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

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数据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是目前国内惟一能提供全面的数据批量下载功能(即施引文献和参考文献能一起被套录)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且收录数据质量较高,使得其评价功能较有权威性。所以,本文利用CSSCI数据库,以“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师资”、“特教教师”、“特教师资”、“特殊教育and教师”、“特殊教育学校and教师”、“聋校教师”等作为关键词检索项,下载了1998-2013年间相关文献的所有题录和参考文献数据,删除重复文献和非学术性质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引文共116条,包含162个关键词和700条被引文献,并对关键词和被引文献作规范化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如:将“特教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统一为“特殊教育教师”,将“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统一为“师资培养”。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CiteSpace软件。该软件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华人学者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在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科技政策等方面都有应用。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等,对特定领域文献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热点领域的分析和学科前沿的探测[5]。这种历时性可视化技术可以自动聚类和对术语进行标识,绘制的图谱可视化效果好,通过图谱中各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和各节点圆圈的大小、年轮的厚度、颜色的差异等,可以了解该节点的共现频次、中心度、在不同年份的被引情况和热点动态等。

二、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某个领域一段时期内的关键词出现频次进行高低排序,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表明该领域对其的关注度越高,高频关键词通常可用来确定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状况[6]。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运行软件时,时间跨度选择1998—2013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设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术语类型选择“突现术语”(BurstTerms),TopN选择Top50,意味着选择每一年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个关键词进入图谱绘制,网络简化算法选择Pathfinder对图谱进行精简,适当减少连接数量能使网络的主要结构更清晰、更明显。调整可视化图谱时,阈值选择频率≥4,即:只有至少出现4次的关键词才会在图谱中以文字标出,字体大小和出现频次是成比例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根据陈超美博士的定义,图1中各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表示出现的频次越高,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大,也即是研究的热点领域[7]。图中具有深色中心的圆圈代表可视化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中心性≥0.1),它是图谱中中心性和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可能成为网络中由一个时间段向另一个时间段过渡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在网络图谱中起到连接和过渡的桥梁作用,这些通过突现术语(BurstTerms)找出来的关键节点可以看作研究的热点领域。按照节点大小寻找到的1998—2013年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包括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师、教师资格制度、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师资培训等。另一方面,按照节点的中心度来挖掘整个网络图谱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节点,一个关键词的节点中心性越强,意味着它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交流越多。结合表1和图1可知,从节点中心度来看,“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两个节点的年轮最大,占整个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这和本文的研究主题一致。另外,“教师”、“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教师资格制度”、“师资培养”、“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也是较为明显的关键节点。通过以上对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的进一步归纳和汇总,并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二次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历来重视特殊教育领域的师资培养和建设,《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六章就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有计划地举办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或者在普通师范院校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部),培养残疾人教育教师。”[8]《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加大部级教师培训计划中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比重”。在培养体系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形成了中等特殊师范教育、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层次相衔接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在培养模式上,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一般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由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或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特殊教育专业承担;职后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为校本培训、远程培训和由特殊教育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的短期培训等。但有学者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同时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学历层次低和培训效果欠佳的问题[9],还面临着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成为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应当改变当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特殊教育骨干人才、融合教育专门人才以及随班就读普及型人才的培养[10]。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机制,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1]。特殊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促进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唐春梅提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4个方面: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有效地解决特殊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12]。但学者们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不让人乐观:冯建新对陕西省197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培训次数少,特殊教育教师科研意识淡薄[13];丁相平对山西省进行相关调查后发现,特殊教育教师存在专业化程度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满意度低和压力大等问题[14];有学者对湖北省、吉林省等地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后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这些实地调查表明,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实际困难。为此,郑俏华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策略,认为: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任用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前提;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保障;强化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人性化的管理打造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可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15]。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教学工作,也会对施教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高应激的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儿童的身心障碍,导致其学习能力和情感发展较为缓慢,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教育成效,因而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成就感低下,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感。另外,特殊儿童往往伴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特殊教育教师的注意力必须保持高度集中,以随时应对突发事件,这使他们长时间地处于疲劳状态,容易导致各种身心不适。申仁洪对重庆市132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表现突出。教师缺少社会支持会导致无助感,进而又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循环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彷徨及抑郁等心理问题[16]。周玉衡调查发现: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在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50.13%[17]。赵小红等在2012年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18]。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引起自身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是缓解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资源[19]。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压力的基线水平,降低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评价;另一方面,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教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策略和情感抚慰,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其危害程度。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减轻应激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特殊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专业性,对特殊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了保证特殊教育的师资质量,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认证制度较为系统和全面,在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考核与认证的更新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20]。英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采用“普通教师资格”+“特殊教师资格”的双证制度,并分别针对听觉障碍、视觉障碍和多重感官障碍3类学生的教师的准入资格进行了明确规定[21]。我国尽管于1994年在《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七条中明确规定“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但缺乏切实的措施来保障其落实,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实施了一段时期。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再次提出“研究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我们应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出台专门而具体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条例及实施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法规以保障实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应区别于普通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突出其专业性和针对性,以促进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外,英国细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种类的做法也很值得参考。

三、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

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106篇核心论文的700条引文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因此,有必要了解所收集数据的引文情况,从而揭示其研究热点的知识基础。CiteSpace软件不但能够提供直观的、可视化的科学知识图谱,而且通过软件操作处理还可以得到与图谱相对应的详细数据。运行软件时,节点类型选择“参考文献”(CitedReference),经过网络算法Pathfinder的精简,得到包含464个节点和1573条连线的可视化图谱。节点越大,表明文献的被引用频次越高,其在特殊教育教师研究领域的地位越为重要。从中提取出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所示,其中半衰期描述文献的老化程度,半衰期越小,其老化速度越弱,有效价值也就越大。从表2可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丁勇于2003年发表在《中国特殊教育》上的《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22],其半衰期为1年,老化程度较弱。该文主要对2003年以前的国内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育的总趋势、目标和方向、培育模式、培育课程及任职资格、制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由于综述整合了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领域的研究现状,信息量比较多且综合概括,阅读综述可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该专题的最新研究动态,了解若干篇有关该专题的原始研究论文,因而不难理解其为何有如此高的被引用率。被引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是华国栋于2001年编著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研究》[23],它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报告。该课题集结了全国各个地区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主要围绕在普通师范院校如何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开展研究,具体包括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课程大纲、教材、教学和训练方案4个部分,是我国较早大规模系统研究特殊教育师资培养问题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因此对后来的特教师资研究影响较大。其中,赵微发表的《英国培养普通师资具有特教技能》一文即为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徐美贞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刘在花于2006年发表的《特殊学校教师职业枯竭特点的研究》虽然发表时间较晚,但至今均已被引用了9次,从中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职业枯竭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这和特殊教育教师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各种障碍的特殊儿童,发展较普通儿童落后,还有部分学生有情绪问题和过激行为,特教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防止职业枯竭,把特殊教育作为一门终身热爱的职业来对待,是以往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顾定倩发表的两篇有关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论文被引频次也较高,其通过对国际上特殊教育教师的类型划分、资格标准、任职资格的获得等比较分析,探讨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策略。虽然我国有关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几次提出实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但多止步于此,少实际落实。因此直至今天,特殊教育界的学者们仍然在大力宣传和呼吁落实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张悦歆于2004年发表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教育需要》[24]一文,其半衰期为两年。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特教教师素质的现状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特教教师走专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总结出我国特教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和促进专业成熟的途径。普通学校教师需要专业化发展,施教对象为各类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专业化的素养和技能。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和知识基础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聚类出的特殊教育教师热点领域均可在知识基础分析中找到相应的引文和著作,这进一步印证了陈超美博士提出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概念化成一个从研究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的观点,从而也进一步印证了本文计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对于残疾人捐款捐物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以尊重人们地位和包容人们生活差异性的行动,为一些弱势群体送去温暖,使他们面对困难的生活并不放弃,对未来充满希望。根据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逐渐提高,对于残疾人的关注日益增加,政府对于残疾人也实行了相关的有效措施。同时,残疾人还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大大的改善了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但是,有一些错误的思想仍然在社会中流传,很多人认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只能通过社会的资助才能改善生活质量。虽然,残疾人通过人们的捐助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2.对于残疾人的包容与融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对于接受特殊教育的群体,人们不仅仅关注其物质生活,对于他们的精神层面的关注也比较多。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从捐款捐物的物质层面向人权和尊重等精神层面进行转变。

二、特殊教育的转变方式

1.特殊教育给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身为中国的公民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当自己不能进行教育的时候,可以要求政府和社会给予一定的帮助,并且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义务帮助一些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残疾儿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号召政府和社会给予残疾儿童一定的照顾,确保残疾儿童能够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的特殊教育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层次,他们和正常人一样接受相同水平和层次的教育,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教育体系的学校。

2.融合能够让残疾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为了让残疾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必须将过去的教育模式和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要将他们融入到正常的教育人群之中,这样既能保证教育的公平又能让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教育机会。融合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班就读就是为了给残疾儿童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体制,还要结合自身的环境进行制定相应的措施。随班就读,就目前各地的反映情况来看,这项制度对于推进特殊教育的进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时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建立新型特殊教育系统

1.发扬人道主义,为特殊教育营造良好环境。我国有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对于残疾人进行人文关怀,为他们送去温暖,并且尊重他们的意愿和人格,这些精神层面的尊重对他们的生活更加有益。特殊教育为残疾人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一个和好的平台,可以将关爱和教育同步进行,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接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根据人文主义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的了解,去发自内心的帮助他们,给他们送去温暖,还应该让国民认识到特殊教育也是这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人们应该为特殊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特殊教育发展官方报告根据贵州省教育厅2014年3月19日的《贵州年鉴(教育部分)——二〇一二年》及贵州省统计局2014年6月9日的“2013年《贵州省统计年鉴》第二十部分:各类学校”的报告,由表1数据可知,2013年特殊教育学校招生人数为2700人、在校学生人数为12700人。由表2可知,2012年贵州省有特殊教育学校56所,比上年增加4所(其中,听障儿童学校13所,培智儿童学校7所),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657人(包括随班就读9319人),专任教师996人。根据2013年贵阳市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招生213人,在校生1108人,毕业生148人。安顺市2013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3所,专任教师39人,在校学生169人。六盘水市2013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3所。根据铜仁市2012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6所,特殊教育学生378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92人。毕节市2011年教育年鉴报告,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收学生774人,在校学生3532人。2008年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学生308人。

(二)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情况调查根据笔者2014年8月的调查统计数据,由表3可知,贵州省内已修建或正在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共计74所。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除少量县市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外,大部分县市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特殊教育学校。其中,铜仁市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贵阳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0所、遵义市有特殊教育学校14所、安顺市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六盘水市有特殊教育学校5所、毕节市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黔东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黔西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7所、黔南州有特殊教育学校11所。调查统计数据比官方统计的建成的特殊教育学校数56所多出了18所,表明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正处于大踏步后发追赶的趋势,同时各县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也比较明显。

(三)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障碍类型情况调查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人心,特殊儿童的出现率有所下降,在医学与科技的帮助之下,一部分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与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得以回归主流。特殊学校里视力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比例下降,中重度培智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将成为特殊教育主要的教育对象。笔者随机在全省56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选择了10所进行抽样调查,基本能反映全省的情况。由表4的调查结果可知,贵州省的特殊教育对象以听力障碍学生为主,智力障碍学生其次,自闭症学生与其他障碍学生比重较低,贵州省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也以聋哑学校为主。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以听力障碍学生为主,一方面源于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欠账太多,大量的听力障碍学生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特殊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与省内医疗卫生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有关,由于早期筛查不及时、耳毒性用药的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听障学生的数量较多。此外,由于特殊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招收智力障碍儿童的学校较少,导致大量的智力障碍儿童无法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类型的不合理,亟待进一步改善,让广大的特殊儿童得到合适的教育。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性别及生师比情况调查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性别构成中都存在着女教师多于男教师的情况。由表5的数据可知,贵州省内特殊教育教师的性别构成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男教师与女教师的比例为0.6:1。在生师比方面,各所学校的差异比较明显,最高的生师比为6.14:1,最低的生师比为2.84:1,两者的最大差距为3.3。这表明各所学校的生师比不协调,部分学校存在着严重缺乏教师的情况,有待于合理配置教师的数量。

(五)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情况调查优质高效的特教师资队伍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指标。从年龄结构上看,由表6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10所学校以31—40岁的教师居多,20—30岁的教师次之、41—50岁的教师再次、50岁以上的教师最少。数据分析表明,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了以中年教师为骨干,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和谐发展的局面。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着20—30岁的青年教师为主的情况,此类学校大多为新建学校,缺乏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教学与管理的成熟度不够。从职称结构上看,由表7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10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中级职称最多,初级职称其次,高级职称最少。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校存在着教师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的情况,中高级职称在办学历史悠久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比较合理,但大多数学校存在着中级职称不足,高级职称为零的情况。合理的职称结构有利于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应当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称晋升制度,合理设置教师的职称比例。从学历结构上看,由表8的调查数据可知,总体而言这10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以专科学历为主,本科学历次之,研究生层次学历几乎为零。这反映了贵州省内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学历构成的不合理,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影响了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贵州省特殊教育教师资源的极度匮乏,部分学校在师资来源方面存在饥不择食的情况,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

二、2007年—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情况比较

通过以往特殊教育发展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的大体趋势和走向,可以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作出合理的决策。笔者将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省统计局2007年—2012年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进行比较,总体而言,贵州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较快。由表9数据可知,2007—2012年,贵州省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多,2012年比2007年增加了16所,此外新建或在建的特殊教育学校将进一步充实贵州省特殊教育的规模与力量。特殊学校类型,专门的听障儿童学校增加了4所,智障儿童学校增加了1所,综合性的特殊学校增加了11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地增加,2012年比2007年增加了369人,新增教师相当于2007年全部特教教师总数的58.85%。新增的特教教师数量也充实了特殊教育发展的力量。由表10数据可知,2007年—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的辐射面扩大,特殊学校招生人数、毕业学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方面都有一定的变化。由表11的数据可知,2012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为4.36:1,2011年贵州省特殊教育学校中生师比为4.38:1,2012年比2011年略有进步。日本2003年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养护)三类残疾学校的生师比分别为:1.14:1;1.37:1;1.62:1。同日本2003年的数据相比依然差距显著。

三、贵州省特殊教育发展建议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普通教育的改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在新教材、新教育理论背景下,普通教育的发展改革正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那么如何结合并利用好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模式,做好特殊教育,尤其是聋哑学校的教育,针对听说障碍的学生教学,这也是每一个特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我国特殊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应朝着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立健全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虽说我国针对残疾人就业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也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是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残疾人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且没有独立的保障体系。因此相关部门要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性问题,逐步建立良好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残疾人的教育问题需得到强化。虽说我国对残疾人也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使得残疾人的教育与正常人相比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国家要着手建立良好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快建设聋哑学校等,为残疾人提供与正常人平等的教育环境。第三,全社会应更加关注聋哑残疾人的教育及发展问题。当前,社会各界开始认真严肃地对待聋哑人的教育问题,也正视他们各方面的困难以及需求,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他们能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他们也能平等地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当中,享受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第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事实上,无论是残疾人或者是正常人,都一样平等地享有公民的权利。但是也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嘲笑、歧视残疾人,甚至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会伤害到残疾人的自尊,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全,甚至还会引发社会矛盾。为此,在当前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扶残帮残的良好风气,引导人们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改进策略

1.改革课程内容,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发展,努力让残障学生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并学会做人,同时也要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各方面能力较强的人才。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注重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这两个原则。普遍性主要指的是特殊学生与一般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共性,且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且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要保证能培养特殊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开设普通学校的文化课程确保特殊学生能健康发展。此外,还要结合特殊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改革教材内容,同时,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比如微课、MOOC教育等,推动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加大经费投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是十分必要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给予特殊教育工作人员更多的关注,确保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每个公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要将弱势群体享受的教育资源联系在一起,实现教育公平。特殊教育的主要管理者是中央政府,因此中央政府应该承担特殊教育的经费问题。按照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原则,确保特殊教育的发展有充足的经费。此外,还要落实特殊教育学生奖学金发放与学生补助的问题。最后,要优化经费的支出结构。相关部门要不断提高基建经费的支出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加完善的硬件设施;还要不断增加教师的数量,适当调整代课教师的数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支出。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分为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两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模式分为普通高校和特殊教育学院校两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分别录取特殊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毕业生和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校主要招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范围内,达到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残疾毕业生,对于文化课分数要求较高,国家虽参照规定,在分数上酌情给予照顾,但整体上与健全学生分数基本一致。特殊教育普通高中毕业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在文化课方面很难达与健全学生竞争达到分数线要求,从而加大了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的难度,导致特殊教育高中毕业生升学不畅。

第二,我国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多以就业为导向,很少兼顾文化课程,使部分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文化课知识方面深度不够,不具有升入普通高校应具备的文化课知识,达不到普通高校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因分数原因而无法顺利升入普通高校。

第三,我国特殊教育普通高中,受“重普轻职”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升学为目的,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虽开设置职业课程却大多流于形式,却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却很少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知识,使部分因升入普通高校无望,而想升入特殊教育学院进行高职学习的学生,无法通过特殊教育学院的职业考试,而高等教育徘徊在高校的大门之外。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1)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2)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3)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4)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5)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6)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7)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8)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9)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二.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即使年龄增长,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三.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使儿童富有创造力,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四.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此外,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五.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2014年应届大学生数量高达727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的大学生还受到行业潜规则现象的伤害,可能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特殊群体缺乏心理宣泄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心理调适问题,导致大学生特殊群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1情绪反应紧张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常表现出高度的情绪反应紧张、焦虑、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羞惭、罪恶、烦恼等其他负面情绪。

2.2认知反应过度大学生特殊群体遇到困难或挫折很少向其他人倾诉,大学生特殊群体应对突发事件容易产生心理失败感,并产生严重的心理不良影响。

2.3心理和情绪失态大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生变化时,其内心心理和情绪失态。大学生关注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剧烈变化时,能够在短时间内打破了大学生原有的心理平衡,导致内心受到负面影响,大学生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机制无法有效地处理心理危机。

2.4应激行为剧变由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是完全成熟,面对突发事件,往往更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和不良行为。

3从问题入手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3.1建立健全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高校要从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做好预防与准备大学生特殊群体复杂性和可变性心理状态的工作,重视学习、经济、就业、情感等困难特殊群体,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动态报告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制度,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帮助其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在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状况保障制度。

3.2建立健全高校、家庭、院系、班级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构高校、家庭、院系、班级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心理调适为主,积极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其中,高校与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第一层,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力度,针对其心理问题根源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策略。院系、班级为第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院系各级领导应结合大学生特点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活动,负责监控和跟踪院系学生的动态情况,及时干预并上报各种隐患与异常情况,高校、家庭与院系、班级相互通力合作,建设咨询、普查、培训、干预调节、评估各环节为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特殊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发现自己与正常儿童越来越不同,进而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正常活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也会刻意的回避,特别是对于一些聋哑、盲童来说,他们总是回避与他人的相处与活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生理上的缺陷,如果听之任之,就会造成这些特殊儿童脱离社会的发展轨道,导致其出现自闭症的症状。

2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2.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我国的重心放在了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与增强特殊儿童教育团队上。及时、科学地培训特殊儿童教育工作者,使其特殊教育能力与专业知识都有所提高,使其能够充满爱心、耐心地去教育特殊儿童,使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爱,引导他们多与社会、他人沟通、交流。

2.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大部分的特殊儿童都会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与缺乏对自身的认识能力的问题,对于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科学合理的引导特殊儿童认识自身的重要性,进而使其自我调控能力有所增强。例如,在处理“特殊儿童如何正视自身缺陷”问题时,教育工作者应当避免其他儿童用“瞎子”、“聋子”对其进行称呼,同时也要指引特殊儿童勇于认清自身缺陷,勇敢的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对于医生的治疗、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信心,才能逐步进入社会正常的轨道中去。

2.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既要懂得对特殊儿童的身心格外关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还要从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其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创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人合作,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入生存能力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工作者应当懂得只有将实际生活与理论教学结合到一起,才能够真正的使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的使其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社会正常的运行轨道中。在教学活动中,使特殊儿童体会其中的乐趣,并为其努力创建快乐、积极、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既能够缓解特殊儿童的某些自卑、消极、敌对的情绪,还能加强特殊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

3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