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结构变迁统计范文

经济结构变迁统计范文

经济结构变迁统计

摘要: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经济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工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建设终于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回顾历史,总结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得与失,可以更清醒地面对现实,揭示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的得与失,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实现总量增长与结构合理化相同步。通过对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统计分析,浅述结构调整与总量增长的相互促进,及其政策含义。

一、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分析

1、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变为初步形成了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具有西藏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的工业主要以传统的民族手工业为主,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产品以满足区内需求为主,除了西藏地方政府在

三、四十年代开办的藏币制造厂、军械修理厂和拉萨夺底沟小水电站外,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生产企业。严格地讲,到1951年和平解放时期,我区现代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和平解放以后,在经济总量迅猛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较大改观。1998年,我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75个,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几乎为零增加到28.2亿元,工业总产值由1959年的0.43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16.6亿元,增长38倍,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起来,初步形成了采矿、建材和民族手工业为支柱的包括电力、轻纺、食品、饮料、藏医药为主的富有西藏特色的工业体系。

2、扰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大力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兼顾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注重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1979年—199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0:28:22变为1999年32:24:44,第三产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转变为“三一二”型,传统的农牧业经济模式正在打破,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大关,比1978年增长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1998年平均增长8.8%,其中1991年—1998年平均增长10.4%,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建设出现了历史性转折。

根据统计分析,GDP与第

一、

二、三产业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976、0.995,均为高度相关,这说明任一产业的发展将绝对促进GDP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其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最大,其次为第一产业,再次为第二产业。根据统计数据资料,将GDP作为被解释变量GDPX,第三产业为解释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即用最小二乘法估计1978—1999年两者间关系,并进行有关统计检验,得到回归方程为:

GDPX=4.41+2.27X

通过F检验和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95%,自由度为20,临界值T0.025=2.356的情况下,该回归平方和为16517,决定系数R=0.99,表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高,也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即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因为影响GDP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投资、消费、进口与出口、劳动生产率等,故估计会有些偏差,但我们不能否认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元,就会促使其GDP增长2.27元。所以,第三产业仍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

3、由“重重工业,轻轻工业”转变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从民主改革到1978年19年时间里,由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偏差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过于片面强调重工业的重要性,使产业结构步入严重“重型化”的轨道。1959年,轻重工业的比例为4:96,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和发展缓慢,导致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提高,消费品极为医乏,当时大多数商品凭证供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积累与消费、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逐渐协调稳定起来。1959年—1998年,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37%,重工业年均增长1.8%,轻工业较重工业快10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由1959年的4:96转变为1999年的34:66,全区各级各类市场货源充裕,花色品种丰富,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在轻工业中,医疗欢料、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其产值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8%、7%、4%;在重工业中,采掘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成为我区的两大工业行业,其产值分别占23.4%、19.6%,电力工业和美术制品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产值分别占9.8%和8.5%,同时木材加工、印刷北学工业等也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完善,日趋合理。

4、农业内部结构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从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的较长时间里,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种植业以外的其他农业发展极为缓慢,1959年,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高达95.3%,我区农业产值为1.44亿元,仅有农业和牧业,其产值比重分别为34%和66%;到1978年,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为93.6%,林业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0.4%、59.9%。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种经营、各业并举得到重视和支持,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明显下降,农业总产值中林业、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到199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为87%,油料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7%上升为7.4%,其它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7%上升为5.6%。在农业总产值中,林业、渔业产值则分别由0.4%和0上升为2.1%和0.1%。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90.8%下降到1998年的90.1%,农村非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9.2%上升到9.9%。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农牧经济向农林牧渔多种经济发展,以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为主体的农村

二、三产业蓬勃发展。农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布局不断优化,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到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9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4.7%。

5、由忽视甚至限制部分服务业转变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前,我区较重视物质生产领域的发展,对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所谓的“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不仅不予重视,有时还严加限制。直到1978年,在第三产业中占主要成份的仍是商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后,第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商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行业得到了巩固和进一步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旅游及社会服务等众多行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壮大起来,第三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的1.44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39.63亿元,年均增长为18%,发展速度持续超过第

一、第二产业的增长。

上述我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表明:经过民主改革四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与探索,我们已经基本上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区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在发展中得到了调整与提高。但是我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畸重,第二产业畸轻,第三产业不发达。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从业人员状况看,我区农业和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仅处于从属地位,产业结构呈现“V”字型结构,呈现出工业化初级阶段农业经济的特点。

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意见: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有被动调整和主动调整之分,只注重总量扩张而忽

视对产业结构的及时微调,往往导致大的经济被动调整,由此带来的损失更大;二是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演变要求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合,高度的计划体制难以促进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和产业结构的良性化;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应坚持全方位的开放政策,不坚持对外开放并注重提高其质量,就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及优化。

二、对制定西藏产业政策的几点思考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区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已站立到新世纪的起跑线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之一。如何借西部大开发这一可遇不可求的契机,改变我区产业结构失调的状况并逐步完成合理化的任务,以实现一个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良好势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即紧迫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首先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内外环境,摒弃

一、

二、三产业顺势发展的传统模式,积极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西藏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改革为动力,以高科技和技术创新为手段,着眼于“三产规模扩大化和逐步高级化”为核心,确立跃进式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应该是:稳定发展第一产业,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基础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起点,逐步改变目前的“V”字型产业结构,采取超常规、大跨度、跳跃式的发展模式,实现一

二、三产业稳定、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基本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改善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

在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征程中,我区产业结构面临几项大的矛盾与挑战:其一是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从生产结构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我区经济还尚未摆脱粗放型经营,存在高投入、低产出,高积累低效益,资源浪费严重;从生产结构与社会资源结构的关系看,我区建设资金基本依赖国家,自身造血能力弱,劳动力过剩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矛盾。其二是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我区工业规模小产业门类不齐全,相对来讲生产过剩的问题不很突出,但某些生产行业重复建设与低水平扩张严重,造成现有产业结构的低水平低质量与逐渐变化的需求结构形成矛盾。其三是我区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下,产品竞争力不强。其四是优胜劣汰、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结构重组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优胜劣汰、要素流动以及企业结构重组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但是现阶段,由于各方面的配套改革没有跟上,结果造成困难产业难以下马,新兴产业难以培育,企业组织结构中“大而全”“小而全”、要素缺乏流动难以克服,将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步伐。

展望未来,困难与机遇并存,我区应尽早制定未来产业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区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具有更多的主动权。我区跨世纪的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我区资源环境、区内外市场需求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变化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产业政策的制定要注重企业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和前期审议工作。产业政策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中心,坚持全方位开放政策,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

3、弱化地区和部门利益,打破地区间、行业间和所有制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实现优胜劣汰和企业结构重组;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积极推进“科教兴藏”战略,将我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