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时代影视融合探究范文

新媒体时代影视融合探究范文

时间:2022-05-31 03:15:01

新媒体时代影视融合探究

摘要:

新媒体的兴起推进了媒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其中影视融合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影视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形式、内容等方面:技术上,经历了早期“截取”到如今数码化的变迁,但技术因素并非影视融合的唯一因素,且技术在推动融合的同时也因为融合不断发展更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传播资源的融合,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与变革;内容上,影视融合表现多样化,主要有电视电影、电视剧的电影改编以及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等。

关键词:

新媒体;电视;电影;融合

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初衷都是为了娱乐大众,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电视相比,电影更具艺术性,影院环境能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感受,但去影院观影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电影票收费较电视偏高;影片都有固定排档时间,观众不能根据自己意愿随时观影;为了看一部电影还要专门去影院,且电影内容也较单一。这些因素都造成电影受众群体有限。电视虽然有着与生俱来的收视方便、内容丰富、受众广泛等优势,但由于内容庞杂,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之间广告较多,占时又长,容易使观众失去耐心。当前,社会已发展到新媒体时代,这种新媒体更严格地说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为了发挥电视和电影的优势以及克服各自的劣势,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技术,有必要促进电影和电视的融合,这种融合既是一个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因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电影和电视的融合能够使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还能给受众带来更多的选择,使观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笔者认为,电影和电视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技术、形式、内容等方面。

一、技术融合

电影和电视由于经济的推动和技术的进步已逐渐走向融合。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电视和电影的融合,是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下产生和形成的,甚至相信技术是影视融合最主要的原因。早期在电视或录像带上看电影的确会在技术质量上带来一些损失,比如色彩、清晰度及音质,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画面高宽比。我们知道电视通常是4∶3,电影却从20世纪50年代宽银幕出现以来就是个扁长方形画面(如1.85∶1或2.35∶1)。在约翰•希尔的《牛津电影研究指南》中有这样一段:“为了把电影放进电视画面,电影工业采取了‘截取’技术。这不仅造成了许多原始画面的损失,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把电影又重新做了一遍。结果,尽管电影有‘大画面’的吸引力,电影制作者越来越意识到电视是电影发行放映的最后一站。这迫使他们在拍电影时把重要内容限制在‘安全区’内。”约翰•希尔以两部影片的对比举了一个例子,一部是1967年约翰•波尔曼的《空白点》,另一部是1984年米洛斯•弗尔曼的《莫扎特》,对比两部影片在电视上的观影效果,《莫扎特》在电视上播放的效果同在影院的差不多,而《空白点》则是“杂乱”和“粗糙”的。

现在,数码化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2002年9月的《现代电视技术》期刊在编辑前言中发表了一篇题为《影视融合数字为媒》的文章,文章认为制约高清晰度电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节目源,电影是高清晰度电视节目的重要来源之一,数影一致的帧频,既可完成数字电影制作,又可完成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是影视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另外,数字特技、数字合成、计算机虚拟场景、虚拟角色等多项目前已经可以达到的技术将使电影制作与电视节目制作越来越从“形似”走向“神似”。谷时宇在《信息革命与影视融合》中写道:“在这场影响深远的信息革命中,电视和电影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认为,在数码化的基础上,从物质载体来看,电影将与HDTV融合,而电视最终将与电脑终端融为统一的多媒体平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技术一直密不可分,技术在电视和电影融合的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且,技术在推动影视融合的同时,影视融合也在探索着更多的可能,并不断促进着技术的发展。电影《阿凡达》轰动上映之后,为了在电视上观看也能有相似效果,专为电视研制的3D眼镜也曾走俏一时,不仅掀起了一股3D技术热潮,还带动了IMAX的发展。美国马萨诸州理工大学教授L•普尔认为,融合是不同技术间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1]。

当然,技术并非促成电视和电影融合的唯一因素,亨利•詹金斯在他的《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反驳了人们认为融合是一个技术过程的观点。他认为融合鼓励消费者获取新信息,并把分散的媒体内容联系起来,代表了一种文化变迁。为技术融合推波助澜的还有媒体所有权形式的变化:原来的好莱坞只关注电影,新的传媒集团却拥有横跨整个娱乐业的控股权益。他告诫我们:“媒体融合并不只是技术方面的变迁那么简单,融合改变了现有的技术、产业、市场、内容、风格以及受众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融合改变了媒体运营以及媒体消费者对待新闻娱乐的逻辑。记住这一点:融合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2]47美国的安德鲁•纳奇森认为:“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但如果没有技术,影视融合只能是个未经实践的概念,电视和电影也无法达到像今天这样的融合,因此笔者认为技术仍然是推动影视融合最主要的因素。也正是依托技术,电视和电影在融合的过程中被深刻地影响、改变了,甚至还形成了融合产物,产生了新的艺术形态。谷时宇先生在《信息革命与影视融合》中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多媒体艺术”。例如:从物质载体上看,归功于数码化的技术,电影已可以与HDTV融合,我们在电视上看电影与在影院里观影只剩下观影体验的区别。那么,我们在电视上看的电影,应该定义其为电视还是电影呢?物质载体的转变对电影艺术形式是否产生了影响?当我们换一个载体观看同样内容,我们是否需要改变内容原本的定义?这是技术上影视融合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影响,类似的争论需要我们对影视融合产生的新现象和新的融合产物进行相应的研究并进行细分。

二、形式融合

当今媒介融合最为明显的现象是资源的融合,电影与电视在形式上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传播资源融合,这带来了一系列较为深刻的影响与变革。

(一)电影与电视的形式合流早在1998年,约翰•希尔便意识到,电影和电视的关系是随着不同的历史和地域情景而发生变化的,过于强调两种媒体的不同点或相同点都是误导。他认为虽然美国的经验极其重要,但它也只是电影和电视达成联姻的一种模式。历史告诉我们,旧媒体绝不会寿终正寝———它们甚至也不会逐渐削弱淡出。消逝的只是我们用以存取媒体内容的工具———8轨道磁带、Beta录像带等。学者们称之为承载技术[2]44。即使影视融合在形式上对电视和电影都有影响或促成一些转变,但它们的艺术形态依然存在。亨利•詹金斯认为:“在可以预知的未来,融合仍将是一种拼凑产物———体现出各种不同媒体技术之间的草率组合关系———而不是一个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系统。眼下,推动媒体融合的文化变迁、法律纷争以及经济合并等,正在先于技术基础设施的变迁而来临。种种这些变迁会如何展开,这将决定下一个媒体时代的力量平衡情况。”[2]49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荧屏不再被局限于广告、节目和电视剧的播映,银幕也不再仅仅被用于放映电影。如今,不少电影已在荧屏上播映,甚至还产生了新片种———电视电影。动画片转化为动画电影还能勉强算作是电影的形式,而曾经仅在报纸或电视上出现的广告也已跃然于银幕上,成为影院的映前广告,甚至还有电视节目、体育赛事都纷纷登上了银幕。如果说这种传播资源的融合一部分是由于技术推动得以实现,那么另一部分应归因于经济使然。如今媒体已经产业化,还产生了许多媒介集团,原本仅涉足于广播电视的媒体开始涉足于电影领域,包括收购电影公司或者投资拍摄电影等,而原本仅涉足于电影领域的媒体也意识到电视的便捷和广泛性,开始对电视感兴趣,电影制作方也发现利用电视能把影片的宣传和可能的收益达到最大化。例如,好莱坞向电视台提供旧片,建立电视片机构,用好莱坞风格拍摄电视故事片、连续剧和系列剧,并在电视网黄金时段播出———这意味着美国电影与电视终于在娱乐节目领域全面合流。从此以后,好莱坞逐渐取代纽约成为美国电视的中心[4]。我国CCTV-6电影频道的成立则标志着我国电视和电影走向全面合流。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上,部分代表提出建立电影频道的议案,广播电影电视部党组顺应潮流当即拍板:筹建电影频道。1994年6月30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广播电影电视部:“同意成立广播电影电视部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由此,电影频道正式组建;1995年11月30日,电影频道试播成功;1996年1月1日,电影频道以CCTV-6的崭新形象正式亮相。从此,“打开电视看电影”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流行语。电影频道除先后推出了《中国电影报道》《流金岁月》《电影人物》《音乐之声》《佳片有约》《世界电影之旅》《光影周刊》《电影音乐》《今日影视》《银屏导视》等十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栏目之外,还支付了数十亿资金给全国各电影制作单位,用于购买和拍摄国产影片,建立起了拥有全国95%以上国产影片电视播映权的巨大片库[5]。电影频道从1999年开始组织拍摄电视电影,以电影的手法,最开始用胶片,后来用数字高清电视格式做出90分钟的故事片,每年拍摄100多部,共拍摄了700多部。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国产片的节目源,还在电影创作的样式上做出了新的探索,部分优秀的电视电影甚至在国际上获奖。随着电影频道覆盖面越来越广,以及它的品牌影响,电影频道开始在对电影的宣传手段上下功夫,对许多国产影片进行全方位、多侧面、高频率的宣传,推动了国产电影的发展。近年来,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陆续开办了付费频道“CHC家庭影院”“中国电影频道(cmc北美)”“中国电影频道(cmc香港)”“CHC高清电影频道”和“CHC动作电影频道”。

(二)影视融合在形式上带来的影响与变革电影和电视的融合在形式上为双方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与变革:电影成为电视的节目资源,电视为电影提供更加便捷的传播渠道。电影使电视节目的种类得到丰富,电视台开设电影频道及许多跟电影有关的栏目,如《光影星播客》《电影大事件》等,电视的一些内容也搬上了银幕,例如原本在电视上放映的动画片变成动画电影,还有电视节目被改成电影上映的,甚至还有为电视栏目主持人量身定制的电影。优秀的电视剧被改编成电影,卖座的电影也被改编成电视剧,电视和电影已然达成了资源共享。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影视融合是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转的,在达到融合的最大限度之前将继续发展下去。但影视融合带来的许多新问题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解决,如新兴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如何坚守、受众的细分和规模化的矛盾、保持文化品位和娱乐化泛滥的冲突等。

三、内容融合

电视与电影在内容上的融合表现十分多样,除了产生电视电影这样的新型融合产物外,电视给电影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如动画片到动画电影的转变、影院映前广告、电视节目涉足影院、电视剧的电影改编等。电影也给电视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如电影频道的成立、电影娱乐与电影资讯类栏目的设置、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等。电影和电视目前仍然处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拭目以待更多的融合现象以及融合产物出现。

(一)电视电影电视电影是电视和电影相互作用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它同时具有电视和电影的双重特点,是一种新型的影视融合产物。电视电影是电视节目的内容,但从形态上看,它也属于电影的范畴。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且许多电视电影是由好莱坞制作出品的。事实上,由于电视台自行拍片的费用过高,美国电视业的最初目标是大量购买好莱坞旧片播映权,但直接购买的好莱坞现成影片的长度和重复放映能否为电视观众所接受也成为人们关心的另一方面。50年代初,因为好莱坞对电视业采取了严厉的抵制措施,非好莱坞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系列剧开始登上荧屏,直到50年代中后期,电影业的处境变得严峻,不少影片公司抵挡不住经济的重压,纷纷把旧片出售给电视台,之后,电视业与好莱坞大制片厂的战争宣告结束,电影和电视从抵制走向了合流。好莱坞向电视台提供旧片,建立电视片机构,用好莱坞风格拍摄电视故事片、连续剧和系列剧,并在电视网的黄金时段播出———这意味着美国电影与电视终于在娱乐节目领域全面合流[4]。英国的电视电影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1984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第四频道开始拍摄、制作电视电影,很快便成为英国一种新的电影工业现象。我国的电视电影诞生于20世纪末期。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公司和Finivest公司的竞争阶段中,电影都是各家节目编排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电视产品中,电影是获得收视率最高的节目[6]。1999年我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为了满足其开办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节目播出需求,开始创作生产电视电影,2009年起,国家广电总局给电影频道出品的每部电视电影发放公映许可证,电视和影院均允许放映,这是对中国电视电影艺术质量和技术质量的充分肯定。电视电影作为新型的影视融合产物,在形式上与电影类似,因此人们把它看作电影工业一个新的发展领域,但因其制作初衷是为了在电视媒体播放,受众是电视观众,故也可以归属为电视节目。电视电影在为电视台创造利润的同时也需要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艺术性。时长在90分钟左右,100分钟以内,制作成本较低。电视电影跟电影一样,有完整的故事开端、发展和结尾。我国的电视电影主要为CCTV-6电影频道制作出品,符合时代主旋律,贴近人民生活,生活类和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占了主导市场,近年又多了不少谍战类和抗战类的电视电影。美国电视电影受好莱坞的影响较大,基本还是继承了好莱坞式的故事模式,题材主要以人物传记、新闻事件、西部故事和战争片为主。电视电影还有一种形式是系列剧,又称为迷你剧,一般一至三集,每集自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相互之间可能又有关联。比如我国《杨门女将》系列、英国的《神探夏洛克》。

(二)电视剧的电影改编电视剧的电影改编在西方早已不是新现象,我国近年也颇为兴盛。西方许多电视剧已形成一个模式,如美剧《欲望都市》《实习医生格雷》,英剧《Theinbetweeners》《神探夏洛克》等。主角不止一个,每个主要人物设置都很讲究,人物性格也都会随着一集集推进使观众发现更深层的闪光点。这种模式大致如下:每集设置一个主题或一个事件,直接或间接地围绕这一事件或主题展开更多的事件。西方电视剧普遍节奏快、信息量大,有时连拍很多季,会不断加入新的人物来充实剧情,在不冲淡剧情的同时又让观众产生兴趣挖掘亮点。我国电视剧与西方相比,节奏慢,每集信息量少,除了情景剧基本不拍摄第二季,也鲜少在剧中加入新人物。美剧改编电影常把不重要人物删去,只留最重要的角色,如《欲望都市》电影版,四个单身女孩都到了一个成熟的状态,与电视剧版的零散不同,故事设置更集中。电影版花了更多心思在故事情节设置上,仅保留在女主角Carrie恋情线中占据主要位置的Big和Aden,删去了原剧中其余次要功能性人物,整个线索更清晰,影片的事件也更集中。目前这个模式在西方国家应用较广泛,是个成熟的改编模式。我国电视剧改编成电影却无法那么省事,首先,我国电视剧大都是整部拍完了再播,加入新人物容易影响全局。其次,我国多数电视剧不会拍很多季,没必要为了充实剧情加入新人物。因此我国电视剧改编成电影基本只能靠情节来支撑,从情节上再做梳理。

(三)电影的电视剧改编西方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经典属《星际之门》系列。1994年电影《星际之门》上映,1997年电视剧《星际之门—SG1》开拍,俗称SG1,共十季。SG1第八季剧情提出亚特兰蒂斯,是2004年衍生剧《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SGA,共五季)的前传。2008年接着《星际之门—SG1》的剧情又拍了《星际之门—真理之箱》和《星际之门—时空连续体》两部电影。次年又拍了电影《星际之门—众神之子》,但只是翻拍了一下SG1第一季的1、2两集。同年,衍生美剧《星际之门—宇宙》(即SGU)播出,共两季。可见,由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或者从电视剧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个影视融合形式的终结,而是可以转化甚至循环的。SG1是对电影版的延续,原角色都被保留并深化,从第一季起还加入了新角色Carter。这种模式就像是电视剧改编成电影模式的逆转,即加入新人物以产生新交集与线索,扩充故事内容和时长。SG1第一季第一集有97分钟,相当于一部电影的长度,第二集起时长才缩减到美国普通电视剧的基本长度四十多分钟,且片头也转换成电视剧的风格。可见《星际之门》电视剧版第一季第一集其实算是《星际之门》电影版下集,称为电视剧其实从第一季第二集才真正开始。

我国电影改编成电视剧的典型要数2014年10月在电视上首播的《红高粱》。《红高粱》电影凭借着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熊奖的殊荣,在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原小说著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郑晓龙将《红高粱》拍成了电视剧,但在人物、剧情、创作风格上都与电影有很大不同。电影《红高粱》有许多意象需要观众琢磨。如影片开场九儿出嫁,九儿的衣裳、花轿都是艳丽的正红色,与周围贫瘠的黄褐色土地形成了鲜明对比。电视剧贴近生活,不仅增添了琐碎的家常和15名新角色,事件也说得很明白,观众省了琢磨。电影《红高粱》把大量原著信息浓缩在一个多小时内,漏一个细节都可能使观众对后续剧情的发展产生理解障碍。电视剧每集有40分钟引出主要事件,只增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来丰富。电影《红高粱》中,人们是愚昧封建甚至荒蛮的,电视剧《红高粱》中人们却是淳朴的。电影里巩俐饰演的九儿静默地面对命运,电视剧中周迅饰演的九儿却倔强地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虽然和青梅竹马的张俊杰的感情戏太偶像剧,九儿屡遭困境也总有“玛丽苏能力”化险为夷,但从收视上看,电视剧《红高粱》还是成功的。电影很深刻,想要表达较宏大的东西;电视剧比较有人间烟火味儿,更贴近生活,形成了不同的两种风格。

很难说电影版《红高粱》和电视剧版《红高粱》孰好孰坏,它们看似从一部作品演变而来,却是不同形式的存在:不同的时长限制、不同的解读和表达、不同的精神内核都承载在作品中,能脱离彼此独立存在。电视剧体现了淳朴的民风,电影体现了对封建和荒蛮的批判,创作者对作品解读角度不同,呈现给观众的也不同。不论从电视剧改编成电影还是从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同样的主题同样的角色,它们的内容和风格也可以相似却不相同,甚至精神内核都可能发生改变。这种改编更需要创新,才能把一部作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影视融合对于影视艺术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影视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融合给了受众更多选择:对观众来说,影视融合丰富并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观众可以选择在家里的电视上看电影,还是去电影院看电影,是看电视剧还是省时间直接看改编的电影,是在家里看电视节目和球赛还是和朋友去影院体验大银幕的气氛效果……无论电影还是电视,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起到教导作用。对影视工作者来说,影视融合是个机遇,在艺术上能实现更深的探索,但也同时对现有的传统艺术形态造成冲击,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况也是一个挑战。影视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影视融合的不可避免并正确加以引导,在融合的大环境下,在杂乱中找到规则,去除糟粕,精益求精,合成精华,使艺术、技术、文化等都得到更高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C]//张阿利.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44.

[2]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J].传媒观察,2009(5):50-51.

[4]邵牧君.电影终于登上荧屏———重温美国影视合流的历史[J].世界电影,1996(5):13-33.

[5]顾建中.影视合流孕育出靓丽的奇葩———CCTV-6电影频道十年辉煌[J].当代电视,2006(8):60-62.

[6]安东尼奥•皮拉蒂,朱塞佩•里盖利.创意工厂意大利传媒市场[M].史克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39.

作者:张钰文 单位: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时代影视融合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dsdylw/69446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