识,对有效学习从而扩展其迁移能力的训练引导不够。第三,缺少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在教会学生某一原理与体系后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继续深入探索相关学科及对现有的原理和结论提出深度反思和超越性思考。

1.2区别对待的忽视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当然,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所以教师切不可忽视学生的差异。但是,目前就所查文献资料而言教师在对待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基础水平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教师教学方式完全相同;第二,男女生性别差异显著,教师忽视其差异;第三,学生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区别对待。

1.3职业倦怠

目前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职业倦怠具体表现在:第一,师范性的缺失;教师师范性缺失集中表现在教育专业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第二,教学动力不足;由于高校教学无压力,教学形式宽泛,教学大纲没有特殊要求,导致教师教学动力不足。第三,职称评定;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还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上,一些老教师由于职称评定到了一定程度,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就产生了倦怠,上课变成纯粹的完任务;而对年轻教师而言更热衷于晋升职称,所以导致年轻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只顾自己发展,忽视了教师最本质的任务——教书育人。

1.4缺乏创造性

目前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手段老套,教学模式固定,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评价机制

2.1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

在学习能力评价中,学习能力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方式的无选择性致使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

2.2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不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不合理性集中体现在:第一,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是终结成绩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查,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第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教师主导评价为主,缺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2.3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不合理性

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不合理性集中表现在:第一,学校对教师评价存在误区,多年来,评价教师水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学生分数高,升学率高就是好老师;第二,学校没有摆正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特别是职称评定上,只注重教师是否发表了论文,是否著书立说,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教学与科研相脱节,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3.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学生学习能力不强的因素分析中有不少学者将矛头指向应试教育,多数人认为是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试教育是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令人感到欣慰和兴奋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新一轮的教育改革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索招考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由此,我们可以期待并且相信中国教育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李亚楠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体育学习对健康的影响因素

124式太极拳概述

1.124式太极拳的特点

24式太极拳虽是由传统太极拳简化而来,其特点与传统太极拳也基本一致。首先,24式太极拳融入了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太极学说,将哲学和武学和谐的统一起来,形成了一种思想与运动相结合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方式。其次,24式太极拳以客观、辩证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虚实相间的健身运动。通过复杂的动作变换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最后,24式太极拳动作柔和、优美,相对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其剧烈程度较低,但运动的效果却极好。在轻、柔、慢、缓之间充分的调动了人体的各个器官、肢体、肌肉等的运动,促进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等,使锻炼者的身体更加健康。同时,还很好的锻炼了运动者的情绪控制能力,提高了运动者的心理健康程度。

1.2学习

24式太极拳应注意的要素

在24式太极拳的学习中,首先,重视太极拳的特点,首先发挥出太极拳招式的柔、缓、美,不能像做健美操一样生硬,也不能像练习武术一般呈现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要控制好呼吸以及动作的速度、韧性。注重太极拳的刚柔并济之美、静雅之美、养性之美。其次注重运动中的走气。一方面要调整好呼吸,使其锻炼能更好的促进身体各器官功能的运行;另一方面要注意“气运丹田”,注意脚法的沉稳与四肢动作的统一、协调。此外,还要重视思想的专注程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心无杂念”。思想的专注程度是练习24式太极拳的基础,只有先排除思想的干扰才能更好的控制动作的速度、运气的方式,才能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发挥到最好。再次24式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完整性。一方面肢体配合要协调,脚要跟上手,手脚要同步,充分的锻炼四肢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眼神、四肢、躯干等的配合紧密度,上下要统一、前后要连贯、徐徐而进、绵绵不断。最后太极拳练习时身体的重心一定要稳,虚实、刚柔的转换要自然、协调。通过身体负荷的各种转换,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及运动能力。

224式太极拳对于高校学生健康的影响体现体育运动本身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又发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将哲学思想与运动智慧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锻炼身体、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高校开展太极拳教学对于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124式太极拳学习对于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24式太极拳学习对于高校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太极拳动作的柔、缓、美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方面使一些不爱运动的学生在缓慢的运动中体会到运动之乐、运动之益、运动之美,使其产生坚持运动的意念,在意念的支配下持续的加入到体育运动中,形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太极拳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体育锻炼包含了更丰富的思想性、文化性,吸引了众多学生加入进来,体会文化、思想及精神内涵。学生在学习、体会中获得身心的受益。

(2)太极拳不断变换招式的同时很注重呼吸的统一性。

第一,太极拳讲究“气运丹田”,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了学生各器脏的运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太极拳看似运动强度不大,却要将动作、姿态、呼吸等高效的统一起来,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微循环运动,有效的增强了血液循环,提高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第三,太极拳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脊椎、腰椎等起到了间接的训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抵御了一些慢性疾病。

(3)太极拳对动作的完整性、连贯性要求较高,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及思想与动作的协调统一能力。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身体各关节的灵活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减少了学生在剧烈运动或其它活动中的受伤几率,提高了学生的身体抵抗能力和身体素质。此外,还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肌肉弹性,使学生的肌肉更健美、更健康。

(4)在太极拳学习中身体的重心一定要稳,虚实、刚柔的转换要自然、协调,身体的负荷在运动过程中不停地的改变、转换。

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身体的稳健性,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了良好的身体保障;另一方面这一运动极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四肢力量、腰腹力量。强健了学生体魄,增强了学生的耐力,使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224式太极拳学习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4式太极拳学习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太极拳是一项文化底蕴深厚的有趣的运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加。

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追求健美的过程中放松了心情,避免了一些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影响,也避免了学习紧张、生活单调等对学生心理的过度压抑,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太极拳是哲学与运动的结合,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学生要“心无杂念、全神贯注”。

太极拳锻炼使学生心理上的复杂问题得到了暂时的释放,减少了学生思想中一些不良情愫的积累,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

(3)在太极拳练习中,人与自然达到了一种融合的境界,使学生的身心疲惫得到了较好的放松。

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自然的融合。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有效的磨灭一些学生思想中的“尖锐”,使学生心气平和,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再次,太极拳动作柔缓又有韧性,对于身体重心的多方向转移训练了学生心境的平衡程度,化减了学生思想中的“戾气”,使学生保持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应对事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利用辩证的(如刚柔并济、虚实转化)、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事物,使学生学会了解事物变化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此外,这种平和的心态还带给了学生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影响,避免了学生钻牛角尖,受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影响,提高了学生客观的、理智的看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结语

体育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一)目标大而空,目标陈述忽略学生

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经常有这样的描述“提高学生的应变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团队精神”、“发展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运动灵敏度”等等[3]。这样的目标陈述在体育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中普遍存在,成为一种通病。这样的目标过于宽泛,过于笼统,过于上位,在教学中不知道该从何处做起,因此操作性较差,也无法评价是否达到了目标,而且这样的目标在一堂体育课当中根本达不到,所以这样的目标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所以,这样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更加上位的学习目标,可以是学期层面的目标,如果将它设为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显得形同虚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当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时,往往将自己的教学任务定位成完成学习目标,因此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比如有位教师在设计一节体育课堂学习目标时的陈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接力跑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下压式”传接棒的动作要领;体会“下压式”交接棒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4]。教师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的主体,在这种描述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是否教,并没有重视学生是否学到。虽然目标的陈述中我们也看到了“让学生...”、“培养学生...”等的句型,但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忽视了学生主体。在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忽视学生的现象。比如在描述目标时,要达到80%以上的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这样的句型虽然学生是主语,很多人会认为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也是学生,其实不然。试问剩下的20%的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就不用学习了吗?这样的目标描述无意间就会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机会,同时也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这样的目标描述虽然主体是学生,其实描述的内容仍然是教师的教学任务。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从学生的立场设定目标。

(二)目标陈述形式化,认知和陈述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

学习目标陈述形式化的现象是指教师对学习目标的陈述仅仅是在文字的层面,并没有按照目标的设定去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也就不可能去关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所蕴涵的意义了。比如对某位体育教师进行采访时他说道:实际上,学习目标仅仅是写,虽然写好了,但是几乎很少用到。应该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之所以要写学习目标是因为教案上有要求,曾经被称为“教学目标”,教案上要求填写这一栏,因此才写了学习目标。也有其他的教师认为,自己知道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很重要,但是为什么重要自己也不清楚,目标的设计往往与课堂教学是分开的,写学习目标是教案要求,在课堂上不一定用。虽然他们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认识不能代表所有教师,但是也说明了很多教师将学习目标看做是一项被迫完成的任务,没有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哪里,所以就造成了学习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对于学习目标的陈述成为一种形式。认知和陈述实践不一致的问题是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实践中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在对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时他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开始使用了学习目标的说法,学习目标的陈述要从学生的立场考虑,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了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与教学一定有关系。”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能够指导教师的教学,设计什么样的目标,在教学中就要达到。然而该教师却不了解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只是认为别人看着他的学习目标来对照他的课堂,就知道他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与该教师存在同样认识的教师不在少数,多数教师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方式、功能以及结构仍然认识不清。很多教师在陈述学习目标时经常使用到“让学生...”,“使学生...”,这样的陈述法都属于目标陈述法,但是在实际中,教师并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所以教师就无法区别不同层面的学习目标,也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无从谈起该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正是认识和实践的不一致情况,导致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各种问题[5]。

二、教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现状的反思

(一)体育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与体育教师自身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是面对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师表现出不适应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改革之后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标准由原来对学习内容的规定转变为对学习结果的规定。但是,对于教师的教学却没有任何的具体规定。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教师的教学有着具体化的指导,教师也已经习惯了依靠大纲,失去了依靠之后很多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教学经验备课,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倾注了更多的时间,然而却忽视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实践。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有关课堂层面的体育学习目标研究理论较多,但是却很少有教师对此关注。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更加重视研究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而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少研究。学习目标本来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师们对它的忽略导致了它的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正是因为体育教师们对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问题层出不穷。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中,最为经济的就是校本教研。每一名教师都有优势和劣势,这样将所有教师集中在一起通过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就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校本教研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虽然很多学校存在校本教研,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明确地认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文化比较欠缺,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也制约了教师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解。

(二)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中的问题

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原因占到了很大一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导致学习目标陈述出现如此现状,也与目前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对于课堂层面学习目标陈述方式的研究受到了三种不同的陈述方法的影响,所以研究内容也集中在这三个地方。这就造成了教师们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不是从技能、知识和情感出发,就是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出发,或者是从技能、身体和心理出发。所以体育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习目标中加入了这样的内容就是正确、合理的,一些教师甚至仔细研究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陈述方式之后认为是文字游戏,没有任何必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陈述方式属于上位学习目标陈述格式,对于教师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陈述缺乏具体引导。同时,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相关理论研究脱离了实际的课堂教学。虽然目前对于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是其中的研究也是针对陈述方式来论述,并没有将课堂教学实践与陈述方式、陈述结构进行整合研究,在研究中也没有指出为什么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需要用这些要素来构成。所以,体育教师在陈述课堂层面学习目标时,只是知道应该这样做,但是却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当教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就会忽视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将它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附庸[6]。要想让体育教师真正地认识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有所改变,就必须要从源头上下手。建立学习目标功能与陈述结构和陈述方式之间的联系,让体育教师明白课堂层面体育目标陈述方式的内在原因。所以,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深入研究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与陈述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准确把握课堂层面的陈述结构

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功能决定了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的结构,而结构又由要素构成,为了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指导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功能,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行为表现”(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和“行为条件”这两个构成要素。这为实现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为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依据。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有了“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同时“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又都反映这学习程度,因此,合理的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必须具备“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但有时候在课堂层面体育学习目标中没有找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因为它已经隐含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这几个构成要素之中了。而无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格式,或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格式,还是“学习领域”目标格式,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学习目标所应包含的内容,都并不指导具体的每个方面。因此,无论是课堂层面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或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还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的目标;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还是普遍性目的;落实到用具体的话语陈述出来时,都离不开“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个构成要素。比如:分组合作,创编出无重复动作,并且包含有一定民族舞风格的健美操组合。这个学习目标中,虽没有单独出现“表现程度”这一构成要素,但是从开始到分组,并且到小组合作,包括要求编创无重复动作、具有民族舞风格的这些定语都充分地反映了“表现程度”。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