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条据书信范文

条据书信范文

条据书信

条据书信范文第1篇

信号调理电路根据功能分为输入保护电路、抗混叠低通滤波电路、衰减电路、增益电路和电压抬升电路。(1)输入电压幅值最高在24V,为防止输入电压超出可测范围,在输入端采用两个24V的稳压管支路进行电压钳位保护,并且分别在两个支路串联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以显示正反向超压。(2)为了消除高频噪声信号和被测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对信号采集的混叠效应,设计了二阶低通抗混叠滤波电路。为保证较好的抗混叠效果和测量带宽,设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为300kHz。滤波电路形式固定如图2所示,其频域传递函数为。由式可得滤波器的截止频率fp≈0.64f0,fp=300kHz,得RC=3.4×10-7s。通过multisim仿真比较确定参数值。抗混叠低通滤波电路如图2所示。(3)LM3S9B96的ADC的输入电压范围是0V~3V,要实现采集0V~±24V的输入信号需要对信号进行衰减处理,衰减网络采用兆欧级精密电阻组成,其中固定电阻设定为1MΩ。这里选择8,4,2,1四级衰减,后期处理的数据可以通过移位操作进行数据还原。电路实现选用OMRON公司G5V-1小信号继电器作为开关控制,根据上位机传输的命令来选择合适的电阻支路。具体的数值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4)为满足采集小信号的需求,采用TI公司的增益可编程仪表放大器PGA205。PGA205具有四级数控增益,数控端直接连接到微控制器的I/O引脚[5]。输入幅值、放大倍数和数控端的对应关系同上述衰减电路类似,这里不列表赘述。增益电路如图3所示,PC4、PC5为数控端。(5)信号经过衰减和放大电路的调理后电压范围为0V~±3V电压信号将信号调理至0V~6V范围,再经过比例运算电路做1/2分压处理。运放选择TL052,是由TI公司生产的低失调加强型的JFET运算放大器,相对于TL07和TL08系列具有更快的转换速度。

2电源供电系统

本文中需要三级电源供电:3.3V,5V,±10V。5V电压通过SPX1117-3.3V稳压芯片转变为3.3V为系统供电,±10V要是给可编程放大器PGA205和运放TL052供电,该电压需要5V电压经过Boost升压电路得到,设计选用TPS61040开关电源芯片,其为低功耗的DC/DCBoost转换芯片,内部集成开关管,开关频率可达1MHz,输出电压纹波低[6]。双电源供电电路如图4所示。

3系统软件设计

本文软件设计任务主要是LM3S9B96芯片的初始化和内部各模块之间的逻辑控制,包括根据上位机的指令来设定调理电路。数据采集系统总的软件任务框图如图5所示。信号调理任务负责根据上位机发出的指令完成调理电路的设定;采样任务实现对模拟信号的采集;数据转移存储任务负责将数据从ADC转移到内存,再转移到USB缓存。数据转移任务利用DMA来实现,DMA的工作模式分为基本模式、乒乓模式和外设散聚模式,为了ADC采集不丢失数据,本文采用了乒乓模式,在程序设计时创建主数据结构体和副数据结构体交替接收数据,高效的完成数据转移任务;数据传输任务负责将数据从微控制器通过USB总线传输到上位机。USB总线标准是在1994年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包含了四种基本数据传输类型:控制传输、批量传输、中断传输和等时传输,本文需要向上位机传输大量数据,选择批量传输模式(BULK)传输数据[7]。基于LM3S系列芯片,TI公司提供了多层次十分丰富灵活的USB驱动库,简化软件的实现。

4上位机软件设计

NIVISA(VirtualInstrumentSoftwareArchitecture)是NI公司开发的一种用来与各种仪器总线进行通信的高级应用编程接口,VISA总线I/O软件是一个综合软件包,不受平台、总线和环境的限制。VISA是NI公司随LabVIEW配套提供的,从3.0版本开始支持USB通讯,根据是否符合USB测试和测量协议,VISA分为两种VISA类函数,可以控制两类USB设备:USBINSTR设备和USBRAW设备。这里使用USBRAW设备。利用VISA驱动程序开发向导产生INF文件用来通知Window系统将NI-VISA用作USB设备的默认驱动,完成之后才可以正常和下位机通讯。USBRAW类设备的读写时序为(1)ViOpen打开VISA设备;(2)ViProperty设定VISA设备的属性节点参数(指令端点和传输方式);(3)ViRead读写USBRAW(发送命令和设定字数);(4)ViClose关闭VISA(释放VISA设备所占资源)。上位机程序总体分为指令接受程序,数据接受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和波形显示程序。数据处理程序框图如图6所示。

5系统测试与结果

为了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本文使用数字合成信号发生器DF1405模拟传感器输出信号作为数据采集系统的测试信号。经测试,设计系统完整实现了设计要求。5V10kHz正弦波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通过点击Save控件可以完成数据的存储。

6结束语

条据书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创新;思维变革

大数据为传统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今的企业发展已经无法离开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必需品和依赖品。企业必须从大数据中挖掘潜在顾客和潜在信息,才能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借助于大数据的使用,企业可以不断调整、内视并完善自我管理方法,这样企业才能够适应时展需求。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研究课题。

一、大数据的特征与内涵

大数据即通过特殊的软件工具将消费者的信息资料进行提取、分析、统计获得的数据资料。大数据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具有高度价值的决策数据支持,所以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这项技术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所以在社会各界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数据主要包括四点特征。首先大数据具有价值性特征。这是因为大数据的提取往往能够为企业提供改进管理、提高决策有效性、挖掘潜藏客户的作用,所以具备价值性特征。其次大数据具有高速流动性特征。大数据生成快流动性也快,经常会出现数据信息在分析时就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另外大数据还具备多样性特征。大数据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的数据,且数据种类仍在增加。最后大数据能够提供庞大的信息数量,呈现出无限增长形势。

二、企业管理思维变化

(一)样本与总体关系的统一

小数据时代的企业管理,数据获取与分析只能采用随机抽样法解析。虽然这种方式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却无法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持。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能够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在专业化分析中,掌握事物本质与规律,是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的重要前提[1]。

(二)兼容数据混杂性与不精确性小

数据时代企业管理对数据要求更趋于精确化,以便能够准确的研究与分析事故本质及规律。而大数据因信息量庞大,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准确性则无法有效分析与获取数据信息。所以大数据时代允许数据存在一定容错率,这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先进性、前瞻性的信息支持。

(三)数据相关性与因果性的主次

数据是客观存在的,数据应用与分析则是企业管理主观行为。在极速稳定获取的前提下,优化企业管理将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数据决策支持。转变企业管理思维,就是转变因果数据思维。如将数据信息的“为什么”转变为数据信息“是什么”[2]。能够有效避免失数据分析的事物,拓展企业管理思维范畴,可以前瞻性的分析企业管理数据,解读事物内在的本质。

三、大数据企业管理创新变革

(一)转变决策主体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决策主体为有经验的商业精英或管理者。而在大数据时代,决策主体则从企业高管转变为一线员工[3]。从经营阶级想大众化方向转变。随着大量的社交网络及社会媒体出现信息的范围和传播速度得到了加速,如今社会公众的建议与意见同样成为企业决策的关键一句。因一线员工对实际情况了解的更加深刻,所以通过分析一线数据,能够得出更加合理的决策与建议。此外这样的决策方式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凝聚力以及员工积极性。

(二)转变决策方式

大数据时代决策的主体为相关全部数据,通过全部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只要找出关联无既能够得到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质量。此外大数据下的企业决策已经不再依靠管理者的直觉与经验,而是用大数据的处理方式,使决策结果更加准确科学,能够有效减少决策带给企业的风险。

(三)数据预测

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整合市场信息,了解消费者情况与购买欲望,所以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大数据通过关注市场的发展动向,包括消费者对产品评分和消费行为,得知消费者产品需求与偏好,能够让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实现更多市场份额的占有。

(四)大数据减少

企业经营成本数据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发现管理问题,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式,优化分配企业资源,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价值。提高企业运转效率的同时,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能够有效减少企业运营成本。

(五)转变信息获取渠道

过去企业数据获取只能依靠实地调查方式,而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则可以依靠互联网、社交网络方式,获得上游数据。关注社会信息,了解社会消费倾向与社会动向,极大的提高了数据获取能力。

四、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企业既迎来了全新的挑战,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企业必须根据大数据时代特征,及大数据对企业发展的意义调整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大胆创新才能够不被社会所淘汰。实现企业管理与大数据的结合,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和预测的支持,将成为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信息获取能力的关键。当前大数据发展仍在探索阶段,所以企业应当把握时机的给予,调整企业管理思想。这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汪涛.大数据时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87-88+93.

[2]李柳颜.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7(07):37-39.

条据书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新闻传播;应用;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广泛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包括媒体行业,都面临着新媒体的介入和媒体的转型。新闻传播主要有四个要素:信息源、信息、媒介、受众。传统新闻的数据来源单一,主要是记者采访获得,官方获得资料来源可信度高,各地新闻信息不对称,传统新闻的读者基本固定范围,受众范围也比较局限;但是采用大数据以后,这四个要素都有很大的提升;大数据广泛采集互联网上的数据,数据来源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各种国内外社交媒体、新闻机构的数据都可以收集,新闻内容包含大量的实际数据;各种BI展示平台的创新创造、MR等新的新闻展示途径,使得新闻不再局限于报纸等传统途径;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读者用户,这些都是大数据带来的全新的变革[1]。下面我从几个例子依次阐述大数据在新闻行业的应用:

一、"数据新闻"

传统的新闻采用一些数据报道,并不是真正的"数据新闻",充其量指是"新闻数据",而数据新闻真正意义上是数据更多的成为新闻的信源,即新闻因数据而产生[2]。大数据在传媒行业的应用先驱,绝对是英国的《卫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2012年到2016年间在新媒体上获得7项奖项,这就是他们及时利用数据获得新闻的例子[3]。

二、新闻预测

FiveThirtyEight网站因通过棒球比赛数据成功预测出奥巴马将赢得美国总统大选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在社交媒体上抓取网民的言论进行分析,能够得到网民在细微小事之间关联产生的各种情感态度,这预示着大数据在新闻领域能够获得传统媒体所不能够获得的信息,这就需要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能够在广泛的数据之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4]。同时,新闻预测也意味着在舆情分析方面的转型。新时代舆论引导需要做的是: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当谣言等负面消息发出时及时辟谣;互联网时代的意见领袖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部门也要及时培养意见领袖,有效的解决负面舆论;大数据这把利剑能够及时抓取言论并对言论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谣言的传播态势、抓出意见领袖并及时辟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控舆情危机。

三、新闻生产

美国Narrative公司在新闻生产领域是先驱,他们同科学家们共同研发了智能写作软件NarrativeScience,将互联网抓取来的信息通过算法自动聚合,不到半分钟就可以创作出一篇数据充分、内容丰富的新闻报道[5]。

四、新闻呈现

英国《卫报》在对伦敦骚乱案件的数据报道,采用了可视化技术,通过抓取twitter上的260万条数据分析出谣言的传播过程,用可视化系统呈现了直观可靠的谣言发展状况,让读者和新闻从业人员都能够更直观、更迅速的得到需要的信息[6]。百度在春节期间推出的"春运期间认可迁徙图",非常直观的展现了春运期间的热点迁徙城市等新闻信息,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性,让网友和观众能够直观的参与其中[7]。大数据极大地改变了新闻行业的形态和模式,传统新闻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要求新时代的新闻从业积极转型:打破传统的思维局限,积极运用大数据工具,挖掘数据深层内涵;增强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改变对于舆情的固有思路,及时进行舆情危机的研判和处置,提升辨识网络犯罪和谣言的能力,通过大数据来及时的发现、处理、制止、纠正、引导,这才是新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向。当然,大数据是把双刃剑,在"用数据说话"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大数据技术的弊端。新闻业与电商行业有极大的不同:新闻业需要对情感分析有精确的把握,而算法不能够完全代替人类,是否能够精确的判断人的情感还需要时间的累积来增加训练。数据并不能意味着完全的真实,并且只有数据分析而缺乏了创新,就偏离了我们当初运用大数据的初衷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提高自身知识素质,积极实践,同互联网+接轨,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新闻行业的转型[8]。

参考文献

[1]许琳.“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业带来了机遇还是挑战[J].新闻传播,2015,(22):59-60.

[2]张超,钟新.新闻业应用大数据:展望、误区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06):169-173.

[3]卢长春,李秋华.数据新闻实践国际前沿动态——以2016年数据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界,2017,(04):41-47.

[4]杨鸿铭,李扉飞,宁雅虹.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新闻的传播策略研究[J].科技传播,2017,9(18):3-4.

[5]陈明.大数据技术对新闻生产与新闻业务发展的影响研究[J].新闻知识,2014,(12):19-21.

[6]王国鹏.大数据时代媒介生产方式和传播机制的变革研究[D].山东大学,2014.

[7]田洋.浅谈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2):250+226+228.

条据书信范文第4篇

传统学者属于书斋型文人,他们虽然在与友人的书信来往中阐发文艺主张,探讨某一文学理论,但他们的书信文论相对较私人化,流通渠道仅限于数个好友之间,甚或乃至结集出版文集时,才将它们收录其中,为世所悉。反之,由于报刊传媒的发展,相当一批五四学者以“文”谋生,他们从事翻译、编辑、职业撰稿人等工作。受此职业特点的影响,书信这一传统的文体也成为批评家们公开宣传新思想、论争新观点的重要工具。五四以来,采用书信形式发表于各大报刊的文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钱玄同的《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第3卷第1号;胡适、钱玄同的《通信:论小说及白话韵文》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3号;林纾的《就本刊登二古评批〈荆生〉给本刊主笔的信》发表于《每周评论》第15号;鲁迅的《致傅斯年信》发表于《新潮》第1卷第5号等。借助于报刊这一现代形式的“公共空间”,书信体批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度。首先,通信成为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这些书信文论或是一封或是一组,通信之人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借通信而展开的讨论由于参与者众,其影响力自然也大。从文学批评实况看,像胡适关于“八事”的《寄陈独秀》来信一经《新青年》第2卷第2号刊登后,即刻成为评论界的热点。陈独秀回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该文在《新青年》发表后又引起钱玄同的关注,他也给陈独秀写了封信,提出自己的意见。陈独秀收到后将钱信以及自己的回信一并刊登在《新青年》上。钱胡两人也有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书信《通信:论小说及白话韵文》同样刊于《新青年》上。尔后参与论争的来信越来越多,既有新文化统一战线同仁们平心静气的切磋,也有新文化运动者与林纾之流的复古主义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随着讨论的维度不断拓宽,新文学观念也日臻完善。其次,以传播媒介来公开表达意见,是“公共空间”的显著标志。借助报刊这一“公共空间”,书信体批评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传统的书信体批评缺乏普通民众的参与。民众的缺席导致文学理论传播通道的单一,而文体往往需要在双向的传播与幅射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五四时期倡导使用的白话大大降低了书信写作的门槛,再加上许多报刊杂志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开设读者“通信”栏目,使越来越多的平民读者成为文学批评的新生力量。1915年9月《新青年》(时名《青年杂志》)创办之初,即设“通信”一栏,“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

《新青年》从创刊号直至1921年,每期都有读者来信,甚至一期刊登的读者来信有时多达25封。同样,《小说月报》、《创造季刊》、《新潮》等刊物都曾开辟“通信”栏目,其中不少来信所阐述的问题与文学理论批评有关。这类通信可以说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隐形推手,“我之文学改良观”、“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理论”等问题就是通过这些栏目扩大影响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黄绍衡读者致沈雁冰信。该信刊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黄绍衡于信中催促《小说月报》尽早开辟创作批评栏。于是《小说月报》便从第13卷第8号起开辟“创作批评”栏目,促使批评迅速扩大影响。因此,五四的书信体批评具备了古代所没有的公共性,对某一文学观念或某一理论问题的研究往往依托某一报刊作为平台,仰赖一批信友的相互交流合作。

趋时性

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不像古代那样相对囿于较纯粹的学术领域,具有鲜明的趋时性。五四初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却未能清除传统旧思想的荼毒。于是,新文化的先驱者掀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声浪。受此时代气氛感染,很多作家在与友人的通信里热衷于讨论如何建设新文学等问题。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都是在通信中诞生的。胡适在1916年8月19日答朱经农的信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八事”。钱玄同的《致陈独秀》一文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论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文学革命之反响》明确提出新文学的目标“三大主义”。宋云彬与钱玄同的通信《“黑幕”书》对代表旧文学的黑幕小说展开猛烈的批判,斥之为“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8]70。可见,五四时期的书信体批评对主流意识形态十分敏感,始终呼应新文学的时代诉求,关注现实,具有鲜明的趋时性。概言之,五四时期,书信这一文体尽管在格式上没有较大创新,但旧瓶装新酒,这一“容器”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容纳新思想,成功转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文化载体。

序跋体

序跋是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体,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分文章为十三类,“序跋”列第二。凡经史子集,诗文图书之类皆可写序作跋,因此序跋体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小说而言,丁锡根所编的三册本《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一书所收小说及说部总集凡537部,所收序跋约1300余篇。即便是在传统批评范式日渐衰微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序跋类文论依旧成果丰硕。例如1941年王冶秋选编的《鲁迅先生序跋集》所收集的序和后记等,共有134篇,而附记、译名、附续记等还没有列入,共约25万余言。胡适所写序跋数量不亚于鲁迅,他曾说:“从1920年到1933年,在短短的十四年之间,我以《序言》、《导论》等不同方式,为十二部传统小说大致写了三十万字(的考证文章)。”

其他作家周作人、茅盾、郭沫若等人所写的序跋数量也很多。从文体学角度观照,五四时期的序跋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题名上基本沿用传统的序言、小引、前记、题辞、跋、后记、附记、附注等;语言上多采用明白晓畅的白话,根据现代语法遣词造句;内容上有自叙写作缘由、抒发感慨、理论归纳、学术介绍等;体式上既有文情并茂的漫谈,也有结构缜密的评论。相较而言,五四序跋写作在理论内涵、思维方式、批评方法方面有了质的飞跃,显现出鲜明的现代特征。

相对而言,传统序跋体批评大多比较“微观”,拘泥于对单个作家的作品或数个作家的合集点评,在纵深层次的理论问题方面探索有限。五四批评家则常常以高屋建瓴之态探讨作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察作品的现实意义、理论价值等。鲁迅的《呐喊•自序》在按照惯例阐述写作的缘由和目的外,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铁屋子”的理论,使得该序言成为研究鲁迅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其译文序跋也常对所译小说的引进意义和思想价值加以总结,表达了作者介绍“他人之心”、“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思想。鲁迅在1920年前后之所以翻译俄国作家阿尔支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等作品,正是看中阿尔支跋绥夫的“流派是写实主义,表现之深刻,在侪辈中称为达了极致”,并在《工人绥惠略夫》译后记里对“现代人”的两面性进行入木三分的揭露,对某些评论家认为作者“诲淫”和“诱惑青年”的谬论进行反驳。而钱玄同的《尝试集•序》虽是为胡适《尝试集》作序实则是一篇提倡“言文一致”的理论文章。他认为“做白话韵文,和制定国语,是两个问题。制定国语,自然应该折衷于白话文言之间,做成一种‘言文一致’的合法语言”,主张“为除旧布新计,非把旧文学的腔调全数删除不可”,严厉批判了历史上那些独夫民贼和文妖们对“言文一致”进化大势的破坏。其他诸如瞿秋白的《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郭沫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和耿济之的《屠格涅夫〈前夜〉序》、杨振声的《〈玉君〉自序》等都能于具体作品外解读出更多带有普遍性的理论思想,这类深度批评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阐释张力。

而且传统序跋篇幅一般较短,用的是文言文,对著者身份、著述内容、作序缘由的介绍着墨较多,分析评骘常凭个人感悟、体验的方式,缺乏逻辑严密的演绎论证。像杜牧的《李贺集序》一向为人称道,文章前两段主要阐述作序的起因和心情,第三段使用“云烟绵联”、“水之迢迢”“春之盎盎”、“秋之明洁”、“风樯阵马”、“瓦棺篆鼎”、“时花美女”、“牛鬼蛇神”等象喻之辞概括李诗的整体风貌,但序中对李贺诗风的点评仍然是感性判断多过理论辨析。而五四时期的序跋文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有传统感性批评的痕迹,不少批评家却在传统体式框架上引用西方批评理论进行解读,精神分析法、社会学方法、平行比较法等常成为五四批评家的它山之石。如鲁迅在《〈幸福〉译后记》里评价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短篇小说《幸福》时就使用了弗洛依德理论中的“无意识”和“本能”两个概念。郑振铎在《〈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中应用比较的方法以理性的思维从“真”与“乏真”、“人”与“非人”、“平民“与非平民”、“悲剧”与“团圆主义”四个方面对中俄文学进行比较,逻辑严密。

可见序跋虽是一种传统的批评文体,却增加了许多新质,不仅容量拓展,而且思想性和理论性得以提升。五四的序跋文论不仅是我们理解作家创作思想、艺术理念的重要凭证,而且还是我们追溯五四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论争生成的历史现场的重要依据。特别是那些数量较多的译文序跋,是五四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国人了解世界文艺潮流、域外文学的重要窗口。

论文体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二者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思维模式上。中国传统思维习惯凭借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所以较为直观和感性。因此,诗话、词话、评点、序跋、书信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批评文体。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郁的理性和思辨色彩。习惯以实证和逻辑推导来把握世界,因此,条理分明、论证充分的论文体在西方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晚晴时期,西学东渐,梁启超、王国维、严复等人在文言文旧语言的框架中,“别求异邦于新声”,对文学批评文体进行改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严密的逻辑,科学的方法、系统的理论,成为当时文坛的新风标。至五四,论文体的写作已蔚然成风,最确凿的证据就是以“论”为题的文论不断出现。如《文学革命论》、《论“黑幕”》、《论短篇小说》、《再论戏剧改良》、《历史小说论》等。其他虽没有冠以“论”字的文章同样在思维方式、篇章结构方面显示出与传统批评文本的巨大反差,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

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看,五四时期的文论多属于理性文本。究其缘由,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关。鸦片战争后裹挟而入的西方科学精神正潜移默化地改变国人的思维习惯。科学、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大旗,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谨陈六义”,其六便是“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同时,五四作家的知识结构较为全面,中西兼备。许多学者是在国内新式学堂完成中学(中等科)和大学本科(高等科)教育。部分学者还曾远涉重洋、负笈游学。鲁迅学过地质和医学,周作人攻读过海军技术,郭沫若学医,胡适学农业,张资平学地质,成仿吾学兵工,郁达夫学经济。这种求学经历使他们在夯实的传统人文知识底子上融入了现代科学的因子,对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评论的文体风格。具体而言,他们不再拘泥于诗话、词话、序跋、书信之类的传统文体,而是选用了重逻辑、重推理的论文体。以茅盾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为例。论文中,作者首先采用调查归纳法对1921年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进行调查归类,按照题材划分为六种:(A)描写男女恋爱的。(B)描写农民生活的。(C)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D)描写家庭生活的。(E)描写学校生活的。(F)描写一般社会生活的。并统计上述六类题材的篇数为:(A)七十篇以上(B)八篇(C)三篇(D)九篇(E)五篇(F)二十篇左右。在此基础上,茅盾对各类题材逐一解析,得出结论:“为创作而创作,实是当今大多数创作者的一个最大的毛病;现在的许多恋爱小说便是极好的例证。”从论证方式来看,茅盾自觉运用归纳、演绎、统计、反证等方法,证明其论点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其次从篇章结构看,较符合论文体的写作规范。中国传统批评文论虽能评出许多言尽意未尽的精妙之处,但往往失于零碎。这种结构很难切合新文学理论建设的需求。于是,西方的文论模式对中国文学批评文体的转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胡适的《论短篇小说》堪称此方面的典范。该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什么叫做‘短篇小说’”。胡适先对“短篇小说”进行界定,接着分别论述短篇小说的两个重要条件“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个方面”和“最经济的文学手段”,并辅以莫泊桑的《最后一课》和《二渔夫》、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作为立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胡适在第二部分“中国短篇小说的略史”中,详尽梳理了先秦诸子寓言至明清白话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历程,并进而分析白话短篇小说发达不久便中止的两层原因。第三部分的“结论”则由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得出要救治中国小说不讲“经济”和记死帐的弊病,不可不提倡短篇小说这一定论。整篇文章纵横开阖、结构完整,论述严谨,注意各个论点、论据间的逻辑关系、讲究论证方法,充分体现出与传统文论迥异的文体风格。

条据书信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苏轼;文学批评;批评文体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通才文学家,他对各种文学文体都非常擅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在宋代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苏轼有关美学和文艺观点往往散见于他写的各种文学文体之中。因此他的文学文体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特点也就造成了他的批评文体形式的多样性。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就总体来看,苏轼的批评文体主要有论诗诗、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记体等形式。什么是批评文体呢?所谓批评文体就是批评者在批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文体形态,是批评家在批评时对文体的应用。显然批评文体也是一种文体,也具有文体的一般特点:文学性、想象性等。当然批评文体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严谨性、逻辑性与客观性。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在其写的著作《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提到:“从文体的呈现层面看,文本的话语秩序、规范和特征,要通过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范畴体现出来,这就是(一)体裁,(二)语体,(三)风格。”…由此可见,童庆炳教授把文体分为三个层次:体裁、语体和风格。本篇论文以童庆炳教授对文体下的概念为依据并参照中国古代文论的有关术语分别从体裁、语体和风格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轼批评文体的特征。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苏轼批评文体的三个显著特征: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一、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论有别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体的文学化。”(2J地在西方,文学与批评是分开的,文学有文学文体,而批评有专门的批评文体,而且西方的批评文体非常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结构的严整性。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是没有严格分开的,往往是两者融为一体。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批评家,往往是文学家与批评家同为一人。作为古代一位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苏轼表达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与看法采用的都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学文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游记体等。首先论及苏轼的诗歌体。苏轼在很多诗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虽然是作为一种评论性的诗歌,但这种论诗诗如同苏轼及其他著名诗人写的一般诗一样具有诗歌的基本特征:讲究押韵、运用对偶、注重意境等。因此苏轼的论诗诗明显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他的一首有名的论诗诗《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这首诗是苏轼对空静观的阐述,显然是一首论诗诗,但这首论诗诗采用的都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诗的优雅的节奏、精当的押韵、整齐的对偶、形象化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来阐明空静观、来评论诗歌,因而具有很强的文学化色彩。

不但苏轼的论诗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苏轼的其他批评文体如序跋体、书信体、记体等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苏轼这些批评文体的共同特点是:体制形式自由、结构如行云流水灵活自如、文风平淡自然并且富有很强的抒情性。如他写的一篇有名的书信体批评文章《与谢民师推官书》:“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日:‘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在这封书信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比喻本来是用在具有很强抒情意味的散文之中,从而增添抒情散文的文学色彩。而苏轼却把比喻非常自然地运用到这封书信当中,从而显然增强了这篇书信的文学化色彩。并且这篇书信整篇文章文风平淡自然、语言平实而优美而且富有很强抒情色彩,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因此文学色彩相当浓厚。另外苏轼的祭文体、游记体等批评文体在评论文学观点和作家作品的时候都使用了很文学艺术方法,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从体裁上来看,苏轼批评文体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批评文体的多样性。苏轼采用过很多文学样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而且每种批评文体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来看,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是非常丰富的。苏轼的批评文体除了上文提到的有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和记体这五种样式外,还有赋体、论体、墓志铭体、碑体、说体等文体形式,因此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明显具有多样性特点。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1982年版)可知,在汉代主要的批评文体是序体和书信体。而汉代比较有名的批评家如班固、司马迁、扬雄等都只是采用书信体和序体来进行文学评论。所以汉代的文学家所采用的批评文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虽然相当繁荣,但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家所采用的文体也只是几种形式,如书、序、论、赋等。如这时期非常有名的评论家刘勰用赋体写了一部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陆机也是采用赋体形式写了一篇评论《文赋》。曹丕主要使用了二种批评文体:论体与书信体。由此可知在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家们所采用的批评文体也是比较少的。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样式:论诗诗。论诗诗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杜甫写的《戏为六绝句》。杜甫作为一位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其采用的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是论诗诗,因此其批评文体样式也是很单一的。

此外唐代其他著名的文学家所采用的批评文体主要是书信体与序跋体。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与白居易在进行文学评论时采用的都是书信体和序跋体这二种文学样式。宋代,除了苏轼外比较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有欧阳修、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1982年版),欧阳修的批评文体只有诗话体、序跋体、书信体和墓志铭体这四种文体形式。而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一共选了陆游十三篇评论文章、杨万里的十篇评论文章和黄庭坚的五篇评论文章。陆游的十三篇评论文章按文体分为序跋体、记体、墓志铭体、书信体四种;杨万里的十篇评论文章文体可分为论诗诗、序跋体、论体三类;黄庭坚的五篇评论文章按文体可分为书信体、论诗诗和记体三类。由此分析可知宋代虽然有些评论家批评文体形式比较丰富,但是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批评文体的种类能比苏轼的批评文体种类还多的。至于元明清时期,虽然有些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评论史上非常著名,如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王世贞、徐渭、李贽、汤显祖、王骥德、袁宏道,清代的金圣叹、王士祯、郑燮、袁枚、翁方纲、章学诚、王国维等,但这些文学评论家在批评文体种类上相对来说并没有苏轼的多。如果从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的贡献和影响的大小来看,苏轼在文学评论界并不是最有名的,但如果从批评文体种类来说,苏轼的批评文体种类是相当丰富的,没有谁能望其项背。

总体而言,苏轼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采用的是具有很强文学性的文学文体,并不像西方评论家在写文学评论时那样采用的是纯粹客观而又过于严格呆板的论文体式。西方的论文体式由于过于讲究逻辑性和客观性,因此西方的许多评论文章不但丧失了文学性,而且显得很枯燥和冷漠。然而苏轼运用文学文体来论述文学观点,从而使得苏轼的批评文体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学色彩。另外与中国古代其他文学家相比,苏轼的批评文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文体样式的多样性。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在中国古代是一位通才文学家,他不但对各种文学体裁都非常善长而且对书、画、乐也非常精通,因此这就造成了他的批评文体形式多姿多彩的特点,而且他的每种批评文体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二、批评语言的美文化

由于苏轼的批评文体采用的是文学文体,这种文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这就使其语言风格也具有较强的文学化色彩。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到:“盖奏书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在这里认识到了不同的文体所使用的语言是不相同的。写给皇帝的奏书应该使用雅正的语言,诗和赋运用的是华丽的语言。所以从中可知语言是要受到文体的影响的,有什么样的文体就需要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其相适应,否则就会失去文学本色化色彩。“当文论家自觉选择用文学化的文体来言说文学理论时,他们实际上也选择用语言风格的美文化的追求。”苏轼的批评文体采用的都是文学化的文体,如诗歌体、书信体等,因

此苏轼批评文体的语言当然就不像西方纯评论文章的语言那样严峻、精谨、冷淡,而是具有很强的文学化色彩,呈现出一种美文化的风格。苏轼论诗诗的语言总体上的特征是清新流畅。如《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若人富天巧,春色人毫楮。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苏轼这首诗虽然是一首评论诗歌的论诗诗,但语言并没有像一般评论文章的语言那样冷峻、严肃而又刻板从而使人感到厌倦。相反这首论诗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流畅、自然而又本色,语言明显具有一种清新之美。在这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很多审美意象,如瘦竹、幽人、幽花、树枝、雀、树叶等,这些审美意象共同形成了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意境。读者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像是在读一首抒情诗一样,深深地陶醉在诗中宁静而优雅的意境之中。读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主要是因为这首诗语言明显具有诗性特征,也就是语言具有很强的美文化特色。

不但苏轼的论诗诗语言具有美文化特色,而且苏轼其他批评文体样式的语言同样具有很强的美文化特征。苏轼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记体等批评文体语言风格总的特征是平淡而流畅、自然而本色。苏轼的批评文体无论是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还是游记体使用的都是比较平淡而自然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朴素平淡之美。苏轼在进行文学批评时使用的语言文学色彩非常浓厚,读者在阅读他的批评文章的时候就像在阅读优美的散文一样,感到赏心悦目,不像读有些当代文学评论家的缺乏文学色彩的评论文章那样感觉索然无味。如苏轼曾写过一篇有名的序《乐全先生文集叙》:“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诸葛孔明不以文章自名,而开物成务之姿,综练名实之意,自见于言语。至《出师表》简而尽,直而不肆,大哉言乎,与《伊训》、《说命》相表里,非秦汉以来以事君为悦者所能至也。常恨二人之文,不见其全,今吾乐全先生张公安道,其庶几乎!…”这段虽然是对乐全先生文章的评论,然而其语言特点是平实且流畅,就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人心旷神怡。另外苏轼的书信体批评文体语言也很平实、流畅,显然体现出一种平淡之美。

如上文所述,苏轼的批评文体的语言总体上的特点是朴实自然、具有一种平淡之美。然而苏轼的批评文体的语言还有其他的特点。一是具有典雅的特点。据王文诰辑注的《苏轼文集》可知,苏轼写的有些批评文体中使用了如下语言:“秀整明润”“锵然玉振”“粲然可观”“雅制”“清便艳发”,并且在苏轼的批评文体中多次使用了“妙”字等。这些词语不但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显然体现了一种典雅的特点,具有一种典雅高贵之美,令人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二是具有豪放旷达的特点。王文诰辑注的《苏轼文集》中,苏轼有些批评文体多次采用了“超然”这个词语或带有“超然”这个词语的短语。如“超然”“超然胜绝”等。苏轼在有些评论文章中还运用了与“超然”意思相近的语言。如“出尘之姿”“萧然绝尘”“超轶世俗”“浩然”“雄”“清雄绝尘、超妙入神”“英伟豪杰”“富健”等。这些语言都体现出了一种豪放旷达之气,明显具有一种阳刚之美。苏轼批评文体的语言,既有平淡、典雅之美,又有一种豪放、阳刚之美。苏轼的这种文学批评以一种恬淡、幽雅、豪放、旷达的语言把握美的对象,以一种朴实的笔触沁人人的心脾、滋润人的心田,从而显示出美文化的特征。

三、批评风格的抒情化

苏轼批评文体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文章风格具有浓厚的抒情化色彩。作为一种对诗文进行评论的批评文体应该对文学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论述,不应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然而苏轼的批评文体在对文学现象进行评论时体现出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何谓情感?“情感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由此可知情感首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其次这种评价融人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才能说具有情感。苏轼的批评文体写得真挚而质朴、自然而简约,文章如行云流水、灵活而多变并

有很强抒情色彩。苏轼批评文体风格的抒情性主要是通过苏轼在文中平淡而简约的叙述中体现出来的、通过苏轼对朋友真实而肯定的评价中体现出来的。如苏轼在《书子由超然台赋后》中对子由文章的评价是:“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至于此文,则精确、高妙,殆两得之,尤为可贵也。”苏轼在这首题跋中对苏辙的文章先简约地进行了整体的评价,然后又对苏辙的《超然台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苏轼对苏辙的肯定性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苏轼对苏辙怀着深深的兄弟之情、亲人之义。同时苏轼在对子由的文章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中又融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人生体验,如“精确”“高妙”这二个评价子由之文的词语也体现了苏轼的文章的特点,而且苏轼在创作过程中也是向这方面努力的,所以这篇评论性的题跋在对子由的文章表达了肯定态度的同时又渗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因此这篇题跋情感色彩非常浓厚。再如苏轼写的一篇有名的书信一《与王庠书》中写到:“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孔子日:‘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经说》一篇,诚哉是言也。…”在这篇书信中苏轼运用平淡而简洁的语言对王庠的文章作了较高的评价,指出了王庠的文章有古人之风,值得提倡。从苏轼对王庠积极的评价中,展现出了苏轼对王庠具有深深的朋友之情。文中平淡而简洁的语言渗透着苏轼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条据书信范文第6篇

1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还处于面向信息资源的整合阶段,所采取的方式与用户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主要包括资源数字化水平较低、资源共享乏力、用户参与度低以及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

1.1数字化程度不足第一,数字图书馆资源大多只实现了目录数字化,未达到全文数字化目标,数字资源贫乏,多为单调的图片、文字;第二,数字图书馆资源结构不合理,各种数字资源分散、独立、关联性不强,未能根据特定的用户进行细致分类,数字化服务无明确性,无法实现个性化服务目标;第三,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未实现统一规划,内容交叉重复甚至杂乱无序,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第四,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缺乏多媒体新型数字图书形式。

1.2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第一,数字信息资源检索标准和存储格式不同,导致所需的信息管理机制未能形成统一;第二,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数字图书馆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网络服务系统,数字图书信息资源仍旧分散在各地方数字图书馆,共享水平较低;第三,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均衡容易导致信息供需脱节,大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而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却又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1.3用户参与程度较低未来将是面向用户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时代。而当前面向信息资源的整合方式与其存在一定差距,用户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体现,参与资源整合过程的程度较低,再加上数字信息提供单位未能及时抓住用户需求点,导致最终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信息资源。

1.4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一方面,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容易导致数字资源受到攻击或破坏、信息易泄露或被窃取、非法增删改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等现象;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不仅要求技术的更新改进,同时管理机制也要随之健全完善,这样才能协调好部门间的合作,遵守统一的标准,保障网络与物理链接的紧密性,但目前还存在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的局面。

2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设计

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构建目标主要是面向用户。对可利用的各种类型的数字信息资源(如实体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进行充分挖掘、关联和升值,从而为用户构建一个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技术的网络环境,搭建信息通信智能系统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整体性规划和深层次加工,使用户能够最大限度获取所需资源。

2.1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服务框架设计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服务框架,是以应用技术、标准协议、组织机构以及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自下而上分为基础设施层、资源整合处理层、业务应用层以及公共服务层4个层次(如图1所示),每一层的功能使用必须基于下一层的功能实现,不能越层服务。“基础设施层”,通过使用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对可利用、分散的数字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数据整合处理层”,通过对实体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数字信息资源的加工、处理、转化,进一步开发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内涵,并进行数据备份[4]。“业务应用层”,是根据用户需求和业务需要,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数据转换,建设各种不同种类的数字图书数据库,并进行知识发现,为“公共服务层”的数据利用工作做好物质保障。“公共服务层”,主要是一个服务层面,直接面向用户,通过统一、简洁的检索界面、检索语言、检索方法等来查询资源、利用资源,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

2.2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模式构建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基于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基础设施层—数据整合处理层—业务应用层—公共服务层”4个层面对数字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转换、利用等一系列环节的操作,形成各种数字图书数据库,利用服务终端向用户提供服务。主要由“可利用的数字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平台”、“数字图书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终端”3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可利用的数字信息资源。包括实体资源、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同时也涵盖存储资源的管理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服务设施等。广义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构成不仅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还包括数字图书馆即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人员、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整合处理层——业务应用层——公共服务层”4个层面,是该模式的中心环节,这一平台是遵循基础设施层“收集数据”、数据整合处理层“加工数据”、业务应用层“转换数据”、公共服务层“利用数据”来进行有效运转的。组织协调机制、授权机制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为平台提供机制保障。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服务终端。是直接面向用户并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服务平台。它可以以“数字图书服务网站”这样的单一形式存在,也可以在“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等其他信息服务平台中有所体现。

3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实现策略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实现还需要从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库开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标准的统一等几方面着手。其中,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实现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资源库建设是整合与共享的源泉,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技术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技术支持手段,标准体系的统一是整合与共享的通行证。

3.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适应了数字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兴起,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开始慢慢向智慧图书馆转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目标是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工作中去,促进数字图书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也顺应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稳步、协调发展。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管理、开发海量的数字图书信息资源;对物联网技术、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数字图书管理的科学化、安全化;对移动服务等4G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用户提供移动服务。

3.2数字图书馆的关键环节——数字图书资源库开发对海量的数字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各类资源库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开发各类数字图书资源库,就要面向用户需求将资源库与用户需求信息库进行关联,最好能够建成节点共享数据库;要建立一个数字图书信息资源的交换统一平台,对各种数字图书数据库实行专人管理、专人维护,除有效保证数据库的安全稳定外,还可以实现资源、设备的充分使用。

3.3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应用。物联网在数字书馆中的应用体现在可将RFID技术引入智能库房管理等领域,引入二维条码技术作为线上、线下联系的桥梁,为数字图书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智能化的管理平台,为用户提供一个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的服务环境。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共享基础架构方法,其核心就是提供更加安全、更低成本的IT服务,虚拟化、整合、安全等是其最基本的特性[6]。若将数字图书资源信息置于云中心,用户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检索云环境中数字图书资源“虚拟资源池”,从而打破传统数字图书馆馆际之间的“信息壁垒”,有效地解决“数字图书信息孤岛”问题[7]。其中,在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中,采用云计算主要体现在数字图书信息资源的云存储以及云服务利用这两个方面。

3.4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的统一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实质上是一个资源整合共享服务平台,强调各实体机构的分工合作。为达到统一目标,统一技术标准是重要内容。只有统一技术标准,才能够让用户在同一界面使用统一的检索语言和检索方法进行信息利用,实现数字图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客观上看,统一技术标准,就是对数字图书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其中,技术标准的统一包括数字信息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安全方面相关标准的统一。

4结语

条据书信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商务和个人沟通的最主要的网络交际手段。相比之下,对电子邮件方面的学术研究却鲜有发现,无论是商务的还是私人和社交性质的,没有统一的电子邮件写作规范和明确的语体标准。本文试图根据所收集的电子邮件探讨商务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体特征。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当今网络数字技术运用中最普遍的网络交际手段之一。据美国IDC公司统计,早在2000年全球电子邮件信箱数量已达9亿个左右,平均每天发送的邮件多达100亿封,预计到2005年平均每天发送电子邮件的数量将达到350亿封。其中,至少50%以上是用于某种形式的商务活动。据中国互联网权威机构CNNIC调查报告,在用户最常用的网络功能中,电子邮件以74.9%的绝对优势高居首位。据统计,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英语电子邮件占80%。在国际商务中,电子邮件的渗透力更为显著,已经成为商务沟通基本的联络方式,并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书信、电话、传真等通讯媒体,成为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可见英语是电子邮件通信中使用最广的通用语言。电子邮件英语的使用已经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但因为电子邮件尚属发展中的沟通渠道,目前对这种新型交际手段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而且就这种新的电子传播媒介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写作规范、固定的格式和明确的文体标准[1][2]。

一、网络交际的电子邮件

基于网络进行交际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实时交际(Synchronouscommunication)和非实时交际(Asynchronouscommunication)。电子邮件则属后一种网络交际的主要方式,它在使用上有着当今任何通信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速度之快,而且这是一种新奇的非同步交流方式;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软件让你的邮件非常便于管理,同时也比传统书信更能保护自己的隐私;非常灵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送、接收。对于从事国际商务的商人其便利和好处更是可想而知。有别于其它传统的通信工具,发送电子邮件是通过将文字打在键盘上读在电脑屏幕上,故具有说与写的双重特点[3]。电子邮件所具有的“快捷性”、“即时性”、“保密性”、“高效性”和“随意性”使得它成为对话装置:在电子对话(electronicdiscourse)中,人们用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而且用来交流思想。因此,这种基于网络的交际必然具有自身的语言文体特征。

二、商务电子邮件的文体结构

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语境,即通过电子信箱进行语言交流。作为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商务电子邮件既不同于传统的通讯方式,同时也有别于日常生活中一般亲朋好友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换。商务电子邮件的结构简洁明快,重点突出。传统书信中的信头、日期、收信人地址及其相关格式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发信人和收信人的电子信箱地址。电子邮件格式因软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使用何种软件,主要由收信人地址(To),发信人地址(From),日期(Date),和主题(Subject)组成。计算机会自动产生前三条信息,无须人工填加。电子邮件的主题行则是必不可少的,其位置在收信人的电子信箱或是抄件人的电子信箱下面,突出醒目。原则上,商务电子邮件与商务书信和其它一般书信不同,必须有主题,并且要简洁明了,使人一望即知邮件的要旨。由于网络上的收件箱充斥着垃圾邮件,主题一定要与邮件内容有关,有助收信人理解,否则无主题或意义不明确的主题通常导致邮件未被打开就被删除或可能延误处理。试比较:

主题不明确:“Expenses”

主题明确:“ExpensesforCATrip-informationneeded”

主题不明确:“Myinfo”

主题明确:“The15thSalesConference:Informationforyourregistration”

笔者最近收集了90封商务电子邮件,并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英语本族语者(多为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人)的电子邮件,共50封,另一类是为非英语本族语者,发信人大多是欧洲人,亚洲人和部分中东国家人,共40封,以下是调查结果比较:

根据对收集的电子邮件的统计,公司间商务往来的电子邮件90%以上都有主题,而本人以前收集的私人电子邮件仅有35%有主题,有些回信人回信时仍使用前一邮件主题,尽管邮件内容大相径庭。如同传统的商务邮件,电子邮件的正文部分通常由开首敬辞、主文、结尾敬辞及署名四部分构成。

在正文部分,大部分商务电子邮件采用当今比较流行的平头式(BlockedStyle),正文可通篇使用大写或小写字母,这样打字时就可不必再反复按变换键,这也体现了网络时代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特点。一般而言,开首敬辞并非绝对必要,在电子邮件中经常被省略,而且并不失礼,但结尾敬辞还是必要的,省略之后的文章结尾会使人感到有些唐突。但从收集的英语本族语者的商务电子邮件中也有不使用结尾敬辞的。可见,正文内容完整、姓名签署完毕邮件即算大功告成,这种做法正逐渐被人接受。

收集的电子邮件结果表明:英语本族语者和非英语本族语者在正式程度上有较大差异。Gains[2]研究中的92%的英语本族语者的电子邮件不用开首敬辞,笔者收集的样件中英语本族语者不写开首敬辞也占了较高的比例,而非英语本族语者不写开首敬辞的比例相对就少。英语本族语者在开首敬辞中使用“D

ear”称呼的比较少,而非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该称呼的占了最高比例。同样,非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结尾敬辞也比英语本族语者较正式。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把一些出自同一发件人的商务电子邮件和传真加以比较,发现二者并无大的差异,所使用的称呼和结尾敬辞也几乎相似。这表明习惯了书写传真的商务人员在电子邮件中仍采用传真的格式和语言风格。实际上,这二者并无大的区别,格式相似,语体也大多为非正式。

在商务电子邮件中,称呼日渐趋向非正式。邮件开首敬辞中省略Mr或Mrs(或Ms,Miss)等敬辞,直呼其名非常普遍,或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知其职务时,用其职务为开首敬辞。这在不清楚对方性别时,不失为方便可行的权宜之计,同时也是顺应了无性别歧视敬辞(non-sexistsalutation)趋势。在不知道对方姓名时,有时可看到电子邮件开首敬辞写成DearABC1234@(或DearABC1234),这种沿用对方电子邮件的地址(或名号)的写法,正是电子邮件的特殊风格,虽然在商务电子邮件中很少见,但私人信件中却很常见[4]。

以上表明,电子邮件的文体结构,正如Guffey[1]指出的,还是不固定的,使用者和权威人士对什么是适当的开首敬辞、结尾敬辞也没有一致的意见。

三、商务电子邮件文体特征

电子邮件是基于网络的“交谈”。“交谈者”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这种“交谈”既不同于面对面的交谈,也有别于传统的书信交流。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体的交流活动具有如Kiesleretal.[5]指出的两个有趣的特点:缺少社会语境信息;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交谈者”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缺乏规则则使网络“交谈者”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网际交流中被认可的规范。

(一)口语体特征

电子邮件虽然采用书信的形式,但其用语却大都是口语,形成了一种文体风格上独树一帜的书面形式的口语[6]。Gains[2]在对电子邮件文体特征的研究中发现,电子邮件的文字和语气都趋于口语化,写的时候犹如在和对方进行交谈(Writeasyoutalk)。他注意到四点:单方的会话;产生自对会话(self-pairconversation)的反响问题(echoquestion);无计划的谈话,频繁使用“and”;语篇中使用口语体的词和短语。VirginiaShea(/netiquette)在电子邮件介绍一章中提到:“电子邮件以非正式语体而著称,其部分原因是电子邮件出之黑客文化(hackerculture),另外是电子邮件便于发送。在某些方面,电子邮件比传统上语气较正式的备忘录更相似于电话交谈,但由于电子邮件交际是书面的,因此比电话交谈更详细。”写书信时,内容必须清楚明白,不能含混,因为读者可能没有机会和时间澄清问题。但是电子邮件则不同,收件者可立即发邮件询问。这一特点使电子邮件交换如同“交谈”,有时往往比较草率、含糊。说到电子邮件的语体,CielensandAquino[7]认为,非正式的口语体在大部分电子邮件中都是完全合适的。以下不妨看一封公司经理回复两位要求参加会议的下属的邮件:

Soundsgreat,guys,andIreallythinkyoubothshouldgoandofcourseIsupportyourapplication.sogoaheadandgetorganised.ontheotherhandmaybeIshouldrunitpastBrucefirstincasethere’saproblem.Iknowwe’vehadsomeflaklatelyabouttheamountoftravel.soI’dbetterraiseitwithhim.don’tmakeanybookingsuntilyougetthefinalok.onsecondthoughtsmaybeweneedtoconsiderifjustoneofyoushouldgo.

这封电子邮件反映出以上提到的电子邮件文体特征,可以看得出,发件人在发邮件时并未对邮件内容加以思考和组织,而是如同谈话,口气随意,语句松散自由,甚至大小写不分,文字、语气和结构都体现了口语体特征。同时,这些特点也验证了Hale[8]话,即网络交际有其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不一致,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

(二)句法结构特征

电子邮件是基于网上交际的,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discourse)中,为了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和减少各自眼睛在电脑屏幕的负担,其句法结构力求简短、直截了当,较多地使用简单句,而非是复合句和长句,频繁使用口语中常见的缩写和省略形式。提倡的是用简单、易懂的英语(PlainEnglish)书写[9]。

以下样件中的几个例句便体现了商务电子邮件这一写作原则和特点:

PlsletusknowwhethertherelevantL/Chas

beenopened.We’llshipyourorderattheendofthismonth.PlsquoteCIFNewYorkforyourprintedshirting.Alsootherproductswementionedatthefair.Sorryforthedelayandhopethiswon’tcauseyoutoomuchinconvenience.

又如:

Reyouremailof10August,plsinformusofthequantityyoucansupplyandthetimeofshipmentasap,asweneedtofinalizetheS/CbytheendofSept.THX这封电子邮件以RE设定主题(关于…),以PLS明示要求事项(请…),以AS陈述理由(由于…),排除不必要的信息,写得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三)词汇特征

使用缩略词是商务电子邮件的另一明显的网络交际特点。这些缩写原本是为了缩短“在线交谈”的打字时间而创造的,而且商务电子邮件中经常使用缩略语与商务本身性质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时代人际间轻松快捷沟通的特点。其中ASAP(assoonaspossible)、FYI(foryourinformation)、PLS(please)、THX/TNK(thanks)等,在电子邮件普及前,常被用在办公室便条和非正式商务书信中。当然,在当今网络交际中,这些缩略词频繁使用,并且不断诞生大量新词。虽然电子邮件中使用的缩略词名目繁多,形式多样,但大部分还是采用商务英语缩略词的构成法,如,取每个单词词首(asap,BTW);略去元音(Rgds,PLS);以音代词(F2F,B4),也有一些是自行编造,没有固定规则(BCNU)。这些缩略语已经构成常规的网络缩略语,因其创新性、简约性、易读性、传递快等特点而受到青睐。从收集的电子邮件看,英语本族语者使用缩略词较多。笔者在与国外大学交往的电子邮件中,却很少见到类似以上的缩略语,而大部分缩略语出现在商务电子邮件和年青人写的电子邮件中,这自然和他们的职业和背景有关,而且商务电子邮件中使用的许多缩略词是商务通用的专业缩略词,如A/S(atsight)、B/L(billoflading)、FCL(fullcontainerload)等。

四、电子邮件的非言语交际特点

与传统书信相比,电子邮件的另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特征是它的非言语交际功能。网上交际是通过书面文字进行的,缺乏F2F的真实性。仅靠文字传达意思[本文由网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的电子邮件常常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早在1979年,一位名叫KevinMacKenzie的美国人向MsgGroup发件,建议在电子邮件里枯燥单调的文字中加入一些表情符号,比如:)表示微笑。他的建议多次引起争论,最后被广泛应用——你可以在电子邮件中像打电话时那样微笑或者痛哭了,多么有人情味。电子邮件的魅力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人心。

因此,人们创造了计算机网上“速记法”(shorthand),这些速记表达语称之为emoticons或smileys,是网上表示情感的表情语。它是特殊的符号或称为“脸谱”的符号。电子邮件中经常采用这些表示语调、情感、体态的副语言符号或使用贴图,当言语不足以表达电子邮件书写者的情感时,便使用这一直观的表达方式,往往能够达到一种远远超过语言交际功能的非言语交际功能。例如::-)(表示笑);:-<(表示生气);:-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大嘴笑);{}或[](表示拥抱)等。

但是,这些符号语属于很强的幽默体语言,主要出现在“电脑族”和年青人的邮件以及私人邮件中。在商务电子邮件和较为正式的电子邮件中不多见,除非如此确实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在本人收集的一封书信中,有一国外客户为感谢中国某公司提前给他发运一批季节货物,在邮件最后写道:Thankyouverymuchforyourhelp!:-D。可见,在轻松随意的氛围中适当地使用一些表情符号能够带来积极效果,促进双方的沟通和增进双方的感情。

语言文体是在一定情境下由一定的人出自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都不能脱离语言文体特征而存在。电子邮件自然也一样,其语言文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网络媒介等语境因素的作用,同时也是由交际的需要和使用所决定的。电子邮件的语言文体风格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规则,而是随着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目的等具体交际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然,商务电子邮件也同样存在着文体上的差异,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诸多的因素,如邮件书写者本人的语言熟练程度、文化程度、交际对象、双方关系、个性、年龄也都可能影响到文体和正式程度。

特别是年青本族语者更具创新性,他们把电子邮件看作口头交流的媒介,而不是书面工具,而非本族语者相比之下则可能坚持较正式的书面语规则。总之,商务电子邮件比传统的通讯方式具有更口语化、个性化、效益化、随意性、灵活性等语言特征。

参考文献:

[1]GuffeyME.商务沟通精要(第5版)[M].北京:中信

出版社,2004.

[2]GainsJ.Electronicmail——anewstyleofcommunicationorjustanewmedium:Aninvestigationintothetextfeaturesofemail[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999,(18):81-101.

[3]DavisBH,JPBrewer.ElectronicDiscourse:Linguisticindividualsinvirtualspace[M].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7.

[4]染谷泰正.E-mail英文高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5]KieslerS,JSiegelW.Timothy.Socialpsychologicalaspects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1984,(39):1126-1134.

[6]张荣建.新媒体、新变化:电脑媒体与语言交际要素变化[J].外国语.1997,(2):5-8.

[7]CielensM,MAquino.TheBusinessofCommunicating[M].Sydney:McGraw-HillCompanies,Inc.,1999.

条据书信范文第8篇

蒋原伦在这里给批评文体下的概念简短而明了。另外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将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比较来谈,说:“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批评文学的体裁样式说,是文体;从批评话语的表达角度说,是方式。这意味着,一定的批评方式总是通过一定的批评文体来表现的。”[2]320童庆炳教授还在本书中提到:“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如论文、点评、诗话、随笔、评传、序跋、书信、对话等等。”[2]320可见童庆炳教授给批评文体下的定义比较详细而深刻。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有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游记体、祭文体等。苏轼丰富多彩的批评文体既是继承前人智慧的成果,同时也是苏轼本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苏轼多样的批评文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苏轼批评文体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本篇论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苏轼批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学意义:一、苏轼批评文体在宋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二、苏轼的文体自由、“文备众体”对当今批评文体带来的启示。

一、苏轼批评文体在宋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苏轼对文学艺术具有很深的造诣,对文艺发表过很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一生写的评论文章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苏轼具有很强的文学天赋,因此才能写出如此之多批评文章,但苏轼在批评文体方面也继承了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首先谈论一下他的论诗诗。若论论诗诗的渊源,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论诗的句子,六朝时期文人诗中更是有不少的论诗诗句,虽是片言只语,正可见论诗诗体式发展之过程。唐代论诗诗特别兴盛,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七绝体论诗诗成体的标志;除七绝体论诗诗外唐代论诗诗有各种各样的体式,有五言、四言、六言,也有古体与律体,特别是五言古体论诗诗,比七绝体论诗诗更得风气之先,在唐宋时期一直很兴盛。在论诗诗发展史上,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具有特殊的意义,杜甫过后,七绝体论诗诗犹如涓涓细流而为江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苏轼的论诗诗无疑受到杜甫等前人的影响。由于在宋代之前就产生了论诗诗,唐代的论诗诗发展非常兴盛,北宋离唐代相隔不是很远,并且苏轼是宋代最有名的诗人,因此苏轼很容易受到唐代文风的影响,运用诗歌来评论诗歌也是很自然的事。另外苏轼的批评文体虽然相当丰富,但苏轼的这些批评文体在苏轼之前已经非常盛行。书信体和序跋体在汉代已经是主要的批评文体,如序跋体有著名的《毛诗序》、班固写的《离骚序》、司马迁写的《太史公自序》等;书信体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到了魏晋时期批评文体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批评文体除了书信体与序跋体之外还出现了用骈文写的批评文章如《文心雕龙》、用赋体写成的批评文章如《诗品》及用论写的批评文章如《典论·论文》。到了唐代除了新出现的论诗诗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墓志铭。此外在唐代,书信体与序跋体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这时期主要的批评文体样式了。到了北宋前期,欧阳修创立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诗话。苏轼的书信体、序跋体、祭文体、游记体等批评文体样式都受到了前人创作的影响。因为这些批评文体在苏轼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发展已经很成熟,苏轼运用这些文体来进行批评无疑受到前人的影响。然而苏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这首先表现在苏轼采用了多样的批评文体样式。在苏轼之前的文学家们大都使用一到二种文体样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而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丰富多彩,苏轼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有论诗诗体、序跋体、书信体、记体、墓志铭体等。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不像其他文学家的批评文体那样非常单一,而是多种多样。其次,苏轼的论诗诗体式多样,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体式。在苏轼之前,论诗诗比较流行的体式是杜甫的七言绝句体式,当然唐代还出现了五言、四言等形式,但苏轼以前文学家们很少有运用多样的批评体式,而苏轼的论诗诗体式是很丰富的,他的论诗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第三、苏轼的记体批评文体比较多。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可知,在苏轼之前没有一篇是用记体来进行文学评论的。然而苏轼却运用这种文学文体来进行文学评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苏轼创作了形式多样的批评文体,苏轼创作的形式多样的批评文体无疑对其以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苏轼写的许多批评文章最先对北宋及南宋文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苏轼的批评文体及批评思想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他的弟弟苏辙及弟子黄庭坚。如苏辙写的一篇较有名的评论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显然受到苏轼写的书信体批评文章的影响。再如黄庭坚在宋代也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及评论家。他也写过很多评论文章,但他主要采用的批评文体是书与记。如他的有名的书信体批评文章有《答洪驹父书》和《与王观复三首》,他写的记体批评文章有《大雅堂记》等。无论是他写的书信体批评文章还是记体批评文章都受到了苏轼写的类似文体批评文章的影响。到了南宋,许多有名的文学大家也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写过很多批评文章并且批评文体也较丰富、形式多样。他的批评文体有墓志铭体、书信体、游记体、诗歌体、序跋体等,陆游写的这些批评文体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如陆游写的一篇有名的序跋体批评文章《跋东坡七夕词后》与苏轼写过一篇跋体批评文章《跋张希甫墓志后》在文体上和文章命名方式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在用词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南宋除陆游之外,还有很多文学大家受苏轼的影响,如还有著名山水诗人杨万里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杨万里写的批评文章主要采用的文体有诗歌体、有序跋体。这种批评文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总之苏轼的批评文体既继承了前代文学家的传统并且又有所创新同时他的批评文体对其以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苏轼的文体自由、“文备众体”

对当今批评文体带来的启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3]320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从而使中国传统因素大多已经丧失。西方文论主要特点是:理论讲究系统性、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话语具有相当强的客观性。西方文论的这些特点给西方评论文章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如行文具有很强的程式化、语言非常枯燥、思维太过于讲究逻辑性从而使文章丧失文学色彩。由于在西方文论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论向着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而中国古代诗性传统文论特征几乎不再存在。这就使得当今评论文章理论色彩相当浓厚,从而导致这样的评论文章语言显得干瘪、格式呈现出很强的程序性并且很单一、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枯燥而无味。在这种追随西方文论的氛围里,中国的文学理论,不仅其演变历程为西方文论思想文化所规范,而且其理论体系、思维模式、文论话语都是西方文论所提供的。“中国文学理论自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诗性传统。”[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