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范文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范文

时间:2022-09-12 03:50:04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

[摘要] 形成意义并构建起意义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向。微媒体环境下,充斥着虚解意义、拒斥深度、祛除语境、娱乐至上现象,使得大学生的意义世界被虚无化、浅表化、碎片化、类像化。面对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消解,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意义世界的重构功能,将构建意义世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主导与引导,升华意义的价值之维,立起意义世界的根本支柱;通过赋义与释义,澄明意义的理解之维,生发意义世界的基本内容;通过还原真相与发展深度,注重意义的生成之维,形成意义世界的整体图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大学生; 意义

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养,涉及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提升,关系到一个根本性的价值问题,就是如何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生存与生命的体认、实现对自身与世界关联的构建。这个过程就是大学生意义世界的生成过程。意义世界是在人们对意义本身的探寻过程中形成的一幅具有哲学内涵的图景,“是支撑人在现实世界中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是一个超越性的形而上的世界”。 [1] 然而,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草根化的公共参与、海量化的信息数据、无语境的碎片表达、去中心的无序传播、狂欢式的众声喧哗,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消解、虚无和遮蔽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对生存、生活和生命本原意义的正确体认,进而导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来的大学生的意义世界不断被解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关照和关怀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

一、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大学生意义

世界的消解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个人被网络赋权,拥有了信息生产权、传播权和评论权等,公共机构与草根个人共同生产信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出声音,主流价值与不当言论共存,都对微媒体场域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导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而建构的大学生的意义世界不断被解构。第一,虚解意义:意义世界的虚无化。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将技术与资本的逻辑深刻嵌入到人的生活之中,微媒体构筑起来的网络虚拟空间日益成为虚无主义的泛滥场所和作用场域。近年来,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媒介,正在以、道德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等不同面孔出现在微媒体场域,依附不同的社会现象与事件,不断向广大青少年传播渗透,产生了不良影响。一是虚无价值,消解人生的意义。当前,通过微媒体传播起来的“佛系现象”与“丧文化”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市场,如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废柴”、“葛优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感觉身体被掏空”等网络流行语,都体现了寄居在网络散状节点上的部分年轻人生活迷茫甚至“生无可恋”的生活状态,这种“佛系现象”其实是现代个体主义、现代物质主义和整个社会工具主义过于发达的后果,是现代性制造出来的“空洞主体”的一种生活态度,本质是现代性消极性的价值后果,需要我们特别警惕。 [2] 二是虚无历史,消解存在的根基。近年来,以所谓还原历史、反思历史、重写历史、正名历史等方式,以“戏说”、“恶搞”、“拆解”、“贬低”、“抹黑”等手法,在微媒体场域有所泛滥,导致有的大学生宁信野史、不信正史,宁信戏说、不信事实,宁信新解、不信定论,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三是虚无文化,消解精神的世界。文化虚无主义在微媒体场域的传播,呈现出“高知”推动、众人呼应的格局,一方面否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撑的文化体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输出西方文化与价值观,通过“解构他者—建构自我”的“两手”,不断在大学生头脑中消解中国文化支撑的意义世界,构建西方文化主导的意义世界,实现对大学生意义世界的置换,这种现象尤其要予以坚决抵制与防范。第二,拒斥深度:意义世界的浅表化。在微媒体场域,后现代主义解构权威、削平深度、祛除中心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微表达、浅阅读、即视感、平面化成为微媒体场域信息传播与接受的显著特征,文化产物大多是以视觉为中心的不能触及潜在意义的表层图像,人们习惯于用眼去看,不善于用脑思考,缺乏对深邃意义的挖掘与构建,较少追求思想的深度与解释的力度,浅层次、无逻辑的内容取代了有深度、有思想的理性构建,平面化解构了意义深度的思维模式。碎片化的阅读难以为大学生带来真正的知识积累与观念塑造,意义世界在浅层化、表层化的趋势下不断被侵蚀,生活的世界并不会给大学生留下深刻而难以磨灭的记忆。第三,祛除语境:意义世界的碎片化。马克思认为,“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人”。 [3]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现实生活中讲述的语句从来不会与讲述语句时的情境相分离,因为人类的每一句话语都具有表达某一于此时于此境是实际的思想或感受的目的和功能,都具有表达某一要么为了共同行动、要么为了建立纯粹的社交关系、要么为了宣扬言者强烈的感受或激情而必须让另一个或另一群人知晓这种或那种理由的思想或感受的目的和功能”。 [4] 然而,网络制造的虚拟空间让人不断从其所生活的现实的社会实践、关系与结构中脱离出来并孤立起来,生活其中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某一句话、某一张图片或某一个片段,进行断章取义的“裁剪式”阅读和只言片语的“拼接式”理解,通过“不完全语境下的想象”建构并生发与现实世界并不一致的意义世界。微媒体场域这种“去语境化”的现实与意义建构的“语境化”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使得身处微媒体场域的大学生无法建构起对世界的全面而系统的理解,针对某一事件无法形成“意义之网”,针对某类事件也未能形成“意义之链”,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挑战。第四,娱乐至上:意义世界的类像化。近年来,原本作为“消闲”和“愉悦”方式的“娱乐”,在资本、技术、消费、文化的多重改造之下,不断跨越边界,在不同的领域“泛化”,泛娱乐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以网络游戏、选秀偶像、明星隐私、影视动漫、暴力色情等为主要议题设置,全方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带来影响,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带来挑战”。 [5] 一方面,泛娱乐主义以“一切都可娱乐”的方式,极力弱化对价值和意义的严肃探讨,在“严肃”的话题与“娱乐”的话题之间不少学生表示会选择后者,不喜欢高大严肃的仪式,相比哲学、政治、历史等领域的探讨,更喜欢娱乐新闻、明星八卦、轻松搞笑的节目与话题。另一方面,泛娱乐主义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人们可以通过媒体、影视等提供的信息裁剪“真实”的世界,通过“想象”重新建构“现实”,并“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6] 这种“类像化”的操作及其话语叙事,“不仅消解了事实与观点之间的界限,甚至连事实本身也不再重要,这颠覆了对理性、真相这些达成协同认知和价值观共识的基本要素”。 [7]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理念与策略

意义不会自发产生,意义世界也不会自发生成,意义世界具有鲜明的后天建构性。面对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消解,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意义世界的建构功能。一方面,要抵御各种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所传达的意义和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侵蚀;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开发新的意义并建构起新的意义世界。1.理念:构建意义世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关于意义和意义世界的研究,是哲学领域的基本命题和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对人本身的关注,这一概念及其理论工具逐步走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始关注大学生的意义世界问题,在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的缺失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危机与破解等方面作了尝试性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话题和研究领域,意义世界的研究正从哲学命题的关怀性探讨逐步走向教育命题的应用性研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典范式更多将关注点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话语权等议题上,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到意义世界的领域,没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意义和意义世界的构建上建立起紧密而有效的价值关联和逻辑关联。人的教育必须超越假设的世界,迈向意义的世界。要把建构个体生命的意义世界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构建联系起来。2.策略:构建意义世界的多维路径推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必须坚持主导与引导、释义与赋义、实践与体验等策略。第一,主导与引导:升华意义的价值之维,立起意义世界的根本支柱。微媒体呈现出来的草根化、碎片化、去中心、去权威、多元化等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反控制、反中心主义等特征完美契合。在当前微媒体场域,由于消解权威、拒斥崇高、削平深度、虚无价值的后现代文化弥散其中,理想与梦想、信仰与信念的传统叙事模式受到严重挑战,必须在微媒体场域继续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主导并引导意义的价值之维。一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旨归,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存意义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人类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 [8] 在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微媒体场域,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充分利用好微媒体的优势,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与传播,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微媒体场域的最强音,成为大学生意义世界的根本支柱。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针对微媒体场域自身特点和用户思想特征,多用新媒体新平台,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的宣传,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广大学生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伟大梦想的思想动力。三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公众意义世界的准则。在微媒体场域,要以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标准和判断取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微媒体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第二,赋义与释义:澄明意义的理解之维,生发意义世界的基本内容。意义世界的形成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认知、领会与理解,人对世界理解的目的在于意义的追寻,意义也只有在主体的理解过程中产生。同时,“人的理解建构了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没有理解,世界对人的存在就构不成意义。……人理解世界,世界才不会失去意义,世界才作为世界向人显示出意义来”。 [9] 

理解之维的意义,关乎“是什么”的问题,涉及世界及事物的本质特征、内在联系、发展趋势等。在微媒体场域,充斥着大量的“晒文化”、“秀文化”、“炫文化”以及“鸡汤文化”,要么毫无意义,要么意义被表象遮蔽,人的单向度与浅薄性一览无余。澄明意义的理解之维,要做好“赋义”与“释义”两大工作。一方面,要进行积极“赋义”。作为社会主流意义生产与建构主导者的党和政府,要对每一项重大活动进行“意义给赋”,通过对话语和行动在微媒体场域的符号化和仪式化,回答好“为了什么”的问题,把象征意义、崇高意义、深刻意义赋予符号和仪式,让话语和行动富有价值追求、内在道理和文化内涵。作为微媒体发言者的广大用户,要对每次言行进行意义审视,为自己做出的每一项举动或参与的每一项活动赋予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要进行深刻“释义”。也就是通过解释意义,通过话语表达,实现价值呈现、文化呈现或故事呈现。每一个微媒体的主体,尤其是包括广大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在内的微媒体场域的从业者,要肩负起意义阐释的责任,对于党的基本理论、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强化理论阐释,推进话语转变,把基本理论阐释成日用知识,让主流价值落细落小落实,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意义支撑。第三,真相与深度:注重意义的生成之维,形成意义世界的整体图景。意义的生成,既需要摒除幻象与类像,还原事实真相,也需要拒斥浅层与浅表,真正回归深度与深刻。一是抵虚无化。抵制虚无主义的关键是坚定“四个自信”,真正树立起“中国自信”。通过加强理论教育、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等,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和文化的认同。二是去娱乐化。要加强对微媒体网络娱乐空间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把关娱乐化的内容与方式,把不适合娱乐化,尤其是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娱乐效应的内容与方式坚决祛除,确立娱乐行为的边界和自控能力;同时加强对大学生正确娱乐观的教育。三是再语境化。面对新媒体场域去语境化的问题,我们需要作出再语境化的努力,也就是要通过还原语境、情景模拟、语境迁移等途径,实现语境的整体化再造,形成大学生针对某个事件理解的“意义之网”和对某类事件理解的“意义之链”,让意义在语境中呈现,切实形成语境化的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徐贵权.论意义世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孙向晨.佛系现象:披着美丽东方外衣的现代性消极后果[J].探索与争鸣,2018(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151.

[4]布伦尼斯洛•马林诺夫斯基.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J].译者:赵肖为,黄涛.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赵建波.“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6][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译者:刘成富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20.

[7]陈昌凤.斜杠身份与后真相: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政治隐患[J].人民论坛,2018(6).

[8]陈学明.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9]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41.

作者:胡德平 梁思思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意义世界的重构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