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1篇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1.上市股份制银行发展相比国有银行更具有生命力,城商银行的发展也较为迅速。据普益财富4月28日的报告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在157家商业银行发行的15237款理财产品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数量为4966款,市场占比32.59%,环比增长0.18%,依然是发行主力军;国有银行发行数量占比26.12%,环比下降0.94%;城市商业银行也以30.16%的发行数量,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银行优势较明显,存款基数较大,而股份银行及城商银行竞争激烈,需依靠高收益与强营销来吸存;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收益较高,且管理能力较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而城商银行则凭借比股份银行更高的收益得到快发展。

2.在理财产品营销方面,销售方式单一、风险评估片面以及管理体系缺乏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销售主要采用网络、传单、电话的传统销售方式,投入较大且效果不太明显。在客户风险评估方面,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完成销售目标,通常忽视风险评估环节,片面提高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注重其风险接受能力与产品购买的匹配。而商业银行内部也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过于强调业绩,使得销售人员盲目强调产品的高收益,对相应风险进行模糊处理,或者将浮动型收益宣传为固定收益,这也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3.随着理财的迅速发展,政策监管力度也会加大,短期内理财的发展可能会放缓,但其健康成长也会成为趋势。2011年始,银监会就在强力打压银信合作理财产品,2013年又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政策密集年。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件,要求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有非标准化债权类投资,并设订理财产品余额为35%的上限,或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标的物的对应,并对每个产皮单独核算。这样不仅增强了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及标的资产的透明性与独立性,而且对大量游离于表外的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了一定的管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发展以及政策的监管,势必会将扭曲高息揽存、规避信贷调控的理财产品拉回到代客进行财富管理的本质,其投资工具的地位也会逐渐让步于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点

短期内,银行理财业务依然侧重于两种倾向,一种是市场微观主体自发推动利率市场化,另一种是作为投资工具的套利倾向。在这种阶段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主要方面应该是:以技术化手段为重点的理财产品设计创新,以客户关系为重点的服务内容创新,以品牌构建为重点的营销创新,以个人需求为重点的私人定制创新等。

1.在产品设计方面,需要紧紧结合投资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的创新。投资者对产品的需求无非是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和便利性。在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不应单纯依靠长期限与高起购额实现高收益,应该优化理财结构,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合理配比。对于便利性,则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如产品到期自动认购本产品或其他产品,对于募集期内的通知存款也可以尝试改进为自动按通知存款计息。此外还要注重发掘潜在客户的需求,拓宽理财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在满足高收入人群理财的同时发掘农村、城乡客户。

2.在服务内容方面,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服务上还是只侧重于销售出去,没有建立从销售,到跟踪、了解、反馈、到再销售的一个完整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建立一套反馈机制,及时搜集客户对于各个理财产品的体验与评价,并对理财产品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使理财产品更加符合代客投资的本质。

3.在营销方面,目前市场上理财产品销售过于依赖收益高低,但当高收益成为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进行营销的主要手段时,考虑产品的差异化与品牌的建立就显得更加重要,比如产品的低风险等级、银行的强投资能力德国。对于品牌的构建,应重点建立一级理财产品,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理财,此外还要加强一级品牌的推广和宣传,并注重口碑营销,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

4.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理财产品本身就是代替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性质,如果能针对具体需求进行私人定制的话,理财产品的发展将会更加鲜活。比如,银行可以按照不同投资者对于风险收益的态度,在事前定制不同的投资策略,并严格按照双方商定好的策略进行全方位资产管理服务,在事中、事后建立客户数据库,界定客户性质,并进行定期回顾与分析。理财产品的私人定制也是实现产品差异化、提升竞争实力的良药。

作者:贺健健单位:四川大学

第二篇: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一、内部问题及原因

1.营运能力低下,高素质人才缺乏。这表现在银行未能给客户提供明确的资金损益情况说明。在产品到期后,对资金的本金损益、利率应得、风险损益、手续费扣除等项目均无明确标示。这种透明度的不足会使得客户对银行理财业务运作上存在不满。我国目前的个人理财服务人员多数是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员工,对证券、保险、法律等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未能真正为客户提供适当的、全面的个性化服务,深层次的理财业务还无法开展。而银行理财的推介人员是直接与客户接触来推介产品的,他们专业素质和对产品了解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客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印象。

2.银行理财产品品种单一。目前的银行理财市场还是个小市场,银行虽然每年推出的银行理财品种都有所增加,但是仍然相当有限。由于目前国内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金融机构不能代客买卖,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客户资金一般只能在各自的体系内循环,这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业务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我国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产品功能相对单一,复合性产品少。产品之间界限分明,缺乏相互联系,从而导致产品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整体竞争力不够。

3.市场营销滞后。尽管银行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个人储蓄,但银行业务利润大部分来自企业。银行做惯了“批发式”业务,认为“零售式”业务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利润少,因此银行在对个人营销银行理财产品上力度不强。个人理财作为一项面向大众的服务,在金融产品易被模仿的事实下,要保持竞争优势,品牌无疑是重要的。品牌效应使得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银行理财业务品牌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牌同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各家银行推出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同小异,只是名字上的差异而已,不能真正体现各银行的整体形象。其次,不注重品牌营销。许多银行在理财产品上都属于“雷声大、雨点小”,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简单,品牌推广不足,导致品牌认知度较差。

二、对策建议

(一)增加和创新理财品种现在的银行理财市场是各大银行各自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在网上有关信息,或者直接向前去存款的居民推荐。然而各大行的理财产品大同小异,无非是利率各不相等对应持续期各不相等的理财产品,主要的竞争在于那“0.1%”利率差。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都能完成最终的筹资计划,这种情况下竞争的就是筹资期限了,期限有长有短,其中的隐成本就会有所不同。银行只有创新理财产品,创造更多“双赢”产品,创新宣传理财产品的途径,比如短信告知、网络购买等等,才能使本银行的理财产品有更大的竞争力,优于其他机构的销售速度,同时有利于扩大和巩固银行理财市场。

(二)鼓励全民理财我们国家要发展金融市场,可以先从个人理财业务着手,鼓励没有经验的初级投资者从银行理财产品入手来接触投资、深入投资,一步步学习其他资产增值保值的途径。这是因为市场上善于投资和理财的居民占少数,多数还是没有什么投资和理财经验的普通市民,他们不仅不善于投资,甚至投资意识非常薄弱。所以,我们需要深入群众,宣传资产保值增值观念,全面介绍除了存款之外的其他资产增值的途径。

(三)加强银行内部治理银行只有完善自己的运作过程,才能增加投资者信心,留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试想当客户投资期满拿到本息,却发现数额不足,而银行无法找出原因给出明确答复,最终归咎于风险损失时,投资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投资者是会觉得真的是风险损失了还是被银行蓄意扣除了一些不合理收费呢?所以,银行在运作过程中,应该更加明确所需费用,如手续费、管理费等等并向客户明确说明。在结算时,能够让客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金增值了多少,扣除了多少费用,有没有风险损失等等,而不是一问三不知,最终将一切推到风险身上。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才能留住老客户,争取新客户。

作者:陆雅琴李国军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第三篇: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走势

一、利弊分析

(一)银行利差收窄,赢利能力受到了阶段性影响。所谓高成本、高定价,在贷款利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用通过理财渠道募集的资金,必然会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影响其整体赢利能力。

(二)分流存款,抬高银行筹资成本。面对理财产品的猛烈冲击,不少银行经历了前所未见的储户流失、储蓄存款大搬家,甚至影响到存贷比等监管红线达标等尴尬局面。受高成本高定价比值关系的影响,在大量销售理财产品的情况下,银行为维持其既得利差水平,向贷款客户输出的利率价格会上扬,影响筹资成本的提高。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景气指数维持在较低水平,现金流趋于紧张,如果提高贷款利率或缩窄贷款适应客户群,必然引起连锁反应,影响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经营性风险的显性增加。在存贷比制约下,银行信贷额度越发紧张。为规避监管约束,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已由原来单纯借道信托公司出表,改为经多种隐蔽渠道出表,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四)面临或有的政策性风险。受贷款规模紧张的影响,2014年信托贷款债权、委托贷款债权或直接发放委托贷款等新型信贷类理财产品悄然热卖。已有越来越多的信贷资金通过理财特别是信托类理财渠道流入房地产业。这使银行面临较大政策风险,与央行、监管机构的大政方针背道而驰。

(五)面临市场风险。一旦利率、汇率彻底市场化,基于利率管制的传统理财业务模式势必被高度市场化的存款所冲击,取而代之的是基于风险定价的结构化理财业务模式。而结构化理财迎合了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广、结构丰富,可以很好地平衡投资与投机两者之间的搭配,在保障部分或全部本金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挂钩衍生产品,激发投资者的想象空间,使得投资者可以在不付出很大成本的基础上,有机会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大幅增加产品的吸引力。监管利剑从实质上讲,当前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擦边球”状态,主要是借助不同市场间的制度差异,以跨市场产品的方式博取收益。随着监管层对跨市场金融产品风控意识的增强,银行理财产品的跨市场套利空间或将收窄。银监会尚福林主席在2014年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中的非标债权资产总量有所下降,表面上已经符合银监会“8号文”中的比例要求,但部分理财资金名义上投向了同业存款,背后对接的仍然是信托受益权、委托贷款等非标债权资产。从监管层政策动向和银行业发展趋势看,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面临“两堵两疏”:在理财资金投向上,减少“变相信贷”,转投债券等标准化工具;在理财资金运作上,摆脱“资金池”,走向透明化,摆脱“刚性兑付”,走向“类公募”化。归纳而言,监管层的目的就是要缓释银行理财业务积聚的风险,逐步扭转银行业扭曲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二、对策建议

(一)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中,有相当一分部客户金融投资知识较为匮乏,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盲目跟风式的购买理财产品,被动接受服务。对于这部分客户“类储蓄”式的产品需求,银行应加强引导,通过加大国债以及其他保本、保收益的低风险产品的销售力度,将这部分疯涨的需求由“表外”拉回至“表内”,减少储蓄存款与理财产品的频繁转换,不做恶意竞争,更不为冲击时点而增加自身与储户的风险,从而保障银行与储户的资金安全。

(二)继续规范培育资本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增强客户的投资信心,吸引相当一部分金融素质较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理财产品客户。银行要充分借助外部资管机构、衍生工具和优势交易地位,做大做强中高端客户的投资理财业务。首先,加强与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等资管机构的合作,通过角色和业务的互补,大力发展权益类理财业务。其次,要充分发掘银行在衍生交易领域的优势,大力发展结构化理财业务。最后,银行要充分利用优势的交易地位,大力发展跨市场套利理财业务。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2篇

1.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范围大多还是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审计上,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审计方法为详细审计或以个人经验为判断标准的抽样审计。单一的审计手段和陈旧的审计方法的的势必导增加审计风险增加,使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当今的银行业,信用风险日益增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日益重要,这种滞后的、以人工为主的审计手段显然不仅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需求,更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的是一批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同时也具备税务、法律和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内审面临的问题具体有:内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必要的经验技术;内审人员配备比例不达标;企业对内审人员绩效激励政策不完善。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银行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约束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的先天不足,本文结合本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丰富现代的内审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意见。

1.建立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进一步加强基层央行内部审计力量,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是主动调整和改革现行的“层级管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式,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垂直组织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制度约束机制。促进内审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三是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2.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

在金融工具和品种等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审计管理也要充分与现代科技结合,运用现代科技信息设备和技术,使内部审计技术与银行业务水平相适应,更加完善。首先要坚持科技先行原则,尽可能地开发更实用、更适用、更严谨的审计软件。以审计经验和专业技术为前提,提炼出成熟的数据分析模型,并运用电子信息软件等高科技设备来完成审计过程。

3.努力提高银行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审计资源配置短缺的现状:(1)商业银行必须从制度上规定上岗的内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教育经历,并定期组织后续培训。(2)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审计人员的任职要求。(3)建立轮换制度。合理调整审计人员任期,对审计人员实行定期的轮换制度。(4)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和审计技术的提高,一劳永逸的学习体制将不复存在。让内审人员定期接受业务培训、更新知识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银行应积极支持内审人员定期到业务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以便及时、深入地了解新业务流程及风险,在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4.拓展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首先,内部审计的重点应由合规性审计向风险性审计转变。其次,质量监督的管理机制和审计质量管理都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仍然需要加大处罚力度。最后,还不应忘记拓宽内部审计的职能范围。逐步前移内部审计范围的切入点,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对潜在风险要提前预测并及时监督和防范,将管理往更深层次发展。

三、结论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3篇

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因此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社会风险管理,以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引发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主要归为以下五类:

(一)项目融资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的建设经营需要而导致的土地征用、居民拆迁、移民安置与补偿等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征地拆迁类风险也是项目融资中最常见的一类社会风险,贷款项目往往会因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涉及征地拆迁。1.建设征地。农民由于土地的征收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土地后,其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即便获得相应的补偿,他们仍然要面对生活习惯和生计方式的改变,一旦花光了项目单位给予的补偿,生活温饱再次难以解决时,就有可能激发矛盾,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对于失地农民,仅仅给予其充分的补偿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项目单位应对其采取技能培训等措施解决其就业问题,恢复其生计来源,而对于有些情绪较大则需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2.城市房屋拆迁。由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引起的城市拆迁导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非自愿移民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最为关注的群体,拆迁补偿制度是否合理公平、申诉渠道是否通畅、拆迁执行单位的执行方式都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此外,被拆迁的居民通常被安置在新的居住区域里,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会使其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国内因对融资项目中社会风险认识不足而导致项目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中冶置业南京下关地王项目,昔日的全国总价地王如今被第四次拆分转让,中冶置业以256亿元拿下的下关1、2、3号地块由于拆迁困难等问题,在近4年的时间内都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施工,使项目陷入资金流动困难的僵局,中冶置业最终选择放弃了这个拆迁缓慢、开发周期长并且占用资金多的项目。项目融资业务中,项目的失败必然导致银行收益的损失,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的防范对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由自然和事故灾难导致的社会风险。1.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鉴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项目融资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风险也占有一定比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泥石流、火山爆发、洪涝等。地震灾害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导致爆炸起火、房屋道路桥梁坍塌、毒气泄漏、放射物污染等。洪涝灾害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台风则是气象灾害中破坏强度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性,不管出现哪种,都会导致项目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灾害高发地区的融资项目,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应考虑到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引发的项目完工和收益风险。2.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分为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和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风险。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包括:火灾、爆炸、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施工设备发生故障等,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主要发生在一些高危行业里,例如矿业、化工产业、发电行业、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储存易燃易爆物料,其生产过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事件。项目事故灾难会直接导致项目质量受损、成本超支、工期拖延、停工、施工人员伤害等问题,也会间接的增加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例如,武汉某建筑工地的电梯坠落事件,在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一台正在施工的升降机在升到距离地面约100米高度的距离时,突然间坠落下来,电梯里面19名作业的工人随之坠下,全部当场死亡。在事故原因调查中,在场的工人说到,提前检查时原本发现升降机支架有螺丝松动,并且升降机经常严重超载,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对施工安全的忽视,项目建设时期应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三)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主要由劳工薪资待遇和劳工的工作条件等问题导致。1.劳工薪资待遇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劳工的薪资待遇问题切实关乎劳工权益,项目单位由于违约或资金短缺而导致拖欠工资、歧视或者虐待基层劳工的行为也会引起社会冲突的产生。劳工由于信息不对等,与项目方势力的悬殊,而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产生群体性事件。2.劳工的工作条件。劳工的工作条件也是导致劳工问题的一个导火索,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工作时间和强度等。工作过程中,应保证劳工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类,疲劳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对于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等高危行业应严格监控安全设施,将劳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随着劳工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劳工问题的日益凸显,由劳工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比比皆是,其导致的社会风险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项目产生负面社会影响,造成项目方的还贷危机。

(四)项目融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是指由于项目融资的建设运营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涉及环境问题的项目备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媒体舆论的压力极易造成社会风险的放大,贷款项目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一触即发。国内由于项目融资启动时环评不充分、对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风险的忽视而使项目停滞甚至“下马”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启动排海工程、昆明PX项目、舜盈光伏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下马”也警示了项目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项目只能停工。

(五)项目融资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是指银行项目融资对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项目建设造成的对旅游资源及景观的破坏,对宗教设施、文物古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土著人权的破坏或影响等。1.文化遗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种基础建设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间的矛盾,盲目的开发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的损失和破坏,这种建设性破坏对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引发社会危机。2.宗教场所设施的破坏。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是潜在和长期的。土地的征用如果造成了寺庙、墓地、教堂、宗教场所或仪式台等的破坏,很有可能引发当地居民内心对项目的强烈抵触和阻工事件的发生,这些宗教文化场所代表着当地一代代信徒的精神慰藉和心灵依托,如不处理好项目融资实施中涉及的宗教文化问题,便会导致宗教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3.少数民族习俗的破坏。由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区域开展的项目融资,要把保护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民族遗产放在首位,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生冲突的风险,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土耳其伊利苏大坝的修建便是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伊利苏项目开始于1954年,是由土耳其国家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按照增强底格里斯河土壤和水资源的研究需求而发起的。伊利苏大坝完成后,它将淹没哈桑凯伊夫小镇,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村庄和文物,并且导致当地土著居民的大规模非自愿移民。由于伊利苏项目违反世界银行的规定,所以世界银行拒绝为其贷款。此项目至今争议不断,受到国际NGO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影响深远,在项目融资中应尽力避免和缓解,解决好项目建设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免引发社会矛盾,造成银行的借贷风险。

二、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防范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资源消耗加速,环境恶化日渐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增大,社会矛盾扩大化,直接影响者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机构意识到不负责任的信贷行为对其在法律、经营和名誉方面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管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并且规定国家发改委审批核准或者报国务院审批核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主体需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些举动和措施都标志着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对项目的社会风险更加重视,并且落脚于中国实际的金融环境。针对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管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提出相应的社会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银行自身建设,将社会风险管理的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中风险的预防是风险管理中的基石,也显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银行业必须转变其利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对社会风险的认识。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负责任的信贷行为可以为银行带来良好的声誉,将防范社会风险的理念塑造为企业文化有利于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培养复合型的社会风险管理人才在银行内部成立独立的社会风险评估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一方面有利于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监督和预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项目融资流程中对社会风险的全程控制。社会风险管理的涵盖范围复杂广泛,设计经济、法律、管理、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管理者需要跨专业、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在银行进行内部专业培训,并通过招聘外部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指导。

(三)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银行业内部融资指南国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用赤道原则来对社会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借鉴其成功的管理经验,我国银行业可将其转化为各个行业的融资指南,使其具有强操作性。将融资项目依据该行业的融资指南和社会准则进行审查,银行信贷部门对于客户提出的贷款申请,在进行审核和准入控制时,不仅要满足国家信贷政策,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和环境标准。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效益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项目,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不同的项目融资,实行差别化定价策略。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4篇

此软件项目设计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软件工程的具体编程使用语言、如何选择操作系统以及运行平台等进行概要设计,并且还要选择适合的瀑布式开发方式,进而根据特定的市场需求对潜在的编程、模型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对具体编程项目的分析情况以及设计编码情况进行正确量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析文档。此外,在此设计阶段还要对目标系统结构中的模块与接口、硬件和软件配置、数据具体结构等进行设计。

2编码单元测试与联合测试

软件开发测试人员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具体研发人员的特长设定研究编码,并对每个软件测试单元和数据库定义进行相关操作,通过相应的语言开发工具来进行正确研发、调试、测试使软件更加符合用户的具体需求。软件开发者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将各个软件单元、模块以及硬件、网络和其它系统资源联系起来,通过集中化的测试来达到试运行的要求。在对系统集成和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审时,要对集成测试分析报告进行正确研究,确保结果的正确性。测试流程程如下图1所示。

3试运行以及后期维护

软件开发人员首先要在试运行之前选择合适的应用和试点范围,在做好各项试点记录后对运行支持的系统进行总结。此外,还要做好各项数据转换、系统切换工作,确保新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等新开发软件程序投入应用后,需要进行后期维护操作,并辅以适当的修改。主要包括有以下三大主要步骤:第一,分析和理解软件工程程序、修改程序、重新验证程序。其中分析和理解程序这项维护操作的核心目的是能够准确把握程序的功能和目标,这对于提高软件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修改程序。要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则性地对软件进行修改,通过对相关程序设计的认真修改来切实达到应用性效果。第三,重新验证程序。对软件程序进行重新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进行修改来进一步提高其正确性。

4结语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5篇

1.商业银行绩效审计标准不统一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不同,以致于绩效审计标准难以统一,绩效对象的多样性使得绩效审计标准也具备多样性,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的统一,而且在不同条件及环境下对绩效的衡量标准也不一样。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及技术,较为先进的计数机技术也没有广泛应用于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中,银行的成本会计并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难以实现统一。绩效审计标准的多样性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由于绩效考核对象不一样,不同级别考核对象的考核标准存在的很大的差异性,以致于绩效考核体系并不完整,缺乏具备科学性及完整性的系统化绩效考核指标。在商业银行的绩效审计工作中,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报酬激励。职位高的工作人员与普通工作人员的酬劳差距较大,相关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升职上,这种畸形的激励机制并不利于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以职位的高低决定其酬劳使得工作人员过于注重职位升迁,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完善商业银行绩效审计的有效措施

1.加强绩效理念的宣传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审计大多是停留在查账阶段,以致于相关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主要不违规操作就行了,并不注重对管理阶层做出的决策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审查。管理人员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绩效审计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前提是提高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需从思想方面着手,从思想观念层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人员对现代内部审计模式的实施。通过进一步宣传绩效观念,使银行相关审计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认识绩效考核对银行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为绩效审计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2.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银行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审计人员是绩效审计重要性认识的同时应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优化银行内部审计队伍。使审计人员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经济财务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等,同时还要培养其管理能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首先应从观念方面加强其对绩效审计的正确认识;其次应加强对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方法及审计技术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能力及经验;最后应培养审计人员的预见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对绩效审计的开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绩效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3.完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制度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内部审计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绩效审计制度。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价制度,从而建立并健全符合银行内部管理制度的绩效审计准则及制度,进一步明确并统一绩效评价标准,以促进绩效审计的有效进行,促进银行的发展。

4.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级别的审计人员实施统一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以免审计人员的绩效与发生冲突,避免绩效审计工作出现不公平现象。审计方法及技术对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应注重绩效的考核,加强对银行经济运转状况及管理决策的绩效考核,确保绩效审计结果的真实性。

三、总结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6篇

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网络规模、结构、通信协议、应用业务程序的功能和实现方式紧密相关,一个优秀的安全设计应当整合当前网络和业务特殊之处并全面考虑发展要求。商业银行的网络安全保护应选择分层次保护的优点,使用多级拓扑防护方式,设置不同级别的防御方法。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护和防御的首要方式之一,其重要目标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技术所包括内容相对广泛,其中有网络登录控制、网络使用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以及属性安全控制等多种手段。结合某些商业银行的网络系统和部分商业银行的网络和业务规划,谈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安全解决的原则。

1.1实行分级和分区防护的原则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绝大多数是分层次的,即总行中心、省级中心、网点终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对应实行分级防护的原则,实现对不同层次网络的分层防护。防火墙也根据访问需求被分为不同的安全区域:内部核心的TRUST区域,外部不可信的Untrust区域,第三方受限访问的DMZ区域。

1.2风险威胁与安全防护相适应原则商业银行面对的是极其复杂的金融环境,要面临多种风险和威胁,然而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不容易实现完全的安全。需要对网络及所处层次的机密性及被攻击的风险性程度开展评估和研究,制定与之匹配的安全解决方式。

1.3系统性原则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御必须合理使用系统工程的理论进而全面分析网络的安全及必须使用的具体方法。第一,系统性原则表现在各类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和补充和专业方法的落实。第二,要充分为综合性能、安全性和影响等考虑。第三,关注每个链路和节点的安全性,建立系统安防体系。

2计算机网络安全采取的措施

商业银行需要依据银监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引进系统审计专家进行评估,结合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解决原则,建立综合计算机网络防护措施。

2.1加强外部安全管理网络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各类外部进攻的形式,研究贴近实际情况的网络安全方法,防止黑客发起的攻击行为,特别是针对于金融安全的商业银行网络系统。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组成多层次网络安全系统,确保金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方法。通过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实时监视网络系统的相关方位,当这些位置受到进攻时,可以马上检测和立即响应。构建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马上发现商业银行金融网络的非法入侵和对信息系统的进攻,可以实时监控、自动识别网络违规行为并马上自动响应,实现对网络上敏感数据的保护。

2.2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内部安全管理可以利用802.1X准入控制技术、内部访问控制技术、内部漏洞扫描技术相结合,构建多层次的内部网络安全体系。基于802.1x协议的准入控制设计强调了对于交换机端口的接入控制。在内部用户使用客户端接入局域网时,客户端会先向接入交换机设备发送接入请求,并将相关身份认证信息发送给接入交换机,接入交换机将客户端身份认证信息转发给认证服务器,如果认证成功该客户端将被允许接入局域网内。如认证失败客户端将被禁止接入局域网或被限制在隔离VLAN中。[4]内部访问控制技术可以使用防火墙将核心服务器区域与内部客户端区域隔离,保证服务器区域不被非法访问。同时结合访问控制列表(ACL)方式,限制内部客户端允许访问的区域或应用,保证重要服务器或应用不被串访。同时结合内部漏洞扫描技术,通过在内部网络搭建漏洞扫描服务器,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设备进行相关安全扫描收集收集网络系统信息,查找安全隐患和可能被攻击者利用的漏洞,并针对发现的漏洞加以防范。

2.3加强链路安全管理对于数据链路的安全管理目前常用方法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对于有特殊安全要求的敏感数据需要在传输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加密处理。常用的加密方式有针对线路的加密和服务器端对端的加密两种。前者侧重在线路上而不考虑信源与信宿,通过在线路两端设置加密机,通过加密算法对线路上传输的所有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后者则指交易数据在服务器端通过调用加密软件,采用加密算法对所发送的信息进行加密,把相应的敏感信息加密成密文,然后再在局域网或专线上传输,当这些信息一旦到达目的地,将由对端服务器调用相应的解密算法解密数据信息。随着加密技术的不断运用,针对加密数据的破解也越来越猖獗,对数据加密算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根据国家规定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使用国密算法。

2.4建立商业银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商业银行网络安全审计评估体系,保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数据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发掘风险隐患,制订相关的措施。[5]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7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风险种类繁多,既面临系统层面的风险,也面临非系统层面的风险,本文将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较大的种类归纳如下。

1.经济风险。

目前全世界经济都处于一个下行的周期,经济增长乏力,对于目前个人信贷影响很大,毕竟经济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收入,其原来的收入预期就被打破。经济风险中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泡沫风险,这一点突出的体现在房地产领域,我国房地产多年持续过热,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风险,作为个人信贷领域的主体部分房地产抵押贷款因此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就会危及到整个个人信贷体系。

2.利率风险。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严重,CPI居高不下,货币的贬值正处于一个加速通道,货币超发使得我国的实际存款利率一直处于负水平,在此背景下,对于银行而言实际收益下降,对于个人而言希望拖长还款时间,从而导致风险发生。

3.经营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经济风险及利率风险都是普遍面临的,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加以化解,而经营风险则是目前商业银行最大的个人信贷风险,绝大部分的个人信贷呆账坏账的产生都是因为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导致的,而不是其他的因素。

4.政策风险。

所谓的政策风险是指政府层面所出台影响到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金融政策、法规等所带来的风险,政策风险对于商业银行属于系统风险,当一个政策出台以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会受到影响。考虑到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项金融政策不断出台,举例而言,在住房贷款领域,各类金融政策不断出台,金融政策对个人的信贷产生了极大的风险。考虑到金融行业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政府金融行业的管制力度比较大,政府依然在采用大量的行政手段来进行对金融行业的管制,这都会给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带来巨大的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安全的重要保障。信用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借款人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够实现对个人信贷业务的信息的全部把握,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成因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银行方面以及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外部宏观环境方面的因素。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自身管理水平薄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对于个人信贷这一业务,很多商业银行对其内在的风险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抵押贷款领域,认为既然有资产抵押,就不怕个人信贷会发生风险。同时在相关的制度制定以及制度履行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种种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难以满足需要。此外,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人才方面也比较缺乏,人才的匮乏使得风险控制这一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放大了风险的发生概率。从个人角度来看,对于个人而言,其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往往会导致风险的发生,一些消费者往往不能比较准确地估计未来的收入状况,过于激进的消费理念导致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同时,如果个体认为其违反契约所遭受的损失比较小,那么也会助涨其实施违约的行为,很多个人都没有一个良好的信用意识,不具有契约精神。此外,一些个体也容易遭受各类不可预测的风险,诸如伤残、死亡、解雇等,这些都会导致信贷风险的发生。从宏观环境层面来看,国家有关个人信贷风险的法律法规不全面,缺少法规使得个人信贷的随意性大增,举例而言,当商业银行强制拍卖贷款人的住宅时就会面临如何安置个人的问题。同时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资料的背景下,仅仅通过收入证明、身份证明是很难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以及真实性。总之,上述各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个人信贷风险呈现出高发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方面所形成的经验,对于我国来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多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经验进行梳理,可以保证我国在个人信贷风险的控制方面少走弯路。

(一)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观察国外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经验中,个人征信体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不能够对客户的信用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由此导致了风险的存在。针对这一情况西方国家特别注重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国际上常见的征信模式主要有欧洲、日本、美国三种模式。欧洲模式是通过立法强制要求企业以及个人将信用提供给政府设置的征信机构,并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征信机构将个人的信用资料共享给各金融机构。日本模式采用的是会员制,即几家会员企业通过共同出资构建征信机构,会员企业一方面享有征信机构信息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向该机构进行信息供给的义务,这些信息资料仅仅会员企业能够进行查看。美国的征信体系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专门的公司来进行个人信用资料的收集,然后有偿提供给需要的企业,由市场来淘汰那些信息不准确的机构,政府仅仅负责监督以及指导。通过构建信用体系以后,对于个人而言,其违约成本大增,因为一旦留下不良的信用记录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知道,其就不能通过隐蔽自己的不良信用获得贷款或者工作。在个人信用信息的评估方面,美国的做法也比较规范,其综合运用主观判断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将个人信用的关键指标量化,增强了可操作性。

(二)重视风险技术与文化

风险管理技术是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技术可以在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提升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一些商业银行都有专门的风险分析部门,这些部门运用各类数学模型来对个人信贷资料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从而为风险决策提供资料。同时,风险文化在国外的很多商业银行非常重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管理中所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可以及接受的行为规范、准则,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英国的商业银行就非常注重风险文化的建设,通过构建风险管理至上的企业文化,商业银行的职工在具体个人信贷工作的开展中能够做到谨小慎微,力求信贷工作的细致全面,有效地减少个人信贷风险的发生。

(三)完善的商业保险制度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个人信贷风险客观存在,为了将这种风险进行转嫁,一些国家通过投保的方式进行了化解。如美国及加拿大利用信用保险这一模式来将个人信贷风险进行转移,即商业银行以贷款人的信用为保险标的进行投保,一旦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款,则由保险人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经济补偿,避免其独自承担巨大的损失。英法等国采用的是人寿保险与财产保险齐头并进的作法,这种作法弥补了财产保险的不足,对于个体而言其不仅仅面临各类财产损失的风险,同时还面临人身风险,当贷款人发生人身意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补偿,这种做法一举多得,对于银行而言可以化解风险,不至于因为贷款人出现意外所导致的损失,对于保险机构也能获得收入,对于贷款人家人而言则可以避免因为贷款人的意外出现经济负担加重的情况。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有效控制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的信用环境

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善信用环境成为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提升的一个外部因素。完善我国信用环境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与个人信贷风险控制有关的法律法规。

与个人信贷业务蓬勃发展相矛盾的是目前我国在相关立法方面远远落后于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需要,既有的法律法规无论是从层次方面来看,还是从内容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不足,从层次来看,既有的与个人信贷有关的法律基本上都是部门规章,其法律权限不足,从内容层面来看,个人信贷业务发展中出现的诸多新问题都没有相关法律可供借鉴。鉴于此,国家应立足目前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实际,出台专门的个人信贷法、个人破产法等,来为个人信贷风险的控制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在相关法律制定实施以后,还应加强宣传,让个人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2.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虽然已经起步,并逐步在完善,但是建设的速度、信用的覆盖面、信用资料的使用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及完善。我国应利用市场力量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个人的信用资料也是商品,有专门的市场机构来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向使用信用资料的机构索取一定的费用,实现商业化运作。

3.国家应加快个人信贷保险体系的构建与运作

通过让商业保险介入这一领域来分散商业银行的风险,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引导保险公司切入这一领域。毕竟对于个体人员而言,其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的可能性客观存在,例如死亡、疾病等,一旦出现这类不可预测的风险,个人信贷的风险必然剧增。国家为个人信贷的投保进行规范的话,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无论是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还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都有利可图。

4.政府应注重社会诚信风气的塑造,大力弘扬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诚信文化

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诚信氛围,通过不断的强化社会整体诚信体系来提升个体人员的诚信度,从而规避信用、道德层面对个人信贷所产生的风险。

(二)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于个人信贷风险的控制,外部有利因素仅仅是条件,内因才是基础,商业银行发生个人信贷风险以后,应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是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必要条件,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强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风险管理意识。

良好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加强个人信贷风险控制的首要条件,毕竟只有观念层面对此重视,才能在行动中得到践行,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个人信贷风险认识不够的现实,银行管理层应加强个人信贷风险重要意义的宣传,让广大工作人员,尤其是基层信贷人员内心深处有风险意识,从而在具体的行动中严格按照风险控制的要求进行放贷工作的开展。

2.构建完善的个人信贷风险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

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个人信贷工作的开展做到规范有序,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因素。在相关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立足实际,即通过追溯机制来对发生的个人信贷风险的原因进行挖掘,在对风险诱因摸清以后,据此进行制度的制定,这样能够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制度制定以后,要严格执行,避免制度流于形式。

3.加强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

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对于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通过引进更加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来进行风险控制决策,银行管理者应鼓励员工进行风险技术管理的创新,通过激励员工创新风险管理技术,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从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来看,采用定性的风险控制技术已经渐成主流,通过引入风险控制模型,在对个人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对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及时加以化解。

4.加强贷款后的管理。

贷款后管理的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商业银行个人信贷粗放、贷款以后就放任不管的情况,对于个人信贷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采用渐进的贷款方法,根据贷款人的资金使用进展分阶段给予资金,这种资金发放方式不仅仅确保了资金的使用途径,而且还能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发放贷款,如果贷款人按照约定要求将资金都使用在了规定的方面,且项目进展顺利,则继续给与贷款,否则就果断的停止贷款,这样可以避免因为项目中途终止所带来的进一步损失。

5.加强个人信贷风险控制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第8篇

宏观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本文从商业银行主观因素、借款人客观因素以及监管层环境因素来具体分析宏观经济周期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

1.1从银行角度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存在差异。在经济扩张时期,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随之提升,银行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于是放宽信贷标准。经济扩张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逐步收缩,这时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就逐渐暴露,商业银行出于防范风险就会制定出紧缩的信贷政策,出现“惜贷”现象,于是信贷风险就出现了。

1.2从借款者角度

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最主要是通过利润来体现,企业的利润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在经济扩张时期,企业会扩大借款额度,银行也会不断地进行信用创造,于是信贷风险开始积累。随着经济扩张的结束并走向衰退,大量的信贷风险就会不断显现出来。银行开始收缩信贷,这又反过来加剧了违约和破产事件的发生,银行信贷风险也随之完全暴露出来。

1.3从监管层角度

BaselⅡ协议强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资本要求会随着经济的周期变化而变化。经济衰退时期,监管层会要求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本来抵御风险,而当经济扩张时资本要求会随之降低。这样的监管要求看上去实现了对商业银行资本要求的动态管理,但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当整个宏观经济发生变动,资本要求也会随之变动,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层资本要求的条件下,也会调整自身的信贷投放规模,从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经济周期与信贷风险的实证分析

通过上文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周期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但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程度,仅仅通过理论研究是不能够判断的,为了增强本文的可信度以及有用性,下面将通过建立模型来研究。

2.1指标选择

本文选取不良贷款率指标来衡量信贷风险,在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周期的变量选择上,为了能够全面地反映宏观经济,在GDP增长率的基础上增加选取了通货膨胀率、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率。本文样本区间为1998年至2012年。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完整性,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银行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拟选择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整个商业银行的整体代表。不良贷款率数据由银监会网站数据以及各类金融数据库整理得出;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数据均是由中国统计年鉴查阅并整理得出。

2.2回归方程及结果分析

用衡量信贷风险的指标不良贷款率Y作为被解释变量,与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GDP增长率X1、通货膨胀率X2、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率X3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合理的模型进行回归。由于所选取的变量都是时间序列,所以对上述数据首先进行了平整性检验,结果表明,在10%的置信水平下,数据都是平稳的。然后进行的Granger因果检验也表明,不良贷款率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以和广义货币M2供应量增长率都存在着单向或双向的因果关系。首先,GDP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是相反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防范在向好的经济环境下的风险积累,控制信贷风险。其次,通货膨胀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在通胀率较低时,银行存在较大的信贷风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密切注意通胀率变化,并根据其变化适当地调整信贷投放规模。最后,M2供应量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不能盲目地扩张信贷,应制定适度的信贷政策,以防范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带来的信贷风险。

3总结及建议

友情链接