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水资源论文范文

水资源论文范文

水资源论文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民勤只有一座水库,即被视为沙漠绿洲的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

1.1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012年,民勤绿洲实际供水量3.14亿m3,其中蓄水工程0.82亿m3,占总供水量的26.10%;外流域调水1.10亿m3,占总供水量的35%;地下水工程1.22亿m3,占38.90%。现状供水以外流域调水和提取地下水为主,总量比上年减少26.80%,地下水平均水位下降0.39m,但水位相对稳定区域面积达1527km2,较上年相比增加951km2。2012年,民勤绿洲总用水量3.14亿m3,其中工业用水量0.20亿m3,占总用水量6.40%;农田灌溉用水量2.67亿m3,占85%;林草用水量0.10亿m3,占3.20%;城镇生活用水量0.07亿m3,占2.20%;农村生活用水量0.10亿m3,占3.20%,用水结构见图2。与上年相比用水总量减少约26%,农业仍是主要用水部门,但经压缩灌溉面积,实施节水改造工程,使用节水新技术,农业用水减少较多。

1.2用水水平及用水效率分析实施治理后民勤绿洲用水效率逐步提高,生产用水定额进一步降低,生活用水水平稳步提升。绿洲人均用水量自2005年的1549m3下降到2012年的1134m3,下降约27%;万元GDP用水量自2005年的1957m3下降到2012年的1462m3,下降了25.3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自2005年的132m3下降到2012年的104m3,下降了21.20%;农田综合灌溉亩均用水量自2005年的762m3下降到2012年的420m3,下降了44.80%;以上数据说明民勤绿洲用水水平及效率在不断提高。民勤绿洲用水水平及效率虽然在不断提高,由于受自然条件、行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全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民勤绿洲人均用水量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单方水GDP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高,现状年民勤绿洲与全流域及全省全国的用水水平指标比对见表1。

1.3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通过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并结合其利用特点,提出十项指标对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民勤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大于100%,已处于开发利用失衡状态;人均年用水量约为人均水资源量的两倍,说明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和地下水存在轻微超采现象;从水资源利用消耗率和农村耕地面积灌溉率,可以看出,水资源消耗量大于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水资源量欠缺、节水有待加强;红崖山水库水质不达标,需要强化治理。但总体来说,较上年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水资源趋于合理化利用,用水效益和效率均有提高,而且民勤盆地大滩、双茨科漏斗中心区域面积124.60km2,比2010年减少4km2,漏斗中心水位上升0.26m,可见民勤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已基本遏止,地下水超采得到了控制,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

2民勤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区域内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2011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2.80亿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0.89亿m3,西营河向民勤专用输水渠连续3年超额完成地表水量调度任务,近期治理目标已全面实现。2012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3.48亿m3,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0.86亿m3,干涸了51年的青土湖连续三年形成了3~15km2的人工季节性水面,远期治理两大约束性指标也提前8年实现。通过治理,加快了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不断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地下水位开始回升,绿洲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理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为加快后期治理步伐并提前实现规划远期目标,流域提出将后十年的治理任务集中在前五年完成并编制《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调整实施方案》,经水利部审查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也已批复。民勤绿洲治理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虽然还存在水资源总体缺乏、地下水补排不平衡问题,相信在调整之后会一一解决,本文就后期水资源利用和治理中容易产生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点:

2.1流域治理节奏较快,巩固治理成果任务艰巨由于规划实施步骤调整,原规划中对2020年预测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及制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发生巨大变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民勤绿洲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况且治理节奏加快,将原计划十年的治理任务于五年内完成,时间缩减任务量剧增,治理难度加大。水资源情势变化复杂,动态难以及时摸清及时控制,更容易导致实际工作难以落实到位、跟不上计划调整进度,影响整体实施,可见,巩固治理成果任务艰巨。

2.2水量水质调控不同步,节水治污有待加强水资源治理不仅是水量治理还包括水质的治理,目前民勤绿洲有外流域调水、西营专输水工程,新增民勤输水渠改建及调水延伸工程,水资源量紧缺问题大大缓解;据2011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民勤盆地水质恶化严重,红崖山水库矿化度年均0.40g/L,全年在0.20~0.76g/L之间,由2010年的Ⅲ类水降为Ⅳ类水,变化明显且有污染加重的趋势,说明水资源治理存在重水量轻水质的不同步问题,而有量无质或有质无量的水都会再次加剧水资源危机、生态恶化。目前民勤绿洲主要依靠外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供水,农业、工业、生活节水、治污力度不够,有待广泛推行各种新型技术工艺设备并全面普及使用,增强整体治理效果。

2.3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涉及到的各方利益调整极为复杂,限于灌区间局部利益关系,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很难解决,理论上提出和制定的各种管理办法及利用方案,由于各级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具体,存在相互推诿现象,水资源统一管理困难重重。没有将市场机制引入水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与民勤绿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运行机制,为促进区域内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应当逐步健全并完善与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3民勤绿洲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3.1基本思路立足本区域及外调水资源,以生态保护与改善为根本,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核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区域治理与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规划水资源,协调好“三生”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遏制民勤绿洲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2对策措施

3.2.1优化和科学实施调整方案,落实后期治理任务近期治理目标实现后提出了调整规划实施步骤,以调整后的实施方案为依据,研究制定新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及配置方案,认真总结近期治理经验,尽可能地细化明晰治理目标和实施进度,强化对治理进度、实施效果的跟踪、监测和评估分析,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优化和科学实施调整方案,坚定不移地落实后期治理任务,巩固近期治理成果,防止治理反弹,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实现。

3.2.2水量水质齐抓,开源节流并举在解决水量问题的同时不忘齐抓水质治理,结合整个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区保护,控制污染源,制定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审批,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考核和排放收费制度,保护水库水质,逐步改善河流水质,遏制水质恶化趋势。寻找新水源,兴建新型水利工程,对被视为民勤绿洲的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实施加高扩建工程,增加有效库容、提高调节能力;重视节流工作,总理曾在视察民勤工作时中提到节水是关键,开源节流并举,科学合理地调配水资源,利于更好地实现远期治理目标。

3.2.3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水权制度改革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健全管理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与考核制,实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及执法监督力度,落实“三水”联合调度制度,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及统一管理;继续深入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大力开展水权交易,积极培育水市场,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的阶梯式水价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价格在水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确保远期目标如期完成与工程效益早日发挥。

3.2.4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民勤绿洲治理的根本措施是节水型社会的持续深入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形成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政府宏控、市场引调、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大力推行“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破解“结构性缺水”命题,加快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水资源科学配置工程体系,加大重点治理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撑力度,全力推进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

4结语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1.1供水范围设定供水范围规则主要是为了配置方便,事前确定好外调水或当地水供水覆盖区域。邯郸市西部水资源包括当地水和外调水。本次研究对自产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范围是区域内就近利用。为提高外调漳河水的利用率,并考虑到受水区的经济承受能力,确定本次引漳供水范围规则为邯郸市西部重点工业企业。上线供水范围主要是城西供水片和固镇片,中线供水范围主要是涉县片和固镇片,下线供水范围主要为武安城东供水片。

1.2方案设定考虑三条线路的可供水覆盖范围以及上线工程的实施难度,本次规划采用两种方案组合,即方案一:当地水+上线+中线+下线;方案二:当地水+中线+下线。

2水资源配置模型建立

2.1水资源系统概化根据邯郸市西部地区水系、工程用水户供水关系、拟定调水方案等建立水资源系统网络关系图(图1)。以系统网络关系图为基础构建水资源配置模型,并对相关参数以现状数据信息资料进行校验后开展规划水平年的配置计算分析。

2.2模型构建通过建立以基本计算单元水资源供用水平衡方程、水利工程供水平衡方程以及各类约束方程,以供水系统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构成数学规划模型。(1)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以区域供水系统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

3配置结果分析及方案选择

3.1水资源配置结果分析利用所构建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及系统控制规则,对邯郸市西部山区各行政区计算单元进行长系列逐月调节计算,分别得到方案一和方案二2020年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详见表1。丰水年(P=25%)邯郸市西部山区降水丰沛且入境水量偏多,区域整体不缺水,只在个别山势较高地区由于地下水埋藏较深、不便开发而缺水;但在枯水年(P=75%)、特枯水年(P=95%)伴随降水和入境水量的减少,区域呈现缺水,其中武安市缺水量最大,缺水率超过30%。

3.2工程布局与供水总量控制(1)方案一。上线只涉及到方案一,规划上线自山西左权建设中的泽城西安水利工程进行调水,新开挖隧洞自泽城西安水利工程水电站尾水渠出口处开始,向东南沿直线至青塔水库上游河道末端的龙洞村,再折向东至车谷水库,引水入青塔水库和车谷水库,其中青塔水库做为备用的调蓄水源。根据泽城西安水利工程下泻水量和下游用水现状,上线工程引水规模为2.5m3/s。方案一中线以漳河上拟建的贾家庄水库为水源地,采用泵站提水,经漳北渠干渠对涉县进行供水,漳北渠引水规模为1.1m3/s。下线自跃峰渠渠首进行调水,首先经过跃峰渠干渠向峰峰矿区供水,然后再经二分干和跃峰渠入大洺远水库,经水库调蓄后向武安市进行供水。跃峰渠入大洺远水库引水工程规模为3m3/s。(2)方案二。方案二中线以漳河上拟建的贾家庄水库为水源地,采用泵站提水,先经漳北渠向涉县供水,然后经十五里洞和规划供水工程,引水入固镇水库和夏庄水库,经两水库调蓄后,再向武安市进行供水,漳北渠引水规模为1.9m3/s,十五里洞引水规模为0.7m3/s。下线同方案一。

3.3工程投资估算针对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方案,从蓄水工程、调水工程及配套工程等方面,根据工程现状和现场调查,并参照已建同类工程投资指标,分别估算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工程总投资。经估算方案一、方案二工程总投资分别为23.99亿元、22.77亿元,投资估算详见表2、表3。

3.4方案选择对方案一、方案二水资源配置成果、工程布局与供水总量控制、工程投资估算对比分析。方案一供水范围大,其中上线引水通过两座中型水库调节,供水范围可以控制武安市主要工业用水户,但方案一投资大,工程施工难度大,同时调水牵涉到山西省、河北省、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等单位,协调难度大;方案二较方案一供水范围偏小,可以满足西部区域部分工业用水户用水,但方案二较方案一投资省,调水全部在邯郸市内完成,协调容易,利于工程尽早开工建设。综合考虑方案一和方案二的优劣,最终选择方案二为邯郸市西部水资源配置方案(见表4)。方案二在充分利用当地水的基础上,通过中线和下线分别向邯郸市西部地区调水,共需修建蓄、引、提、调水工程多处,包括兴建贾家庄水库、新建提水泵站、漳北渠渠道整治工程、十五里洞出口至南名河管道工程、跃峰渠渠道整治工程等,工程总投资为22.77亿元。工程调水可以缓解西部缺水状况,可以保证邯郸市西部地区涉县、峰峰、磁县丰、平、枯水年不缺水,特枯水年缺水程度低于20%。但对于武安市,由于区域现状用水缺口过大,方案二调水只是起到了缓解缺水的作用,武安市除了丰水年缺水率为9.2%,平、枯、特枯水年缺水率均超过20%。

4结论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1.1径流新屯水库坝址年际径流采用降雨径流法计算,结合《贵州省地表水资源》成果,按照枯水调查分析成果控制。计算新屯水库坝址径流特征值统计成果列表如表1。

1.2设计暴雨及洪水采用面积加权平均法计算望谟河流域(敢赖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经初步分析计算,望谟河流域多年年平均最大一日降水量均值为106.4mm,相应年最大24小时降水量均值为119mm,Cv取0.45。结合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最新的有关等值线图,本次设计采用的设计暴雨参数为:确定多年平均年最大24h降水量均值(H24h=1.12H1日)为119mm,Cv为0.45,Cs/Cv为3.5。新屯水库坝址集水面积35km2,几何特征值θ=17.4<30且25≤F<300km2。根据“雨洪法”计算公式及相关参数计算,新屯水库坝址设计洪水计算成果表2所示。

本次设计在新屯水库坝址上游纳过水库调查到2011年历史洪水,洪峰流量为220m3/s,比拟到坝址处洪峰流量为243m3/s,重现期为20年一遇。根据雨洪法洪水计算成果,新屯水库坝址断面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247m3/s,比本次工作调查到20年一遇洪水大1.6%。由于设计流域集水面积小,洪峰流量不大,历史洪水位差异不大,洪水位的准确性及河道糙率的取值大小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较大,本次设计采用雨洪法计算的20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比历史洪水大1.6%,本次洪水设计成果基本合理。

2工程建设规模符合性论证

2.1水资源利用规划符合性论证根据《望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左右,因此本工程现状水平年2010年至规划水平年2020年供水区域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取9‰。经预测,规划水平年设计供水人口8万人。设计用水量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04)的规定进行计算。根据需水量预测,2020年新屯水库供应区内望谟镇人饮总需水量为3.667万立方米/天(最高日),年均总需水量为1338万立方米/年。人均需水量为167.25m3(/人•年),人均综合用水量458L(/人•天),日变化系数1.3。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结合生活用水现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节水器具普及、水资源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价政策及水价调整、暂住人口变化等因素,供水范围2020年综合生活人均净用水量为458L/人.d。用水定额在南方地区村镇是属于合理水平。因此新屯水库P=95%城镇供水488万立方米,纳坝水库P=95%城镇供水679万立方米,新屯水库和纳坝水库联合起来能满足望谟县城需水量,供水规模符合规划要求。

2.2防洪规划符合性论证望谟县防洪能力需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橄榄桥~两库区间考虑为同频率洪水,新屯水库和纳坝水库考虑为相应洪水。区间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653m3/s,故上游两库总安全控制下泄量为40m3/s。经计算,纳坝水库控制下泄流量为23.5m3/s,新屯水库下泄流量为16.5m3/s。根据本流域的洪水特性,本次拟定8月~次年5月为汛后洪水,正常蓄水位730m,对应的库容560万立方米,汛限水位720m,对应的库容321万立方米,防洪高水位731m,对应的库容589万立方米,防洪库容268万立方米,满足望谟县城市防洪要求。

3结束语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1)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工程从长江调水到我国北方缺水地区,东线工程已于2013年通水,中线工程已于2014年10月通水,“引江济汉工程”已于2014年8月通水。此外,为解决区域缺水问题或满足水生态修复等需要,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还规划了一系列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工程,如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湖北省“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安徽省“引江入巢济淮工程”等。而长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达,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下游地区用水需求巨大。跨流域调水与流域内用水、流域与区域用水矛盾日益尖锐。

(2)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流域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尽管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高,但部分水资源开发活动已引发了湖泊湿地萎缩、少数支流部分河段脱流干涸、珍稀水生动物濒危程度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一些闸坝建成蓄水后改变了水情,引起局部水域纳污能力下降、水质变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长期、累积影响将逐渐显露。近年来,国务院确定了长江经济带建设,溯江而上,又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成渝经济区、贵安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国“十二五”规划的13座内陆核电站,有10座布局在长江流域;城镇化建设,宜宾等区域规划的页岩气开发,用水量都将巨大。产业发展布局中,工业园区、化工产业等呈现由下游向中、上游转移的趋势。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布局的发展变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如何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是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

(3)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深化水利改革等国家和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水资源管理需要深入分析新形势,落实新要求,找准流域水资源管理定位,推进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水资源管理中,要严格开展水资源论证工作,发挥“三条红线”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作用,推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保障经济转型升级合理用水需求;要狠抓落实,建立和落实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督,逐步确立流域、区域和取水户水权,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等。

2管理工作现状

(1)取水许可管理。目前,长江委保有取水许可证144套,约占流域总发证套数62000多套的0.2%,总许可取水量11000亿m3,约占流域总发证许可取水量30000多亿m3的37%,其中,河道内取水许可证29套,许可取水量10600亿m3;河道外取水许可证115套,许可取水量400亿m3。几年来,长江委进一步规范了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了施工用水取水许可、延续取水评估和取水许可证换发制度;加强了对委管取用水户的培训和监督检查,规范其取水行为和受委托监管单位日常监督管理内容和责任。

(2)流域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工作。长江委已制订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并报送水利部;完成了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和赤水河的水量分配方案,正在开展金沙江、牛栏江、乌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另外,还组织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方案》。长江委将逐步推进河流及跨流域调水水资源统一调度,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澜沧江水量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了2012,2013年澜沧江枯水期水资源统一调度;正在研究长江大通以下引江调度与管理,积极推动下游引江工程统一调度;长江流域第一批(汉江、嘉陵江、金沙江、牛栏江、氵舞水、水阳江、澜沧江)和第二批(长江下游干流、乌江、洞庭湖、鄱阳湖等)江河水量调度方案编制已列入水利部计划。目前,长江流域已基本建立了规划水资源论证体系,开展了工业园区、城市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和河流规划等四大类型论证工作。

(3)流域水资源监测评估工作。根据《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4年)》,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及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长江委以长江流域片现有54个国控省界断面水量监测点为基础,从2012年起组织编制了《长江流域重要控制断面水资源监测通报》(月报、年报),并从2014年起启动了长江流域省界年度水资源监测数据分析评价工作,为水资源管理监督考核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4)汉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按照2012年12月水利部批复的《汉江流域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方案》,明确了建立汉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制度等六大任务。长江委成立了工作协调组,编制了汉江试点工作实施计划,明确了分工,细化了任务,确保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3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在取水许可、流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①落实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的限批条件尚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尚未纳入取水许可管理;②跨省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尚未完成,国务院已明确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条红线”指标,但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区(不含红河)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方案尚未批复,已下达的各省区用水指标如何与流域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以及正在推进的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有效衔接,尚需进一步研究落实;③机构和队伍、经费和技术支撑、水资源监测能力等还非常薄弱。面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深入推进,全面建设水生态文明的新要求,水资源管理还需从以下6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1)建立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水法》明确规定流域机构要“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施水量统一调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提出流域管理机构要“依法制订和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并强调“区域水资源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航运等调度应当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一经批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门等必须服从”。但目前,水资源统一调度,特别是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尚未建立,导致水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凸显,供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例如,2014年,上海市水务局提出了关于增加长江大通下泄流量应对咸潮入侵解决上海市供水困难局面的要求,四川攀枝花市水务局提出了请求协调解决沿江取水难等问题;另外,“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等鱼类自然繁殖问题,缓解汉江中下游“水华”和鄱阳湖、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生态调度问题,都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迫切需要建立统筹协调电网、取用水户、水力发电工程、航运、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调度会商制度和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度,协调好水电站生产、群众生活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形成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调度秩序。

(2)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考核的流域工作机制。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涉及取水许可、水资源配置和调度、“三条红线”考核等多个方面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其中,“三条红线”考核迫在眉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2号)、《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水资源〔2014〕61号)相继实施。目前,水利部已着手开展2013年考核工作,一些省份编制和上报了自查报告,但水利部尚未明确流域机构“三条红线”考核的职责。胡四一副部长在2014年召开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各流域机构要整合流域内相关力量,按照统一部署,配合做好考核技术核查与现场抽查等工作。面临紧迫的“三条红线”考核管理形势,长江流域亟待建立流域考核工作机制。

(3)落实和探索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着力点。结合流域机构管理职能和长江流域的实际,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流域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水系节点、重要城市、省界4类流域控制断面最小下泄生态基流流量管理,河湖连通工程和闸坝生态调度,节水减污等内容。目前,结合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长江委管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虽然逐步明确了最小下泄流量,但存在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监测和监督措施缺乏,生态调度条件不明确、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流域机构节水工作主要局限于指导性工作,整体推动流域节水减污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着力点尚待进一步落实和探索。

(4)加强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和工作。①控制断面监测设施亟待配套完善。多年来,长江流域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少,监测能力薄弱;为防汛抗旱服务而建立的河流水文监测站网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国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考核的需求,严重制约了长江委流域水资源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②长江委管理的取水户监控系统亟待建立和完善,目前还有大量的取用水户尚未纳入监测。③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长江委经与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按照就近管理的原则,将绝大部分委管取用水户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委托给了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少部分重大取水工程和跨省界取水工程由委相关单位(水文局、丹管局、陆管局)实施日常监管。目前地方监测队伍和长江委水资源监督管理队伍也十分薄弱。④监测制度尚需按照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

(5)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对水资源管理的指导和支撑力度不够,一些重要跨省支流综合规划、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尚未编制或批复,已经批复和编制的规划存在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和工程规划脱节的现象。水资源管理公报、年报编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沛,相关部门普遍对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示范和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6)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管理任务日益繁重,但长江委水资源管理人员偏少,尚未成立支撑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水资源管理中心,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地方各级水资源管理人员更加缺乏,多数地方甚至尚未配备专职水资源管理人员,难以承载日益繁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4思路及对策

长江流域近期水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上游重点抓蓄水工程管理,中游重点抓汉江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下游重点抓沿江大型引江工程管理;流域重点抓“三条红线”控制、水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水资源监督管理等。近期围绕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进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扎实抓好现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赋予了流域机构的法定管理地位,确立了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节水“三同时”制度、计量收费和超额加价制度等。限于人力财力投入问题,目前水资源法律法规确定的各项制度并未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当前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大背景下,切实落实《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比任何管理制度的创新都更显重要。

(2)建立电调服从水调的水资源统一调度秩序。以单个水库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蓄水计划和调度方案审查、审批为抓手,明确最小下泄流量等工程调度运用条件,做好单一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梯级调度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省界断面、重要水利工程、流域水系控制节点、重要城市4类控制断面的监测和监督管理,逐步构建电调服从水调的流域水资源调度秩序。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加强蓄水工程蓄水计划与调度管理,结合蓄水工程延续取水,协调梯级工程之间蓄泄关系,完善已办理取水许可的蓄水工程调度运行方案,确立单一水库电调服从水调的秩序。②逐步推进澜沧江、汉江、嘉陵江等河流水资源统一调度,积极探索建立汉江流域和金沙江中下游等水量调度联席会议制度。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启动汉江水量调度监督检查工作,逐步形成涵盖全流域的水量调度监督检查制度。

(3)探索建立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全力以赴完成汉江流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各项工作,总结试点工作在体制机制、技术支撑、监督监控等方面的经验。进一步配合水利部组织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指标核算工作。按水利部统一部署,对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复核评估和典型抽查复核工作。在分析总结2013年度考核工作的基础上,开展2014~2016年度相关省区考核评估工作,并逐步形成长江委考核能力和工作机制。

(4)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管理工作。①加强流域节水减污管理工作。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完成流域内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第四批试点的验收工作,配合水利部水资源司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复核工作,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事后监督管理;开展长江流域“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开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定额评估工作,加强流域用水定额管理;逐步开展各行业《节水措施方案》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用水单位的节水管理,推动委管取水户节水,力求以点带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配合水利部和工信部开展节水工艺、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工作;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流域节水专家库;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开展节水宣传工作。②推进流域重要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管理工作。加快流域重要水利水电工程、水系节点、重要城市、省界4类断面的监测系统建设,加强控制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监管。③推动开展河湖连通工程和重要调蓄工程生态调度工作。着力推动开展生态调度需求研究,以及沿江闸站、河湖连通工程和金沙江梯级、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生态调度工作,保障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合理水位。

(5)加强水资源配置管理,保障经济转型升级的合理用水需求。首先优化配置水资源。积极争取水利部批复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方案;在完成第一批汉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及赤水河水量分配方案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第二批金沙江、牛栏江、乌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推动开展第三批河流水量分配工作;继续推进其他生态敏感、供用水紧张的跨省中小河流水量分配工作;积极推进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从宏观上引导经济社会高效用水、合理布局生产力;继续推进重庆两江新区水土片、龙盛片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结合汉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开展谷城等5个县城、安康市等5个地级市和汉中市航空工业园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争取经费,继续开展河流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推进长江规划经济带、重化工建设布局、核电布局等与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关系密切项目的水资源规划论证工作。其次,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严把水资源论证质量关,促进新建项目符合经济转型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把好延续取水评估关,促进项目节水升级,从严核定项目取水量,明确委管取水户取水权,适时探索开展水权交易。同时,加强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总结,全面规范和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制度,加强行政审批的事中和事后监督,对取水许可批复的建设项目,建立项目建设跟踪制度,完成委管取水户第一轮监督检查工作,推动落实取水许可管理各项制度措施。

(6)加强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①大力推进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促进2014年完成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一期建设形成监控能力,推进建设长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二期建设;积极争取开展西南诸河和汉江流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明确取水户取水计量和水资源监测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形成流域水资源监控断面和取水户、沿江取用水口门实时监测能力。②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水资源管理队伍。③积极组织水资源费征收项目的申报工作,为水资源管理工作做好技术支撑。④加强公报、年报编制工作,逐步推行用水大户逐一统计和典型样本推求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数据结果合理性分析和复核工作,进一步提高公报、年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⑤提升监督管理能力,完善监督队伍建设,逐步理顺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动长江委专业化的取水许可监督队伍建设,敦促地方保障监督人力和监督经费,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要求,对监督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提升监督管理能力。

(7)加强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以《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国务院647号令)规定的长江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度可调水量和水量调度应急预案管理职责为抓手,协调好汉江水资源调度、丹江口水库和引江济汉调度的关系,逐步构建长江委中线工程水资源调度管理机制。着手开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2015年度可调水量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协调淮委开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2015年度可调水量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制度。

5结语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1我国水资源情况调查以及旱情的预警与监测管理

1.1我国水资源情况调查

湖泊与水库的总面积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确定,依靠水位—面积—库容的曲线来确定湖泊与水库中的实际含水量。而河流的径流量可以利用水文监测方式来准确控制。利用丰水期、中水期与枯水期多时相的遥感数据资料与水位数据信息也能够建立水位—面积—库容的曲线。这项技术要比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的经济价值更大,这项技术的核心是需要拥有代表丰水期、中水期与枯水期多时相的图像与相关的水位数据信息。冰雪水资源的重要表征在于冰川大小以及冰雪覆盖范围、性质与厚度等。要想获得这些数据资料可以利用遥感技术。采用气象卫星时间的高分辨率特征,按照云具体位置的变化,可以分辨出云与冰雪覆盖情况。微波遥感技术在检测冰雪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冰雪性质与厚度,液态水在冰雪覆盖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等,进而能够准确计算出实际的融雪含水量,并进行相应的融雪径流预报等。此外,地下水作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我国干旱地区农业灌溉、畜牧用水与居民生活用水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提供详细的水文、地质地貌、城市环境分析与地层结构等数据资料,为找寻地下水资源提供数据依据,也为野外情况的详细检查提供数据依据,提高了找水成功率。

1.2旱情的预警与监测管理

干旱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每年受旱总面积大约为2040万hm2,是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0%,其中,成灾总面积825万hm2以上。从不同角度考虑,干旱主要有农业干旱、水文干旱与气候干旱等不同标准,且干旱的指标与分级方面也不相同。覆盖面积大是我国干旱的主要特征。遥感技术具备了宏观、迅速、廉价与客观等优点,且近年来遥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旱情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特别是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为我国旱情检测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外,遥感技术和水文模拟、地面墒情监测等方法的结合,使得遥感技术已经在旱情监测过程中不断朝着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2针对沙漠化实行的动态监测与治沙效益评价

沙漠化与自然条件变化情况相关,也与人类的过度活动相关。沙漠化不仅减少了农业耕地面积和植被覆盖率,也是造成沙尘暴与污染大气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沙漠化的总面积大约为263万k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约28%。此外,因为气候与水资源等条件的差异,沙漠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固定沙丘活化、沙丘迁移入侵与沙质草原。遥感是检测沙漠化的实际面积、沙漠化状况、空间分布以及植被等情况的重要工具。多数遥感影像能够用来监测沙漠化情况。由于治理重点为正在退化的沙质草原,所以需要利用分辨率高的卫星遥感对正在不断沙化的草原进行监测。

3生态动态监测与估算生态需水量

缺乏对生态实际需水量的考虑是以往水资源配置工程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国家经济发展挤占生态用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黑河下游与塔里木河就是最典型的实例。遥感作为动态监测的有效措施,其中一个优点在于能够追溯历史。如:对黑河下游生态需要恢复到1980年以前的水平,可以利用遥感分析出1980年以前黑河下游生态情况。另外对胡杨林、荒漠化草场、红柳、退化草场的面积变化情况、覆盖度变化情况与空间分布情况等都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分析。

4遥感在林业、水环境、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4.1退耕还林的遥感调查

退耕还草与还林作为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方针政策中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重要决策之一。实际的田退情况与草木种植情况等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来确定。因为退耕还草、还林的实际面积较为分散,其中的单片范围并不大,麦面与草均不容易分辨出来,也无法利用分辨率高且价格偏高的遥感影像来进行大面积的监测,所以在技术路线上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4.2水环境监测

现阶段,利用遥感能够有效监测到由于水库与湖泊的营养化而形成的绿藻、蓝藻与沿海地区的赤潮。通常情况下,利用ETM+的多波段合成技术,对一些地区的实际生态情况进行检测。采用高光谱定量来明确水体中各种化学成分,是国际上的研究课题之一。

4.3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水利枢纽与水库的选址在充分考虑经济评价与水文因素等方面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注意地形地面情况,并对工程项目进行客观的地质评价。这些均能够采用遥感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利用GIS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我国的水调工程项目规划也能够在数字平台的基础进行,而遥感则是重要的数据源,在搭建数据平台后,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方面的功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5水资源管理中应用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出于对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性与水资源涉及到相关数据资料的广泛性考虑,建立实时的信息监测与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在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上进行分析研究,为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这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源主要来自于遥感手段与常规手段。其中的数据源包括了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与非实时监测到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在以GIS为基础的平台上,能够实现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此外,水资源的实时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了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处理数据资料与决策支持这四个子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到河道流量、水库和湖泊水位、水文、地下水水位等水环境数据资料。在一定条件内,还能够实现自动化采集目标,利用微波、短波、卫星、超短波与计算机网路实现从控管中心、分中心的数据传输。空间的数据库中存储了实时数据资料与历史数据资料。而空间数据资料主要包括了水体、土地利用、行政区划、作物分布、交通、地形等基础地理,水资源利用与开发,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等,同时还包括了图形库与图像库。这些数据都能够为决策提供全面的依据。

6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海河流域、江苏省、辽宁省与太湖流域正在实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试点政策。其中存在着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区域;也存在着干旱与湿润地区,所以需要结合各个地区的环境特征和具体条件,特别是在结合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出完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这也是实现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现代化监控与管理的必经之路。

作者:木克代斯·卡德尔单位: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遥感中心

第二篇: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问题及规划

1水资源规划管理的背景

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在《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得到完美体现,说明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已成为各国共识,也成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1世纪议程》中对各国制定实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明确,使人类社会共同迎接挑战,该战略思想得到与会各国的普遍赞誉。基于此背景下,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针对我国未来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社会的全面建设的承载能力开展水资源相关研究,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出区域水资源的最大支撑能力的方法,探讨水资源管理、科学评价及规划方法,使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2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产生了优化水资源的规划管理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五十年代后的发展,基于非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模拟技术与动态规划方法的水资源系统分析发展迅速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以模型形式开展水资源优化管理研究的雏形。近二十年来,水资源合理规划研究得到不断完善。因水污染与水危机在此时期日益加剧,逐渐集中于生态环境效益、水质约束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研究,对于联合优化水资源系统特征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问题考虑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优化模型目标函数不仅具有普适的经济目标,也在模型中产生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目标,且将更多地将某些随机因素纳入水资源模型中,基于多目标规划的水量型-水质型-综合性发展态势得到重要体现。

3水资源规划管理研究中的问题

一是因涉及领域较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观点,研究者专业认知与强调侧重点对于研究对象不尽相同。在规划手段上,针对工程技术、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在规划形式上,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为水量规划,对于水资源水质因素存在忽视情况。此外,水资源规划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还只限于形式的探讨。二是对于水资源规划理论还有待于不断完善。不管是“以供定需”“、以需定供”观点,都将隔离水资源需求供给的依存对象开展有关研究。前者对于水资源可供应量与联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存在忽视,不能与经济分析外的特征独立,因此在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上难以实现动态协调。后者集中于利用水利工程措施毫无节制地与自然进行水资源的掠夺,不能体现出水资源价值,缺水意识明显不足,导造成土地沙化、河道断流等严重后果。水资源规划理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目前研究还多集中于概念模型,在操作性上存在明显不足。三是大部分研究规划还存在比较单一的目标,即便是多目标,也因涉及目标量化,不能再成果中得到完全实现,通常在供水经济效益是比较重视,而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上存在忽视。对于局部约束更为重视,而对于宏观控制存在忽视。对于建立规划方案比较重视,对于评价方案及突出问题分析存在忽视。水资源合理规划实际上比较复杂,并需要在多层次、多目标上进行决策,不能只停留于整体功能、单一目标、个人决策模式的优化。所以,在单纯追求目标最优准则转化为固有的多目标复杂系统优化准则,在功能有限、单一的优化模型结构上向多层次、分散且协调聚合的多功能模型系统进行转化,在决策模式上从策略导向型的个人模式转变为过程导向型也是大势所趋。

4五常水资源现有规划

一是结合地下水流域、功能属性及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针对地下水功能区进行划分,对各功能区地下水利用与保护目标进行确定。二是对于地下水分类分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编制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方案,并结合分类分区提出相应对策。三是研究确立地下水的管理制度框架,针对地下水管理提出合理化处置措施。四是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为规划实施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5研究目标

基于整合文献资料的前提,确定基本研究框架、内容及思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引,对五常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社会生态用水进行深入分析,构建评价水资源-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基于此,建立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结束语

总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开展分析,建立水资源承载对象与分类原则,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确立水资源承载力量化指标体系,并开展综合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建立五常区域水资源合理规划模型并进行实际应用,对于提高五常区域水资源规划管理的水平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轶男单位:五常市水资源办公室

第三篇:水资源管理及法律制度探讨

一、近年来泰国采取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一)确立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泰国自2011年发生50年来最严重的洪灾后,日益重视水资源的管理及相关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得以确立,主要内容包括: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设立专门的水资源管理及灾难应急指挥部门;坚持可持续的水资源使用政策;实现水资源管理系统化,整合水资源管理的数据库,包括天气预报及预警系统;统一解决水灾、旱灾和生态退化等长期问题;以“自足”理念为指导方针,提高公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预防/减少水灾造成的损失,取得群众的支持理解,为受基础设施计划投资项目影响的家庭及企业建立赔偿标准;设立救灾及灾后恢复方案,包括向受灾家庭及企业提供洪灾保险;限制对地下水的开发;增加森林、农业/灌溉面积,加快向泰国湾的排水速度。

(二)积极参与全球水资源开发合作,获取水资源开发管理的技术、信息。

2012年8月14日,泰国与中国水利部签署了水利及水资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以促进两国在水利及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合作。该备忘录涉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以及洪灾预防等多方面,如水库水坝建设和管理、气候变迁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洪灾预防以及救助、水土保持工作、水利以及排洪工作、国际水资源合作等。2013年5月,泰国政府在清迈组织了第二届亚太水资源峰会,来自37个亚太国家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以及企业界人士共计逾2000人出席此次峰会,交流和分享水资源管理经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水资源安全和水资源相关灾害的挑战:领导力与承诺”,下设7个分议题:经济、食品和水安全;城市用水安全;环境水安全;家庭用水安全;水资源危机和恢复能力;一个水安全世界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程序和水资源相关灾害的挑战。会上,泰国提议成立一个1000万美元的水资源基金,用以支持亚太地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泰方愿意率先提供100万美元作为种子基金。

(三)成立水资源和气候数据库,并对全国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2013年2月,泰国国家水资源和气候数据库开始启用,为预防和解决水患问题作准备。该数据库与12个相关政府部门的资料实现相互连接,可以更早获悉相关的水资源和天气预报材料。该数据库由政府发起成立,对各有关单位部门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归纳统一,以作为治水、自然灾害预警和水位、水流,以及对容易受到水患影响的区域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数据,而分析的结果将作为预警的依据材料。水利厅和农业厅作为水利数据的提供单位,将与其他12个有关单位进行信息材料的交换,对正常情况下的水文数据进行统计,并对水灾受灾地区进行考察,以了解灾情。数据库的数据全面而实用,数据库的信息对天气预报、灾情预警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更好地利用地下水,满足国民日常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泰国从2013年起对全国的地下水资源特别是湄公河上游盆地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相关调查研究将延伸至东北部12个府治,预计在未来4年内将覆盖全国各地,并绘制出完整的全国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四)加强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水资源合作。

湄公河一直被认为是中南半岛的核心与灵魂,至少有6个国家超过6000万人口的食物、水源、交通以及日常生活的很多其他方面都依赖湄公河及其支流。然而,湄公河正受到水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气候变化影响等问题的威胁,因此,对于湄公河流域国家的政府而言,如何对跨界水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和开展对外合作充满挑战。为了保障湄公河流域各国的利益和人民的福利,促进和协调湄公河流域以及相关资源可持续管理利用,在泰国的积极倡导和参与下,1995年湄公河下游4国签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成立湄公河委员会。2011年初,湄公河委员会签署了基于综合水资源管理的湄公河流域发展战略。该战略为制订实施流域发展计划提供了区域和跨界的视角,并建立了一个跨界的管理框架,以协调各国的国家计划。此举的目的是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为沿岸国家及人民创造共同利益。因此,湄公河委员会的成员应依据湄公河委员会的水资源管理计划,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同时,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合作,对流域国家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作出评估。该合作机制由位于湄公河流域的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东南亚5国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审计署也参与其中。该项目的目标是提高东南亚有关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和合作审计的能力,彼此分享知识,并增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东南亚5国最高审计机关议定将审计主题定为湄公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政策评估。审计目标是评价各国政府制定的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相关政策与湄公河委员会的政策框架相符合的程度。具体评估内容为:湄公河流域各国水资源管理计划是否结合流域内可用的潜在资源;是否响应了公众以及湄公河委员会的需求;相关组织(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其他系统)是否实施了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计划。评估方法如下:一是文件审查。所有关于泰国水资源管理政策的数据与信息,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年度预算文件等皆纳入审查范围。二是采访。对那些工作领域涉及水资源管理政策的行政领导、权威人士和官员进行深入的采访,这些人来自水资源司(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秘书处和泰国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水资源管理组织和水资源相关任务机构、湄公河流域委员会、湄公河流域的当地管理机构和其他湄公河流域利益相关者(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三是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审计团队为参与集体讨论的行政领导、权威人士和官员而设计的。

二、泰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

泰国于2007年制定了《泰国水资源法》,针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使用、开发、管理,与水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洪涝灾害的预防,对违反水资源法行为的处罚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一)泰国水资源及相关权利。

《泰国水资源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有资产,具体分为两类:一是与民众共同利益相关的水资源,包括公共水源地的水资源,如江河、山泉、沼泽、水渠、湖泊、河沟、海洋和领海;被国家水利法列为水利专用水的公共水源地水资源;经政府部门进化处理过的公共水源地的水资源;地下水。二是虽非公共水源地水资源,但被政府部门做过净化处理,将其用做公共用途的水资源。水资源利用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用水是指将公共水源地水资源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用水、农作物浇灌、牲畜饮水和家庭作坊工业用水及部级法规中规定的其他耗水量较少的用水。第二类用水是指将公共水源地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或商业养殖、工业、旅游、发电、自来水及部级法规中规定的其他用水项目。此类水资源的利用应根据部级法规规定的原则和办法向该公共水源所在地的流域委员会提出申请。第三类用水是将公共水源地水资源用于耗水量巨大项目或被部级法规列为可能会对跨流域或周边大幅地区造成影响的用水项目,此类水资源的使用应根据部级法规规定的原则、办法或条件向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个人在为个人利益或私有土地使用公共水源地水资源时不得损害该水源地其他水资源用户或水源地附近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如果土地上原先就有泉眼或有河流经过,不管是在地表还是地下,土地所有者或持有人都有权从自己的土地利益出发进行适量蓄水或取水。当出现水资源短缺或上述个人取水行为给公共水源地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或将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情形,当事人必须停止或适量减少取水。

(二)国家各级专门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泰国水资源法》规定,设立各级专门机构对水资源进行管理。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是国家最高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同时设立流域委员会、支流域委员会对流域进行专属管理,流域委员会和支流域委员会直接由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领导,不隶属于流域所经过的任何地方政府。在地方,则由各府(泰国地方最高行政机关)设立水资源厅负责本地方的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用户还有权成立水用户协会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1.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

由总理任委员会主席、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任第一副主席,农业与合作部部长任第二副主席,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次长、内务部次长、国家预算办公室主任等官员作为成员。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水资源进行管理,其职能主要有:向内阁提交国家水资源发展政策和规划;审议和批准流域发展规划;对政府机构提出年度预算案申请的水资源开发、管理、恢复和保护的计划和项目进行审议,以保证计划和项目的统一性;在相关流域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各流域在水资源方面的权利,以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并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管理、监督、督促和了解水资源政策和计划以及上述第三项中计划和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并向内阁进行汇报;在相关流域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水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方案;调解和仲裁流域之间的纠纷;制定流域委员会工作框架和方针;审议《泰国水资源法》第四十七条中水资源基金的资金分配方案;向内阁提出水资源相关法案的修订建议;履行本法或其他法律文件规定的或总理或内阁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要及时对国家水资源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进行跟进、了解和评估,并针对现时出现的变化对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以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开发、管理和保护。

2.流域委员会。

流域是指某条河流流经的区域,国家成立流域委员会对某条河流流经的区域的水资源进行管理,其目的是避免地方保护主义或各地方相互推诿、扯皮。流域的范围由法律规定,在流域界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水文、地理、生态、当地民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以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上述界定法律文件后必须附有标识该流域范围的地图,该地图将视为流域法律文件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述流域界定法律文件出台后,应成立驻该流域的流域委员会,委员会包括1名主席和其他由总理按一定名额数量任命的委员。委员组成、人数、资格、甄选或任命办法及任期年限将在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批准的部级法规中进行规定。流域委员会负责本流域范围内水资源的管理,其职能主要有:审议批准本辖区范围内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规划;审议批准辖区内各府将提交政府的申请年度支出预算的水资源计划或项目,以保证辖区内水资源工作的统一性;制定《泰国水资源法》第二十九条之流域规章条令;按照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取水配额对水资源的使用进行管理;在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既定方针框架内制定本流域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保护准则和条令;制定本流域取水许可和优先保障用水配置方案;对流域之间的改水问题提供建议;与其他流域签定改水协议;负责受理和调解水用户间的矛盾纠纷,负责调解和仲裁流域内支流流域间的矛盾纠纷;通知和敦促流域范围内相关部门执行与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恢复、保护和水污染有关的法律,并要求其在30天内向流域委员会汇报执行情况;进一步完善流域内水资源资料信息体系;进一步提高流域内广大民众有关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恢复保护方面认识和自觉意识;制定流域委员会工作薪酬标准,报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对流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制定流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薪酬标准;履行本法或其他法律或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赋予的其他权利和义务。

3.支流流域委员会。

支流流域是指某条河流的支流所流经的区域。支流流域委员会负责管理本支流流域水资源,其职能主要是:在征寻当地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向流域委员会提出本辖区水资源发展的计划和项目,为流域委员会制定流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通知和敦促辖区内相关部门履行和落实与支流流域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恢复、保护和水污染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民众对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恢复保护方面认识和自觉意识;监督和管理支流流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经流域委员会同意,为更好地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支流流域委员会有权在不违背法律原则或者不与法律或流域相关规定冲突的情况下颁布支流流域条令,该支流流域条令可以对违反本条令者的处罚进行规定,但无权规定逾1万泰铢的处罚。

4.水用户协会。

在相邻或相同流域的水用户个人可以联合起来登记注册成立水用户协会,以更好地维护其在水资源利用、开发、管理、保护方面的共同权益。水用户机构成立的宗旨、权利义务、运作模式、财务制度以及成立的标准、步骤、方法等依据部级法规中有关流域事务的规定执行。在同一流域的水用户,数量达到10个以上时可申请登记注册成立水用户联合会。

5.水资源基金会。

为了促进和加强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泰国还在自然资源和环境部设立水资源基金,其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强对水源和水资源的研究、管理和保护;促进和加强对水源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推广;改善因水资源开发项目而受到影响的民众的生活福利待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水源和水资源保护工作;为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流域委员会、支流流域委员会、流域委员会办公室和支流流域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提供支持;为基金管理委员会认为可行以及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援助。

(三)预防和解决洪涝及水资源短缺的相关制度。

《泰国水资源法》规定,由各个流域委员会负责起草本辖区预防和解决洪涝及水资源短缺的防洪和防旱灾计划。发生洪涝灾害时,政府工作人员有权进入私人不动产内,有权移动、摧毁或拆除任何障碍物,有权安装抽水工具和设备,以最大限度防止和解决洪水造成的损失,但事后必须对物主进行合理的赔偿。对于出现严重水资源短缺的地区,部长可根据流域委员会的建议将该地区列为旱灾区。为缓解旱情或预防洪涝灾害发生,需跨流域进行调水时,部长在国家水资源管理委员会批准下有权作出调水决定,以缓解或防止灾害的发生。如果上述调水给被调流域或受洪流域造成负担和损失的,部长有权责成水资源基金对受害方进行适当补偿或为受损流域制定扶持开发项目。

(四)专用水资源制度。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6篇

要坚持长期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在对其进行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一定要长期坚持,不动摇、不懈怠,在施工过程中贯彻落实新的保护理念,完善修复环节,加大保护力度。

2加强对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视度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是近年来才提出的国家战略重点项目,有些资源保护单位对其的重视度不够,意识较为淡薄。水土保持的第一要素就是水资源,生态系统的有效建设也一定要以水资源的基础建设为依据。因此,我国各相关单位一定要重视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资源,做好协调生产工作,并立足未来,从长远角度考虑,将该工作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新措施的有效运用。

3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坚持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水生态系统由于地区差异,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一种策略。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和创新发展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3.1针对水生态修复保护系统地的差异,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予以完善。

例如,在农田边缘开挖截根沟,在与林地接壤处挖掘排水沟,对潜在威胁大的水蚀沟采用回填对策等等。

3.2采取不同的生物措施实施保护修复。

根据季节差异进行植树,结合土壤特点,因地制宜的选取种植树木,在保护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利用沟谷营建水源涵养林,并做好防风固沙、排水种植等工作,有效缓解冲刷侵袭。

3.3创新保护与修复方法。

具体而言,要创新体制,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完善监管,加强验收,保证权责分明。此外,还要深化改革,改进以往的治理方法,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并坚持技术创新,采取高科技方式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尊重科学,做好系统建设工作。

4扎实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作

明确思路,打好工作基础是有效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系统的关键。国家在系统维护动工前可以搭建试点项目,结合地区差异和自然状况特点,对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在试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积累工作经验,并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治水方式,总结技术问题,扎实科学基础,从而完善保护修复能力,推广现代化新技术。

5结语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7篇

1.控制原则(1)浅层地下水按照地下水功能区划合理确定各地下水功能区的保护控制指标。(2)按2020年、2030年两个规划水平年制定严重超采区、一般超采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开采量压缩规模和地下水水位控制目标。(3)深层承压水不宜作为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只能作为应急后备水源来对待。考虑到南水北调等工程水量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条件下,规划到2020年仍保留部分深层水开采量,2030年无深层承压水开采量。2.控制依据(1)总量控制目标在2012年实际地下水用水量的基础上确定2015年、2020年、2030年各市地下水用水量控制目标可分别增加5%、10%、17%,且不得超过鲁水资〔2010〕9号文中确定的各市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红线”。(2)压采目标根据《山东省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及压采实施初步方案》,南水北调受水区范围内的地下水超采将逐步通过城市水源置换、城乡水源调配以及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得到治理。规划到2020年压减受水区地下水超采量1.91亿m3;到2025年压减地下水超采量4.13亿m3。

3.地下水功能区开采控制量(1)开发区开发区包括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和分散式开发利用区,是浅层地下水保护的重点。山东省有89.9%的地下水开采量、82.6%的超采量位于开发区。对具备一定开采潜力的地区,以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合理开采;对开采程度很高或采补平衡的地区需控制和减少开采。(2)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无地下水开采。对于因地下水超采已经引发海(咸)水入侵的区域,应制定有利于生态与环境状况迅速改善并达到既定的保护目标。(3)保留区保留区包括不宜开采区,不宜开采区地下水除东营市有所增加外,其余维持现状。山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开采量控制目标详见表1。

4.地下水水质保护各功能区的地下水水质保护目标不应低于其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水质现状。到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以及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有效保护,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得到改善;水源涵养保护区和不宜开采区的地下水水质基本维持不低于现状;环境地质脆弱区地下水水质随着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到2030年,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到有效保护,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平原区地下水水质得到改善;水源涵养区和不宜开采区地下水水质继续保持稳定;环境地质脆弱区地下水水质随着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

5.地下水水位控制生态环境良好的山丘区各类功能区的地下水水位不低于现状;因地下水过量开采或矿山排水等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山丘区各类功能区应将维持河川一定的生态基流或重要泉水一定流量的水位作为控制标准。平原区各类功能区的地下水水位控制值要结合地下水压采方案,根据各功能区环境地质功能保护、地下水源涵养和保护要求、地下水采补平衡、规划确定的总量控制目标与超采治理方案以及各地水文地质条件、水位现状等综合确定。开发利用为主的区域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总量控制目标,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以多年平均条件下水位不会持续下降,不引起地下水系统和地面生态系统退化,不诱发地面沉降、地裂缝、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等环境地质问题,同时不发生次生盐渍化为控制目标确定其地下水生态控制水位。以涵养地下水源和保护地下水环境地质功能为主的区域,要严格按照维护其环境地质功能对水位控制的要求,根据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地下水规划开采量和总量控制目标,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以水位不下降或基本不下降,不引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不引起岩溶塌陷、海咸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为控制目标合理确定其控制水位。

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农田灌溉区,应适当鼓励开采地下水,以控制合理的地下水埋深,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对于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差或水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区域,如微咸水、咸水分布区等,地下水开采基本维持现状,以维持地下水的天然状态。2020年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将得到初步控制,城市严重超采区的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盐渍化地区地下水埋深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30年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将得到全面控制,多年平均条件下地下水水位超出生态水位控制阈值的范围基本消除;深层承压水水头持续下降的趋势将得到扭转。

二、结束语

水资源论文范文第8篇

1.1水资源无序开发利用严重阿克苏河流域水资源分配利用权分散在八县一市及建设兵团农一师15个农牧团场等不同的行政单位。各行政单元从乡到市、从连队到师部都有水资源开发利用审批权,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想方设法开发各种水资源,如开办厂矿用水、建设水电站等等。水资源审批许可制度虽已提出多年,但监管范围和部门不明确,实施进度缓慢,水资源利用方案审批分属在各部门和各行政单元,各部门各行政单元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厂矿企业耗水情况监管松懈,没有统一的核算、监督和考核部门,且审批并没有和当地的农林牧副渔等用水有效结合,造成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下游部分河段断流,生态遭到破坏。

1.2用水效率偏低阿克苏河流域用水效率较低,综合毛灌溉定额平均为11160m3/hm2,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0,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2[11]。

1.2.1节水意识淡薄阿克苏河流域为农业灌区,多年来依靠的是天山冰雪融水,农牧民已经形成了“天上来水地上流”的用水概念,认为“胡大”给的水是不用花钱的,因此灌溉是随意开沟放水,并没有根据作物需水量、需水周期等科学管理。水资源利用没有循环综合利用的概念,节水意识非常薄弱。特别是由于灌区冬季用水价格较低,很多单位视冬灌水为闲水,一般都采用漫灌、串灌等传统灌溉方式,使用水效率急剧下降,甚至很多灌区多次重复灌溉。据资料显示,冬灌后开春再灌的重复灌溉率在55%左右,比正常重复灌溉率偏高30%,这样既达不到有效灌溉的目的,又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1.2.2节水技术落后流域农业用水灌溉在棉区基本采用滴管,但在经济林作业区基本仍是粗放型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国际国内新的设施园艺在灌溉方法中所占比例极少。这种灌溉方式使大量河水或渗入地下,或直接蒸发,部分渠系入渗量占到农田灌溉量的一半以上。而农作物实际需水量不及灌溉量的50%[12],甚至低于渠系的损失量,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流失。

1.2.3水价偏低影响用水效率阿克苏河流域的水价还是多年以前政府统一定价,农田灌溉用水水价仅0.07元/m3,相对于日渐上涨的物价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明显偏低。流域内有工矿企业用水、灌溉用水、生活用水、牲畜用水等多种形式,企业中又有高耗水企业和低耗水企业等,灌溉用水中有为保障生活而耕种的少量农田用水,还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大面积种植用水等。但在水价收取过程中并没有区别对待,是统一定价,缺少奖惩机制,这也是用水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1.3水污染日趋严重20世纪50年代末以前,塔里木河三河交汇口河水矿化度从未超过1.0g/L。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的大幅增加及工农业的发展,2013年三河交汇口河水矿化度年平均达1.8g/L,最高达5.4g/L。由于整个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因此流域水体水质总体较好。阿克苏河流域的所有水功能区全年水质均能达到Ⅲ类水体水质标准及以上,但部分水体水质污染指标呈上升趋势,部分水体中首次监测到铜含量超标,还监测到了铬。

1.4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体污染日趋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工农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污染物增加,另一方面是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草地、湿地面积显著减少,水生态失衡。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急剧扩张的开荒需求,只能不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以满足灌溉的需要。目前流域内有8000多口用于灌溉的水井,年开采量约3亿m3。地下水的超采使地下水水质变差的同时,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沿线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种类正在逐步减少,自然灾害频发,使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1.5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制度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在制度体系方面,水权制度还没有纳入法律体系,水权分配、使用、转让和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涉水事务各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合理的水价调整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在技术支撑体系方面,水资源监测、取水、用水和废污水排放的计量体系还十分薄弱,水资源管理缺乏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使评价和考核制度难以落实。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监管过程中,只强调对水量时空变化的监测,而忽视了对水域的系统研究,导致总体监测力量薄弱。水域监管除了水量监管外,还有水质、水环境、水生态等多个方面,而对水域的系统监管还处在起步阶段,既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确定监测内容与形式,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权利;既没有完整的技术团队对其跟踪监测,也没有齐全的监测设备来保障监测的顺利进行。

2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措施

现代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保护水资源、维护良好的水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阿克苏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为实现流域水资源管理目标,应分别从水量管理、用水效率以及纳污控制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流域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控制。

2.1水量管理用水总量控制是在高效节约用水的前提下,采取以供定需政策,对用水总量进行控制,保证必要的流域生态用水。

2.1.1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为改变目前水资源利用多头审批、混乱无序的状况,必须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建立科学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以实现水资源总量控制、高效利用的目标。

2.1.2建立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1)水资源规划管理。根据各行政单元种植作物种类、面积,分别制定各行政单元年用水总量,再根据来水情况,由水量调度部门进行统一调度分配。针对水资源管理分属不同行业和行政单元的现状,应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使区域水资源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水力发电、供水等调度服从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2)控制新增用水。阿克苏河流域新增用水主要产生于垦荒,应对土地开荒加以论证,严格审批制度,将审批权集中统一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有机结合。(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制度。目前阿克苏河流域部分地区取水许可证的发放已经明确到了农户,根据农户种植情况,在取水许可证上明确了取水总量、取水类型、取水方式等。严格控制取水许可证的颁发,对于无证取水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对取水许可证到期或取水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用水户,重新核发取水许可证。但流域内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还刚刚起步,仅仅停留在农户自愿办证的基础上,没有强有力的行政监管手段,奖惩措施不到位,应该采用行政手段,所有地下水的开采也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论证许可,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纳入水资源总量管理。

2.2用水效率

2.2.1利用技术手段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蓄水、节水、调水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真正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蓄水:早春用水量少,通过水量调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流域内已建水库蓄水,以缓解需水期水量严重不足的情况。节水:在灌区内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措施,种植低耗水植物。目前灌区内棉花已基本实现滴灌,林果业推广实施了管道灌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不但能从总量上减少用水,还能有效调节用水高峰期。应大力推广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如增加需水较少的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调水:将辖区划分成三个站十多个闸口,根据水量统一调度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灌溉需要。

2.2.2利用行政管理措施遏制高耗水产业发展通过行政手段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高耗水服务业发展,遏制农业粗放用水。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许多高耗水工矿企业陆续落户阿克苏河流域各工业园区。在当前水资源紧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不仅要对这些厂矿企业进行整顿,实行关停并改等措施,而且应对后续落户企业实行最严格的审批制度,使技术先进的节水型企业优先落户,对高耗水、技术落后的企业不予审批或限制审批。另外还应大力扶持与节水有关的科研项目,如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推广污水、废水开发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等。

2.2.3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推广阶梯式水价模式,提高用水效率。对所有用水单位制定用水定额,如农田灌溉(包括经济林木)以每年每亩基本用水量计,生活用水以每人每月基本用水量计,工业生产以单位产值基本用水量计,基本用水量以内以最低水价计费,超出基本用水量的部分阶梯式抬高水价。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由水资源管理机构根据各用水户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和利用效率发放用水配额,节余的水资源可上市转让流通,利用市场力量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资源的利用方向从低效益的经济领域转向高效益的经济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模式从粗放浪费型向精细节水型转变,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3纳污控制

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需要在水功能区划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的保护目标、水质现状及排污现状,计算各水域的纳污能力,并划定限制纳污的定量标准。在流域内设立一个专门的水质监管机构,建立专业队伍,配备齐全的水质监测设备,科学设置监测断面,定期不定期对监测点进行水质水文监测,并形成系统的数据报表和分析报告,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从最近的流域水质监测结果看,阿克苏河流域地表水污染较轻,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但有污染逐渐加剧的趋势,污染源主要为农田灌溉排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纳污控制的首要工作是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控,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建立严格的排污奖惩制度,对违规者重罚、守法者重奖。同时督促排污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增加科研投入,设立污水处理科研专项,用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加强污水治理。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