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问题与解决措施范文

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问题与解决措施范文

时间:2022-08-20 09:29:38

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问题与解决措施

教育统计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为学校各级领导制定计划、进行决策、指导工作提供数据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检查评估学校管理水平、运行状况、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连年大幅扩招,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运行体制和社会影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开拓创新,快速发展,更好地为各级领导的决策规划服务,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是当前高等学校统计工作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宏观管理方面,随着教育改革全方位推进,不但需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做合理的调整,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预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作科学的评估和评价,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效益作积极的探讨,而且还更需要分析高等教育现象,认识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教育新观念、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统计[2]。教育统计信息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信息帮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并从中掌握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情况,为确定国家对学校的投入、支持力度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在微观管理中的方面,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工具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统计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不但对教育统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也为教育统计展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它赋予了教育统计以新的使命。首先,教育统计信息是高等学校领导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得力助手。统计信息在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科学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全面地反映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各种情况,是学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最有效的工具,为预测学校的发展、判断学校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统计信息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统计信息是学校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是各项工作有计划且协调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有效途径。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研究对策,扬长避短,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统计信息是高等学校对外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由政府投资,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正在逐步扩大。对学校而言,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校只要争取到计划指标就万事无忧,现在要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声誉,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统计处于比以前更加重要的地位[3]。

二、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教育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现有教育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不完善纵观各高等学校的统计工作,一些单位和领导普遍存在“任务”观念,为填报表,为完成任务而统计,未能把统计与学校工作相结合,把统计信息自觉地用于决策和日常工作。尤其是个别领导存在统计可有可无,人员可强可弱,分析可搞可不搞的错误思想,对统计工作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有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统计工作全面发展。教育部为了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高职称师资比”等硬件标准,作为评定一所高等学校办学资格的主要依据[4]。但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扩招后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与办学资源短缺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各级政府和各学校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对多数学校而言仍然不能缓解办学条件不足带来的困难。因此,仅一味用陈旧的报表指标体系和划一的硬件标准来决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办学资格也会带来一系列弊端。一方面势必导致报表填报数据的失真,影响教育统计报表的权威性,使高等教育主管单位缺乏客观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思想支配下,随意办分校,或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教育,或低素质、低层次师资任高层教育的课程等也将严重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另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校际间教师兼职和流动,学生的跨校选课或网上选修,校际间互认学分,网络上查阅图书资料,后勤社会化的实施等一系列的各种资源共享措施和高等教育改革给各高等学校办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对原有的报表指标体系和硬件办学标准提出了挑战。而传统报表的指标体系不能反映出这一系列的改革,难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同时,教育统计报表的指标体系难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体现办学效益和活力以及反映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等无形因素。“学年初普通高等学校基层报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设备及实验室报表”都较少涉及到无形因素[5]。“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是近几年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评估的基础性依据。它的指标体系虽能体现教学和科研的基本情况或反映一些教学成果,但距离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现有教育统计手段滞后,统计应用形式单一目前,高等学校统计工作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基本上仍然停留在以手工统计为主,然后通过计算机单机录入后进行数据处理,对计算机的应用停留在报表处理阶段,存在着效率低、统计信息共享性差的问题。对计算机的使用由于是单机进行,没有形成网络,往往使原本很有参考价值的统计资料成为滞后的信息,降低甚至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数据分散,不利于信息的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并且有很强的服务功能,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用形式单一,多数是被动的完成报表任务,服务方向依然是以为上级服务为主,具体地说仅局限于上级部署什么报表,就完成什么数据的采集[6]。但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数据不仅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非常必要,而且在各高等学校自身微观管理中,对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预测、学生培养质量等一系列管理也很必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以制定最佳决策。但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对于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所需要的报表以外的各种数据,则没有主动地根据教育管理需要进行采集、提供,因此满足不了教育管理的需要,这就使教育统计滞后于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丧失了最基本的为教育管理服务的功能。

(三)教育统计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高等学校统计人员普遍非科班出身,对统计知识了解较少,长期得不到有关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的培训;与国家统计部门联系少,缺少及时有效的指导,难以了解国家统计改革与创新的新发展。就辽宁省来说,多数高等学校没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多数是由办公室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或一些懂得计算机操作的人员兼任。这批兼职的统计人员虽能完成报表,但他们一方面对统计的专业知识、统计功能、作用等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对具体的教学管理理论业务知识和情况不甚熟悉,难以把统计知识灵活地、科学地运用到现代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中去;此外,由于兼职的缘故也无暇探索如何挖掘统计信息的潜在价值,主动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高等学校改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拓展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开发统计服务功能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应从单纯为上级服务为主,转向教育统计既要为上级服务,又要为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教育改革服务。高等学校教育统计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为教育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但倘若教育统计仅局限于此,就远未发挥其作用。由于教育统计渗透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育统计应在高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有所作为。譬如在高等学校管理和改革中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试卷管理到成绩管理等等,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要涉及到数据,我们利用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能使教学管理在纷乱庞杂的数据和现象中理出头绪,由繁化简,从个性中看出共性,从样组推断总体,从已知预测未知。再者,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我们还可以把教育统计方法与教学管理融为一体,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活动,对教学管理起鉴定、诊断、反馈、监督、激励等作用,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可见教育统计与管理密不可分。因此,高等学校教育统计自身要发展,要在教育改革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主动适应教学管理和教育改革,根据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开展统计调查,充分挖掘统计信息资源,进行细致的统计分析,努力探讨教学管理及改革规律,为管理和改革服务。

(二)建立完备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组成的统计指标系统。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是加强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教育统计指标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规范,基本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为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然而,由于办学形式、办学条件以及办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高等学校都具有不同于其他院校的办学特点从而使各高等学校的统计工作任务不尽相同。因此,高等学校应该从日常教学、行政管理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国家教委及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统计指标体系为核心,加以必要、合理的补充,建立一套更详尽、更完备的统计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可分为综合与专题两类,综合指标体系以政府宏观调控需求为主体,相对稳定,主要依据各类报表内容,涵盖学校教育资源中人、财、物的各个方面;专题指标体系则应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针对高等学校运行机制中的主要观测目标,例如“学校发展规模”“学科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科研投入与产出“”教育成本”等,动态的设置指标群,并关注当前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调整增加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指标的设置应统一口径,统一范围,兼顾可操作性和可组合性。指标体系一经建立,就应保持相对稳定,使统计数据规范化;同时学校应该及时地将指标体系连同体系中每个指标涵义的科学解释深入细致地贯彻到统计网络之中,为采集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创造条件。

(三)健全机构,稳定工作队伍,提高教育统计人员素质教育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队伍的稳定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年初”报表,不经过一、二年实践,很难把握整套报表统计口径,每年报表汇总时,有些老统计人员都出错,因为每年报表都有变动。有些学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统计口径把握不准,报表平衡不了,少数统计人员就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准确性就可想而知。有些比较负责的统计人员,又把报表带回学校,重新填报,及时性就很难保证。由于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兼职过多,调动频繁,按照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校长办公室应当设专职综合统计人员,负责学校综合统计工作,各部、处、室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形成纵横交错的统计人员网络,把好统计数据“源”头质量关。同时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高等学校统计人员一般学历高,综合能力较强,要加强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的培训,可根据学校实际,采取送出学习,请统计方面专家、教师来校讲座,开展统计知识竞赛,加强统计业务考核等措施,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另外,学校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从质量上、数量上评定统计人员的技术职称,保障有技术职称的统计人员的稳定。统计队伍相对稳定,有利于统计人员安心工作,钻研业务,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统计工作的业务水平。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统计队伍是加强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四)加快教育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信息自动化系统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整个统计改革和建设的大局,关系到整个统计部门的信息主体地位。经济发展和统计工作的性质要求统计信息现代化先行一步,必须加快实现统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要改变过去那种“手工笔录”式的统计方法,实践证明,十几年来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都借助于电子计算机。高等学校必须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才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建立统计信息库,如人事信息数据库、学生情况数据库、仪器设备数据库、固定资产数据库、校舍情况、图书资料数据库、学生成绩数据库、课程建设数据库、教学档案管理资料数据库,使统计在原始记录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处理更加科学化。上级部门应加强基层统计计算机网络建设,并在全省全国联网,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做到信息共享,使统计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开创高等学校统计工作的新局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问题与解决措施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tjlw/jytjlw/6093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