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传播论文:文化能源传播的转换透析范文

文化传播论文:文化能源传播的转换透析范文

时间:2022-01-18 03:27:37

文化传播论文:文化能源传播的转换透析

作者:石长平单位:许昌学院文学院

我们所使用的“文本”概念,正是在此基本界定下所使用的意义。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于文化资源的理解和类分,往往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指认分析其地位和特点,而较少从文本转换角度进行调查和分类分析。实际上,以故居、纪念馆、纪念碑、雕塑等物理物质作为载体的文化资源,以及以文字(包括小说、戏曲、歌谣等文学作品和回忆录、革命故事等)和影视等非物质形式的分类方式,是一种较为粗放的方式,它完全可以也应当以文本的方式来进行类分,这有利于在更详细的类型学意义上认识和解读文化资源,在更合适的角度上研究这些文化资源的存现状态,分析其在生成过程中意识形态与审美原则的结合情状,进而对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进行合理评判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审美潜质。基于此,在这里,我们把文本分为三大类型,即文字文本、影像文本和其它文本。与其它地方比较,豫西南红色文化资源的文本转换起步较早。在文学、文字文本方面,由前涉执笔完成的《桐柏英雄》在1972年出版,1979年改编成电影《小花》,在全国影响巨大。近年来,桐柏县先后在中央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发行了《巍巍桐柏》、《桐柏英豪传》等10余部文学作品。镇平的文本转换主要围绕彭雪枫将军,其中有长篇纪实小说《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革命回忆录《玉乡魂》、《一代名将彭雪枫》,戏剧《彭雪枫在淮北》等。在南召,主要有《南召文史资料》以及《袁宝华访谈录》等。

镜像文本方面。早在上世纪70年代,根据《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成就了唐国强、刘晓庆等影坛名星,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桐柏县又买下了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修改权,协调北京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30集电视连续剧《桐柏英雄》,目前正在筹措当中。2007年18集电视剧《彭雪枫》拍摄并在央视上演、同年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完成、2006年以袁宝华等为原型的12集电视剧《喋血英魂》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此外,文献纪录片尚有中央电视台文献纪录片《彭雪枫将军》、河南电视台纪录片《寻找彭雪枫》、南召县电视台《烽卷伏牛》等。

其它文本方面。主要是指以故居、纪念馆、雕塑等物理物质作为载体的文化文本。在桐柏,修复完善了鄂豫边省委驻地、竹沟中央中原局后方驻地及中共中央中原局驻地叶家大庄旧址等。同时对一些具体地点重新命名,将桐柏英雄纪念碑所在的翠屏山更名为“英雄山”,将桐柏山上盛开的杜鹃花命名为“红军花”等。近年来,镇平县完成了彭雪枫纪念馆和故居原貌恢复修缮工程。在南召县,修缮和建造还原了中共南召师范支部成立旧址以及陈谢兵团前委会议旧址等。

文字文本的转换现状

文字文本在此可以简单地分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两种。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而革命回忆录、文史资料以及访谈录等文字文本则归于非文学文本之列。在文学文本的转换和传播中,由前涉执笔完成并在197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应当为第一部。在文学相对萧条的年代里,这部作品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小说连播,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连环画。之后又通过电影《小花》使赵永生、赵小花的名字传遍中国,豫西南的桐柏、邓县也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欧阳华的小说《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2007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小说全景式展现了彭雪枫将军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刻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史料详实、内容丰富,受到彭小枫上将和彭雪枫的夫人林颖的称赞。

在非文学文本方面,《袁宝华访谈录》一书,集中反映了袁宝华的经济思想和工作特色。其它回忆录、文史资料汇编等都以较为翔实的史料、浅显简明的语言和短小的篇幅记录了革命年代的人物和事迹,成为红色文化中弥足珍贵的文字文本。由于是历史资料,又多为内部印刷发行,所以它的转播是有限的,其文化价值的实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正是在这些非文学文本中潜藏着很大的转换价值,只要经过深入挖掘和精心整合,它既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更可以通过艺术创造而转换成新的文学文本。

镜像文本的转换情状

镜像文本也可以称为影视文本或影像文本。它是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以剪辑为叙事手段,通过荧幕来塑造声画合一、时空一体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成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桐柏和邓县也通过电影为国人所知,这是豫西南红色文化第一次走出区域局限,以其巨大的思想教育性和艺术感染力对自己进行的镜像传播。如果仅就这一电影本身的艺术魅力来讲,其突出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寓理于情、以情动人的情节所表现出来的人情人性光辉;?其次是对电影语言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再次是围绕人物,以人物感情为线索,细致地表现了兄妹三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是优美感人的音乐,特别是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作为经典歌曲传唱至今。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凭借镜像文本,使得南阳这片英雄的土地以及生长和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儿女们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盆地,走进了亿万大众的视野。在共和国众多的革命传奇中,桐柏英雄赵永生等在影像叙事中传播和阐释了豫西南红色文化。

由安澜导演的《彭雪枫纵横江淮》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给彭雪枫百年诞辰的献礼。影片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将一个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一位有情有义、极具魅力的个人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丰满了人物形象,走出了塑造革命将领“高、大、全”的固有模式。为纪念彭雪枫诞辰100周年,由第二炮兵政治部与上海中船文化传媒联合摄制了18集电视连续剧《彭雪枫》。全剧撷取了彭雪枫将军为民族解放事业浴血奋斗的光辉人生片段,刻画了彭雪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与电影《彭雪枫纵横江淮》相比,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彭雪枫》这部电视剧的不足之处:其一是人物形象。整体上看电视剧中的彭雪枫形象有人为拔高的感觉。其二是一些情节取舍不当。在第14集恋爱生活的表现上,编导为了更生活化而在很多细节上进行精细的呈现,但过于琐屑的镜像描写有时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生活气息的增加,反而影响了主题的表达,延宕了叙事的正常行进。这一情况在以后几集中都有所表现。其三是一些穿帮镜头。这些拍摄过程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损害了人物和叙事的真实性,进而影响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由卢卫国导演的12集电视连续剧《喋血英魂》以著名进步民主人士、革命烈士李益闻和共产党员袁宝华等的感人事迹为原型,生动展现了河南尤其是南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喋血英魂》是南阳红色文化传播史上的又一大硕果。客观地讲,这部由河南影视制作集团拍摄的电视剧是基本成功的,作为地方影视集团,能够在情节处理、人物塑造等方面达到这样的水准是相当不容易的,特别是李益闻的扮演者比较真实形象。由于袁宝华等人在南召的地下活动时间较长,因而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也比较多,电视剧在取舍问题上做得比较恰当,戏剧矛盾冲突相对集中,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从而使审美原则与教育原则恰当结合,这是这一镜像文本最大的成功之处。同时,由于编剧者是南阳本地人,所以台词中使用了较多的豫西南方言,至少对本地区观众来说,感觉更为亲切真实。与《彭雪枫》一样,在剧中(第10集)穿插了地方戏曲———内乡宛梆———这一豫西南独有的剧种,更增加了地区文化色彩。这种形式往往是增加艺术魅力、宣传区域文化的最好方式。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也可以说: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喋血英魂》等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但遗憾还是显在的。这部影片是在2006年11月份开机的,其中绝大部分场景都在秋冬之交的季节完成,因此它的背景一直是深秋时节,而剧中所要展现的故事却将近两年时间。一般而论,背景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自然背景又可以分为自然地理背景和自然时令背景。在剧中,自然时令的一成不变造成了背景的不真实,从而影响了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进而影响了镜像文本的整体艺术效果,这是该电视剧的第一大缺憾。其二,由于自然时令的不变,也影响到了人物服装的少变。其三,自然风景的缺失。八百里伏牛山在豫西盘亘而卧,豫西南有世界级地质公园,有中原氧吧之称。就南召而言,境内奇山异瀑、茂林修竹,有不少美丽怡人的自然风光和名刹古寺,而故事的发生地也多在深山与古寺(千年古刹丹霞寺)之中,电视剧却没有能在这方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相应的特写镜头,缺乏着意渲染自然风景的拍摄意识,而这却是镜像文本最为优势的特点。把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以及古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此类文本转换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湘西剿匪记》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剧中我们既了解到了解放军官兵与敌人英勇斗争的那段历史,更对湘西美丽奇特的自然风光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湘西,寻找历史的踪迹,观览旖旎的风光,至今仍是观光者踊跃前往的地方。这样的电视剧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是无法估量的。

除了这些电影和电视剧外,电视纪录片也是进行文本转换的一种重要形式。与电影纪录片不同,电视纪录片是在电视出现后衍生出来的一类电视节目。这一形式诞生以来,一直很受观众欢迎,因为观众普遍认为,在电视纪录片中的所见所闻均为“确确实实的存在”,是对历史的一种影像还原。一些大众传播用语词典认为:纪录片是不包含一切戏剧化的虚构而将现实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最重要的是传达真实,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性是不可重现的,而只能进行模仿性的再现,因而在没有历史影像资料和图片的时候,可以由制作者经过前期调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使用导演手段对个别场景进行设计和模拟再现,并进行合乎时空的剪辑。中央电视台摄制的文献纪录片《彭雪枫将军》、河南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寻找彭雪枫》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南召县电视台的纪录片《烽卷伏牛》也以其优美的画面和恰切的解说词而令人称道。但我们看到,由于价值指向的单一性,这些片子也没有能够把红色文化与当地特有的生态文化或古迹文化较紧密地结合起来,而是更多地注重历史的叙事。同时,由于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属于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它的传播范围受到了较为明显的限制,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电视剧相比受众较少,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发挥有限。

文本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换文化文本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对文本形式进行创新。对红色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对其中包含的丰富内容要进行提炼加工,转换成为既有历史内涵,又具现代审美品格和时代意义的文化文本,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升华,体现出时代的魅力。应当说,豫西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文本转换已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就,其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重视红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等的研究,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与红色经济的良性互动等,这些都为中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证明和实现了文化资源在进行合理的文本转换后的多维价值。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文化资源本身所潜含的价值而言,那些已经转换了的文本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社会传播效应以及经济效益仍有较多不足之处,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文字文本和镜像文本的转换上。比如,有些转换后的文本存在着美学品质不是很高、艺术生命不很长、传播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文化产业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地进行现实反思和长远构思。

首先,在镜像文本的转换上。镜像文本转换产生上述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缘由造成:第一是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编剧和导演那里。在文本转换过程中,创作者个人因受内在的视野境界、学养功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艺思潮等影响而导致不恰当的个性化写作;就导演而言,个人风格、审美情趣、综合价值指向、商业因素考量等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出现。第二是影视制作公司偏重追求商业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一些影视公司急功近利,实行商业化操作,片面追求制作成本最小化,而相对忽略转换后文本的审美意义和思想承载。第三是引导主体———当地政府的因素。地方政府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因为他们往往是文本转换制作的倡导者、引导者,更重要的还是资金的筹备提供者。他们的影响表现在资金和时间两个方面,资金投入的多寡与时间要求的长短直接影响到镜像文本制作的质量,也间接影响着编导人员和影视公司。在上述电视剧中出现的时令背景问题、角色服装问题等,既是导演急功近利的浮躁运作使然,更有可能是作为主导方的地方政府对制作时间的强制要求和资金投入的不充足而造成的。

因而我们认为,在对初步具备转换条件的红色文化资源的论证上,如果要对其进行镜像文本的转换,就应作好充分准备,把编剧、导演选择好,资金充分到位,不受时间的限制,不争一朝一夕。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宁可暂时搁置,也不草率上马,确保文本转换的质量。据报道,2007年10月,中国电影集团总公司等在桐柏联合举办摄制电视剧《桐柏英雄》新闻会。但时至今日,电视剧仍然没有完成。我们认为这不是坏事,一部经典的红色镜像文本的制作一定要严肃认真地对待,不可操之过急,一旦草率完成,势必会留下很多缺憾,不能完全实现其应有的多种价值,也经不住观众的评判和时间的检验。也许若干年后,又要重新拍摄,这既是对政府财力的浪费,又是对红色文化资源处置的随意,更可能带来不良的传播效果。因为影视作品仅有短期的经济效益和快餐式的大众化叙事形式还远远不够,还要表达独立而深刻的思想,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电视文献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和传播,也应当与当地生态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思想教育与美学原则结合起来,把红色文化传扬与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既赋予其历史内涵,又赋予其现代内涵,既要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指向,又要有审美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在文本的发行与传播上,除了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播出外,如果能够把它们制作成光盘,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文本发给各级各类学校,并有限地赠送给外来游人,也不啻为一种较好的传播方式。

在文字文本转换上,政府和文化管理部门应加强同所在地的作家和高校的联系,定时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文学创作讨论会等,使文学创作与历史研究相结合。迄今为止,在为数较众、实力较强的南阳作家群中,尚没有创作出呈现或渗透着红色文化内涵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无论是《桐柏英雄》还是《彭雪枫将军———永不飘落的红叶》都是外埠作家创作的,对于更了解豫西南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的当地作家来说,这不无遗憾。当然,作家自己有选择创作题材的自由,但是适当合理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氛围,也可以转移作家的兴趣点进而使其关注红色文化。县级文史资料的编纂,要在翔实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叙述语言的艺术性,以增强可读性、普适性和感染力,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印刷出版数量,使其走出档案馆,走向社会,走向民间,更好地发挥其思想教育功能。还需要指出的是,戏剧和民歌的整理和编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除了《彭雪枫在淮北》等剧目外,目前尚没有更好的剧目出现,这既与“镜像时代”影视文本所造成的冲击有关,也与戏剧人才相对缺失有关。另外,在民歌的整理传播上,桐柏县搞的较好,但那里可以发掘的素材还有不少,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当地文联、文化局等还应当坚持寻找发掘,加大力度拯救这一文学文本。

总之,当我们对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传播时,文本转换是无可替代的必由之路,而进行文本转换,就是要寻找和确立创作的精神与审美制高点,准确地发现适宜的创作方向和创造方式。当今我们亟需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更为深刻的发掘,以便重构红色革命的政治合法性、历史合理性和文化品质的庄严感,使我们的现代历史认知和审美创造避免种种偏颇与局限,走向与时代精神和审美需求相匹配的境界,在对外传播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启迪其思想觉悟,最终使红色文化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新理想主义和新英雄主义的新资源。

被举报文档标题:文化传播论文:文化能源传播的转换透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whcbfzlw/6147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