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通信论文范文

通信论文范文

通信论文

通信论文范文第1篇

1.1卫星通信具有众多的优势(1)电波覆盖地域比较宽广。(2)传输路数多,通信容量大。(3)通信稳定性好、质量高。(4)卫星通信不受地域限制,运用方式灵活。

1.2卫星通信的一些劣势主要的方面有:(1)延迟现象比较常见。(2)传播过程中由于信号较差,容易出现信号中断的现象。(3)终端产品的选择面不广。

2卫星通信产品的多址体制方式的选择

卫星通信由于具有广播和大范围覆盖的特点,因此,特别适合于多个站之间同时通信,即多址通信。多址通信是指卫星天线波束覆盖区内的任何地球站可以通过共同的卫星进行双边或多边通信。目前比较常用的两种卫星通信多址体制方式为:TDM-FDMA(时分复用-频分多址)和MF-TDMA(跳频-时分多址)。(1)多址体制方式一:TDM-FDMA。(2)多址体制方式二:MF-TDMA。

3卫星通信在铁路应急通信中的应用网络架构

有时候会因为遇到突发性、严重的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导致其他所有通信手段无法使用时,而应急指挥中心又急需现场相关资料,这时就可以利用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广和快速部署的优势将信息发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常规卫星系统现场接入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车载型,一种是便携型,这两种卫星接入方式可以视现场情况而定。而对于铁路应急通信人员来说,以上两种接入方式均可以采用,但在到达应急现场后,还需要在现场对卫星接入设备进行开设,考虑操作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选择自动对星的车载或便携卫星设备就显得非常的方便,可确保快速建立通信链路保证通信。

事发现场人员要将信息传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在铁路应急卫星通信系统网络建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按下文所述三种方案进行建设,如图1所示。

方式一: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中心建立卫星地面通信站,这样就可以通过应急指挥中心收发数据,再通过地面的有线网络传输到需要数据的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这种方案对于现代网络资源的应用比较充分,但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数据可能无法通过地面有线网络传输到需要数据的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这就导致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

方式二:在各个路局的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卫星通信站,这样就可以在发生状况时迅速的将数据发送到各路局的应急指挥中心,同时各路局也能够及时的下达指令,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能及时掌握应急现场状况,但不利的是其建设费用将会大大增加。

方式三: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以及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均设置卫星通信站,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灾害情况,各路局应急指挥中心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应急指挥中心都可以实时掌握事发现场情况。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其建设费用也无疑会昂贵很多。

4结束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信息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行业信息融合也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和优化,属于高范畴高精度的融合历程。在研究信息通信融合过程及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其中,通信网络是根据特定的业务要求而独立发展起来的,随着管理者的洞察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稳步提升。当企业进入信息化以后,信息、通信融合已经成了电网成熟的最好证明。同时,信息通信融合也让电力系统向智能型企业过度。本文从三个阶段详细分析信息通信专业如何实现高精度融合。

(1)通信和信息各自发展。上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普及甚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广泛应用。如电力网络调度、电力网络自动化以及电力网络控制等。电力企业信息系统也随着通信系统的普及向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作为电力企业的首要发展战略,信息化是进一步融合管理、生产以及经营的重要手段。在通讯领域方面,主要集中在数据通讯上,从由电力调度中心在承载网络上寻找调度数据。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大力推进,电力系统网络承载了大量的业务信息。在不断完善升级的同时,以电力载波、卫星通信以及无线通信等手段并存。

(2)信息通信融合发展迅猛。在电力行业内部,信息通信发展成为支撑电力企业的重要支柱。但在客观原则上也对电力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在信息通信全球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为电力信息通信提供契机的是智能网络,而智能网络不能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这样就进一步促进了信息通信融合。在此过程中,标志信息通信融合的导火线是信息业务与光纤技术发展。

(3)信息通信深度融合是随着外部信息通信融合而深度发展起来的。电力信息通信融合主要分三个阶段,初步融合阶段、深度融合阶段以及智能企业阶段。既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也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初步融合阶段是建立投入信息调控中心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完善搜索、录入、输出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实现业务、客户统一管理。提高故障反馈速度和应变处理能力,更有效率地为客户服务。在业务整合阶段,实现通信信息专业管理,不仅绕实现管理专业化也要在整合信息通信业务资源的同时实现管理扁平化。因为技术融合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新系统系,如何维持信息通信正常运行。因此,信息通信专业融合是运行体系上的优势与优势融合,逐步从协调配合向流程协作转变。

(4)建立统一的信息通信调度室,让监控人员集中并实现监控信息化、一体化。加强信息通信联动能力,当信息系统由通信系统承载时,应及时向信息系统汇报。在统一运行调度过程中,实现三级通信管理模式。做到统一指挥统一控制。加强信息通信系统检修维护工作,增加控制系统的巡查时间,实现各个通信网点巡视可视化,做到可视化监督,提升管理效率。

2结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3篇

类似于固定中继系统,移动中继系统由基站、移动中继和用户终端组成。其中,基站和移动中继之间的链路为回程链路(BackhaulLink),移动中继和用户终端之间的链路为接入链路(AccessLink)。若基站和用户设备之间的信道状况良好,还可以考虑直连链路(DirectLink)。移动中继可以选择放大转发和解码转发等模式。由于移动中继具有运动性和随机性,而这种特点与性能密切相关,如何建立合理的移动中继运动模型是移动中继系统研究领域的首要问题。当前研究中有的采用较简单的随机游动模型,或采用二维泊松过程来表示用户终端的放置位置,使用M/M/∞排队模型来表示用户终端的移动性。在实际部署移动中继系统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应用场景。在3GPPR11版本中,高铁是主要应用。在文献[8]中,主要考虑以下两种典型场景:场景1移动中继服务静止用户场景说明如图1所示。在该场景下,中继被安装在交通工具的顶部,中继天线被分别放置在车辆的内外,分别用于和基站与用户终端通信。若不使用中继辅助传输,该场景下的通信将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严重的车体损耗,多普勒频移,小区换带来的大量开销等。反之,则可以将较差的信道分为两段传输条件较好的链路,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该场景下的通信问题。与直接传输相比,中继辅助传输的掉话率明显降低,为车内用户提供较高的吞吐量和较低的小区切换失败率,从而提高了通信质量,改善了用户体验。场景2移动中继服务非静止用户场景说明如图2所示。在该场景下,中继也被部署在车辆顶部,不过其目的不是为了为车内乘客提供服务,而是为街道和公园提供覆盖。闹市区的街道和公园,是行人比较集中的地方,通信业务量大,属于“热点”地区。在经过这些地方的公交车上部署中继,则可以增强覆盖,提高吞吐量,具有实际意义。

2移动中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2.1信道建模与估计对于移动中继来说,由于其移动的特点,而且可能是高速移动,因此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移动中继的信道建模问题,主要包括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的建模。不同链路的信道模型与各网络节点采用的天线数目、中继的转发模式和中继的运动模型密切相关,信道建模的准确度会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如文献[9]分析了不准确的路径损耗模型对移动中继系统性能的影响。此外,基站到移动中继的信道会随着车辆的运动而急剧变化,同时车辆的运动会引起多普勒频移问题,因此在实际的移动中继系统中采用合适的信道预测和估计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文献提出了一种采用在车辆顶部使用预测性天线的信道预测和估计方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移动中继的信道估计问题。

2.2中继选择在实际的移动中继系统中,可能会存在多个移动中继。现有研究表明,根据信道状态信息选择一个最好的中继进行协作,可以较低的复杂度获得满分集增益。因此,机会中继选择技术是移动中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信令开销是中继选择算法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于快速移动的用户,基于信噪比的方案会产生大量的信令开销,而基于位置或距离的选择方案在高速场景下开销较小,因而适用性更强。上述方案都是基于单个参数的选择,实际信噪比和时延等参数会同时影响中继选择,为此,文献[13]提出了一种具有服务质量(QoS)保证的多参数联合中继选择算法。由于信令开销和系统复杂度与每个目标用户的候选中继的数量成正比,文献[14]考虑了如何减少候选中继的数量而不影响使用中继带来的系统性能增益。文中所提算法限制了每个目标用户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反馈开销。文献[15]提出了一种三步选择算法。该算法在保持中继增益的同时可以使中继信令开销维持在较低水平。虽然中继选择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但是不适宜的选择会引起频繁的中继切换,从而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文献[16]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了使中继活动时间最长和中继切换率最小的两种中继选择算法。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在不降低系统吞吐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较低的中继切换率和较长的中继活动时间。

2.3资源分配在中继系统中进行功率和带宽等资源的分配可以有效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目前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功率分配。最简单的功率控制方法是开关算法。所谓开关功率控制算法就是给中继分配一定功率或者不分配功率。该算法可以提高小区吞吐量和覆盖范围。文献[17]根据不同的数据速率要求提出了一种最优的功率分配算法。该文献考虑了中继的移动性,建立了移动模型,使用所提出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案可以提高数据速率。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些实际的数据速率下该算法可以带来3dB增益。文献[18]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功率控制算法用以提高平均小区吞吐量。文章考虑了在多小区环境中,通过使用分布式移动中继功率分配方案,与传统的系统相比,平均小区吞吐量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提升了小区边缘吞吐量,因此对小区边缘用户来说,该方案有助于改善其用户体验,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2)带宽分配。对于不同的运营商分别安装不同的中继显然并不是高效的,文献[19]基于此提出了共享频谱分配算法来解决此问题。该方案中不同运营商使用相同的移动中继为某一区域内的用户服务,并根据链路质量为不同运营商分配相应的带宽,从而实现了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借助于纳什均衡理论,该方案可以将吞吐量提升近20%。文献[20]以IEEE802.16j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子信道分配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了重叠子信道分配(OVSA)和正交子信道分配(ORSA)两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的小区吞吐量高于不使用中继情况下的吞吐量。文献[21]则利用博弈论理论联合考虑了动态服务选择和带宽分配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质量,移动中继执行基站选择和传输模式的选择,基站则为不同传输模式分配不同的带宽。当移动中继和基站的策略相互影响并且需要作出动态决定时,这将面临着挑战。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文提出了一个两层的基于进化博弈和微分博弈的博弈结构。在下层,动态服务选择可以建立为一个进化博弈模型;在上层,基站端的动态带宽分配可以形成一个微分博弈模型,最后得到了一个闭环纳什均衡。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动态博弈带宽分配策略的有效性,并且系统性能和覆盖范围的优势得到了加强。

2.4小区切换在移动中继系统中,由于中继的移动性以及中继一般为多个用户同时服务等原因,如何设计中继高速移动情况下的小区切换策略便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文献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高速运动场景,大量用户很可能需要进行频繁的小区切换,因而如何保证较低的链路失败率和较高的切换成功率,将直接影响用户的通信服务质量和通信体验。对于移动中继系统的小区切换问题,现在比较好的一种方案是使用具有两根分布式天线的移动中继,即在车辆首尾分别装有天线。移动中继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接收信号质量的天线作为接收天线。当车辆进入重叠区域时,前置天线执行切换至目标基站,后置天线将和服务基站保持连接。当前置天线完成切换后,再由后置天线将工作频率转移至目标基站。如果切换失败,后置天线将执行第二次切换。因此,这种切换方案使通信在切换过程中不会被中断,实现了通信的无缝体验,而且降低了切换失败率,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案。

2.5移动中继的其他问题使用移动中继来改善车辆用户的服务质量和吞吐量的效果明显,除了以上提到的关键问题外,仍然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首先是移动中继的移动性管理问题。这主要包括不同基站间移动中继的切换和不同移动中继间用户的切换。但是,现有LTE系统中没有针对移动中继的移动性支持,因此有必要修改当前的系统结构用以提供有效、可靠的移动性管理。目前,为了支持移动性管理,是在当前的固定中继架构上修改还是提出新的架构尚在讨论中。其次,由于移动中继的使用,干扰管理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中继技术的优势在理论上已获得共识,但在实际部署中中继节点的引入必然导致更加严重的干扰问题。尽管接入链路干扰较小,但对于回程链路来说,不同移动中继间以及中继与宏小区用户间的干扰使问题变得复杂。预测性天线的使用将提高CSI的准确性,从而可以在回程链路中使用高级的干扰避免和干扰消除方案。

3结束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4篇

该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其中FPGA主要完成通信接收机的信号捕获跟踪、载波恢复、定时同步、图像数据下传、测控指令上传以及USB芯片端点FIFO的读写控制。PC端的控制终端主要完成图像数据的接收和处理、测控指令的生成、GUI交互界面的更新、重要参数的记录和备份。CypressFX2LP芯片主要完成数据的双向传递以及与PC间的“问答”逻辑的实现。CypressFX2LP芯片一方面要配置端点相关寄存器和读写缓存中的数据,另一方面通过端点0“回答”PC终端程序关于内部缓存中数据状态情况的查询,而且在数据不满足传输指定格式的时候,还要将数据包修改成符合传输设定的格式的数据包。FPGA采用Xilinx公司的Spartan-6系列芯片,考虑到遥测指令和图像数据的优先级别,采用中断模式控制器对USB的端点FIFO进行读写控制。当没有遥测指令需要上传的时候,FPGA中的FIFO读写控制器不断的将图像数据写入到USB的端点FIFO中;当FIFO读写控制器检测到USB端有遥测指令需要上传的时候,即暂缓图像数据的写入,将图像数据缓存在内部RAM中,释放读写总线,然后开启读取FIFO的控制进程将遥测指令读入到FPGA的暂存FIFO中。

2系统硬件设计

2.1CY7C68013A芯片简介CY7C68013A为Cypress公司的一款高性能的USB2.0微控制器,其内部集成了USB2.0收发器、增强型的8051核、智能串行接口引擎(SIE)、4个片上FIFO和16KBRAM、通用可编程接口(GPIF)[4]。该芯片支持全速(12Mbps)和高速(480Mbps)两种速率的数据传输。其内嵌的增强的8051处理器支持两个USART、3个定时器/计数器、扩展的中断系统以及I2C协议总线外设。CY7C68013A支持3种接口模式和外部器件进行通信,分别是:Ports模式,GPIFMaster模式和SlaveFIFO模式。

2.2FPGA接口模块设计在本系统中的CY7C68013A采用异步SlaveFIFO的工作模式。图2给出了CY7C68013A和Spartan-6的硬件连接图。其中,USB_FLAGA(B/C)为CY7C68013A输出的状态标志信号,在USB固件中可以灵活的将它们配置为端点FIFO的状态满、空或者任意可编程的标志位;USB_SLOE、USB_SLRD、USB_WR组合完成对CY7C68013A端点FIFO的读写时序控制;USB_FD为双向的数据总线;USB_PKEND为数据打包控制信号。FPGA接口模块设计主要包含上行缓存、下传缓存、双向FIFO逻辑控制逻辑设计。其中双向的FIFO逻辑控制完成对CY7C68013A的端点FIFO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并且完成从下传缓存中读取数据以及把上传的数据写入到上传缓存的时序控制。本设计中采用两个并行的状态机来控制,两个状态机分别实现从USB端点FIFO读取数据并写入到上行缓存,从下行缓存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写入到相应的端点FIFO中。考虑到下行图像数据和上行遥测控制指令的优先级,将两个状态机之间的信息交互设计成在中断模式下运行,以此来解决对数据总线的共享问题。读取USB端点FIFO控制状态机如图3所示。图中小圆圈标注的状态转换条件的意义为:a表示USB端点FIFO中没有需要读取的数据或者上行缓存阻塞;b表示没有检测到读取请求ACK的有效信号;c表示检测到USB端点FIFO中无待读取数据;d表示在状态S4的情况下,检测到USB端点FIFO中无待读数据的次数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VT。该控制状态机共包含了8个状态。其中,Idle为初始状态;S2状态完成是否接收到读取请求ACK信号,如果收到则转入S3进入读取数据的流程,反之,则停留在该状态等待回应;S3状态为读取数据准备地址信号,并输出地址信号;S4状态再次确定是否有数据需要读取;S5完成从USB端点FIFO中读取数据到内部寄存器中;S6完成将内部寄存器的数据写入到上行缓存中;S7完成判断是否需要(能)继续读取数据,若需要(能)继续读取,转入状态S5,反之,回到Idle状态等待下次读取的启动。写端点FIFO控制状态机如图4所示。图中小圆圈标注的状态转换条件的意义为:a表示读取USB端点FIFO的标志有效,说明数据总线被占用;b表示检测到USB端点接收数据FIFO中的数据已填满。该状态机中共包含了8个状态,其中Idle为初始状态,判断是否有读取数据请求信号,若有转入对读取请求中断处理状态S1,反之,转入状态S3开始数据的写入进程;S2状态等待读取数据结束,释放数据总线,转入状态S3;S4从下行缓存中读取数据,存入到内部寄存器中;S6将内部寄存器中的数据写入到USB端点FIFO中;S7判断是否需要(并且数据总线空闲、端点FIFO中未满)继续读取数据,若需要(能)继续读取,转入状态S4,反之,将打包信号USB_PKTEND置为有效并且回到Idle状态启动下一次写状态机的运行。航空航天测控设备因为其特殊的应用环境,常常遭受强磁场、空间强粒子流或者单粒子翻转效应等特殊干扰的影响。所以在上面的状态机的设计中,对重要的触发信号和标志位信号进行了多次间隔性冗余保护确认。如在读取控制状态机中,在S4状态下再次对USB端点FIFO中是否有需要读取的数据进行判断,是为了防止因为PCB电气特性不稳定或者偶然的空间电磁干扰导致之前启动读取数据的进程为误判,而在此再次确定该信号的有效性,这样设计增强了系统的容错性和抗干扰能力。类似的容错思想在写端点FIFO控制状态机的S1状态也可以体现出来。

2.3USB驱动程序CypressFX2开发包中提供了通用的驱动程序,通用驱动程序完成与外设和用户应用程序的通信和控制,微处理器根据新的设置安装通用驱动程序,重新枚举外设为一个新的USB设备[5]。

3系统软件设计

3.1固件程序设计CY7C68013A芯片的固件程序运行在芯片内部,主要完成对芯片工作模式的配置以及处理主机的USB设备请求。Cypress提供了固件程序的开发框架,开发人员只需要按应用背景和需求对所给框架内的程序做细化和修改即可。USB传输可分成数据传输和控制传输,其中数据传输由大端点(EP2/4/6/8)完成,控制传输由小端点(EP0)完成。在固件程序中,TD_Poll()为数据处理程序,处在主函数的While()循环中。该函数包含实现特殊任务的代码,设备运行时将被重复调用[6]。在本系统中,我们将EP2配置为Bulk传输模式的OUT端点,其端点缓存为512Byte,两级缓存;EP6配置为Bulk传输模式的IN端点,其端点缓存为512Byte,四级缓存。并且把EP6FIFO配置为AUTIN模式,其AUTOINLEN配置为512Byte。固件程序还必须完成对PC控制终端发送来的USB控制传输请求的响应。端点0是CY7C68013A中唯一的控制端点,它是一个可完成双向控制传输的端点,只有它才能处理SETUP指令。完成主机USB控制传输请求的固件程序段,只需要在所给固件框架下的函数DR_VendorCmnd()中返回EP2468STAT寄存器的值即可实现。

3.2控制上位机设计该测控接口的上位机软件设计采用MFC编程,MFC封装了大部分的windowsAPI函数,采用消息循环机制处理事件。在MFC框架生成的工程中,添加上Cypress提供的CyAPI库文件,即可在工程中调用库中已经封装好的类的成员变量以及成员函数。在上位机的设计中采用了多线程编程,系统软件设计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上位机软件设计中,主线程主要完成在消息循环机制下检测面板上的点击事件,以及对子线程做出的相应的控制。在主线程的初始化中,首先生成CCyUSBDevice对象,然后读取硬件配置信息以及设备的必要识别信息并显示在前操作面板上,最后建立RXfer子线程。在主线程中,当检测到Send按钮被点击时,即开始发送上行指令。此处采用同步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准确性[7]。当主线程中检测到Start按钮被点击时,根据RXfer线程的不同状态,执行相应的操作。在RXfer子线程中,主要完成下行数据的接收、下行数据写入数据文档以及管理队列中的请求等工作。在下行数据接收线程中,我们采用了异步数据传输方式。在异步传输方式下,上位机软件发出数据请求之后,不需要等待回应,即可立即发出下一次的数据请求,这样可极大的提高上位机软件的数据吞吐速率,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率。多次的异步数据请求是利用数据请求队列来完成的,在线程函数的开始,开辟适当长度的数据请求队列,并且给他们分配相应的内存空间,然后进入到线程的循环体中。在循环体中,完成当前的队列元素中的请求数据传输并把相应数据写入数据文档之后,立即将新的数据请求塞入到该队列元素中,并且把指针更新到下一个队列元素。当数据请求失败、接受数据不成功或者循环接收数据标志位False时,首先完成队列中其他已经成功请求数据传输的数据,然后关闭文件句柄,释放相应的资源,最后终止线程。

4系统测试结果

该通用测控通信接口用于实际测控数据的下传,实际测试面板如图6所示。在进行测试时,首先运行该测试应用软件,完成初始化之后,在设备信息显示框中显示USB设备信息,其中包括设别的PID和VID、EndPoint配置情况、设备描述信息等信息。然后通过点击“start”按钮,建立起RXfer线程,开始接收下行传输数据。若需发送指令,在Send按钮左边的输入框中输入适当的遥测遥控指令,然后点击Send即可发送。测试系统中所接收到的数据如图7所示。在此数据中采用了符合CCSDS航天测控标准数据格式,帧头为EB90,接下来的三个Byte为帧计数(图中显示的是000007),帧结尾标志位13AB,帧结尾标志的前两个Byte为RS译码报告输出(译码前数据是否出错,错误是否可纠)。对该通用测控通信接口的速率和可靠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对比表中数据看出,该接口的最高的可靠的传输速率可达为8.1MB/s,对2.3MB/s和8.1MB/s的速率进行了可靠性测试,测试的结果都显示,在该速率下所设计的测控通信接口可以完成数据的可靠传输。

5结论

通信论文范文第5篇

1.1光传播通信技术的优势随着4G时代的到来,光传输通信技术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在电力通信行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的地位。OTN,PTN,ASON,PON等光传播通信技术络技术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SDH技术单一的传输方式,为光传输网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光传输通信具有衰减小、信息容量大、安全性能能好、频带宽、体积小等优势,在穿距离的传输和特殊环境中不仅能够降低对于已建成的网络的维护成本、提高宽带服务质量,更能实现移动通信行业网络建设的健康稳步发展。[1]

1.2光传播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纵观光传播技术网络的发展史,从世界上第一条光纤通信系统投入运营到如今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整个过程中信息传输规模和安全可靠运行也一直是电力通信部门关注的重点。光设备的传输虽然具有维护简单、扩容性较高,以及组网灵活等特点,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端机也不断提升出槽位宽度均匀、增加扩容量等能力。但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这些光传输设备的老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有大部分设备的性能甚至已经很难满足电力通信在传输方面的要求,当缓慢的衰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产生系统的最终的失效。

2.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2.1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几年我国在高速宽带光传输技术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应用方面也逐渐于国际接轨,成为全球高速宽带光传输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速带宽光传输技术的核心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随着市场需求的消费增长,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成为网络建设的重心。[2]OTN和PTN系统作为光传输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核心层部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两者相联合的组网模式,为运营商带来了强大的IP业务接入能力和灵活调度能力。

2.2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光传输通信技术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大变化,在无线网的环境中人们的工作、学习、出行等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及时地、丰富地信息,变得更加便捷和简单。有理由相信,随着光传输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配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并且积极整合各方面的通信技术的优势,光传输通信技术在4G移动通信新时代的潜力将是无限的。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城域传输网不断统一和融合,是运营商共同组建扁平化网络的最佳选择。光传输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使得其生命周期大大延长。光传输技术100Gb/s的发展也突破了一定范围下数字信号中光载波携带信息量无法提高的问题,并且将光载波能够携带的信息量提高了一倍。

2.3光传输通信技术前景分析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4G新时代下光传输通信技术的研究为综合业务数字的发展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在未来的光传输通信技术的发展中,源节点至目的节点之间的信号传输与交换过程中将会采用以光交换技术和波分复用传输技术作为核心基础技术。随着科技人员的不断研发,以WDM技术为主导结OTN、PTN系统的应用必定会逐渐取代取代DWDM和MST的地位成为光传输通信技术的主流技术。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顺应了业务IP化和网络扁平化的趋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运营商的重视,到目前为止,中国通讯运营商三大巨头移动、电信、联通已经积极的投入设计制造。

3.结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6篇

协作通信是一种通过不同用户共享彼此天线而获得分集效果的新的空域分集方式。用户间的协作可以是互惠的,也可以是非互惠的,这里考虑非互惠的情况。如图1所示,协作通信系统中至少包括三个节点:源节点、目的节点和中继节点。协作通信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源节点发送信息,中继节点接收信息,在此阶段目的节点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不接收信息;第二阶段,中继节点对在第一阶段收到的信息进行转发,在此阶段源节点可以不发送信息,也可以重复发送与第一阶段相同的信息或者发送新的信息,目的节点对通过不同衰落信道到达的信号进行合并处理,从而提高信噪比,获得分集增益。中继节点可以采取不同的中继方式,其中放大转发和解码转发是最基本的两种方式。放大转发方式中,中继节点将在第一阶段接收到的受到噪声污染的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后再转发给目的节点。放大转发方式可以获得满分集阶数,其主要缺点在于中继节点放大信号的同时也将噪声一同放大,造成噪声累积现象。解码转发方式中,中继节点收到源节点发送的信号后,先译码再转发,因此可以避免噪声累积现象。解码转发方式不能获得满分集阶数,当中继节点译码错误时会产生错误传播[5]。

2性能评价标准

比较重要的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价标准包括:信道容量、频谱利用率、分集阶数、复用增益、能量增益、中断概率、错误概率以及协作通信的代价等[9]。

2.1信道容量:当用户间的信道质量较好时,通过协作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但如果用户间的信道质量变差,则协作的系统容量将逐渐趋近于非协作的情况。

2.2频谱利用率:频谱利用率指单位频带内的信息速率。通过协作,可以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2.3分集阶数:系统的分集阶数d的定义如下:这里SNR为接收端的平均信噪比,Pe为系统的平均误比特率。

2.4复用增益:复用增益r的定义如下:这里R为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2.5能量增益:协作通信系统中用户的能量增益定义为其中,PD和PCO分别为达到特定通信质量要求,采取直接传输方式和协作方式所需的发射功率。

2.6中断概率和错误概率:研究表明,协作通信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中断概率和错误概率。

2.7协作通信的代价:协作通信系统的性能提高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系统复杂度的增加、协作建立过程中额外占用的资源、协作造成的时延等。上述几个性能指标相互关联,是协作通信系统性能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

3结束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7篇

1.1通信意识不强

部分基层一线指挥员通信装备应用意识差,不注重通信装备的应用学习,在应急救援实战中还习惯于喊话下达命令,有装备不用或者有装备不会用等问题比较突出。

1.2通信装备组合应用少

因对通信装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了解较少,造成基层官兵通信装备应用单一化,往往只会单个通信设备拿来使用,一旦出现故障或者环境改变,不会寻求对相关联设备的组合使用,来弥补设备故障造成的通信问题,不能发挥其他通信装备的最大作用,特别是对灾害事故现场有线音视频传输通道的搭建研究较少,造成通信装备资源浪费,应用效率不高。

1.3音视频传输质量不高

当前,消防部队应急通信装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音视频传输还只满足于“看得见、听得见”即可的状态,没有对音视频传输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贴近实战、领导指挥决策所需要的战斗环节展示研究更少。

1.4通信保障连续性差

近年来,各级消防部队虽然大力加强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和装备建设,但在灭火救援实战过程中,没有注重对灾害事故类型、等级应急通信保障所需通信装备的研究,经常出现应急通信保障人员一股脑地将所有应急通信装备装车携带,拿到现场的很多通信装备用不上,而急需的一些通信设备又没带来,造成通信保障的连续性差。

2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应用编成

要解决应急通信装备准备问题,应着力开展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应用编成,即根据各类灾害事故的类型和等级,合理分配、组合应急通信装备,全面、客观地反映灾害事故现场情况。应强化应急通信实战应用编成,提高在各类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2.1按建制中队编成

以建制中队为作战单元,合理配备应急通信装备,实现灾害事故现场的通信畅通和音视频的实时传输。

2.2按灾害事故类型编成

2.2.1火灾事故类

(1)建筑类火灾。

因建筑材料及结构特点,建筑类火灾现场易形成大面积、立体燃烧,参战官兵多,基础通信网络完好、但容易造成建筑物倒塌等次生灾害。该类火灾事故应急通信保障应重点考虑火灾现场指挥调度二、三级组网以及火灾现场全貌和灭火、供水、救人、排烟、破拆等重点作战环节音视频图像传输。结合火灾等级和灭火救援战斗编成,合理配备应急通信装备,重点将3G单兵音视频设备、350M对讲机、PTT对讲手机等常规应急通信装备按照编成方案出动进行应急通信保障,重特大建筑类火灾事故现场辅助以卫星音视频传输设备。

(2)石油化工类火灾。

石油化工类火灾易形成爆炸、流淌火以及大面积持续燃烧,对周边建筑物危害大、灭火难度大、危险性高,一般定为Ⅱ级(重大)以上火警,所处位置一般基础通信网络较差。该类火灾事故应急通信保障应重点考虑火灾现场应急通信装备的防爆处理、现场指挥调度二、三级组网以及火灾现场安全区域外作战环节的音视频传输,辅助以摄像机远距离拍摄安全区域内灭火作战环节。

2.2.2抢险救援类

按灾害事故对象、发展程度不同,可将险情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险情,Ⅱ级(重大)险情,Ⅲ级(较大)险情,Ⅳ级(一般)险情。该类重大灾害事故一般所处地理环境偏僻、公网瘫痪、通信保障难度大,救援时一般都是将救援力量进行分组,按组分头实施救援,这就应重点考虑将卫星电话、卫星便携站、静中通、动中通卫星通信指挥车、短波电台、350M常规台作为优先通信手段,在公网恢复时辅助3G音视频传输设备等。

3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通信保障

如果将350M无线通信、短波通信等语音通信类设备比作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的“顺风耳”的话,那么音视频传输设备可以称为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现场的“千里眼”。为有效提高各类音视频设备使用效率,为作战指挥提供全方位的现场图像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各类音视频传输设备标准化音视频协议、标准化输出输入接口,结合灾害事故现场环境,灵活应用,实现音视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

3.1现场指挥部音视频通信保障

灭火救援作战指挥部到场后,各级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应第一时间搭建现场指挥部通信指挥网络。除利用350M对讲等语音通信设备建立灾害事故现场语音指挥调度二级网和中队灭火战斗三级网外,还应丰富辅助决策资源,为现场指挥部指挥员指挥决策提供最新的现场信息。

3.1.1利用通信指挥车

通信指挥车是对各类应急通信装备及系统的综合集成,具备了完善的应急通信保障功能,可以接收前端的单兵图传设备。到达灾害事故现场后,可以从通信指挥车内的音视频矩阵将多路图像资源通过有线方式送到现场指挥部显示屏上,为现场指挥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3.1.2利用车载3G音视频设备

在较为落后的地区,部分通信指挥车功能单一,不能提供现场指挥决策所需的图像资源,在公网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全国消防部队统一配备的车载3G音视频设备,将车载3G设备作为一个互连互通的会议终端,从车载3G设备终端的输出接口,将音视频资源输出到现场指挥部的显示和扩声设备上,建立与各级现场或后方指挥部的音视频指挥通道。

3.1.3利用卫星便携设备

目前,全国消防部队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卫星便携站。已经配备的单位,在灾害事故现场公网瘫痪或者通信条件差的情况下,可以架设卫星便携站,方便快捷地将图像资源送到现场指挥部。

3.2灭火救援作战现场音视频保障

为提供全面、准确的辅助决策信息,就必须为指挥员提供作战行动中重点环节的现场图像信息,这就要求应急通信保障人员必须进行分组,及时跟进作战行动的重点环节。

3.2.1灾害事故现场全景

应确定专人负责选取合适位置,向现场指挥部传送灾害事故现场稳定的全景图像,方便指挥员观察了解灾害事故发展动向,及时调整作战部署。

3.2.2重点战斗环节

应结合现场作战行动部署,采取重点环节组合跟进或单独跟进的方式,将侦检、灭火、供水、破拆、救人、堵漏、洗消和输转等重点作战环节图像传送到现场指挥部。

3.2.3现场组织指挥

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都有前方指挥部和后方指挥部,现场通信保障人员应将前方指挥部现场组织指挥情况及时传送回后方指挥部,方便后方指挥部了解前方动态,及时提供前方所需的战勤保障物资。

3.3组合应用音视频通信设备

3.3.1通信指挥车与车载3G联用

在常规通信指挥车无法将音视频传到各级指挥部的情况下,可以将车载3G作为音视频资源的接收和转发终端,将通信指挥车上图像资源作为一路图像资源输入车载3G,再通过公网转发至各级指挥部。

3.3.2微波与3G卫星多通道音视频设备联用

微波因微波接收机传输距离较短,不足以满足远距离音视频传输的需要,可将微波单兵获取的图像传输至微波接收机,再从微波接收机输出一路图像到3G卫星多通道音视频设备,再通过公网或者卫星进行转发,实现灾害事故现场音视频的远距离传输。

3.3.3微波单兵、通信指挥车与车载3G或单兵3G联用

在车载3G或无法移动或不便移动,还需向各级指挥部转发音视频时,可以通过微波图传系统进行通信距离的延升,即微波单兵采集现场图像,并通过微波传输到通信指挥车中的微波接收设备,再将图像输出到车载3G终端或单兵3G,通过串联方式将灾害事故音视频图像传输到现场指挥部。

3.3.4通信指挥车与卫星便携站联用

在卫星便携站相对较少和固定,又需要同时转发多路音视频时,可以先将所有音视频汇集到通信指挥车音视频矩阵或硬盘录像机,再将音视频矩阵或硬盘录像机作为音视频输出设备,输入卫星便携站,进行多路音视频的转发。

4结语

通信论文范文第8篇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引领了当今技术发展趋势,大赛不仅为高职教育指引了专业建设的改革方向,还使课程调整与技术发展相同步,实现了高职教育与企业技术发展相同步。以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分析近年的技能大赛项目“基站建设与维护”、“三网融合与移动网络优化”,辅以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大赛中网优技术的要求,增加与网络优化相关的课程,并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进行网优项目的实习,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现场工作,提升就业层次。根据基站维护与数据网组建竞赛项目,竞赛内容包括通信线路与机房勘察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组建及配置三个专项内容,新增基站技术与维护课程,调整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的课程内容。

二、职业技能大赛带动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比赛成绩与幕后指导老师的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的技能比赛也是指导老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的较量。师资队伍的高素质是保证学生技能大赛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针对比赛,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全面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采取“引、培、挂、带”和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兼互聘,双向交流”等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地聘请一批掌握移动通信新技术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并指导技能比赛。同时,从企业引进一批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通过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渠道的实践锻炼和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构建一支能满足教学与技能比赛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技能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教学,而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必须受训者亲自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技能大赛在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进行检验。所以,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训基地装备实训设备时,既要依据技能大赛的设备要求,也要适应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教师可以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新的实训设备开发新的课程。例如,在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项目中,对移动网络优化要求参赛队员两人配合进行路测,再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出具分析报告,并能对路测中的故障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这一思路,将网络优化课程设置为80学时,其中40学时为实践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安装与使用,并与运营商联系,对现实的移动网络进行测试分析,与现场的要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实训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现代化实训中心,为承办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维护项目的省赛,建设了接入网实训室、网优实训室、移动基站实训室,并根据比赛项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设置了以下综合实训项目:完成EPON的设备配置和网络连接,并完成语音业务、数据业务、IPTV业务的开通;EPON故障的排除:完成指定地点的路测,完成路测报告;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搭建,配置参数,并测试验证配置成功;在仿真软件上完成wcdma系统的故障排除;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给毕业设计提供了与现场同步的课题,使学生能与现场零距离地接触,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并未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职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