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范文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范文

时间:2022-12-09 05:11:22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

摘要: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以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为主体,借助新媒体和移动端,遵循一定的生命周期进行传播,并呈现出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舆情和化解危机。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舆情传播;舆情控制

我国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网络凭借其跨时空传播、自由开放、即时互动和匿名性等特点,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发表看法和维护利益的主要平台。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形势更为复杂,各种潜藏的矛盾也逐渐显性化,导致群体性事件频繁出现。当前,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极易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并由此形成较大规模的网络舆情。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传播又会进一步扩大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厘清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把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要素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系

(一)群体性事件形成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是某一群体为了表达诉求、维护利益或发泄不满而规模性集聚的行为。群体性事件一般涉及政府腐败、医疗卫生、拆迁补偿等公共事项,本身具有较大的话题性,容易吸引公众的兴趣和关注。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群体性事件利益主体包括事件参与者、政府、媒体和意见领袖等。事件参与者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往往会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和动员;意见领袖和部分普通网民出于社会责任感,选择与相关群众站在同一阵线,在网上对事件进行评论和扩散;媒体由于职业特性,也会对事件进行关注和报道。这一系列行为使得群体性事件迅速在网上成为热门话题,从而引发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引发群体性事件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拓宽了言论空间,使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当众多网民为同一问题而发声时,就会形成网络舆情,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裂变式传播,在社会上广泛地引起影响,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具有两面性作用从消极方面来看,网络舆情会将群体性事件扩大化和复杂化,增加治理的难度。很多群体性事件一开始只是少数人之间的利益纠纷,但经过网络的传播后,往往会演变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从积极方面来看,网络舆情对于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网络舆情是民意的汇集,其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能在舆情发酵阶段及时侦测到网络舆情,可以对群体性事件做出预警,此时政府如果提前采取应对措施,能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恶化。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对网络舆情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事件的演化和群众的诉求,为舆情回应和事件处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概述

(一)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与传统舆情依赖于电视、报纸等媒介传播不同,网络舆情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特别是新媒体的兴起,使人们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官方的控制和传统媒体的束缚,在获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网络的社交性、匿名性和新媒体的话题性,使网络舆情更容易获得裂变式传播和扩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资费的降低,使用网络的门槛大大降低,手机网民的规模不断扩大,手机上网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上网渠道,因此网络舆情的传播也呈现出移动化趋势。与传统环境相比,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面也更大。在移动端,内容载体除了传统的图文形式外,新兴的短视频开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出巨大力量,比如在六安教师集体讨薪事件中,一段教师与警察冲突的视频迅速点燃了网络舆情。此外,移动端网民数量庞大,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对网上的信息缺乏必要的辨识能力,更容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网络为普通网民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身为草根阶层,他们容易对群体性事件产生共鸣,并具有一定的阶层认同感和凝聚力,因而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中舆情最初的传播者和最广泛的接收者。意见领袖是具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精英人士,出于社会责任感,他们也会对群体性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拥有主导网络舆情走向的力量。网络推手则出于特定的目的或利益,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加工和包装,以此引导网络舆情。

(三)网络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从出现到消退的传播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说明。本文将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分为五个阶段:一是潜伏期,此时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已经存在,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力量或合适的触发点而没有显性化,因此难以得到大众的关注,此时是预防事件出现和恶化的最佳时机。二是萌芽期,此时群体性事件已经逐渐显露,并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三是成长期,此时群体性事件开始在网上扩散,意见领袖纷纷发声,网络意见迅速集聚,引发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各路媒体的报道,事件热度持续升温。四是成熟期,此时群体性事件已演变为社会热点事件,主流意见形成,网络舆情达到高峰并趋于稳定。五是衰退期,随着群体性事件得到解决,事件热度逐渐下降,网络舆情最终消退。

(四)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明显的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蝴蝶效应是指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动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很多群体性事件一开始只是普通事件,但往往会因网上的一条发帖而引发连锁反应,由于舆情的传递是非线性的,在这一过程中会造成信息失真和谣言四起,从而使舆情不断演化和扩散,甚至背离事件真相。群体极化是指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保守或激进倾向更加极端,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群体性事件中,由于谣言的传播和网民群体的复杂性,理性的声音容易被非理性的声音淹没或极化,从而使网络舆情处于失控的危险之中。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和控制策略

(一)转变落后观念,加强理论学习网络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或不够重视,仍旧坚持官本位的思维观念,对相关消息采取封锁、回避等方式,错失了控制舆情的最佳时机。因此,各级官员需加强网络舆情的理论学习,转变落后的思维观念,才能在群体性事件爆发时正确地引导和控制舆情。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和监控网络舆情是对群体性事件诉求的集中反映,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要培养和吸纳专业的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积极开发和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工具,深入分析和归纳网络舆情信息,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和走向。

(三)加强网络立法,完善追责机制网络的匿名性为网民披上了一层保护外衣,但也容易使其制造和散布谣言,而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关注和获取流量,在报道事件时有意夸大或歪曲事实,很多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就是在虚假信息的诱导下逐步失控的。因此,要继续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全面落实网络实名制,健全谣言追责机制,切实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四)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相关情况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此时政府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就会给谣言提供滋生的空间。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透明地公布事件真相,满足群众的知情权,才能遏制谣言的传播和事态的恶化,掌握舆情控制的主动权。

(五)发挥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作用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走向具有主导作用。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政府可以利用权威媒体事件真相,过滤负面信息,传递正能量,同时也要加强与意见领袖的合作,利用其影响力来引导普通网民理性发声,达到控制网络舆情的目的。

四、结语

必须指出的是,有关政府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探究,不只是一个理论旨趣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由于网络舆情的复杂多变,使得政府必然面临着许多理论研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进一步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素珍.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学术论坛,2014,37(04):112-116.

[2]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传播逻辑[J].理论探讨,2011(04):140-142.

[3]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46-50.

作者:吴洋 单位:江苏警官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与控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xccbxlw/7454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