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退耕还林论文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1篇

1.1退耕还林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积累了后劲经过多年努力,安徽依托区域产业政策、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地因地制宜,已形成淮北杨树加工业、皖南竹胶板加工业,城郊林苗产业等。此外宣城、黄山的食用笋,广德的竹工艺品,阜阳的柳编制品也极具特色。以黄山区为例,黄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共完成竹类造林面积2528.4hm2,全区已形成6个“五千亩毛竹基地”,2个“万亩竹海基地”,15家毛竹加工企业,年加工竹材能力160多万根。退耕还林工程拓宽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渠道,为安徽经济发展积累了后劲。

1.2促进了安徽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森林旅游业一向被誉为新兴的无烟工业。安徽省实施退耕还林以后,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旅游景点接待的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迅速增加,黄山、天柱山、九华山旅游业日益火爆。另外随着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周边地区的退耕还林户到景区务工、经商人数增多,退耕户的收入、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退耕还林特色林产品的销售也已成为安徽各地森林生态旅游业的亮点,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物流、资金流,更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信息、新的机遇。

1.3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森林植被安徽省从实际出发,巩固退耕还林专项建设,采取国家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以农村沼气、太阳能建设为重点,加强节柴灶、薪炭林建设。确保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以保护森林资源。如和县新建沼气池1668座,节柴灶25781座;庐江县新建沼气池16000座,太阳能13000座。

1.4改善了血防区生态环境,有效抑制血吸虫病的发生安徽省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湖区五省”之一,血吸虫病在沿长江一带和皖南山区长期猖獗流行,肆虐人民。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改善了血防区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环境改造灭螺的目的。通过以林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至2008年底安徽省已达到血吸虫疫情控制标准,退耕还林工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退耕还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

2.1淮北平原多数农业县工程区焚烧秸秆增加退耕地火灾隐患淮北地区平原农区多数县退耕地块与农田交错,农作时焚烧秸秆对周边退耕地造成威胁,安徽省虽已禁止对秸秆进行焚烧,但管理难度极大,在环保部2013年6月13日公布的全国秸秆焚烧分布遥感监测结果中,全国共监测火点165个,其中安徽占了111个,为全国最多。退耕还林工程区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2.2退耕还林经济效益比较优势下降,影响退耕农户的积极性在安徽各地的验收中,退耕农户普遍反映,2004年以前,种粮要交农业税,加上粮食价格低,实施退耕还林比种粮更实惠,但现在退耕还林经济效益优势明显降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积极性下降了,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种粮和农资补助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比较优势下降。国家将第二轮补助退耕农户的标准已低于安徽省许多县种粮和农资综合补助标准。二是木材价格持续低迷,安徽淮北平原退耕树种主要以杨树为主,江淮丘陵区湿地松占很大比例,在当前木材总体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已严重影响了退耕农户巩固成果的积极性。

2.3部分退耕小班造林密度过大,缺乏必要的抚育中幼林抚育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安徽省2005年退耕还林地多数地块造林密度过大,从检查结果来看,郁闭度大于等于0.7的林分面积已达2330.7hm2,占43.1%。密度大、郁闭度高极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不及时加以抚育,就会导致森林生长不良,质量不高,影响到森林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抚育管理已势在必行。

2.4退耕还林工程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工程建设管理的需要安徽省退耕地块分散,大部分工程县退耕还林信息量非常大,绩溪、舒城、歙县、望江等县退耕管理仍使用1∶25000比例的地形图和老旧图纸,多以位置示意为主,且个别县存在位置偏移、界线不准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已难以及时、准确、全面、高效地反映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变化,很难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

3建议

3.1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分类经营,建立退耕公益林补偿制度在林木权属存在个人的产权形式下,由于退耕林木所有者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很少考虑林业公益产品的属性。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对私人投资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安徽各地验收工作中,退耕户在经济效益低的退耕地块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是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将退耕还林地进行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将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退耕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的退耕地块划分为商品林,如种植笋竹、油茶等兼用树种的退耕地块和退耕经济林。纳入公益林的,国家应给予一定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改退耕还林补贴为相对永久固定的公益林补偿体制。纳入商品林的,各级政府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林业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富民。

3.2逐步推行GIS技术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应用安徽省相对其他工程省,退耕地块过于分散,大多数工程县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只对自己负责的小范围内情况相对了解,缺乏对整个县退耕工程全面的分析和控制,管理手段也相对落后,加之有些地方管理队伍不够稳定,衔接不流畅,给退耕工程的整体规划和管理带来很多的不便。目前GIS技术在林业上的应用已相对成熟,建议安徽省结合林地“一张图”建设,逐步推行GIS技术在退耕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和研究手段,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果。

3.3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建设中应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安徽省人多地少,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生产条件较西部工程省有较大优势,目前全省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的关键问题在于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成为一项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农林产品生产的制度政策。龙头企业的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很好地解决了退耕户的稳定增收问题。很多龙头企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服务社会,这些企业已成为推动安徽省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议在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专项建设中对林业龙头企业给予相应的专项资金扶持,以加强退耕还林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林农的联系,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示范性技术推广模式,引导农户积极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退耕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建议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3.4开展退耕还林工程的中幼林抚育工作建议安徽省各级退耕工程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幼林抚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制订抚育规划及措施。对所有退耕地块进行全面摸排,将抚育任务落实到村、组、小班。根据不同树种、不同林地和林木生长状况,对所有进入抚育间伐期,林木明显分化,枝下高达到林分平均高2/3以上、林分郁闭度大于0.7以上的林分实行抚育间伐,以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2篇

1.1辽宁省自然条件概况辽宁省(38°43''''~43°26''''N,118°53''''~125°46''''E)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境内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辽河中下游平原区,南部邻黄渤二海,海岸线总长度2920km。研究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东部地区雨量充沛,西部地区干旱少雨。全省位于长白、华北与蒙古植物区系交织地带,森林植物种类丰富[13]。

1.2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资源概况辽宁省自2001年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程区由试点阶段的3市4县(彰武县、北票县、凌源县、建昌县)发展到15市74县,工程覆盖1115个乡县11517个自然村,涉及659592户农民。辽宁省林业厅将全省划分为3个模式类型22个模式组153个模式,同时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了43个优选模式。针对辽西北、辽东山地及半岛丘陵区、辽中平原区三大地貌区分别选定了相应的造林模式和管护方法,以保证工程的建设成效。截止2013年末,辽宁省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13.57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1.7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占到62.66%,封山育林占15.61%;生态林占全部退耕还林工程林种类型面积的72.11%,经济林占22.81%,灌木林占5.08%[1]。

2研究方法

2.1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及测算评估指标体系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各项生态效益监测方法参照包括《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办退字[2013]16号)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测算评估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类别11个评估指标,分别为涵养水源(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保育土壤(固土和保肥)、固碳释氧(固碳和释氧)、积累营养物质(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提供负离子、吸收污染物和滞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保育)。

2.2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分布式测算方法将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县区划分为74个一级测算单元,每个一级测算单元按照不同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类型分为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个二级测算单元,再按照退耕还林林种类型将每个二级测算单元分为生态林、经济林和灌木林。最后结合不同立地条件的对比观测,最终确定666个相对均质化的生态效益评估单元。基于生态系统尺度的定位实测数据,运用遥感反演,模型模拟等技术手段,进行由点到面的数据尺度转换,将点上实测数据转换至面上测算数据,得到各生态效益评估单元的测算数据,以上均质化的单元数据累加的结果即为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的测算结果。

2.3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的3个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和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CFERN)所属4个森林生态站、30多个辅助观测点以及300多块样地的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指标体系连续观测与清查数据。还包含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中心开展的退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种植被恢复类型中各退耕还林树种面积、树龄等资源清查,以及权威机构公布的社会公共资源数据[1]。

3结果与分析

3.1辽宁省地市级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辽宁省各地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评估结果显示,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的朝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沈阳市,生态效益各分项物质量均较高。辽宁省全省退耕还林工程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491.94亿元;朝阳市、大连市、葫芦岛市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位于全省前3位;辽中平原地区,如辽阳市、营口市、盘锦市生态效益各项价值量均较小。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生态效益价值量占总价值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6.84%和26.30%;而林木积累营养物质仅占总价值量的2.96%(图1)。

3.2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各分项物质量均为生态林最大,经济林次之,灌木林最小。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不同林种类型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亦均为生态林最大,经济林次之,灌木林最小(表4)。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每年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372.9亿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量的75.8%;经济林为98.1亿元,占19.94%;灌木林为20.94亿元,占4.26%(表4)。生态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30.27%,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19.07%(表4)。经济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52.73%;经济林生物多样性较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全省总价值量的13.79%(表4)。灌木林生态效益各分项价值量中,涵养水源价值量占全省总价值量的比例最高,达到43.84%。

4结论与讨论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3篇

基于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宁夏隆德县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

1.1指标体系的建立本文根据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状况,借鉴有关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对指标进行筛选,建立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方面的16项指标(表1).

1.2数据获取表1中除林草产业蓄水量(D14)、林草产业CO2固定量(D15)、农作物CO2固定量(D16)参照以下方法计算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1年的《宁夏统计年鉴》.

2结果与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选的指标进行处理和运算,发现各指标存在很高的相关性,对它们进行综合评价,适合于因子分析.对选取的16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经正交旋转后,前面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489%,代表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表2).通过进一步计算,可得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而得到因子得分矩阵(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和其他人口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1看成是社会结构调整因子;公因子2在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和林草产业蓄水量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2看成是生态环境效益因子;公因子3在农业产值和农业收入指标中载荷较大,因此可将公因子3看成是农业经济总量因子.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社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效益和农业经济总量三大因子来简化计量综合效益,建立因子得分函数。采用因子加权总和计算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值,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确定其权重。

2.1隆德县后续产业效益显著且阶段性差异明显由图1可知,隆德县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之后,后续产业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综合效益.随着时间的延续,综合效益逐步发挥,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后续产业在最初的2a里发挥的效益相对较小,甚至其某些方面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后续产业在开发、组织和管理、资金和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而2010年发挥的效益是2006年的近1.6倍,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2007—2008年的综合效益增长最快,增长的分值为1.12,这主要是因为设施农业在2008年初见成效.2008—2010年增加的分值相对于2007—2008年期间降低了1.11.总之,2006—2010年间的增加分值,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逐年增加.在不同阶段各效益对后续产业综合效益的贡献度不同:2006—2007年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2007—2009年间,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2009—2010年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后续产业实施之初,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开发缓慢,发展氛围不浓,多数农户从思想上只重视眼前的粮款补助,而未意识到后续长远发展,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无法得以体现;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得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07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劳务输出的有效组织,生态移民搬迁与劳务产业相结合,使尚未完全脱离和未脱离土地的农民逐渐摆脱了对土地的依赖;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府的有效组织,特色种植业、设施农业和劳务等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出来.

2.2经济效益后续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后续产业推进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产条件的提高而增加的已变为经济形态的那部分效益[6].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以及各类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2.2.1后续产业对各类产值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各类产值总量都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农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的增长有一定贡献,后续产业发展时间越长,贡献越大.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主要为中药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支撑产业,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要大于对牧业和林业产值的增长贡献(图2).

2.2.2后续产业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隆德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当地农村居民经济收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收入、林业收入和牧业收入三方面.退耕还林(草)后,隆德县的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年平均增加15.04%,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推进确实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收入年平均增加13.13%,这主要得益于特色种植业的收入,林业收入年平均增加42.63%,牧业收入年平均增加20.98%.说明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林业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出售林产品所得收入增长迅速.

2.2.3后续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农民个人来说,后续产业对其经济收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出劳务收入和人均收入两方面[6].与2006年相比,无论是从各乡镇还是从整个隆德县来看,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4.89%.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农民外出劳务收入年均变化率为18.60%,说明后续产业促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从事于其他生产活动而创造更多的收益(图3).

2.3社会效益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最为突出的是对当地人口资源及作物种植结构的分配.

2.3.1人口资源分配的变化人力资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研究对比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实施前后的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非农业从业人员和外出劳务人口的变化来说明后续产业对县域人口资源分配的影响.从2005年以及2010年数据对比中发现,全县农业人口减少了17.05%,而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和其他人口(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分别上升了21.21%和3.68%.这说明后续产业对隆德县人口资源的分布确实产生了明显影响.隆德县退耕后续几年来的农业劳动力变化量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外出劳务人口变化量和运输仓储邮政、商业、住宿餐饮业等其他人口随着后续产业推进年数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通过后续产业的推进,从事耕作的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有更多的劳动力从耕地上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和从事商业、运输等服务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都得到一定的调整.退耕还林(草)后续时间越长,外出劳务人口变化越大,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越明显.

2.3.2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2005年相比较,2010年隆德县小麦播种面积减少了43.13%,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增加了6356hm2.通过后续产业的推广,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可作为经济作物的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再分配的效果明显.由图4可知,隆德县退耕后几年来的小麦面积变化率和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是随着退耕后续年数的增加而减少和增加.小麦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没有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与年数的线性相关性明显.其他特色种植业面积变化率随年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明隆德县随着后续产业的不断深入展开,药材、马铃薯、蔬菜瓜果等特色种植业面积逐渐增大,特色种植业规模逐步增加,当地正在有计划地对特色种植业进行规划.而当年造林育苗面积的变化则表明退耕还林(草)后的整体状况比较稳定,2005年退耕结束后,每年在确保耕地保有量的同时只是对退耕还林死掉的林木的补充,以保持退耕还林对水土保持的效益.

2.4生态效益后续产业在生态方面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农作物和林草业的CO2固定量及林草业的蓄水量.林草产业CO2固定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66%,林草产业蓄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8.68%,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部分药材、草畜和设施农业管理粗放,抚育、管理与保护跟不上,部分花卉生长环境等条件控制不到位,保存率较低;退耕地林药林草间作发展不均衡,有的地块杂草丛生,致使幼树生长缓慢,抑制了间作牧草和药苗的生长,使得后续产业的生态效益相对不明显.

3讨论

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方面,这是学术界所公认的[10].对比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对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进行尝试性评价时,涵盖了完整的3个部分;选取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宁夏南部山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评价实际;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一致性,能够反映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取得的效益成果.本评价体系是在借鉴相关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因为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本身就是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巩固、延续与支撑.虽然评价结果只能反映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效益的变化趋势,但与当地实际情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证明研究结果能够对现实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产生指导意义.本文只是从宏观方面笼统地对隆德县后续产业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限于数据获取的限制而未从具体的后续产业着手分析,且未对后续产业所面临的开发滞后、牧草与药材加工贮藏手段落后、部分群众对间种的药材管理粗放、产业链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些将成为笔者今后研究类似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结论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4篇

南涧镇的退耕还林工程总面积为5644亩,共涉及10个村委会,1727户农户,时间跨度为3年,即2002~2004年。工程项目已通过省、州、县三级检查验收,达到了预期效果。

1.12002年退耕还林情况2002年是南涧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第一年,涉及3个村委会,336户农户,面积共1523.3亩,其中西山108户451.9亩,团山68户385.5亩,小军庄160户685.79亩。

1.22003年退耕还林情况2003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涉及4个村委会,812户农户。面积为2820.8亩。其中团山1户5.3亩,保安259户1339.9亩,白云264户742.8亩,太平288户732.8亩。

1.32004年退耕还林情况2004年是南涧镇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该年涉及7个村委会,579户农户,面积为1300亩,其中西山2户25.3亩,团山249户314.2亩,保安41户89.5亩,复兴148户483.4亩,文启45户131.8户,安定15户19.3亩,新山79户236.5亩。

2退耕还林成果调查

2.1调查方法南涧镇内所有的退耕还林地块,及所配套实施的荒山造林林班小班,调查时对造林小班,一部分进行全查,一部分进行抽样调查。

2.2调查成果南涧镇内所有的退耕还林地块,及所配套实施的荒山造林,现已全部成林。一部分生态林,如华山松林,松塔已挂果,一部分生态林已改作经济林,如泡核桃林,已挂果,有一定的收入。

2.3成果分析(1)通过对南涧镇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调查,可以说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决策是正确的,也是深受广大群众接受的、拥护的一项民心工程,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2)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体现。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3)南涧镇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属生态林种,树种多种多样,做到因地制宜。树种有华山松×旱冬瓜,云南松×车桑、有铁核桃、泡核桃,有华山松纯林等等,有的地块设计初植树种死亡后,已长出本地优势树种,现也已自然成林。(4)退耕还林的效果,应从3个方面来衡量,一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否体现了3大效益的功能。二是退耕还林成果是否得到很好的巩固,社区社会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三是退耕还林农户是否满意,这是衡量退耕还林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通过调查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5)退耕还林必须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封山育林是对破坏了的森林,经过人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种及萌蘖更新能力,促进新林形成的有效措施[3]。这可以解决退耕地设计树种死亡后,促使本地优势树种成林,同时,也解决了退耕还林地块的管护费用。(6)退耕还林工程应注重综合开发、水土保持、以工代赈、农村能源建设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向退耕地区倾斜,努力提高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4]。如太阳能、水窖等易操作、利用率高的项目。(7)《退耕还林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80%。新一轮的退耕还林生态林,在我镇可降至50%以下,我镇实施的经济林泡核桃树,属高大乔木,并且很容易成林,完全可以达到生态林、生态效益的目的。(8)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作,由于近几年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在家的强劳动力减少,土地大量闲置。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争抢的退耕的局面,这是这轮退耕中最棘手的问题。各地党委、政府应提前进入角色,防止出现集体事件。如集体哄抢、集体上访等。

3结语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5篇

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实干苦干,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上到下实行领导包项目、包片、包点责任制,切实把责任靠实到各级领导身上,用实际行动积极组织和带领群众,做好退耕还林。

2实施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一是要适地适树,注重混交,既要杜绝在不同地类栽植同一树种,又要杜绝在同一地类栽植相同树种,以防树种单一病虫交叉传播,同时有利防火;二是要在退耕前期留出充分的树盘后,允许套种紫花苜蓿、红豆草、薯类等可以培肥土壤的补偿性作物,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前期地表植被和截流固水能力,还能解决发展畜牧业的饲草,增加群众收入。

3新一轮退耕还林应坚持“生态效益为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可与果品发展产业“无缝衔接”,大力营造优质、高产、环保的经济林,栽植树种以新、特、优干鲜果为主,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4加大退耕还林方面的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

要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的网络建设,强化技术队伍,搞好综合服务。一是县、乡、村三级行政主管领导的三级科技管理网络,运用行政职能,组织协调和实施管理;二是科技推广网络,加强乡级林果指导站的力量,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实行劳酬挂钩,重奖贡献优异者,加强农村技术培训;三是技术培训网络,以县林业部门为依托,乡镇林果站为重点,县培训乡,乡培训村,力争在3~5年内使懂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达到万名以上。目前农民缺少的是技术,需求的是服务,盼望的是致富,只要把技术推广和配套服务抓起来,退耕还林后的潜力和效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5深入进行政策研究,解决实施中碰到的相关问题

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要紧紧抓住“林权是核心,兑粮是关键,种苗是先行,领导是保证”这个大核心,研究解决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找出矛盾,对症下药,遵循中央有关政策和《退耕还林条例》,制订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解决好由退耕还林引发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首先,属退耕区内统一规划的农路、水利设施等永久性占用的土地,可试行统一纳入政策兑现范围给予补偿;其次,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确实做好退耕还林地块的确权颁证,防止出现新的林权纠纷;最后,前期规划设计应尽量避开个体农户多地块集中的区域,防止规模退耕占尽农户土地现象的发生。

6严格把关,上规模、上档次、促发展

一要高标准、高质量、树种优、重成活;二要严把规划、整地、苗木、品种、栽植和验收等六个重要环节;三要坚持整坡治理、综合开发、规模实施、精品工程;四要实事求是、不搞浮夸、严格务实,公开、公正、公平地严格把握和兑现好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各级监督制约机制,严格规范奖罚制度,严肃查处退耕还林工作中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等违法违纪行为;五是千方百计保护良田面积,稳步发展,保证退耕区群众的吃粮问题。

7加大对退耕还林地的后续管理,确保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6篇

退耕还林是为了将耕地转变成为森林,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民失地,为了确保农民的生活,需要加强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经济补偿。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退耕还林过程中的资金保证。我国在制定退耕还林相关经济补偿措施的过程中,对被占用的耕地上的粮食、对耕地的所有者进行了一定的补偿,但是在补偿资金的来源方面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导致退耕还林过程中对各种资金的筹集存在问题。比如我国进行西部开发时,对土地资源进行利用时的资金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花费,如果只是单纯地由国家财政拨款,存在的难度还比较大,因此在经济补偿过程中必须要对补偿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各方力量进行经济补偿的资金筹措。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补偿的资金到底由谁来支付。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在进行经济补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地以政府补助为主的资金筹措方式,更多的是应该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促进退耕还林过程可以顺利推进。在资金筹措过程中,依旧要维持财政拨款,但同时要加入其他的模式,比如跨区域调节、利用当地税收进行调节等,确保退耕还林可以顺利推进。

(2)完善退耕还林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保护生态资源多样性的重要措施,当前我国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建设可以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但是退耕还林地区的保护仍然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在当前的背景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制定一部更加完善的退耕化还林还草相关的法律法规,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对新建立的森林以及草地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当前我国实施的与退耕还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不适用的现象,因此要在原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比如加强退耕还林地域的审批制度的完善,加强生态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在对原有法规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加入分类性保护和管理制度、投入保障制度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对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

2为农民提供一定的岗位

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民失地,但是耕地被还原成森林的过程中,需要人工建设和管理。为了维持农民的生计,在实际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各种工作岗位的提供,比如森林管理、森林建设等方面,都可以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工作机会,缓解生活压力。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自身的能力水平,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农民是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力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农民的耕地变得越来越少,农民为了维持生计,必须要转行,从传统的农民身份变身为其他身份。而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工作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自身能力素养不高,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要提高农民的能力水平,使得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更多创业就业的机会。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更多先进的知识,从而使得农村经济水平得以提升。在农民培训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强农民培训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首先,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强农民培训资金的投入,将农民培训工作提上日程,才能保证农民培训工作的积极开展。其次在农村经济工作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地拓宽渠道,对各种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引导,并且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民培训工作中,为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加强农民培训模式的创新。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不能按照传统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而应该要借鉴更多国外先进的经验,结合最新的知识对农民进行培训。

4结语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7篇

县级退耕还林还草摸底调查数据都是以mdb格式提交,Access支持mdb格式数据,且在数据字段设计,别名修改以及批量字段复制等操作简便易行。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联接和嵌入)特性,可以在一个数据表中嵌入位图、Excel表格、Word文档,还可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

1.1Access的查询介绍(以Access2007为例)MicrosoftOfficeAccess是由微软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Access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能力,在统计分析上万、十几万条记录及以上的数据时速度快且操作方便。查询是向数据库提出的关于表中所包含数据的问题[4]。查询的数据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数据表或已存在的查询。查询产生的操作结果形式上看类似于数据表,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数据集合,每次打开查询,都会显示数据源的最新变化情况。

1.1.1Access查询对象的基本类型查询对象有5类:选择查询、交叉表查询、操作查询、参数查询、SQL查询。其中操作查询又包括4种:生成表查询、更新查询、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操作查询需要用“运行”命令使查询生效。

1.1.2查询的设计视图常用的查询视图有3种:设计视图、数据表视图、SQL视图。查询的设计视图窗口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字段列表”区,放置查询的数据源。下半部分是“设计网格”区,放置在查询中显示的字段和在查询中做条件的字段(图3)。

1.1.3常用运算符算术运算符:+、-、﹡、/,乘、除同级,加、减同级,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乘、除运算优先运算优先于加、减运算。关系运算符:>、>=、<、<=、<>、==,Access系统用true或-1表示“真”,用false或0表示“假”。逻辑运算符:not、and、or,运算结果是逻辑值。特殊运算符:like,可进行模糊查询。例如:lik“e李*”;in,指定一个值列表作为查询匹配条件。例如:in((“水田”,“旱地”,“水浇地”);be-tween,指定数据范围,用and连接起始数据和终止数据。如:between10and30,相当于:>=10and<=30;isnull,查找为空的数据;isnotnull,查找非空的数据。

1.2Access的查询统计在退耕还林数据处理应用

1.2.1小班细班面逻辑属性检查退耕还林数据逻辑属性检查要求必填字段属性填记完全且正确。例如对小班细班面逻辑检查中xzdlbm((现状地类编码)、zys(j(作业设计)、jbn(t(基本农田)、sjly((数据来源)等字段为必须填记字段,且要求填记在代码范围之内;zyzjzc((是否享受中央资金支持)不为必填字段,若填代码需填记在范围之内。用Access对小班细班面进行逻辑检查,可在设计视图下半部分是“设计网格”区,在查询字段中设置相应的查询条件(图4),即可实现该项小班属性的逻辑检查。

1.2.2农户表与小班面的匹配查询退耕还林摸底调查中耕地小班面(现状地类为旱地和农林混作)需填写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数据库要求农户表与耕地小班匹配对应。在Access中运用SQL语句对两者进行匹配检查,可快速高效得出农户表中不匹配的记录和属性字段。(1)筛选出耕地小班面。SELECT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小班细班面。(2)利用SQL语句对农户表与耕地小班面进行匹配查询。SELECT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id,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_name,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_name,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D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mc,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tbb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b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hzx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jtrk,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ygd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t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lscl,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ftg,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gjtgmj,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tgdlscl,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qlx,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yysslz,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qsz,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sffcgh,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地籍号x,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bzFROM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LEFTJOIN小班细班面ON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地籍号x=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WHERE((小班细班面.地籍号x)IsNull))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小班细班面.XI-AN))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_name)<>小班细班面.XIAN_NAME))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小班细班面.XIANG))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xiang_name)<>小班细班面.XI-ANG_NAME))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DM)<>小班细班面.QSDWDM))Or((涉及农户基本情况表.qsdwmc)<>小班细班面.QSDWMC))

2结论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8篇

1.1“转移说”转移说的研究主要基于农户调查抽样数据和统计数据并结合经验分析法得出结论。农户资料调查主要是在研究区域内随机选取样本县、乡、村、户,进行农户走访获取研究需要的调查数据。第一手的调查数据可信度较高,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研究区域往往是较小范围的,而且调查数据的信息量较为分散,加上调查往往带有农户很强的主观意愿,结果分析有一定难度。“转移说”观点主要认为退耕还林工程造成农村退耕农户耕地耕种面积减少,进而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其中年富力强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就会另谋生路,造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问卷调查的数据也证实退耕后外出打工人数明显增加。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从事体力劳动,报酬较低,且不稳定。部分当地政府根据这些问题为外出劳工设立技能培训项目,比如农户科技培训、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等。这有助于农民工较为容易地流向建筑业和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服务性非农行业。

1.2“非转移说”非转移说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利用农户资料调查结合倍差法或者基尼指数法(DID)进行归因分析退耕还林究竟对劳动力转移有无贡献。DID法的输入参数是基于退耕政策实施前后两期的家庭特征调查数据(家庭人口规模、坡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水平、男性劳动力人数、未成年人口数及老年人人口数等变量)、宏观经济变量、反应集体经济状况的变量(人均收入水平)、村级虚拟变量(地理位置、气候、当地就业传统、耕地状况、交通条件等)。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DID方法可以检验参加退耕还林与否对家庭收入及外出务工人数的影响。另外,基尼指数法是用来评价收入均衡程度的指数,作为经济平衡的主要指标之一,可以有效反映居民收入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全部DID模型研究均发现退耕还林政策没有对劳动力转移造成明显影响,但是发现非农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对这一现象主要有两种解释:①原先在外打工的非农劳动力延长了在外工作时间导致收入增加;②原本在外打工的非农劳动力在工作时间大致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收入。通过基尼指数法发现退耕农户的基尼指数小于非退耕用户的基尼指数,表明大多数农户还在从事传统的栽种,因此得出政府对劳动力转移的预期尚没有实现的结论。

2退耕还林工程对劳动力结构调整影响的研究

是否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反映的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劳动力供给的整体影响,而退耕地造林面积与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对农户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反映的是退耕还林工程对劳动力供给的边际影响。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其退耕地造林面积越多,参与该工程时间越长,农户剩余耕地就越少,林地越多。相对而言,农户耕地减少,其收益受损,因为耕地可种植粮食,1年内多少都会有收益,而林地多种植的是经济林,2~3年内没有收益,所以农户参加退耕还林工程损失的收益由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来补偿,国家的政策设计也正是这样制定的。但是农户要拿到补助,还必须达到一定的造林成活率以及保存率,必然增加林业劳动力供给。农户参加退耕还林工程,获得补助之后,耕地减少,林地增加,种植业劳动力供给减少,林业劳动力供给增加;但是由于同样的面积上种树种草所耗费的劳动力还不到种植粮食的1/3,所以退耕还林工程之后,农户在林业和种植业上的总劳动力供给相对减少了。总地来说,参加退耕还林工程后,农户在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上是减少的。此外,农户参加退耕还林工程后,林地增加,获得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由于退耕还林补助标准高于同等面积耕地收益,所以农户获得补助后,一是农户家庭总收入相对增加,农户家庭抗风险能力相对增强,农户有能力从事“准入门槛”较高的非农业活动。图2列出了1999~2008年农户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报酬率。农户增加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这也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而且农户获得退耕还林工程补助后,间接减少耕地对劳动力的需求,释放的劳动力会向劳动力供给报酬率比较高的行业流动,从而增加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

3结语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