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形式办学背景下教育统计问题范文

多形式办学背景下教育统计问题范文

时间:2022-08-20 09:32:03

多形式办学背景下教育统计问题

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高等教育活动中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编报和分析等重要任务,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等教育现在,把握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多形式办学模式给高等教育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特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校多形式办学模式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深入人心,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引发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供给结构的极大变化。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不仅公立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而且各民办高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其主要发展模式可分为两种,即单体制多校区高校发展模式和多体制并存的多校区依附型高校发展模式。单体制多校区发展模式,指以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校区为核心、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是多个校区的聚合体,这类高校的起源主要来自高校的合并,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等。此外一些学校在校园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向外扩张建设新校区,也成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大学,如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看,其形成主要方式为“自我扩张型”和“合并重构型”。“自我扩张型”即指由于一个校区的发展空间受限而增设为多校区,“合并重构型”则是由于学科综合、资源配置的需要而合并几所独立学校形成多校区。而多体制并存的多校区依附型高校发展模式,主要指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一种发展模式,即部分民办高校在民办高校初期,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社会资金或企业资金、教师资源、高校品牌资源、校舍资源等的融合,依附于某些专业接近或对口、具有一定富余可流动的教师资源的品牌高校,在产权明晰、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前提下联合举办具有专科以上的学历性教育。具体联办形式有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或其他形式。相比较而言,这两种多形式办学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两类发展模式都是现代高校规模扩张中的基本发展模式,前者依靠自身对外膨胀或合并重构其他同类或相似类小型高校来实现规模扩张,属于内散型发展,其结果是内部机构膨胀、人员增加、二级管理幅度增大、二级派出管理机构设置增多、二级预算和核算业务加重等。后者则通过与社会民办高校联合办学扩张招生生源,从而扩大自身办学规模,属于外聚型发展,其本身核心“校本部”并未发生机构膨胀,各联办校区独立管理和发展。

2、两类发展模式都具有一个核心,即“校本部”或“总部”。前者只有一个“校本部”或“总部”法人,各校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管理、文凭发放、财务预算分配、经费管理等都受“校本部”或“总部”统一规划,“校本部”或“总部”是各校区教育资源的协调者和统一配置者。后者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但仅对其本身来说,而对于与“校本部”或“总部”联合办学部分则无法人资格,唯“校本部”或“总部”马首是瞻。其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管理、收费标准制定、文凭发放等须接受“校本部”或“总部”指导或审批核定,但其本身可根据自身办学方向设置专业、安排教学计划、学生教育管理、聘请教师、人事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性。

二、高校多形式办学发展模式下的教育统计问题

由于现代高校发展的多形式化,高等教育统计也随呈现出统计信息复杂、统计层次性增多、工作量明显增大、统计和审批环节增加,周期拉长等特点,从而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出现了下问题:

1、现代高校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及其执行问题对于现有的高校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来说,主要由包括研究生、本专科、成人普通本专科学生、网络学生、留学生等的各类学生基本信息系统表、教职工信息表、资产和校舍表等构成。从整体指标体系来说,指标体系的设置和各信息表之间的链接关系都非常严密,对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情况反映较为全面、系统,且通过这一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清晰地掌握高校事业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领导决策。然而,在实际统计工作中,由于各高校对该指标的理解和执行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使得原有的高等教育统计体系难以体现高校发展的新特点,在某一程度上部分高校为达到教育部的教学评估指标水平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而隐瞒学生人数或其他信息。单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于多体制的多校区办学发展模式的高校来说,如何界定产权与非产权、独立使用资产校舍之间的关系、如何分清联合办学的教师人数也是现有统计面临的新课题。这些指标数据不仅与数据管理有关,更与现有高等教育统计指标对这些数据问题的界定和分类密切相关,最终关系到数据统计上报的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

2、全校性的、集中的、规范的信息数据中心缺乏数据信息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也是一个基础性工作,数据的管理规范关系到高校对外数据的提供、对内管理决策。然而,对于各高校来说,建立全校性的、集中的、规范的信息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我校数据管理的必要工作。数据信息管理中心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校数据分散独立管理的缺陷,更好地为学校领导决策服务。对于高校的各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数据管理条件,基本实现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但是,由于各职能部门数据信息的特殊性,在数据管理上各有自己的管理系统,数据归集的口径、类别各异,如教师与学生人数、设备仪器与校舍建筑等。因此,各数据管理系统无法实现对接,且内部网络数据的未进行共享(保密性障碍)。一旦需要数据统计时,则只能通过联系各部门相关人员按照统计要求提取有效数据以供参考使用,使得数据工作环节增多、协调工作量加大。单一校区内部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多校区的高校。

3、缺乏系统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上报审批程序健全的制度是工作质量的保障。对于现有高校来说,尚未制定较为统一的统计制度,对统计人员岗位设置和统计责任的规定含糊不清,人员配备随意性,相关职能部门也无固定的兼职统计员,造成数据上报责任不明确,不统一,导致数出多门。部门之间统计数据链接脱节,同一数据差异性大,二者之间在数据对接时问题较多,部门之间数据无法进行数据核查。学校无对部门负责人的统计数据上报责任制度或承诺制,从而导致部门负责人对数据的上报重视不够,部门数据未经负责人审核而匆忙上报,其准确性无不使人置疑。

三、完善高校多形式办学模式下的高校基层统计工作体系,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1、优化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适用性高校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系统,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加强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上级主管部门应针对高校发展的需要,将各类统计报表制度和指标体系进行统筹协调,统一规范,制订出一套适合高校发展规律和特点,能全面系统地反映高校实际情况和指引高校发展方向的统计调查报表,不搞重复调查。同时,各高校应从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教育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布的统计指标体系为核心,加以必要合理的补充,建立一套更详尽、更完整的内部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服务。

2、建立高校教育信息中心,实现各校区间的数据信息库网络链接,提高统计效率高校教育信息中心,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化手段,建立高效、方便、快捷的高校网络化信息中心。它的职责是专门负责全校包括分校区的各类专项信息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负责日常的各项教育事业统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使各职能部门的专项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做到信息相互沟通、交流、互动,实现各项教育统计信息的共享,以及对内对外提供各类信息。同时,信息中心依照统计指标,按照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需要,设计一套较为成熟的统计程序,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库。各职能部门统计员按期将部门专项数据按照统计指标体系归入该程序,并通过网络提交给教育信息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按期进行各项信息整理,运用统计指标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统计分析,制作月报、季报或年报分析,或者根据高校各方面工作要求及时提供各类统计信息(见图1)。

3、加强统计制度建设,明确统计工作流程统计报表制度是高校主管部门和各级业务主管部门了解学校情况,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系统地搜集高校各方面统计资料,学校各级统计人员应树立起积极的统计意识,高校应制定一系列的内部统计报表制度来规范的统计工作。内部统计制度包括统计岗位责任制、统计数据上报审核制和责任制、统计档案日常管理和使用制度。定期统计报表制度是高校统计制度中最基本的制度,也是高校进行统计调查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根据有关规定,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通过定期统计报表制度:首先,在规定范围内的各职能部门必须按期填报,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全面性、统一性和及时性;其次,定期报表制度要求各填报单位必须依据原始记录填报,因此只要各单位认真填报,建立起原始记录,就可以充分保证统计资料来源的准确性;第三,定期报表制度使各单位不仅完成了学校下达的任务,同时也使自身的统计资料得以完整和规范,从另一角度讲则是帮助各单位建立完整、准确的统计档案;第四,可以跟踪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展,及时捕捉重要信息,对学校日常工作进行事中和事后监督,定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被举报文档标题:多形式办学背景下教育统计问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jytjlw/6093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