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思考范文

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6-03 10:19:36

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思考

一、劳动工资统计的历史沿革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90年代初劳动工资统计初步发展阶段。经过、三年自然灾害,“十年动乱”,劳动工资统计发展的停滞,劳动工资统计迎来了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重点是对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建设基层统计体系,做好统计干部培训,使得基础统计力量得到了充实;开始重视计算工具改革,应用计算机来提高效率;加强统计分析水平的提高。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劳动工资统计的飞速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的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直至今日一直沿用,20年劳动工资统计像中国经济一样飞速发展,统计人员告别了算盘、计算器,通过网络上报数据,通过计算机汇总数据,保障了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但是20多年来劳动工资统计仅仅个别指标有所调整,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填报数据呈现减少趋势,目前填报的指标仅仅涉及人数与工资数等基本指标。但这20多年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变的20多年,整个统计体系也在发生巨变,原有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经济发展对统计数据的需求。

二、现阶段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劳动工资统计思想仍然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主要是满足政府决策需要,服务经济的意识较弱。作为社会的经济个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及时得到有关数据,他们不能通过就业、家庭收入等指标预测未来经济走势,来调整自己的经营决策。实际上劳动工资统计数据来自基层经济实体,理当为基层经济实体服务。而目前的劳动工资统计没有为市场经济服务。

2.劳动工资统计的内涵和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重点是工资统计,反映劳动就业情况统计及就业人员层次结构的指标,诸如失业率、就业人员结构、失业人员结构等指标在季报中几乎找不到或不公布。对于失业统计一般是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这些调查时间间隔长,数据公布由于统计数据处理时间长,所以实用性也不强。此外,社会保障部门统计的是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这个数据不能代表实际的失业情况,因为我国失业人口自身权利保障观念淡薄,加之登记失业对他们来说多数情况是只有成本而无收益或收益慢,导致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口人数少之又少,由于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失业状况,这就造成数据关注度不高。另外,劳动工资统计的仅仅是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不能全面反映劳动者收入现状,影响对经济发展的预测。

3.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设置简单,反映信息量小且有时间延迟

如劳动工资季报中,目前指标体系只设置了单位从业人员季末人数、在岗职工、其他从业人员、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季末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几个指标。数据公布信息量小且滞后,不能起到应有的统计作用,淡化了的劳动工资指标,不能反映整个经济状况概貌,更不用说经济预警的作用。这就使政府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宏观调控依据,无法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相比之下,美国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非常完整且合理。既有面向机构的又有面向家庭的,内容涵盖了失业率、劳动参与率、工作时间、薪酬、机构开工、招聘、辞职、辞退、分地区的就业、薪酬、商业机构变动、分职业的就业人数、平均收入、工作经历、失业经历等。而且很多是月报,比我国劳动工资统计现行的三个季报和一个年报的统计频率高,因此延迟时间短。

4.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误差大

任何统计工作都存在误差,如测量误差、抽样误差等,但不会影响太大。与其它统计相比,劳动工资统计误差更大,甚至产生错误。首先,劳动工资统计的对象是人员,人员的变动相当频繁给统计造成困难;其次是因为各单位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尽相同,或是由于主观的不重视,填报报表时较为随意,造成统计数据发生错误;最后,劳动统计工作所受的干扰因素较多(如税收等),很难做到统计独立性。

三、劳动工资统计改进建议

劳动工资统计同其统计工作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我国的劳动工资统计明显滞后于其它统计工作。因此,劳动工资统计的改革既要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又要兼顾其它统计工作,同其它统计工作协调一致。

1.优化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体系

开展多种多样的统计方式,保持统计数据延续性的同时,增加一些相关的统计指标,美国的劳动工资统计值得我们学习。如我们必须改变失业统计方法,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于失业一向是不愿意提起的。但是失业却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显然光靠劳动失业登记是不能满足我们正确研读经济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增加失业统计,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收集失业数据,完善我国劳动统计指标体系。当然,指标体系也不要过于复杂,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要容易量化,含义明确,不能产生歧义。

2.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

首先,要加强统计培训,提高各层统计人员素质,多方位普及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解释,不断强化、提高统计数据的报送质量。其次,基层统计员填报的基础数据要尽量简洁,这些基础数据的难度不要太大,基础数据不等于指标体系,因此不必要求基层统计人员计算指标体系,以减少误差的积累。最后,统计的频率要适当,有条件的情况下要采用周报或月报。否则因为数据延迟而产生错误或失去统计数据的价值。

3.建立劳动工资统计的监督机制

监督一方面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数据的质量在各个阶段都可能产生错误,因此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质检,将错误的数据剔除掉。另一方面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数据的在保证准确、及时的同时,要建立标准的数据发放制度,因为劳动工资、就业统计数据对股市等投资市场影响很大,容易产生腐败,保密工作要加强,必须加强数据公布程序规范,避免不公平发生。

4.建立劳动工资统计的校验机制

如果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淡薄,就会存在各种不符合事实的报表,由于目前统计数据收集方法单一,无法做到多种数据互相验证,所以应该通过开展多种统计调查,和各部委合作等多种渠道得出数据,使数据尽量接近真实数据。统计数据后,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更改,不要像以往那样前没有核对数据的准确性,后发现错误也不会更改,错误的数据被引用又会产生更多的错误。要建立一种全方位的校验机制。建议设立一个数据的“预期”,在“预期”内,接收监督和各部委的校验,最后再正式。已的数据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发现确有问题也要更正。

5.重视农村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劳动工资统计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民的工资如何确定,农民的失业如何界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等等都成为劳动工资统计的新问题。如果能准确地相关数据,将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作用,市场才可能在农业生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起到关键作用,农村经济才有活力。

6.以信息化引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改革

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统计数据的快速、准确的采集、加工、存储和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要利用管理信息系统来完成统计指标体系的核算、监督和控制,将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在信息化背景下,劳动工资统计将成为整个统计体系一个模块,既是其他统计模块指标的数据来源,又可以使用其它统计模块数据,使整个统计工作真正做到“数出一处、全局共享”。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劳动工资体系还比较薄弱,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分步骤开展,循序渐进,完成劳动工资统计体系改革。(本文来自于《经济师》杂志。《经济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田风丹单位:大连市统计局普查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ldgztjlw/64565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