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4篇范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4篇范文

时间:2022-06-10 05:26:43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4篇

第一篇

1.信息知识维度

调查显示,在上大学之前,73.2%的同学很少接受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同学对于信息技术的相关术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其基本原理及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及掌握程度不佳,对于网络上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74.6%的同学表示只清楚一点,并不完全清楚。75.4%的同学对于信息污染也只是了解一部分,还有19%的同学根本就不了解。超过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了解一些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26.8%的同学不了解这一知识。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核心期刊以及定义应用、期刊索引以及引用索引的格式标准有55.9%,62%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只有少部分人了解信息检索的知识,但都理论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对于信息组织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大学生的掌握程度相对薄弱,大部分人没听说过,对其基本不了解。有73.7%的同学只了解部分常用的信息存储格式和网络搜索工具。总的来说,学生的信息知识比较匮乏,对信息源知识、信息资源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信息检索知识知之甚少,特别是专业的信息源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常用软件为基本的知识。

2.信息能力维度

70.4%的同学目前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只有5.2%的同学认为自己水平非常好。在搜集资料,处理日常事务过程中,多数同学能够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获取信息,如比较频繁的使用图书馆检索方式、利用一些通用工具软件、学习软件或者使用搜索引擎,但还有部分同学由于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不能经常上网,所以对于网络工具的熟悉程度也不是很高。对于使用“高级检索”和在检索之前制定检索策略有66%的同学从来不用。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同学只占4.9%,大部分同学表示刚刚学会一点或只会一些基本操作。在大量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做出有效筛选,并能够识别各种信息的来源是很重要,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学生只占5.4%,他们能够进而确定其他潜在的信息源,可以有选择性的将所获取的信息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通过整合创新,创建出新的信息,并利用其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在信息储存方面,部分同学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信息进行记录保存,但是能够科学的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综合管理的人数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对于查询到的信息,40.8%的人表示复制下来并用到实际问题中去,45.3%的同学认为浏览几遍,觉得没必要记下来。对于积累到的文档资料(包括纸质版的和电子版的),大多数同学表示会对文档进行分类整理,24.6%的同学没有按一定分类整理自己获取的信息方面的意识。在信息的使用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或名词术语时,多数同学经常采用的方式有通过网络搜索和通过QQ、Email等与他人交流。有42.3%的同学从来就没有在网络论坛上信息。有超过一半以上同学愿意并正在通过网络跟别人分享信息资源或交流个人经验等信息,且将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与他人共享。但很少有同学可以在众多信息源中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明确信息的性质,整合多种信息,创造性的生成和描述新信息,最终新信息,并能够在充分认识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对于信息评价方面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只有很少部分同学能够对来自多种信息源的信息作出合理的比较分析,46%的同学是只通过阅读内容摘要来评价。能对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及时性、实效性作出明确的评价,能够根据科学的标准对所采用的检索策略进行评价的尚不足10%。不能对所获信息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判断,对所获得的信息全盘接受,说明他们目前对信息的使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3.信息伦理维度

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同学在引用网上的文章时会经常注明出处,大部分同学都是只偶尔注明出处。写论文是大学生的活跃行为,同时也涉及到了学习者摄取和传播信息以及如何使用信息传播工具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人认为论文剽窃是不道德的行为,很多人认为抄袭无关紧要,不会严重到违背道德规范或触犯法律规定,说明大学生在信息使用相关的知识产权和版权方面的知识尚有很多欠缺,同时也揭示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盲点。在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时,58.7%的同学只是偶尔能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了解与信息获取、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关于网络信息环境下存在的隐私与安全问题接近50%的同学并不清楚,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多学生在信息获取和使用相关的服务费用问题上概念非常模糊。对于盗版问题,由于目前大学生的经济条件能力有限,70%的同学表示目前可以接受,如果条件允许,会支持使用正版。

作者:汤松单位:红河学院工学院

第二篇

1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高校并不能因此就减轻自己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首先,我国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其次,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虽然也接受了信息素养的培养,但是因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制约,很多的学生都只是具备信息素养中的低层次能力。还有,学生对信息素养及其概念内涵理解不深、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趋向多样化、系统的信息分析能力是学生在信息应用上存在的最大困难、学生倾向于接受与专业课结合的培养。因此,高校还得继续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信息素养培养课程的开设,使之能轻松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

2结合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计算机实践课改革

2.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学生一定要从思想上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自觉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要理解项目的信息需求,可以进行系统的阐述问题,然后要能够发现潜在的信息,并且制定出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做出正确的信息评价,最后把新信息整合到软件工程体系中。它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出符合自己所要设计的项目的信息,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一个必要条件,现在是信息时代,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必须具备了解和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信息素养培养的物质基础,应该建立一个高度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校园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个平台以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通过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源,达到培养出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的学生,从而使高校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传播的中枢。

2.3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真实任务”为中心,鼓励学习者主动的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加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是要把学生放进一个问题环境,学生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问题,选择一个自己要解决的课题,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在探究、评价的基础上,学生对课题及其解决有了一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应对课题进行再认识、再探究。如此反复,最后对课题及其研究实现完全的解决。课题完成后,进行总结、发表、交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培养了他们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

作者:徐文华何雪芳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

第三篇

1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新的信息素养教育阵地

信息素养教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要重视信息道德和相关法律常识的普及,多开展相关知识讲座以增强学生的信息法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图书馆无论在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还是在信息技能培养上都具有优势,在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中,图书馆有许多工作可做。可以通过课堂形式、多媒体形式介绍图书馆概况、各部门功能、馆藏分布、图书分类的基础知识及检索知识,还可开展相关专业的信息素养比赛活动或二次开发活动,让美术专业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信息素养提高的必要性,培养美术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兴趣。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为艺术学生的电子阅读提供了多种途径,学校应抓住这个机遇,注意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美术院校学生的引导,探索并制定更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式。图书馆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放在图书馆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终端调出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如有疑难问题,可直接在线交流或通过网络向教师提出咨询并得到解答。图书馆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交流,在网上构筑起新型的图书馆和大学生互动的关系,提供一个平等、科学的交互平台。同时,抓住各高校无线校园网络建设的契机,与高校实验教学、信息中心等部门密切合作,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开发新的信息素养教育阵地,全方位提高美术学生信息素养。

2借助学科教育,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机制建设

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辅以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讲座,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学科教育课程中去,利用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我国高校包括美术类高校在内,一般都作为学生入校后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多包括系统操作、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较多高校还针对等考开设有后续课程,可见计算机课程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既可以利用资源平台完成信息技能的教育,又可以让学生掌握资源利用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要融入计算机课程,可从以下方式进行尝试:首先,探讨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将信息素养理论教育列入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在计算机基础教材中增加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相关章节。其次,改善信息素养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加强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各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加快课程整合步伐。同时,在计算机课程中整合高校信息资料和教学资源,积极学习利用图书馆资源,建设并提升数字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利用能力,向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网络平台拓展,发挥平台的协调作用,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实验与考评体系,优化网络资源的配置。综合前文,美术院校当前阶段学生所受信息素养教育和信息素养程度发现,当前美术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相对比较薄弱,信息素养教育机制比较欠缺,美术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尚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构建合理宽松的网络校园信息文化,建立健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合理利用有形图书资源和无形数字资源建立信息素养培养联动机制,紧密贴近专业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的信息知识结构,才可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美术人才,才可以养成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不断创新的良好信息素养。

作者:赵锋王诚周瓒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第四篇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信息素养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国外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认为只有当学生主动去感知、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并将获取到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信息行为,这种信息行为要在教师或信息工作者的有效指导并示范下共同完成,并通过案例实践能独立有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更重视信息文化环境的渲染和营造。纵观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本文就这些差异进行深入的揭示。

1.1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不准确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理解源于对英文“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的翻译、总结。80年代初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将该词翻译为信息素养,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信息素质的提法就较为普遍。而信息素质与信息素养本身存在着一定差异,前者强调的是个体与生俱来的,而后者强调的是一种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的一种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看,普遍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情感等的教育引导,即重视技术层面而忽视了文化层面,对信息素养的本义是一种信息文化这一点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信息技术是信息素养的外显部分,信息意识、道德和情感等是信息素养的内在部分,内在决定了外在要采取的行动,而我们恰恰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1.2对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特点认识不足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与信息媒体的接触更为紧密,我们要对教育主体大学生信息行为的特点进行充分认识。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对大学生为何会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会出现黄色暴力、成为“手机迷”等现象很不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对大学生信息需求频率高,呈娱乐化、网络化、虚拟化发展趋势认识不及时,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和娱乐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直观化、行为务实化和发展个性化等信息行为特点”的认识远远不够。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1.3营造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环境氛围不够在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学校都很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国家设有专项基金,社会有专门组织机构,学校有完善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考核标准,尤其是社会专门组织机构,在推动国家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在1989年就开始每年定期通过全国信息素养论坛(NFIL)向社会各领域传播信息素养的理念,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这极大推动了美国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而我国目前仍没有这样一个社会机构,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行更多的是依赖国家颁发的政策性文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机构庞杂,基层在执行文件精神时离政府的意图相差甚远,不重视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再加上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构或机制,对基层执行效果无法进行评估,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文化氛围不够。当前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老师,在学校不是所有老师都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传播者或施教者,重点还是学校负责教授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老师和图书馆馆员,他们传播的对象非常有限。同时我们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只重“教”却忽视了“育”,而恰恰是这个“育”才能引起大学生们内心对信息素养的重视,才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氛围中来。

1.4师资结构不合理,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我国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师资多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这些老师除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教学任务外,还要从事繁杂的图书馆相关工作,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教学。另外这些老师的专业背景单一,主要集中于图书馆学、信息学或情报学,没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高校相关的专业做支撑,对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不深入,影响到教学效果。少数高校有一支专门从事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力军,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支主力军往往与图书馆的馆员各自为阵,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和合作。这两支队伍各自有优势,前者重视技术能力的教育与引导;后者更加注重于理论的传授。这样一支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的师资队伍,极大影响到我国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进度。

1.5信息资源单一,缺乏有效整合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非常有限,主要依赖于高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检索”和相关院系开设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但从大学生个体的终极发展目标来看,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个体要全面发展,必须要得到综合性培养和教育。就当前而言,资源单一,信息技术类课程与专业课程、方法类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得不到综合实践训练,影响到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1.6没有行之有效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尚处在专业人员或学者的个人研究阶段,没有类似于国外的专门研究组织进行标准的研究,这直接影响到了标准的权威性和普及推广。我国只是在2000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有所涉及,但仍未提及到高校。由北京市图书馆学会制定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是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标准,该标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到教育资源地区平等性,因此,该标准仍不具备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推广。以上是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界环境的影响。

2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2.1.1信息异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所谓“信息异化”,是指“人们在生产、传播、利用信息的活动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干扰,导致信息丧失原有内涵,反客为主演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使作为主体的人丧失了控制信息的能力,并被信息所主宰和奴役。”人的信息异化主要表现有:过分依赖信息,盲目崇拜信息,信息焦虑,信息迷惑,对因国家、民族和区域原因产生的信息鸿沟无法跨越,对个人隐私及国家安全体系产生危机感等。这些表现对人的思想、心理、生理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极大危害,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主流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离不开信息,因此受到的危害会更大:第一,导致大学生自身主体的异化,使自身主客体发生颠倒,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被信息奴役,成了“网瘾”一族。第二,导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趋向单一化,大学生一旦迷恋上网络,其知识结构就会被数字化和符号化,大脑思维就会被电脑格式化,使原本处在完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方式阶段的大学生成为现代社会的弃儿。第三,导致大学生情感冷漠,行为失范,大学生一旦被信息淹没,他们很可能逃避现实社会和学校的监督,在虚拟世界中为所欲为,对他人漠不关心,直接影响到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第四,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大学生一旦迷上网络,他将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游离,但两个世界的环境不一样,这就迫使大学生人格产生分裂,一旦两重人格产生对立,对大学生本人及社会都将是致命的危害。第五,使大学生的破坏欲望膨胀,从而导致信息犯罪,由于虚拟世界的隐避性,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挫折,往往选择到虚拟世界中去发泄,一旦产生有报复社会的心理,这种心理就会转化为破坏性欲望,对社会和个人都将产生极大危害。由此可见,信息异化使大学生信息道德产生了严重的偏离,从而影响到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

2.1.2大学生自身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了教育方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可以从传统的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信息的全球化,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撞,这种冲撞会通过各种媒介向大学生传递,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和主流意识的认识,出现了多元价值标准,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们在确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和迷惘,对中国主导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和怀疑,他们甚至会放弃对主导价值观的追求,摒弃空洞的人生价值理论,进而去寻找一种更务实的价值观。而只有当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也才能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社会。

2.1.3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参差不齐笔者分别在2006年和2011年,以在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相关问卷调查,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普遍有了提高,这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在信息社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信息。但从调查结果和现实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因自身素质、家庭经济、性格特点及成长经历等多种原因,对信息仍缺乏一定的敏感意识,对身边的信息充耳不闻,即使关注到了信息,也表现出极度的恐慌,不知如何去辨别,更无从去选择。大学生的这种两极分化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2.2高校方面的原因

2.2.1教育者个体素养不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的施教者,主要包括教师、信息工作者和管理者等。这些主体由于自身素养的差异,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活动的管理者,更多地是从宏观上把握政策性文件的具体落实,对信息素养教育本身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整个活动的推进中,教师才是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认识和传授将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

2.2.2教育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还没有规范性的教育体系,对教育的基本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教育效果的考核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方面,社会、学校对信息意识和观念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对大学生内在的信息文化理念引导不足,以致于大学生们没有要主动去学习和培养信息技能以获取所需信息知识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我国没有统一规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标准,高校在培养人才目标时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不明确,各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就没有一个指导性方向。此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学校领导不重视,相关专业教师又排斥,导致了目前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进展缓慢,影响到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效果。

2.2.3受高校信息化环境影响由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区域性和时代特性”,那么大学生所处环境的信息化程度就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我国是经济欠发达国家,虽然近几年经济增长比较快,但总体来说经济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导致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还很不明显。在国内,由于地方经济收入差异较大,沿海一带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总体来说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不相上下,地方领导又高度重视教育,加大了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注重信息化建设中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这些地方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效果比较明显。相反,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因地方没有多余经费投入,其高校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影响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工作开展,甚至部分地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检索教育模式。这种区域性差异也是影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2.3社会教育环境方面的原因

2.3.1社会应试教育体制的约束自1999年教育部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已进入到13个年头,但观其效果不甚明显。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体制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在中、高考升学率面前,让更多的学校不得不放弃素质教育,重走应试教育;老师、家长和学生迫于压力也不得不回归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实质性进展。高校作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最后阵地,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给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动力,纵观这十几年来其效果仍不明显。信息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思想对高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都会产生影响,表现在重视传统专业课程的建设、实体硬件的投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忽视了对信息类课程的建设、信息类师资队伍的培养以及校园信息文化建设力度,这就影响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面临新生的零起步,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各种禁锢思想的束缚,存在一定的困难。

2.3.2受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思想的同时,那些不良思想,如西方人崇尚的拜金主义、拿来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也蜂拥而至。这些不良思想的涌入,对我国国民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个人实用主义者,没有经费投入,相关机构或个人搞科研的积极性就不高,这也是我国参与信息素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社会非政府组织团体不多的原因之一,这对我国教育和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而国家在市场经济的调控方面力度不够,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出,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国家加大了对这些领域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这就导致了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在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达不到应有的学术研究效果,这也是我国至今仍未建立起具有全国普及性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标准的根源所在。

3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为因素占主导作用,因此,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只要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总之,国内信息素养的教育状况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对我国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需要国内社会各界人士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李容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图书馆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4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