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作用范文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作用范文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作用

内容提要:新闻传媒,从其最早的成员近代报刊诞生起,就在传播近现代政治思想、参与政治革命、参与近现代政治民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报刊于17世纪诞生后,随即和印刷书籍一起,在近代文明的传播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的思想根基,正是由启蒙运动中的进步思潮奠定的。此后,随着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包括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兴起以及当前网络新闻业的兴起,传媒业始终以其掌握的采集、处理、信息的资源及其在沟通信息、传递信息中的独特影响和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充当着重要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向新闻传播领域渗透,网络媒体作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闻传媒崛起于当代传媒的花园之中。网络媒体兴起后,也参与到当前民主政治加速化的进程,并与传统的新闻传媒产生互动。本文认为,可以把这种互动归为沟通政治信息方面的联系互动,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互动和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互动。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的新闻传媒政治民主I.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以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著称的英国学者戈尔丁和格雷厄姆·默多克在《数字鸿沟:通讯/传播政策及其矛盾》一文中指出,“充分的公民权依赖于五种基本的文化权利:获得同作出个人决定和政治抉择相关的信息;获得主要的知识框架以将信息整合成关于世界的清晰连贯的解释;获得对于相互竞争的解释和政策的批评意见;获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负的表述;获得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介入公共文化的机会。”[1]公民的这些基本文化权利同传媒的传播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具体说来,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民主中的作用表现为:传媒可以充当公众参与决策的工具,充当公众参与评判决策及其后果、议论公共事务的工具,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围绕重大问题形成公众舆论的工具,充当对于权力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传媒是信息的职业机构。而政治信息的广泛流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和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而政治参与行为,不论是参与政治决策、参与对政治决策及其后果的评论、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评议,还是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运动,都需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情况为前提。政治信息,是新闻传媒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沟通政治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政治新闻、报道政治讨论等沟通政治信息,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方式之一。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是媒介作用于政治参与的另一方式。早在19世纪末,法国法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abrieldeTarde)即在题为《谈话》(LaConversation)的文章中,研究过参与式民主中国家、政府、议会、志愿团体、谈话地点、公共舆论以及社会行动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特别强调了传媒与公众舆论。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塔尔德的有关观点,从中总结其关于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模式。[2]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卡茨(ElihuKatz)指出,塔尔德的模式“集中于新闻报道、谈话、意见与行动之间的关系,认为新闻报道给每天发生在酒吧餐馆、咖啡屋、沙龙里的无数谈话提供了话题。……塔尔德提出,这种意义上的谈话是一种现代现象,即谈话遵循着过程公开与平等的原则,它自身正是平等的培育者。由于有了新闻报道,谈话的主题不仅全国统一,而且飞速变更。”[3]在塔尔德看来,谈话的政治功能在于“渗滤”/“过滤”(percolate)观点,即不断精炼个人的观点,使之显得更为“深思熟虑”,并在不知不觉间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一两个全国性的观点,而后,这种深思熟虑的观点再一次被报纸加以报道,随之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塔尔德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中进行政治或经济选择(如选择一位政治领导人或选择一种商品)的主要途径。[4]卡茨在归纳塔尔德的模式中指出,它“不仅将新闻报道、谈话、观点和行动系统连结起来,而且指出了‘线性序列’中的每一要素推动下一要素的方式,它还将这种关系联系起来,强调内含于新闻独立报道,某一事件以及传递舆论的反馈之中的社会控制”。[5]可以看出,塔尔德当初已经关注到了新闻传播将公共场所的交谈讨论聚焦于一定的统一话题的作用,也关注到了在“公意”(舆论)从在大量的此类交谈讨论中会聚到最后成为个人行为基准的过程中新闻传播作为中间环节的连结作用,指出了传媒通过在聚焦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对公民政治选择——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等选择行为的影响。他的关注点和观点,同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唐纳德·肖(DonaldShaw)和麦科姆斯(MaxwellMcCombs)提出的传媒“议题设置作用”论的研究焦点,可谓异曲同工,同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PaulLazarsfeld)的“二级传播”/“传播的二步流程”理论指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互动的观点,也有相似之处。这些学者和其他进行类似研究的学者的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新闻传媒通过充当聚焦公众注意力的工具以及通过同人际、群体传播相结合在舆论形成并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中的作用,能服务于民主政治。新闻传媒因其传播活动同舆论的联系,还通过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和舆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服务于民主政治。传媒提供了民意上传的现代化工具,公众成员及公众团体可以通过传媒围绕其自身的利益等公开发出呼声,以此影响舆论,从而使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参考各方的呼声。这也是民主的一种体现。此外,现代传媒对执政机构和官员的所作所为的报道,使公众了解这些情况,这是使前者接受公众舆论监督的重要条件。而现代传媒作为面向公众的传播媒介,可以成为公众论坛,将公众对执政机构和官员的监督意见传递给后者。由传媒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美国对越战争期间传媒的有关报道,对美国国内反战浪潮的掀起产生过明显的影响,后者在促使美国政府在尼克松执政期间将美军从越南撤出、结束这场战争中,功不可没;《华盛顿邮报》等率先对美国水门事件政治丑闻的揭露抨击,是导致尼克松下台的导火线。在我国,在近年来的反腐倡廉过程中,传媒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指出,在今天的社会中,“树立权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民主”。[6]在当今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表现,也是使政治权力在公众中享有权威的必然方式。因此,传媒通过充当政治参与的工具,还能服务于增强公众对政治权威的认同和自觉服从感,巩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促进政治稳定。此外,通过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平台、公共论坛,传媒还能服务于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其参与民主政治的自觉性,以此推进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当然,工具本身不能确保对工具的恰当使用。现代传媒业固然可以在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充当服务工具,发挥有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表达、民主意识培养、舆论的形成、对权力的舆论监督等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媒业自然而然会在这些方面产生正面效应,自然而然会带来福音。传媒业作为民主政治的进程中的工具服务得如何,关键在于人类社会如何驾驭这一工具。II.网络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世界性的电脑互联网络因特网的崛起,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世界走进千家万户,电子邮件往来、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网上新闻传播、网上游戏娱乐、网上教育、BBS电子公告牌、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医疗等,迅速得到了开拓发展,网络的社会影响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因特网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渗透而言,电子政府的兴起和发展最突出地反映了这种渗透。但是,鉴于电子政府主要是通过政府建立网站在网上提供信息和服务来实现的,它不是本文此处讨论的对象。(当然它同网络媒体有一定的关系,如传媒网站为电子政府作宣传,提供通往政府网站的链接等,但从事电子政府服务的毕竟是政府网站。)本文此处要探讨的,是网络新闻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的主要方式:时政/政治新闻、电子论坛、网上民意调查等。通过这些形式,网络媒体作用于社会政治信息沟通和公众的政治参与,从而服务于当前的政治民主加速化进程。首先,网络媒体构成了政治信息沟通的新渠道,从而同政治信息沟通的新发展相联系。在现代社会,新闻传媒是沟通政治信息的主渠道。人们主要通过新闻传媒,了解各类政治信息。对各类政治信息的了解和认知,是公众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采取政治行为的前提,是公众参与政治的前提。而强调公众的政治参与,正是现代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网络新闻业兴起后,理所当然地成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不论是传媒网站,还是参与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其日常的传播内容中都包括政治/时政新闻等政治信息这一块。其中有些网站的频道/板块名中即有“政治/时政(新闻)”频道/板块的名称,有些网站的新闻频道/板块命名方法不同,并无这样的板块名称,但其“要闻”、“滚动”、“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频道/板块中的信息主要是政治信息。例如,人民网有“时政”(新闻)板块,专门提供时事政治信息,并在其“国际”板块中,沟通国际时事政治信息。新华网的频道/板块名中并无“时政”/“政治”字样,但该网站通过“滚动新闻”、“中国”、“国际”等频道,同样提供了大量的政治信息。同以往的传媒渠道相比,网络媒体作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由于其瞬时传播的特点,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在沟通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优势尤其凸显,因而一些著名的传媒网站的访问率往往会在发生重大的、突发性政治事件时明显上升乃至出现网上“塞车”现象。此外,与网上无尽的虚拟空间相联系的网络数据库功能、超级链接、搜索引擎等手段的应用,使网络媒体可以提供围绕某些政治热点、专题的大量相关信息。这就使这一新兴的传播渠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具有超越传统新闻传媒的能力,可以为网民通过检索全面了解相关政治信息、研究时事政治提供很大方便。另外,由于因特网的全球性特征,网络媒体的政治信息传播具有跨国界传播的外向型层面,这为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产生外向性影响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对于网民来说,在政治/时政领域,因特网上数量巨大的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信息源在增加政治信息接收的选择性的同时,也开阔了其政治视野,使其较之传统媒体的受众,更易在政治领域追求获得来自多角度的报道、信息。前段时间,美国公众曾依赖欧洲的一些新闻网站获得关于美伊冲突的更加广角和多角度的信息画面,这一情况可以作为论证上述这一点的实例。根据欧洲新闻学中心网站([www.ejc.hl])上2003年2月24日的“欧洲媒体新闻文摘”以及英国“新闻界”网站([www.journalism.co.uk])上同日提供的有关信息,在当时美伊冲突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到国际新闻网站上去寻求更广角度的信息。这两家网站引用了尼尔森公司NetRatings当时提供的信息:2002年以来通往英国最大的新闻网站“BBC新闻在线”和“GuardianUnlimited”的“交通”量显著增多,其中大量用户来自美国。“GuardianUnlimited”网站的一位编辑称,他们接获了较多来自美国网民的电子信件,这些电子信件感谢该网站提供了以在美国传媒上找不到的方式进行的世界新闻报道。显然,在最近的国际局势问题上,美国公众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从美国立场、视角出发的报道等信息;他们到欧洲国家英国的网站上冲浪以寻求关于国际局势的各种不同观点的有关报道。[7]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的政治信息沟通的外向型特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意味着国际政治传播中的新机遇,又意味着新挑战。一方面,网络媒体以这一特征为这些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比以往更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在实力不同造成的国际传播严重不平衡、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状况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媒体的能力更强、更具主动权,凭借其在因特网和网络媒体发展中的优势,更易使其网络媒体制作的、反映其立场和选择角度的政治信息在世界范围流通并产生影响,这对发展中国家构成新的挑战。但是,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的今天,发展中国家要回避这种挑战是不可能的,回避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信息源也是不可能的,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网络媒体提供的政治信息挡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的视线之外也是不现实的,而这些信息反映的是西方的立场、选择角度。因此,发展中国家急需因势利导,做强自己的网络媒体,并重视其对外传播的功能,善用网络新闻媒体以国际上公众所习惯的信息表述形式向世界反映自己立场、观点的政治信息。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在信息来源多元化环境下政治视野开阔、信息接收选择多种渠道、对政治信息的质量要求更高,这种现实情况也要求这些国家的网络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改进政治信息制作。联系我国的网络媒体实践来说,从我国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和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的情况来看,我国对于网络媒体的对外传播功能是高度重视的。在中央级重点传媒网站中,中国日报网站、国际在线网站和中国网直接使用外语为主要传播语种,人民网和新华网开设了多种外语的版本,还有繁体中文。较重要的地域性综合新闻网站也大都开设英文版本。这是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外传播的重要一步。但是要使我国传媒网站传播的政治信息吸引大量外国网民的眼球并进而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光有这一步还是不够的,还须在此基础上再迈进一步,努力针对国外受众所习惯的信息表述形式及他们的兴趣等,改进我们的政治信息制作,使之真正在国际上产生我们所期望的效果。同时也要重视网络化时代我国公众对政治信息传播要求不断提高的现实,以我国网络媒体的卓越工作,争取使公众将之用作首选的网上政治信息传播渠道。其次,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从而同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发展紧密相连。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权力归属问题上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在西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的思想,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以民为本、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基石。人民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参政议政,是人民行使其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人民行使上述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新闻网站开设电子论坛、民意测验栏目等,是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在我国,依托传统新闻媒体集团的传媒网站是直接纳入国内新闻传播管理体制的,传媒网站理所当然地高度重视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持一致。在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执政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重视其对政府工作的评议的形势下,我国传媒网站也就非常重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新方式——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试以《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和东方网为例。《人民日报》网站在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在国内传媒网站中首开风气之先。1999年5月9日,即北约空军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网站开设了“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这是我国内地传媒网站中首次开通电子论坛。该电子论坛开通后深受海内外中国人欢迎,短短一个月,上贴量达到9万条。同年6月19日起,这一网上论坛改名为“强国论坛。”当年9月13日,该论坛上的帖数量跃居全球中文论坛第一名。此后,《人民日报》网站又陆续推出了读书论坛、体育论坛、健康论坛等若干论坛。目前,人民网上已形成了以强国论坛为主的由10个论坛组成的论坛群。到目前为止,强国论坛作为政治性论坛的注册用户有8万,每天上帖量在7、8千至1万,在线人数最高达2万。由于使用该论坛的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和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强国论坛以强国与发展为主题,具有反映中国现实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的特点。许多网民在论坛上就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政治问题,建言献策,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建议。根据我国网络传播学者闵大洪的有关论文,有人把强国论坛经常性的主题进行了排名,排在前4位的是,中美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民主问题和腐败问题。[8]强国论坛作为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新渠道,起到了加强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促使基层社会成员遇到的问题获得政府重视和解决的作用。例如,2001年3月24日,称为“城山村人”的网友在强国论坛贴出《铁路,你究竟怎么了?》,反映自己在重庆火车站购买车票时的不愉快遭遇。这一贴子很快被铁道部领导看到,及时进行了调查处理。2001年4月11日,重庆车站致信强国论坛,称对“城山村人”在重庆火车站所遇到的不愉快,表示深深的歉意。翌日,强国论坛刊出短评:指出“网友的一个帖子引起某部门乃至部长的重视,这在强国论坛还是第一次,这再次证明了网上论坛反映民情民意、实施舆论监督的功能。……”而“城山村人”2001年5月1日再次在强国论坛贴出贴子,称:“4月22日,重庆站纪委陈书记、重庆分局路风办王主任千里迢迢专程前来福建,登门道歉。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乘客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投诉,在引起铁道部门上自部长下到站长的重视之后,有了一个告慰网友的结局。在此感谢《强国论坛》版主为跟踪此事付出的努力!”闵大洪在引述这一事例后评论说,这件事充分反映了人民网强国论坛今天所具有的影响力。他在分析强国论坛的意义中指出,其设立是《人民日报》网站在发展过程中对网络传播规律和特性在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一大突破,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网站发展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并且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看,论坛“为民众提供了言论空间、表达空间、话语空间,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窗口。”[9]东方网在2003年的上海“两会”期间,推出了“百姓议案”和“‘网议’人代会”栏目,为平民百姓倾吐自己的心声和政府听取民意开辟了更为直接的渠道。根据东方网提供的资料,“百姓议案”栏目开设后,很快在市民中引起积极反响。会议期间“百姓议案”共收到网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近2000条,广大网友围绕治理交通、科教兴市、文化建设、医疗卫生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参政议政,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上海大事的热情。“百姓议案”栏目作为平民百姓表达意见的新渠道,其设立使“两会”会内会外更好地结合,有利于行使平民百姓的参政议政权利,有助于使上海的各项工作更坚实地建筑在民意的基础上。“网议人代会”栏目是互动节目,每天中午邀请一位市人大代表参加与市民一小时的网上直接对话和交流。据东方网2003年2月23日传递的有关信息,市民在这一栏目中提出了300多条问题和意见。2000条百姓网上提的议案和300条同市人大代表直接对话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这两个数据说明“百姓议案”和“网议人代会”栏目确实被用作了平民百姓表达意见、议论的新渠道。可见其设立有利于激发平民百姓的参政议政的政治参与热情,从而为政治民主作出贡献。2004年上海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东方网再次设立“网议人代会”直播室,为市民通过网络参与评论人大工作提供了桥梁。目前,东方网提供通往一系列政府部门机构网站的链接,其中包括上海市人大公共信息网,新版的人大公共信息网开设了“网上议政”留言板,以运用网络加强人大与市民之间的随时互动沟通。经常推出围绕一定热点问题的简单的网上民意测验/调查,也是我国传媒网站中的一种常见实践。虽然,由于目前这种网上民意测验/调查因为难以做到按科学的数理统计原则抽样,因而在采集到的信息的代表性上难以同严格按科学的抽样程序抽出公众样本进行的民意调查相比,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也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简洁的方式,其采集到的信息总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这一部分探讨了网络媒体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当然,网络新媒介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它也带来了对传统政治的挑战。首先,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传播中把关人角色弱化,个人用户可以在电子论坛上自行贴贴子等做法带来内容控制的高难度,进而带来对政治控制的新挑战。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对于政治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来说则更加不可或缺,这是同后者的“被动处境密切相关的,他们必须在公民的攀比、激进情绪和国家的实力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冒进,也不能止步不前。”[10]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经论证过后发展国家必须把政治参与控制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11]此外,从国际政治来看,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特征,网络新媒介对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会扩大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方式等之间的相互激荡,从而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如何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维护自己的政治秩序方面的新挑战。可以说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对政治控制的双重挑战。但是,必须看到,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已是大势所趋。面对它对政治控制的挑战,不能采取停止使用网络的因噎废食的态度,而是应当因势利导,重新调整通过传播进行政治控制的方式。III.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在参与政治民主中的互动美国著名新媒介研究专家罗杰·菲德勒(RogerFidler)在《媒介形态变化》中把“连接过去”视为新媒介成功进入社会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把跨跃“熟悉”的桥梁,看作新媒介发展的必经过程。他指出:“在人类传播系统历史中,新的形式如果缺少同先前或现存的形式的密切联系,就很少能得到采用。……传播媒介的现代形式也表现出类似的模式。例如,照相术很容易就被采用了,因为它是基于人们熟悉的观看和展示景象的方式。……起初,摄影术被看作是制作肖像和风景艺术的更有效和可靠的手段,一旦熟悉的桥梁被跨越以后,就需要更具创造性的运用。”[12]在他看来,“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老联系、新老互动也许可说是传播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点。世界传播发展史上的许多事实都可印证这一点,印刷同书写的联系,早期印刷报纸的样式同手抄新闻信和新闻书式样的联系,影视同摄影、录音、文字语音的联系等,都展示了传播系统、传播形式沿革过程中的新旧联系。网络和网络新闻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具体到网络媒体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后其同传统传媒在这方面的联系、互动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把这种联系互动归为沟通政治信息方面的联系互动,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联系互动和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联系互动。就沟通政治信息方面的联系互动而言,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栏目编排、新闻价值判断等方面显然从传统传媒的经验中吸取了大量东西。新老媒体的政治信息内容的常见型式(patterns)大致相同。我国的传媒网站常常刊载来自传统媒体的时政报道、评论等。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由于具有自身的一系列优势,包括瞬时传递、全球流通、承载巨量等,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可能成为最先信息者(例如,伊拉克战争打响时,我国新华网就是最先报道这一事件的。),在重大新闻发生时通过超文本链接等方式有关信息组合成专题,成为整合资料的最佳渠道,从而为传统传媒的信息、素材提供参照源。此外,网络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一些表述形式,也已开始对传统传媒产生影响。例如,网络媒体所开创的相关报道/背景/资料“链接”的形式,已开始影响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新闻链接”、“资料链接”、“相关链接”等已悄然出现在一些报纸上,如《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浙江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上。又如,网络媒体的首页汇集各种栏目、精彩图片和重要标题的编排模式和多层式写作、提供便捷的“导航”等方式,也已为传统媒体在版面/节目安排中吸收。“内页导读”、“今日提示”、“本报近日推出”、“今日第x版”+标题或标题/标题+图等形形式式的导读,已在报纸中盛行。就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影响舆论的形成方面的联系互动来说,国内外学术界都已注意到,由于网络通过电子论坛等提供了网民讨论各种问题的公共空间,由于网络媒体能够迅速汇集围绕特定话题的相关报道,网络这一新兴媒介正开始在议题设置过程中起到与传统的传媒一起影响公众议程的作用。目前,其较为明显的表现是:网民迅速在电子论坛中就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讨论或在论坛上转贴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网络媒体的有关板块迅速汇集相关报道;网络媒体通过超文本链接等对信息的汇集造成的信息密集度以及网上电子论坛讨论中各种意见的迅速汇集和活跃交流,既同传统媒体的后续报道发生互动,又加速了最初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问题/现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的过程。也就是说,网上的这些相关传播活动缩短了话题由媒介议程进入公众议程的过程中两者之间时间差。例如,在“洛阳大火”事件中,网民围绕该话题在电子论坛中的迅速、大量的信息交流,网络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汇集,都曾在这一事件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中产生作用,从而成为议题设置中的一环。当然,由于因特网汇集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的特征,最先在网上出现的话题引起传统媒体关注、报道,再进而成为公众议题,这种可能性也是开放着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新老媒体在这方面互动的另一种序列图。但是,由于网络传播中的信息泥沙俱下、电子论坛中的议论容易出现情绪化等问题的存在,在严肃的政治议题设置方面,新老媒体的互动一般表现为前一种情况。再就充当舆论监督的中介方面的联系互动来说,通过充当公众参政议政的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媒介表达民意、进行舆论监督中的一股新力量,本文上一部分谈到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和东方网的“网议政府”等栏目时,曾讨论到网络媒体在参与反映民情民意、实施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介入公众参政议政、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其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会产生网上网下的互动,网上的有关信息传播活动往往同传统媒体的相关信息传播活动相互呼应,产生相互强化的作用。例如,以围绕某些司法报道的舆论活动为例,网上曾出现信息汇集以及热烈的网民讨论,而这些又进一步加强了传统媒体对此的关注。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渐走向成熟,网络媒体已经在吸收传统媒体服务于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反映民意的做法的基础上,设立一些服务于相同功能的创新的网上栏目/板块。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近年来我国传媒网站中已逐渐兴起“热线服务类板块”,[13]此类板块旨在发挥沟通政府与百姓、实现上通下达的职能,其特征为政府、媒体、受众三方的网上互动。这类“热线服务类板块”的典型例子有人民网的“人民热线”、东方网的“东方直通车”、千龙新闻网的“市民留言板”等。这些板块是依托作为传媒网站母体机构的传统新闻机构设立的,其兴起本身就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联系的反映。而这些板块的运作中,也常常出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的情况。人民网上“人民热线”2003年4月1日的“热线回音:人民网质疑违章车停车高收费,北京市物价局出台新规定”可以作为这种互动的一个实例。它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例:2003年2月12日,人民网发表了署名为“草青”的“人民热线:交警这样拖车收费合理吗?”,记述了当事人由于违章停车被交警扣车罚款的事。本来依规定只需罚5元,扣3分,但当事人与执法队联系后,却被告知要交拖车费200元,罚款5元,扣3分,其中,200元必须交现金,5元到银行交纳,另外还需交40元的停车费。“人民热线”发表这则网民的来稿后,引起极大反响,网友纷纷来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人民网随后编发了一期网友热评。人民网上的这些传播活动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对这篇“人民热线”讯息进行了全文转载,2月14日又发表了两篇对此进行评论的文章。3月8日,《北京晚报》发表“违章车停车场为什么高收费”,转载了该文并进行了评论。一时间,交警对违章车收取高额拖车费和停车费成了网上网下、媒体和市民纷纷议论的话题。在议论纷纷中,有关部分对有关现象作出了处理决策:3月19日,北京市物价局传出消息:为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停车收费管理,从3月20日起,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机动车停车场停放交通肇事、违章车辆,经有关执法部门指定的停车场停放按照法律法规查扣的非法运营车辆,一律按现行正常车辆停放收费标准计时收费。[14]我们从这则网民通过“人民热线”反映的问题经网上网下、媒体和市民的讨论、最后由有关部门予以解决的例子,可以看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在舆论监督中的相互强化作用。又如,东方网上的“东方直通车”板块下,不仅有“百姓声音”、“紧急求助”栏目,而且还有“投诉回复”、“媒体互动”栏目。“百姓声音”下情上达,市民通过它反映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媒体互动”则既有媒体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的调查信息等情况沟通,又将传统媒体报道的一些问题搬上网,还包括这样的内容:提出传媒及其从业人员观察到的问题,邀请市民发表意见,出谋划策。例如,2004年4月13日,“东方直通车”下的“媒体互动”栏目上刊有题为“申城面临交通发展7大难题盼市民出谋划策”的文章。传媒网站的这些实践,可以说明网上网下、媒体和市民、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多重互动,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新媒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共同参与政治民主正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新现象。双方在共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中在一系列方面产生互动。如何使两者以有利于各自扬长避短的方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互动,发挥其推动政治民主、正确有效地引导舆论的作用,构成充满现实意义的研究新课题。参考文献:1.赖浩锋《网络媒体推动新闻报道“变脸”》,载《中华新闻报》2004年4月7日。2.李永刚《网络扩张对后发展国家政治生活的潜在影响》,见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5-213页。3.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1)》,获自“中国江苏”网,2003年2月23日。(该网站网址:[])。4.王舒怀、张意轩《上通下达、三防互动——新闻网站热线服务类板块研究初探》,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三期,第44-47页。5.【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中译本,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中译本,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7.【美】塞·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译本,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8.【美】伊莱休·卡茨《大众传播与参与式民主》,见【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国】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第六章),(中译本,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21页。9.Golding,PeterandMurdock,Graham.DigitalDivides:CommunicationsPolicyandItsContradictions.电子版本,由戈尔丁教授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传递。10.[www.journalism.co.uk/news/story576.html].11.[/GB/shehui/47/20030401/959462].注释:[1]Golding,PeterandMurdock,Graham.DigitalDivides:CommunicationsPolicyandItsContradictions.电子版本,由戈尔丁教授通过电子邮件系统传递。[2]参见【美】伊莱休·卡茨《大众传播与参与式民主》,见【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国】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第六章),(中译本,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21页。[3]出处同上,第104-121页。[4]出处同上,第104-121页。[5]出处同上,第104-121页。[6][www.journalism.co.uk/news/story576.html].[7]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1)》,获自“中国江苏”网,2003年2月23日。(该网站网址:[])[8]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1)》,获自“中国江苏”网,2003年2月23日。(该网站网址:[])。[9]李永刚《网络扩张对后发展国家政治生活的潜在影响》,见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5-213页。[10]塞·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译本,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1页。[11]【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中译本,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12]王舒怀、张意轩《上通下达、三防互动——新闻网站热线服务类板块研究初探》,载《新闻记者》2004年第三期,第44-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