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观念范文

小议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观念范文

时间:2022-08-22 04:23:55

小议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观念

一、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的特点

教育媒体必然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渗透其中的文化反映到教育教学中,其中自然也包括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性

科学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认识功能,更重要的在于它能物化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之中。尤其在现代社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与知识、学科、人文的融通也越来越多。当今时代,科学与人文的融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意识,科学与人文的互启、互用、互构、互融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精神文明活动。技术是人文传播的有力支撑,它为人文精神的传播创造广阔的新空间。例如网络媒体作为以电子技术传播人文内容的传播工具,直接体现了作为科学中重要元素的技术与人文的融通:人文内容依靠电子技术传播、弘扬,技术通过传播具体的内容发挥作用。

2.时代性

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所以,事物总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用具体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人文精神同样也是个开放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涵会得到充实、超越、提升,目前的社会新事物、新思想不断地涌进,国内巨大的变革也不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人们的思想得以觉醒。传统人文思想中缺乏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得到了张扬,这是对传统人文精神的超越。教育也是在不断的改革,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课程改革、整合等新名词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思想不断涌现。教育媒体的传播过程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传播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3.民族性

人类也是在各自特定的空间中与另外的事物、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并慢慢发展成为具有特定特征的不同群体,而在划分这样的群体时,民族是一个基于空间范畴又高于空间范畴的更为准确标准。因此,人文精神必定会打上民族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早已有之,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以儒家为支柱的传统文化。儒家以人为中心,在政治上强调德治、民本互为表里,讲和合,重统一,注重群体利益、社会责任;在人际关系上,提倡仁性和礼治,注重人际和谐,人伦之道;在人格意识上,注意理想道德的培养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强调价值内在、生命自持,高扬气节、情操,重义轻利,讲究诚信……传统文化的这些人文因素,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生活中。

二、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推动社会、教育巨大变革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教育新的不平衡和新的问题,需要以人文精神来调节和疏导,从而维持社会肌体的健康和稳定;另一方面,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以神奇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却容易导致技术、物欲至上,忽视人的力量,造成精神失落,这也需要人文精神与之整合,给予提升。因此,提倡人文精神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责任。

1.社会背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教育媒体在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能够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如何创造民族的认同平台和公共意识,如何维护或者建构主流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如何保持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如何维护教育的大众群体和小众群体、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之间的话语平等?这样一些与教育媒体的发展方向、道理、出发点相关的重大问题,我们的教育媒体传播研究应该来说都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教育媒体传播的话题完全成为了一个经济学话题。而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教育媒体,自身缺乏自我批判和自我净化的机制,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的倾向,这必须要与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教育媒体在教育中才能担负起教育人的重任。

2.教育媒体的文化环境

媒体文化是由多层次、多类型文化构成的一种综合文化,既要以大众文化的形式,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需要,又应具有精英文化的属性,在认识能力,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上高于大众的文化水平,这种双重文化结构的属性,决定了媒体文化必须纳入人文精神,才能使媒体肩负起历史与社会的责任。今天的人文精神涵盖面更为宽广,表现为个人、群体、自然之间的健康互动、自然和谐的关系,彼此相互理解,注重人文关怀,崇尚知识、真诚、理解、和谐。体现在教育媒体传播中,就是要以学习者为本,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方式,把人的因素充分考虑在教育媒体传播的各个环节中。

3.教育媒体传播的接受关系

教育媒体文化能否成功有效地传播,取决于传播者能否以最佳手段、最佳时机、最佳状态传出,取决于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情感、兴趣爱好,以及所采纳的新文化是否与已有的文化形成利害冲突或默契。目前教育最关注的是课程改革及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中去,如何发展学生的能力,如何使学习者得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些在教育媒体的传播中要尤为关注。学习者是教育媒体传播中的接受者,其接受状态可分为被迫接受与自由选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被迫接受是接受效果最差的,而能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来选择接受的方式和内容,才符合学习者心理的要求,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如果不能以先进的制作传播手段,来创作学习者喜爱的东西,学习者就会放弃接受。所以教育媒体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习者的接受心理,靠人文精神对教育媒体的渗透,来提高整个教育媒体的格调与品位。

也许有些人认为,在教育媒体传播中一味强调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势必会弱化媒体的媒介特性和传递知识的功能。其实,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教育媒体文化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凡媒体所能企及的地方,皆离不开人的活动,都是人的思维的结果。在材料的选择、角度的取舍、主题的发掘等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电视片《人与自然》以优美的画面,深刻的解说,饱含人文色彩的观点,关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让观众为之动容,这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就是文化的魅力、人文的魅力!人文精神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到和平与发展问题,小到孩子入学问题等等,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挖掘。

三、人文精神如何真正走进教育媒体传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显然,人文精神是教育媒体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教育媒体传播中强调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人的因素:学习者和教师的作用。人文精神要真正深入到教育媒体的传播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是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主要对象教育媒体传播软件制作的原则首先要以人为本,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在教育媒体传播中要树立学习者是主人翁的观点。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学习策略、个性和人文精神都离不开学习者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媒体都不能替代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所以教育媒体在制作传播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学习对象的状态,所提供的替代经验与学习对象的实际经验能够产生重叠,这样就能帮助学习者解决直接经验和替代经验的矛盾,引导学习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习者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2.适度流露共同情感“共同情感”是指一种所共有的普泛性的情感态度,“适度流露”是指情感流露无损于所传播的事实,而更宜于为人接受。在上小学语文《荷花》这节课时,教师在学生已有关于荷花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录像展示给学生如诗如画的荷塘景色,再加上教师深情朗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感悟到荷花的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这就是教师通过教育媒体提供的替代经验和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产生了共鸣。这种共同情感的流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3.教育媒体传播的艺术性教育媒体传播过程中也需要对学习者进行艺术的熏陶,杂乱无章的传播过程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媒体提供给学习者的内容需要有流畅的画面,条理清晰的解说,协调悠扬的音乐及和教学内容相互应证的实例等等,要在传播过程中给学习者以美的享受,让学习者在传播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这也是“人文精神”在教育媒体传播中的有益尝试。

4.创新意识我们知道,“适应”是一种审美心理状态,实际上,“适应”往往意味着疲倦的开始,一适应就疲倦,一疲倦就成惯性,一成惯性这个刺激就不存在了,教育媒体传播内容要对学习者造成一种常新的刺激,一旦感官适应了,疲倦了,就引不起任何审美兴奋了。而“适应”的打破就需要创新,创新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它能使文化保持一种生命活力。教育媒体传播内容创新的基本要素就是对学习者心理的掌握与了解,说的是身边的事,关注生活的朝夕变幻,也就是说他们始终把“学习者”放在了传播中的焦点位置。生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需要的是教育媒体传播者认识能力、文化水准和审美趣味的提高,需要的是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潜力,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的创新传播。

教育媒体传播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享受教育媒体的文化成果时,也在感受它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价值观各异的当今时代,高扬人文精神,强调人文关怀,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担当起传递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任。

作者:王家文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教育媒体传播中的人文观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mtcblw/6254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