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视编辑范文

电视编辑范文

电视编辑

20世纪初,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曾期望把《资本论》搬上银幕,试图通过电影手段表现思维的辩证法,“从具体生活的再现跃为抽象化和普遍化的意象”,完全突破轶闻琐事的单纯展示,以便“把事件处理为一系列论题的结论,而不是单纯的事件”①。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爱森斯坦的梦想并没有成为现实。令人欣慰的是,1998年,中央电视台将发表150周年的共产主义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搬上屏幕,一定程度上验证和实现了这一伟大的构想。片中,借助形象化画面和抽象性信息,一部富有哲理性的电视片鲜活地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离开思维的指导,高度抽象的“宣言”怎么能够成为一部形象化艺术的文献纪录片。

的确,电视作品中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都是通过声画塑造和传播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片断:仰望蓝天白云,马上就能看到同一片蓝天下的亲人,这是电视驾驭时空的思维;仰望翱翔的雄鹰,俯瞰大地的壮观,这是电视自由转换角度的思维表达;坐在沙滩上观看大海,想到最思念的亲人踏浪而来,电视可以表现无限的遐思……这一切无不都是电视思维、电视编辑思维的结晶。

事实上,从客观存在事物的展示,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电视都可以将它们顺理成章地转换成艺术化的视听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为伟大,通过视听形象传递情感或神韵,创造出适应和满足观众欣赏情趣的电视作品。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②现代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如果想在世界性的技术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拥有高技术优势。理论思维是发现和创造高技术的前提条件,也是转换和应用高技术的具体手段。以往的电视实践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基本道理。

自1936年世界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开播以来,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在世界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到遍布全球,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立体声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从少数几个频道的无线电视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频道的有线电视,从微波传送到卫星转播、网上链播……人们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千里眼、顺风耳”长了出来,一个全新的“地球村”已经诞生。先进的传输技术、制作技术武装了电视,成了这一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当然,思维居于电视技术变革与应用的核心地位,是整个人类智力活动的最高调节者,给各种电视创作活动带来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20世纪末,人类迈入了数字电子传播时代。一方面,多媒体、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入,为电视传播获得了延伸的可能性。电视编辑突破了基于磁带的线性编辑的诸多局限,基于数字技术的非线性编辑等为电视创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媒介和新技术使自己放大和延伸”③。新技术应用下的电视编辑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需要新思维的切实指导,需要思维的推动激发和创造性构思。

另一方面,媒介竞争也迫使电视编辑更新思维观念与思维方式。一直以来,报纸、广播与电视的竞争始终没有停止过,“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对电视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构成强大的冲击。面对其他媒介及其电视媒介间的多重竞争压力,电视如果不及时从思维观念和思维策略上加以突破,其传统的优势地盘将难以维持。

从“信息高速公路”的推进到“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概念的提出,信息资源的丰富与膨胀已是公认的事实,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影视产业将进一步跨入市场化、国际化轨道,“接受暴风雨的洗礼”④在所难免。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和开发影视资源是未来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如何实现电视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如何借鉴和吸纳外来资源,并纳入自主发展轨道,如何实现从外延到内涵的强化,如何进行整合与重构,这是电视编辑面临的又一新问题。思维观念、模式、方法、策略的革新势在必行。

【内容摘要】电视编辑是一种信息的选择、加工、组织和传播的思维过程,技术和思维是电视编辑的两大基本支柱,思维居于核心地位。正确认识电视编辑的各种思维形态,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这是电视编辑必须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电视编辑;思维;形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