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关报现状及改革范文

机关报现状及改革范文

时间:2022-11-08 09:22:18

机关报现状及改革

[摘要]新闻评论在各媒体蓬勃发展,但机关报评论形式八股、内容空泛、语言无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媒体激烈地竞争环境,亟需创新。只有创新发展才是应对内外竞争的必要手段。《首都建设报》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机关报正处于大调整的转型期,既有发展机遇,更面临严峻挑战。创新新闻评论一直是《首都建设报》的“老大难”问题。论文首先分析了机关报评论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介绍了《首都建设报》新闻评论的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该报新闻评论创新发展频频掣肘的原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机关报;首都建设报;评论;创新

一、传媒竞争呼唤机关报评论创新

新闻评论是一类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应用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提升与深化。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也是社会舆论、热点、焦点问题的集中反映;同时,它又有力地引导着社会舆论。在现阶段,新闻评论在一定意义上成了社会舆论和主流民意的代言人。可以说,新闻评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面旗帜、一座灯塔,具有重要的引导、解惑、表态等功能。

但是目前机关报评论总的形势却很不如人意。有的报纸领导重视不够,评论文章数量太少,见报频率低;有的评论文章质量不高,多为一些“编者按”、“编后”之类的几句话,就连“短评”也不多见;有的把“社论”、“本报评论员”这些重要评论形式往往写成政论文章,仅仅用于庆祝什么重大的节日或一些会议,很少针对本地的实际工作写出重大社论,没有发挥出党报评论宣传应有的作用。一张报纸不管你的信息量如何之大,图片如何之俏,版面如何之巧,如果缺少了待客(读者)的美酒,就差强人意;即使有评论,如果你的评论一般,就犹如一瓶普通的酒;如果你的评论压秤,就如美味佳肴配“国窖”,一下子就把这张报纸的品位提到了一个新的档次。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报纸,在市场上都要面对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市场检测的标准是统一的,那就是老百姓叫好。评论也是如此。它绝对不会因为你是机关报,而对你有另外的价值判断标准。但这并不是说,机关报就只能像时下某些网络、小报时评那样,让噱头、媚俗、浮躁情绪弥漫报纸的字里行间。相反,笔者主张张扬机关报严肃的、认真的、权威的一贯特色风格。机关报评论与它们的差别,就是所谓的错位,就是要彰显特色。

都说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说,通过这面旗帜要能够与众多的报纸相区别,按时髦的说法,就是这样的旗帜具有形象的识别功能。报纸的特色、品位、方向如何,读一读报纸上的评论就知道了。

《首都建设报》是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全国公开发行的跨行业性报纸,以“全面反映国资国企动态,深入报道职工关注热点”为办报宗旨,是北京市国资委机关报,是其各项政策的指定性媒体,是宣传北京市国资委的手臂。

但是《首都建设报》上的新闻评论一直是制衡报社发展的难题。能代表市国资委意见、针对实际工作的重大社论在《首都建设报》上几乎没有,评论专栏“国企茶座”自开栏以来断断续续,有人投稿时就刊登一篇,经常处于无稿可刊的状态。“聊吧”栏目通常由该版责任编辑担纲,多是针对生活中的小事就事议事,随感式、杂文式的言论。“编者按”只有在特别策划时,按报社领导要求配发。总体看来,《首都建设报》的言论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特点不突出的问题,而且文章很少有较精、较新的思想和观点,稿件的格调、质量与大报定位有一定的差距,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少,社会震撼力、影响力小,引导功能发挥不充分。

二、机关报评论创新受制原因探析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一直以来,《首都建设报》都是重报道,轻评论,侧重于打新闻报道牌,强调报道的独家性、内容的吸引力,而忽视了报纸“立言”的作用。其次,报社新闻从业者人数少,更鲜有评论方面的人才。再次,不论是新闻还是评论《首都建设报》的报道领域都相对狭窄,缺乏更多的大众趣味。

作为机关报,《首都建设报》要发展新闻评论,其实具有不少优势,其中第一位的就是权威性。北京市国资委的声音就应该首先从国资委机关报发出,这是一种绝对重要的信息资源优势,关键看如何用足、用活这种资源。如果《首都建设报》在评论上把北京市国资委的主张和反映国企职工的心声统一起来,全面准确地反映党政机关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就当前最紧迫的中心工作加以阐述,对重要工作做出部署和指导。读者对这种评论的关注肯定超过对其他新闻的关注。

三、机关报评论存在问题的对策

1.机关报评论写作方式的创新

第一,评论立意的放眼扩散。面对政府出台的新政策、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把握,希望透过新闻评论的视窗引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思想宣传阵线上的一员,首先要了解全局、把握全局。要了解全局,就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找准哪些是最突出、最使人关心的问题,并且了解它的发展趋势,预见到改革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样才能找到选题的大方向,保证立论的精当。

现在报纸基本上都区域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大报已经很少。讲评论的时效、贴近,一般都围绕一定的社区或者行政区域来做。但如果言论只仅仅满足于这样的层次,其立意高度就成了大问题,就好比是井底之蛙。就好像《首都建设报》完全可以跳出北京市,全国与国资国企有关的新闻都可以进行评论,立意更要放到揭示全国国企问题全局角度。

第二,行文从点入手。从全局着眼,将选题的方向和范围大致确定好,接着就是进一步选择突破口的问题。这个突破口也就是评论的具体题目、立论的由头,它是一个“点”,往往与基层的某项具体工作或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关。基层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和读者阅读心理更贴近,也是《首都建设报》读者迫切关注的。选对了这个点,评论的问题不会架空,也不会只流于表面。

第三,成文要有理性思考。一篇评论能不能选好题,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还与写作者对所评论的问题有没有理性思考密切关联。正确感受和正确地运用理性思考将拉近报纸与读者的距离。新闻评论写作中需要融会贯通的作者感受,一般包括亲历、目历和心历的感受。要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学会挖掘历史材料中的有用资源。新闻评论写作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点,就是理性的感受,这种感受一般来源于作者长期以来对政治时事的关心,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冷静的分析及深刻的思考,是作者平时点点滴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积累。

第四,打造异质优势,突出自身特点。《首都建设报》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机关报,新闻评论也应体现出自身特色,那就是报道国资国企,为国资国企服务。很多对企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总觉得,企业工作都是年年在唱“四季歌”,重复着雷同的工作,从而导致企业新闻没有多少可报道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即便是“年年花相似”的企业工作,也会有“岁岁人不同”的景象。每一年企业的发展环境不同,发展策略不同,由此显现出的新闻报道的对象、范畴、题材也必然不同。同时,当今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企业的管理、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并且对企业的成长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首都建设报》定位于报道国企,所以有责任和义务跳出企业原有的围墙,放宽报道的视野,洞察、报道这些关联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只要放宽眼界,就会发现新的报道领域。

2.机关报评论表现形式的创新

第一,机关报评论的文风改造已经迫在眉睫。评论要怎么说,是表现手法上的问题,要通过改变和改造让评论本身生动新鲜。文无定法,评论更是如此。要有所言,言之有物,言之中的,言之有理,就是好形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评论从语言到形式形成了模式,非得引经据典,像做论文一样。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都有一个模子。这个模子压出来的文章,形式呆板,思想平庸,看不到作者的观点和个性,读者是不会喜欢的。当然,笔者并不否认评论特别是党报、机关报的评论,在选材和观点的把握、语言的运用上,有其特殊的要求。但并不能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令报纸新闻评论与杂文等其它文体形式之间构筑起人为的鸿沟。

第二,给评论一个张扬的空间。旗帜不在疾风中,不显神采。评论要在版面上有好的体现,评论摆放的版面和位置也都是有讲究的,哪怕同时在一版,头条和非头条,上半版和下半版,左半版还是右半版,是否做强化编辑处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既然评论的地位等同报纸的旗帜,加上它本身就是新闻一个不可或缺的品种,就应该像对待旗帜一样,要有它固定的位置,固定的出版要求,固定的表现特色。

3.机关报评论栏目的创新

第一,开设适合基层投稿的言论专栏。机关报要办好新闻评论,需要广泛组织和征求媒体内部专业人员和外部广大读者的来稿,促使评论大众化,促进群众性评论作品登堂入室,繁荣昌盛。因为新闻评论应该是公众来评论,来发言,而非由少数人垄断评论。一个人说多了,容易引起读者的逆反。所以既要有本报评论员观点,又要有专家、名人的意见,还要有来自基层的声音。

如《人民日报》要闻版推出的“今日谈”专栏,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该栏目主要由普通作者发言的平民色彩形成了引人瞩目的“落差”,这是人民日报“今日谈”的独特之处所在。

第二,评论专栏品牌化。一个名牌评论专栏可以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它往往是报纸的重要“卖点”。名牌专栏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要让亮点亮起来,支点支起来,就要增强品牌意识,精心培养品牌。因此创办名专栏,成了很多评论专栏的目标。

名专栏不是自封的,是得到受众的许可的,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冰点时评”等之所以是名专栏,主要因为他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其内容是同受众密切相关的,是受众所关心的,能帮助读者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排忧解难的。读者的需求和认可,是专栏出名的最重要条件。

作者的知名度也是名专栏的重要招牌。一个著名作者对专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南方周末》的评论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为有一批全国有名的少壮派评论作者的加盟。“冰点时评”的作者也都非泛泛之辈。一些个人主笔专栏,其主笔的知名度更是专栏的王牌。

专栏当作品牌经营,不仅仅是讲究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长远的计划,把专栏经营下去。也就是要保证在相应的版面,相应的时间刊发相应风格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品牌的风格和特征,才能做成真正的名专栏。人民日报的“今日谈”、“人民论坛”、河北日报的“杨柳青”等等,都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经典名专栏,是专栏评论的典范。

专栏评论作为报纸评论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深人民心,但是要把专栏评论作为品牌经营,还要注重专栏评论的策划定位。策划出类拔萃的专栏评论,首先要遵循一切新闻评论的共性原则,也就是在舆论的导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做到正确,在思想认识上要尽心竭力地争取深刻,在题材选择上要想方设法达到集中。新晨

4.机关报评论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

第一,重视报纸的专职评论人员。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本报新闻评论作者队伍,高素质的评论作者队伍是获得高质量新闻评论的保证。例如《长沙晚报》通过多年努力建设,已经形成了一个有专人领衔的、众多作者参与的评论队伍。

第二,建立评论作者专家库。针对《首都建设报》缺乏评论人才的现状,积极引入外脑。寻找社会上的名人、行业专家、政策研究专家等逐步建立《首都建设报》专家库。一方面增加了新闻评论的稿源,很大程度地提升评论的专业性,一方面可以作为报社日常新闻报道的采访对象。但是,必须注意同时建立健全的专家稿费激励制度,把专家来稿与普通通讯员来稿区分清楚,以保证专家来稿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任辉.新闻评论必须注意的几个误区.青年记者,2009:61.

[2]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42.

[3]金风.报纸专栏评论发展特点及趋势.新华社湖北分社.

[4]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5]曾军.党报评论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6]何旭.从《中国人过中国节》看党委机关报的言论特色.湖南社会科学.

[7]甘逊.都市报评论的特点、不足及发展趋势.报刊之友,2003.3.

[8]马龙.论新闻评论的话语权垄断倾向.新闻知识,2009.6.

[9]郑志荣.新时期地市党报创新言论宣传的探讨.新闻界,2003.4.

[10]王任辉.新闻评论必须注意的几个误区.青年记者,2009.7.

[11]罗隽.透视行业报评论发展趋势.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4.17.

[12]李谢莉.强化评论功能打造异质优势.

[13]马少华,刘洪珍.新闻评论案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3.

[14]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5]李大同.说说《冰点时评》,向我们的处境发问.北京:中国青年报出版社,2000.

被举报文档标题:机关报现状及改革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xcb/cbxlw/55751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