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量化史学视角下统计史研究范文

量化史学视角下统计史研究范文

时间:2022-02-20 04:32:37

量化史学视角下统计史研究

摘要:研究统计史,能够为当今及未来统计学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借鉴并开拓思路。在经历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我国统计史的研究热度逐渐消退,研究进展一度停滞不前。无论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亟待突破。文章在对国内统计史研究和量化史学研究进行评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量化史学方法在统计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中国统计史;量化史学;研究脉络;大数据

引言

统计史研究是统计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专注于研究统计学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统计学的内在规律。其研究内容涉及指导思想、理论学说、实践方法、机构制度等方面。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熊彼特指出,研究者应该具备历史感,研究经济现象要建立在充分掌握相关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虽然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但它的发展不应该仅停留在实用层面和工具属性上。回顾历史,不难看出,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把统计只当作手段,没有从学术与理论层面上对其重视,才直接导致了自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统计一直停滞在较为原始的水平,并最终在近代被西方远远地甩在身后。研究中国统计史是为了弥补国内研究的空缺,丰富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的理论体系。量化史学视角,是指将“量”引入统计史研究,使研究更具严谨性和说服力。准确的度量是精准研究的基础,没有“量”,就无法准确描述历史现象、解释历史过程。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数学、统计学的发展,加之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科技的进步,量化史学方法开始得到应用。它着眼于历史现象、历史进程中的数量表现与数量特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方法。虽然国内外的研究热度在20世纪后期有所回落,但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突破,量化史学研究又再度呈现了上升趋势,极有可能带来大数据时代历史研究的一场革新。统计史是统计学与史学的交叉学科,承袭自统计学方面的数理特性对量化方法的引入提出了需求。从量化史学视角出发研究统计史,就是将量化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统计史研究有机结合,从而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

1统计史研究现状评析

1.1研究现状

我国对统计史进行系统地梳理与研究起步较晚。1979年中国统计学会成立之后,为推动我国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把“关于统计史的研究”纳入了研究重点。由此,学界才迎来了统计史研究的热潮,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刘叔鹤教授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统计史的翘楚。从1981年开始,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我国“统计学”一词的由来和西方统计学的传入》《管仲的统计理论和人口调查》《汉代的编户、移民和人口统计》《唐朝的检括户口与人口统计》《宋元明时代矿业统计》《西周的官制与统计》等。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统计史略》。全书从古人结绳记事写起,以我国历史发展为脉络,梳理了历朝历代的统计资料。然而,该书只是将有关史料按时间顺序罗列,没有触及史实之间的内在关联。作者本人也坦言这本著作主要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前各个朝代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史实。1986年2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刊行了《新中国统计史稿》。该书由时任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的王一夫担任主编,全面阐述了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统计工作,并对统计建设取得的成就、遇到的问题与挫折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当代中国的统计事业》由岳巍主编,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地记述统计工作建立、发展过程的专著。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从纵向、横向及部门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的统计事业发展,总结了新中国统计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指导统计工作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莫曰达、赵章甫、李惠村、高庆丰等学者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莫曰达出版了《先秦•秦汉统计思想史》《中国古代统计思想史》《中国近代统计史》等著作,并与李惠村合著《中国统计史》。赵章甫发表了全面论述中国统计史的系列著作《中国统计简史》。高庆丰著有《欧美统计学史》,并发表了《我国古代纠正人口统计中虚假现象的若干措施》《包世臣的若干统计思想》《徐光启的统计思想和实践》等文章。此外,还有大量研究统计史的文章,如《统计学的历史考察》(吴诣民等)、《中国古代的统计活动》(丁赤英等)、《加强统计史研究的思考》(陈新光等)、《统计历史的发展与统计科学的智慧》(郝丽等)、《<九章算术>中的统计学思想探究》(邢莉)等。国外学者对中国统计史也有一定的研究。德国学者白安雅(AndreaBréard)在著作《WhereshallthehistoryofstatisticsinChinabegin?》中就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该学者还在《TranslatingStatisticsinto20thCenturyChina:AGlimpseonEarlyInstitutionsandManuals》《RobertHartandChina’sStatisticalRevolution》等文章中对近代中国统计机构的设立与运作、统计教育的实施情况、统计制度法规的建立等作了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2研究评析

纵览学界对统计史的研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局限之处,即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重史料的罗列与评述而轻内在规律的归纳与提炼,具体表现为:没有跳出“按朝代排序,罗列史料并辅以点评”的思路;引证原文过多,必要的释义较少;史料缺乏内在的关联性;仅仅罗列统计资料,而没有解释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及其内生根源;等等。在具体研究中就体现为偏重描述史实、评判价值观,却忽略对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中“量”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导致统计史的研究仅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水平上,缺乏现代层面上的科学性。遗憾的是,20世纪后期统计史研究百花齐放的情况并未能得到延续和升华。可以说,国内对于统计史的研究仍处于比较模糊、缺乏系统性与结构性的状态,亟待引入新的思路与方法。目前,学界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的统计史研究框架,虽已有概括性研究与众多补充性研究,但缺少一套完整的逻辑使其系统化。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统计学的内涵和外延发生着转变,大致可以概括为:从文字型的记录向数字型的归纳的转变;从社会科学领域到自然科学领域的转变;从对数字的简单描述到进一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内在规律的转变等。因此,对统计史的研究也应该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将整理评述型的研究向分析提炼型的研究推进。

2量化史学综述

量化史学是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可以定义为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特征在于:从史料中提炼数据,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使之成为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量化方法,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活动的动向,还有助于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方向,从而使历史研究更加精准化。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西方对“量”这一概念就有着极高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随着数学、统计学的发展,数理统计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经济史、政治史等,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数》一书中提出用数量方法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阿道夫•凯特勒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研究;伊纳玛•施特纳格致力研究计量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等等。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各种数据、指标的精确统计与计算初步具备了条件,为量化史学研究奠定了客观基础。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詹姆斯•罗杰斯在其代表作《英国农业与价格史》中就尝试运用量化方法研究历史。之后这种理念被介绍到欧陆诸国,量化史学迎来一轮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列主义理论奠基人和思想家对量化研究方法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重视。现代意义上的量化史学研究,是在二战之后随着西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而兴盛起来的,是奠定在信息技术、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基础上的。20世纪后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使用量化史学研究方法。罗德里克•弗拉德在《量化史学方法导论》一书中探讨了量化史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与技巧,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安格斯•麦迪逊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对10世纪到20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做了深入、科学的量化研究,并不拘泥于个别事件或人物,而是强调经济事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因果关系与经济学基础,系统揭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这些都是建立在对大量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整理、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量化史学在国内的应用以北京大学量化历史研究所为代表。研究所运用量化方法分析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发展过程、揭示发展规律。还有一些国内学者也对量化史学研究作了深入思考。霍俊江在《数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文中探讨了数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指出数学方法虽不能包罗一切,但必将大大推动历史研究转变为一门精确、严格、现代的科学研究。吴玲通过《大数据时代“全史料数据平台”的构想与建设:以现有的历史资料数据库为例》一文,介绍了日本的历史资料数据库,对借助数字化手段研究历史提出了一些构想与方案。张欣在《古籍、学术论著数字化与中国古史研究》一文中,集中探讨了史料数字化、数据库建设和量化研究方法的借鉴等问题。

3量化史学方法在中国统计史研究中的应用

3.1中国统计史的研究脉络

统计史作为统计学的一个基本分支,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来探索统计学的历史源流和发展历程,揭示统计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其研究内容涉及指导思想、理论学说、实践方法、机构制度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有关统计的资料,散布于各种史料,如通史、断代史、纪传史之中。以往研究者的做法是将其提取出来,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述史料,辅以点评。这种做法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史料的整理固然重要,量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就是从原始史料中提取出来的。但是统计史研究不能满足于史料、数据的罗列与描述。这些数据看似毫无关联,但却隐含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如何发掘它们背后所隐藏的信息,从而提炼和归纳出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普适性的经验和结论,为中国统计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才是当下统计史研究应该关心的重点。虽然中国统计史的研究前行缓慢,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先行者们已经从浩繁磅礴、千头万绪的统计史料之中发掘、整理了大量宝贵的研究数据,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受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量化史学方法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利用这些明显的数据,还应该从史料的描述性记录里提取隐藏的数据,扩大数据的来源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生成各类系数、指数,比如方差、离散系数、系统指数等,构成统计史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在这一思路下,中国统计史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1)中国统计发展过程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是统计史的时间脉络研究,是按时间顺序,主要包括中国统计的形成背景,发展演变的经过,以及其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人物、著作等。在顺序的安排上,按照史学界通识的朝代划分方法,即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2)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研究。这一部分是统计史的内容脉络研究。统计史的研究内容包括统计思想史、统计人物史、统计制度史、统计法律法规史、统计方法史、不同部门的统计工作史等。其中又可分为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两部分。统计理论主要包括不同时期的统计思想、统计理论、统计学说等;统计实践主要包括在相应思想与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方法、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不同部门或角度的统计工作,如人口统计、土地统计、赋税统计、商业统计、矿业统计、军队统计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应有机结合,不能割裂、单独地进行。(3)统计规律的研究。这一部分应该是当下中国统计史研究的重点,即在史料的描述与评析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通过分析中国统计发展变迁背后的经济背景、制度背景、思想背景等,归纳总结出不同时期中国统计的发展规律,并对未来统计的发展做出建议与预测。

3.2量化史学方法的应用探讨

量化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现象与历史过程中的数量、数量关系和数量结构;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以上对象的研究,揭示相关历史阶段的深层本质。量化史学方法在中国统计史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借鉴量化史学方法在经济史等领域已较成熟的研究范式,结合统计史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使其在研究中发挥作用。统计史的史料最显著的固有属性就是“量”,即必定涉及数字、表格、定量分析等数理概念。量化方法可以划分为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分析两大类。(1)描述性分析。这种量化分析方法侧重于通过整理统计历史的零星资料,对统计史上的某些现象进行归纳、比较。例如,对统计学家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的描述,对统计机构历史变迁的整理,对统计思想发展的线性评述等。描述性分析的成果一般呈现为统计图表,如条形图、对比图、饼图、茎叶图、地域分布图等。针对不同的反映内容,应选择相应的图表形态,使表达更清晰。可见,这种形式不但在分析结果的呈现上有着直观优势,而且能够为后续的推断性统计分析提供思路,是后者得以展开的有力前提。(2)推断性分析。这种量化分析方法侧重于分析统计史上具有内在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要素的数量关系,通过按照数学严格的规范、程序、推导、论证来解释统计史发展中的本质问题。例如:统计资料的数据真实性推断及修正、统计方法的兴盛与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关系、统计学家分布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等。其中可运用的数学方法有统计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分析等。当下,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科学内部、自然科学内部、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在迄今为止出现的各种交叉研究方法中,量化方法有其独特的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历史资料正在逐步数据库化,查阅历史资料也不再有空间上的阻碍。这是以前的学者所没有的研究条件。如今,“大数据”被人频频提起,统计学界尤甚。事实上,历史资料不就是一种大数据吗?我国历史上的奏折、公文、实录、书信、契约、方志等资料,浩瀚如海,延续至今。这些历史资料中就包含着海量的数据,是构建历史数据库、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的基础。在新技术与新理念面前,不能再固守描述史实、评判价值的传统研究方法,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为统计史的量化研究带来更多可能性。

3.3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尊重史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并不是要完全摒弃之前的做法与成果,而是对后者的一种有力补充。整理考证史料、注重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前提。如果在史料整理这一环节都做不好,那么不论采取什么研究方法,都难以得出可信的结论。量化史学探索的是中国统计史研究的求真部分,关注的是统计发展演变进程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的研究,强调的是尽可能寻找史料中显现或隐含的数据。在研究中,应该慎之又慎,防止陷入追逐数字、堆砌数字、玩弄数字游戏的误区之中。第二,要正确认识量化史学方法的适用性与有限性,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量化史学方法的核心是定量分析,它只是一种研究手段,并不是最终的研究目的。研究统计史,最终是为了揭示统计发展演变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古为今用。因此在量化史学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用定量问题补充定性问题,用定量证据辅助定性证据。定性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宏观研究方法,它着重从质的方面分析和研究事物的属性,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可见,定性分析是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扮演着定量分析所不能取代的角色。第三,研究不能满足于量化本身。量化研究并不是把已经知道的结论通过数字的语言再说一遍。数据是量化研究的基础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用这些数据能做什么。例如,是否可以得到足够的样本,支撑起研究的论点。这是传统研究方法不曾涉足的内容。虽然量化史学极度重视大数据、样本与统计分析方法,并且涉及经济学分析范式,但是仅凭数据并不能完成历史研究。只有认真消化历史资料,搞清楚历史背景与发展脉络,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历史是由人的各种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所构成的,是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如果把历史当作冷冰冰的数字,将其高度抽象化、程序化、数字化,就相当于把社会科学研究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是不可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历史本质与规律的。量化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资料中理清数据的脉络,但如果仅依靠量化方法,就会使历史变得枯燥乏味。正如罗德里克•弗拉德所言,农民的收入可以量化,而他的幸福感则不能;毛呢绒面的价格可以计算,但它的手感却不能。

4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统计史研究中应用量化史学方法是明显可行的。首先,量化方法可以指导研究者最大限度地运用、发掘历史资料,这是单纯描述、定性的分析方法所欠缺的。其次,在运用量化方法的过程中,研究者势必要转变思路、开拓视角,从多种维度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最后,它可以使研究更加精确化,量化史学要求把定性分析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可靠基础之上,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随意性判断,从而使研究更加客观、科学。然而,必须承认的是,量化史学之所以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因为在现阶段技术条件和研究环境下存在着局限性和缺陷。首先,即使是在数量特征明显的统计史史料之中,也存在着大量描述性语言。而这些信息,要么其中的数据隐藏得很深,以目前的认知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挖掘;要么高度抽象,不具备提炼、量化的条件。其次,量化史学追求的是历史研究的精确化,但过分追求精确反而会使研究简单化、公式化。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在研究历史时,应该做到内容与形式、定量与定性的统一。要切记,任何量化的东西都有其边界,不能将量化方法的意义无限夸大,定量研究须需定性研究结合起来,成果才可能有更多的科学含量。

作者:游士兵 李一枫 尤艺 单位:武汉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量化史学视角下统计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tjjxlw/72852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