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论文3篇范文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09-17 03:01:06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直接反映,它的出现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舞台,也为其带来了崭新的挑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领域。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者。可以说,网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在线互动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无论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还是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都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网民的围观,而这些舆情信息所反映出的问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很少受到关注的。同时,随着网络舆情传播载体的日益多样化,思政工作者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了,他们还必须积极参与网络互动,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及时与学生在线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2.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新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一种新载体,表现为:以高校网络舆情为新载体,是社会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迫切要求,它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更加具有渗透力。3.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互动模式。网络舆情的出现,使得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再是传统的“一刀切”、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而是逐渐被丰富的多元模式、双向或多向的交流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像同步的多媒体形式所替代。这样以来,网络载体在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起了一条畅通的信息渠道。教育者可以在线用“网络语言”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展示自己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教育对象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线与教育者进行探讨与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抵触和防范心理,从而有助于引起大学生群体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共振,进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1.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网络舆情打破了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大学生收到的信息不再单纯来源于教育者,借助网络,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选择信息的方式更加自由。这样以来,教育者便失去了信息优势,大学生与教育者同处于平等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凸显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价值的教育理念急需转变。因此,教育者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应对网络舆情提出的新要求,才能既符合时代的音符,又能满足大学生科学成长的实际需要。2.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舆情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更强。在高校网络空间内,既有弘扬社会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正面舆情信息,也有大量下流庸俗的信息和低级污秽的语言,这对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混乱,迷失自我。特别是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高校稳定的不良舆情信息,由于舆情的辐射影响,其很可能被歪曲地夸大宣传,误导舆论,进而引发大学生情绪的波动,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3.高校网络舆情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高校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体现为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网络信息和传播的新特点,探究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心理特征,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硬性灌输”到“思想引导”的转变,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构建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校园稳定的“晴雨表”,为了推动校园和谐发展,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一)建立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制1.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危机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与危机处理,并成立日常工作机构。该机构的网络监控队伍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应包括网络技术人员、学生管理工作者、学生党员干部等。2.加强制度建设。首先,高校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对师生参与网络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其次,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和通报机制。高校可设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制度,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最后,健全大学生利益表达诉求机制。通过理性宽容的对话,保护大学生舆情表达的权益,从而做好情绪疏导和转化工作。

(二)培育“舆情领袖”在网络情境下,大学生舆情的网络传播途径多样化,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培养引领大学生主流舆论的“舆情领袖”,以孤立不良言论,从而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的汇集、反馈机制1.建立舆情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的搜集要做到“收集信息快、反映问题准”,反映和收集动态性的舆情信息要早发现、早搜集、早报告。2.健全舆情信息的分析和研判机制。高校必须对收集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实行“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深度分析、研判,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愿望呼声、关注热点、议论焦点,正确把握舆情走势,制定预警方案。

(四)建立健全舆情危机应急机制1.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要密切关注舆情动向和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将不和谐的因素消除在萌芽中。必要时屏蔽相关信息,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系统性的信息处理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2.建立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对于突发事件导致的舆情危机,学校绝不能简单、粗暴地采取封堵的办法,而是应该建立舆情响应机制,确保学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让他们少一分担忧多一分稳定,进而转“危”为“机”。

(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减小直至消除来自网络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把原本属于德育的众多因素应用到媒介上来,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媒介不良影响的主要力量,从主观上杜绝负面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最终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总之,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个需要面对、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实现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对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作者:史伟姜丹单中元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第二篇

一、网络社会结构扁平化,传统舆情管理方式失效

网络社会呈现的是扁平化结构,而我们的执政方式与思路仍然是垂直结构,简而言之,我们仍然在以垂直化的方式去治理一个已经日渐扁平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结构与执政方式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带来的结果就是传统的媒体管理模式的失效。[3]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管理体制也建立在相应的媒体技术与传播特点之上,具体表现为分级管理、分类管理、内容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四重管理体制。[4]通过四重管理体制,党和政府对信息传播的内容、速度、广度、角度等都可以进行计划和安排,从而实现对媒体议程的有效设置,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舆论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舆论引导”。这样可以起到统一思想、稳定和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这种管理体制就失效了。—是网状信息传播结构、病毒式信息传播等方式,加大了分级管理的难度。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结构。在这张网中没有哪个节点是中心或源头,要实行分级管理是很难的。二是终端融合的技术趋势,打破了分类管理的可能性。我们不像以前守着广播、电视、报纸看新闻、了解信息,我们可以从手机上了解这些信息,而且还是全方位的,原先的按类别管理的机制和体制不管用了。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是全媒体,由文字变成图像再到视频,原先对内容进行过滤审查的办法失效了,加大了管理难度。四是信息传播的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给属地管理带来困难。过去,对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政府往往会采用行政管制和压制的方式来封锁监督,一些热点往往被封锁在局部区域,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现在面对6亿多网民,根本无法实现对网络的封堵。很多舆情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由于管制的原因没有及时报道,而网络上却早已成了热点,地方政府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对技术高超的人来说,技术封锁也没有效果。另外就人的心理来说,由于好奇心作怪,你越是不让他看,他越是要看。这无疑对政府的舆情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二、网络信任危机,政府社会公信力受到损害

政府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社会信誉度及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它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赖,是政府的生命,是政府不断前行的翅膀。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是放射性的,尤其是网络传播,会使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公众中扩散,乃至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一旦社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重新恢复政府公信力将极其困难。在新媒体时代,一些官员对网络不甚了解,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对应对突发事件经验不足,危机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差,对公众关心的问题存在不回应、不发声等现象,在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度上做得还不够好,使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个别官员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迟钝、无知,会在网上被无情渲染;少数官员的腐败、无能等,会在网上被迅速放大,并不断侵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其公信力。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容易成为网络新闻炒作的焦点。一旦这些部门的人员卷入网络事件,网友往往会一边倒地同情弱势方,对政府行为做“有错推定”,形成压倒性的舆论声势。这些都对政府公信力带来挑战。目前,网络舆情热点主要集中在反腐与整风、司法案件、突发事件与公共安全、行政审批与政策争议以及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方面,而其主体大都是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影响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逢官必炒”“逢官必究”是网络舆情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些对政府不利的负面信息容易引起网民共鸣,加剧公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降低政府的社会公信度。有学者总结出谣言的传布公式:R=i×A÷C,在谣言公式中,R代表英文Rumour,翻译成中文就是“谣言”“谣传”;I代表的是Important,其中文意思就是“重要”;其中的A代表的是Ambiguous,中文含义为“含糊”、“模糊”,C指公众对谣言的批判能力(criticalability)。这个公式用语言来表达即:公众越认为重要的讯息,越感到模棱不清的讯息,传播得越快越广;而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弱,则谣言的传播量越大。公众只有掌握了准确而全面的信息才有安全感,信息匮乏或者虚假的结果就是谣言,遮遮掩掩更加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克服谣言的最佳途径就是尽量公开属于公民的信息,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减少公众猜疑。

三、网络舆情中不良信息充斥,冲击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

网络舆情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生产和制作的模式和约束,也突破了现实社会中道德框架的约束,其信息的准确性、公信力和责任感都面临挑战和质疑。网络道德缺失、藐视道德、反感道德规范甚至随意攻击、发泄、恶作剧等现象,淡化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感,甚至失去羞耻感,扭曲了一些人的心灵。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目前网民大部分是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容易冲动,在网上任意宣泄,甚至披露隐私、造谣、谩骂等,认为网络舆论可以不遵循现实社会中的规则,可以为所欲为,从而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各种思潮各种观点涌现,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频繁地交流、交融和交锋,网民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网络带来的各种思潮,直接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极易出现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迷惘、道德失范、封建迷信乘虚而入等问题。

四、网上网下互动频繁,偏激行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新媒体时代,网民不再满足于在网络空间议论事情、发表意见,而是把个人意志延伸到现实社会中来,网上网下互动。这样可以迅速地将网上言论变成网下行动。网上网下的互动日益频繁“,上网发帖,下网上街”、“网上议事,网下滋事”等互动现象频增,网上非理性情绪变异为网下偏激行为的倾向突出。同时,本地和异地的连锁反应加剧,一个地方出事,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地方,使一个局部与孤立的事件迅速扩大和蔓延为全国乃至于境外都知晓和议论的热点事件,从而出现舆情传播中的“蝴蝶效应”。这些,对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很大挑战。同时,新的传播环境兼容各种观点,网络成了各种言论的集散地,很容易引发负面效应,使网民将网络作为宣泄负面情绪,甚至是违法犯罪的平台。加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造谣煽动和恶意炒作,扰乱了公共话语体系和公民的价值判断,致使网上舆情错综复杂,给维护网络传播秩序带来困难。

五、网络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给网络信息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挑战

由于网络安全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我国的网络处于被窃听、干扰和监视等多种安全威胁中,系统安全漏洞、间谍软件频繁出现,网络蠕虫、黑客攻击等事件时有发生,给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带来挑战。新媒体的全球开放、匿名传播、天然落地的技术特点,使其容易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阴谋的工具。[5]他们通过各种“突破关防软件”,大量针对我国的歪曲真相、蛊惑人心的负面信息,进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传播反动消极言论,诋毁党和政府形象。境外敌对势力勾结境内“异见分子”、“意见领袖”,培植招募网络,制造事端,恶意攻击、煽动对立,形成境外策划、境内渗透,境内发声、境外呼应的局面,与我激烈争夺人心和话语权。这些都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系统阐述了关于互联网发展的问题,要求“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因此,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正视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积极寻找应对措施来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作者:张飞燕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

第三篇

1.网络舆情关联社会发展及稳定

从技术上来讲,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所以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快捷获取信息、自由表达个人想法的渠道,成为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海量信息的集聚地和传播媒介。2008年6月,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就已经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情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以微博为例,一条短则数字的消息或是一张图片就可能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反响,且这样的力度在不断加强。比如“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就以它强大的生命力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蝴蝶效应。由于我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地域、人群之间经常出现各种误解、隔阂和相互指责,特别是当前社会转型中还存在不少尖锐矛盾,这必然会造成网络舆情中一些偏激网民非理性声音的出现,也正是他们在很多时候推动了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其中,不排除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如现在的一些网络推手,网络大V等。当相关政府部门认识不明,疏导、应对不善,处置不当时,就会酿成舆情危机,如果矛盾不断被激化,则极有可能诱发现实社会民众过激、违规及至违法行为,冲击社会秩序危害他人及社会,进而对我国政治、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比如江苏盐城拆迁户自焚事件、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

2.政府当前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思想上轻视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思想上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狭隘地认为网络舆情只是产生、流传于网上,与现实社会没有关联,既不会危害他人,也不会影响社会,因此与自己的工作无关。在处理社会舆情的时候,把网络舆情抛开不管。

2.2工作上被动当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在监控、疏导、应对网络舆情上未投入或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足,从而导致他们既没有专业的队伍及人员,即使有的地方政府组建了队伍,但队伍的素质及能力不高;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机制或机制不健全,而这些无疑地会导致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认识、疏导和化解网络舆情。

3.新媒体时代应对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及措施

政府部门面对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与舆情环境,只有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及时监控反馈、有效疏导网络舆情,积极化解舆情危机,才能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实现现实与虚拟两个社会的和谐,保障国家及社会的稳定,同时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应有内涵。

3.1思想上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应对网络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并高度重视。

3.2在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控方面网络舆情监测就是要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特点,导向与趋势。其意义在于,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就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其提供处置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网络舆情监测的作用就更为重要。(1)建立起高素质的网络舆情监控及预警队伍。(2)建立健全系统的网络舆情监控及预警体系。(3)落实和强化网上巡查,保持对网络舆情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为处理舆情打好基础。(4)快速汇集和分析舆情信息,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信息,为后续舆情处理提供准确依据。(5)畅通网络舆情预警上报渠道,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相关决策部门。(6)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为后续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3.3在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应对方面网络舆情一经传开,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再加上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也许短短的几个小时就可能在网上掀起舆情风暴,甚至诱发社会危机。所以网络舆情的疏导、应对也绝对不能等闲视之。(1)须着力抓好网络舆情疏导、应对的机制建设。(2)须大力加强网络舆情疏导、应对的平台建设。一是政府部门要建立并建设好自己的网站,以便在网络舆情疏导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三是要加强和新老网络媒体的沟通,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3)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借鉴南京市政府及其各部门创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各地政府部门也应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4)处理(问题)与疏导(舆情)双管齐下,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热点或危机出现后,在疏导、应对时,一是根据网络舆情监控机构反馈的信息,对网络舆情的性质作出基本的判断;二是要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类别和等级),及时启动相应的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三是针对一般性的网络舆情,由网络舆情监控、疏导人员来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四是针对由现实社会矛盾冲突所引发的网络舆情,要迅速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经查证属实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抓住事初、事中、事后等关键节点舆情走向,通过网络舆情疏导、应对平台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最新进展,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从而化解危机,消解舆情;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则要开诚布公地向民众作出充分地、合理地解释;五是对经查证属于网络谣言性质的网络舆情,如果尚未造成什么重大、恶劣影响的,一方面要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删除或屏蔽处理;另一方面,用手中所掌握的确凿的事实,快速地作出回应,避免谣言蔓延,形成不良负面舆情;对已造成重大、恶劣影响的,则要依法严厉打击,追究相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作者:张天燕单位:楚雄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lyqlw/65417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