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视散文诗文学范文

电视散文诗文学范文

时间:2022-03-18 04:30:27

电视散文诗文学

摘要:电视散文诗诞生于传统文学日渐被人冷落而电视媒体日趋强势的大背景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关键词: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2.1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

清代书画大师石涛说:“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

活之大端也”[[v]]。这段话强调了艺术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现实生活。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新生儿,作为创作基础的散文诗是作家对生活的感悟的文字集合,而编导在利用散文诗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其主题和结构等艺术表现也是提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散文诗作品的产生过程,首先在于作者灵感之虚的产生,在于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观察体验社会现象、人情世态。当时间久了,对某个阶段的社会情况有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脑际中形成了较为稳固的观念。时间愈久,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实践越丰富,所形成的观念就愈加牢固,这一稳固的观念也便似一粒诗的种子埋藏在心田,亦即作品创作灵感的产生。其次在于构思,在于捕捉和提炼意象之虚。意象是什么?它是客观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情感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这一找寻与其思想之虚相对应的形象或场景,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社会事物和生活实践。所以,散文诗的创作实际是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稳固的观念后,以所描写的客观事物的特征出发,从其正面或反面去挖掘或探寻,抒情性地写出由这事物引发的感受,从而表达某种情感观点的过程。

编导在散文诗文本基础上进行的电视艺术二度创作时,从创作动机上来说,也同样离不开编导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离不开编导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态的观察与体验。当他通过生活实践在心理上积累的情感观点与文学作品所要描叙与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他就有了创作的动机,而编导也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对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主题和意境有了新的不同的认识,于是编导就会致力于个性化情感的电视散文诗的创作中。它呈现的画面形象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它呈现的音乐形象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它呈现的音响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客观物理现象,它的解说是朗诵者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与对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作品《金海雪山》是编导对改革开放后依靠旅游发展起来的布依族聚居村落音寨的金色风光与民族风情感悟的艺术品,作品《西风胡杨》是编导对历经历史变迁却毅然生长在新疆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斗争的胡杨和中华大地上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的记录与赞美。所以,电视散文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后产生的某一观念艺术表现的虚化品。

2.2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

由于散文诗既有散文细节化的情节呈现,又有诗歌的情绪、意境和想象的语言,是化合了散文的描写性与诗的表现性的独立体裁。所以,编导在以散文诗为基础进行的电视化再创作也必须抓住相应的特性,对于散文式的叙事描写性语言内容用写实的段落来呈现,对于抒情言志等表现性的诗歌语言内容用象征性的段落来表现作者的情绪和主题。

散文诗的描写性语言内容,包括写景状物和叙事的情节故事,编导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时,主要以声画的写实为主来呈现。画面写实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影视化的写实,遵循影视语言表达的规律,根据作品的结构、主题和这一画面或段落与前后画面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独特的角度、景别、色彩的影视化写实画面和现场声响。二是凝练化的写实,电视散文诗作品短小,镜头少,所以,在写实的叙事段落中,特别是画面的选择上必须跨越时空,必须具有代表性,简洁而凝练。声音的写实主要表现在表意的解说、合乎叙事节奏的音乐和表真的音响三部分,写实的画面配以协调节奏的音乐和声响,就构成了电视散文诗写实的段落。作品《金海雪山》第一部分“音寨印象”前几句主要为记实描写性段落,对千年音寨的古树、流水田野与飞云进行了纪实画面展现,配以舒缓的古筝乐曲展现了音寨的静谧与神秘。

散文诗的表现性诗歌语言,包括抒情性语言和议论性语言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电视化,编导主要以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来呈现。这种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声画段落,是通过特定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画面形象、画面环境或音乐、声响来以虚化来构成段落内容。它包括形成内容的审美感受的信息层、形成内在感情的审美感受的暗示层和形成乐思、哲理方面的审美感受的思考、评价层三层艺术表现信息内容。作品《伫望西藏》开头的一句“西藏,未经雕琢的玉石,在粗朴中透出珠光宝气,在平寂中显出神奇风采”就用了日光下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水面飞舞着白鸽的措那湖和古老的西藏佛乐等代表性事物和音乐展现了西藏的性格。

2.3电视散文诗运用了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讲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诗人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是诗人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象,让实物实境融会着作者的深情奇思。

电视散文诗是一种凝练性的诗化的电视文学艺术,它的表现手法必然要向发展完备、高度艺术化的中国古典诗歌学习,必然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指导与影响。它也可分为两层。

2.3.1用虚的手段来表现实物。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用非现实或非本体的事物或形象去表现事物,或用虚拟的形象去描摹事物,或借助与不在眼前的事物表现眼前的事物,或用主题事物周围的其他事物来衬托。电视散文诗借用这一表现形式,也形成三种以虚映实的形式。

2.3.1.1.应用比喻、象征、省略、夸张等方式,借助虚拟的形象、环境、动作和音乐、声响和朗诵技巧等去描摹实际,运用道具、细节、场面、灯光、画外音及声响等略去不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冗笔。作品《灵魂朝拜的天堂》开头给我们展现了黑暗中点燃的一蜡烛发出的星光的情境,黑暗象征了现实,划破黑暗的火柴燃烧的动作和声响代表了突破现实的举动和号角,星光代表了通过朝拜西藏探询的希望。作品《梅花》运用重复解说词(王安石诗歌<梅花>)来突出独具傲雪性格的梅花,重复解说词间声音的停顿也给读者留下了构想与思考的空间。

2.3.1.2通过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意识环境来折射现实。作品《小草的歌》中主人公在悲凉的梦境中寻找小草,这种悲凉的意识环境其实就折射出了编导迷茫的、充满挫折的现实生活,而寻找小草也就是编导在努力摆脱现实生活,寻找心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的表现。

2.3.1.3通过对主体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的表现来影射主体的形象、气质与心理。作品《七弦的风骚》始终呈现的古琴存在的优雅环境,折射了古琴的淡薄与宁静,通过表现古琴周围凝重的青铜、剔透的玉器、华贵的丝绸等事物来影射古琴的性格。

2.3.2用客观实物来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意。

一是状物移情或托物言志,就是通过表现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现象中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某些特征相似或能承载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或意境来“移情”,来“言志”。二是缘景生情,包括通过寻找一个适合于表达作者情境的客观事物来抒发其感情积淀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外在景物时触发其内心情感的触景生情两种方式。三是情境相浑,与前两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是,其刻画之境应该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其意是物象化的情感,段落中的情与境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了。作品《情迷风花雪月》中通过“绕三灵”节日中感通禅寺下白族老少一起奏响三弦和亲人送行时刻递上的酒这些相似特征的事物与情境来传达作者对好的事物带给自己的感性的呼吸。当置身于大理白族花吹雪、风照月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中时,作者已分不清哪是风,哪是月了,不由自主地融入了白族风花雪月的世界中去了。

3.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功用

作为以文学艺术为基础进行再创作的新的电视艺术样式,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有助于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

3.1虚实艺术有助于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

虚实艺术既依赖于生活实践基础,又得力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学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是对电视散文诗意境理解的基础,没有生活基石的创作和欣赏是虚假的、枯萎的艺术,是没有血肉的艺术,无法形成艺术意境,生活的苍白无法激发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创作与文学基础上的欣赏创作。如果没有文学和艺术修养,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就仅仅是生活的复制品,不能形成虚实的艺术结合,无法达到艺术境界,也就不能激发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激情,也就感悟不到电视散文诗的意境与主题,就不能形成电视散文诗艺术的共鸣与情感交流。因此,生活与艺术修养的完美结合,创作者才能在虚实艺术中激发创作出优秀的电视散文诗,从而构造编导的虚实艺术和主题。

3.2虚实艺术能构成电视散文诗的意境、能蕴涵作品的主题

电视散文诗不是“看图识字”的文学作品,而是作者通过特定的经历感触,对生活的评判,升华为有见解的思想,形成虚实结合、有艺术意境的电视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的意境是虚境与实境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新形象,犹如彩虹的形成,能看见,能感受,但摸它不着。将生活与艺术相结合,通过状物移情、缘景生情、情景相浑以及结构声律等手段来寓实于虚、以虚统实、借虚拟实,达到神形兼备,虚实得当的艺术境界。同时,通过虚实艺术的运用,也能表现和传达人物的精神风貌、气质个性,动植物的生机活力及宇宙造化的奇妙功能、山水神明的微妙变化,从而使蕴涵的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广的历史内涵。

3.3虚实艺术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美感。

观众在欣赏电视散文诗时,为什么会感觉到这一艺术的美感呢?那是因为编导描绘的事物与景致是编导纯真情感倾诉,高雅心灵语言描绘,心灵净化表白的载体,是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完美载体,是美的呈现。编导独特的声画组合方式特别是声响的合理构建能恰到好处地展示电视散文诗的内在韵律和飘逸美。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就能使美的客体,通过审美过程转化为美感境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创造的美感,一方面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的,大众认同的客观事物的美,一方面在这种美的感召下,编导的情感投入,酝酿升华,形成对实境的感悟,然后以实境为依托,丰富美的内容,超越实境而想象,化为虚境。在虚境与实境的生息中,有了创作的美感,通过这种美感沟通了广大观众的美感认同和形成再创作的美感,从而实现电视散文诗的整体美感。美感作用于电视散文诗,才能真正成为艺术享受,感动观众,达到审美、传达的效果。

4.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四个重点

电视散文诗虚实结合艺术的运用,能将散文诗散文式描写与诗化表达的文体特征很好用电视艺术表现出来,能帮助编导在散文诗基础上进行作品的主题与意境新的开拓,能诠释作品的美感。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在构建这一艺术形式时,应抓住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二是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三是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四是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制作的宣传片《情迷风花雪月》可谓是一部较好的电视散文诗范本。

4.1应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任何一门艺术样式的创作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特别对于电视散文诗来说,它的散文化的细节的表现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它凝练化的诗体语言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环境及其事物运动的特殊感触,化生活为艺术的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表现内容也离不开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则有赖于编导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影视综合艺术,它的创作与表现必须要求编导能博采众多艺术之精华,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首先是大众化的、其次还要是饱含编导独特艺术个性的审美意识。所以,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是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构建的基础。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成功,是编导看尽名城大理美到极致的风景、领略笑傲江湖的豪情、体味爱乱情痴的美妙、从而感悟到终极生命的追求-迷而不乱的深刻体悟,也离不开编导深厚的诗化功底与影视表现能力。

4.2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结合艺术和电视散文、电视诗歌有共通之处,其区别就在于电视散文是运用诗歌虚化表现手法表现实体散文内容的虚实结合艺术。电视诗歌是

表现手法与表现内容都为纯粹虚化了的虚实结合艺术,而电视散文诗则应该是散文化叙实为辅、主要表现内容与手法皆以虚为主的虚实结合艺术。不但情节体、寓言体、讽刺体电视散文诗应该以虚为主,叙事体、报告体电视散文诗也应该是饱含内在韵律的以虚为主的作品。

作品《情迷风花雪月》的解说词几乎没有叙事的情节故事,而以抒情化的语言为主;它的画面表现也是选择苍山、崇圣寺三塔等标志性的事物与白族迎接客人最讲究的礼仪—“三道茶”等情节剖面来呈现,整个作品的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都是已虚为主的。

当前很多政府宣传部门委托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所谓的电视散文诗宣传片,由于商业化的驱动过分地追求画面的写实,导致其内容和散文诗诗体主题与意境格格不入,拍成了缺少“灵魂”的风光片。鉴于此,我们在电视散文诗的虚实创作中,要明白创作的主题,要善于抓住具有典型、标志性的事物意象和环境来虚化作品的主题和意境。

4.3要像重视画面一样重视声响创作

影视艺术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对于电视文学等艺术类别,声响在其中的作用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与发挥。

由于影视艺术中的声响是乐音运动形式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比拟,声响在表情方面的能力和画面一样有力,声响的表情性有时有特定的对象,有时又能表现画面无法表现的模糊的,虚化的,无方向的主体的矛盾心态。电视散文诗的音乐能根据诗的意境,渲染烘托气氛,为观众营造一个广阔而自由的思维想象空间;电视散文诗的朗诵(解说)是朗诵者对文学作品的体悟谱出的心曲,能准确表达作品的含义与作者的心意;电视散文诗的音响能再现作品的意境和气氛。电视散文诗音乐、朗诵与音响的组合更能展现作品的飘逸美和内在节奏韵律。电视散文诗的声响有时与画面同步,承接、配合画面的情感表达;有时与画面对位,达到与画面相反相成、殊途同归,产生新的含义和内容。通过声画的组合来达到作品真与假、动与静、藏与露的统一。

所以,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时,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大力运用声响表虚的优势。

4.4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为人类服务的,电视散文诗也不例外。当前一些电视散文诗特别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的作品,整个作品全部运用该事物或与其相关的事物和环境的空镜头,只有关于事物形态或环境的描述,没有人物的任何迹象。须知,人类是艺术形式的创造者,一切事物的艺术化就是事物的人化,不管是艺术直接表现人的精神形态还是表现事物精神形态,都是以人的精神形态为标准,都是人的精神形态的间接反映。所以,不管是讴歌事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还是直接展现人物精神与状态的电视散文诗,人物都应该是作品绝对的主角。

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中的人物,有时是沟通人与事物精神状态的桥梁,有时又直接跳出来,通过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反应来直接表现人物的情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利用人物在作品中的桥梁作用和直观表现作用,为更好地表现人类精神形态这一最终目的服好务。

作品《西风胡杨》通过商人在沙漠中的艰难行进来表现胡杨生存环境的恶劣,作品《伫望西藏》通过藏族佛教徒虔诚的朝拜映射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与伟大,也更能反映人类对正义与纯洁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当然,电视散文诗是一门新的电视艺术形式,它还没有真正地将文学艺术与影视艺术完美地融合,它的表现手法还比较单调,其艺术表现技巧还有待提高与创新。而这些,就有赖大众的关心与艺术家的用心了。让我们期待着更多优秀电视散文诗的诞生吧!

注释:

[1]人民网:《漫谈电视诗歌散文》,2004-12-6。

[2]韩林德《境生象外》第40页,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3]石涛《话语录》第3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8月版。《

[4]刘梦得文集》卷二十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7月版。

[5]《历代诗话读编》第427页,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

[参考文献]

[1]邹红《影视文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何丹《电视文艺》,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01年5月版。

[3]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韩林德《境生象外》,三联书店,1995年4月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6]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与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版。

[7]张凤铸《电视声画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8]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9]耿林莽等《散文诗写作与鉴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10]汪文斌等《世界电视前沿》,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1]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8月版。

[12]陈平原、山口实《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3](美)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艺术与美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

被举报文档标题:电视散文诗文学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dsdylw/56363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